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视角下的翻译嬗变及其对翻译教学和研究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4
从翻译现象反思翻译理论视角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作者:许佳楠来源:《丝路视野》2016年第10期【摘要】中国译协主办的“何为翻译——翻译的重新定位与定义”高峰论坛在广外举行。
与会者对于翻译的重新定义的问题开展了讨论。
通过历时性研究,本文旨在讨论新时期下翻译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于我们的翻译研究、翻译的认识及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关键词】翻译发展阶段;翻译理论;翻译研究当今时代,随着世界进程的加快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翻译活动不仅形式更为多样,而且内涵丰富,对我们传统的翻译认识提出了挑战。
针对新时期翻译活动呈现出的新特点、遇到的新问题,翻译界对翻译语翻译问题不断进行思考,深化对翻译的认识,对理解翻译、定位翻译提出了一些启迪性的观点。
一、翻译新时代所呈现的特点阐述关于新时代,翻译活动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问题已经在学界达成了一致意见。
其中谢天振教授的表述较为客观。
一是翻译的主流对象变了。
宗教典籍、文学名著、社科经典等传统的主流翻译对象正在逐步退出当今社会翻译活动的核心地位而被边缘化。
这里所说的翻译对象为实用文献,政府文件、企业合同或设备说明书,还包括一些虚拟文本,包括网上的一些符号或图像。
二是翻译方式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方式受到了挑战。
过去往往是译者一个人依靠工具书,单打独斗进行工作。
而现在大多数情况下,翻译则需要团队进行。
在“向效率要效益”的理念指导下,翻译客户往往要求以最快的时间完成翻译服务。
翻译服务首次出现了服务外包,现在又出现的服务众包,改变了传统的翻译方式,但提升了翻译服务的效率。
另外翻译的形式从过去的以笔译为主,发展到笔译、口译都成为迫切的语言服务形式。
三是翻译的工具与手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已经应用到翻译当中,计算机辅助翻译甚至是机器翻译已成为大规模语言服务的主要方式。
一些较成熟的翻译软件、翻译语料库等已广泛地应用到一些语言服务企业。
二、翻译理论的内涵与阶段性特征翻译具有三重基本内涵,其一是提供理解翻译现象和翻译活动的概念框架;其二提供描述与解释翻译现象和活动的思维方式;其三是提供人事翻译现象和活动的价值观。
宏观视角下的翻译嬗变及其对翻译教学和研究的启示○王华树(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MTI教育中心,北京100871)[摘要]本文从宏观视角分析了现代翻译服务的鲜明特征,包括翻译需求、翻译流程、翻译分工、翻译技术、翻译标准等,指出当今翻译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严重脱节,翻译研究与行业发展现状严重脱节,改革翻译教学和拓展翻译研究势在必行。
[关键词]翻译服务;翻译教学;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9-0037-04黄友义指出:“翻译行业发展到现在,其内涵已经大大扩展,包括翻译服务、本地化服务、翻译技术、翻译咨询、翻译培训和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等。
因此我们的应用翻译研究也应该紧贴行业发展,相应的拓展领域,例如翻译项目管理、翻译技术应用、多语术语与语料库建设等领域的研究”[1]1。
然而,根据《中国翻译学研究30年》[2]77-87的数据统计,从宏观角度探讨翻译行业特征的文章寥寥无几,涉及翻译行业和管理的论文在30年中只占到0.6%;《中国应用翻译研究30年》[3]22-27的数据统计表明,传统的翻译研究内容仍占压倒性优势,对于语言服务行业的宏观分析并不多见,应用翻译研究滞后于实际需求,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生活和翻译工作,翻译服务在多个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翻译需求与日俱增在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之下,信息和知识呈现出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将翻译活动从满足交际需求的语用层面,提升到增强客户企业竞争力的战略层面,跨国企业为了尽快占领国际市场,急需进行产品本地化翻译,要求产品同步发布(Simultaneous Ship-ment),激发了更多的语言服务。
[4]76-79翻译业务量每年均在2000万字以上的国际化大公司(如Microsoft、Oracle、SAP、华为等)不断增多。
《论语》英译的宏观变异与微观变异《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包含了诸多人文、哲学等方面的思考与道德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宏观变异与微观变异,即不同的译者在翻译同一份文本时,所呈现出来的翻译版本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宏观变异是指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差异,通常表现为在形式、内容或语境等方面的变化。
这种变异通常是由于不同的翻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或翻译风格等因素不同所导致的。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的翻译出现了很大的差异:1.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Lau, 1979)2. Isn't it a pleasure to greet a friend from afar? (Legge, 1893)3. Is it not happiness to have a friend coming from afar? (Lin, 1979)以上三个版本的翻译虽然都保留了原文的意思,但在表达形式、语境等方面却有着较大的不同之处。
这也说明了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的个人风格和语言习惯等因素对翻译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
以上两个版本的翻译在表达的内容上基本相同,但在词语的选择、语序等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第一个版本的翻译保留了原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句式,而第二个版本的翻译则用更流畅、通顺的英语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总的来说,宏观变异和微观变异是翻译过程中可以出现的现象,不代表翻译质量的高低。
然而,在不同的场合和使用目的下,会对不同版本的翻译产生不同的需求和好恶。
因此,在选择使用《论语》的翻译版本时,需要结合自身的需求和了解多个版本的翻译,选取合适的版本。
《论语》英译的宏观变异与微观变异《论语》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典籍。
自从出现以来,它一直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包括英语。
由于不同翻译者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不同,造成了许多宏观和微观的变异。
本文将对《论语》的英译进行讨论,探讨宏观变异和微观变异的产生原因和影响。
我们来看宏观变异。
宏观变异指的是整体上的翻译差异,包括语言风格、结构和表达习惯等方面。
由于《论语》是古代经典著作,其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与现代英语有很大的不同。
不同的翻译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来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造成整体上的翻译差异。
在英译《论语》中,有些翻译者会选择保留原文的古文风格和表达方式,而有些翻译者则会选择用更现代化的语言来表达。
宏观变异还包括结构和篇章的调整。
由于汉语与英语在句法结构和篇章组织上有很大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做出一些调整和变化,使得整体的结构和篇章组织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有些翻译者会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删减和调整,以使得英文版更流畅和易于理解。
宏观变异还可能受到翻译者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不同的翻译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习惯,这会影响他们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文化差异和认知上的差异,导致宏观上的翻译变异。
微观变异还可能受到语境和意境的影响。
《论语》中很多语句都是在特定的语境和意境下产生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微观上的翻译差异。
翻译者需要根据语境和意境来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以保持原文的意义和内涵。
不同的翻译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做出不同的选择,这就造成了微观上的翻译差异。
宏观变异和微观变异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它们的产生原因包括语言风格、结构、文化背景、认知差异、语境和意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翻译《论语》时,翻译者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努力做到忠于原文的表达,使得英译版更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水平。
读者也需要对不同版本的英译《论语》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和意义。
《论语》英译的宏观变异与微观变异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其英译版本涵盖了很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翻译风格,而且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都存在一定的变异。
在宏观变异方面,不同的英译版本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理念和风格,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译文特点。
有的版本保持了原著的传统文化内涵和风格,对原文进行了较为传统和保守的翻译,力求忠实再现原著的历史和文化特色;而另一些版本则更注重对原著进行跨文化转译,试图通过现代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让《论语》更贴近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
由于不同的英译版本背后有着不同的翻译及出版理念,因此在整体风格和语言表达方面都可能会出现较大差异。
《论语》的翻译也可能受到了翻译者个人的语言背景和文化习惯的影响,在处理一些文化内涵深厚、细致微妙的句子时,翻译版本之间也可能存在着词汇选用、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层面的微小差异。
尽管《论语》的英译版本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都存在一定的变异,但这些变异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
不同的译本可能会更多角度和更深入地展现《论语》的内涵和文化价值,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元的立体阅读体验。
我们可以通过多个版本的对比阅读,来更全面地理解《论语》的内容和意义,从而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精髓。
宏观视域下高校外语翻译教学的嬗变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世界各国的距离似乎缩短了,“地球村”也随之出现了。
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各国间经济的交流,中国加人WT0后,中国与世界很多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经济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广,交流程度不断加深,随之而来的是语言不通带来的交流障碍,有效解决语言翻译问题将会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除了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等也亟须解决语言翻译问题来解除限制其发展的桎梏。
外语翻译人才现在已经成为社会上最急缺的人才,高校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的重担,尤其是翻译专业更是备受关注,但是培养优秀的外语翻译人才不能只靠翻译专业的教学,高校外语翻译教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肩负着无法替代的使命。
一、宏观视域下高校外语翻译教学顺应时代需求所发生的多维度嬗变1.顺应市场和职场的实际需求,翻译教学所传授的学科领域呈现多元化发展。
高校开设外语翻译教学,培养外语翻译人才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而社会的各个行业都需要外语翻译人才,只是不同的行业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不同而已。
由于受到高校学术氛围的影响,再加上学生日常接触的领域有限,大部分学生擅长政治、经济、文学、管理等大众化领域的翻译工作,喜欢理论性较强的工作,而缺乏对医药、机械等技术性较强领域的热情。
顺应市场和职场的实际需求,高校翻译教学所传授的学科领域应呈现多元化发展局面,以满足社会各个行业的人才需求,尤其要进一步注重机械、化工、医药等技术领域翻译工作的开展,培养出能胜任专业化工作的优秀外语翻译人才。
同时,利用机械等专业学生熟悉本专业知识的优势,可以从这些非翻译专业的学生中选择一部分爱好翻译的学生进行培养,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外语翻译情境的多样性,要求翻译教学突破传统开展实践性教学。
外语翻译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既需要大量工作经验的积累,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工作领域与现实场景进行适当的调整,学生只在学校学习翻译理论与翻译书本的效果十分有限,而应该走进社会各行各业深刻体会翻译工作,在实践中领悟理论的内涵,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真正提高外语翻译能力。
《论语》英译的宏观变异与微观变异《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著作,被称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传播与研究过程中,不同的英文翻译版本呈现出了宏观变异和微观变异。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论语》英译的变异情况。
宏观变异指的是不同译本在整体结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微观变异则是指在具体译文中词语、句式、语法等方面的变异。
下面我们将逐一探讨。
首先从宏观变异的角度来看,《论语》的英译版本在整体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变异。
不同的翻译家可能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风格对《论语》进行重新的组织和编排,导致不同版本之间的章节顺序和内容安排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在经典的翻译版本中,有些翻译家会将《论语》按照孔子弟子的章节编排,而有些则会按照《论语》原文的文字排列进行译词。
这种宏观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论语》的整体理解和阅读体验。
从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论语》的英译版本也存在一定的宏观变异。
不同的翻译家可能具有不同的语言背景和文化理解,因此对《论语》的翻译风格和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
有的译本可能更加注重保留原著的古文风格和韵味,采用较为正统的文言译法,而有些译本则会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现代英语表达方式。
这种宏观变异使得不同翻译版本呈现出了不同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点,使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译本进行阅读。
接下来我们来看微观变异方面的情况。
微观变异指的是在具体译文中词语、句式、语法等方面的变异。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存在较大差异,加之《论语》的古文风格较为特殊,因此在具体翻译中会存在较多的微观变异。
比如在翻译《论语》中经常出现的词语“仁”、“义”、“孝”、“忠”等,不同的翻译家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英文词汇来翻译,导致在不同版本中的词语表达存在差异。
另外在句式和语法方面,不同的翻译家也会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和理解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句型结构,使得译文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宏观视角下的翻译嬗变及其对翻译教学和研究的启示[摘要]本文从宏观视角分析了现代翻译服务的鲜明特征,包括翻译需求、翻译流程、翻译分工、翻译技术、翻译标准等,指出当今翻译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严重脱节,翻译研究与行业发展现状严重脱节,改革翻译教学和拓展翻译研究势在必行。
[关键词]翻译服务;翻译教学;翻译研究黄友义指出:“翻译行业发展到现在,其内涵已经大大扩展,包括翻译服务、本地化服务、翻译技术、翻译咨询、翻译培训和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等。
因此我们的应用翻译研究也应该紧贴行业发展,相应的拓展领域,例如翻译项目管理、翻译技术应用、多语术语与语料库建设等领域的研究”[1]1。
然而,根据《中国翻译学研究30年》[2]77-87的数据统计,从宏观角度探讨翻译行业特征的文章寥寥无几,涉及翻译行业和管理的论文在30年中只占到0.6%;《中国应用翻译研究30年》[3]22-27的数据统计表明,传统的翻译研究内容仍占压倒性优势,对于语言服务行业的宏观分析并不多见,应用翻译研究滞后于实际需求,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生活和翻译工作,翻译服务在多个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翻译需求与日俱增在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之下,信息和知识呈现出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将翻译活动从满足交际需求的语用层面,提升到增强客户企业竞争力的战略层面,跨国企业为了尽快占领国际市场,急需进行产品本地化翻译,要求产品同步发布(Simultaneous Shipment),激发了更多的语言服务。
[4]76-79翻译业务量每年均在2000万字以上的国际化大公司(如Microsoft、Oracle、SAP、华为等)不断增多。
以国内某通信供应商为例,2011年仅笔译部分的字数统计已超过3亿,包括40多个语种,覆盖上千种产品。
随着国际化市场不断开拓,翻译服务出现了两种主要增长趋势:一是小语种和稀有语种的翻译业务量持续增长;二是科技翻译的类型也在不断增多,如软件本地化翻译、网站本地化翻译、多媒体本地化翻译、影视字幕翻译、E-learning课件翻译、游戏翻译、手机应用翻译等项目,呈现突飞猛进的增长趋势。
根据美国著名语言行业调查机构卡门森斯顾问公司2011年的报告,2011年全球外包语言服务市场产值为314.38亿美元,每年以7.41%的速度增长,未来5年预计将达到389.6亿美元。
[5]11-13《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0年我国语言服务业的年产值为1250亿元人民币,2011年为1576亿元人民币,增长比例为26%。
根据外部环境所提供的发展机遇和行业自身近十年的发展走势,预计我国语言服务业年产值在十二五期间将会保持年均15%的速度增长。
到2015年,语言服务企业年产值将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
[6]由此可见一斑。
二、翻译流程日益完善传统的翻译流程通常包括“翻译—审校”或“翻译—审校—排版”,这种简单的处理过程已经不再适应当今周期短、规模大、协作化的翻译服务需求。
针对现代化的翻译项目,语言服务提供商通常会定制不同的流程,以控制翻译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以目前比较热门的网站本地化翻译为例,一般的流程包括资源提取、工作量分析、任务分配、语言资源重用(Leveraging)、工程处理(Engineering)、TEP(翻译、编辑、校对)、质量控制、功能和语言测试、交付结项、语言资产管理等,如图1所示。
大中型语言服务企业通常采用专业的翻译项目管理系统(Translation Management System)和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实现翻译项目的科学化、流程化、自动化的管理。
如利用SDL World Server,可以在项目启动时候创建工作流,进行项目自动化流程管理。
[7]218-259三、翻译分工愈加细化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部门就越多,社会分工就越细。
语言服务市场的全球化导致翻译工作越来越规模化和专业化,这就要求现代翻译项目必须进行社会化分工和协作。
对于周期较短的数百万字的翻译项目,涉及多个领域、多个语种,往往需要经过多个流程处理,需要不同的专业“工种”。
[8]11-14就翻译项目来说,可能需要多种角色的配合协作,如专职翻译、编辑、审校、术语专员、质量抽检专员、双语排版专员、翻译经理等。
每个角色各司其责,严格把关,实现每一个流水线的专业化操作。
以莱博智(Lionbridge)公司的软件本地化翻译项目为例,仅在语言质量控制方面,就出现了十种不同的角色分工,环环相扣,层层把关,如图2所示。
可见,语言服务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专业化的要求。
四、翻译技术日新月异在云计算时代,自然语言理解和人工智能技术,包括计算语言学、信息论和人工智能等多种学科的共同发展,加上语言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催生了一场翻译技术的革命。
文档格式转换、图片识别、字数统计、语料对齐、翻译记忆、术语提取、术语识别、语音识别、自动化质量保证、网络搜索和桌面搜索等工具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大大便利了翻译工作。
翻译工具从单机版走向网络协作,从单一的PC平台走向多元化的智能终端,功能越来越强大。
Wordfast Anywhere[9]、Google Translator Toolkit[10]、Lingotek[11]等工具,可以实现多人在线,实时协作,操控同一个翻译项目,满足了当代翻译项目时效性和协作性的需求。
Lionbridge、SDL等大型语言服务提供商都在尝试利用自动化机器翻译技术和译后编辑技术。
[12]以Trados[13]、DéjàVu [14]、Wordfast[15]、memoQ[16]、MultiTrans[17]等为代表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集成了可译资源解析、翻译编辑、本地和远程翻译数据库共享、批量质量检查、双语语料回收、项目打包、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等多个模块,可以满足多种专业翻译的需求。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各式各样的语音翻译(如V ocre、SayHi、iTranslate等)、拍照翻译、扫描翻译、电话口译等技术各显神通,基于大数据语料以及人机交互的智能机器翻译系统粉墨登场,必将极大地提高行业生产效率。
五、翻译标准不断拓展无论是Tytler的“翻译三原则”,还是严复的“信达雅”等,传统的翻译标准多是围绕文学翻译的文本层面进行的讨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产业的不断完善,翻译作为一种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已经成为产业生态链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翻译服务的标准不能仅仅针对语言和文本层面,还需考虑语言服务产品的各个要素、产品生产规格、产品生产过程以及结果等各个方面。
比较有代表性的行业标准,如欧盟的EN 15038:2006[18]、美国的ASTM F2575-06[19]、加拿大的CAN/CGSB-131.10-2008[20],还有基于美国SAE J2450[21]标准而开发出来的LISA 质量保证模型(QA Model)[22]等。
自2003年以来,中国陆续出台了GB/T 19363.1-2008、GB/T 19682-2005)、GB/T 19363.2-2006 等。
这些标准从服务方和客户方多重视角,从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能力、服务质量、项目流程,服务步骤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服务体系,大大地拓展了传统翻译标准的范围。
技术写作、术语信息、翻译记忆数据等标准也在不断完善。
文档生产从源头开始遵守如DTD、XML、DITA等标准,极大简化了后期处理的工作量。
IEC、ISO/TC37和CEN等制定了一系列的术语标准,为统一术语数据提供了依据。
LISA根据行业发展需求,陆续制定了TMX、TBX、SRX、GMX、TBX Link等行业标准[23];OASIS于2002年制定了XLIFF标准[24],可将需要本地化翻译的文本从庞杂的格式中分离出来,相同的源文件可以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处理,为解决各种数据兼容以及语言资产管理提供了方便。
六、对翻译教育和翻译研究的启示翻译需求的激增、翻译流程和环境的改善、翻译技术和工具的快速发展以及翻译标准和翻译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这些变革进一步凸显了产学研严重脱节的现象,长此以往,必将对我们的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研究造成负面的影响,我们要尽快迎接新的挑战,适应新的发展。
1. 翻译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偏差严重,专业翻译教育亟待改革。
一方面,全国多数高等院校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学遵循着比较传统的方式,存在不少问题,如翻译教学理念不清,职业教育定位不准、教学和教材内容陈旧、专业师资结构失调、教学手段落后等,最终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5]41-44[26]92-95[27]52[28]92-95[29]1-6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国内三大招聘网,对20家语言服务公司翻译相关的职位招聘广告进行了调查,发现无论是专职翻译或是翻译经理,除了要求过硬的语言能力之外,绝大多数招聘公司都要求应聘者具备下列能力:根据北京、上海等地60家业务规模较大的正规翻译公司的招聘信息,苗菊总结了翻译行业对职业翻译的15项能力要求[30]63-67;中国译协本地化服务委员会与南开大学MTI中心联合实施了“2011年全国及天津滨海新区企业语言服务人才需求”调研项目[31]67-70,其中调查了全国65家企业对语言服务人才的职业素养需求,这两项调查的主要结果同上表中翻译市场需求的关键能力保持一致。
可见,随着时代的进步,用人单位对语言服务人才提出了更专业的要求。
在知识爆炸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硕士教育应该在语言服务产业链的宏观视野下进行,必须在培养理念、教材建设、师资建设、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1)培养理念。
密切关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语言服务行业的变化及特点,“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来,突出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性”[32]52。
北大MTI 教育中心于2013年已设置“语言服务管理”方向,旨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层次、职业化的语言服务人才(不限于翻译岗位,包括语言相关的多种角色,如技术写作工程师、翻译经理、双语编辑与排版专员、语言资产管理经理等)。
2)教材建设。
一套教材通常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
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材立项和编写思路,理清翻译学科发展的脉络和趋势,增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相关教材,如建设和编纂翻译行业研究、翻译和本地化管理、现代翻译技术、术语管理等相关内容的系列教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推出的“翻译实务与语言服务”系列丛书和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年推出的“应用翻译理论与教学文库”丛书很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