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政治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20 KB
- 文档页数:3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教材版本】“世界的物质性〞是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节的内容,本框题教材主要想让学生明白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明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设计理念】本框题的教学设计力求表达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1. 师生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使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2. 课堂具有某某性、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
3. 教学中提倡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
4. 教师要用激情感染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本框题内容从世界的物质性入手,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三个方面。
因此,本框题在学习物质含义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从而得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以学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已有的具体知识中得出较为抽象的哲学原理。
3.从知识学习的意义看,本框题是哲学知识重要的基础理论部分,对学生唯物主义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4.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和重点知识教师精讲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调动已有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1.原有知识发展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与严密。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二、命题落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例1、例2。
2.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例3。
【典例精析】例 1.(2002·全国,31)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请回答: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以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
”这说明()A.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与社会生活无关B.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C.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D.哲学理论要创新就必须抛开已有的思想材料解析:B 该题引用恩格斯的观点,考查考生的领悟和理解能力。
该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以思辨力为基础。
A肢是错误的,哲学与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它源于社会生活,又对社会生活有指导作用。
B肢观点正确,并符合题意,任何哲学都是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C肢不符合题意。
D肢是错误的,因为哲学理论的创新如同人们的任何创新活动,都不是对过去历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已有的思想材料基础上的“扬弃”。
例 2.(2002·全国,32)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请回答: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①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③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④—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A 该题主要考察人们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世界的物质性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中的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共安排三目的内容: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阐明了我们需要具备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认识自然界的物质性,掌握物质的概念。
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从人类社会的产生、从人类社会的构成两个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进一步阐明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三目“意识是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人类意识产生的原因,阐明了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世界的派生物,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含义,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懂得世界的本质。
2.能够结合实际阐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能够用世界的物质性阐述有神论与无神论,摒除有神论的谬误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学难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观点辨析:辨析如下观点,复习旧知识,引出本讲内容。
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汉)王充2.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英)培根3.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宋)陆九渊4.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宋)程颐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判读上述言论的派别和表达的意思。
引导学生认识到,以上五种观点分别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之前的几节课已经讲解并分析过,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政治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概念。
2.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与意识的关系。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哲学知识,提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二、讲授新知识1.讲解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概念:a.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b.客观存在: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存在。
c.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2.讲解辩证唯物主义观点: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映。
b.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映。
3.举例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问题中的应用:a.自然科学领域: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原则。
b.社会科学领域: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现象,也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原则。
三、课堂讨论1.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违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现象。
2.学生讨论,举例说明。
四、案例分析1.案例一: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请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2.学生分析,发表意见。
五、课堂小结2.强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原则。
六、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理解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概念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思考: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概念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高考政治总复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教学案◆教学目标和要求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难点: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授课时间:◆重点: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讲解法结网法◆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教材世界自然界物质是是客是客观并能为所反观存存在的在的-----------------的物质社会的存在与社会是的必然结果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世界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是客观的1. 利用自然人类起源改造自然2.产生基础规律世界的本原事物(三)重点、难点突破1.正确理解物质的概念外延:除意识之外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物质内涵:从万事万物中进行概括,即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哲学上的物质和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关系◇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紧密联系的。
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
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其次,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又是有区别的。
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以外。
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而看不到世界的多样性;又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
2.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区别与联系客观实在性是指物质的惟一特性,概括了一切具体形态和具有不同结构的物质的共性即客观实在,它不同于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如何变化,但其客观实在性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因而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
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共同的特性,而客观存在是指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也包括意识的存在,是具体的、多变的、易逝的。
陕科大附中高中部“255自主学习”教案课题:世界的物质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世界观。
【教学重点】世界是物质的【教学难点】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教法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授课课型】新课【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温故预习: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和,它们都是的组成部分。
(2)物质是指。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物质概念概括了,而不是指。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这三者都是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二、新知教学:(一)导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那么什么是物质呢?整个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呢?今天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淄博桓台二中郭万伟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从而初步树立唯物主义自然观。
基本要求:1、识记-物质的概念2、理解-(1)用科学的研究成果说明,自然界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2)从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两方面,列举实例,说明人们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教学重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教学难点: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导入新课:通过前言学习,我们懂得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那么,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如何对待物质世界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学习哲学常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板书)请同学们先看"目录"中第一课的课标题、节标题和框标题,了解本课文主要学习的问题:一是讲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客观),二是讲意识的本质和作用(主观);三是讲上两方面的(统一),归纳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本课首先学习: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板书课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意识、精神的产物,还是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对这个问题历来就有两种根本对立的看法。
唯心主义世界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或者是某种不可捉摸的观念创造的;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创造的。
比如:宗教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基督教《圣经》中的《上帝创世说》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有神论。
而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并提出过许多的合理的思想。
1、历史上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合理思想。
(板书)(学生阅读P4的一、二自然段,教师概括归纳)随着具体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是正确的,各种各样的非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不对的。
2、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饿而存在。
从宇宙天体、生命起源、人类的产生惊醒分析。
知识技能
识记物质的概念。
理解(1)从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两方面,列举实例,说明人们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2)结合基本史实,阐释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3)通过阐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概括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过程与方法
教师可以结合各种自然科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如地理、生物等。
通过这些实例分析明白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反对各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和宗教观点影响。
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思想。
教法建议
1、人类产生前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可以课下让学生查找资料,看一看地理学、天体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对宇宙、生命和人类起源的问题的理解,上课时教师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直观的视频材料或挂图进行说明。
2、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这一点教师可以针对某一典型的具体事物说明,人类产生以后,人类对自然物的利用和改造仍然必须遵循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
3、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人类起源的过程说明人类的产生是客观世界的结果。
然后通过对我国不同的社会形态发展历程的分析,提问学生社会为什么会向前发展?是什么让它向前发展?人类能不能够改变这个历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
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l)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呢?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板书)
同学们先粗读一下第一课的引语、节标题、框标题。
从总体上大致了解这一课要学习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中第一框的内容。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板书)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板书)
人们在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关注自己
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而且把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作为自己智慧追索的对象。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开头的楷体部分,这段楷体字反映了什么问题:再阅读课文第4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
(学生阅读后,教师概括。
)
反映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原问题。
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在其所处的条件下,就世界的本原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
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
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本原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是正确的。
下面,请大家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世界的本原问题传说及哲学理解》)
从这段视频我们看到古今中外有着各种各样的关于天地万物起源的传说,但它们都只是对于世界起源问题的不科学的说法。
这些传说逐渐被科学的证明所取代。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为什么说自然界是客观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教师讲解、理顺线索。
)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板书)
(l)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板书)
(播放视频《宏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这是我们从宏观天体的形成所得出来的结论: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有着自己的起源与变化过程;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证明宇宙间不存在“天国”,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活动,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微观上的物质的产生也是客观的。
(播放视频《微观物质是客观的》)
通过上面两段视频我们明白了不仅宇宙间的天体产生是客观的而且微观物质也是如此,那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2)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板书)
(播放视频《生物是客观的》)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认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在内他们的存在都是客观的。
大家在初中的时候都学过《社会发展简史》,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人类产生的过程。
(3)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板书)
同学们都知道,人类并不是什么神所创造的,而是由古猿所进化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即:
“议一议”(课文第5页)请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出一名代表发言,要求结合所学观点分析材料。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
这则材料说明:神学与科学的对立,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不断得到证明,神学逐步失去了它的领地,在生物进化论面前,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人的产生过程是进化的结果。
但由于神学是以世界是上帝或神创造的为理论依据,因而总想干方百计地为自己的理论寻找借口。
生物进化论已指出入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有了人和人脑这个客观的物质条件,才有人的精神或意识。
而罗马教皇的言论是违背科学的,荒唐的。
也充分反映了神学的理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
总之,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
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自然界本来是窖观存在的。
我们已经懂得了在人和人的意识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客观存在。
那么,自从有了人和人的意识以后,有了人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以后,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能否说
明自然界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想怎样就怎样呢?
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人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
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板书)
为什么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
(l)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
(板书)
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人们不仅能够利用自然物,而且能够改造自然物。
(2)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
(板书)人们只能利用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去改造自然物
“想一想”。
(第7页请同学根据所学知识,通过具体分析事例回答,教师归纳。
)
首要的问题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因为这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述: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第二,第二,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巩固新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
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l)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板书设计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世界观点的探索
2、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自然界是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