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和“应该”的句法语义比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26.66 KB
- 文档页数:2
“应该”与“该”的语义及用法比较一、引言助动词“应该”与“该”的语义及用法非常相似。
“应该D”①始见于元代,“应该E”始见于清代;“该”产生于宋元时期,它们至今常用不衰(朱冠明,2006:122;李明,2016:161-168)。
吕叔湘(1980)将“应该”的义项分为两类:“应该1”为表示情理上必须如此,“应该2”估计情况必然如此;将“该”的义项分为三类②,其中“该1”表动词义“应当是”“轮到”“活该”;“该2”也表动词义“欠”;“该3”则是助动词义:①“表示理应如此,应该”;②估计情况应该如此。
不管是从?Z义还是句法的角度,跟“应该”相近的是“该3”,所以只有“该3”与“应该”具有可比性。
为了便于陈述,下面将“该3”直接标为“该”。
例如:(1)a.该有个长远计划。
b.应该有个长远计划。
(2)a.接到这封信,你该可以放心了吧?b.接到这封信,你应该可以放心了吧?从情态(Modality)的角度看,例(1)中的“该”表示道义情态(deontic modality),与“应该D”相当;例(2)中的“该”表示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与“应该E”相似;正如例(b)所示,把“该”替换成“应该”后,合法性不受影响。
但有时,即便表达的情态范畴一样,好像也很难相互替换。
例如:(3)a.我该D走了。
b.*我应该D走了。
(4)a.他要是知道了,又该E批评我了。
b.*他要是知道了,又应该E批评我了。
学界对于“应该”与“该”的异同讨论得不多(陈嘉嘉,2006;明星,2013),主要都是分开讨论的(彭利贞,2005;朱冠明,2006;张海媚,2017)。
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我们可以看出“应该、应当、该”词义相近、用法相似,但仍有细微差别:①“该”可以用于假设句的后一分句,如例(5)a;②可以和“会”连用,如例(5b);③可以用于“有多……”前,如例(5)c;④“该”前可以用“又”,“应该、应当”则都不能,如例(5)d。
语言学中的语义学与句法分析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可以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分享知识。
而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学科,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其中包括语义学和句法分析。
本文将探讨语言学中的语义学和句法分析,并探讨它们在理解和分析语言中的重要性。
一、语义学:理解语言的意义语义学是研究语言中词汇和句子意义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语言中的意义构成和表达方式。
在语义学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词汇语义和句子语义。
1. 词汇语义词汇是语言中的基本单位,每个词汇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词汇语义研究的是词汇的意义,包括词的定义、义项、义域等。
例如,词汇“猫”表示一种动物,而词汇“跑”表示一种动作。
通过研究词汇的意义,我们可以理解和解释词汇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句子语义句子是由词汇组成的,而句子语义研究的是句子的意义。
句子意义的构成涉及到句子中各个词汇之间的关系和句子的结构。
句子语义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而不仅仅是字面意义。
例如,句子“他是个天才”可以理解为对某人的赞美,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描述。
语义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语义分析、语义关系的建立和语义推理等。
通过语义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中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二、句法分析:揭示语言的结构句法分析是研究句子结构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句子的组成和句子中各个成分的作用。
句法分析的目标是揭示语言的结构和规则,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句子的组成和意义。
1. 句子结构句子结构是指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和顺序。
句子结构可以通过语法规则和句法树来表示。
语法规则是描述句子结构的规则,而句法树是通过树状图的形式来表示句子结构的工具。
通过句子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句子中各个成分的作用和关系。
2. 句子成分句子成分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
每个句子成分都有其特定的语法角色和功能。
通过句子成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句子中各个成分的作用和意义。
论语义学与句法学的差异作者:卢腾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5期[作者简介]卢腾,女,山东威海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论语义学与句法学的差异○ 卢腾(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作为语言学理论的从属体系,语义研究要解释话语含义以及与其他语言学分支理论间的关系,尤其是与句法学间的关系。
一段时间内,句法研究的发展使人们误以为语义就是句法的映射,试图建立它们之间的一对一关系,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的荒谬性。
本文试图从语义组合的角度进行论证。
[关键词]语义组合;语法组合;语义研究;歧义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5-0063-02符号学理论的代表人物莫里斯将符号学分为语用学、语义学、语形学(句法学)三部分。
语用学研究人怎样运用某种语言符号进行交际,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事物之间的关系,语形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关系。
语法关系与语言中的形式特征相联系,而语义关系与现实事物相联系。
总体来说,语法关系与语义关系并非一一对应,但它们的发展又离不开彼此的相互支持,因此有时会呈现对应的情况。
正如杰弗里·利奇所说,“如果要把语义从作为完整的交际体系的语言中分离出来,这未免会使人感到是人为的。
事实上,语义理论只是从属于整个语言学理论的一个理论体系。
”[1]252一、语义组合不同于语法组合借用石安石先生对语义组合阐述时的例子,我们知道了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的差别。
(1)刀生锈了(2)买把刀(3)刀切萝卜第一种角度看,“刀”在(1)、(3)中作主语,在(2)中是宾语;第二种角度看,“刀”在(1)中是主体,在(2)中是受事宾语,在(3)中表工具。
无论是主谓关系,还是施动受动关系,都是从语言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有的学者将前者称为显性的语法关系,将后者称为隐性的语法关系,更多人愿意把二者称为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仍然”与“在”“着”“了”功能比较研究-汉语言文学“仍然”与“在”“着”“了”功能比较研究王梓秋摘要:不定时时间副词“仍然”表示“某一行为/状态在描述/发现发生或预见发生时之前就已存在,一直持续到描述/发现发生或预见发生时,并将持续下去”。
当“仍然”与“在”“着”共现时,不仅强化了它们共同的表示“持续”义的功能,更凸显出动作行为在时间跨度上从过去到当前的连贯性。
“仍然”与“了”的共现往往表示某一行为或状态(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已经发生或出现,且在此之前已持续或反复发生或出现。
“仍然”还可以表达较强的主观化情绪,表示主语坚持自己的行为或想法。
这是“在”“着”“了”所不具备的。
关键词:仍然在着了句法语义功能陆俭明、马真(1999)认为时间副词多表“态”而非“时”,“仍然”属于“不定时时间副词”,其语义为“表示已经存在、出现或进行的状态、情况或行为动作持续不变”。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
《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仍然’多用于书面语”,且常处于“表示转折的后一小句中”。
现有论述对“仍然”的解释基本相同。
本文通过对2000万字语料库进行检索后发现,“仍然”除表示“持续”义这一基本功能外,还承载着其他特定功能,且与同样表示时间义的“在”“着”“了”三者在功能上有所区别。
一、“仍然”与“在”“着”功能比较(一)肖奚强(2002)专文讨论了“在”“正(在)”“着”三者的异同,认为“‘在’强调动作的持续,具有‘段’的特点,可刻画为[+持续]”,且“在”可以“与表示延续或重复的时间副词‘仍(然)、依然等’共现”。
通过对本文提取的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虽可与“仍然”共现,但用例较少(共23例);其次,它们的共现不仅反映出在语义上的交叉,更多的是体现了它们之间的互补。
(1)尼采相信,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事实,因此仍然在依靠植根于基督教信仰土壤的那些标准和价值而生活。
(2)阿聪和阿敏仍然在若无其事地嬉戏,只有看见机器人苏加走过来,它们才跳出水面——它们知道苏加是来给它们开午饭的。
第一章绪论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汉语情态动词又可称为能愿动词或助动词,汉语语法中有关情态动词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马氏文通》中就已经提到“助动词”的表“势”作用,此后的文献中虽没有明确提到情态动词,但也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到了情态动词的研究。
现代汉语中有关情态动词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但和英语语法下的情态动词的研究相比还是比较薄弱的。
汉语情态动词的深入研究对于第二语言在情态动词教学方面有着重要的帮助,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我们发现己有的汉语情态动词的本体研究成果并不能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给我们的情态动词的研究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课题。
本文以生成语法理论为基础,着重于英、汉情态动词的不同点,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汉语情态动词的词性、分类以及留学生习得汉语情态动词的过程特点等问题。
用具体的现代汉语语料来分析验证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并选取母语为英语、目的语为汉语的第二语言习得者作为观察研究的对象。
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对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从中发现汉语情态动词在第二语言成人习得中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拟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来分析汉语中的典型情态动词,通过汉英情态动词的对比发现汉语情态动词自身的一些特征,并采纳Huang(1988)中对汉语情态动词的分类(Huang(1988)将汉语的情态动词分为控制情态动词和提升情态动词),紧扣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研究二语习得者在习得汉语控制情态动词和提升情态动词时有什么不同,以此来促进对外汉语的教学。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针对留学生习得汉语情态动词的实际问题,根据汉语自身特点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将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相结合,找出行之有效的汉语情态动词的教学对策,使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独特的汉语词类。
2.汉语情态动词的深入研究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
二、国外发展趋势1.关于情态动词名称和词类归属问题的争论有关汉语情态动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汉语语法的研究,黎锦熙(2001)第八章“动词细目”里就用上了“助动词”这个术语,说它是“帮助动词占其一部”的。
期末大作业过程性考核作业4单选题1偏误纠正的原则不包括()A符合地道的汉语B不违背原句作者意愿C最简化D接近学生水平学生答案:A2汉语声调类型中第()声和第()声的偏误现象比较多A一二B二三C三四D一四学生答案:B3留学生把“口”写成英文字母“O”,属于()偏误。
A部件误加B部件遗漏C部件变形D部件变位学生答案:C4复合词中偏误出现最多的类型是()复合词。
A动宾式B联合式C主谓式D偏正式学生答案:D5()是方位词的典型偏误,数量最多。
A遗漏B误代C误加D错序学生答案:A6不是离合词AB的重叠形式是()。
AAABBABABCA了ABDA一AB学生答案:B7连词最常见的偏误类型是()。
A遗漏和错序B误代和遗漏C错序和误加D误加和误代学生答案:B8“广州的物价比其他的城市比较高”,这个偏误句属于()偏误。
A遗漏B误加C误代D错序学生答案:C9“我把母亲的话记住在心里”,这个偏误句属于结果补语的()。
A遗漏B误加C误代D错序学生答案:B10双宾句中,()是错序用例中最多的一种。
AO1后置BO2后置CO2前置DO1前置学生答案:D填空题120世纪70年代是偏误分析的鼎盛时期。
学生答案:702量词的典型偏误是误代,数量最多。
学生答案:误代3遗漏偏误在程度副词偏误中所占比例最大。
学生答案:遗漏4句子“带着问题看书,你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中的偏误类型属于语义矛盾。
学生答案:语义5竖笔的偏误主要有三种偏误类型:竖笔的遗漏、竖笔的误加、笔画关系的改换。
学生答案:笔画关系的改换6留学生出现应该合用的连词搭配只出现了单个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学生受到母语规则迁移____ 的影响。
学生答案:母语规则迁移7外国学生“把”字句的偏误主要包括句式选择方面的偏误和句式构成成分方面的偏误。
学生答案:句式选择8“她比我一岁大”,这个偏误句属于错序偏误。
学生答案:错序9遗漏是结果补语句最为典型的偏误类型。
学生答案:遗漏10留学生双宾句的使用多集中在给予类和言说类两类。
“更”、“还”、“再”在比较句中的语义和句法研究“更”、“还”、“再”三个副词是教学和学习的重点,前人对“更”和“还”的比较,“更”和“再”的比较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前人并未涉及到的三个副词在比较句中的特点,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学习所得作以总结、补充。
本文主要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对比较句中的三个副词进行了研究,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问题的起源,交代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的对象和语料的来源;对前人的相关研究作以综述;指明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研究了“更”、“还”、“再”在比较句中的语义特点。
先分析了三个副词在比较句中的共同表义:程度加深义,以前人的论著、词典和例句为依据,对不同的观点进行例证分析,对该观点进行具体论述。
接着分析了“更”和“还”的语义预设,通过补充句子,分析论证他们对Y项隐含的语义进行预设。
最后,分析了与比较句的比较义相对应的比拟义,认为“更”也可以表示比拟义,只是这种比拟义为说明比拟,而“还”所表示的比拟义为说明比拟和夸大比拟两种。
第三章对“更”、“还”、“再”在比较句中的句法特点进行了研究。
本章分为四节,研究了七个句式,主要以语言事实为依据,分析三个副词在比较句中的功能、位置以及对短语和句式的选择等。
他们在入句时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点,本文将他们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简单概括如下:“再”只能用于表示未然的句子中,而“更”和“还”既可以用在表示未然的句子中也可以用在表示已然的句子中;“更”多用于表达客观性的陈述,而“还”多用于主观性的描述。
第四章为结论部分,分两节总结了前面的内容,将结论简明扼要的呈现。
本文的创新在于对三个副词在比较句中的语义特点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且分析了几个在“更”、“还”、“再”方面,前人并未涉及或很少涉及的句式,比如:“不如”句等。
本文的不足主要在于没有对其语用功能和差异原因进行深层次探究。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汉语言文学“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宋海燕摘要:本文主要讨论“除了……还……”和“除了……也……”句法语义上的差别。
“除了……还……”的本义表示添加或补充,“除了……也……”的本义表示类同。
“除了P,Q”表示上述语义时,当“P”句和“Q”句同属于一个主语或话题时,“还”和“也”可以互换,互换后语义不同;当“P”和“Q”两个小句的主语不同时,“还”和“也”不能互换。
当“Q”句中的“也”表示周遍性,“还”表示加强反问语气时,“除了……还……”和“除了……也……”可以表示“排除”义。
“除了……还……”中“Q”句还可以表示“程度浅或持续无变化”,这都是由“还”的特殊义项决定的。
关键词:“除了……还……” “除了……也……” 句法语义一、引言肖奚强(2005)对从400万字的语料中抽取的396个“除了”句式进行了考察,发现含“还”类词的句式占47.5%,是自然语言的各种“除了”句式中使用最多的①。
肖奚强统计的“还”类词包含了“还”以及与其同义的“也、又、亦”等,对它们之间的具体使用情况并未做出细致的划分。
根据语感,这些“还”类词在具体使用频率上是有所不同的。
为了找出不同的“还”类词在具体使用上的不同,我们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网络在线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中随机检索了500个含“除了”的例句②,经过进一步辨别,其中有451句是与介词“除了”有关的句式③,再从其中辨别甄选出含“还”类词的句子,一共是165句,其中含“还”字的126句,占76%,含“也”字的33句,占20%,含“又”字的4句,含“亦”和“尚”的各1句。
很明显,含“还”和“也”的“除了”句式比其他句式更常用。
“除了……还……”和“除了……也……”在语义和用法上的区别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汉语学习者(赵燕皎,2000)。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语料中具体用例的分析,对比“除了……还……”和“除了……也……”在语义和句法上的差异。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No.4,2021 Sum No.5202021年第4期总第520期摘要文章对“很好”与“挺好”这两个词的意义与用法进行了探析,重点关注了如何立足语境来选用二者。
文章对二者的使用条件及情况做出了假设,并验证了假设:在评判某个人或某件事物时,如果对评判者本身是完全有利的,起到了毫无疑问的促进作用,就应当选用“很好”;而当被评判者对评判者来说起到的是勉强的、凑合的促进作用,不是完全有效的帮助,或是好的程度次于“很好”,则应选用“挺好”;此外,还应考虑日常用语习惯,即套语和语境对二者选用的影响。
一般来说,当对被评判者没有任何意见时,我们多用“很好”来形容被评判者,而“挺好”则多用于单说,用来形容某人、某事或近况等。
文章对如何正确选用二者进行了分析,针对外国汉语学习者的偏误给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很好;挺好;语义句法差异;认知难点;语境;套语An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Semantic and Syntactic Differences and Cognitive Difficulties between"Very Good"and"Not Bad"//ZI Xinyue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ning and usage of"very good"and"not bad",and focuses on how to use them in the con-text.Based on data analysis,this paper has proposed and verified the hypothesis of the conditions of their usage:when evaluating a person or something,if it is completely beneficial to the evaluator and has played a role in promoting undoubtedly,we should choose"very good";when the thing or the person plays a reluc-tant and impractic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evaluator,not an effec-tive help completely and the degree of good is inferior to"very good",we should choose"not bad";besides,we also should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and formula.When we have no opinions about the judges,we often choose"very good",while "not bad"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recent situations.In this pa-per,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given as to the relevant er-rors made by Chinese learners on this problem.Key words very good;not bad;semantic and syntactic differ-ences;cognitive difficulties;context;formula“很好”与“挺好”都是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的,乍一看二者并没有多大区别,是一组近义词,在一些场合甚至可以互用,但在仔细比对之下可以发现,两者在表达情感、态度以及语句搭配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