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史资料选辑
- 格式:doc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137
“张琨‘冤’案”之真相1945年2月在成都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市乃至全川的凶杀案,即后来被渲染成的“张琨‘冤’案”。
张琨是国民党元老张继的儿子,他的案情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而张琨被害时正寄居在我家。
我对案件发生的前后经过记得非常清楚。
我就是当事人之一。
但这个凶杀案最后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歪曲成“桃色案件”,闹得满城风雨,谣言四起,不仅在解放前的成都广为传播,并且解放后数十年谣言的阴魂依然不散,有的刊物还把他作为稗官野史来报道。
案件发生时我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初中学生,今年我已八十二岁。
许多当事人先后去世,我尚幸存于世。
我觉得自己又责任把事实真相披露于众人,这也是对历史负责。
因此我如实地写下这篇回忆。
张继是家父辛亥革命时期的老朋友。
1944年他的儿子张琨在重庆得了精神病,医生建议把他送到成都精神病院治疗。
那时我家住在成都北门外驷马桥乡下。
张继派人吧张琨送到成都,并写信给我父母,请他们就近照顾一下他的儿子。
当时我父已离开成都较长时间,就由我母前去探视。
张琨自幼认识我母,所以见面感到十分亲切。
他向我母抱怨医院环境不好,想出外看看。
张继打算给儿子另租一处房子居住,身边有一男佣照顾他的起居,但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房子。
我母见他精神很好,言谈举止也都正常。
他要求到我家看看,征的医院同意,我母就领他到我家玩了一次,他见我家在乡下,与安静安静,十分高兴,就要求到我家暂住。
我母出于两家友谊考虑,征得张继夫妇同意,便把张琨借到我家,待找到合适房子再迁走。
同时我母正在托朋友给张琨谋一工作,使他的精神有所寄托。
这时,我在成都华阳县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就学,学校在东门外中和场离家较远,只是放假期间才回家居住。
为了解除张琨的寂寞,我母找了一位当地青年陈俊志陪伴他游玩消遣度日。
张琨搬进我家后,因故与身边的男佣发生了矛盾,张琨要打他,于是男佣便回重庆去了。
寒假期间我回家和张琨同居一室,他比我年长约十岁,我俩情同手足。
他为人不俗,穿着蓝布长衫,即不抽烟也不喝酒,言谈举止文明,对我母亲毕恭毕敬。
位于大理州大理市中和镇,始建于元代。
原址位于大理古城米市街东(即今大理一中旁),清咸丰年间(1851—1861)焚毁。
清同治十二年(1873),经士绅合议,将大理府、县先师庙合并,迁至报国寺,即今址,并改报国寺为文庙。
清光绪十一年(1885),由云南总督岑毓英首倡,经各方合议,在报国寺原址上又重建大理文庙。
重建后的大理文庙坐西向东,规制完整,规模宏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理文庙大部分建筑尚有保存。
1973年后,文庙大成殿、两庑、照壁等建筑先后被拆除,原址被改建为大理文化馆、图书馆办公场馆及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
原文庙建筑仅存大成门,为五间单檐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面阔1435米,进深94米,近年经过维修,保存完好。
1985年被列为大理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12月,大理文庙恢复重建工程正式启动,重修了大成门,恢复重建了大门、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占地面积达12200余平方米。
主体建筑大成殿气势宏伟,大殿正面殿前六棵青石大柱,精雕龙腾祥云状,镂式精巧。
大成门北侧新建孔子文化园,园内立孔子像一尊,围墙浮雕孔子圣迹图等。
2016年元旦,重修后的大理文庙正式向社会开放。
(陈静波/文)———大理文庙大成殿(顾建豪/摄)17〇(美)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第134页,三联书店1979年版。
18〇邓锡候、田颂尧:《四川护国战争始末》,《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第47页。
19〇(美)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第133页,三联书店1979年版。
20〇谢本书:《川南护国战场考察记》,《云南文史》2019年第1期第83页。
21〇(美)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第135页,三联书店1979年版。
22〇《蔡松坡家书》,《近代史资料》1963年第4期。
23〇蔡锷《致唐继尧刘显世戴戡王文华电》,《湖南历史资料》1988年第1期。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邛崃文史资料篇一:《四川文史资料》1-38辑总目录《四川文史资料》1-38辑总目录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资料暂缺)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标题页号鸦片战争中川军出川抗战简况/四川省省志近百年大事记述编辑组 001 广州起义亲历记/但懋辛 016蜀北军政府成立始末调查记/南充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 029 辛亥革命时期我的曲折经历/彭劭农 039由同盟会在叙永的活动到叙永独立/李铁夫 051大关河同志军的战斗与叙府反正/李乐伦 060辛亥古蔺独立的血腥教训/肖若愚黄玉清王尧夫 067邻水县辛亥反正经过的回忆/任正格 074长寿起义始末/孔庆宗 089辛亥革命在綦江/政协綦江县委员会 095反清政府封锁邮电的斗争/施孝长 101赵尔丰经边始末/李静轩 103赵尔丰对川边的统治及措施/(藏族)格桑群觉 116民国元年的四川社会党支部/四川省省志编辑委员会资料室 122共和党四川支部的成立/四川省省志编辑委员会资料室 130进步党四川支部的成立/四川省省志编辑委员会资料室 138川滇黔军之战(一九二○年五——十二月)/王子骞 146四川近百年大事提纲/四川省省志近百年大事纪述编辑组 168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标题页号四川省第一届省议会回忆录/唐宗尧 001一九一三年熊、杨参加讨袁经过/但懋辛 021四川护国战役始末/邓锡侯田颂尧 030护国之役回忆录/但懋辛 055护国战役中川东起义,刘伯承元帅光荣失去右眼换取革命胜利/康云程 071 陈宦在四川的“大清乡”/张仲雷 075从护国战役期中北军罪行看四川人民受害点滴/张仲雷 083记一九○九年威远天保大元帅起义/周善道 088张桂山与大足保路同志军/王风 104尹昌衡西征纪要/李静轩 116日本轮船“云阳丸”偷运军火被扣经过/邱翥双 127一九三四年和一九三六年两年四川灾情述要/甘典夔 137一九三六年四川灾情回忆/邓汉祥 148解放前荥经烟祸略忆/陈耀伦 153四川近百年大事提纲(续第二辑)/四川省省志近百年大事纪述编辑组 161 记唐廉江/温少鹤 171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标题页号清末江北厅人民从英商手中收回矿山主权的胜利斗争/李静轩整理 001我对四川水泥厂的回忆/甯芷邨 016重庆铜元局的片断/傅友周 031记重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傅友周 041重庆桐君阁药厂的今昔观/陈席璋 062我所知道的重庆允丰正/卢澜康 083我经营重庆复兴面粉厂的回忆/鲜伯良 098重庆“汤百万”(汤子敬)的发家史/蔡鹤年等 120自流井李四友堂由发轫到衰亡(待续)/黄植青等 145四川自流井盐税的掠夺战/杜凌云彭惠中 172重庆海关1891年调查报告(待续)/霍伯森著李孝同译 191四川近百年大事提钢(续第三辑)/四川省省志近百年大事纪述编辑组 208 关于发掘、整理四川农学遗产的意见/四川省省志农林水利志编辑组 224 从旧地方志发掘出工、矿资料/四川省志工矿志编辑组李紫翔 235为编辑《刘光第集》征集资料、意见启事/四川省省志编辑委员会 239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标题页号四川的军事学堂与川军派系的形成和演变/张仲雷 001一九一八年四川大事记/李祖桓 021国民党改组前四川国民党派系争夺战/严啸虎 044“倒熊”与“驱逐滇黔军之战”略忆/吴克雄 054有关一九二○年川战的谢持私电/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史一组 065一九二二年四川一、二两军之战/黄应乾 081四川一、二两军之战回忆/鲜宝濂 090吴佩孚侵川与四川“讨贼之役”/四川省志近百年大事纪述编辑组小波 097 四川兵工厂与军阀混战/王思忠 114四川军阀在北伐易帜后的混战局面/冷薰南 127上东战役——川战中的一个小插曲/曹善群 142二刘大战月表/杨学端 147四川二刘之战始末记/黄应乾 150四川军阀的最后一场大混战/陈光藻黄有光 166四川防区制时期二十九军的形成和发展/何煌荣 178自流井李四友堂由发轫到衰亡(续完)/黄植青等 185重庆海关1891年调查报告(续第四辑)/霍伯森著李孝同译 206四川近百年大事提纲(续第四辑)/四川省志近百年大事纪述编辑组 227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资料暂缺)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标题页号康定解放回忆/张为炯 001建国联军的形成及其演变/廖仲和 012由杨森发动“统一之战”到川黔联军倒杨战争/傅渊希 032刘湘、杨森联合驱袁祖铭经过/四川省志近百年大事纪述编辑组 051四川省银行内幕一瞥/何兆青 068企图走资本主义合作社道路的宝元通公司/萧则可黄凉尘 101从成都市自来水公司看反动统治下的社会福利事业/李铁夫米庆云 116西南民间运输巨擘“麻乡约”/四川省志交通志编辑组 127自流井王三畏堂兴亡纪要(待续)/罗筱元 159一九一九年川东烟案见闻记/廖仲和 173。
《文史资料选辑》出版历史介绍《文史资料选辑》是一部宝贵的历史文献集,它呈现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珍贵的人文遗产。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文史资料选辑》的出版历史,带领读者了解这部资料选编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一、《文史资料选辑》的出版背景《文史资料选辑》是根据广大历史研究者和学术界的需求而编纂出版的。
作为历史学领域中的重要学术期刊,该选辑收录了大量珍贵的文史资料,包括历代文献、史书、笔记、传记、诗文、记载等。
这些资料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对于推动历史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文史资料选辑》的编纂过程《文史资料选辑》的编纂工作十分复杂而繁琐,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筛选和加工。
首先,编撰人员从文史杂志、学术期刊和专业学者的学术著作中进行资料搜集,并进行初步筛选。
其次,对筛选出的资料进行详细的审查和评估,确保其在学术价值、历史真实性以及文献来源上的可信度。
随后,对选定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编辑,尽可能还原原始文献的风貌和特点。
最终,经过多轮审核和校对,编撰人员确定了最终的选辑内容并进行出版。
三、《文史资料选辑》的重要性1. 保护文化遗产:《文史资料选辑》是对历代历史文献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将珍贵的文史资料整理、出版,不仅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历史,还能够保护这些文化遗产,避免其遭到丢失或破坏。
2. 学术研究利器:《文史资料选辑》为历史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
研究者可以从中找到历史图景中的细微之处,深入研究历史事件、社会风貌、人物形象,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发展和演变。
3. 促进学科发展:《文史资料选辑》的出版对于历史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不仅为学界提供了学术资源,对于培养历史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推动学科研究和学术交流也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四、《文史资料选辑》的应用领域1. 教学教材:《文史资料选辑》作为学术期刊的出版物,可以作为历史学和文化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学教材,为师生提供权威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方法的引导。
1911-1937年重庆民族火柴工业发展概况作者:杨弋冯瑛来源:《卷宗》2020年第13期近代重庆地区因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其近代工业的产生较之东南沿海地区落后二三十年,重庆地区近代工业的产生,是19世纪90年代重庆正式开埠以后才开始的①。
重庆地区木材便宜,硫磺矿产较为丰富,这为重庆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首先诞生于火柴制造业创造了条件,“火柴的生产成本以原料为最高,占70%左右,而梗片木料又占原料成本中一半以上”②。
光绪十七年(1891年),卢干臣等人在重庆集股成立森昌洋火公司,制造硫磺火柴,该厂不仅是重庆第一家民族火柴企业,也是重庆近代工业的发端,“火柴厂供应本省以及邻近省份,据说每年的售货总值超过白银二十五万两以”③。
此后重庆地区火柴业不断发展,至1911年,川省已开办了9家火柴厂,其中有6家在重庆,有两家是日商,一家是德商④,创办资本仅逊于天津、上海和汉口三座城市,成为我国火柴工业初创时期的中心之一⑤。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川内政局动荡,民族火柴工业受军阀混战的影响,发展缓慢。
1918年,靖国军总司令熊克武发布《四川火柴章程》,宣布取消火柴合立公行,于重庆另立官办督销公行,实为一地方税务机关。
⑥20世纪20年代末,重庆地区的火柴工业迎来一轮发展高潮,根据笔者的统计,至1937年初全川共有火柴厂34-37家,重庆有17家,该数字几近全川火柴厂总数的50%强,均系民族资本所创办:华业、诚信、明明、福兴、民生(巴县5家),丰裕、惠利、江巴(江北县3家),新民、光明、合裕、民济、瑞星(合川县5家),民兴(永川县1家),懋业、利济(涪陵县2家)。
現将这17家由民族资本创办火柴企业基本信统计如下:由表1可以看出,在1911年-1937年这一时期,重庆民族资本火柴厂的创办主要集中在1930-1935这一时期,五年内共创设11家。
其中1931年创办的华业火柴厂为当时四川省规模最大、最早采用机械生产的民族资本火柴厂。
前 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奋发图强,振兴国家,政治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历史经验必须记取,因而抢救史料、搜集史料已刻不容缓。
我们在党的十二大、全国人大六届一次、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精神的鼓舞下,在中共中江县委的领导下,克服了力量薄、经验少、水平低等弱点,刊印了《中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刊印的目的,在于保存地方史料,“借古鉴今”,“古为今用”,也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今昔对比的“三爱”教育。
所选资料,多属作者亲身经历或亲见亲闻;所记史实,除要求作者秉笔直书外,我会文史组,还邀请部分年老健在的有关人士坐谈和登门走访查实,力求准确。
但因时间久远,加之水平有限,所记史料,不一定完全翔实;所持观点,不尽正确,因此,本选辑只在内部印发。
本选辑系综合性资料。
在史实编选,目录安排,文字长短等方面,不受时间先后限制,大体以革命史料居前,其他资料列后,与作者社会政治地位无关。
征集编印文史资料是人民政协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群策群力始能完成。
为此,希县内外各界人士,特别是中老年同志,踊跃赐稿。
对征集的稿件,文史组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曾酌情节录、删削或文字加工,如对原稿不愿变动,请事先申明。
本选辑所刊资料,欢迎读者提出意见、补充或订正。
政协中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组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目 录(第1辑)中江县建置沿革问题初考…………………………管锡庆(1) 中江县地理经济简况………………………………吴守弟(21) 忆代资杰烈士………………………………………邓 铣(26) 吕江县邮电事业的发展……………………………薛正瑞(29) 中江县水电厂建厂简况……………………………李国本(33) 中江挂面…………………………………李雪冬 管锡庆(37) 建国前中江县农村小学教育点滴…………………李光国(42) 满江红(平韵)……………………………………何煦民(46) 忆中江灵皈寺………………………………………罗伯晋(47) 中江花石……………………………………………李雪冬(52) 中江县文化馆成立前后……………………………邓 铣(55)中江县医药卫生事业今昔概述…………………陈吉甫(58) 从中江县中医师公会到中江县卫协会……………罗蕴真(63) 针灸疗法在中江的发展……………………………刘 华(66) 中江县名中医周建安………………………………周荣祥(69) 中江县第一次中医经验 交流会献词……严子录 陈复安(72) 中江“胖布”……………………………熊济明 杨世祥(73)中江县的典当和成衣业…………………………郑成之(76) 欣闻中江县政协将出刊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感赋………………陈中和 李光国(79) 活说中江“新八景”………………………………谢节之(80)— 1 — 中江县建置沿革问题初考管锡庆中江县,幅员辽阔,历史悠久。
文史资料选辑以《文史资料选辑》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文史资料选辑是一种宝贵的知识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
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关于文明、审美、哲学和伦理的精神生活的迷人入口。
对任何一个真正感兴趣的人来说,选择文史资料是一件宝贵的投资,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而且还能让我们了解文明的发展脉络,以及更深入地了解世界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背景。
文史资料通常可以分为文学资料、历史资料、审美资料和伦理资料。
文学资料包括古典文学、文学史、小说、诗歌、戏剧和宗教文学等。
它们既是文化的见证,又反映了某个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
历史资料涵盖了一个国家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发展历程,也包括人类的社会文明发展史。
审美资料涉及艺术审美研究,如雕塑、绘画、摄影、音乐等,展示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特点。
伦理资料是关于伦理原则和人际关系的研究,它们既包括了伦理学研究的理论,也涵盖了实践环境中伦理行为的规范性。
选择文史资料时,除了考虑其专业性,也要考虑其学术可读性。
文史资料应当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充足的信息,能够支撑其中抽象的概念和分析,能够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视角。
因此,文史资料的选择应该做到“有史必证”,其资料来源必须有效可靠。
在学术研究中,文史资料选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以往一些优秀的研究,其背后深藏着大量的文史资料选集,它们向我们传述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文明,让我们步入历史的深处,了解历史的演化规律,更好地看清时代的进程,增长见识,拓展视野,深化思想,谱写历史的新篇章。
当今,文史资料的选集与传播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为文史资料的收集处理选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实现了资料检索、自动归档,不仅大大降低了工作量,而且让历史资料的收集、处理、分析、传播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国内外有许多文史资料网站,可以下载历史古籍,大量提供文史资料,使得文史资料可以更容易地被收集,从而提高文史研究的效率和标准。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作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四川省省志编辑委员会编1979年版四川近百年大事提纲四川省省志近百年大事纪达编辑组第一、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一八四O年(清道光廿年)——一八六四年(同治三年)一、鸦片大宗站入中国,流毒四川,四/11人民痛恨蝈毒,要求禁烟。
(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年)二,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川军开赴广东、浙江,江苏,抗击英国侵略军。
(道光廿年、一八四O年——道光廿二年,一八四二年)1.清廷令川督宝兴派兵二千名,(道)匕二十年十二月、一八四O年十二月;)旋又两次增调各一千名,共四千名,赴广东参战。
(道光廿年十二月,一八四一年一月)2.J真Ii匕镇总兵张青云率川军扼守西宁炮台,在广廾{丝织工人援助下,击败英侵略军,英酋义律仅以身免,(道光÷>一年闰三月、一八四一年五月)前四川捉督张必禄牢川军配合广东义勇,抗击英侵略军于石门,斩英先锋霞毕。
(道光廿一年四月、168一八四一年五月)3,清廷增凋四川建昌、松潘两镇兵二千名赴浙江前线参战。
(道光廿一年九月、一八四一年十月)4小1军在溃海、宁波、慈溪、上虞等地英勇作战。
在宁波城保卫战中,大小金川屯军首领阿本穰,哈克里等英勇牺牲,守备王国英被俘不屈,慷慨殉国。
川人江苏狼山镇总兵谢朝恩,在镇海战役中英勇阵亡。
(道光廿二年一月;、一八四二年三月)5,/II军参加保卫镇江战役,在四川提督齐慎昏庸指挥下,失利。
(道光廿二年六月、一八四二年七月)6,川人黄开基组织台湾义勇千余人,与淡水同知曹碰犄角,在台湾大安港击败英侵略军,英自是不敢窥台。
(道光廿一年二月,一八四一年三月)三、清廷与英帝国主义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川省分摊战后赔款,随粮征收,实行“减平”,每银一两按库平银扣六分,铜色搀杂,物价腾涨。
(道光廿三年、一八四三年——道光廿四年,一八四四年)硼、各地反清、反压迫剥削斗争蔓延。
(道光廿三年、一八四三年——咸丰元年、一八五一年)1.马边一;廿奕人出扰,击走之。
都江堰文史资料选辑电子版战国时期,刀兵蜂起,饱受战争痛苦的人民,渴望中国统一。
当时,落后的秦国,经过变法改革,一跃成为“国富兵强,长雄诸候,周室归籍,四方来朝”的强国。
国势振兴、实力雄厚的秦国,亟欲统一天下,结束分裂局面。
秦欲统一中国,必须有其坚实的后方基地,为它提供可靠的兵力、财力,故早有图巴、蜀之意。
首先,秦惠王诱使蜀王修通了“石牛道”,并不断用金银美女去麻痹蜀王。
《华阳国志·蜀志》载:“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
公元前316年,处于奴隶制割据的巴、蜀两国发生了激战。
《华阳国志·蜀志》载:“蜀王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
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候,苴侯奔巴,求救于秦”。
这就为秦灭巴、蜀造成了机会。
秦国的司马错分析了巴、蜀形势,认为:“蜀有桀纣之乱”,向蜀扩展的时期已到。
提出了秦灭巴、蜀,政治上秦有“禁暴止乱之名”,符合巴、蜀人民的愿望;经济上,“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军事上,巴、蜀“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
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的战略主张。
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同年秋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举兵从石牛道伐蜀,蜀兵败,蜀王被戳。
蜀国灭亡后,秦在蜀地置蜀侯及蜀相,推行封建制度。
从此,奴隶制割据的蜀国,迅速向封建制社会转化。
封建势力的兴起,为都江堰的创建,准备了最可靠的社会历史条件。
都江堰修筑之前,成都平原的农业已有一定的基础。
蜀以务农为本,并有治水的要求和能力。
《华阳国志·蜀志》说:“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移治郫邑,或治瞿上”。
又说,司马错伐楚时,兵精粮足。
实力雄厚,曾率领“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
《山海经·海内经》载:“蜀有都广(即广都,今四川双流区一带)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黍、膏稷”。
足见成都平原的农业,已具有相当水平,为都江堰的兴建,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成县1912年(民国十一年)春1912年(民国十一年)春,孔繁锦为甘肃援川司令,以赵瑞寿为先锋,率部前往。
孔在成县占驻“仓泉书院”据为行台,在门前东西两面竖约十米高大旗杆一对,上悬“甘肃援川司令”旗帜。
成县1912年(民国元年)二月四日1912年 (民国元年)二月四日,四川同志军 (成县人传称同志会)由李树勋率领进军徽县,促两当起义。
当时成县官绅闻讯恐惶,知县王越商同地方士绅,买得骏马五匹,筹集白银三千两,献与徽县同志军。
同志军未来成县,而王越为了示威压惊,即将在羁匪案犯外号秋茄子 (名不详)处决于西门外,同案犯赵多有在衙门大堂前酷刑 (站笼、用绳勒死)。
成县1914年(民国三年)1914年(民国三年),河南中原复汉军都督白朗于五月五日攻陷天水,屠杀居民,死难者多人。
由河南、陕西等省毅军首领赵调率部配合部分甘军尾追,白朗军于是年农历四月十五日由徽县进至成县。
知县王越和士绅迎降进城。
在王康候拔贡家住一白朗部头目孙金锋,并在王家门前贡杆上贴有该头目名片,以作保护。
部众均未进入骚扰。
在成县,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在城内西街城陛庙(现旧影院)演旧剧九天十夜,商民住户均准备丰盛食恤,以招待亲朋过会。
适白朗部众赶到,既饥又渴,得以饱餐。
其时的白朗军,在甘肃南部各县受到防阻,被跟踪追击,东窜西扰,到处碰壁,穷迫无路,目无定向,何处空虚,趁隙前往,军容散涣,衣着五颜六色,所过之处,劫杀掳掠,群众闻讯,尽皆潜逃。
成县城内石文正遭勒索被杀害于北街。
乔银孝因索马被枪杀于南街。
抛沙属之强家坝强志贤、冯家坝之冯义路,因勒索未果亦被枪杀。
在此混乱中,白朗军于十九日撤退,西至武都。
毅军赵调部尾追西去。
成县1918年(民国七年)农历十月间1918年(民国七年)农历十月间,成县疫病流行,传染疾速,实难预防。
其时地方又没西医,内外各种疾病全赖中医中药治疗。
但城内几个知名中医乔松高、张慎机、黄先生(黄子漳父亲)、徐七(徐天祥祖父)均已染病,彼时家父李莲亭身体尚好,每夫出诊于城区四街及西、北关,平均每天处方八十以上(包括门诊)。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45辑1998年》“张琨案”真相与《冤狱“张琨案”始末》刘龙天1964年发表在《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中,廖铭吉所写《冤狱“张琨案”始末》一文严重歪曲事实,【无中生有地写了许多污蔑诽谤我家的内容,因为廖先生曾任高等法院的法官,所以他的这篇文章影响很大,读者都把它看成可信的史料(【】中文字为发表时编辑删去的部分)】。
为了维护史料的严肃性与真实性,澄清事实真相,我这个当年的知情人如实将“张琨案”发生前后经过叙述一番【,然后再批驳《始末》一文的谰言】。
一张继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有交往。
】1944年张继的儿子张琨因患精神病,由重庆到成都精神病院治疗。
那时我家住在成都驷马桥乡间,张继夫妇给我父母写信,委托我父母就近照顾一下他们的儿子。
当时我父因公务远离成都,我母接信后就去医院探视。
张琨自幼就认识我的母亲,他见到我母十分高兴,而且精神也很正常。
他向我母抱怨医院生活环境不好,想出去看看。
我母征得医院同意曾邀他到我家吃了一顿便饭。
张琨见我家在乡下,环境清幽,很感兴趣。
后来,张琨父母感到儿子长期住在医院,对他的精神不利,就托人在外租房,让儿子搬出医院。
因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房子,张继夫妇同意让张琨暂住我家。
我母考虑两家友谊慨然允诺。
于是张琨搬来我家居住。
为了解除张琨的寂寞,我母特地约请一位当地青年陈俊志与他作伴,经常陪他四处游玩。
张琨想谋一职业独立生活,我母又托朋友为他联系工作,已商妥将去南熏中学任教。
假期由我陪伴张琨,那时我已是14岁的初中学生。
张琨大约比我年长10岁,我俩同居一室,朝夕相处。
他视我如手足,给我补习功课,特别在数学方面对我帮助很大,我对数学的兴趣就是由此开始。
他曾在法国求学,据说在会考中名列前茅,我很佩服他,我们感情十分融洽.他虽是国民党元老的儿子,可身上却无一点纨绔子弟的恶刁。
他既不饮酒也不吸烟,衣着朴实,甚至有些土气【,完全是一个平民】。
他的思想有些激进,对官场富人的骄奢淫逸十分反感。
民国初年川系军阀形成微探作者:陈翠云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2期摘要:军阀,是近代中国大变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四川军阀,产生于民国初年混乱的社会背景,并在历次战争中不断发展成形,影响着民国时期四川的政局变化。
关键词:民国初年;川系军阀;形成作者简介:陈翠云(1987-),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四川传媒学院助教,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2--01军阀,是指拥有军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近代中国的军阀,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与本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的产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特殊产物。
中央政权衰落,地方势力兴起为近代军阀产生提供了土壤,曾国藩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是近代军阀兴起的开端。
辛亥革命以后,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央政权,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失败,造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各省当权者趁机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扩大地盘,各种军事力量也在历次战争中或分化、或火并,最终形成各派军阀势力。
川系军阀正是产生于民国乱局当中。
一、川系军阀的形成1912年4月上旬,尹昌衡改编川军,以周骏为第一师师长,彭光烈为第二师师长,孙兆鸾为第三师师长,刘存厚为第四师师长,熊克武为第五师师长。
此后,四川军队则以这些军队为基础随战争逐年增加。
四川军阀的形成过程,即四川各实力派利用南北军政府争夺四川的态势,发展军队,扩大个人权势的过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次战争为1913年的“癸丑讨袁之役”,1916年的“护国之役”和1917年的“护法之役”。
1.癸丑讨袁之役,即“二次革命”。
此役中,拥袁一派为掌握四川军政大权的胡景伊,以及都督府参谋张毅、川军第一、二、三、四师长周骏、彭光烈、孙兆鸾、刘存厚等。
倒袁一派,熊克武、杨庶堪、刘植藩、但懋辛为代表,将第五师所辖各部编为四个支队:一支队司令龙光,率前卫司令吕超、团长方化南等由中路永川、荣昌、隆昌进攻泸州;二支队司令范榛率团长周国琛等守御北路;三支队司令李树勋,四支队司令刘植藩率所部及石青阳部屯防南路,分拒滇黔军;余际唐为水师司令,率团长邹有章等。
《文史资料选辑》和《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是两本重要的
文史资料汇编,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国军抗战史实的资料。
以下是其中一些分类题目:
1. 抗战时期国军作战计划与战略
2. 国军在抗战中的重要战役与战斗
3. 国军将领在抗战中的表现与贡献
4. 国军部队在抗战中的组织、装备与训练
5. 国军在抗战中的后勤保障与支援
6. 国军在抗战中的医疗卫生与救援
7. 国军在抗战中的政治工作与宣传
8. 国军在抗战中的俘虏营与战俘待遇
9. 国军在抗战中的损失与伤亡统计
10. 国军在抗战中的国际合作与援助
这些题目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具体的分类题目可能因不同
的版本或编辑而有所不同。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或具体的信息,建议您查阅相关的资料或咨询专业的历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