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教学研究现状论文(共3篇)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15
教学研究类论文(推荐17篇)篇1:教学研究论文1.课内实践教学多元化1.1“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对于该课程,课内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任务驱动”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为中心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通过任务的进程获得成就感,可以较大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该门课内实践教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方式,已经采用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些IT领域技术方向,运用文献检索方法,自行查找英文文献并阅读翻译,在课堂上用英文对其作报告,并制作英文PPT加以展示,并添加现场提问的环节,培养学生用英文进行学术答辩的能力。
通过在课堂上使用这种实践方式,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其他多元化的任务方式除了培养学生英文文献检索、学术报告的能力之外,应用型本科IT专业学生是未来IT行业的建设者之一,该课内实践教学还要考虑市场需求的因素。
在IT行业中,企业对员工专业英语能力的需求是必要且多样化的;如测试、编码等初级职位员工只需要阅读用户界面、操作说明等英文文献的能力;而对于技术研究等中级职位,不仅需要阅读能力还要求掌握一定的翻译技能、回复英文邮件等;在更高级别的工作如订单签订、项目谈判等事务中,则需要具备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
因此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计划添加多样的任务方式,如设计一些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实操性的活动,全方位训练和提高学生面向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英语交际能力、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
比如训练学生英文的撰写,再设计情景对话,让学生分小组扮演IT公司面试官和应聘者角色,对职场招聘进行场景模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英语知识和口语表达能力。
不仅如此,在工程实践中,软件企业开发人员常常需要编写英文版本的软件需求文档和用户指南,因此还可以考虑与软件工程的课程老师合作,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编写英文版本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我国近十年来翻译教学研究课题选择述略(2008~2018)肖娴; 江蓝梦【期刊名称】《《外文研究》》【年(卷),期】2019(007)003【总页数】5页(P91-95)【关键词】翻译教学研究; 课题选择; 理论意识【作者】肖娴; 江蓝梦【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1. 引言我国翻译实践史源远流长,翻译教学史也有着悠久的传统。
从玄奘主持佛经译场培养翻译人才到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培养西学翻译人才,到200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立第一个“翻译学”博士点,2006年翻译专业被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并批准招生,再到翻译专业硕士(MTI)设立,翻译教学的历史跨越千年,教学方式也从译场、译馆的学徒制、作坊式步入了专业化、职业化轨道。
新时期以来,学界对于翻译教学的研究也从无到有,从印象式、经验式点评到多角度、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借鉴了外语教学和描写翻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丰富了翻译教学研究的层次和内涵。
尤其是近十年,学界对翻译教学研究问题意识、理论意识和方法论意识的渐次增强,在翻译教学研究选题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通过对近十年翻译教材编写、翻译教学论著编纂、期刊论文以及各类人文社科中翻译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的选题分析,或可从不同视角管窥国内翻译教学研究与翻译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的关联与互动,反思翻译教学研究的来路与方向,反哺翻译课堂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
2. 翻译教学研究课题选择:从知识传递到知识生产从传统二分法定义来看,教学是知识的传递,而研究则是知识的生产。
尽管实际教学和研究的情况更为复杂,但教学相长、研自教起是寸积铢累的经验总结。
我国的翻译教学研究从1949年至1978年长达30年间,仅有对翻译课堂教学中词汇、句子等的翻译技巧的零散讨论,而从1979至1988年间,翻译教学研究论文数量增加,但研究视域仍着眼于教学实践和教学法的点滴感悟式讨论,不成系统,且缺少章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翻译教学研究开始借邻壁之光,以期照亮尚在探索的未知领域。
英文论文(优秀4篇)选择英语文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国别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
以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英文论文(优秀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英语专业论文模板篇一很多学生忽视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这是其写作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向学校所交的较后一份书面作业。
英语专业学生在修完一般英语写作课程后,初步熟知和掌握了基本的写作要素和技巧,这时为了深化写作内容,进一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须开始进行学术论文写作。
毕业论文写作在巩固了词的各种意义、搭配、用法、词序,句子的定义、结构、种类、用法,即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的同时,还能培养初步的研究、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这就为学生在日后进一步从事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
毕业论文写作的优劣、质量的高低是决定学生能否顺利毕业或可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
因此大学生须重视和认真撰写毕业论文。
英语论文范文word 篇二Upon the completion of the thesis,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express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my supervisor, Professor Peng Xiaohua, who hasgiven me important guidance on the thesis. Without his help and encouragement,my thesis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Besides his help with my thesis,he hasalso given me much advice on the methods of doing research, which is of greatvalue to my future academic life.I am also obliged to other teachers whose lectures have broadened my scopeof vision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help me lay a necessaryfoundation for the writing of the thesis. I am also grateful to all the members ofthe faculty and staff in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who have provided mewith a lot of help and guidance.Last but not least,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all the friends andfamily members who have offered me help. Without their help,I could not havefinished my study and this thesis.英语专业论文模板篇三分层次提出教学要求:英语系按照学校的要求把XX级学生以入学成绩为依据分了两个层次,A层次普通学科专业班级,B层次体音美专业班级。
国内外语类院校翻译学博士论文的现状与展望——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摘要:本文通过统计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博士论文的相关统计数据、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等映射近年来国内翻译学博士论文的产出现状,总结该校的翻译博士论文在翻译博士培养等方面的特色,以期给予其他外语类院校乃至国内翻译学博士论文以参考,为翻译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翻译研究;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博士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言学位论文是高等学校毕业生、研究生在评定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时提出的论文。
因为它是经过一定审查的原始研究成果,一般都带有独创性和学术性,所以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邱均平、王曰芳等,2008)其中,博士论文代表了该学术领域较为前沿的研究成果。
通过知网检索,穆雷、邹兵(2014)对两岸四地的700篇博士论文进行考察,主要从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史研究、文学翻译研究、典籍翻译研究、非文学翻译研究、口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这7大主题分类对中国翻译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
同时,穆雷等(2016)还以研究主题和方法为中心分析了47篇口译类博士论文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策略。
李多、康喆文(2016)从中央文献的研究现状进行量化统计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1.1数据来源本文主要使用以下工具进行检索:中国知网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国家图书馆官方网站。
通过检索统计,从2004年至2018年为止,得到该校公开的翻译学博士论文共计241篇。
本文将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主要的数据来源,原因之一是200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自主设置第一个翻译学二级学科学位点,博士论文数量多,特色明显;另外,该校的博士论文在公开于网络、易于获取。
1.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是将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相结合,通过数据清洗,筛出错误重复数据,运用软件等分析数据后形成数据报告并进行分析的一种综合性的科研方法。
(邱均平、王曰芳等,2008)本文从每年博士论文数量、导师指导论文数、翻译研究的各方向论文数和关键词频次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进而分析该校翻译类博士论文的研究选题和特色。
公示语翻译的研究现状及其翻译原则燕玉芝(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焦作454003)[摘要] 进入21 世纪后,中国的公示语翻译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经历由翻译纠错到理论探讨的过程。
公示语翻译属于实用英语翻译。
本文分析了林克难提出的实用英语翻译“看易写”原则和丁衡祁提出的公示语翻译ABC 模式。
该原则与模式摆脱了“信达雅”的束缚,可用来指导公示语翻译。
文章还指出了公示语里不需要翻译的三种情景。
[关键词] 公示语翻译;“看易写”原则;ABC 模式[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3652(2011)06- 0115- 03前言公示语是“在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内容的语言,它包括标志、指示牌、路牌、标语、公告、警示等等”[ 1 ]。
公示语是一个地区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立英文公示语是国际大城市的重要标志。
200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Granger 教授曾经说过:奥运会将给中国的旅游业带来非常直接的影响。
同时,他也给我们提出了一条建议:北京的公示语应该双语化。
他认为这对吸引奥运游客来说至关重要。
无可否认,规范的英语公示语不仅可以方便国际友人在华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旅游,还可以体现当地较高的教育水平和公民文化素质,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公示语的翻译既没有文学翻译的“宠儿”地位,也不像科技、法规等应用文本的翻译那样走红。
这就造成国内的英文公示语翻译非常混乱,以至于Granger 教授说“外国人来中国会有一些紧张感,比如公共标识看不懂”[ 2 ]。
为了迎接2008 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 年上海世博会,北京和上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了双语公示语纠错的浪潮,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但是,在很多其他的城市,翻译失误的英文公示语仍然随处可见。
一些中小城市的很多地方甚至还没有设置英文公示语。
这种现象和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加极不相称,给外国人士带来了不便,也大大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形象。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盛夏时节,来自全国翻译界和界的约170名莘莘学子与24位名闻遐迩的翻译家和教育家汇聚于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院,进行了一场几近军事化的学术对垒和教学切磋。
在短暂的十天时间里,学员们蓄势待发,情绪高涨,教员们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与传统的学术研讨和教学模式大相径庭的新路向,给中国翻译和教学界注入了一种新的理念。
一、关于翻译研究“殊途同归”,还体现在此次讲习班对教师和讲题的选择上。
从教师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
各路豪杰流派不一,观点精彩纷呈。
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翻译、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
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代表了主流。
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向学员们介绍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构成,意在引导学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主要层面。
同是讲翻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并对翻译学的路向作了展望。
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翻译及其研究之现状的思考,试图对全球化的翻译进行重新定义和定位,并对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
王宁认为:“翻译现在正经历着一种转折:从属于语言学层面上的字面辶多译逐步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
”这与西方文化学派的观点遥相呼应。
对于西方译论给译者的启示,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则以Vermeer的目的论和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为引线,深入线出、由此及彼地介绍了有益于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的多种理论;张先生并结合“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三个问题:戏剧语言、文化专有项和双关语”这一课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作了全新的注释和演绎。
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导申丹为学员们展示了她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
国内外双语教学现状摘要:本文旨在介绍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研究现状、双语教学模式的现状、师资队伍的现状、双语教材的现状以及国内外中小学双语教学现状,从而得出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现状。
关键字: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研究现状国外双语教学研究简况:20世纪20年代末,国际教育局在卢森堡召开了首次双语教学会议,还专门设立了世界双语教学研究中心,并创办了国际学术期刊《双语教学评论》。
由于双语教学在西方国家兴起较早,各国教育家和学者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科林. 贝壳的《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贝壳、琼斯合编的《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百科全书》;麦凯、西格恩合著的《双语教育概论》;哈桑洛芙的《双语学》;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和二语学习》;卡明斯的《双语现象与特殊教育》;兰伯特的《加拿大双语能力发展实验》;弗雷德.吉尼希的《通过两种语言学习:沉浸式和双语教育之研究》等---参考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内双语教学研究概述:1.出现了一批专家学者:20世纪末以来,我国学界开始重视研究双语教学问题,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机构与组织数量有限。
双语教学研究的学者主要分为三类:研究教育学的、研究外语专业的、研究其他学科的。
代表性人物有王斌华、王莉颖、江宏德、赵慧、宦金茹、钟启泉、俞理明、燕国才、钱源伟等等。
2:出版了一批学术著作,他们是王斌华的《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回眸与前瞻---国际视野本土实验》;王莉颖的《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等等3: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笔者登陆中国学术网,以“双语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搜索到学术论文和文章10727篇,有些学术论文对双语教学展开深入研究,增加了其知识存量。
4成立了双语教学研究机构并召开了大型学术会议。
---- 参见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内外双语教学研究现状》国内外双语教学模式现状一.国外双语教学模式从世界的范围来看,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在各自的双语教育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总结-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它发轫于2001 年,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
作为一门新兴的翻译学理论,其发展快影响大。
由中国学者首次提出的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原创性翻译理论,理应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完善和推广。
因此,有必要对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进行概要的回顾与总结,以便发现其研究的不足及需改进之处,引导更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提高生态翻译学的实际价值和影响力。
一、生态翻译学发展回顾在全球性生态的影响下,由于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启发、相关领域学科发展的激励以及译学界生态取向翻译研究的促进,再加上现有译学理论研究的局限与缺失所产生的需要,生态翻译学应运而生[1] .生态翻译学的产生,不仅解决了译学理论研究的局限和缺失的问题,而且为当今踟蹰不前的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活力。
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 年,全面开展于2009 年[1].据此,我们暂且按这两个阶段来分析总结。
(一)起步阶段(2001 -2008)生态翻译学的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理论的提出和构建,以及参研的聚集与扩大。
它主要是由胡庚申教授提出并创立,构建过程也主要是由他个人完成。
在生态翻译学产生的初期,有不少学者参与到其中的讨论中来。
具体表现如下:1. 理论的提出与建构。
2001 年12 月6 日,胡教授在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宣读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一文,是我国学者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的关于生态翻译学方面的第一篇文章。
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文对翻译活动中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对译文做出选择的探讨,为更系统构建翻译适应选择论铺平了道路,因而也为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1 -6.为更系统地构建翻译适应选择论,胡庚申教授于2004 年出版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3]1,介绍了生态翻译学是如何大胆借用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基本原理,并把这种原理引入到翻译学领域,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讲解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 [商务英语翻译类论文]商务英语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商务英语翻译既是该学科中的关键一环,又是教学考的难点。
下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商务英语翻译类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商务英语翻译类论文篇1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刍议摘要:突破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培养出精通国际商务知识并具有高翻译技能的实用型商务英语人才,是目前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文探讨了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改革目标及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1.引言目前,国际间经济贸易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更加需要复合型外语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便是适应这一趋势而产生的一个较新的专业。
该专业研究的就是运用英语解决商务实践问题,是商务知识与语言应用相结合的一门复合型学科。
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和市场要求的商务翻译人才已成为翻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职高专的商务英语专业更强调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今年,高职高专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总体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具体的教学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标准尚未确立,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2.我国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2.1教学模式陈旧,教师角色有待转换。
传统翻译教学普遍以教师为中心。
正如豪丝(House)在其著作中描述的:“翻译课程的老师,常常是一位说目的语的人,发给学生一个篇子(为什么选了这篇文章一般是不解释的)。
这种篇子中满是陷阱,也就是说,教师从一开始就不打算培养学生从事复杂、难度较大的翻译的技巧,而是迷惑他们,让他们出错……在以后的几节课上,全班同学逐句讨论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最后由老师给出一个‘正确’的译文。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将改错作为教学手段,将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作为翻译课的终极目标,不符合真实情况下翻译的本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林克难,2000:56)陈葵阳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教师在台上一板一眼,学生在台下四平八稳。
2021年6月外㊀文㊀研㊀究Jun.2021第9卷第2期FOREIGNSTUDIESVol.9㊀No.2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 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皖西学院㊀刘㊀虎摘㊀要:本文对‘中国翻译“新世纪以来刊发的所有理论文章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借此窥探过去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脉络和走向,为学界同行提供一份翔实的历时研究参考资料㊂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理论文章可以分为五大类,西方翻译理论研究㊁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㊁翻译实证研究㊁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㊂总体来说,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占据明显优势,但2009年后其发展势头减缓,稳中有降;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紧随其后,2010年后其发展呈现稳步上升的势头;翻译实证研究从无到有,自2004年起步并逐渐发展壮大;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持续受到学界的关注,2010年后其发展逐年走高;翻译教学研究起步平稳,2009年后成为研究热点之一㊂最后,针对中国翻译研究 中西话语生态失衡 的缺陷,本文提出了 三结合 的解决方案,并将其纳入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之中,期待为未来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体系的建构开辟一条道路㊂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中国翻译;文献计量分析;高频关键词;高引用文章中图分类号:H059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23(2021)02-0080-09一㊁引言以1987年 中国首届研究生翻译理论研讨会 和 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 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正式起步㊂这两次研讨会 吹响了学科建设的集结号,标志着学科理论研究共同体正式形成㊂翻译学者整体展现出学科自觉和理论自觉,中国译学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 (蓝红军2018:7)㊂从1987年到21世纪以来的十几年间,中国翻译学界的理论意识不断觉醒,对翻译研究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㊂学者们围绕翻译研究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如 翻译学科的性质问题㊁翻译研究的中国特色问题以及建立独立翻译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问题 (谭载喜2012:7),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㊂这一时期,翻译学界的关注焦点从单纯的翻译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逐渐过渡到引进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到了世纪之交,又转向了翻译学的学科建设问题㊂(韩子满2019)至此,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大幅度拓展,呈现出明显的多维度㊁多视角㊁跨学科的特点,如胡陈尧(2019:106)所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走出了一条博古通今㊁融汇中外㊁跨域创新的研究道路㊂ 那么,21世纪20年以来中国翻译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其发展脉络和走向如何?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本文将致力于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期待总结21世纪头20年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经验,并为其将来的发展建言献策㊂二㊁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过去几十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曾经做出过回顾和反思,将其划分为不同阶段并总结了其特点和成就㊂何刚强(2015)将过去3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成就归结为3个方面:1)中国学界视野得到拓宽,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普遍比较深入;2)翻译研究被广泛看作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吸引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参与;3)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先导作用愈发明显,引发了应用翻译研究的异军突起㊂许钧(2018)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翻译研究走过了一条开放㊁探索㊁互动和创新的发展道路:从初始开放和借鉴,引介西方翻译理论,到强化交流与反思,学习和探索研究方法,再到关注理论话语建设,致力于翻译学科建设,发展翻译教育,探索具有自身学术品格的理论体系㊂韩子满(2019)则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划分为5个阶段,即恢复与整理期㊁对外借鉴活跃期㊁学科意识觉醒期㊁研究与深入拓展期和理论与对象创新期,并以每个时期内发生的标志性事件为线索把这5个时期串联在一起㊂以上学者提纲挈领式地总结了中国译学发展的轨迹和成就,粗线条地勾勒出一幅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图景㊂然而,所有这些回顾和反思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都是经验式㊁随感式的定性点评,得出的结论往往过于简单㊁笼统和泛化,其中遗漏了很多重要细节,更无法看清各个时期理论发展的趋势和走向㊂因此,它们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意义㊂有鉴于此,本文将采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详细扫描过去20年间中国译学研究权威期刊‘中国翻译“刊载的所有理论文章,借此集中展示21世纪以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脉络㊂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检索的‘中国翻译“上刊载的理论文章包括两大类:即针对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翻译家访谈以及翻译史研究等宏观理论问题的文章,与针对具体翻译技巧㊁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证研究的微观理论问题的文章,但不包括译著评析㊁人物介绍㊁翻译史话㊁读者论坛㊁译界动态等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既不研究翻译问题,也不包含有价值的翻译思想,对翻译理论的发展没有明显的贡献㊂这样,本文收录的文章全部属于针对翻译理论㊁方法㊁技巧和教学等问题的研究,属于典型意义上的翻译理论文章㊂三㊁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1)21世纪头20年以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特点是什么?2)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含子类)呈现何种发展趋势?3)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现状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启示?(二)研究方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在线检索‘中国翻译“2000年至2019年间发表的所有理论文章,并通过标题㊁关键词㊁摘要和全文通读将这些文章分类(含子类)㊂分别统计文章总数㊁年度文章总数㊁年度分类别(含子类)文章总数,并考察位居使用频次前40的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的分布情况㊂然后,借助图表和各种可视化研究工具(饼状图㊁折线图和柱状图)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21世纪头20年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并对其将来发展提出建议㊂(三)数据分析1)总体分析统计2000年至2019年间‘中国翻译“发表的理论文章总数和分类别(含子类)文章数量,通过后者与前者的比例关系了解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情况㊂2)年度对比分析统计各类别(含子类)文章年度发表的数量,据此了解过去20年间各类别研究(含子类)的动态和走势;对比各类别(含子类)之间的变化关系,据此了解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详细变化情况㊂3)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分析以位居使用频次前40的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为研究对象,找出它们所对应的研究热点和动态,据此旁证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热点分布和趋势㊂四㊁研究结果(一)总体结果中国知网在线检索结果显示,2000年至2019年间‘中国翻译“共发表理论文章1222篇㊂分类(含子类)如下:A类:西方翻译理论研究(A1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㊁述评和西方翻译家访谈;A2运用西方翻译理论的原则㊁方法或范式来阐释各种翻译问题;A3西方翻译史研究)㊂B类: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B1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2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掘整理;B3中国翻译史研究)㊂C类:翻译实证研究(C1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2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㊂D类: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D1西方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D2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3翻译与跨文化交际)㊂E类:翻译教学研究(E1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2MTI课程的思考㊁设计和优化)㊂表1㊀各类别(子类)文章发表情况总表类别(子类别)A类B类C类D类E类A1A2A3B1B2B3C1C2D1D2D3E1E2数量22624513274457650262152809321总数/占比484/39.61%395/32.32%76/6.22%153/12.52%114/9.33%㊀㊀如表1所示:西方翻译理论研究(A类)论文共计484篇,占总数的39.61%;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B类)论文共计395篇,占总数的32.32%;翻译实证研究论文(C类)共计76篇,占总数的6.22%;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D类)论文共计153篇,占总数的12.52%;翻译教学研究(E类)论文共计114篇,占总数的9.33%㊂由此可见,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21世纪头20年以来整体上表现出如下态势(见图1):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备受学界青睐和重视,其论文产出占据了最大比例㊂其次,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也受到了特别关注,在论文产出比例当中位居第二㊂学者们在积极引进西方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同时,也不忘思考并发展中国本土翻译理论㊂再次,翻译与文化传播和翻译教学研究也是译学界关注的热点㊂翻译与文化传播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针对翻译教学的讨论也十分活跃,翻译实证研究则逐渐兴起,方兴未艾㊂图1㊀各类别文章发表情况此外,每个子类研究在整体上表现如下: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和述评和西方翻译家访谈(A1子类)㊁西方翻译理论的原则㊁方法和范式的应用(A2子类)以及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1子类)这3个板块共同构成了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大半个江山,其论文产出占比高达60.97%㊂翻译与跨文化交际(D3子类)与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2子类)是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关注的重点;而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1子类)则是翻译教学研究的主要侧重点㊂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1子类)和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C2子类)论文产出只占很小的比例,单从数量来看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发展趋势㊂(二)年度分析结果1)总体发展脉络和趋势对比每个研究类别的年度发展变化,可以发现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脉络和趋势(图2):图2㊀五大类别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和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共同占据了过去20年中国翻译学研究的主战场㊂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从2000年到2009年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发展势头;但2009年以后则有所起伏,虽然仍处于核心地位,但整体波动较大㊂从2000年到2011年,学界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显著强于中国翻译理论㊂但从2012年开始,对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关注则超越了西方翻译理论㊂其次,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的总体走势是平稳增长:该类别虽然在2000年到2010年间变化波动不大,但从2010年起则稳步攀升㊂翻译教学研究则常年保持一定热度:该类别从2009年起迅速升温,到2013年达到高峰,其后又渐趋平稳㊂总之,这两个类别在过去20年里始终是研究热点之一㊂翻译实证研究则从无到有,2003年以前一片空白,从2004年起其关注度则逐渐攀升㊂2)详细发展脉络和趋势对比每个子类别的年度发展变化,可以发现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详细脉络和趋势:其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㊁述评和西文翻译家访谈(A1子类)以及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A2子类)的研究呈锯齿状分布(见图3),表明它们虽然都是研究热点,但年度变化冷热不均㊂2007年以前,A2子类研究明显强于A1子类,但随后两者基本上交替上升下降,最后又归于平衡㊂西方翻译史研究则是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㊂图3㊀A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A1 A3)其二,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1子类)的研究逐年走高(见图4),特别是2011年以后的发展势头甚至超过了A1和A2子类㊂中国翻译史研究(B3子类)似乎受到了特别重视,逐年走高㊂然而,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则萎靡不振,除了个别年度有所收获外,基本没有什么进展㊂图4㊀B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B1 B3)其三,翻译实证研究2003年以前一片空白,尤其是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C2子类)更是从2009年起才有所起色(见图5)㊂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1子类)2003年后获得发展,但其论文产出还是大起大落;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有所进展,但其成果仍然很不突出㊂图5㊀C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C1 C2)其四,西方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D1子类)似乎一直不受关注,20年来鲜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2子类)从2008年以后则受到了极大关注,其研究成果节节攀升㊂翻译与跨文化交际(D3子类)曾经是研究热点之一,但2010年以后渐趋平缓(见图6)㊂图6㊀D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D1 D3)最后,关于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1子类)的研究一直都有成果产出,并且在2009年到2013年间形成了一个研究高潮(见图7)㊂MTI课程的思考㊁设计和优化(E2子类)的研究从2009年起异军突起,到2013年达到高峰,随后逐年平稳下降㊂图7㊀E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E1 E2)(三)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分析1)高频关键词分析考察表2和图8,可知过去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热点涉及领域多㊁跨度大㊁范围广㊂主要研究热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表2㊀高频关键词统计表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翻译228翻译理论19误译13主体性11翻译研究66诗歌翻译18语料库13策略11文学翻译45法律翻译18翻译硕士教育13意义10翻译策略42口译研究17规范12忠实10英译38同声传译17翻译标准12汉译英10翻译教学35归化17语言服务12翻译原则10译者28方法论14翻译能力11翻译伦理10口译22口译教学14翻译史11翻译过程9异化21译介14意识形态11语境9翻译学21汉英翻译13机器翻译11隐喻9图8㊀高频关键词柱状分布图㊀㊀A.西方翻译理论研究㊂西方理论的研究范式和术语,例如异化(21)㊁归化(17)㊁方法论(14)㊁规范(12)㊁意识形态(11)㊁主体性(11)㊁忠实(10)㊁翻译伦理(10)㊁语境(9)和隐喻(9)等出现总频次高达124次,可以说炙手可热㊂B.翻译教学和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㊂翻译教学(35)和翻译硕士教育(13)达到了相当高的出现频次㊂这与前文所得出的分析结果 翻译教学研究则常年保持一定热度 相吻合;而文学翻译(45)和译介(14)则受到了更为强烈的关注㊂这与前文D2子类 从2008年以后则受到了极大关注 和D3子类 曾经是研究热点之一 相互印证㊂C.语料库(13)也占据了一定的出现频次,但其热度还不十分显著㊂这与前文语料库量化研究成果 仍然很不突出 也形成了相互照应㊂2)高引用文章分析考察表3,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热点涉及的主题和其受追捧的程度:表3㊀论文最高引排序表论文名称引用频次论文名称引用频次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2179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592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1513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579坚持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做好外宣翻译工作1473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569续表3论文名称引用频次论文名称引用频次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1346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568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1304儿童文学翻译刍议556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1282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530生态翻译学解读1197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527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1030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和翻译策略研究:以葛浩文为例515谁是翻译主体948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505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的启示866多元系统论495翻译选择的目的性820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域487选择与适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806伽达默尔哲学阐释与翻译研究478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736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460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726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456口译训练:内容㊁模式㊁方法707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变445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699翻译与意识形态研究:拓展跨文化对话的空间435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647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433也谈归化与异化636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424译员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607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409认知语言的翻译观604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384㊀㊀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枝独秀㊂其研究热度㊁可及度和认可度都显著高于其他类别研究㊂在所有40篇论文中,有27篇属于这一类㊂排名前10位的高引论文中,有5篇属于此类,前20位中有12篇,前30位中有19篇㊂ 归化㊁异化㊁意识形态㊁功能主义㊁文本类型㊁语用顺应㊁接受美学㊁哲学阐释㊁关联理论㊁多元系统以及后殖民视角 等主题已然席卷了整个中国翻译研究空间㊂其次,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也达到了相当的热度和可及度㊂在高引论文当中,也出现了众多此类论文,例如 中国的文学翻译 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 以及对翻译主体的讨论㊂还有从崭新的视角看待翻译本质的论文,例如 生态翻译学解读 和 生态翻译学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而且引用频次还非常高㊂这与前文的分析结果 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也受到了特别关注 保持一致㊂最后,翻译教学类论文在最高引排行榜上也十分引人注目,其研究成果的可及度和接受度可见一斑㊂例如 口译训练:内容㊁模式㊁方法 译员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 和 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 这3篇论文的引用频次十分靠前㊂五、讨论与建议(一)讨论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整体上呈现出 三强三弱 的特点,即西方理论强,中国理论弱 现代理论研究强,传统理论研究弱 理论性研究强,实证性研究弱 ㊂另外,各个理论子板块研究的活跃程度随着时间变化也有所波动㊂下文结合这些特点产生的学术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语境化的分析,以阐明其背后的动因㊂从学术背景来看, 西方理论强,中国理论弱 的特点很可能是两者之间发展程度严重失衡造成的㊂西方翻译理论借鉴了包括语言学㊁文学㊁哲学㊁文化研究㊁美学㊁认知科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了一个较为科学而严谨的理论体系,可以多角度㊁跨学科地阐释整个翻译过程㊂例如语篇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翻译过程中语言转换的问题;意识形态㊁多元系统㊁翻译规范㊁后殖民等文化学派理论可以从社会文化和政治层面揭示翻译行为背后的各种操控因素;阐释学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可以揭示翻译过程中原作㊁译者和译作三者之间的关系;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从人类思维层面解释翻译现象㊂反观中国本土翻译理论却远未达到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程度,缺乏逻辑性㊁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难以用来指导翻译理论或实践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难题㊂这样,学界自然会青睐一个成熟可靠的理论体系,并推广运用,从而形成了目前 西强中弱 的理论格局㊂ 现代理论研究强,传统理论研究弱 可能是由于传统理论的现代阐释转换不易,或者过于抽象㊁笼统,并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㊂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见诸古代佛经翻译的序㊁跋㊁例言或评注之中,例如,唐玄奘的 五失本 三不易 求真喻俗 等等㊂它们以零散的方式存在于古籍当中,不成体系㊂严格来说,它们还只是翻译经验而非翻译理论㊂(周忠良2016)要发掘整理这些古代文献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可能收效甚微,不如直接从现代翻译实践中提炼出合适的理论并加以运用更为方便㊂ 理论性研究强,实证性研究弱 则可能是实证性研究自身的特点造成的㊂一般来说,自省式㊁归纳式的理论思考总是先于实证研究㊂先是有了理论总结或假设,然后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㊂这样就会在大规模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形成一个时间差,似乎前者总是要先于后者达到繁荣㊂语料库翻译学是翻译实证研究的代表,但是由于起步晚㊁数据采集和分析时而会遇到困难㊁研究周期长等不利因素,造成了当前翻译实证研究明显落后于理论研究的状况㊂从年度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2010年前后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以及翻译教学和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逐渐兴起㊂这是 三强三弱 总体格局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㊂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这个特点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官方政策的扶持㊁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加深以及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现实需求等因素㊂首先,2012年以后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研究赶上甚至超越了西方翻译理论研究,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官方大力提倡挖掘中国自身的翻译理论,给予了项目申请和出版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学界意识到了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的价值㊂近年来,中国学者提出了不少原创翻译理论,例如变译理论㊁玄翻译学㊁大易翻译学㊁和合译学理论等等㊂其中,生态翻译学理论首次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解读翻译本质,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㊂从高引文章分析来看, 生态翻译学解读 和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2篇文章被引频次竟都达到1000次以上,其热度和认可度可见一斑㊂这表明中国学者从一味追捧西方翻译理论回归到了理性,开始专注于本土翻译理论的建设㊂其次,翻译教学类研究从2009年起成为热点之一,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㊂这也归因于官方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在政策上的扶持㊂自2007年以来,MTI学位教育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其课程设置㊁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也火爆起来,从而大大增加了翻译教学研究的热度㊂再次,翻译与文化传播类研究自2011年起稳步攀升㊂这与官方政策的支持和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现实需求密不可分㊂由于中国政府大力实施 中国文化走出去 工程,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传播自然成为研究热点㊂特别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学界更是聚焦于这方面的讨论㊂(二)建议上节 三强三弱 的讨论实际上暴露了当前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㊂一言以蔽之,就是 中西理论话语生态失衡 (周忠良2016:89)现象㊂中国学界似乎已经习惯于臣服于西方翻译理论话语,学会了用洋话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其演讲的主题㊁措辞㊁腔调已然全盘西化㊂长此以来,离开了西方翻译理论话语,中国本土翻译研究大厦就会轰然垮塌,因为它没有自己的核心理论支撑㊂这个状况必须改变㊂为此,本文强烈呼吁建立中国自身的翻译话语体系,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为依托,融合西方理论话语中积极的成分,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翻译理论话语体系㊂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三结合 ,即古今理论话语相结合㊁中西理论话语相结合㊁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相结合㊂古今理论话语相结合,就是在现代学术话语规范的指引下,将中国传统典籍中蕴含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进行现代阐释和转换,为现代翻译理论研究服务㊂这方面已经有学者做出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朱志瑜(2001)将中国古典玄学中的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进行现代转换,发展出了神。
英语专业优秀毕业论文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务联系越来越密切,商务英语作为经济往来的重要桥梁也越来越重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语专业优秀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英语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文一: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问题和对策摘要:商务英语翻译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审视当前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
本文在简要分析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之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问题,对策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商务英语作为特殊用途英语(ESP)的一种,从根本上讲既是一门语言教学,又是一种技能培训。
它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环境下的商务沟通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它要求学生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涉及的主要相关文件和单证编制。
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高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比本科院校的学生的英语基础要弱。
二是中专、技校和职高毕业生,他们仅有初中三年的积累,英语基础相当弱。
因此要有效完成商务英语的教学任务,难度不小。
而且绝大多数的同学的商务知识为零,要让学生在三年的时间里有一个大的提高,能够在毕业的时候有较强的竞争力,任务确实艰巨。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具有范围广、专业性强的特点,而且重严密性和科学性。
但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技校升格的,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只注重语言点的讲授,没有结合文化背景与学生的应用能力,加上教学基础设施简陋落后,教学资源缺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
此外,长期以来高职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安排没有很好地体现实用性特点,翻译教学的总学时为60左右,且多排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很难进行系统的理论把握和翻译实践。
而学生忙于准备实习,这也势必影响翻译教学的效果。
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1.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缺乏整体的计划安排。
翻译教学的整体计划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着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方法、教材的选择和课程的设置等诸多方面。
的翻译理论。
本文在简述“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原则及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生态翻译学在文学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英译研究现状,以期推动生态翻译学应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文学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研究一、生态翻译学基本原则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生态翻译学的“异”和“新”——不同翻译研究途径的比较研究并兼答相关疑问》论文中指出: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翻译学,类比生态伦理,针对翻译实际,基于生态翻译学研究取向,演绎出生态翻译学的四个基本原则。
(1)平衡和谐原则,即保持原语生态和译语生态的平衡与和谐。
(2)多维整合原则,即评判译文的标准,不仅仅只是忠实于“原文”,也不仅仅只是迎合“读者”,而是要在保持文本生态的基础上,为实现译文在新的语言、文化、交际生态中“生存与长存”所追求的译文之整合适应选择度(整合适应选择度是指翻译人员进行翻译时,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适应”以及其他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程度之总和)。
(3)多元共生原则,即译论研究的多元和不同译本的共生。
(4)译者责任原则,即译者要在翻译的过程、行为以及整个翻译的活动中“负全责”,统筹协调翻译环境(境)、翻译“群落”(人)、翻译文本(文)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通过译者责任原则来体现“境、人、文”三者的关联互动及平衡和谐之翻译生态整体观。
二、生态翻译学研究现状(一)国际研究现状在国外,E.Haugen提出了生态翻译的相关概念,并认为语言环境与生物生态环境存在着某些相似性,因此可以将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与生态翻译学研究联系起来,将生态语言学研究作为参考模式服务于生态翻译学。
1988年,彼得·纽马克提出将生态学特征作为翻译过程中文化介入的主要特征,并且指出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研究之一是翻译适应选择论;2001年,《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在第三届国际译联亚洲翻译家论坛上的宣读使生态翻译学得到重视;2003年,《翻译与全球化》的发表标志着生态翻译学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
英语翻译硕士生毕业论文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全面、忠实、流畅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英语翻译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翻译硕士生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语翻译硕士生毕业论文篇1浅议实用英语翻译【摘要】本文探讨了实用英语翻译的理论和应用。
【关键词】实用英语翻译;看易写;模仿-借用-创新1.实用英语翻译的定位对于翻译的分类,有两种分法即将翻译分为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
按照这样的分类,给实用英语下的定义是“应用文体翻译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同时考虑信息的传递效果),它区别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
”(方梦之,2003:47)德国翻译理论家Mary Snell-Hornby将翻译分为三类:文学翻译(Literary Translation),普通言语翻译(General Language Translation),以及专门用途言语翻译(Special Language Translation)。
(Mary Snell-Hornby,2001:32) 其中的普通言语翻译就是我们所说的实用英语翻译,包括新闻、广告、电影、公示语翻译等。
“三分法”对于促进实用英语翻译研究意义重大,以往学者都对文学翻译关注更多,“两分法”就是以文学翻译为重心和出发点的,将翻译分为文学,普通,专门之后,可以使学者平等地对待这三类翻译,促进它们共同发展,尤其对近几年来问题较多,亟待改善的实用英语翻译给予特殊的关注。
2.“信”与实用英语翻译赵元任先生在《论翻译中信、达、雅的信的幅度》一文中认为“信”是“翻译中的基本条件”,但是翻译中的“信”度受多种因素制约,“信”有很多幅度,如意义和功用上的幅度,直译和意译的幅度,必具的范畴,语言的音调等等。
其中意义和功用的幅度即照字义翻译和按功用翻译,照字义翻译能说明原文说了什么,而按功用翻译则是去做原文相同情境中要做的事。
他指出,同样一句话,按字面翻译和按同样情形下译入语国习惯说法来翻译,经常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
生态翻译学研究现状剖析及热点发掘生态翻译学研究现状剖析及热点发掘【摘要】本文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的“九大研究焦点”为基础,使用抽样调查法和系统分析法对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概况总结,以期发掘出生态翻译学的研究新动态、新方向及新热点,进一步促进生态翻译学的深入研究及发展。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九大焦点调查研究现状剖析热点发掘【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1-0075-02从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会上第一次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到2012年第三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在西南大学召开,生态翻译论的研究和发展已历时10多年,其研究已演变为“群体行为”或称之为“组织行为”。
经过10多年的理论研究及翻译实践,生态翻译学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有必要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剖析和总结,发掘研究热点、掀开研究冷门,以期促进其整体研究和发展,并推动成熟的理论综合分析、评价翻译实践的运用。
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法和系统分析法,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对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进行检索和统计,共检索到自从2001年至今共计180个样本论文,剔除其中“关于召开生态翻译学研讨会通知”等11个无效样本,实际涉及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有效论文样本为169个。
以此169个样本论文为数据源,按照胡庚申教授《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中所提出的九大研究焦点(生态范式、关联序列、生态理性、译有所为、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三维”转换和“事后追惩”)为出发点,按照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行分类统计,进而对统计结果进一步挖掘和剖析,从而发现生态翻译学研究重点及其发展趋势。
二现状调查与剖析自从2001年在香港浸会大学主题讲座《从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原理到翻译学研究》中提出生态翻译学以来,胡庚申教授先后发表多篇论文及专著,从不同角度对“翻译适应选择论”进行论证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提出了生态翻译学。
翻译学教学研究现状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大数据下国内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现状一、生态翻译学概述2004年,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选择适应论》一书中正式提出生态翻译学概念。
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思想,与东方哲学思想、生态智慧而来,为翻译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提出后,引起学界的热议与研究,同时也有质疑之声。
在中国知网中高级搜索核心期刊,检索条件为输入主题“生态”“翻译”,时间从2013年至2015年共检索出127篇期刊论文。
2013近几年是生态翻译学相关的学术研究与研讨等学术研究成果最集中的时期。
研究学科主要集中在外国语言文字、中国语言文字等学科。
研究层次分布在基础研究(社会科学)等领域。
其中部分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的支持。
二、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国内翻译界理论发展滞后,在逐渐借鉴西方翻译思想的过程中,出现了亦步亦趋或西方思想的“追随者”现象,增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势在必行。
生态翻译学作为本土翻译理论,国内学界逐渐掀起理论研究热潮。
胡庚申教授作为生态翻译学的创始人,孜孜不倦地对理论进行探索。
胡(2014)认为生态翻译学作为新兴翻译理论。
与其他翻译理论相比,生态翻译学在立论视角、哲学理据、关注焦点等方面有自身的优势与创新。
胡(2014)对宏观层面上的“译者中心”和微观层面上的“译者责任”进行理论分析。
国外学者恩创·哈格斯(2013)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国际化研究进展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章认为生态翻译学的引入打破了传统的西方翻译理论一统翻译界的局面,促进东西方翻译理论的交流平台的构建。
三、生态翻译学的具体应用生态翻译学作为跨学科、跨领域的翻译理论,学者运用“三维转换”“适应选择”理论分析译文的质量。
如翟晓丽(2014)、聂韶峰(2014)从三维转化角度对电影中的译文进行评析。
石春让&李健(2015)以《快乐王子》的多个汉译本为范本,从时空两个维度进行比较研究。
学者们更加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例如,舒小杨(2014)将生态翻译学置于翻译教学环境的背景之中,以帮助翻译学习者增强翻译能力。
唐祥金(2013)将生态翻译学的“三维”理论与公示语的翻译相结合,吴育红&刘雅峰(2014)注重生態翻译学与外宣翻译相结合。
田娜(2015)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支撑,注重研究中国川酒文化的生态翻译。
四、生态翻译学的质疑与释疑任何一种理论或批评模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尤其在关注面上,都有其重点和盲点,生态翻译学作为新生理论也不例外。
陈水平(2014)认为胡提出的“翻译生态环境是译者和译本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的论述,将翻译放在翻译环境的最底端,忽略了翻译的“跨地域”特点;“译者中心”,违背了生态伦理;选择适应论置于中坚,忽视了更为广阔的翻译环境。
胡庚申教授驳斥陈的论点。
胡(2014)认为陈“关联序列”存在误读并对相关的最新进展不了解;译者以生态翻译学为研究基础是以文本为支柱,并没有脱离文本而存在;陈没有区分翻译适应选择论和生态翻译学的不同,陈的研究还停留在对初期生态翻译学的研究批评中。
五、结论现今翻译市场蓬勃发展而译者鱼龙混杂,译文良莠不齐,低层次译者产能过剩、高层次译者数量不足,对译文的衡量标准尺度不一。
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的译文它既提升了译文的可读性,同时又满足了大众对高水平、深层次文化的需求。
作者:张晓盼等第2篇: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探讨生态翻译学主要是以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为基础理论的学科,该学科关注生态翻译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同时关注翻译者的中心地位以及其对生态翻译环境的选择性。
生态翻译学一方面强调了生态翻译系统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另一方面还诠释了翻译的本质。
在这种视角下,翻译教学要确保生态翻译系统之间的平衡性,并且注重各个主体之间的整体联系性,教师和学生应该不分主次,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从“授”到“受”,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从而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的生态翻译系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
一、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我国很多高校在英语翻译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生学的方法过于单一,并且存在较多的弊端。
翻译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不断练习。
无论英语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外贸专业、还是从事导游和教学工作,只要在文本转换和语言转换的过程中,都充当的是一个译员的身份。
在翻译过程中,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从事的翻译活动主要依靠译者的主体意识来完成。
在不同语言和不同环境当中,担任着翻译过程的主体角色,因此,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对于他们的独特性难以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
(二)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我国翻译教材的编写范围比较宽泛,主要涵盖了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往往重视学生对各种文体翻译技巧的练习,导致培育的大多数人才通才并非专才。
还有部分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分方向的培养,通过学生未来需要选择的专业确定他们应该主攻的领域,有教育方向、翻译方向、商贸方向等,从而开设不同的英语翻译教学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因为师资力量匮乏甚至是学生学习时间的限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学效果无法实现。
(三)教材内容的编写缺乏实效性近年来,随着教学的改革,英语翻译教材的版本逐渐增多,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版本的教材,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编写和使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从实际出发编写英语翻译教材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教材都是重翻译技巧的讲解,忽略了翻译的本质问题。
站在生态翻译学的角度上来看,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翻译教材内容的编写缺乏语境。
二、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构建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策略(一)以译者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生态翻译学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一种翻译理论形态,为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对现有教学方法的创新,强调以译者为核心的理念,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作为独立的主体,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到基石的作用。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翻译工作坊应该将以译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落实到实处,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为学生搭建高强度的翻译平台,让学生参与各种翻译实践和讨论活动,从而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翻译能力,感悟翻译的真谛,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翻译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利用翻译工作坊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时,应该选择应用型和信息性的文本材料为主要的教学材料,同时,使用翻译教学的语言难度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涉及到的翻译技巧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一些具有真实性的材料,与翻译市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表现完整的语境和语意。
(二)构建有效的翻译教学模式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改革首先应该明确翻译教学的定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一个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从而构建一种合理的翻译教学模式。
明确翻译教学的定位应该综合考虑翻译教学生态环境中的各个因子,包括对学校办学性质的考虑、学校师资队伍以及软硬件设施的考虑等。
通过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让学生接受专业化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掌握翻译的技能。
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还应该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规律,确定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校所在地的教学特色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如果学校所在地的旅游业比较丰富,可以以此为契机,让翻译课程教学向旅游方向倾斜,从而培养更多的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翻译人才。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是翻译教学中一个最基本的要素,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满足语言上的审美需求,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译文和原文的语言美作出适应性选择。
在按照原文的語言进行翻译时,一方面要保证句子的连贯性和通顺,另一方面需要拿捏好词语的使用状况,不仅需要将原文中的内容和情感丰富的展现出来,同时还要展现翻译的艺术之美。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利用双语教学的方式实施教学,通过对中外文化的对比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外国的语言环境,从而对两个语言有更好的驾驭力。
三、结束语基于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思路,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落实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设计教学,从语言能力的提升和文化分析能力的提升入手,带领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领域,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确保他们能够在尊重语言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翻译。
作者:刘佳等第3篇:吉迪恩·图里与描述翻译学研究述评吉迪恩·图里(GideonToury)是上世纪七、八年代西方译学界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他沿袭“翻译研究学派”先驱詹姆斯.霍姆斯(JamesHolmes)的理论思路,兼以翻译理论家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为研究出发点,系统阐述了霍姆斯关于描述翻译的理论观,并有创见的成体系的提出了翻译描述研究的理论观和方法论。
图里的译学著作较多,其中较著名的有《描述翻译学及其他》、《翻译规范与希伯来语文学翻译研究(1930-1945)》以及《翻译理论探索》等。
一、吉迪恩·图里的翻译理论图里的研究工作可分为阶段:第一阶段自1972年至1977年,主要与佐哈尔(ItamarEvenZohar)合作,采用多元系统理论框架对1930-1945年间影响外国小说移入希伯莱语的诸多文化因素进行系统全面的社会学研究,其代表作是《翻译规范与希伯莱文学翻译研究》;第二个阶段自1975年至1980年,其理论范式仍然是多元系统理论,但已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和相应的理论假说,主要根据自己从调查中所采集到的资料数据致力于建立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描述翻译学研究。
从1980年到1995年大约十五年的时间是图里对该理论的修正期。
他的著作《描述翻译学及其他》就是实践和发展霍姆斯描述翻译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翻译学涉及面最广大,系统性最强的专著”(蒋晓华,1998)。
(一)关于描述翻译学研究的观点图里不仅在理论上分析了描写研究对翻译研究学科的重要意义,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以经验方法进行的描写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他指出:“经验学科的产生是为了对世界的某些现实进行系统的限定的描述。
因此,任何经验学科如果没有描写分支的存在,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Toury,2001:1)。
他认为,描写研究方法是形成理论的最好方法,其中包括检验、否定、修正并完善理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