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句法翻译“连”字句语义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174.64 KB
- 文档页数:21
汉语“连”字句翻译探析张帆英语2047 学号:200680567摘要:“连”字句是汉语中比较常见的句式结构,从古到今的历时发展中,“连”字的性质和功能颇有争论,而且产生了很多衍生意义。
本文从语意和句式结构的角度,从本身词汇意义,复杂句中,和翻译省略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个句型的不同的翻译方法,归纳出了这种句式的基本翻译方法。
关键词:“连”;句式;翻译“连”字句是汉语句法结构之一,已有大量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很多宝贵的结论。
本文将从“连”字句的意义衍生,“连”字句的语法意义和“连”字句的句式结构的角度分析“连”字句的翻译方法。
1“连”字的研究与衍生过程1.1“连”字句性质与功能“连”字是“连”字句标志之一,它的性质的确定颇有争议。
关于“连”字的性质,80年代早期的权威观点是把它看成介词,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和朱德熙《语法讲义》都持这种观点。
80年代晚期以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否定介词说,但究竟是什么性质的词,又有多种不同的观点。
廖斯吉(1987)主张连词,沈开木(1988)主张语气词,周小兵(1990)主张副词,最近的观点是张伯江,方梅(1996)提出的,他们认为是“焦点标记”。
关于“连”字的功能争议也很大。
开始认为是强调说,突出行为动作的主体或对象。
后来陆续又有隐含说,表示隐含比较,表达某种言外之意;递进/递降说,既可以表示递进关系,又能表示一种由浅到深,逐步降级的关系;标举极端事例说,“连”字后面的成分所标举的事物带有一种极端性;连接说,连接单句内部的两个成分;多重语言信息说,表达了四重语言信息。
1.2“连”字的衍生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连”字出现的频率都很高。
那么“连”字的原始意义是什么?“连”是古代一种人拉的车,以单人拉。
这种车与拉车的人之间必须形成一种“相属不绝”的关系,否则车不能前行,可以确定这是“连”字的原始意义。
“连”字的原始意义是古代一种人拉的车。
在此基础上,“连”字在交际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衍生实义,这些衍生实义逐渐成为“连”字在交际使用中的主流,具体表示如古代的一种行政单位,嫡亲关系,军队的一种编制单位,连接,联合,联络,牵连,畜牲交配,属于,兼得。
从句法结构来分析英汉互译
互译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中从句法结构入手进行研究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从句法结构来分析英汉互译,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并将它们
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和异同之处。
英语和汉语句子结构有很大的差异,英语通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和谓语之间有
一个宾语来说明主语的动作或状态,而汉语则采用主谓宾补结构,主语和谓语之间有宾语
补足语来说明主语的状态或属性。
以下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以及其对
互译的影响。
1. 英语句子“He is a teacher.”
英语句子中,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谓语是动词“is”,宾语是名词“teacher”。
它的基本结构是 S+V+O。
这个句子在汉语中可以翻译为“他是一名教师。
”,其中“一
名教师” 是将“teacher” 翻译成汉语时加入的量词。
3. 汉语句子“他在读书。
”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英汉之间的句子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对于英汉互译来说
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原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同时还需要遵循
各自的语法规则,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因此,在英汉互译中,必须了解两种语言的句子
结构差异,并且在翻译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够得到准确的翻译结果。
浅谈汉译英中连动句的翻译【摘要】中文特点是短小精悍,简练明快,关联手段隐性。
英文特点是结构严整紧凑,复杂不流散,关联照应手段显性。
连动句指汉语句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与同一个主语存在关系。
本文举例说明连动句翻译时,如何根据连动词之间逻辑关系,合理将他们安排成分词、不定式等。
【关键词】汉译英连动句逻辑关系一、引言连动句是指汉语句中有两个或多个动词与同一个主语存在关系,它们之间可能没有关联词连接,但却隐含着各种关系,这些动词之间可能是先后关系,有些则表示原因、让步、条件等关系。
英语没有这样的连动句。
因此,在将汉语连动句译成英语时,先要正确理解动词之间关系,然后采用适当的英语表达方式。
如动词之间是先后关系,一般可按次序译成并列谓语,否则就需要通读句子,将某一个动词译成谓语,即确定“主-谓”框架,其它动词按照内在关系,译成分词、动名词、从句的谓语等。
二、连动句译法不同连动句,采用不同翻译方法。
译者在翻译时,先要通读整个句子,诊断出动词之间的关系。
此外,译者还需要熟悉英语各种语法作用,尤其是主要的语法功能,如分词、动名词等。
这样,译者才能在翻译时自如地运用这些语法。
笔者举例说明。
1、所有的年轻人从座位上跳起,尖叫着,欢呼着,手舞足蹈,摇晃着紧握的拳头以示胜利和得意。
分析:这句话有六个连动词。
初学者可能会将这六个连动词都译成谓语,用and连接。
有的初学者可能会将前面五个连动词译成谓语,最后一个动词译成不定式,表示目的。
这两种处理方法都不好。
有经验的译者会仔细思考并准确把握六个连动词的关系。
第一个动词和后四个动词间隔时间很短,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后四个动词是第一个动词的伴随动词。
译者可以将第一个动词安排成谓语动词,将后四个动词安排成分词,即分词短语作状语,表示伴随。
最后一个动作表示目的,建议译成介词短语。
Suddenly all of the young people were up out of their seats, screaming and shouting and crying, doing small dances, shaking clenched fists in triumph and exaltation.2、我们都倾向于把一个特殊的地方理解为“中心”:在那儿我们为人所知,我们也认识其他人;那儿的事物对我们来说都别有意义;那儿有我们的根,有我们存在的价值所在。
英汉互译中语篇衔接的特点和用法作者:姚琦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22期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姚琦摘要:在英汉互译中,识别原文语篇的衔接手段是至关重要的。
要做好英汉语篇的翻译,必须首先了解英汉语篇的表层结构——衔接。
分析语篇衔接的目的是发现语篇的发展模式,借助对语篇表层结构特征和深层结构特征的描述和解释,寻找语篇衔接的内在规律性。
衔接是将篇章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的重要手段,它帮助英语学习者建立句子边界之间的联系,从而建构连贯的篇章。
在英汉互译中,语篇衔接为英语翻译者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具体的操作方法,也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语篇;衔接;语法;词汇在英汉互译中,由于英汉句子结构不一样,翻译者们常常发现衔接是个很难掌握的知识点。
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是不一样的,它们的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句型方面:英语是种“形合”的语言,句子多以SVO的形式出现,但汉语是种“意合”的语言,可以省略主语,多个无主句可以排列在一起;句内关系方面:英语中逻辑联系词使用频率高,但汉语常不用关联词,而依靠句内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达到连接的目的;照应方面:英语中有定冠词,英语人称代词及其相应的限定词的使用频率也大大高于汉语。
一、语篇衔接的理论依据衔接是符号学和语言学的重要概念,涉及“将一组句子生成文本的形式成分与原则”。
衔接既是连接句子的重要方式,也是文本通顺、语义连贯的重要保证。
被衔接的句子及其成分之间存在语义关系是衔接的基础。
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在语言学中是指任何长度的、语义完整的段落,语篇中的意义关系通过衔接手段联系起来。
语篇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语篇中各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
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把英语语篇的衔接手段分为两大类: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
语法衔接手段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而词汇衔接手段包括重述和搭配。
汉译英翻译技巧一、分清主从 (Subordination)汉语句中各分句关系比较松散.所以在动笔前应认真分析句子要旨所在。
句中重点往往在后。
英译时.要突出重点或主句.其他部分可分别用介词短语.非谓语动词形式或各种从句表示。
1、没有农业.人们就不能生存.社会生产就不能继续下去。
Without agriculture, people cannot exist, neither can social productionproceed.2、他们一听到“反霸”就火冒三丈,这充分暴露了他们那霸权主义的蛮横嘴脸。
The fact that they fly into a rage at a mere mention of the expression“anti-hegemony”is enough to reveal their true colours as a domineering hegemonists.3、有人以为社会主义就了不起.一点缺点也没有.哪有这个事?Some believe that socialism is just perfect, without a single flaw. How canthat be true?4、但是.象我们常说的那样.道路总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
But as we have often said, while the road ahead is tortuous, the future isbright.二、选词用字(Diction)在汉译英时应特别注意选找与原文中在意义上和风味上尽可能都类似的词语。
1、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Every nation has its own strong points. If not, how can it survive? How can it progress?2、树雄心.立壮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从句法结构来分析英汉互译从句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是一种重要的语法结构,它们在表达方式和用法上都有一定的区别。
通过从句法结构来分析英汉互译,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一、英语中的从句结构英语中的从句包括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
名词性从句可以作为主语、宾语、表语或补语,通常由连接词“that, whether, if, what, when, where, who, which”等引导。
定语从句用来对先行词进行修饰,通常由关系代词“who, whom, whose, which, that”或关系副词“where, when, why”引导。
状语从句用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目的、结果等,通常由连词“when, while, before, after, since, bec ause, although, if, unless”等引导。
汉语中的从句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
主语从句作为句子的主语,常由“谁、什么、哪儿、哪里”等引导。
宾语从句作为句子的宾语,常由“他说、他问、他知道”等动词引导。
定语从句用来修饰先行词,通常由“的、地、得、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引导。
状语从句用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目的、结果等,通常由“当、因为、如果、既然、为了、所以”等引导。
在英汉互译中,从句的结构在表达上有一定的差异。
在将英语句子译成汉语时,需要注意从句的位置和引导词的选用。
“I know that he is coming”可以译成“我知道他要来了”,这里的名词性从句“that he is coming”被译成了宾语从句“他要来了”。
又如,“The book which I bought yesterday is very interesting”可以译成“我昨天买的书很有趣”,这里的定语从句“which I bought yesterday”被译成了形式主语“我昨天买的书”。
从句法结构来分析英汉互译从句是语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英汉互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正确理解并准确表达从句结构对于保持句子的逻辑和语法连贯性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句法结构来分析英汉互译的特点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从句,并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英语中的从句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
名词性从句在句子中充当名词的功能,常见的有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和表语从句。
定语从句用来修饰名词,状语从句则表示原因、条件、时间、地点等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从句的类型和功能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保持句子的语法结构完整和意思表达准确。
定语从句的翻译需要根据修饰的名词和从句的关系来选择翻译方式。
“The book that I bought yesterday is very interesting”可以翻译为“我昨天买的那本书很有趣”,这里的定语从句“that I bought yesterday”被翻译为“我昨天买的”,与名词“书”的关系保持一致。
“The man who is talking to Mary is my brother”可以翻译为“和玛丽说话的那个人是我的哥哥”,这里的定语从句“who is talking to Mary”被翻译为“和玛丽说话的”,修饰名词“人”的关系得到了准确表达。
在英汉互译中,还需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的从句结构和翻译技巧。
虚拟语气从句在英语中常用来表示与事实相反的假设和愿望,而在汉语中则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情感色彩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
倒装句和省略从句在英语中常见,而在汉语中则需要根据语法和逻辑要求来进行恰当的翻译处理。
英汉语中连接对比和翻译
英汉语中连接的对比和翻译
语篇通常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话语或句子构成的整体,而衔接则是英语语篇的重要特征。
衔接这一概念是由韩礼德在1962年首次提出的。
韩礼德和哈桑在其专著《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把衔接定义为“存在于篇章内部、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关系”,“那些非结构性的、语篇构成的意义关系”。
胡壮麟等认为,衔接指的是“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或者说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当语篇中一个成分的含义依赖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产生了衔接关系”。
衔接的手段各种各样,韩礼德将它分成5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e)、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结合(lexical cohesion)。
它们在语篇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
在此我们将着重讨论连接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连接要表示的是说话人想要听话的人了解他将要说的话和已经说的话之间的关系,是表示各种逻辑意义的手段。
它的功能是表示两个或更多的句子之间的某种逻辑联系,并指出句子是在什么意义上相互联系起来的。
因此,通过连词的使用,人们不仅可以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可经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还可以梳理出作者组织信息的思路以及语义表达的轻重缓急。
英汉语在连词使用上的不同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
汉民族是综合型思维,是主观的、内向的;英民族则是分析型。
【独家】汉语连动句的英译看英汉句子的不同之处汉语连动句的英译看英汉句子的不同之处一. 引言连动句又叫连动谓语句,就是由两个以上动词做谓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其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翻译方法也灵活多样。
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中,谓语部分的用词特点各不相同。
和英语相比,连动谓语可以说是汉语谓语的一个特点。
通过对汉语连动谓语的结构分析发现,构成汉语连动谓语的前后两个动词或动词词组之间有着目的、方式、条件、因果、时间等语义关系,不同的语义关系在英语中有着不同的对应表达方式。
区分连动谓语前后两个动词或动词词组之间不同的语义关系,进行归类划分,找出各类和英语之间的对应表达方式,对汉英翻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就汉语连动谓语前后两个动词或动词词组之间不同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归类,总结连动句的英语翻译,发现汉语句子与英语句子有很多不同之处。
二.汉语连动句研究汉语连动句一直是汉语学界的研究热点,其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始自《马氏文通》,书中将动词连用动词连用归纳为“起动+坐动+散动”,黎锦熙的《新著国文语法》一书中注意到了汉语句子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连用的现象,由于该书受西方语言理论的影响较大,采用西方语法体系来解释描写汉语的语法系统,因此将连动结构大多归入补足语或散动式中。
这一时期的研究没有意识到“连动”是汉语的独特现象。
第二阶段是概念界定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连动句的概念,范围以及分类,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提出“连动式”概念,指出连动句的特点在于动词的次序是固定的,并按照桥后语义关系对连动句进行分类,而丁声树,吕叔湘以及张志公等学者也对连动句的概念范围分类进行了剖析。
第三阶段是多样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的学者对连动句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从生成语法,认知角度以及共时历时方面对汉语连动句进行了分析。
英汉语语句联接关系的对比及在翻译中的转换英汉语的语句联接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主谓关系、并列关系以
及因果关系。
1、主谓关系。
英文语句中,主语在句首,谓语在句尾,从宏观上看是一种“先文后义”模式;而中文语句中,主语通常在句尾,谓语在句首,这是一种“先
义后文”模式。
翻译时,应注意使用两种语言所特有的联接方式,比如形容词性物主
代词,英文中它可以放在句首,但中文不然需要放在句尾;另一方面,一
些并列关系也可以利用英汉的不同特点来达到有效的表达。
2、并列关系。
英汉中表达并列关系的方式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英语“and”用来
表达并列关系,而在汉语中则可以用“和”、“又”、“而且”等来代替。
翻译时,可以利用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例如:I like basketball and football.可以翻译为:我喜欢篮球和足球。
当
需要语气更强烈的表达时,可以把“and”改为“not only…but also…”等句型,或者把“和”改为“不但…而且…”等句型来表达并列关系。
3、因果关系。
英汉对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比如英语中常用because of、due to等表达因果关系,而汉语则常用“因为”、“由于”等词语
表达因果关系。
从句法结构来分析英汉互译1. 引言1.1 概述从句法结构来分析英汉互译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句法结构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在翻译过程中,句法结构的差异往往会导致翻译的困难和挑战,因此深入研究英汉句法结构对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比如英语强调句的结构是“it is/was…that…”,而汉语中则强调的是主语和谓语的结构。
这种差异导致直译可能会出现语言表达不自然的情况,因此需要对句法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
通过对英汉句法结构的分类和特点进行研究,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准确地理解原文句子的含义,并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对句法结构的应用也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规则,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本文将通过对英汉句法结构的定义、分类、特点、应用和案例分析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汉互译中句法结构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1.2 研究意义从句法结构来分析英汉互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句法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同之处,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英汉互译中涉及到不同的句式和语法规则,通过分析句法结构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把握句子的逻辑关系,避免语言歧义和表达不清的情况。
通过对句法结构的研究,还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和风格特征,为翻译工作提供更深入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英汉互译中句法结构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方式和语言特点,为翻译工作提供更准确、流畅和贴近原文的译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进一步深入探讨句法结构在英汉互译中的作用和应用,对于提升翻译质量和水平,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定义定义是指在语言学中,从句是构成语义完整性的句子。
从句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组成,它们之间通过特定的连接词或关系词进行连接。
从句法结构来分析英汉互译
英文和汉语的句法结构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从句法的角度来看,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主谓宾结构:
英语中的句子通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即主语在句首,谓语动词在主语之后,宾语在谓语动词之后。
相比之下,汉语中的句子结构更加灵活,常常以主谓宾的结构出现,但也有其他结构,如主谓补、主谓状等。
例句:
- 英文:I like apples.
- 汉文:我喜欢苹果。
翻译时需要注意汉语句子结构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动词短语结构:
英语中的动词短语结构通常由动词和其后的宾语、状语等构成,而汉语中的动词短语结构有时候会比较复杂,比如动补结构、动宾结构等。
3. 从句结构:
英语中的从句结构比较常见,有定语从句、宾语从句、主语从句等,而汉语中的从句结构相对较少,常见的有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
例句:
- 英文:I know that he is coming tomorrow.
- 汉文:我知道他明天会来。
4. 语序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语序差异比较大。
英语中一般采用主语-谓语-宾语的语序,而汉语中的语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句子的需要调整顺序,比如将重要的词语放在句首或句末等。
翻译时需要注意语序的调整,并根据语境进行恰当的表达。
英汉互译涉及到语言的句法结构,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句子的结构差异,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转换和调整。
这需要对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做出适当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