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院内血源性疾病传播的五大要点
- 格式:ppt
- 大小:515.50 KB
- 文档页数:24
血液传播疾病安全教育要点血液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感染人体液体中的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而导致疾病传播的一类疾病。
为了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的传播,安全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分析并阐述血液传播疾病安全教育的要点。
第一点要点是了解疾病传播途径。
人们需要知道血液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如输血、性接触、共用注射器等。
了解这些传播途径有助于人们避免接触传染源,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
第二点要点是关注个人卫生习惯。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血液传播疾病的关键。
人们应该经常洗手,尤其在接触体液或随后接触其他物体之前。
在处理任何液体时,如血液、尿液等,使用手套和其他防护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点要点是注重安全性行为。
性接触是一种常见的血液传播疾病途径,因此采取安全性行为对于预防性传播疾病至关重要。
正确使用安全套等防护工具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的风险。
第四点要点是建立正确的注射器使用认知。
共用注射器是血液传播疾病传播的常见原因之一。
人们应该了解注射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绝不应该共用注射器,以免感染疾病。
第五点要点是保持安全用血。
输血是在一些特定医疗情况下必要的,但是需要确保所使用的血液是安全的。
医院和血液供应机构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如进行血液筛查和测试,确保血液中没有传染性疾病。
第六点要点是加强教育和宣传。
提高公众对于血液传播疾病的认知水平和风险意识非常重要。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使广大民众对于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有清晰的了解,从而能够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
在血液传播疾病安全教育中,以上要点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了解疾病传播途径,关注个人卫生习惯,注重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注射器,保持安全用血和加强教育宣传等,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
同时,各级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和管理,确保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总之,通过对血液传播疾病的安全教育,公众能够更加了解其传播途径,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从而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一)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
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对于传染病患者,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对已知HIV抗体阳性者实施注射时应戴一次性手套。
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处理血液或其它潜在污染物质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喷、溅、洒落和飞扬或产生飞沫。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须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5、使用过的针具和注射器应及时处理。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只能用单手盖帽。
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
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
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避免手术中经手传播锐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任何锐器不能两人同时触摸。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利器盒,在容器装至3/4时将其密封和处理,不得再打开,不得重复使用。
6、在收集、处理、操作、储藏和运输过程中,可能造成血液或其它潜在传染性物质污染的标本应放在防泄漏的容器中。
7、任何设备、环境或工作台面被血液或其它潜在传染物污染后应立即清洁和消毒。
工作结束后,应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消毒被污染的工作台面。
当工作台面被血液、体液或其它潜在传染物明显污染后,或在上次清洁后工作台面又被污染,应立即消毒。
经血源传播疾病的医院预防控制措施常见经血液、体液传播的疾病有AIDS、HBV、HCV、HDV、HGV、TTV、EB病毒感染等,一般预防控制措施如下:
1、对血液、体液采用标准预防。
2、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其掌握预防、控制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3、皮肤有可能与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黏膜或可能被上述物质污染的环境直接接触时,应戴手套。
4、存在血液或体液飞溅、泼溅和喷溅至眼、口腔或其他黏膜时,应戴防护眼罩和口罩。
5、接触病人前后应采用非接触式水龙头洗手。
6、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理。
7、禁止在可能存在血液暴露的工作场所吃喝、吸烟。
8、凡与血液及感染性物质接触后的所有设备、环境、物表均应消毒。
9、个人防护设施离开工作场所应立即除去。
10、医务人员手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或操作时,不慎使皮肤被刺伤,应立即用水冲洗10分钟,并报告感染科,实时追踪进行血清学检测,病毒抗体检测一次。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手术人员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职业群体,他们在繁忙的手术室内不断地与患者和手术器械进行接触,因此其职业病的发生率特别高。
在手术过程中,手术人员的身体液体可能会和患者的血液接触,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被感染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例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等。
这些传染性疾病有着很强的感染能力,能够对手术人员的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威胁,甚至会危及其生命。
因此,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非常重要。
1. 做好个人卫生手术人员应该严格遵守卫生规定,拥有高度卫生意识。
在手术前,应该认真洗手,并戴上好的帽子和口罩。
在手术过程中,手术人员要求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与患者的血液和经常化验物品接触,避免沾染病原体。
并且在手术操作中要注意保持手部干燥,尽量减少手部汗水和分泌物。
同时要避免近视手术等内科医学紧张的操作,这样有可能导致手术人员的手部出现伤口,提高了病原体感染的概率。
2. 建立良好的劳动保护制度医院应该建立良好的职业保护制度,让手术人员明确自己所面对的职业风险和职业防护的具体方法,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
医院可以制定相关应急预案,一旦发生职业暴露事件,能够进行快速响应。
另外,医院还应该为手术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例如手套、口罩、防护镜、衣服等等。
这些设备能够保护手术人员的身体液体免于接触源感染,缓解其心理负担。
3. 加强培训和宣传教育手术人员应该接受定期的职业保护培训,了解职业暴露的风险和职业保护的方法。
医院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员工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例如在悬挂“预防手足护理,降低传染风险”、“做好手卫生,为健康保驾护航”等口号,可以在手术室内张贴宣传海报,宣传职业防护的知识和方法,提醒员工更加重视职业安全。
4. 建立健全的医疗保健制度当手术人员发现自身出现接触传染病源的情况时,必须及时向医院报告,并进行检查和治疗。
医疗机构要对职业暴露的病人、患者建立健全的随访和监测体系,确保手术人员接到的保护措施到位,并及时检测相关病原体是否感染,若有,应及时做出一系列的治疗方案。
医护人员的血源性传染病防护要点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疾病的不断增多,医护人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血源性传染病的威胁。
血源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传播,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障医护人员的健康,提高防控能力,下面将介绍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血源性传染病防护要点。
一、正确佩戴防护装备在与患者接触之前,医护人员应正确佩戴防护装备,包括一次性手套、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衣等。
手套的选择要适合自身的手型,并确保无穿孔;防护口罩要选择符合标准的口罩,并正确佩戴;护目镜要能够防止眼睛受到血液飞溅的侵害;防护衣要选择合适的尺寸,并确保能够有效覆盖全身。
在脱下防护装备时,要采取正确的顺序和方法,避免污染皮肤和其他物品。
二、遵循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在进行与血液接触可能性较大的操作时,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措施。
包括正确洗手,使用专用器械进行操作,并正确处理和处置产生的废弃物。
对于可能产生飞沫的操作,应戴好面罩,避免血液飞溅。
三、注射用具的安全使用医护人员在进行注射操作时,应选择安全注射器,并学会正确使用。
在使用过程中要提高警惕,避免误伤自己或他人。
使用完毕后,要将注射器等一次性器材放置在指定的集中回收容器内,以防止二次感染。
四、正确处理事故与暴露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难免会发生意外事故或暴露病人体液的情况。
一旦发生事故或被血液或其他体液溅到,医护人员应立即采取措施。
首先要及时清洗皮肤或其他受到溅到的部位,避免感染的发生。
其次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接受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五、定期接受健康检查为确保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预防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健康检查。
这包括定期进行病原体血清学检查,以及其他相关检查。
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早发现病因的存在,防止疾病的扩散。
总之,医护人员的血源性传染病防护要点涉及到防护装备的佩戴、标准预防措施的遵循、注射用具的安全使用、处理事故与暴露情况以及定期接受健康检查。
医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管理制度一、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择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二、职业安全操作规程:(一)可能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工作场所,应禁止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摘戴隐形眼镜等。
(二)禁止食品和饮料混放于储存血液或其它潜在污染物质的冰箱、冰柜、抽屉、柜子等。
(三)在处理血液或其它潜在污染物质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喷、溅、洒落和飞扬或产生飞沫。
(四)禁止用口吮吸血液或其它潜在传染性物质。
(五)在收集、处理、操作、储藏和运输过程中,可能造成血液或其它潜在传染性物质污染的标本应放置在防泄漏的容器中。
1.按照GBZ158 要求,对储存、转运或运输的容器密封,且有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2.如果容器外面被污染,应在外部再加用一个容器来阻止其泄漏,外部的容器同样有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3.如果样品易把第一层容器戳穿,在其外部应再放一个耐戳破的容器。
(六)运输设备在使用前应检查其是否完好安全。
(七)如有被污染的设备,应张贴生物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八)在处理、维修或者运输被血源性病原体污染的设备时,应告知相关人员(维修人员、运送人员及制造商等),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九)清洁消毒:工作结束后,应对台面、物面采取相应的清洁消毒措施;应定期检查、清洁消毒重复使用容器,如被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医疗废物的处理。
三、职业安全操作要求(一)尽量减少使用锐器或针具,取消不必要的注射,落实利器与针头安全处理措施。
(二)利器用完后应放入防穿刺、防渗漏、带有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的利器盒中。
(三)改善照明,医务人员能够舒适地看到利器盒。
(四)提供便利的洗手和/ 或消毒设施、或免水洗的手消毒剂及洗眼设施。
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手术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着血源传染性疾病的职业暴露风险。
血源传染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它们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血液或体液进入人体并导致感染。
由于手术人员对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有较高的接触频率,因此他们更容易面临这些传染病的风险。
为了预防和控制血源传染性疾病的职业暴露,手术人员需要在工作中严格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 个人防护措施:手术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等。
手套能够有效隔离被污染的血液和体液,减少感染的风险;口罩和护目镜能够保护脸部免受血液飞溅的伤害;防护服能够全面覆盖手术人员的身体,避免血液的直接接触。
2. 操作规范:手术人员在操作中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避免产生意外刺伤等职业暴露风险。
操作中要注意使用安全的手术器械,如安全针(带有针柄的针头,可以防止被针头刺伤)、一次性手术器械等。
手术器械使用后要进行正确的处理和消毒。
3. 废弃物管理: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要正确处理,避免对人和环境造成污染。
废弃物应按照规定分类、分装,严禁随意丢弃。
4. 职业健康监护:手术人员应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保障自身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特别是对暴露过的人员,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采取相应的个别预防和控制措施。
5. 健康教育和培训:通过加强血源传染性疾病的防控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手术人员的防控意识,促使他们自觉遵循预防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预防和控制手术人员的血源传染性疾病的职业暴露需要手术人员本人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
只有严格执行相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才能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保障手术人员的健康和患者的安全。
血源性传播疾病1、什么是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血源性疾病医源性传播的常见环节有哪些?血源性传播疾病指病原体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易感者感染的疾病或综合征。
医源性传播指凡在医疗、护理、预防过程中因器械、设备、药物、制剂、卫生材料、医务人员的手或环境污染而引起的疾病传播。
血源性疾病医源性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①污染的器械或设备传播。
②血液及血制品。
③污染的医疗用品的传播。
④共用药物及各种制剂。
⑤接触传播。
近年来,精密仪器及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普遍应用,让HIV、HBV等病原体经过血液、体液和排泄物从而污染医疗器械的机会增多、环节增多、比如内镜诊疗、拔牙、血液透析外科手术等操作中的活检钳、牙科手机、血液透析器、手术器械处理或使用不当,均容易造成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防控要点有哪些?预防血源性疾病传播应从以下几点做起:①树立标准预防理念,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而不仅仅是血源性病原体感染标志物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应做好防护措施,诊疗器械被这些物质污染后应严格消毒灭菌。
②一次性诊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且使用后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于过期未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也不得再次消毒灭菌后使用于临床。
③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加强器械消毒灭菌管理,保证器械使用安全。
④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及安全注射制度。
⑤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⑥规范处置医疗废物,及时对污染的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证环境安全。
请游的双手、洁的操作、湾洁的产品、洁的环境及清洁的器械是预防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3.除了HIV、HBV、HCV外,血源性病原体还有脚些?血源性病原体(bloodborne pathogen)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除了乙型肝炎病毒(HB)、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外,目前已知的应源性病原体还有可引起梅毒、疟疾、布鲁氏菌病、病毒性出血热、虫媒病毒感、巴布虫病等疾病的其他30余种病原体。
医院感染预防的关键措施血源性感染防控医院感染预防的关键措施:血源性感染防控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由医院内部感染源引起的各类感染。
其中,血源性感染作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之一,其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院感染预防的关键措施,重点关注血源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一、严格手卫生管理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最基本、最有效的感染预防措施之一。
在血源性感染防控中,手卫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养成正确、规范的洗手习惯,使用洗手液或洗手液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此外,医院还应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培训和监督,确保每位医务人员都能够正确掌握和执行手卫生的要求。
二、消毒与无菌操作血源性感染的防控需要医院加强对器械设备、材料、床单、衣物等物品的消毒与无菌操作。
在手术室等关键环节,要求医护人员必须采用无菌手术具和消毒液进行操作,保证手术过程的无菌环境。
同时,在常规治疗过程中,要加强消毒操作,定期清洁和消毒医疗设备,确保使用器械的安全和卫生。
三、安全注射及封顶管理医院应推行按照规范操作进行安全注射的管理措施,确保医务人员在给予患者输血、输液、注射药物等过程中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注射设备应经过严格的消毒与无菌处理,一次性医疗器械也应按规定进行正确使用与处理。
另外,医院还应加强封顶管理,确保使用的输液瓶与注射器具的封口完好,避免细菌感染通过空气进入。
四、规范医务人员着装和个人防护医务人员的着装和个人防护对于血源性感染的防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院应制定相关规范,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必须穿戴合适的防护服和手套。
同时,医务人员还需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任何症状应立即就诊,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医院的环境卫生是影响血源性感染防控的一个重要因素。
医院应加强环境清洁、无菌操作和废物管理,确保各类患者区域、手术室、设备等都经过定期清洁和消毒,降低感染源的传播风险。
六、建立感染监测与管理机制医院需要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与管理机制,对血源性感染进行及时的监测和管理。
医院手术室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的原则与措施血源性传播疾病大量增加,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也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
据报道,在我国,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密度护士为每人每年3.5次,护理工作中包括传递器械和标本的采集及废弃物处理、注射、采血、输血等凡可能接触患者血液的操作,均可造成护士经血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一、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危险与防护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主要病原体,目前已知通过接触患者血液传播的病原体有20多种,所导致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多达50余种,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一)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原因1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防范意识差、相关知识缺乏、麻痹大意或者心存侥幸心理等缺乏教育培训及防护知识。
2.工作中粗心大意,未严格遵守规范化操作程序及不正确的操作习惯。
3•必要的防护用品和设施的缺乏。
4.必要的免疫预防不及时。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防护1提高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树立全面预防观念,防止意外受伤的策略,是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指导原则。
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如何预防血液病毒感染传染1. 引言血液病毒感染传染是指通过接触被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传播病毒的过程。
这种传播方式在医疗机构、采血过程以及与感染者共享注射器等情况下尤为常见。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而有效的预防血液病毒感染传染的措施。
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对于预防血液病毒感染传染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措施:•戴手套:无论是提供医疗服务还是处理可能被污染的物品,戴手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戴口罩和护目镜:当涉及到飞溅物时,如血液喷溅,佩戴口罩和护目镜可以防止病毒进入眼睛和口腔。
•穿戴防护衣:在与患者接触或处理被污染的物品时,穿戴防护衣可以保护皮肤免受病毒感染。
3. 注射器与针头的安全使用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可以直接导致血液病毒感染传染。
以下措施有助于保护自己和他人:•一次性使用:永远不要重复使用他人的注射器和针头,并确保您使用的注射器和针头是一次性的,以避免交叉感染。
•消毒:由于病毒存在于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确保注射器和针头在使用前进行消毒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4. 血液暴露后的正确处理血液暴露是指可能导致血液或其他体液传染的情况下,正确处理血液暴露可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迅速处理:血液暴露后应立即采取行动。
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受污染的皮肤或黏膜,最好是在15分钟内进行。
•通知相关人员:无论是在医疗机构还是在其他地方,及时告知相关人员血液暴露事件的发生,以便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5. 定期接种疫苗一些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某些血液病毒感染,例如乙肝疫苗和HPV疫苗。
确保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血液病毒感染传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6. 定期接受检查定期接受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血液病毒感染。
例如,定期进行乙肝病毒和HIV病毒等血液检查可以尽早发现感染情况,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7. 定期培训和教育定期的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预防血液病毒感染传染的认识和意识。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正确使用防护装备、消毒设备以及采取其他预防措施的方法。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一、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1、防护重点是避免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有直接接触2、加强对医务人员防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3、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质,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正确的操作程序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4、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接触任何含病原体的物质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必须时进行手消毒(2)在操作过程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溅起时须戴手套、防渗透的口罩、护目镜;在操作时若有血液、体液可能发生大面积飞溅或可能污染医务人员时必须穿防渗透隔离衣或围裙,以提供有效的防护(3)建议工作人员暴露部位如有伤口、皮炎等应避免与血源性传染病如艾滋病、乙肝等感染者的护理工作,也不要接触污染的仪器设备(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操作过程中,应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规范的操作程序,防止发生意外针刺事件。
5、摒弃将双手回套针帽的操作方法。
如需回套,建议单手回套法,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拿着污染的锐器在工作场所走动,避免意外刺伤他人或自伤。
6、污染的针头和其他一次性锐器用后立即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或进行安全处置。
医院口腔科职业暴露防护为了保障我院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黑龙江省艾滋病性病防治方法》,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集贤县人民医院艾滋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请遵照执行。
一、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执行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黏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从而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