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黏膜的给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口腔黏膜的给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口腔黏膜的给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口腔黏膜的给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口腔黏膜的给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摘要:

介绍了口腔中不同部位的黏膜对药物渗透和吸收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口腔黏膜给药系统以及质量评价方法。并指出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口腔黏膜给药系统质量评价应用现状

正文:

1 概述

口腔粘膜给药系统是指药物经口腔粘膜吸收直接进入体循环,避免胃肠道的酶代谢及酸降解和肝脏的首过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和预防的一类制剂,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口腔粘膜给药系统不仅可以用于口腔疾病的治疗,而且还可以应用于全身疾病的治疗与诊断。与传统的口服给药途径相比具有服用方便,粘膜不易受损伤且修复功能强等优点。从1847 年Sobrero 等首先报道硝酸甘油可以经口腔粘膜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以来,口腔粘膜给药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2 口腔粘膜给药系统的吸收机制及特点

2.1 口腔粘膜的生理学

口腔粘膜有大面积相对稳定的平滑肌,主要吸收部位包括颊粘膜和舌下粘膜,均未角质化,最有利于药物全身吸收。其中颊粘膜是由数层不同的颊粘膜细胞组成的。在未角质化的区域,在外部上皮层的由脂质组成的渗透屏障保护下层组织不受体液流失和潜在的不利环境因素从食品及饮料中进入。

2.2 药物转运机制

药物经口腔粘膜吸收的主要途径有两条,即细胞途径和细胞旁路途径。脂溶性的药物主要通过被动扩散、载体介导、胞饮作用跨膜转运。由于口腔粘膜细胞间隙存在类脂质成分,一些脂溶性药物也选择透过细胞间隙吸收。而低分子量的水溶性药物则通过细胞间通道透过口腔粘膜吸收。

2.3 口腔粘膜制剂吸收特点

口腔粘膜制剂主要通过口腔粘膜吸收,口腔粘膜的渗透性较好,血流量丰富,可以避免药物的肝脏首过效应。同时用药方便,在遇到不适宜情况时,口腔给药系统易于移除而终止给药。

3 影响口腔粘膜给药系统药物吸收的因素

了解影响药物吸收的各种因素对于口腔粘膜给药剂型设计非常重要。影响因素可大体分为口腔的生理因素,药物剂型因素以及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

3.1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颊粘膜的性质,粘液层的厚度,恢复时间,唾液的作用以及其它环境因素。影响口腔粘膜给药制剂吸收的最大因素是唾液的冲洗作用,唾液在口腔的恒速流动使药物很难在有效时间内停留。尽管唾液分泌能促进药物的分解,但无意识的吞咽唾液也能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2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经口腔粘膜渗透的能力和药物本身的脂溶性、解离度和分子量大小密切相关。一般的亲脂性药物透过细胞吸收,小分子亲脂性药物易于通过口腔粘膜吸

收;而亲水性药物通过旁细胞途径吸收,分子量太大的亲水性药物口腔粘膜渗透性很低,不宜通过口腔粘膜给药。增加易电离药物的非电离分数能增加药物的旁细胞吸收。弱碱性药物中,PH 的减少能增加药物的电离分数但是减少其透过颊粘膜的吸收。

3.3 剂型因素

国内外已上市的口腔粘膜给药剂型主要有舌下片、舌下药膜、口腔粘膜粘附片、口腔粘膜粘附膜剂、贴剂、软膏剂及凝胶剂等。作为全身用药途径主要指舌下粘膜给药和颊粘膜给药。舌下粘膜渗透能力强,药物吸收快,给药方便,但舌下片保留时间短,易受唾液的冲刷。颊粘膜给药因其表面积大近年来受到重视,药物的渗透能力比舌下粘膜差,一般药物生物利用度不如舌下粘膜。近年来研究较多的颊粘膜粘附给药系统可延长药物的在粘膜上的停留时间,减少唾液,舌头的运动和吞咽引的影响,增加药物透膜吸收,增加药物生物利用度。

3.4 促透剂和酶抑制剂的选择

促进口腔粘膜渗透性的物质称为促渗剂,添加促渗剂的目的是增加药效以及降低毒性,能有助于理解促渗剂的结构与粘膜作用之间的关系。但是促渗剂的选择和它的效应由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给药的位点,载体的性质以及其赋形剂决定。在某些情况中,促渗剂的结合使用相比较与单独使用能显示出协同效应。这些促渗剂必须是安全无毒的,具有药理学和化学惰性,无刺激性,无致敏性。但是透过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渗透途径的研究很重要,这是因为这对于选择合适的促渗剂是很重要的。

4 药物透膜吸收屏障

4.1 口腔粘膜

口腔粘膜是药物通过口腔转运过程中的屏障,上皮层为药物透过粘膜的主要屏障,主要的渗透屏障存在于最外层上皮中1/4 至1/3 处。已经证明,粘膜层、角质层、上皮细胞间质、基质层和固有层为药物的吸收屏障,其中,上皮表层15%~30% 区域为吸收最主要的屏障。

4.2 基底膜

虽然口腔上皮细胞的浅表部分能阻碍外部物质进入,但位于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连接处的基底膜更容易限制药物的透膜。基膜物质的电荷会限制亲脂性化合物的穿透率,这些亲脂性化合物能相对容易的穿越浅表上皮的障碍物。所以药物的亲脂性不宜太强,药物在唾液中难以溶解,难以通过基底膜,影响药物的透膜吸收。

4.3 粘液

颊粘膜的上皮细胞被厚度为40μm 至300μm 称为粘液的细胞间质包围。尽管舌下腺和小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只占全部的10%,它们一起分泌了大部分的粘液并且对于保持口腔黏膜层是至关重要的。它作为一个有效的运载工具(润滑剂),能允许细胞彼此产生相对运动。粘液主要由粘蛋白和水中的无机盐组成。唾液、痰液、颗粒性粘膜、基底膜等屏障会降低药物通过口腔粘膜吸收的速度和程度。

5 口腔粘膜给药的处方设计

5.1 可用于口腔粘膜给药的药用辅料

合适的药用辅料是制备口腔粘膜给药剂型的关键。理想的粘膜给药辅料应刺激性小,有适宜的粘附性,能很好地粘附于口腔粘膜上,不受唾液分泌和口腔理运动的影响,并能保留较长时间。常用的生物粘附剂有天然与合成两大类高分子

材料,天然物质有阿拉伯胶、西黄耆胶、果胶等;合成物质有聚卡波菲类、聚丙烯酸类、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等。

5.2 药物本身的性质

药物的脂溶性和分子量大小对粘附给药在粘膜的吸收也有影响,若药物的脂溶性越大,非离子形式越多,其穿过口腔粘膜的能力越强,但药物的脂溶性太强,药物难以在唾液中达到有效水平;脂溶性太弱,则不能透过脂质屏障吸收。

5.3 粘膜促渗剂的选择

粘膜促渗剂主要作用于组织的蛋白质区域,特别是联结部位,改变脂质的流动性,从而促进药物渗透。但目前较多的粘膜促渗剂都有非常大的细胞毒性,故选择和开发合适的、刺激小、对组织无可逆作用的促渗透剂是粘膜给药亟待解决的问题。

6 结论

口腔粘膜给药系统具有使用方便、容易给药、避免首过效应,避开胃肠道的降解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达到局部和全身治疗的目的,是适合幼儿、老人和吞咽困难患者用药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也是一种有效的给药系统。最近的研究报道指出美国市场对于颊粘膜给药系统的需要越来越大,且欧洲市场以大于10% 的速度稳步增长。近年来兴起研究的粘膜粘附给药系统可延长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而促进药物吸收,是粘膜给药的新剂型。在生物粘附剂方面,我们正在寻找粘附性强,刺激性小、物美价廉的粘附材料,合成新的高分子物质,或对已有的生物粘附剂进行结构改造。在制剂方面,可将药物制成脂质体、微球、毫微粒和毫微囊等用于口腔粘膜给药。在药用辅料方面,某些制备材料还具有酶抑制及膜渗透效应,可防止药物的酶降解及促进药物的跨膜转运,提高蛋白质和肽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参考文献:

[1] 陆彬,邓英杰,吕万良,等.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M].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09,40(4) ·307·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25.

[2]张建春,陈鼎继,王原,等.口腔粘膜粘附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解放军药学学报2003,19(2):135-137.

[3]平其能,胡一桥,周建平,等.现代药剂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526-529.

[4]Harris D. Drug delivery via the mucous of the oralcavity. J Pharm Sci,1992,81:1.

[5]梁文权.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2-65.

[6]谢玲,何俊峰.口腔粘膜给药系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5):306.

[7]黄胜炎.口腔粘膜给药进展.中国药房,1991,2(5):36-37.

口腔粘膜病(完整版)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 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 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 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 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 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 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 口腔粘膜病 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 1、过度正角化 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 过度不全角化 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 2、角化不良(错角化) 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 可分为两种: 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 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 3、上皮异常增生 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 4、棘层松解 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 多见于天疱疮 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 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 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 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 空泡性变: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肿大,胞质清亮,呈空泡状(本质属于水变性). 液化:细胞液化溶解而破碎 (本质属于液化性坏死).

口腔黏膜病学_题库

口腔粘膜病题库-选择题 1、下列对基底膜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基底膜的超微结构是一种膜 B、基底膜是胶原纤维与致密板、透明板连接的纤维复合物 C、基底膜是上皮和结缔组织的界面结构 D、基底膜主要有支持、连接和固着作用 E、基底膜是半透膜,便于物质交换 答案:A 2、口腔粘膜防御屏障包括 A、唾液屏障 B、上皮屏障 C、免疫细胞屏障 D、免疫球蛋白屏障 E、以上都是答案:E 3、粘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称为 A、萎缩 B、坏死 C、溃疡 D、假膜 E、丘疹 答案:C 4、糜烂是 A、粘膜表面的线状裂口 B、粘膜上的实体性突起 C、粘膜内贮存液体 D、粘膜上较局限的颜色异常 E、粘膜上皮的表浅缺损 答案:E 5、口腔粘膜疱性损害疱壁的厚薄取决于 A、疱内液量多少 B、疱的部位在皮下还是皮内 C、疱的数量 D、疱的大小 E、疱基底炎性反应的严重程度 答案:B 6、萎缩是 A、粘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 B、上皮变薄 C、上皮的部分损伤 D、粘膜上较局限的颜色异常 E、粘膜表面的线状裂口 答案:B 7、复发性唇疱疹愈合后 A、留瘢痕,无色素沉着 B、留瘢痕,有色素沉着 C、不留瘢痕,无色素沉着 D、不留瘢痕,有色素沉着 E、以上都不对 答案:D 8、复发性唇疱疹的治疗,最有效的是局部使用 A、氢化可的松乳膏 B、新霉素乳胶 C、0.01%硫酸镁湿敷 D、5%无环鸟苷软膏 E、杆菌肽软膏 答案:D 9、下述哪一项临床表现符合口腔粘膜带状疱疹 A、散在分布的单个小溃疡 B、各处成簇小水疱 C、单侧性皮肤-粘膜疱疹,沿三叉神经分支排列,且疼痛明显 D、广泛糜烂 E、单个或几个大小不等的水疱 答案:C 10、颞下部皮肤发生带状疱疹,说明损害累及三叉神经哪一支 A、第一支 B、第二支 C、第三支 D、第一支及第二支 E、第二支及第三支 答案:B

2020年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黏膜病学》试题及答案(卷三)

2020年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黏膜病学》试题及答案(卷三) 一、A1 1、容易引发药物过敏性口炎的药物是 A、解热镇痛药、安眠镇静药、磺胺类药、维生素 B、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类药、安眠镇静药、磺胺类 C、解热镇痛药、安眠镇静药、磺胺类药、无机盐类药 D、解热镇痛药、安眠镇静药、维生素、抗生素类药 E、解热镇痛药、安眠镇静药、磺胺类药、复方氨基酸制剂 2、药物过敏性口炎临床诊断依据是 A、发病前的用药史、口腔黏膜明显充血、水肿、可出现红斑水疱 B、发病前的用药史、病损区黏膜出现珠光白色网纹伴充血 C、发病前的用药史、口腔黏膜病损为突然发生的急性炎症、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后,病损很快消退 D、起病急,口腔黏膜明显充血、水肿,可出现糜烂和溃疡 E、起病急,口腔黏膜出现红斑、水泡 3、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较轻的药物过敏性口炎,正确的方法是 A、泼尼松10mg/d,分3次口服,控制病情后减量 B、泼尼松15~30mg/d,分3次口服,控制病情后减量 C、泼尼松100mg/d,分3次口服。控制病情后减量 D、泼尼松60mg/d,分3次口服,控制病情后减量

E、泼尼松40~50mg/d,分3次口服,控制病情后减量 4、不属于血管神经性水肿的临床表现的是 A、患者急性发病,症状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后消失 B、好发于头面部疏松区,唇、眼睑、舌、口底和下颌下 C、肿胀区界限不明显,按之呈凹陷状 D、由于神经末梢受水肿的影响,故灼热、瘙痒感明显 E、水肿以口唇最为多见,可表现为上唇肥厚翘突,严重时可波及鼻翼和颧部 5、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病诱因,与下列哪项无关 A、外伤 B、物理因素 C、遗传性 D、感染 E、某些食物及药物 6、血管神经性水肿一般不发生在 A、唇 B、上腭 C、下颌下 D、口底 E、眼睑 7、血管神经性水肿又称 A、接触性口炎

口腔主治医师考试辅导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黏膜试题附答案解析

《口腔组织病理学》三、口腔黏膜 一、A1 1、下列关于角质细胞基底层叙述错误的是 A、胞核卵圆形,染色深,有分裂繁殖能力 B、细胞器少,核质比例高 C、是一层圆柱形或矮柱状的细胞 D、基底细胞和深部棘层细胞亦称生发层 E、生发层的细胞含干细胞和扩增分化细胞 2、下列关于角质细胞棘细胞层叙述错误的是 A、位于粒层的深部、细胞体积大 B、由增生的基底细胞发育而来 C、构成桥粒的蛋白质主要有桥粒芯蛋白和桥粒胶蛋白 D、胞质常伸出许多小的刺状突起 E、细胞多呈四边形 3、下列哪项不属于角质细胞分层 A、角化层 B、粒层 C、棘细胞层 D、基底层 E、黏膜下层 4、上皮层中层次最多,细胞为多边形的细胞是 A、角化层 B、颗粒层 C、棘细胞层 D、基底层 E、黑色素细胞 5、复层鳞状上皮由表层向内的排列顺序为 A、颗粒层、角化层、棘层和基底层 B、角化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 C、颗粒层、棘层、角化层和基底层 D、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和角化层 E、基底层、角化层、棘层和颗粒层 6、下列关于特殊黏膜叙述错误的是 A、特殊黏膜为舌背黏膜 B、在功能上属咀嚼黏膜 C、无延伸度 D、部分乳头上皮内还有味觉感受器 E、其表面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乳头

7、咀嚼黏膜包括 A、硬腭和牙龈 B、颊黏膜 C、口底黏膜 D、舌黏膜 E、软腭黏膜 8、下列哪项不是被覆黏膜的特征 A、无颗粒层 B、无角化层 C、上皮钉突短 D、固有层界限不清 E、无黏膜下层 9、体积最大、数目最少的乳头是 A、丝状乳头 B、菌状乳头 C、轮廓乳头 D、叶状乳头 E、以上都不是 10、舌黏膜中是味觉感受器的结构是 A、丝状乳头 B、菌状乳头 C、轮廓乳头 D、叶状乳头 E、味蕾 11、体积较小的乳头是 A、丝状乳头 B、菌状乳头 C、轮廓乳头 D、叶状乳头 E、以上都不是 二、A2 1、在一名牙龈白色病变患者的活检标本中,镜下见牙龈上皮中有带突起的细胞,表现为抗原呈递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特点。此细胞最可能为 A、基底细胞 B、黑色素细胞 C、朗格汉斯细胞 D、颗粒细胞 E、梅克尔细胞 三、B 1、A.角化层

口腔粘膜病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固定性药疹:变态反应性口炎的一种(1分)指服用或接触相同变应原后(1分),在同一部位反复以同一形式发生病损。 更迭与重叠性:同一病变,其损害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生不同类型的损害,称为损害的更迭性;不同的病变在损害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称为重叠。 科布内现象:某些皮肤病(如BD、LP、银屑病、感染性湿疹性皮炎)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反应,表现为外观正常的皮肤,在受到搔抓或外伤或衣物的压力(皮带)的刺激后,即出现上述皮肤病典型损害的现象。 口腔粘膜危险区:指口底舌腹的U形区、口角内侧黏膜的三角形区域、软腭复合体,发生在这些部位的口腔癌前病变具有更高的癌变可能性。 口腔白斑病: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性损害,在临床和组织学上均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是癌前损害。 二:填空 复发性单纯疱疹感染的好发部位为唇部和口周。 抗生素性口炎的病损特征可以表现为萎缩性损害(红斑损害)或假膜性损害。 滤泡型唇炎的典型临床自觉症状为阵发性剧痒。 扁平苔藓在口腔黏膜上的表现为珠光白色的网纹或斑块,累及的部位常具有对称性。 按照中国黏膜病协作组的分类标准,非均质型白斑包括结节型、疣状型、和颗粒型。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可分为轻型、疱疹样型、重型三型。 创伤性溃疡的基本治疗原则是首先去除局部创伤(刺激)因素。 艾滋病的口腔表征有真菌感染、毛状白斑、Kaposi肉瘤、口腔疱疹、艾滋病相关性牙周病变等。 三:问答题 1.试述寻常型天疱疮在口腔黏膜上的病损特点。 答:无愈合倾向的大面积糜烂面、尼氏征阳性、揭皮试验阳性、探针试验阳性。 2.如果某位患者被诊断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你还需要收集哪方面的病史以确定其是否患有白塞病的可能。 答:1)外生殖器是否出现复发性的巨型溃疡 2)眼睛是否出现病变如眼球前段病变、眼球后段病变等 3)皮肤是否出现损害如结节性红斑、痤疮、科布内现象、皮肤针刺反应阳性等 4)是否出现其他系统性疾病如关节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 一:名词解释 药敏性口炎: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在过敏体质者的黏膜上所造成的炎症反应和功能障碍。 更迭与重叠性:同一病变,其损害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生不同类型的损害,称为损害的更迭性;不同的病变在损害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称为重叠。 口腔白斑病: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性损害,在临床和组织学上均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是癌前损害。 尼氏征:用手指侧向推压外表正常的皮肤或黏膜,即可迅速形成水疱;推赶水疱能使其在皮肤上移动;在口腔内,用舌舔及黏膜,可使外观正常的黏膜表层脱落或撕去,这些现象称尼氏征。为寻常性天疱疮的典型临床特点之一。 口腔粘膜危险区:指口底舌腹的U形区、口角内侧黏膜的三角形区域、软腭复合体,发生在这些部位的口腔癌前病变具有更高的癌变可能性。 二:填空 雪口病的临床病损特点是充血发红黏膜上的凝乳状白色假膜。 寻常型天疱疮的临床诊断依据在于尼氏征阳性、揭皮试验阳性、探针试验阳性和大面积糜烂。 滤泡型唇炎的典型临床自觉症状为阵发性剧痒。 扁平苔藓在口腔黏膜上的表现为珠光白色的网纹或斑块。 口腔黏膜疾病中属于癌前损害的疾病有白斑病和赤斑病。 按照中国黏膜病协作组的分类标准,非均质型白斑包括溃疡型、疣状型和颗粒型。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的好发年龄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口腔黏膜上的水疱、糜烂或溃疡的分布特点是成蔟。

《口腔黏膜病学》测试题一

《口腔黏膜病学》测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15分,每个3分) 1.糜烂: 2.雪口病: 3.血管神经性水肿: 4.口腔扁平苔藓: 5..针刺反应: 二.填空题(15分, 每空1分) 1.口腔黏膜由上皮及上皮下的结缔组织所组成,二者间以分隔。 2. 结核性溃疡呈状,创伤性溃疡形态与切合。 3.变态反应多在机体受发生,且变态反应性疾病不发生于普通人群,而发生于。 4.白塞病是一种以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系统损害性疾病,与患者有关。 5、瘢痕性类天疱疮又称为黏膜类天疱疮,在口腔内最早出现体征的部位是牙龈,其典型表现呈的损害。 6.苔藓样反应可因服用等药物或修复牙体缺损应用充填物而引起。 7.地图舌是一种舌部炎症,又因其具有多变,“国界”部位时常变动的缘故,又称为游走性舌炎。 8.急性光化性唇炎以为主要临床特征。 9.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后天梅毒95%通过传播。 10.抗生素性口炎的病损特征可以表现。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口腔黏膜病损不仅具有部位的差异性,而且,具有病损的共存性。()2.HSV-1的致病力大于HSV-2。() 3.Lyell syndrome 又称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是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而Steven-Johnson syndrome 是属于感染性疾病。() 4.RAU的溃疡既具有明显的灼痛,又具有周期性复发的特点。() 5.天疱疮分为四型,其中,红斑型为最重的一型。() 6.OLP的唇部病损与DLE的唇部病损十分相似,可根据病损是否超出唇红边缘而累及皮肤来判断,一般来说,前者的病损累及皮肤,使唇红缘黏膜-皮肤界限模糊。() 7.光化性唇炎是过度日光照射引起的唇炎,好发于夏季,多见于中年女性患者。() 8.不吸烟的年轻女性白斑患者,白斑癌变的可能性不大。() 9.口腔白色角化病与白斑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损害呈灰白色,后者为白色()。 10.HIV主要侵犯、破坏CD4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受损,最终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而导致死亡。() 四、单选题(每题1分,共40分)

口腔黏膜病学

口腔黏膜病学 [A1型题] 1.不属于感染性疾病的是 A.口腔结核 B.复发性疱疮性口炎 C.愿发性疱疮性口炎 D.鹅口疮 E.天疱疮 2.原发性疱疮性口炎的病因是感染了A.HSVⅠ B.HSVⅡ C.HIVⅠ D.HIVⅡ E.柯萨奇病毒A4 3.引起口腔单纯疱疹的主要致病菌为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单纯疱疹病毒 C.变形链球菌 D.柯萨奇病毒A16 E.白色念珠菌 4.疱疹性龈口炎的病因是 A.细菌 B.病毒 C.真菌 D.立克次体 E.衣原体 5.坏疽性口炎的发病原因可能是 A.局部创伤 B.维生素缺乏

C.口腔卫生不良 D.病毒感染 E.特殊细菌感染 6.I型单纯疱疹病毒复发感染的常见部位是A.颊黏膜 B.舌背黏膜 C.舌腹及舌侧缘黏膜 D.唇黏膜 E.唇红及周缘皮获 7.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成年人、老年人可引起A.唇疱疹 B.手-足-口 C.疱疮性咽峡炎 D.带状疱疮 E.水痘 8.下面哪种菌为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A.白色念珠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草绿色链球菌 D.溶血性链球菌 E.肺炎双球菌 9.与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是否致病无关的因素有A.病原体毒力 B.病原体数量 C.入侵途径与机体的适应性 D.龋病 E.机体的抵抗能力 10.不属于口腔念珠菌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A.口干

B.烧灼感 C.疼痛 D.溃疡 E.味觉减退 11.口腔念珠菌病好发于新生儿的有 A.义齿性口炎 B.鹅口疮 C.抗生素口炎 D.念珠菌唇炎 E.念珠菌口角炎 12.哪种药物不能用于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A.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 B.氯己定 C.西地碘 D.泼尼松, E.制霉菌素 13.不会发生恶变的疾病有 A.白斑 B.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C.扁平苔藓 D.口腔红斑。 E.复发性阿弗它溃疡 14.治疗急性疱疹性龈口炎首选的全身药物为A.广谱抗生素 B.无环鸟苷 C.B族维生素 D.皮质类固醇 E.口炎冲剂 15.关于腺周口疮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口腔病例分析报告精彩试题

口腔颌面外科试题 1、患者,女,19岁。 主诉:上前牙外伤3小时 现病史:3小时前奔跑时与他人相撞,当时感觉上前牙痛,触碰时加重,牙松动,有伸长感,牙龈出血,上唇肿胀。 检查:上唇肿胀,并逐渐加重,右上中切牙处可见粘膜下淤血。11龈沟出血,叩痛(++),松动I度,牙髓活力测试无反应,牙 无明显的移位。X线片示:11牙周膜增宽,牙槽骨无异常。病例分析: (1)主诉疾病的诊断? (2)诊断依据? (3)鉴别诊断? (4)治疗设计? 【参考答案】 (1)主诉疾病的诊断 ①11脱位 ②上唇粘膜挫伤 (2)诊断依据

①局部外伤史 ②上唇肿胀,黏膜下淤血 ③11叩痛(++),松动I度;X线片示:牙周膜增宽 (3)鉴别诊断 牙槽突骨折:如为骨折,检查患牙时,邻近数牙及骨折片随之移动。 (4)治疗设计: ①上唇冷敷。 ②11固定3~4周。 ③确定牙髓坏死后行根管治疗。 2、患者,男,18岁 主诉:上前牙外伤后牙齿变短半小时 现病史:半小时前骑自行车不慎摔倒,嘴唇先着地,发现牙齿变短,但不松动。 既往史:否认有全身系统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及药物过敏史等。 检查: 11、21牙龈红肿,龈沟渗血,牙冠完整,倾,但比邻牙短2mm,叩痛(++),松动(+)。中切牙开合。上唇粘膜红肿,约有1cm

长的裂口,渗血。X线片示:11、21根尖周膜间隙消失,未见根折线,38、48地位垂直阻生,龈瓣红,水肿,覆盖咬合面远中,盲袋无分泌物。 病例分析: (1):诊断? (2):诊断依据? (3):主诉疾病的治疗原则? (4):全口其他疾病的治疗原则? 【参考答案】 (1)主诉疾病的诊断 ①11,21嵌入性脱位;上唇挫裂伤。 ②非主诉疾病的诊断:38,48冠周炎。 (2)主诉疾病的诊断依据: ①患牙有外伤史,11,21牙龈红肿,龈沟渗血,牙冠完整,倾,但比邻牙短2mm,叩痛(++),松动(+)。中切牙开牙合。 ②上唇粘膜红肿,约有1cm长的裂口,渗血。 ③X线片示:11,21根尖周膜间隙消失,未见根折线。 (3)非主诉疾病的诊断依据:38,48低位垂直阻生,龈瓣红、

口腔黏膜的给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口腔黏膜的给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摘要: 介绍了口腔中不同部位的黏膜对药物渗透和吸收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口腔黏膜给药系统以及质量评价方法。并指出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口腔黏膜给药系统质量评价应用现状 正文: 1 概述 口腔粘膜给药系统是指药物经口腔粘膜吸收直接进入体循环,避免胃肠道的酶代谢及酸降解和肝脏的首过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和预防的一类制剂,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口腔粘膜给药系统不仅可以用于口腔疾病的治疗,而且还可以应用于全身疾病的治疗与诊断。与传统的口服给药途径相比具有服用方便,粘膜不易受损伤且修复功能强等优点。从1847 年Sobrero 等首先报道硝酸甘油可以经口腔粘膜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以来,口腔粘膜给药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2 口腔粘膜给药系统的吸收机制及特点 2.1 口腔粘膜的生理学 口腔粘膜有大面积相对稳定的平滑肌,主要吸收部位包括颊粘膜和舌下粘膜,均未角质化,最有利于药物全身吸收。其中颊粘膜是由数层不同的颊粘膜细胞组成的。在未角质化的区域,在外部上皮层的由脂质组成的渗透屏障保护下层组织不受体液流失和潜在的不利环境因素从食品及饮料中进入。 2.2 药物转运机制 药物经口腔粘膜吸收的主要途径有两条,即细胞途径和细胞旁路途径。脂溶性的药物主要通过被动扩散、载体介导、胞饮作用跨膜转运。由于口腔粘膜细胞间隙存在类脂质成分,一些脂溶性药物也选择透过细胞间隙吸收。而低分子量的水溶性药物则通过细胞间通道透过口腔粘膜吸收。 2.3 口腔粘膜制剂吸收特点 口腔粘膜制剂主要通过口腔粘膜吸收,口腔粘膜的渗透性较好,血流量丰富,可以避免药物的肝脏首过效应。同时用药方便,在遇到不适宜情况时,口腔给药系统易于移除而终止给药。 3 影响口腔粘膜给药系统药物吸收的因素 了解影响药物吸收的各种因素对于口腔粘膜给药剂型设计非常重要。影响因素可大体分为口腔的生理因素,药物剂型因素以及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 3.1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颊粘膜的性质,粘液层的厚度,恢复时间,唾液的作用以及其它环境因素。影响口腔粘膜给药制剂吸收的最大因素是唾液的冲洗作用,唾液在口腔的恒速流动使药物很难在有效时间内停留。尽管唾液分泌能促进药物的分解,但无意识的吞咽唾液也能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2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经口腔粘膜渗透的能力和药物本身的脂溶性、解离度和分子量大小密切相关。一般的亲脂性药物透过细胞吸收,小分子亲脂性药物易于通过口腔粘膜吸

口腔黏膜常见病

培训资料(第一部分) 一、口腔黏膜常见病 (一)、疱疹性口炎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感染口腔、皮肤、眼、会阴、神经系统等部位,世界上1/3以上的人群曾患复发性疱疹性口炎。 [病因]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患者及带病毒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唾液及疱疹液接触传染,胎儿还可经产道感染。HSV-1可能与口腔黏膜癌前损害的发生发展有关。 [临床表现] 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由1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以6岁以下儿童较多见,尤其是6个月至2岁更多;成人亦常发病。原发性单纯疱疹感染,发病前常有疱疹病损患者接触史。 ①前驱期:有4-7天潜伏期,以后出现发热、头痛、疲乏不适、全身肌疼痛,甚至咽喉肿痛等急性症状,下颌下和颈深上淋巴结肿大、触痛。患儿流涎、拒食、烦躁不安。经过1~2天后,口腔黏膜、附着龈和缘龈广泛充血水肿。 ②水疱期:口腔黏膜呈现成簇小水疱,似针头大小,疱壁薄、透明。 ③糜烂期:水疱溃破后可引起大面积糜烂,上覆黄色假膜。 ④愈合期: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整个病程约需7—10天。 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原发性疱疹性口炎中30%~50%的病例可能发生复发性损害。一般复发感染的部位在口唇处,故又称为复发性唇疱疹。复发的口唇损害常为多个成簇的疱,并在原先发作过的位置或附近发作。诱使复发的刺激因素包括阳光、局部机械损伤、感冒等;情绪因素也能促使复发。患者开始可感到轻微的疲乏与不适,很快在将要发生复发损害部位出现刺痛、灼痛、痒、张力增加等症状。约在10多小时以内,出现水疱,周围有轻度的红斑。一般情况下,疱可持续24小时,随后破裂、糜烂、结痂。病程约10天,但继发感染常延缓愈合,愈合后不留瘢痕。 [诊断] 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婴幼儿,急性发作,全身反应重,口腔黏膜出现成簇的小水疱。破溃后形成浅溃疡,在口周皮肤形成痂壳。复发性感染多见于成人,全身反应轻。口角、唇缘及皮肤出现成簇小水疱。

口腔科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汇总

2011年第二季度口腔专科三基考试 姓名得分 1、对下颌第一前磨牙进行根管治疗时应注意D A.牙冠颊侧的颊尖髓角 B.牙冠中分的颊尖髓角 C.牙冠舌侧的舌尖髓角 D.器械与牙长轴方向一致 E.寻找其双根管的根管口 2、半月形切牙与桑椹状磨牙与哪种疾病有关D A.结核 B.维生素D缺乏症 C.钙质缺乏症 D.梅毒 E.氟中毒 3、先天性梅毒引起的切牙畸形呈A A.弯月形缺损 B.桑椹状 C.蕾状 D.小牙 E.牙内陷 4、│5 指A └─ A.左上颌第二前磨牙 B.右上颌第二前磨牙 C.右上颌切牙 D.右上颌第二磨牙

E.左上颌第二磨牙 5、牙周组织指C A.牙周膜和牙冠 B.牙周膜 C.牙周膜,牙龈及牙根周髓 D.牙周膜,牙根周髓 E.牙槽骨 6、3C表示B A.右上颌尖牙 B.右下颌尖牙 C.右下颌乳尖牙 D.左上颌尖牙 E.左下颌乳尖牙 7.引起楔状缺损的主要原因是 ( E ) A.牙体材料疲劳 B.牙周病 C.牙颈部的结构 D.酸的作用 E 刷牙 8.猛性龋与下列因素有关,除外 (D ) A.接受头颈部放射治疗后 B.Sjogren综合征患者 C.唾液中变异链球菌计数高 D口腔卫生良好 E.唾液缓冲能力差 9.口腔中的主要致龋菌是 ( E ) A.韦荣菌

B 丙酸杆菌 C放线菌 D血链球菌 E.变异链球菌 10.牙髓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 ( B ) A.物理性创伤 B.细菌 C.化学刺激 D.特发性因素 E.机械、电流刺激 11.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症状最严重的阶段是 ( B ) A.根尖肿脓阶段 B.骨膜下脓肿阶段 C.黏膜下肿脓阶 D.皮下脓肿阶段 E.形成窦道阶段 12.复发性口疮目前认为原因是 ( D ) A.细菌感染 B.病毒感染 C.营养不良 D.多种因素 E.局部刺激 13.我国内地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多见于 ( B ) A.广西 B.湖南 C.湖北 D.四川

口腔内科学试题及答案

口腔内科学真题及答案(一) 1.口腔念珠菌病口腔局部治疗宜选用哪种含漱剂? A.弱碱性液体 B、弱酸性液体?C。含抗生素液体 D、含激素液体? E.含止痛药物得液体 正确答案:A 2。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属?A。RNA病毒 B.DNA病毒 C。EB病毒?D。巨细胞病毒 E.肠道病毒?正确答案:A? 3.球菌性口炎局部治疗首选得漱口水就是 A.0.05%洗必泰液?B.0.25%金霉素液? C.0、1%利凡诺液?D.3%双氧水 E.O.05%高锰酸钾液?正确答案:B 4.急性坏死性龈口炎首选得漱口水就是 A.0、05%洗必泰液 B、0.25%金霉素液? C.O.1%利凡诺液 D.3%双氧水或0.05%高锰酸钾液 E。1%~2%普鲁卡因液 正确答案:D 5.口腔念球菌病病损区涂片直接镜检可见?A、菌丝与孢子 B.梭状杆菌与螺旋体?C.病毒水疱与包涵体 D.大量细菌及白细胞 E、分枝杆菌 正确答案:A? 6.膜性口炎病原菌就是 A、Ⅰ型单纯疱疹病毒 B.梭螺杆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溶血性链球菌 D.分枝杆菌 E.柯萨奇病毒A4 正确答案:C 7、带状疱疹得临床特征为 A、口腔粘膜反复出现散在得圆形或椭圆性溃疡? B.牙龈、上腭等得口腔粘膜出现簇集得针头大小得透明水疱 C.口腔粘膜出现白色凝乳状得斑点或斑块,不易擦掉?D。皮肤及口腔粘膜出现丛集成簇得疱疹并沿神经排列,不超过中线 E。口腔粘膜、手掌、足底出现水疱、丘疹等病损 8、带状疱疹得局部用药为 正确答案:D? A.5%无环鸟苷软膏?B、口腔溃疡膏 C.鱼石脂软膏?D。克霉唑软膏? E.达克宁霜 正确答案:A 9、坏疽性口炎得首选药物?A、制霉菌素?B、交沙霉素加甲硝唑 C、皮质激素? D.青霉素 E、三氮唑核苷?正确答案:B 10。创伤性溃疡得临床特征为 A.溃疡形态不规则,边缘隆起,溃疡形态与刺激物相吻合? B.溃疡深大,呈菜花状,基底及边缘硬,有浸润,疼痛不明显 C。溃疡边缘不规整,基底有桑葚状小结节,疼痛明显

2018年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粘膜病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粘膜病考试试题及答案 1、下面哪项描述为带状疱疹的主要临床表现 A.单侧性皮肤一黏膜疱疹,沿神经支分布及剧烈的疼痛 B.成簇小水疱,疱破后行成大片浅表溃疡 C.散在小溃疡,无发疱期 D.口腔黏膜突然发生广泛的糜烂 E.口腔黏膜充血,局部形成糜烂或溃疡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本病夏秋季的发病率较高。发病前期,常有低热、乏力症状,将发疹部位有疼痛、烧灼感,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可出现牙痛。本病最常见为胸腹或腰部带状疱疹,约占整个病变的70%;其次为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约占20%,损害沿三叉神经的三支分布。但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三叉神经较脊神经更易罹患。 疱疹初起时颜面部皮肤呈不规则或椭圆形红斑,数小时后在红斑上发生水疱,逐渐增多并能合为大疱,严重者可为血疱,有继发感染则为脓疱。数日后,疱浆混浊,逐渐形成结痂,1~2周脱痂,遗留色素沉着,遗留的色素可逐渐消退,一般不留瘢痕,损害不超越中线。老年人的病程常为4~6周,也有超过8周者。 口腔黏膜的损害,疱疹多密集,溃疡面较大,唇、颊、舌、腭的病损也仅限于单侧。第一除额部外,可累及眼角黏膜,甚至失明;第二支

累及唇、腭及颞下部、颧部、眶下皮肤;第三支累及舌、下唇、颊及颏部皮肤。外,病毒入侵膝状神经节可出现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表现为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带状疱疹常伴有神经痛,但多在皮肤黏膜病损完全消退后1个月内消失,少数患者可持续1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常见于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半年甚至更长。 2、带状疱疹的致病病原微生物是 A.细菌 B.真菌 C.衣原体 D.支原体 E.病毒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3、不适用于口腔单纯性疱疹治疗的药物是 A.阿昔洛韦 B.利巴韦林 C.泼尼松 D.干扰素 E.聚肌胞

口腔粘膜病试题与答案教学文稿

口腔粘膜病试题与答 案

精品文档 一:名词解释 固定性药疹:变态反应性口炎的一种(1 分)指服用或接触相同变应原后(1 分 ),在同一部位反复以同一形式发生病损。 更迭与重叠性:同一病变,其损害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生不同类型的损害,称为损害的更迭性;不同的病变在损害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称为重叠。 科布内现象:某些皮肤病(如BD 、LP、银屑病、感染性湿疹性皮炎)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反应,表现为外观正常的皮肤,在受到搔抓或外伤或衣物的压力(皮带)的刺激后,即出现上述皮肤病典型损害的现象。 口腔粘膜危险区:指口底舌腹的U 形区、口角内侧黏膜的三角形区域、软腭复合体,发生在这些部位的口腔癌前病变具有更高的癌变可能性。 口腔白斑病: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性损害,在临床和组织学上均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是癌前损害。 二:填空 复发性单纯疱疹感染的好发部位为唇部和口周。 抗生素性口炎的病损特征可以表现为萎缩性损害(红斑损害 )或假膜性损害。 滤泡型唇炎的典型临床自觉症状为阵发性剧痒。 扁平苔藓在口腔黏膜上的表现为珠光白色的网纹或斑块,累及的部位常具有对称性。 按照中国黏膜病协作组的分类标准,非均质型白斑包括结节型、疣状型、和颗粒型。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可分为轻型、疱疹样型、重型三型。 创伤性溃疡的基本治疗原则是首先去除局部创伤(刺激 )因素。 艾滋病的口腔表征有真菌感染、毛状白斑、Kaposi 肉瘤、口腔疱疹、艾滋病相关性牙周病变等。 三:问答题 1.试述寻常型天疱疮在口腔黏膜上的病损特点。 答:无愈合倾向的大面积糜烂面、尼氏征阳性、揭皮试验阳性、探针试验阳性。 2.如果某位患者被诊断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你还需要收集哪方面的病史以确定其是否患有白塞病的可能。 答:1)外生殖器是否出现复发性的巨型溃疡 2)眼睛是否出现病变如眼球前段病变、眼球后段病变等 3)皮肤是否出现损害如结节性红斑、痤疮、科布内现象、皮肤针刺反应阳性等 4)是否出现其他系统性疾病如关节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 一:名词解释 药敏性口炎: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在过敏体质者的黏膜上所造成的炎症反应和功能障碍。 更迭与重叠性:同一病变,其损害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生不同类型的损害,称为损害的更迭性;不同的病变在损害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称为重叠。 口腔白斑病: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性损害,在临床和组织学上均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是癌前损害。 尼氏征:用手指侧向推压外表正常的皮肤或黏膜,即可迅速形成水疱;推赶水疱能使其在皮肤上移动;在口腔内,用舌舔及黏膜,可使外观正常的黏膜表层脱落或撕去,这些现象称尼氏征。为寻常性天疱疮的典型临床特点之一。 口腔粘膜危险区:指口底舌腹的U 形区、口角内侧黏膜的三角形区域、软腭复合体,发生在这些部位的口腔癌前病变具有更高的癌变可能性。 二:填空 雪口病的临床病损特点是充血发红黏膜上的凝乳状白色假膜。 寻常型天疱疮的临床诊断依据在于尼氏征阳性、揭皮试验阳性、探针试验阳性和大面积糜烂。 滤泡型唇炎的典型临床自觉症状为阵发性剧痒。 扁平苔藓在口腔黏膜上的表现为珠光白色的网纹或斑块。 口腔黏膜疾病中属于癌前损害的疾病有白斑病和赤斑病。 按照中国黏膜病协作组的分类标准,非均质型白斑包括溃疡型、疣状型和颗粒型。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的好发年龄是 6 个月 ~2 岁的婴幼儿,口腔黏膜上的水疱、糜烂或溃疡的分布特点是成蔟。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科目:口腔黏膜病学-教师:凌天牖

科目:口腔黏膜病学 授课对象: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 授课内容:第九章口腔性传播疾病 (《口腔黏膜病学》第二版,李秉奇主编) 授课时数:100分钟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各种口腔性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 2、掌握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3、掌握艾滋病的口腔表现及诊断标准 【教学重点】: 1、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2、艾滋病的口腔表现及诊断标准 【教学难点】 1、梅毒、尖锐湿疣的临床表现 2、艾滋病的口腔表现及诊断标准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粉笔、黑板、教鞭 【教学步骤】:具体内容几时间安排 概述口腔性传播疾病的现状 5’ 第一节梅毒(多媒体图76、77、78、79、80、81) 30’定义病因 病理 临床表现:先天梅毒 后天梅毒一期梅毒

二期梅毒 三期梅毒 治疗 第二节淋病 10’ 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急性球菌性口炎急性假膜型急球菌口炎急性坏死性龈口炎第三节尖锐湿疣(多媒体图91、92、93) 10’ 定义 病因 临床表现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第四节艾滋病(多媒体图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 40’定义 病因 分期

窗口期和潜伏期 临床感染分期 典型的HIV感染从开始到死亡经历以下自然阶段: 1、HIV体内播散期 2、原发HIV播散期 3、症状HIV感染期 4、爱滋病前期 5、爱滋病期 6、爱艾滋病晚期 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口腔表现 1、真菌感染 2、毛状白斑 3.Kaposi肉瘤 4.口腔疱疹 5.AIDS相关牙周病变 6.坏死性口炎 7.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8.非霍奇金淋巴瘤 9.涎腺疾病 10.乳头状瘤/局灶性上皮增生 11.儿童患者的口腔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 小结 5’ 【思考题】 1、梅毒、尖锐湿疣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2、口腔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教学参考书】 1、《口腔黏膜病学》2003年6月第二版,李秉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皮肤性病学》2002年11月第五版,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课后记】 【板书计划】 口腔性传播疾病 一、梅毒 二、淋病 三、尖锐湿疣 四、艾滋病

口腔科学试题含答案

《口腔科学》试卷 口腔颌面解剖生理、颌面部检查、卫生保健 1、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不包括如下哪一项:A. 位置显露B. 血供丰富C. 解剖结构简单D. 自然皮纹E. 疾患易波及毗邻部位 2、固有口腔和口腔前庭以如下哪一项为分界线: A. 唇 B. 舌 C. 颊 D. 牙列 E. 腭 3、颌面部解剖区域不包括: A. 眼眶部 B. 口唇部 C. 腮腺咬肌部 D. 顶部 E. 颏部 4、牙周组织包括: A. 牙槽骨、牙周膜、牙龈 B. 牙槽骨、牙周膜、牙髓 C. 牙周膜、牙龈、牙根 D. 牙槽骨、牙周膜、牙冠 E. 牙槽骨、牙周膜、牙本质 5、以下哪项不是舌乳头: A. 丝状乳头 B. 菌状乳头 C. 牙龈乳头 D. 轮廓乳头 E. 叶状乳头 6、左上颌第一磨牙的世界牙科联盟(FDI)两位数标识法应记录为; A.16 B. 26 C. 36 D. 46 E. 66 7、「W 表示: A. 右下颌第二乳切牙 B. 左下颌第一乳磨牙 C. 左上颌第二乳磨牙 D. 右上颌第二乳磨牙 E. 左下颌第二乳磨牙 8、三对大唾液腺是:

A. 腮腺、颌下腺、腭腺 B. 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C. 颌下腺、腮腺、唇腺 D. 腮腺、舌下腺、唇腺 E. 腮腺、颌下腺、皮脂腺 9、以下哪一项不是面神经出腮腺后的分支: A.颞支 B.颧支 C.颊支 D.蝶腭支 E.下颌缘支、颈支 10、1981年WH(制定的口腔健康标准不包含下列哪一项: A. 牙清洁 B. 无龋洞 C. 无疼痛感 D. 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E. 牙齿无缺失 11、不属于颌面部咀嚼肌群的是 A.咬肌 B.颞肌 C.二腹肌 D.下颌舌骨肌 E.笑肌牙体牙髓常见病和牙周疾病 1、下列关于龋病的临床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A.牙体硬组织在颜色、形态和质地等方面均发生变化 B .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C.病程进展缓慢D .龋洞形成后能自行恢复E .因不危及患者生命,不易受人们重视 2、龋病的危害性不包括: A.造成咀嚼功能降低B .影响消化功能C.影响呼吸功能D .儿童期影响牙颌系统发育E .龋病及其继发病作为一个病灶, 可引起远隔脏器疾病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龋病病因的四联因素: A.细菌B .食物C .宿主D .时间E .病毒 4、龋病修复治疗目的是: A.终止病变过程B .保护牙髓C .恢复牙的形态、功能和美观 D.维持与周围软、硬组织的正常生理解剖关系 E.以上选项均是

第一节口腔粘膜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第一节口腔粘膜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基本病理变化 (一)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指粘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过度正角化为增厚的角化层内细胞核消失;过度不全角化为增厚的角化层内有细胞核残存 (二)角化不良(dyskeratosis):也称错角化 指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出现个别或一群细胞的角化。角化不良有两种情况: (1)良性错角化多见于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内 (2)恶性错角化细胞异形性明显,多见于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三)棘层增生(acanthosis):即棘层增厚,常伴钉突延长。原因为细胞数目增多或体积增大 (四)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上皮异常增生是指上皮从单纯增生到原位癌之间的病理过程:上皮单纯增生?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癌前病变) WHO将上皮异常增生的病理变化规定为以下十二条: 1.上皮基底细胞极性紊乱 2.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 3.核浆比例增加 4.上皮钉突呈滴状 5.上皮层次紊乱 6.有丝分裂象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 7.上皮浅层1/2处出现有丝分裂 8.细胞多形性 9.细胞核浓染 10.核仁增大 11.细胞粘着力下降 12.出现错角化 上皮异常增生根据其累及上皮全层的情况分为轻、中、重三型,重者为上皮全层受累,即原位癌。 (五)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细胞稍增大,胞浆呈空泡状,称空泡性变;水肿严重时,细胞发生液化溶解,细胞排列不齐,基底膜不清,甚至消失。常见于扁平苔藓和红斑狼疮。 (六)棘层松解(acantholysis):棘层细胞间粘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使棘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严重时失去联系,解离,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此种病变见于天疱疮等。 (七)疱(vesicle):粘膜或皮肤内液体储存形成疱。组织学上根据疱形成的部位分为: 1.棘层内疱:疱在上皮棘层内或基底层上,有棘层松解,见于天疱疮和病毒性水疱 2.基层下疱:疱在基底层下,上皮全层剥离。见于粘膜良性类天疱疮和多形渗出性红斑 (八)糜烂(erosion):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为糜烂。 (九)溃疡(ulcer):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为溃疡。 (十)皲裂(rhagade):粘膜或皮肤发生的线状裂口为皲裂,系由某些疾病或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力变脆而成,如核黄素缺乏时可引起皲裂。 (十一)斑(macule):粘膜或皮肤上颜色异常,大小不等,不高起,也无硬度改变。

口腔内科学试题及答案大全

口腔内科学试题及答案 1.口腔念珠菌病口腔局部治疗宜选用哪种含漱剂A.弱碱性液体 B.弱酸性液体 C.含抗生素液体 D.含激素液体 E.含止痛药物的液体 正确答案:A 2.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属 A.RNA病毒 B.DNA病毒 C.EB病毒 D.巨细胞病毒 E.肠道病毒 正确答案:A 3.球菌性口炎局部治疗首选的漱口水是 A.0.05%洗必泰液 B.0.25%金霉素液 C.0.1%利凡诺液 D.3%双氧水 E.O.05%高锰酸钾液 正确答案:B 4.急性坏死性龈口炎首选的漱口水是 A.0.05%洗必泰液 B.0.25%金霉素液 C.O.1%利凡诺液 D.3%双氧水或0.05%高锰酸钾液 E.1%~2%普鲁卡因液 正确答案:D

5.口腔念球菌病病损区涂片直接镜检可见 A.菌丝和孢子 B.梭状杆菌和螺旋体 C.病毒水疱和包涵体 D.大量细菌及白细胞 E.分枝杆菌 正确答案:A 6.膜性口炎病原菌是 A.Ⅰ型单纯疱疹病毒 B.梭螺杆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D.分枝杆菌 E.柯萨奇病毒A4 正确答案:C 7.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为 A.口腔粘膜反复出现散在的圆形或椭圆性溃疡 B.牙龈、上腭等的口腔粘膜出现簇集的针头大小的透明水疱 C.口腔粘膜出现白色凝乳状的斑点或斑块,不易擦掉 D.皮肤及口腔粘膜出现丛集成簇的疱疹并沿神经排列,不超过中线E.口腔粘膜、手掌、足底出现水疱、丘疹等病损 正确答案:D 8.带状疱疹的局部用药为 A.5%无环鸟苷软膏 B.口腔溃疡膏 C.鱼石脂软膏 D.克霉唑软膏 E.达克宁霜 正确答案:A 9.坏疽性口炎的首选药物

A.制霉菌素 B.交沙霉素加甲硝唑 C.皮质激素 D.青霉素 E.三氮唑核苷 正确答案:B 10.创伤性溃疡的临床特征为 A.溃疡形态不规则,边缘隆起,溃疡形态与刺激物相吻合 B.溃疡深大,呈菜花状,基底及边缘硬,有浸润,疼痛不明显 C.溃疡边缘不规整,基底有桑葚状小结节,疼痛明显 D.溃疡深大,边缘隆起,呈弹坑样,表面有灰黄色伪膜,基底软 E.溃疡表浅,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灰黄色伪膜,周围红晕 正确答案:A 11.白色念珠菌的致病形式为 A.芽生孢子 B.厚膜孢子 C.假菌丝 D.真菌丝 E.酵母样菌 正确答案:C 12.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的临床特征为 A.口腔粘膜可见边界清楚的红斑,舌乳头萎缩伴口角粘膜糜烂、皲裂 B.口腔粘膜出现白色丘疹、网纹,基底粘膜充血 C.舌背中央后部粘膜出现菱形的丝状乳头萎缩区 D.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凝乳状斑点或斑膜,无明显自觉症状 E.口角内侧粘膜表面出现致密白色斑块,表面粗糙,伴双侧口角发红及皲裂形成 正确答案:E 13.药物过敏性口炎的临床特征为

口腔粘膜粘附给药系统

口腔粘膜粘附给药系统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华康药用辅料应用技术开发公司,上海600437) 摘要:本文对口腔粘膜粘附给药系统这一新型给药系统从口腔粘膜的结构与分类、粘膜粘附的理论及影响因素、处 方的设计、剂型、质量评价等方面作了介绍 关键词:口腔粘膜,粘附聚合物,给药系统 近年来,粘膜粘附给药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因为它具有优于常规给药的特点【1】:延长了药物在给药部位的滞留时间,使制剂与粘膜密切接触,并能控制药物的释放;给药局部化,通过改变局部粘膜的性质,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给药部位有口腔粘膜、鼻腔粘膜、眼粘膜、直肠粘膜以及阴道粘膜等。口腔粘膜粘附给药系统作为其中一种,除了具有粘膜粘附给药的一般特点,还具有:(1)用药方便,去除容易,病人更易接受;(2)能防止胃肠液对药物的降解作用,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可用于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的给药;(3)抗机械刺激性强,更新修复快,适用于片剂、贴剂、软膏等多种剂型的应用;(4)既可以局部用药,也可以发挥全身给药作用;(5)透过性比皮肤好等优点。本文从口腔粘膜的结构与分类、粘膜粘附的理论及影响因素、处方的设计、剂型、质量评价等方面对口腔粘膜粘附给药系统进行综述。 1.口腔粘膜的结构及分类【2】 口腔粘膜由上皮和结缔组织组成,其结缔组织称为固有层,上皮和固有层之间为基膜。口腔粘膜主要分为两类:齿龈、硬腭等部位的粘膜称作咀嚼粘膜,为角化上皮组织;口颊、软腭、舌下和口腔底部等部位的粘膜称作衬覆粘膜,为非角化上皮组织。其中齿龈、舌下和口颊的粘膜是最常用的3个给药部位,而口颊粘膜给药后受口腔运动影响小,适用于粘附缓释给药。 2.粘膜粘附的机制及影响因素【3】 一般认为粘附的形成由两个步骤构成:首先是粘附材料与粘膜表面粘液密切接触,聚合物润湿后膨胀,通过界面两相分子链之间相互扩散或穿插,在界面之间形成次级化学键,主要为范德华力、疏水键、氢键等,使两者紧密粘合在一起。粘附材料与粘液/上皮细胞间紧密粘合在一起的状态,就称为粘膜粘附(mucoadhesion),也称生物粘附(bioadhesion)。 解释粘附机制的理论主要有下面5种:润湿理论(wetting theory),扩散理论(diffusion theory),电性作用理论(electronic theory),断离理论(frac—ture theory),吸附理论(adsorption theory)。一般把润湿、扩散和电性理论结合起来可以比较好的阐明粘附的形成过程。 在粘附的形成过程中,粘液起到连接粘附材料与粘膜的作用,其主要组分为糖蛋白。凡是能使糖蛋白的结构、电荷等发生改变的因素,都会对粘附性产生影响。另外粘性的强弱与粘附材料的理化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