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相关文史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德清县简介历史沿革:公元222年在武康立县,公元691年(唐天授二年)析武康东境17乡立武源县,公元742年更名德清县。
此后两县长期并存。
1958年武德两县合并成德清县,县治在城关镇。
1994年县人民政府驻地迁至武康镇。
德清县文化名人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先后在宋、齐、梁三朝做官,旧史一般称他是梁朝人。
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足见其家族社会DVGDG地位的显赫。
沈约从少年时代起就很用功读书,白天读的书,夜间一定要温习。
他母亲担心他的身体支持不了这样刻苦的学习,常常减少他的灯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
青年时期的沈约,已经“博通群籍”,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从二十几岁的时候起,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终于写成一部晋史。
可惜,这部晋史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南北朝时梁代著名文学家、诗律学家,德清武康人,《宋书》作者。
孟郊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
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早年贫困,曾游两湖、广西,无所遇合,屡试不第。
46岁始中进士,50岁为溧阳尉。
元和初,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曾定居洛阳。
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专写古诗,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
其中有的诗反映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疾苦,愤慨贫富不均,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现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结爱》、《杏殇》等;有的刻画山水风景,如《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归天台》、《峡哀》、《游终南山》等;有的写仕途失意,抨击浇薄世风,如《落第》、《溧阳秋霁》、《伤时》、《择友》等,还有的自诉穷愁,叹老嗟病,如《秋怀》、《叹命》、《老恨》等;而“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作者偏激的心情。
德清山水的诗词摘要:一、德清山水简介二、诗词中的德清山水1.德清山水的历史背景2.著名诗人的德清山水诗作3.德清山水对后世的影响三、德清山水的文化价值1.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2.德清山水诗词的艺术特点3.德清山水在我国诗词史上的地位正文:德清县位于我国浙江省北部,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的钟爱之地。
在历史长河中,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诞生于此,描绘了德清山水的美丽与神韵。
一、德清山水简介德清县地处杭嘉湖平原,东临杭州,西靠湖州,南濒嘉兴,北依太湖。
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温暖湿润。
县内拥有莫干山、仙山湖、新市古镇等著名景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欣赏。
二、诗词中的德清山水1.德清山水的历史背景自古以来,德清山水就是文人墨客的喜爱之地。
东晋大诗人谢灵运曾在此地创作了许多描绘山水美景的诗篇。
唐代诗人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人亦纷纷来到德清,留下许多有关山水的佳作。
宋代,苏轼、陆游等著名诗人也在此地留下了许多描绘德清山水的诗词。
2.著名诗人的德清山水诗作在这些诗人中,谢灵运的《登石门最高顶》一诗,以豪放的诗风描绘了德清山水的壮美。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了德清山水中的离别之情。
杜牧的《秋夕》则以优美的诗句传达了德清山水中的宁静与安逸。
3.德清山水对后世的影响这些诗词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后世也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德清山水成为了中国山水诗词的发源地之一,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德清山水的文化价值1.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德清山水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景观。
众多的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寺庙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彰显了德清山水的独特魅力。
2.德清山水诗词的艺术特点德清山水诗词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诗人们善于捕捉山水美景的瞬间,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德清山水在我国诗词史上的地位德清山水在我国诗词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德清非遗故事简介我是德清人,德清这地儿啊,那非遗故事可老多了。
就说那蚕桑文化吧,我打小就看着那些养蚕的人忙活着。
那些养蚕的婶子们啊,脸被太阳晒得黑里透着红,手上全是茧子,可眼睛那叫一个亮啊,瞅着蚕宝宝就跟瞅着自个儿亲娃似的。
我就记得有一回,我去邻居家瞅蚕。
一进屋,嚯,那股子桑叶味儿啊,清清凉凉的,混合着蚕吃桑叶那沙沙的声音,就像一首独特的小曲儿。
邻居婶子正坐在那儿,小心翼翼地拿着桑叶喂蚕。
她小声跟我说:“这蚕啊,娇贵着呢,就像小祖宗。
”我就笑,说:“婶子,这蚕比您亲闺女还亲啊。
”婶子白我一眼说:“你懂啥,这可是咱德清的宝,以后能吐丝做丝绸呢。
”咱德清的丝绸那可是名声在外。
以前啊,我就见过那些织丝绸的手艺人。
那织机,老笨重了,但在那些手艺人手里啊,就像听话的孩子。
他们的手啊,在丝线间穿梭,那动作快得我眼睛都跟不上。
他们的脸上啊,透着一股认真劲儿,眉头有时候皱着,好像在跟这丝绸较劲儿呢。
我问其中一个老师傅:“这丝绸织起来咋这么难呢?”老师傅叹口气说:“小娃子,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一点都不能差喽,这每一根线都有讲究呢。
”还有那防风氏的传说,在我们德清这地儿,那是家喻户晓。
防风氏那可是个巨人啊,传说他有多高大呢?就像一座小山似的。
他那两条腿啊,像大柱子一样粗。
我小时候听爷爷讲防风氏的故事,爷爷坐在那老槐树下,手里拿着烟袋锅子,吧嗒吧嗒地抽着烟。
他眼睛眯着,慢悠悠地说:“这防风氏啊,那可是个英雄。
”我就好奇地问:“爷爷,他咋就是英雄了呢?”爷爷磕了磕烟袋锅子说:“他为了咱老百姓啊,跟老天爷都敢作对呢。
”那时候,风吹着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我就感觉防风氏好像就在那树后面站着呢。
咱德清的非遗啊,就像一个个宝贝,藏在我们德清人的生活里。
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手艺,都透着德清人的精气神儿。
这些东西啊,不能丢,得一直传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咱德清的好。
德清的历史故事德清是一个位于中国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
本文将向您介绍一些德清的历史故事,让您对这个地方有更深入的了解。
德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6年前后,那时候德清属于吴地。
相传,德清的名字来源于唐代的一位宰相德清侯陆贞。
在陆贞的治理下,德清逐渐繁荣发展。
在南宋时期,德清成为了一座繁华的城市。
当时,德清是南宋的临安府,并且设有临安直隶州。
这个时期,德清的商业和手工业都非常发达,尤其以手工艺品闻名于世。
德清的木雕、家具、织锦等工艺品在当时享有盛名,并远销海内外。
除了经济繁荣外,德清还拥有一些著名的历史古迹。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位于德清县城的天目山。
天目山以其秀美的山水景观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
传闻孙武(孙子)就曾在此地著书立说,为世人所传颂。
德清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那就是吴越之战。
这场战役发生在南唐灭亡后,吴越国的吴王钱镠对南宋发动了抗争。
在这场战争中,德清作为战场之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经过激烈的战斗,最终吴越国失败,德清归入南宋版图。
近代以来,德清也参与了中国的革命斗争。
在辛亥革命期间,德清爆发了群众起义,对推翻清朝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在抗日战争期间,德清也举行了许多抗日游击战,为中国的抗日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德清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展示了这个地方丰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民奋斗的精神。
在历史的长河中,德清的人民坚持不懈地为了自由、和平和繁荣而奋斗。
如今的德清,作为一个美丽的城市,依然怀揣着过去的荣光,并致力于推动更好的未来。
德清简介一、德清概况德清县位于浙江北部,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连太湖、西枕天目山麓,处长三角腹地。
总面积约936平方公里,现辖9个镇、2个乡,常驻总人口约43万。
德清因濒临余不溪,取政德清明如水之义。
宋代诗人葛应龙《左顾亭记》道:“县因溪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故号德清。
”在近1800年的建县历史中曾有永安、永康、武康、武源、临溪等名。
唐天授二年(691)分武康东境17个乡置武源县,后改为临溪县;天宝元年(742)改临溪为德清县。
宋至清,武康、德清两县相沿。
1958年武康县并入德清县,并置武康镇。
德清有千年古刹云岫寺、宋代石桥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还孕育了沈约、孟郊、管道昇、俞平伯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德清“五山一水四分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名山之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之美誉。
德清历史悠久,有着良渚文化的遗迹和古代防风文化的传说。
境内有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江南最大湿地、防风古国故里下渚湖,东部千年水乡古镇、素有“千年古运河、百年小上海”之誉的新市。
德清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全县11个乡镇有7个乡镇与杭州接壤,是杭州都市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县(区)之一。
杭宁高速公路、申嘉湖(杭)高速公路、104国道、09省道、宣杭铁路、京杭运河、杭湖锡线航道穿境而过,杭州K588公交车直通县城武康。
武康距杭州市中心仅半小时车程,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40分钟车程,距上海、宁波、南京均在2小时车程以内。
随着宁杭高铁的加快建设、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和轻轨的规划,德清临杭近沪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德清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先后8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排名从2000年的第93位跃升至2005年的第39位(浙江省第17位),获得了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世博之星•中国(长三角)最具活力民营经济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首批文明县城、全国首个新农村建设气象示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和全省首批“金融创新示范县”试点县、省示范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省首批教育强县、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浙江省德清县历代沿⾰(含原武康县)德清位于浙北,⾪属湖州。
县境乃故防风国。
周初⾪吴,春秋属越,越灭属楚。
秦汉两代,为乌程、余杭县南疆北境,县域有余不亭。
三国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始置永安县。
晋太康元年(280),改永安县为永康县,晋太康三年(282),因县境内武康⼭(今铜官⼭)改永康县为武康县,县治迁往前溪北。
隋开皇九年(589)武康县并⼊余杭县,仁寿⼆年(602)复置武康县,属湖州。
唐武德三年(620),废武康县,置安州,州府设武康,武德四年(621)废安州,改武康为武州,⾪属湖州。
武德七年(624),废武州,复置武康县,⾪湖州。
天授⼆年(691),析县东17乡设武源县(天宝元年,742年,更名德清县,此后两县并存)。
宋景德元年(1004),设⽴武康镇。
1958年6⽉17⽇,武康县并⼊德清县,县治城关镇(2004年改名乾元镇)。
1994年5⽉17⽇,德清县治迁⾄武康镇。
*顾祖禹《读史⽅舆纪要·卷九⼗⼀·浙江三》:德清县府南九⼗⾥。
东⾄嘉兴府崇德县百有⼋⾥,东南⾄杭州府海宁县百⼆⼗五⾥,南⾄杭州府九⼗⾥,西⾄武康县⼆⼗六⾥。
本乌程县地。
晋以后为武康县之东境。
唐天授⼆年,析置武源县,属湖州。
景云⼆年,改⽈临溪。
天宝初,⼜改今名。
《城⾢考》:县初置于下兰⼭。
天宝间,徙百寮⼭南,即今治也。
宋德佑中,始筑⽯城。
明初废。
嘉靖三⼗⼆年修筑,周五⾥有奇。
编户⼆百⼗⾥。
武康县府西南百⼆⼗⾥。
东⾄德清县⼆⼗六⾥,南⾄杭州府余杭县百⼗⾥,西⾄安吉州⼋⼗五⾥。
汉乌程县余不乡之地。
后汉初平中,孙⽒析置永安县。
吴宝⿍初,属吴兴郡。
晋太康初,改永康,⼜改今名,仍属吴兴郡。
宋以后因之。
隋平陈,县废。
仁寿⼆年,复置属湖州。
⼤业三年,改属余杭郡。
唐初,李⼦通于此置安州。
⼜改武州。
唐武德七年州废,仍属湖州。
五代时属杭州。
宋还属湖州。
县⽆城,今编户六⼗五⾥。
*雍正《浙江通志·卷六》:德清县《路史》:乌程有余不乡。
德清城关记忆馆红色故事简介我就住在德清城关这地儿,咱这城关记忆馆里啊,可有老多红色故事了。
我跟您说啊,每次走进那记忆馆,就像走进了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些热血沸腾的日子。
我记得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老革命家,那老爷子,长得瘦瘦高高的,脸上一道道皱纹就像刻上去的一样,可那眼睛啊,亮得很,透着一股精气神儿。
他老是穿着一件洗得有点发白的旧军装,风纪扣永远扣得严严实实的。
那时候啊,咱这儿到处都是战火纷飞的景象。
老爷子说,有一回啊,他们在城关这附近和敌人周旋。
那环境,真叫一个紧张。
天阴沉沉的,就像一块大黑布压在头顶上,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火药味儿。
周围的树啊,被炮火炸得东倒西歪的,有的还在冒烟呢。
他们的队伍人数不多,可那股子信念坚如磐石。
老爷子说,当时他身边有个小战士,年纪不大,脸圆圆的,眼睛里还有点害怕,但更多的是坚定。
小战士紧紧握着手里的枪,就像握着自己的命根子似的。
他们躲在一个废墟后面,敌人就在不远处搜索着。
这时候,小战士小声地对老爷子说:“大爷,咱能打赢不?”老爷子瞅了他一眼,咧嘴一笑,露出那一口不太整齐的牙齿,说:“咋不能呢?咱是为了啥在这儿啊?为了咱身后的老百姓,为了这城关,为了咱这大好河山,就凭这个,咱肯定能赢。
”然后啊,老爷子就开始指挥着大家,那声音不大,但是特别沉稳有力。
他们瞅准了时机,就像一群下山的猛虎一样扑向敌人。
那战斗场面啊,真是激烈得很。
枪声、喊杀声混在一起,震得耳朵嗡嗡直响。
老爷子冲在最前面,他那身影啊,在硝烟里就像一座屹立不倒的山。
他一边冲一边喊着:“同志们,冲啊,把敌人赶出咱城关!”小战士也跟着大喊,那声音都有点变调了,但是充满了力量。
最后啊,他们还真就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战斗结束后,大家都累得瘫倒在地上,但是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笑容。
老爷子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喘着粗气,看着周围的战友,笑着说:“咱这城关啊,还是咱自己的。
”这故事在咱城关记忆馆里啊,就像一颗明珠,闪耀着先辈们的革命精神。
德清县位于中国浙江省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以下是几个与德清相关的典故:
1. 孔愉放龟:据《左顾亭记》记载,晋车骑将军孔愉在会稽山举行祭祀活动时,晚到的防风氏被禹杀而戳之,孔愉见此情景后深感震惊和悲哀,于是他将一只乌龟放入水中,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
2. 丁家弄传奇:丁家弄是德清乾元镇上的一条具有江南特色的古老巷子,这里曾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包括乱世姐弟的传奇人生等。
3. 防风神话:防风神话讲述的是古代洪水泛滥时期,防风氏作为首领,带领人民修建堤坝,成功抵御了洪水的故事,体现了先民们英勇抗争的精神。
4. 余不溪传说:根据《今县释名》的记载,德清县得名于境内的余不溪,这条溪流清澈见底,寓意着人们希望生活平静、纯净的愿望。
5. 四时歌白苎池上舞前溪:这是描述德清当地民间风俗的诗句,表达了人们对四季更替和自然美景的热爱。
6. 白鹿洞讲学:明朝开国文臣宋濂曾在德清的白鹿洞讲学,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诗篇。
7. 莫干山的历史遗迹:德清县内的莫干山是中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如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曾在此居住并进行过重要的会谈。
这些典故和故事反映了德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地方民俗风情。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德清憨山德清 1546-162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全椒今属安徽省人。
宣讲三教一理,主张禅净双修。
其佛学思想受莲池祩宏的影响颇深,与紫柏真可堪称至交,突出功业是中兴曹溪。
他的学问,幼师孔子,少时师老庄,最后皈于佛。
人物生平憨山德清禅师,字澄印,俗姓蔡,安徽全椒人。
德清禅师幼时即怀出尘之志。
七岁时,叔父病丧,停尸于床。
德清禅师放学回来,他的母亲骗他说:“汝叔睡,可呼起。
”德清禅师便连呼数声,也不见叔叔答应。
他的婶母听了,倍感伤痛,哭道:“天耶!那里去也?”母亲回答道:“汝叔死矣!”德清禅师很迷惑,便道:“死向什么处去?”母亲不能回答。
不久,另一位婶母生了一子,德清禅师随母亲前往探望。
见初生婴儿如此模样,德清禅师便问母亲:“此儿从何处得入婶母腹中耶?”母亲拍了他一掌,说道:“痴子,你从何入你娘腹中耶?”从此以后,生死去来之疑问,便常常萦绕于德清禅师之心中[1]。
九岁时,他已能念诵《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十二岁时,从南京报恩寺西林永宁禅师出家。
当时,无极明信禅师正在报恩寺三藏殿讲经。
永宁禅师于是携德清禅师前往礼谒。
赵吉贞大洲居士当时亦在座下听经,一见憨山禅师,便抚而问之曰:“汝爱做官?要做佛?”德清禅师道:“要作佛。
”赵吉贞居士赞叹道:“此儿不可轻视,当善教之。
”从此以后,西林禅师便请人教德清禅师学习《法华经》和《四书》等内外典籍,以及为诗作文之法。
在寺中听习《法华经》及一些儒典。
十九岁时,他前往栖霞寺从云谷法会披剃,参礼云谷法会禅师。
云谷禅师令他阅读《传灯录》和《高僧传》。
当他读至《中峰广录》这一部分时,德清禅师忽然心生欢喜,决志参禅。
于是他便请求永宁禅师为他剃度,并焚弃俗书,专究生死大事。
德清禅师虽用功精勤,惜乎未得其要,终无所入。
于是他便改持阿弥陀佛圣号,昼夜不断。
一天晚上,德清禅师梦见阿弥陀佛现于空中,醒后心大欢喜,自信此生修行必可成办。
不久,德清禅师又从无极明信禅师听习《华严玄谈》,得悟法界圆融之旨,因自号澄印,以示对清凉澄观大师的仰慕。
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浙江湖州德清古桥群--普济桥
湖州德清古桥群--万寿桥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安镇(下舍镇)舍北村(舍北村也叫群益村)。
第七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距湖州德清古桥群--青云桥东北12公里。
德清古桥群--万寿桥始建于元。
为单孔拱桥。
始建于宋。
全长17.6米,顶宽2米,单孔净跨6.8米。
该桥压券石上饰乳丁纹、莲花望柱与寿昌桥做法相同。
故此判断,万寿桥应始建于宋元时期,但从桥的拱券结构、方形望柱和桥名刻法分析,该桥在清末民国时重修过。
憨山德清大师略传德清(1546-1623)德清,是明末四大师之一。
俗姓蔡,安徽全椒人。
年二十,投南京报恩寺出家,住持西林命法孙俊公教他读《法华经》,四月即能背诵。
西林见他聪颖,为延师教读《四书》、《易经》及古文诗赋。
因此他在童年即能写诗作文。
嘉靖四十三年(1564),他谒云谷(法会)于摄山栖霞寺,获读《中峰广录》,大为感动,因决意学禅。
同年冬又从无极(明信)听讲《华严玄谈》并受具足戒;因仰慕清凉,自号为“澄印”。
过了几年,报恩寺设立义学,教育僧徒,他被延为教师,其后又应聘至镇江金山寺教馆二年。
隆庆五年(1571),他北游参学,先至北京听讲《法华》和唯识,并参徧融(真圆)、笑岩(德宝)二巨匠,请示禅要。
继往游五台山,见北台憨山风景奇秀,即有取为自号之意。
不久又回北京西山,获识当时名士王凤洲、汪次公、欧桢伯等,以诗文相唱酬。
万历二年(1574)他又离京行脚,游嵩山、洛阳,至山西蒲州会见妙峰,和他同上五台山,居北台之龙门,专事参禅。
万历四年(1576),袾宏游五台山,特访他叙谈五日而别。
万历九年(1581)神宗慈圣太后派人至五台山设“祈储道场”并修造舍利塔,他和妙峰共建无遮会为道场回向。
越年在山讲《华严玄谈》,听众近万人。
万历十一年(1583),他赴东海牢山(山东劳山)那罗延窟结庐安居,开始用憨山为别号。
皇太后遣使送三千金为他建庵居住,时山东遭灾荒,他即建议将此费全数施与孤苦。
万历十四年(1586),神宗印刷大藏经十五部分送全国名山,慈圣太后特送一部与东海牢山,因无处安置,又施材修寺,称海印寺。
这一年真可(达观)与弟子道开为刻藏事特来访他,住了两旬而去。
万历二十年(1592),他访达观于房山上方山,同游石经山,巡礼隋静琬所刻石经。
时静琬塔院为僧所卖,达观出资赎回,德清为撰《复涿州石经山琬公塔院记》(现存)。
万历二十三年(1595),神宗不满意皇太后为佛事耗费巨资,恰恰太后又派了个当时大臣所忌的使者送经到牢山,这样就迁罪于德清。
德清文物保护单位
以下是德清的部分文物保护单位:
咸宁桥:古建筑,位于德清县开发区,建造于清光绪二十年。
小山寺寺庙遗址:古遗址,位于德清县开发区,年代为南朝至唐。
古板桥:古建筑,位于德清县开发区,建造于明。
武康石采石石宕遗址群·狮山:古遗址,位于德清县开发区,年代为宋至清。
皇觉寺遗址:古遗址,位于德清县开发区,年代为宋至清。
高池山摩崖石刻:石窟寺及石刻,位于德清县三合乡,建造于清。
西施湾遗址:古遗址,位于德清县钟管镇,年代为新石器时代。
下龙潭摩崖题记:石窟寺及石刻,位于德清县武康镇,建造于唐贞元十年。
城山土墩墓群:古墓葬,位于德清县武康镇,年代为商周。
棋盘顶城址:古遗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年代为东汉。
淡坞戏台:古建筑,位于德清县舞阳街道,建造于清。
黄郛墓: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德清县莫干山镇,建造于民国。
句城村永福桥:古建筑,位于德清县新市镇,建造于清咸丰八年。
梅林遗址:古遗址,位于德清县新市镇,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至战国。
来凤桥:古建筑,位于德清县新市镇,建造于清光绪十六年。
此外,还有良渚遗址·羊尾巴山遗址等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德清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信息,建议查阅当地政府官网或相关新闻报道。
德清相关文史资料(仅供参考)简介德清县,取名于"人有德行,如水至清"。
为浙江省湖州市辖,县治武康镇。
全县辖9镇、2个乡。
位于浙江北部,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连太湖、西枕天目山麓,处长三角腹地。
德清“五山一水四分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名山之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之美誉。
德清历史悠久,有着良渚文化的遗迹和古代防风文化的传说。
境内有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江南最大湿地、防风古国故里下渚湖,东部千年水乡古镇、素有“千年古运河、百年小上海”之誉的新市。
三国吴、两晋六朝时期,武康地处近畿,经济繁荣,人才辈出,是武康县最兴盛时期。
《浙江人物简志》共选录南朝五代(公元317~589年)人物46人,武康县就有19人,占百分之四十以上,其中除姚察外,都姓沈。
道光《武康县志》卷十三“爵秩”中记载沈姓人物就有117人,以至于民间有“满朝文武半朝康”民谣。
传说干将莫邪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最早出自出汉代刘向《列士传》和《孝子传》中,后来由历史上诸多著作摘录和引用。
现如今,最流行的版本为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所记干将莫邪的故事。
干将,春秋时吴国人,是楚国最有名的铁匠,他打造的剑锋利无比。
楚王知道了,就命令干将为他铸宝剑。
后与其妻莫邪奉命为楚王铸成宝剑两把,一曰干将,一曰莫邪(也作镆铘)。
由于知道楚王性格乖戾,特在将雌剑献与楚王之前,将其雄剑托付其妻传给其子,后果真被楚王所杀。
其子成人后成功完成父亲遗愿,将楚王杀死,为父报仇。
此一传说赞颂了剑工高超的技艺,宝剑文字的神采和少年的壮烈,批判了统治者的残暴。
莫干山因吴王阖闾派干将、莫邪在此铸成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而得名,是中国著名的度假休闲旅游及避暑胜地。
良渚文化1.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300─4000年,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讲述一个发生在我们德清的民间故事。
德清,位于浙江省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今天,我要讲述的故事,名为《德清龙井的传说》。
---《德清龙井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德清县有一个名叫龙井的小村庄。
村子里的人们勤劳善良,以种茶为生。
龙井村的茶叶因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在周边地区享有盛誉。
相传,在很久以前,龙井村附近的山上有一口神奇的井,井水清澈甘甜,四季不竭。
村民们都知道这口井有神奇的力量,于是每年都会在特定的日子来到井边,祈求神灵保佑茶树茁壮成长,茶叶丰收。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阿强的年轻人。
阿强家境贫寒,但他聪明好学,对茶叶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常常在茶园里观察茶叶的生长,研究如何提高茶叶的品质。
阿强立志要让龙井村的茶叶名扬四海。
有一天,阿强在井边祈求神灵时,突然发现井底有一道微弱的光芒。
他好奇地沿着光芒的指引,来到了井底。
原来,井底住着一位仙子,她守护着这口神奇的井。
仙子告诉阿强,井水之所以神奇,是因为井底有一颗千年古茶树,它的叶子具有神奇的疗效。
阿强听后,心生敬意,请求仙子传授他种植和制作茶叶的技艺。
仙子被阿强的诚意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
从此,阿强开始在仙子的指导下,学习种植和制作茶叶。
经过多年的努力,阿强的茶叶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他的茶叶不仅口感醇厚,而且具有神奇的疗效,能够治愈许多疾病。
消息传开后,龙井村的茶叶名声大噪,吸引了无数商人和游客前来购买。
然而,就在阿强的茶叶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席卷了整个村庄,村民们纷纷生病。
阿强心急如焚,他想起仙子曾经说过,千年古茶树具有治愈瘟疫的神奇力量。
于是,阿强带着茶叶来到井边,请求仙子帮助。
仙子告诉他,要想治愈瘟疫,必须用千年古茶树的叶子泡成茶,让村民们喝下。
阿强毫不犹豫地照做了,奇迹发生了,瘟疫很快就被治愈了。
为了感谢仙子的帮助,阿强决定将千年古茶树移植到村庄中央,供村民们共同供奉。
浙江省德清蔡状元----蔡启僔。
他的父亲蔡奕琛是明代万历丙辰科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蔡启僔(1619—1683),字硕公,号昆旸,明末清初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幼年去京,随任吏部侍郎、东阁大学士的父亲读书。
清康熙九年(1670)进士,并钦点为状元。
充任日讲官。
十一年,为顺天(今北京)乡试主考官,号称知人。
后历任右春坊、右赞善、翰林院检讨。
因病卸职归乡。
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日期 1619逝世日期 1683人物生平蔡启僔幼年时,就谦逊而胸怀大志。
他的父亲蔡奕琛是明代万历丙辰科进士,官至吏部侍郎。
蔡启僔从小就随父在京师受业,他“手不离简编,口不绝吟哦,其攻苦异常。
”他作为官宦子弟从不奢侈、不讲究吃穿。
他身着素布衣衫,但在贵胄公子中依然丰姿绰约、鹤立鸡群。
求学时,他执意进取,毫不气馁。
他的父亲职守典司诸进士宴,他得以观宴赐进士的盛况;将入宴的登第者正襟端坐于大堂的愿望,暗暗记在他的心间。
立下鸿鹄志,夺得状元冠。
蔡启僔得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
登第后未几时,与同科榜眼孙在丰,探花徐乾学被召于弘德殿,赋诗称旨,即授日讲官兼起居注官。
一考中状元,即授日讲起居注官兼起居注官,这种情况是从蔡启僔才开始有的。
可见康熙帝很欣赏他的才能。
当时人们议论纷纷,十分羡慕他。
按照以往旧的成例,凡一甲进士皆在翰林院教习,不会立即授其他官职者。
在康熙朝,蔡启僔两度奉命充日讲官,“先生感奋,竭其素所蓄积,撰进讲章,皆精深当(皇)上颁行四书解义出其手者发明为多,尝为(皇)上讲《洪范五行传》于天人和同之际,开陈往复以感切圣听,其在位未久,然其有儒者气象已若此。
”康熙十一年(1672),蔡启僔任顺天乡试主考官。
力除时弊,倡导复古之学。
所取之士皆有才学,后来其中出了若干名臣。
可以说“得人最盛”。
但是他始终恬淡于宦途,激流勇退。
蔡启僔先是因小过,时遭吏议,引咎回籍,一并居母丧,丁忧在家。
服阙后,一度赴京复官,蔡启僔升至詹事府右春坊右赞善,将补以重任。
康熙《德清县志》提要许建平《德清县志》十卷,侯元棐主修,王振孙编次,秀才陈后方、陈元㺱、蔡启份、虞徽、胡嘉生、蔡诒来、徐元正纂辑。
侯元棐(1627-1677),号兔园,河南杞县人。
顺治辛丑科(1661)进士,康熙八年(1669)任德清县知县,在任八年,康熙十五年(1676)上书辞官,改中书科中书舍人。
因父丧哀痛过甚,于康熙十六年(1677)卒,年五十二。
事迹详康熙《德清县志》卷七《治行传·政绩》及钱仪吉《碑传集》卷九二王源《文林郎中书科中书舍人侯君元棐墓志铭》。
《德清县志》在侯元棐任德清县令期间编纂,康熙十二年(1673)修成,卷首有湖州知府王弘仁、翰林院修撰蔡启僔(康熙九年庚戌科状元)及侯元棐三人之序,并附南宋章鉴的《余不志序》、明方日乾的嘉靖《德清县志序》、明敖荣继的《重修德清县志序》。
诸序之后列凡例、目录、县境图、编辑官秩姓名。
据“凡例”所言,本志共分十卷八门,卷一卷二舆地志、卷三宫室志、卷四食货志、卷五职官志、卷六选举志、卷七治行志、卷八卷九艺文志、卷十杂志。
而其“目录”所列,各门之名称则有所不同,“舆地志”称为“舆地考”,“宫室志”称为“宫室考”,“食货志”称“食货考”,“职官志”称“职官表”,“选举志”称“选举表”,“治行志”称“治行传”;而且门类也不同,卷四“食货考”下又有“法制考”,卷七“治行传”下又有“人物传”,如此则为十卷十门。
正文中卷一题目作“舆地考”,与目录同,而卷二则作“舆地志”,与凡例同。
卷三题目作“宫室论”,与凡例、目录均不同,但“宫室论”的小序又称“作宫室考”,所以其“宫室论”之称应是涉卷二末之“风俗论”一文而误。
卷四题目作“食货考”,与目录同,而其小序则称“作食货志”,与凡例同。
卷五题目、小序均作“职官表”,与目录同。
卷六题目、小序均作“选举表”,与目录同。
卷七有“治行传”、“人物传”二门,与凡例、目录均不同。
可见此志编纂过程中在体例上多次修订,遂致凡例、目录及正文之标目互有龃龉。
德清相关文史资料(仅供参考)简介德清县,取名于"人有德行,如水至清"。
为浙江省湖州市辖,县治武康镇。
全县辖9镇、2个乡。
位于浙江北部,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连太湖、西枕天目山麓,处长三角腹地。
德清“五山一水四分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名山之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之美誉。
德清历史悠久,有着良渚文化的遗迹和古代防风文化的传说。
境内有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江南最大湿地、防风古国故里下渚湖,东部千年水乡古镇、素有“千年古运河、百年小上海”之誉的新市。
三国吴、两晋六朝时期,武康地处近畿,经济繁荣,人才辈出,是武康县最兴盛时期。
《浙江人物简志》共选录南朝五代(公元317~589年)人物46人,武康县就有19人,占百分之四十以上,其中除姚察外,都姓沈。
道光《武康县志》卷十三“爵秩”中记载沈姓人物就有117人,以至于民间有“满朝文武半朝康”民谣。
传说干将莫邪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最早出自出汉代刘向《列士传》和《孝子传》中,后来由历史上诸多著作摘录和引用。
现如今,最流行的版本为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所记干将莫邪的故事。
干将,春秋时吴国人,是楚国最有名的铁匠,他打造的剑锋利无比。
楚王知道了,就命令干将为他铸宝剑。
后与其妻莫邪奉命为楚王铸成宝剑两把,一曰干将,一曰莫邪(也作镆铘)。
由于知道楚王性格乖戾,特在将雌剑献与楚王之前,将其雄剑托付其妻传给其子,后果真被楚王所杀。
其子成人后成功完成父亲遗愿,将楚王杀死,为父报仇。
此一传说赞颂了剑工高超的技艺,宝剑文字的神采和少年的壮烈,批判了统治者的残暴。
莫干山因吴王阖闾派干将、莫邪在此铸成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而得名,是中国著名的度假休闲旅游及避暑胜地。
良渚文化1.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300─4000年,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
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
2.良渚遗址位于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余杭县和德清县境内,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良渚遗址发现于1936年,此后断续发掘至今。
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范围广阔,内涵丰富,分布于以莫角山遗址为中心的50余处。
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瑶山祭坛和莫角山土筑金字塔等几处最为重要。
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
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显示出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良渚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防风文化1.防风氏是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人物,他是巨人族,有三丈三尺高。
他是远古防风国(今浙江德清县)的创始人,又称汪芒氏,传说今天汪姓的始祖。
防风氏生活在夏商之前的尧舜禹时代,当时,他是一个部落的首领,这个部落叫做防风族,也叫汪风族,因为他们生活的地点是一片汪洋的沼泽地。
而他们的后代也顺理成章的姓"汪",换句话说,防风族其实是今天"汪"姓的祖先。
2.夏禹治水成功,邀天下各路诸侯在会稽山庆贺,防风氏因故迟到,禹把他杀死,并暴尸示众。
事后大禹查明,防风氏在赴会途中遭遇天目山山洪暴发,苕溪泛滥成灾,防风氏因参加防洪抢险才迟到。
且防风氏治国有方,深受百姓爱戴,不仅为他昭雪,而且还封为防风王,令防风国建造防风祠供奉防风氏神像。
八月廿五祠建成之日,大禹亲临防风祠祭祀,并令朝廷载入夏朝祀典,传之后世以示纪念。
3.下渚湖历史悠久,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代防风文化的故里。
经过当地政府的积极挖掘和推动,2011年,防风传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地域文化符号。
防风氏以其“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治水精神成为民间治水英雄的化身,承载了千年民俗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德清越文化德清历史悠久,古籍将其追溯到夏代的防风氏之国,现代考古学已基本探明,德清史前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
商周时期的土墩墓广泛分布、古文化遗址遍及中东部。
因夏商至战国百余处原始瓷窑址的发现,德清被誉为“瓷之源”。
许多专家认为这是古代越人的发明创造,因此暂将与此相关的文物史迹称之为“越文化史迹”。
德清县现在已经发现的,早于春秋时期的越文化史迹,朦胧勾勒出越国早期的一种聚落形态,是研究早期越国都邑的实物资料。
尤其是武康周边与城相关的地名和遗迹如:马头关、姚武关、青山关、西门山、小关头、康城、卜城等,值得文物工作者不断地去探索与发现。
文化名人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南北朝时梁代著名文学家、诗律学家,德清武康人。
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与梁武帝交好。
官至尚书令,兼太子少傅,封建昌县侯。
天监九年(510年),改任左光禄大夫,兼侍中、太子少傅,加特进。
天监十二年(513年),卒于任,终年七十三岁。
诏赠本官,谥号为"隐"。
作为南朝文坛领袖,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
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
著作有《宋书》、《沈隐侯集》辑本二卷。
曾著《四声谱》、《齐纪》等。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诗人。
早年贫困,曾游两湖、广西,无所遇合,屡试不第。
46岁始中进士,50岁为溧阳尉。
元和初,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曾定居洛阳。
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游子吟》作者。
沈铨(1682-1760),字衡之,号南苹,湖州德清新市镇人,清朝画家。
少时家贫,随父学扎纸花,20岁左右,从事绘画,并以此为生。
其画远师黄筌画派,近承明代吕纪,工写花卉翎毛、走兽,以精密妍丽见长,也擅长画仕女。
创"南苹派"写生画,深受日人推崇,被称为"舶来画家第一"。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湖州府德清县城关乡南埭村人,乃是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
俞平伯(1900─1990)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
诗人,作家。
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
俞樾之曾孙。
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先后任浙江省视学、浙江师范国文教员,上海大学、北大女子文理学院教授。
红学家。
诗人,作家。
祖籍德清乾元。
朱惠勇,当代中国古船古桥专家,作家,德清新市人,著作有《中国古船与吴越古桥》等。
朱惠勇,笔名无声,中国古船古桥领域的权威专家,作家。
他《中国船文化》填补了我国8000年船文化的研究空白,创造了一个奇迹。
"姚思廉(557年--637年)。
字简之,一说原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学家。
沈西苓(1904~1940),原名沈学诚,笔名叶沉,德清人。
民国2年〈1913〉随家迁居杭州。
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5考取官费生,留学日本。
时结识戏剧家秋田雨雀等人,使他在艺术上有所升华。
1938年1月,沈西苓曾当选为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制片厂特约编导。
1940年12月17日病逝重庆,年仅36岁。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一字瑶姬,浙江德清茅山(今干山镇茅山村)人,祖籍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
南宋景定三年生。
幼习书画,笃信佛法。
曾手书《金刚经》数十卷,赠名山寺。
嫁元代吴兴书画名家赵孟頫为妻,封吴兴郡夫人,世称管夫人,元延佑四年(1317)册封魏国夫人。
管道升所写行楷与赵孟頫颇相似,所书《璇玑图诗》笔法工绝。
精于诗。
尤擅画墨竹梅兰。
晴竹新篁,为其首创。
元延佑六年(1319年)卒。
存世的《水竹图》等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竹石图》1帧,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胡渭(1633~1714),字朏明,号东樵。
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
明崇祯六年生于德清县城文昌坊(今乾元广场路一带)。
虽然他读书屡试不第,无功名,但苦心钻研,寒暑不辍。
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什么文凭的人,在58岁时奉诏参与编纂《大清一统志》。
后来回到德清家中默默做学问。
65岁撰写了《禹贡锥指》,后又著了《易图明辩》《洪范正论》《大学翼真》,这些著作对后世在经学、地理学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德清文丛》:随着德清经济社会的发展,德清政府对德清地方志的整理编撰十分重视。
除了《德清县志》,当地还每年出版一本年鉴。
截至目前,已有多个乡镇出版镇志、村志。
同时,深入开展旧志整理工作。
每年至少出两期《德清县志》。
目前,德清县的方志史料丰富翔实,但这些方志均是按照一定的写作体例、格式和严格的选材要求编撰而成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制作反映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或特定事项的书籍时,可以改变以往的方志模式,用现代人喜爱的能接受的方式编写。
《德清文丛》便是采用这种新的形式,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同时,融入人民的情感,使人物事件更加鲜活,文章丰满有血肉感,让人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阅读,并从这部书中了解德清的名胜古迹、名人轶事、民间传说和风土人情。
《德清文丛》谱写了德清的生命密码。
一部《德清文丛》,给人们展现了浙北名城的千年风貌。
在莫干山上,有四季清凉的万亩竹林,林中有莫邪干将铸剑的悲壮传说,有国共领导人下榻过的处所;莫干山下,养育了传颂千古的《游子吟》作者孟郊、走出了旷世逸才傅云龙、红学大师俞平伯……【沈氏家谱源流】灿烂的德清历史文化江东士族话沈氏武康沈氏家族,确切地可从东汉光武帝的时候说起。
祖先沈戎,字威卿,东汉初因说降剧贼尹良,汉光武帝刘秀封他为海暋县侯,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沈戎坚决辞让,不愿意接受这个职位,而且从此远离中原,迁居到当时的江东会稽乌程县之余不乡,遂世家焉,后虽邦邑屡改,而筑室不迁。
沈戎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沈酆、沈浒和沈景。
沈酆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曾经做过零陵太守。
沈景为人“端鲠清直”,在汉顺帝时期担任侍御史,后来又被任命为河间相,也就是做河间孝王刘开所在封国的国相,是沈氏家族中载入正史的第一人。
其后人有沈充,自小喜读兵书,以英雄豪杰自居,后来做了大将军王敦的参军,封为车骑将军,永昌元年(322年)起兵与王敦东西夹攻都城建康,两年后被东晋元帝司马睿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