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给药
- 格式:pptx
- 大小:136.83 KB
- 文档页数:21
黏膜给药名词解释
黏膜给药是一种通过将药物直接应用于人体黏膜表面,以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目的的给药方式。
这种给药方式具有方便、快速、安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口腔、鼻腔、眼、阴道、皮肤等黏膜部位的疾病治疗。
1. 口腔黏膜给药
口腔黏膜给药是将药物直接涂抹在口腔黏膜表面,通过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目的。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口腔溃疡、口腔炎、咽喉炎等口腔疾病的治疗。
2. 鼻腔黏膜给药
鼻腔黏膜给药是将药物涂抹在鼻腔黏膜表面,通过鼻腔黏膜的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鼻部疾病的治疗。
3. 眼黏膜给药
眼黏膜给药是将药物直接滴入眼内,通过眼结膜的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结膜炎、角膜炎、干眼症等眼部疾病的治疗。
4. 阴道黏膜给药
阴道黏膜给药是将药物涂抹在阴道黏膜表面,通过阴道黏膜的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5. 皮肤黏膜给药
皮肤黏膜给药是将药物涂抹在皮肤表面,通过皮肤黏膜的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皮肤瘙痒、湿疹、皮炎等皮肤病的治疗。
总之,黏膜给药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在使用黏膜给药时,应注意药物的浓度、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以确保用药
的安全和有效性。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详解日期:•口腔黏膜给药系统概述•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制备方法与工艺•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吸收机制与药效学研究•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安全性评价与风险控制•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口腔黏膜给药系统概述定义口腔黏膜给药系统是指药物通过口腔黏膜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给药方式。
特点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具有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快速起效、方便使用等优点,但也需要注意口腔黏膜的吸收能力和药物的稳定性。
定义与特点药物通过口腔黏膜吸收后,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相对于口服药物,起效时间更快。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优势快速起效口腔黏膜给药系统一般采用喷雾、含化、舌下含服等方式,使用方便,尤其适用于不能吞咽或儿童患者。
方便使用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可避免药物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过程,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小。
避免胃肠道影响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可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如局部应用溃疡散、溃疡贴等。
口腔溃疡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可用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如硝苯地平口腔黏膜喷雾剂。
高血压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可用于哮喘患者的治疗,如沙丁胺醇口腔喷雾剂。
哮喘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可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如硝酸甘油口腔喷雾剂。
冠心病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应用范围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包含药物成分,用于治疗疾病。
药物层黏附层释放层确保药物层紧密粘附在口腔黏膜上,增加药物附着时间。
控制药物释放速率,使药物在体内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03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组成部分0201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结构特点无需注射,方便患者自行使用。
简单易用快速起效稳定持久副作用少药物直接作用于口腔黏膜,起效快。
药物在口腔内缓慢释放,维持药物浓度稳定。
避免胃肠道吸收,减少药物副作用。
选择与人体口腔黏膜组织相容性好的材料,避免过敏反应和刺激。
生物相容性材料选用高黏附性材料,确保药物层紧密粘附在口腔黏膜上。
高黏附性材料选用合适的控释材料,控制药物释放速率,保持血药浓度稳定。
口腔给药的用药教育根据口腔粘膜解剖与生理特点,我们将口腔粘膜给药途径分为:颊粘膜途径、舌下粘膜途径和局部给药。
其中颊粘膜途径和舌下粘膜途径为全身给药途径。
口腔内给药剂型有舌下含片、粉(喷)雾剂、含片、含漱液及其片剂等。
各种剂型的给药方式有所不同,患者错误的给药方法可影响药效,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威胁生命。
药师必须通过指导患者掌握具体剂型的正确使用方法、剂量及注意事项。
1.舌下含服:先使口腔内有唾液,将舌下片或颊含片嚼碎后置于舌的下方或颊部,闭嘴长时间保留唾液。
注意事项:⑴舌表面有舌苔和角化层难吸收,应舌下含药,更不得用水吞服。
⑵口腔干燥唾液少时,可先饮少许水,易使药片溶解、吸收。
⑶含药后至少5分钟内不要有饮水、吸烟、进食等吞咽动作。
⑷注意交代舌下含服时间,如有的药品说明书或医嘱“必要时服”、“即刻服”,指疾病发作时马上舌下含服,防止习惯性地每天三次用药。
⑸心绞痛含服时,须采用半卧位。
平卧位可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肌负担,增加心肌耗氧量作用减弱。
站立含服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⑹舌下含药可治疗各种内脏绞痛、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危象、贲门失弛缓症等疾病。
2.口腔粉(喷)雾剂:使用张大嘴向口腔内的两侧颊部喷药。
而喉部粉(喷)雾剂则张大嘴并尽可能向口腔后部喷药。
每次揿喷射阀2~3次即可。
注意事项:⑴口腔粉(喷)雾剂药效优于舌下含服。
⑵用药后30分钟内不要有饮水、进食等影响药物充分接触的吞咽动作。
⑶粉(喷)雾剂用途广泛,应该注意不同的粉(喷)雾剂的使用部位。
⑷一日3次,清洁口腔后使用,早晚刷牙后各1次,午饭后1次。
3.含漱液:按药品说明书的要求溶解或稀释后含漱1~5分钟。
注意事项:⑴含漱液通常称之为“漱口水”,多为消毒防腐药,含漱时不宜咽下或吞下。
幼儿或恶心、呕吐者暂时不宜含漱。
⑵一日漱口3次,清洁口腔后使用即早晚刷牙后各1次,午饭后1次。
⑶含漱后不宜马上饮水和进食、刷牙,欲使用其它口腔内给药剂型或口服药品,应至少间隔1小时,防止含漱液浓度被稀释而影响疗效。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中的药物吸收研究概述在医药领域中,药物给药方式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给药途径,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重点探讨口腔黏膜给药系统中药物吸收的研究进展,包括相关理论、影响因素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
一、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概念和特点口腔黏膜给药系统是指将药物通过人体口腔黏膜给药途径进行吸收的一种给药方式。
与传统的口服给药方式相比,口腔黏膜给药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快速吸收:由于口腔黏膜表面丰富的血管网络,药物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从而实现快速吸收。
2. 避免首过效应:口腔黏膜给药绕过了胃肠道的首过效应,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方便易用:相比于注射给药等方式,口腔黏膜给药更加方便、易于接受,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4. 痛苦小:相比于注射等方式,口腔黏膜给药对患者而言痛苦小,尤其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
二、口腔黏膜给药系统中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口腔黏膜给药系统中药物吸收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pH值:口腔黏膜的pH值对药物的离解度有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不同药物在不同的pH值下的吸收情况存在差异。
2. 药物性质:药物的溶解度、脂溶性等性质会直接影响其在口腔黏膜上的吸收情况。
3. 黏膜通透性:口腔黏膜组织的通透性对药物的吸收有重要的影响。
黏膜通透性受到组织的生理状态、局部炎症等因素的影响。
4. 粘附性:药物与口腔黏膜结合的粘附性和药物分子大小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黏附和吸收情况。
三、口腔黏膜给药系统中的药物吸收研究方法为了研究口腔黏膜给药系统中药物吸收的机理和效果,科研人员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等。
1. 体外实验:包括离体黏膜实验、人工膜实验等,通过测定药物通过黏膜的透过性来评估其吸收情况。
2. 体内实验:包括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通过给予动物或人体特定剂量的药物,并通过血药浓度等指标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