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京小巧住宅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272.28 KB
- 文档页数:4
小筱邸设计理念
安滕忠雄的代表作之一小筱邸住宅( KoshinoHousc)位于日本兵库县芦屋市.宅内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是起居室.安媵忠雄用其标志性的混凝土网格修建了两层高的空间墙壁采用清水混凝土,刻意保留了施工模扳的孔洞痕迹.由于先进的施工工艺,混凝表而质量非常好。
有人看到这样的混凝土表面,感觉有“纤柔若丝”的肌理效果和轻雅的印象.白天,阳光照射在光滑平整的混凝土墙壁上,产生丰富的光影变化:夜晚,光细腻的表而在柔和的漫射光作用下,仿佛被罩上了—层臆臆胧胧的光晕,弱化了人们印豫中混凝土墙而的冰冷僵硬,使人产生想要触摸它的冲动.这是一座渡假别墅,考虑到基地的走势,将入口放在上部.从入口进入之后,向下进入两层高的起居室,厨房和餐厅位于主卧室下方.为六个拔子准备的房间位于平行的体块中,在另一端增建了一个工作宣.三卟佛块通过户外窄桥蛙接,住户若想在房间只间走动必须要经过户外,不管外面天气如何.。
日本8个桥下空间更新改造案例:从灰色旮旯地到城市的“点睛之笔”——正文共4100字,预计阅读时间 7分钟在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日本,这里的空间可以说是被极致化开发利用,即便是高架桥下的桥洞,也被转化成为了一个个“极具特色”的“精致商业空间”,从传统印象里脏乱差的“灰色旮旯”,到城市改造中的点睛之笔,日本对高架桥的改造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1. 高架桥下的酒店:Tiny House Hotel2018年5月,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的日出町、黄金町地区,诞生了一个有点独特的住宿设施「Tiny House Hotel」。
「Tiny House Hotel」位于京急本线的高架下,是日本第一个建在高架桥下的旅馆。
充分利用高架桥下的空间、以及“Tiny House”的构造,是该项目的特别之处。
“Tiny House”顾名思义就是“很小的房子”,在其10~40平方米的超紧凑空间里,设有厨房、洗手间和卧室等生活必须设施,这样的紧凑性正好能与高架桥下的独特空间完美契合。
「Tiny House Hotel」是由专门策划、开发闲置地的YADOKARI 与京浜快车电铁共同合作的项目。
酒店面向赏樱名所大岡川,而且周边有水上活动设施,很多水上活动爱好者的都会聚集于此。
由于地理位置较好,一开业便吸引了很多客人前来。
为了能让客流在开业后期保持稳定,项目的负责人还想了各种法子来吸引流量,比如餐饮和举办各种活动。
「Tiny House Hotel」一周会举办三场不同的活动,以饮食、生活、工作等各种各样的主题进行企划。
因此,与普通的旅馆不同,这里不仅有远道而来的游客,也有很多当地人前来,在参加完活动或者烧烤派对后,直接在旅馆内休息。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由于在高架下,列车经过时会有很大噪音,但实际上并没有客人投诉过该问题。
而且,曾经有某个节目来旅馆测验过,列车经过时的房间噪音分贝其实跟图书馆噪音分贝差不多。
「Tiny House Hotel」是日本第一个建在高架桥下的旅馆,但不是唯一一个。
一、日本式公寓的历史1923年,关东大地震袭击了日本。
在关东地区,包括东京和其他外围城市在内的大量建筑和住宅都在地震中倒塌。
木结构住宅遭到了破坏性的损害。
1924年,“同润会”成立,其目标是建造抗震效果更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
1926年,“同润会”建成了他们的第一栋钢筋混凝土公寓,而他们的最后一个作品完成于1934年。
图1是位于代官山的一个同润会公寓。
它的建筑面积约为30m2,包括两个榻榻米房间。
榻榻米是铺在地板上的草垫子,是传统日本式住宅中的模块。
在1941年日本政府成立住宅署之后,“同润会”就解散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生活方式向西方转变。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将睡房和其他房间分开。
图2是1951年的51c类户型。
这是第一个有独立的餐厅和厨房的公寓,但在这个单元里还没有浴室,它是当时最具日本式公寓——丰富而小的空间JAPANESE APARTMENTS: RICH AND SMALL SPACE樱井泰行/Yasuyuki Sakurai影响力的户型之一。
图3是前川国男在1958年设计的晴海高层公寓。
那时,土地价格和对住宅的需求缓慢上涨。
这个10层的公寓采用了钢外包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169个面积在36m2-45m2之间的住宅单元。
每个单元有两个榻榻米房间、一个餐厅厨房合一的房间、一个卫生间和一个浴室,它还没有特定的起居室。
榻榻米间在白天用作起居室,晚上就是卧室。
1955年,日本公共住宅集团成立。
该集团建造了大量的住宅项目,以应对19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对住宅的需求。
为了在短时间内提升住宅密度,住宅集团不仅将住宅单元平面标准化,还将公寓建筑布局标准化。
由此,住宅开发延伸到了东京郊区,充斥着标准化住宅单元的新城镇出现了。
人们不可能去选择一个符合他们生活方式的住宅单元,而不得不根据住宅单元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些正是快速经济增长和大量住宅供应政策的弊端。
在另一方面,私人住宅开发依借小尺度的优势在东京的心脏地带发展起来。
案例评价之妹岛和世——李子林住宅日本著名建筑师妹岛和世的作品李子林住宅是一栋建造完成于2003年的小房子,坐落在东京都郊区一个宁静的住宅区内,设计师妹岛和世,她的作品形式单纯,强调内部空间的物质反映,以凝练的形式表达出丰富,细腻的情感。
裴晓晨同学在主讲的过称中从建筑师妹岛和世的思想生平出发先剖析妹岛的设计风格,把重点放在李子林的空间分析上,从空间类型到流线分析再到空间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分析了李子林的构造、材料与色彩的特点,讲解得最后总结了妹岛的设计思想,以及他们自己感受,像他们自己所说的再从基地、平面、以及特点等方面对李子林进行基本介绍,此次讲解在李子林住宅的分析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住宅空间的设计方法和建筑师对于具体的细节问题的特殊处理方式。
了解了妹岛和世的这些设计手法和思想。
而体会到的更多的是她在设计时对于使用者在建筑中的活动,行为,舒适性,心理感受的关心,她充分尊重业主的意见,不以自己的主观臆断为依据来设计,她不画那些稀奇古怪的草图,而是事无巨细的深入到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所以在李子林住宅这样空间尺度很奇怪的房子里,也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的温暖气息。
从主讲者把握时间的角度上来讲,跟其他组一样,都大大超过了所规定的时间,无法在短短的十五分钟里完全阐述对妹岛和世及其她的李子林的深刻理解。
主讲人裴晓晨在讲解的过称中思路清晰,能有条不紊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尤其在运用辅助工具上,他为了能更清晰的在表现李子林的空间构成上运用了建模的形式,让我们更能深刻的理解李子林的空间,这是值得其他组好好学习的地方。
其次在细节的阐述上晓晨他们也分析的很好,譬如李子林住宅中运用的大面积的白色,世界上有很多建筑师钟情于将建筑设计成白色,包括柯布西耶,密斯,迈耶,阿尔瓦罗·西扎等等,虽然都是白色,但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妹岛和世的设计所体现的白色表达是一种轻盈飘逸,模糊,透明,有点“暧昧”的味道。
李子林住宅,这个外观全白色的小房子是对这些特点很有代表性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