默读不再默默无闻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8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默读:于无声处听欢歌人教版新课标近年来,语文课要上得“书声朗朗”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
阅读教学中,朗读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课堂上不乏精彩的朗读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的确,语文学习是需要朗读的,语文课更是少不得那朗朗的书声。
不必说“霜叶红于二月花”“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唐宋诗文,不必说“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古今贤文,单是那些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选文,就需要我们去纵情朗读。
然而,蓦然回首,细细咀嚼近年来语文课堂上这一遍遍的朗读,我们又觉得这样的语文教学已经缺少了一种味儿……一、失衡:默读的缺失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缺少了什么?笔者以为:学习语文的另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默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的语文教学与默读离得越来越远了!审视时下的语文课堂,阅读似乎与朗读划上了等号。
这种阅读显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阅读。
重视朗读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实施中一味地强调朗读,甚至组织反反复复、“人声鼎沸”的喊读,那只能算是味同嚼蜡的苦读,实在很难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这种朗读甚至是阅读教学的“矫枉过正”或“顾此失彼”,带来的则是新的负面影响。
朗读固然重要,默读同样不可或缺!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与默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阅读教学中默读的弱化甚至缺失,已经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失衡。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语文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而且,课标的“实施部分”对各个学段的默读目标都有明确的界定。
默读怎能缺失?二、反思:默读的价值审视当前语文课堂上默读弱化的倾向,我们很有必要重温默读的价值。
语文教学实践已经证明,默读作为阅读主体的内部精神活动,既适宜于逐字逐句推敲的精读,又适宜于大致了解的浏览,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第一、默读能促进思考,帮助理解。
读《默读》有感1000字读《默读》有感1000字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默读》有感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题记《默读》是我在假期中看的一本小说。
一开始只是抱着“推理迷”的心态去看的,但是一口气读完,作者Priest的文笔和整体的小说布局,让我惊叹——这已经不仅仅是一本打发时间的网络小说了。
何为默读?字面意思为“不出声地读”,引申义为不声张,不反击;与之相对的,则是朗诵——这也正是书中大boss取名为“朗诵者”的原因。
书中有一个主题,是批判转变为施暴者的受害者。
“朗诵”是个意象,有大声诵读,有宣告的意思。
这个意象指的是将自己读到的“文本内容”(受到的伤害),“朗诵”给世界。
在这个比喻里,隐含的、可以“读”到的“文本内容”,是犯罪受到的暴力和伤害。
章节名字中提到的名著对应的犯罪,其实暗喻犯罪的重复上演,暗喻在施暴者和受害者迭代过程中,暴力本身并没有被遏止。
“默读”则是相对的。
隐含的“文本内容”——伤害仍然存在,但默读者却消化了这份伤害,不再将“文本内容”传递下去。
在小说中,这个“默读者”指的就是主人公费渡。
费渡是被朗诵的受害者。
他和他的团队,与朗诵者相对而生,都是没有从受害者转变为施暴者的人。
而另一位主角骆闻舟——作为人民警察的他,坚守着心中的正义——“你相信天理昭昭,而报应不爽吗?”——”我必须得信,因为我是刑警。
在追查凶嫌的时候,我就是天理。
这句话如果不能成立,就因为我们是废物,因为我们洗不清沉冤!”逝者已逝,他们接过父辈的意志,继续前行。
“他们像是一群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人,或出于私心,或出于公义,机缘巧合地踏上了这条寻找深渊的路,跌跌撞撞、闭眼前行了这么远,只此一刻,所有起点与终点都不同的路径终于交接在了同一个点上,在苍茫一片中闪烁起细碎的火光,隐约露出了深渊的形迹。
《搭石》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汛、谴”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访”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6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汛、谴”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访”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6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1.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
(1)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
请同学们先自读第二单元导语页,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单元导语页)(2)学生交流。
语文要素预设:①图上画的是沙漏,里面装着的是一本本书……②这个单元要求我们做到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③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④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2.联系实际,交流体会。
(1)提问:同学们平常阅读时有没有关注自己的阅读速度?提高阅读速度有什么好处?(2)指名交流。
预设一:平时我喜欢看书,但不太关注自己的阅读速度。
遇到自己喜欢的、容易读懂的书籍,读得会快一些;遇到生字多、不太好懂的文章,阅读就会慢一些。
阅读速度快,相同的时间,读的书就会更多些。
预设二:有时向别人借一本喜欢看的书,归还时间紧,就会快速地看,只看主要情节。
精彩的部分也没办法回看,更没有时间摘录好词好句。
3.提出要求,激发期待。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还能尽量去读懂文章内容,这个习惯非常好!阅读是一种本领,有许多的窍门。
小说默读的经典句子1.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我要让心灵回归纯净,以平和善良的心去对待世间的一切。
2. 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我不应被一时挫折击垮,只要积极向上,终会看到希望。
3. 面对无常世事,我要学会从容处之,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始终做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4. 生命中有太多不如意,我要学会放下,化解恨意,用宽容善良去感化他人。
5. 我不奢求天长地久的幸福,只要用心经营当下,感恩生命中每一天的珍贵。
6. 生命短暂脆弱,我要不断提醒自己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向着理想前进。
7. 做一个有温度的人,用善意和宽容去对待每一个生命,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8. 我不再苦苦追寻生活的意义,而是选择活在当下,感受每一刻的美好。
9. 面对不公和黑暗,我不要被愤怒吞噬,因为仇恨无法Single 点燃光明,只会让黑暗加深。
10. 生命短暂,我不要被过往绊住脚步,放下包袱,活在当下,是我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11. 迷茫时,我要告诉自己,生命之河奔腾不息,风雨过后,终会见到彩虹。
12. 我不奢求改变世界,只希望用善意感染每一个过客,让更多生命被温暖。
13. 面对生命中磕磕绊绊,我仍要保持一颗感恩之心,所有的遭遇都会成为我成长的阶梯。
14. 感恩每一缕阳光,感恩生命给我的每一个拥抱,我将用善意温暖这个世界。
15. 生命中难免遭遇苦难,我要记住,希望从未真正离去,再长的黑夜终会迎来黎明。
16. 我不再为过去后悔,也不为未来忧虑,只想停留在当下,感受生命的脉动。
17. 生命中多少次跌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勇气再站起来,继续向着光明前进。
18. 我不再為失去而悲伤,也不为得到而欢喜,学会在生命的平衡中找到平静。
19. 面对生命中不如意,我选择接纳、包容和释怀,只有心灵寂静,才能感悟生命的真谛。
20. 我终将老去,但只要心中还怀有一份赤子之心,生命之树就会在风雨中屹立。
21. 生命因希望而精彩,我要永葆一颗感恩和乐观的心,活到老,学到老。
语文2015·默读的遭遇浙江常山县教育局教研室(324200)(特级教师)章师亚[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默读应该是两种同等重要的教学方式。
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普遍重视朗读,而对默读倍加冷落,具体表现为:时间基本不足、时机或有不对、要求时犯不明、感受经常不顾。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或许课标要求的简单与模糊是一个重要方面吧。
[关键词]阅读教学默读朗读[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2-001照理说,朗读和默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孪生兄弟”。
可实际情况,朗读好像是“自己亲生的儿子”,默读却成了“外面捡来的”。
———你不曾见,课堂上,朗读风风火火,如同夏日的骄阳;而默读却是冷冷清清,恰似冬天的冰霜!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某次县里举行赛课,共12节课,其中,第一学段(二年级)3节,第三学段(五年级)9节。
第一学段的3节课没有一节在课上安排默读;第三学段的9节课,也只有4节课安排默读,并且都只有1次。
某次市里赛课,共8节课,其中,第一学段(二年级)3节,第三学段(五年级)5节。
第一学段的3节课,也没有一节在课上安排默读;第三学段的5节课,虽都有默读的安排,但也都只有1次。
低段无默读安排,高段虽有,但大都只安排一次(一节课),这似乎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
至于说默读的具体做法,也是有不少“茬子”的。
一、时间基本不足默读常常伴随着问题思考,有的还要圈画、批注,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可是,在课堂上,我们时不时会看到教师“刹车太快”,学生还孜孜于其中,便匆匆叫停;有的时候,教师又不顾默读的“分量”(是思考一点还是思考两点、三点,是只有思考还是在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做批注)和“篇幅”(是默读一段话还是默读整篇课文),都给予一样的时间。
二、时机或有不对有一位教师执教《毛主席在花山》(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在读课题后,进行词语教学;随后,又重新回到课题上去,问学生:“毛主席在花山时间是什么时候?”学生回答:“1948年春夏之交。
搭石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一、教材分析《搭石》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即学会速读。
全文一共五个自然段,分两部分,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搭石,第二至五自然段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为中心句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勤劳摆搭石、默默无闻换搭石、协调有序走搭石、谦让敬老过搭石……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活的气息,为我们展现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性美。
本课是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课,重在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基本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语文要素的把握,引导学生明确速读要求,学会“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读”,提高阅读速度。
本单元的教学,要引领学生速读课文,读出画面,读出感情,读出见解,读出方法。
二、教学目标(一)认识“汛”“谴”等6个生字,在语言情境中读准多音字“间”,会写“隔”“汛”“挽”等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汛期”“俗语”的意思,积累“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
(二)学习速读,明确速读的要求,能集中注意力,不回读,提高阅读速度。
(三)在快速默读过程中概括课文描写的画面,从具体事件中初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词语卡片,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学生准备:搭石场景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一)阅读“单元篇章页”,了解单元目标1.PPT出示单元篇章页内容,快速阅读,了解内容。
2.点明单元学习目标和任务。
(1)学习目标。
学习快速阅读,使阅读有一定的速度。
(2)学习任务。
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二)谈话揭示课题,学习速读今天我们要学着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来学习刘章爷爷的《搭石》,看谁最能干。
1.借助“课前导语”,初识速读。
(课件出示)(1)自由读,交流速读要求:快速默读,不要停,不回读。
引导学生在课本上画出“不要停”“不回读”。
1.认识“汛、挽”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访”等11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
一、读题目,导入新课同学们,请你们读一下课文题目,说出你们的问题。
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呢?搭石承载了哪些美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文中寻找答案吧。
(板书:搭石)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用问题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教师: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要回读,并且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学习生字。
(出示课件2)汛访鞋挽隔懒惰稳衡协绰间(1)分小组自学生字,互相提醒易错字。
借助偏旁识记:汛访组词识记:挽裤懒惰平衡协调(2)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认读,互相纠正读音。
“绰”不要误读为zhuó;“间”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jiàn,是隔开、不连接的意思。
课文中“二尺左右的间隔”,指的是每隔两尺左右,放一块搭石。
(3)学生交流生字书写时的注意事项,教师针对重点字进行指导。
“懒、衡”: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匀称,中间部分的最后一笔为了避让,都要变成点。
“鞋”:左右大体等宽,右半部分“圭”是两个“土”字。
“访”:左窄右宽,右半部分的笔顺为“点、横、横折钩、撇”。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出示课件3)挽裤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汛期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由学习的基础上,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3.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交流)学生记录阅读时间,完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题目。
(出示课件4)(1)课文大概写了什么内容?(2)品读课文的词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三、精读课文,解决问题1.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果。
学生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提高速度朗读课文,有读不懂的地方,不要停留太久,不要反复回读。
读完课文后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阅读收获。
(教师相机指导)(1)说一说自己“集中注意力阅读”的体验:阅读什么书的时候有这样的体验?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阅读时有哪些因素会让自己分散注意力?怎样避免注意力的分散?……(2)说一说自己“阅读时是否有回读现象”:如果有回读现象,那么是在本课的哪些地方回读了?为什么回读了?2.再次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默读”不再“默默无闻”------让“默读”点亮课堂【内容提要】“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静思默读”中深入研读;“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静思默读”中释疑解难;“此时无声胜有声”,在“静思默读”中体会情感。
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使他们“读”“思”并举,在张弛有度的语文的课堂中激情四射,神思飞扬。
【关键词】深入研读释疑解难体会情感阅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出声的,叫朗读;一种是不出声的,叫默读。
默读是基于朗读的重要阅读方法之一,它是一种阅读主体不出声、不指读、潜心与文本对话,省时高效地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阅读方法和基本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从中高年级起养成默读的习惯,可以提高阅读能力,使人终生受益。
窦桂梅老师曾对小学语文教学中“阅”与“读”的割裂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目前在“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先辈的强烈呼吁下,小学语文教师懂得了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读”,并且要书声琅琅,这实在难得。
能够高举“读”的大旗呐喊:要读,真正的读!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感受更是难得!不过,静静想来,很多人对“课标”表述的“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理解得并不全面和深刻,也没有具体弄清阅读的真正内涵。
结果导致教师在语文学习中把“阅”和“读”割裂开来,只注重读的声音、读的形式、读的技巧,一句话,强调的是学生的嘴巴,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内心,把“阅”字几乎是扔掉了。
“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会有“读”。
“读”并不是单单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
语文教师应该明白:课堂要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默默品味的“场”,也就是营造一个“静静的学习的场”。
其实,每一个人读书更多的是默读品味,读到动情处流泪,读到气愤处生气,读到感慨处叹气,很少看到一个人读书后放声而有语气地朗读。
现在,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知道哪是重音,晓得在哪里停顿,听起来很动人,但也许他的心灵却依旧空无。
我们读书是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听、动听。
一、在静思默读中深入研读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人也强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懂的词语、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在进一步剖析文章内容的默读时,学生应该针对一定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前后联系地默读课文,通过圈画批注,来静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几点:【1.仔细阅读,你明白了什么?这是基础性的要求。
2.仔细阅读,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是体会性的要求。
3.仔细阅读,你什么地方还不明白,产生了什么疑问?这是批判性、创新性的要求。
】也就是说,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清静的环境,一个品尝的境地。
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
通过“圈画批注”来“潜心会文”。
凭教师的分析讲解是达不到这个效果,靠小组合作也不能代替的。
学生通过圈画批注,用笔耕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里,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
我在教学《沉香救母》第一、二自然段时,我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圈画批注。
用“——”划出表现沉香“有孝心”的词语,用“﹏﹏﹏”划出有关句子,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
引导学生默读、思考、理解、感悟。
有的学生从“救母心切、奔去”这些词体会到了沉香为了救母心急如焚、一路飞奔的情态;有的从“翻过了”、“跨过了”、“多少座”、“多少道”、“一个个”、“一道道”“磨出了血泡”、“划下了血痕”等词句体会到了沉香为了解救母亲,一路上历尽了千难万险。
也有的学生对“他一点儿也不在乎”提出了疑问:“他不在乎什么?为什么不在乎?”就这样,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提高了默读能力。
所以与其说学生是在动笔默读,不如说是学生在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与其说学生是在批注,不如说是学生凭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与内涵,得到情感升华,进而忧文中“人”所“忧”,喜文中“人”所“喜”。
二、在静思默读中释疑解难“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要在疑难处多默读,这样一遍又一遍的默读,疑难处往往能迎刃而解。
默读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根据思考的需要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
阅读需要静心思考,潜心感悟,课堂教学就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静静的阅读中酝酿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
一提问就期望学生马上能给你个惊喜,或者一有问题就立刻让学生小组讨论。
期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难免是浮躁的。
不经过独立、深入的思考,就不可能产生独特的思想;没有独立的思考,小组讨论也就没有了思想的碰撞,更难以激发智慧的火花,只是流于形式而已。
例如:我听过《她是我的朋友》这一课,课堂中有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阮恒给小姑娘献了血,说明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可是为什么他有总是在哭、在呜咽呢?”教者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这一矛盾,引导学生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有的说:“阮恒怕死”。
有的说:“不对,怕死他就不会救人”。
面对学生这样的争论,教者顺势引导学生在仔细地默读相关的句段,静静地体会阮恒当时的心情,思考他都想了些什么?他为什么不说出来?学生一下子陷入了沉思中,课堂上静得只能听见纸张翻动的声音。
几分钟的静寂之后,学生似乎有话要说,教者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说:“他是想帮助自己的朋友,又怕自己死了。
他以为会把自己的血全部抽完。
他不想死,但是又不想让他的朋友死,所以才不停地哭泣和呜咽”。
有的说:“阮恒想到自己输完血,生命就要结束,想到再也看不到温暖和煦的阳光,再也看不到生机勃勃的花草,再也看不到朝夕相处的朋友,他越想越伤心,越想越痛苦。
所以他一直在呜咽。
”又有的说:“虽然他害怕,他恐惧,可是为了不影响医生输血,为了尽快救活那个小女孩,他却一直在克制着,在竭力掩饰!因为,她是他的朋友。
”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我不得不为他们喝彩。
在几分钟的静思默读中,学生已经走进了阮恒的内心世界,想他所想,感悟到了朋友的真谛,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
“学而不思则罔”, 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度地“静思默读”是不可缺少的。
当他们遇到重点、难点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通过反复默读,细细品味,引领他们去思考问题,理解、感悟文本。
对有些疑难,即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但当学生经历了一番表面沉默、内心激烈的“静思默读”之后,于“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再由老师讲解或授予,也比“江河直下”般的连续讲解或勉强讨论为好。
下面是江西省南昌市教育局教研室王玲湘老师在2008年7月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会上教学的一段课堂实录,对于默读教学的实效性的研究很有价值。
她教学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师:多好啊,这就是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们先把课文按时间分成三部分,然后读懂了每一部分,再把三部分连起来就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事了。
现在,我们再默读一遍课文,看看这一遍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默读课文师:好,大部分同学都读完了,咱们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男孩很诚实师:不错,读书有收获生:我发现列宁很喜欢灰雀师:不错,你呢生:我读懂了列宁对动物的喜爱生:我读懂了列宁对动物的关心师:同样的,都是自己的感受生:我发现列宁很细心师:还有不同的发现生:我发现男孩也喜欢灰雀师:是吗?了不起的发现生:我发现列宁爱惜灰雀师:不说爱惜,讲喜欢灰雀。
这个片段可以看出,王老师的默读训练是基于朗读的默读训练,是基于“默而识之”的一边读一遍思考,具有很强的文本意识与训练意识。
在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感知语言材料,即在默读中收集语言材料,体会感知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时,王老师又采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笔进行默读的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所强化的语文意识、基础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在默读能力训练中一样追求实效性。
师:真好,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让男孩把灰雀放了回来。
我们再默读一下7-11自然段,把有关的话用波浪句画下来。
生默读。
师: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咱们同学边读边画。
我们来看看,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
生:“一定是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师:老师给你提个建议,把生:句子读完整师:哎,对了。
生:一定是“多好的灰雀啊”!三、在静思默读中体会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文章无不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挚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如斯的情感,怎样有效的传达给学生?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它的传输重在熏陶,感染。
语文是深情的,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
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在静静的读思中去体会。
请看江苏省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天鹅的故事》片段:师: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段落,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的确,一只老天鹅破冰、一群天鹅破冰这三个段落写得感人至深。
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学生潜心读书、写感受,教师巡视并作个别点拨。
]师:同学们学得是那样专心,老师很感动。
谁愿意第一个交流?生:我读到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句时,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能从中读出老天鹅的精神来,了不起!对这个句子,还有不同的感受吗?生:我读到这里,心想:老天鹅的胸脯和翅膀是肉长的,砸在这坚硬的冰面上,肯定很痛,也可能会受内伤。
但是,为了找到食物,为了能够活下去,老天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往冰面上砸,这是多么伟大啊!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来体会的,所以很真切!生:我觉得“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写得好,让人感受到了老天鹅很硬。
师:“硬”在哪里?再往深处想一想!生:“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
师:所以,老人称它是“破冰勇士”!生:“硬”在老天鹅有顽强的意志,它一次又一次地扑打,不停止。
师:说得好!所以,老人又称它是“顽强的破冰勇士”!一般地讲,我们总是将静态的比喻成动态的、平凡的比喻成美丽的。
这么美丽的天鹅,却比喻成了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个比方打得好吗?生:老天鹅从空中笔直地扑下来,就像石头一样。
生:石头不会感觉疼痛的,老天鹅是不怕痛,不怕受伤,连吭都不吭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