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美主义的产生背景及其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85.30 KB
- 文档页数:3
外国文学史唯美主义名词解释摘要:1.唯美主义的概念和起源2.唯美主义在欧洲文学中的发展3.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和作品4.唯美主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5.我国对外国唯美主义文学的研究和借鉴正文:一、唯美主义的概念和起源唯美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起源于19 世纪初的欧洲。
它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纯粹性,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追求美,而美应该是超然的、无私的。
唯美主义追求形式的完美,注重艺术技巧和修辞,以此来呈现人类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二、唯美主义在欧洲文学中的发展唯美主义在欧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文学中的唯美主义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真正兴盛是在19 世纪。
这一时期的唯美主义作家如英国的约翰·济慈、雪莱、拜伦,法国的波德莱尔、戈蒂耶,美国的爱伦·坡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三、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奥斯卡·王尔德、乔治·戈登·拜伦、约翰·济慈、阿尔封斯·德·拉·莫斯等。
他们的代表作品如《道林·格雷的画像》、《唐璜》、《夜莺颂》、《莎乐美》等,无不体现了唯美主义追求美和艺术的精神。
四、唯美主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唯美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提高了文学的艺术价值。
同时,唯美主义也影响了后世文学流派的形成,如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等。
五、我国对外国唯美主义文学的研究和借鉴我国对外国唯美主义文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对外国唯美主义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借鉴其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以丰富我国的文学艺术。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外国唯美主义文学中吸取教训,避免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倾向。
总之,唯美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对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唯美派文学研究日本唯美派文学是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强调美的独立性和艺术性,主张文学应该超越世俗道德和功利主义的束缚。
本文将从唯美派文学的历史背景、艺术理论、创作实践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对日本唯美派文学进行深入探讨。
一、日本唯美派文学的历史背景日本唯美派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日本文学开始逐渐脱离传统文化的束缚,寻求独立和自由。
在这个背景下,一群年轻的小说家和诗人开始倡导“唯美主义”,强调文学的艺术性和独立性。
二、日本唯美派文学的艺术理论日本唯美派文学的艺术理论主张“纯粹的美”,即认为美是超越道德、功利和世俗的独立存在。
他们认为,文学应该摆脱社会的束缚,以自身的艺术性和纯粹性为目标,追求美的表现和体验。
此外,唯美派文学还强调“瞬间美”,即短暂、闪光般的美,这种美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动和共鸣。
三、日本唯美派文学的创作实践日本唯美派文学的创作实践中,以“感官美”和“形式美”最为突出。
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富有诗意的文字,展现出自然、人物和情感等的美。
例如,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的作品《细雪》就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极富诗意的美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此外,另一位代表作家川端康成也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心灵描绘,成为了日本唯美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四、结论日本唯美派文学是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强调美的独立性和艺术性的同时,也积极追求文学的自由和超越世俗道德的束缚。
通过对日本唯美派文学的历史背景、艺术理论及创作实践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价值。
在当今文坛,日本唯美派文学依然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为许多读者带来了心灵上的享受与启迪。
对于未来的文学发展,我们可以从日本唯美派文学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注重艺术性和美学价值的追求,同时社会现实和人类内心的表达,为读者呈现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学景观。
总之,研究日本唯美派文学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等方面,同时也能够促进我们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唯美主义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唯美主义是一种注重审美、追求美感和美的哲学观点。
它强调美的重要性,并认为美的体验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唯美主义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艺术和文学领域,还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对唯美主义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以及唯美主义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从而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启示。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唯美主义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具体来说,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探索唯美主义的哲学观点和基本概念,分析其对美的理解和追求;2.研究唯美主义对艺术和文学领域的影响,分析其在创作中的应用;3.分析唯美主义对个体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索其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4.探讨唯美主义对社会的意义和影响,研究其在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唯美主义对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为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并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唯美主义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1.文献研究:我们将对已有的文献、书籍、学术论文等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以获取唯美主义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资料。
2.实证研究:我们将设计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来验证唯美主义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四、预期结果基于我们的研究目的和方法,我们预期可以得到以下的研究结果:1.揭示唯美主义的核心理念和追求;2.分析唯美主义在艺术和文学领域的应用和影响;3.探索唯美主义对个体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的影响;4.研究唯美主义对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预期结果将为我们全面理解唯美主义的意义和影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拓展对唯美主义的理解:通过研究唯美主义的哲学观点和应用实践,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唯美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2.探索美的本质和价值:研究唯美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和对个体、社会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追求。
唯美主义:缘起、主张与特征唯美主义:缘起、主张与特征唯美主义(Aesthetic movement)是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反社会的运动,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为标志。
缘起:唯美主义运动呈现着颓废风气,也有着对当时席卷著欧洲的乐观进步主义的反思。
英国的颓废派作家们受瓦尔特·佩特的影响非常大。
佩特在1867年至1868年之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张人们应该热情的拥抱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
颓废主义者们接受了这一观点。
法国哲学家维克多·库辛和奥菲尔·戈蒂埃在法国推广了这一观念,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并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没有关联。
主张:唯美主义运动中的作家和艺术家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
因此,唯美主义者们拒绝接受约翰·罗斯金和马修·阿诺德提出的“艺术是承载道德的实用之物”的功利主义观点。
相反,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
他们如痴如醉的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
特征:唯美主义运动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建议性而非陈述性、追求感观享受、对象征手法的大量应用、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即探求语汇、色彩和音乐之间内在的联系。
人们一般认为唯美主义和彼时发生在法国的象征主义或颓废主义运动同属一脉,是这场国际性文艺运动在英国的分支。
这场运动是反维多利亚风格风潮的一部分,具有后浪漫主义的特征。
唯美主义有时被与恶魔主义连结,但是对恶魔主义和颓废艺术不一定相符,倒不如说是感性的和文艺复兴运动一起进行。
有时也和神秘主义结合。
唯美主义运动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建议性而非陈述性、追求感观享受、对象征手法的大量应用、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即探求语汇、色彩和音乐之间内在的联系。
唯美主义引言唯美主义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思潮,强调美的追求和表达。
它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浪漫的想象力,探索和揭示美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唯美主义的起源、特征和影响,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起源与发展唯美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欧洲。
当时,社会的混乱和社会动荡使人们渴望寻找一种避世的方式。
这种社会背景下,唯美主义应运而生。
唯美主义最早可以在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中找到。
代表性的唯美主义作家包括济慈、拜伦和雪莱等人。
唯美主义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和文化运动,在19世纪的欧洲扩散开来。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自然、爱情、艺术和美的追求来寻求心灵的自由和满足。
唯美主义艺术家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的美,他们通过对色彩、形状、线条和情感的感知和表达,创造出独特而富有想象力的艺术作品。
特征与风格唯美主义作品的特征是强调情感和个人体验,通过独特的风格和画面来表达内心感受。
以下是唯美主义作品的几个常见特征:1.强调情感表达:唯美主义作品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色彩、形状和线条的运用,传递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感受。
2.追求理想化的美:唯美主义艺术家追求理想化的美,通过描绘优雅、浪漫和梦幻的场景和形象,营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
3.注重细节和装饰:唯美主义作品注重细节和装饰,通过精细的线条和华丽的色彩来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
4.重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唯美主义作品常常描绘大自然中的场景和动植物,展现出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影响与意义唯美主义对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首先,唯美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情感体验,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中个人主义的发展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次,唯美主义作品展现出美的力量和价值,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这种追求美的意识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至关重要。
最后,唯美主义作品通过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描绘,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关注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探析《安娜贝尔·李》中的唯美主义1. 引言1.1 《安娜贝尔·李》简介《安娜贝尔·李》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创作的小说,首次出版于1930年。
这部小说以南方小镇杰斐逊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安娜贝尔·李(Anabell Lee)的故事。
安娜贝尔·李是一个富有、美丽、聪慧的女子,却陷入了一段不幸的婚姻,并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
作为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安娜贝尔·李》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通过对唯美主义的追求和表现,展现了作者对人性、情感和美的独特见解。
唯美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追求对美的纯粹追求和呈现,注重感觉、意象和情感的描绘,强调对生命的诗意理解。
在接下来的探析中,将更加深入地分析《安娜贝尔·李》中唯美主义的表现,从小说中的描写、人物、环境、情感、意象和象征等方面展开讨论,探究唯美主义在作品中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1.2 唯美主义概念唯美主义是一种追求美感、审美情趣的文学艺术风格,注重对美的表现和追求。
它强调情感和感受的体验,通过审美的表达来传达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在文学作品中,唯美主义常常通过精细的描写、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来营造一种纯净、优美、理想化的意境。
唯美主义在文学界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补充和扩展,又是一种对抽象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在《安娜贝尔·李》这部小说中,唯美主义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体现。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优美的叙事和独特的情感表达,将作品打造成了一部充满唯美主义色彩的经典之作。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析《安娜贝尔·李》中的唯美主义描写,包括人物形象的唯美主义塑造、环境描写中的唯美主义、情感表达的唯美主义以及意象和象征的唯美主义运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将更加深入地理解《安娜贝尔·李》中唯美主义的特点和魅力,以及它对读者产生的深远影响。
・文史哲论丛・论唯美主义的产生背景及其特征王柯童1 曾海珠2(1.2.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21) 摘 要: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是19世纪后半叶颓废主义大潮中的一个支流,唯美派是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中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对唯美主义的产生背景及主要特征的探讨,达到对西方唯美主义的一个总体性把握。
关键词:唯美主义 道德训诫 精神性意象 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I10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024(2005)03-68-03 收稿日期:2005-06-27作者简介:王柯童(1981-),女,辽宁省辽阳市人,助教,从事社交礼仪教学与研究。
曾海珠(1979-),女,四川省达州市人,助教,从事工商管理教学与研究。
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是19世纪后半叶颓废主义大潮中的一个支流,唯美派是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中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之一。
它的影响可谓地贯东西,时延今日。
唯美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古希腊“希腊化时期”卡利马科斯所创造的“亚历山大里亚诗体”和古罗马晚期文学的诗歌中,已初见端倪。
到了18世纪,康德提出了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无厉害的观念,莱辛、歌德、席勒等人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至19世纪,唯美思想才形成了明确的理论,其始作俑者是法国作家、诗人戈蒂耶。
其“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是包括唯美主义在内的一切颓废主义艺术流派的总纲领。
后来,美国作家、诗人爱伦坡在《诗的原理》一文中发表了类似的观点,认为一首诗完全是为诗而写诗的。
英国一系列作家。
艺术家、文艺理论家积极响应“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唯美主义美学运动遂在英国展开,并于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两次达到高潮。
其中,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美学思想的有力继承者、鼓吹者和实践者。
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是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的。
在19世纪,尤其是19世纪中后期,西方文化传统开始出现了断层:基督教信仰动摇了,理性主义逐渐走向沦落;与此同时,社会形态迅速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度,商业精神也随之得以完全确立。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不得不以一种新的视角、新的价值向度来重新审视人类自身以及各种文化形态,试图在处于动摇、崩溃之中的传统价值体系之外,重新建立起人类的精神家园。
它前期打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旗帜,把捍卫艺术的独立与自足作为自己的准则,表现出了对“纯艺术”的执著追求;后期又以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和实现作为目标,提出了所谓人生艺术化的命题,表现出了对自我实现方式的积极探索。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是一次对于建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的积极尝试。
它无论是在题材的开拓方面,还是在文学观念的建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先导性,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和西方现当代文学观念的源头之一。
唯美主义的旗帜是“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核心理论贯穿于唯美主义所有文艺理论和艺术思想之中。
因此,我们要讨论唯美主义的理论特征这个问题就不容回避。
“为艺术而艺术”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内涵则是艺术独立,即艺术从劝世训诫的道・86・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engdu Aeronautic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2006年9月第3期(总第68期)Vol.21No.3(Serial No.65)2006德说教追求中脱离出来,从金钱实利的功利追求中脱离出来,从认识世界获取科学知识的追求中脱离出来,而仅仅以其自身为目的,为其自身而存在。
这一观念,其源头可上溯到德国的康德美学,是唯美主义者把艺术划归为康德所说的纯粹美的领域的结果。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对象的形式所引起的一种自由的愉快,它既不涉及事物的内容与概念,也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所以它不同于逻辑判断,不是一种认识活动,也不同于功利的以及道德的活动,不是一种实践行为,它仅仅存在于人对于事物的形式的感觉之中。
因此,美不是真,也不同于善,它仅仅是形式、是人的感觉印象。
唯美主义文艺运动兴起以后,许多作家、艺术家、批评家相继把艺术划归为美的领域,并在此基础上,从艺术不同于科学认识,艺术不同于功利与道德训诫,艺术的价值重在形式、重在用语言再现感官的印象三个方面进行了艺术独立的理论体系建构与艺术创作实践,从而形成了一场影响深远、绵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独立运动。
首先,艺术不同于功利与道德训诫。
唯美主义文艺运动最初是由反对社会艺术的道德功利要求而揭开序幕的。
“因为旧式的说教风尚要求文学寓教于乐;大革命以来官方和非官方都有人纷纷争取由政府来控制和指导文学,新型的自由主义者或社会主义者又主张艺术为人类进步或乌托邦”(雷纳・韦勒克著,杨自伍译《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道德功利的要求成了艺术独立的最大障碍,当然也成了其首选的攻克目标。
对于这一问题,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两个不同的视角:从作者创作的角度着眼;从作品内容以及作品的社会效果着眼。
就第一方面来讲,唯美主义者们的观点较为一致,态度也相当坚决。
艺术创作必须远离于社会实践之外,它有自身的道德,这种道德发源于对美、对艺术本身的挚爱,这似乎成了唯美主义者们的共同倾向。
爱伦・坡毫不客气地把每一首诗都应该顽强地给予一条教训,并且就按这教训来评定作品价值的观点斥之为“教训诗的异端”。
王尔德干脆把艺术家在创作中道德上的好恶嘲讽为“不可原谅的矫揉造作”。
和前两人相比,波德莱尔的论述则显得更为深刻。
他说:“诗除了自身外并无其它目的,它不可能有其它目的,除了纯粹为写诗的快乐而写的诗之外,没有任何诗是伟大、高贵、真正无愧于诗这个名称的。
”诗人倘若想事先担负一种道德目的,这就会大大地减弱诗作的力量。
“诗是自足的”,它无需求助于外界,不必将外在的道德作为自己追求的目的。
就第二方面来讲,情况复杂一些。
有的人比如戈蒂耶等,完全否定艺术中的道德因素,进而完全否定艺术在社会中的功利、道德价值;有的人则有矛盾之处,比如王尔德就是这样。
然而大部分唯美主义者则并不否认艺术中的道德因素和艺术在社会中的道德教育作用。
波德莱尔就说:“请听明白,我不是说诗不淳化风俗,也不是说它最终的结果不是将人提高到庸俗的厉害之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显然是荒谬的。
我是说如果诗人追求一种道德目的,他就减弱了诗的力量;说他的作品拙劣,亦不冒昧。
诗不能等同科学和道德,否则诗就会衰退和死亡;它不以真实为对象,它只以自身为目的。
”这表明,波德莱尔并不反对诗所产生或具有的道德的作用和功利的效果,他反对的是为了说教的目的而写诗。
从创作的角度强调“为艺术而艺术”,从作品内容及社会效果的角度又并不否认其道德的因素和道德的价值,这可以说既体现了唯美主义者们的辨证观,也暗含了他们的惶惑与矛盾:一方面追求所谓的纯美、纯艺术,另一方面又不敢彻底地屏弃论理学和艺术的社会功利方面的全部职能。
其次,艺术不同于科学知识。
唯美主义者要求艺术从认识世界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负下解放出来的呼声,是直接针对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以及刚刚兴起的摄影艺术而发的,因而具有着极强的反现实主义色彩。
他们首先是把艺术与科学区别开来,然后在此基础上,便开始了对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所谓艺术再现社会、模仿生活之说以及艺术实践的批驳。
唯美主义者把艺术与科学区别开来,依据的是康德所谓人的心理功能的知、情、意三分之说。
他们认为,用诗句来叙述知识,就等于是描写“整个落在科学的望远镜和圆规下面的东西,就是自贬于科学的责任并侵犯其职能”;并且还会因关注知识而忽视形式,结果导致诗的毁灭,所以必须加以反对。
另外,他们还认识到了诗与知识在表达及对人所造成的印象方面的区别。
顺着艺术与科学认识有别的思路,唯美主义者们进而展开了对于艺术再现社会、模仿生活之说的・96・批驳。
波德莱尔把“摹写自然”的主张斥之为“艺术的敌人”。
王尔德把《哈姆莱特》中的“艺术反映自然”的著名台词称之为“不幸的格言”,认为完全是由于哈姆莱特故装精神失常所致。
他批评现代的英国情节剧以模仿的手段来代替创作手段的做法,说他们让人感到“多么乏味呀!”总而言之,在王尔德看来,“作为一种方法,现实主义是一种完全的失败”,如果不想办法制止或至少改变人们的这种对于事实的荒唐崇拜,“艺术就会变得毫无生气,终将从大地上消失。
”唯美主义者对于艺术模仿、再现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这种排斥态度,必然会导向在艺术创作中对于想象力的强调与推崇。
戈蒂耶把想象力称为世界上最稳固的财富,认为“人们依附于梦并在梦中自我遗忘”。
爱伦・坡声称想象力会将人引向“伟大奥秘的边际”。
波德莱尔确信“唯有想象力才有诗”,并主张“由于想象力创造了世界,所以它统治这个世界”。
王尔德则坚持唯有想象力才是开启美的艺术的钥匙。
因此,在唯美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想象力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天地来弥补因拒绝模仿而造成的空白,另一方面它仅仅浮于事物的表面,可以完全满足于唯美主义者对于形体的喜好。
最后,艺术的价值重在形式。
劝世训诫、金钱实利的追求,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追求,都不在艺术的职能范围之内,艺术即是它自身,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自身的完美。
这是主张艺术自主论者们的共同信条。
但是“艺术自身”所指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他们的回答是:形式,一种与内容相脱离的纯粹的形式。
在《英国的文艺复兴》一文中,王尔德这样写道:“不要在油画中寻找主题,而只求它有绘画的魁力、色彩的美妙和构图的完美”。
“诗歌也是如此,诗的真正特质,诗的快感,决不来自主题,而是来自对韵文的独创性运用,来自济慈所说的诗句的感性生命。
”这也就是说,艺术的魅力纯粹源于它的形式。
因此,翻开唯美主义的文献,对于形式在艺术中重要价值的强调俯拾皆是,我们认为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种成分:语言文字的乐感和用语言文字再现的感官印象。
戈蒂耶对为什么作诗的回答是:“如果韵脚还不坏的话,就一句一句的押下去,如此而己”。
并坚持认为词句、音韵和节奏这些才是诗的构成因素。
爱伦・坡把诗歌界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认为格律、节奏和韵律等种种音乐成分,是诗中的“重大契机”,谁要是拒绝了它,便是不明智的,甚至是愚蠢的。
王尔德是一个整理者和发展者,因而也多有论述。
他标举语言的声音价值,对诗韵的魅力赞美备至。
他说,诗韵在真正的艺术家手里,不仅仅是一种诗律之美,它还是思想感情的一种精神性意象。
它“能把人的语言变成神的语言”,它“是我们在希腊竖琴上加的一根琴弦。
”用语言文字再现感官印象,对于这一方面,唯美主义者论述较少,它主要存在于作家的创作追求中。
例如,戈蒂耶、斯温伯恩、王尔德以及巴纳斯派、先拉菲尔派等,写诗就追求一种绘画效果或雕塑效果。
诗要尽量构想一件东西,一个坚硬的形体,或一个可被感知的画面,而不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与此同时,唯美主义者还着力推崇创作中单纯的功力、精湛的技艺、一味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