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导的学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132.54 KB
- 文档页数:3
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导学案学科(语文)(2)年级()班学生姓名()编制人() 2010年月日拟行路难学习目标一、基本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二、重点难点1.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2.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总结诗歌意象。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
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
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
(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二、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三、作品简介《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拟行路难》导学案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的内容。
2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链接:1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
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
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
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
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
高二语文选修《拟行路难》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诗歌的能力。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
(重点,难点)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结合《考一本》)知人:鲍照(约414—466)字,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他与、颜延之并称为“”,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谢秣陵令表》)。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参军,在临海王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 __________尤受后世推重。
最有名的是《》18首。
鲍照七言诗隔句押韵,为唐代七言诗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他以后七言诗慢慢多起来。
鲍照作品风格,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论世:魏晋门阀制度造成“,”的现象,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才高寒士的不平往往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鲍照的《》十八首就非常典型的体现了这一特色。
二、字词梳理1.注音:鲍.照()泻.水( ) 酌.酒( ) 踯躅..()2.词义(1)重点词泻:踯躅:(2)一词多义安:安.能行叹复坐愁自:各自.东西南北流风雨不动安.如山酌酒以自.宽沛公安.在三、整体感知1、划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字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能翻译文本大意。
(1)(2)(3)(4)2、请问:下列诗句朗读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各自 / 东西 / 南北流。
B.安能 / 行叹 / 复坐愁?C.举杯 / 断绝 / 歌路难。
D.吞声 / 踯躅 / 不敢言。
3、本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且找出能体现这一情感基调的词。
(诗眼)请结合课后的诵读提示,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第 1 页 共 4 页2013年10月《拟行路难》导学案编制人:黄菊芳 审核人:高2015级语文备课组 包科领导: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认真朗读,熟读成诵,结合注解了解作者后完成预习案和训练案2.在研读诗歌的基础上,完成探究案。
3.分次完成,独立完成,规范答题。
【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2.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3.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预习案【高考链接】古诗鉴赏答题技巧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提问方式: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提问变体: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拟行路难》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4、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授课安排】(1课时)【知识链接】回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1.“以意逆志”——抓住关键按语句解读诗歌,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心中情感的字。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鲍照,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
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模仿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拟行路难鲍照_选修《拟行路难》导学案选修《拟行路难》导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预习1.划分下列诗句的停顿(用“/”线)。
(1)泻水置平地(2)各自东西南北流(3)举杯断绝歌路难(4)心非木石岂无感(5)吞声踯躅不敢言答案(1)泻水/置/平地(2)各自/东西南北/流(3)举杯/断绝/歌/路难(4)心非/木石/岂/无感(5)吞声/踯躅/不敢言2.默写。
(1)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吞声踯躅不敢言。
答案(1)各自东西南北流(2)心非木石岂无感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中国有一个特殊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实行“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庶族等级特别森严,广大庶族寒士很难跻身到上流行列,所以很多庶族学子心情郁闷,鲍照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拟行路难》,看一看这些庶族寒士的心态。
(二)介绍作者。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有《鲍参军集》传世。
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
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经典诗文传承华夏文明【情境▪导入】春日忆李白杜甫〔唐代〕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情感并梳理诗歌大意。
2、鉴赏诗歌,学习诗歌中“比兴”的艺术手法。
3、通过对比阅读,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提高自身在逆境中的个人修养。
【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欣赏诗歌1、诵读诗歌,运用自己的语言疏通文意。
2、这首诗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3、哪些诗句表达的愁绪最浓重?4、这几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态?学习活动二:细读诗歌,探讨主旨思考:1、诗人缘何而愁?2、行路难难在何处?学习活动三:诗歌比较阅读[补充]行路难李白(唐朝)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注释⑴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旧题。
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⑵玉盘:精美的食具。
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⑶投箸:丢下筷子。
箸(zhù):筷子。
不能食:咽不下。
茫然:无所适从。
⑷太行:太行山。
⑸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拟行路难》导学单2016年秋期高二年级语文组执教者:宋正美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3.理解文量渲染愁绪的用意4.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3. 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学习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一、知识1.作者: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治所在今郯城);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杜甫《春日忆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
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
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2.背景:我国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行路难》,乐府旧题,18首,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二、自主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酌酒()②踯躅() ③鲍照() ④拟行路难()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举杯断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吞气踯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文化知识。
《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拟行路难》是唐代文学家元稹所作的一首节选七言律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名作。
本篇文为学生版的《拟行路难》导学案,主要针对人教版高二选修课程而编写,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这篇文学作品。
一、背景介绍1. 作品背景《拟行路难》写于唐代,也就是公元618年至907年之间,是一首寓言性质的七言律诗,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后,文化繁荣不再,人民遭受战争、饥饿、苦难的时代背景。
2. 诗人背景元稹,字微之,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以文学天才著称。
他生于唐代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逝世于广德二年(公元824年),享年84岁。
由于其长期在朝担任要职,主持文化建设,被誉为“里巷巨公”,所作的文学作品深受后人推崇。
二、诗歌鉴赏1. 诗歌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出门俱是看花人,眼底无穷岛。
迷藏草木背苍天,茫茫赤色连冈峦。
问汝平生功业,曾几何时恰白头。
无人共语凌云意,羡他人事有成功。
2. 诗歌翻译(1)金樽盛着清美的美酒,十千斗的量,玉盘佳肴名贵繁多,直值万钱。
(2)我停止了饮酒感受佳肴,持箸停杯,却不由自主地担忧,握紧手中的剑四面张望,心里十分茫然。
(3)我走出门外,遇到的都是赏花的人,眼前美景无边,美不胜收。
但在这草木茂盛、天空苍茫的景色中,我却迷失了方向。
(4)问问你们,平生立过怎样的功业,曾享受过多少荣耀,现在是否也已经迈入了白发时代。
(5)我没有人能听懂我的凌云志向,只能羡慕他们已经取得了成功。
3. 诗歌分析(1)题目“拟行路难”,表明了诗人在思考出路支结的主题方面展开了思考。
行路难、出门难,和人生的“求生存、求自由、求存在的价值”是息息相关的。
(2)第一、二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在文学作品中已是大家熟悉的鸦片、黄金、珍珠、翡翠、平价、高价等对物品价值的形容。
《拟行路难》导学案(一)【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再研读本学案。
2.认真限时(30分钟完成)、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拟行路难》,理解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能力目标:1.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能够准确把握文中“比兴”的手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欲说还休的痛苦,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让他们乐于背诵和积累文学知识预习案自主学习:1.回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抓住关键按语句解读诗歌,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心中情感的字“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2.明确体裁《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其主旨多有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本篇是第四首。
3.查阅资料书,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在当时,门阀世族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虽较晋代有所削弱,但他们依然顽强地维护着本阶层在政治上的垄断权。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
他出身寒素,自称“孤门贱生”,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的小官,尽管他的才华在当时已经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死后无传,可见其地位之卑微。
【自主学习指导】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拟行路难》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及其生平,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的阅读能力,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
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二.学法指导
1.阅读策略:诵读法
2.思考策略:背景解读法
三、知识链接
介绍“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以意逆志” ——这是两千多年前由孟子提出的欣赏诗歌的一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 ,这个方法的意思是用读者自己的想法去揣度、推测诗歌作者的本意和思想情感。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
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1、作者介绍:鲍照,南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 很不得志 , 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
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为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 18 首。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主要成就: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梅花落》。
辞赋:《芜城赋》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之一。
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
2、写作背景:“才秀人微,取湮当道。
” ——钟嵘《诗品》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
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
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3、解释题意:《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模仿汉
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四、自测题
1、解释加点的字:拟行路难(仿照)泻水(倾,倒)踯躅(徘徊不前)
2、鲍照的诗大多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
本首诗的体裁属于乐府诗歌。
3、初中时我们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 请尝试背诵这首诗。
提问:此处“行路难”指
交通阻塞吗
明确:还指人生道路,仕途坎坷、艰险,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4、读诗后可推断鲍照出身怎样还可推断本首诗表达什么感情
明确:出身寒门;悲愤
5、自由诵读,读懂诗歌大意,试着说出现代汉语意思。
译文: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
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五、当堂检测
(一)学生自主感悟诗歌: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诗眼:愁。
2、诗人为什么愁
明确:( 1)不合理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人的贵贱穷达。
(2)诗人的才华横溢,却出身寒门。
——怀才不遇的悲愤。
3、诗歌开头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的现实第三句中写“人生亦有命”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比喻、起兴。
因为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造成了人的贵贱穷达不一的现实。
愤愤不平。
4、结合全诗,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
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第一个反问句“安能行叹复坐愁” ,看似心情平和,似乎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
现实。
这是为感情的发展蓄势。
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又表示人非木石,岂能无情面对着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感
情无法克制,在这句达到高潮。
六、知识清单
1、“以意逆志”——这是两千多年前由孟子提出的欣赏诗歌的一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这个方法的意思是用读者自己的想法去揣度、推测诗歌作者的本意和思想情感。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
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3、《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模仿汉魏乐府的作
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拟行路难》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D )
A、酌酒 (zhu ó) 歧路 (q ǐ) 冰塞川(s ài)
B、鲍照 (B ào) 踯躅 (zh ízh ú) 应届 (y ìnɡ)
C、珍馐 (xi ǔ) 迂讷 (n è) 膝盖 (x ī)
D、投箸 (zh ù) 尽管 (j ǐn) 比拟 (n ǐ)
解析:A.歧 qí,塞sè;B. 应 yīnɡ;C.馐 xi ū。
2、下列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D )
A、倾泻劲健寄寓
B、斟酌悲愤徘徊
C、自宽精练华丽
D、慷概歌谣风骨
解析:D.概—慨。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
A、高中三年,同学们一起比翼双飞,举案齐眉,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品尝着高考的酸
甜苦辣。
B、陈冠希制造的“艳照门”事件,暴露出演艺界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娱乐圈中的一些不
道德行为,更是可圈可点。
C、有些领导在台上大讲特讲廉洁勤政,言之凿凿,冠冕堂皇;台下却利欲熏心,中饱私
囊。
D、早晨,他站在大海边,望着沧海横流的壮观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解析: A.用于夫妻之间; B. 指有可以赞赏、欣赏的地方,形容一切出色、精彩、值得称
道的事物; D. 望文生义,“沧海横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
A、我看见你回来很高兴,我还以为你一去再也不回来了,这回我就放心啦。
B、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拿定过主意,但是,昨天的事我算拿定主意了。
C、你就是这样一个人,脚出了毛病,反倒责怪靴子,这件事怎么不叫人不寒心!
D、弗拉季米尔瞅着他的一举一动,随后过去捡起靴子,朝靴内窥视,急急地把靴子扔在
地上。
解析:A.有歧义,“很高兴”主语不明; B. “这一辈子”和“昨天”前后矛盾; C. 误用否定词,去掉一个“不”字。
5、对比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完成下面的表格。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鲍照《拟行路难》
悲愤自信情感基调悲愤
写作缘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诗人情怀满腹愁绪,无处宣泄满腹愁绪,但潇洒自如,乐观积极
时代背景魏晋的门阀制度唐代开明的思想和繁盛让人充满希
望
6、你如何看待人生道路上的困苦磨难请写一段文字。
(不少于3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