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1.14 KB
- 文档页数:5
【地理知识点】干热河谷形成原因简答
干热河谷成因是由于区域内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十分脆弱,寒、旱、风、虫、草、火等自然灾害特别突出。
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元江、怒江、南盘江等沿江的四川攀枝花、云南和贵州等地区。
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我国主要江河流域的中、上游地区,气候炎热干燥,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在长期剧烈的人为干扰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干热河谷生态系统极度退化,结构与功能濒临崩溃,是我国江河流域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和生态退化生态系统,也是云南省乃至我国造林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我国主要江河流域的中、上游地区,分布面积约4万km2,水土流失面积达60.15%,境内典型地段土壤侵蚀模数达1400~1500t/km2.年。
据统计,长江宜昌段以上的来沙量中有45.8%来自干热河谷地区,其中68.1%来自干热河谷,含沙量已超过嘉陵江、沱江、乌江等长江中游的主要支流。
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影响了干热河谷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严重威胁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在这些河流乃至整个流域的水土保持、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油桐余甘子马桑麻疯树戟叶酸模牛角瓜两头毛地果胡建忠(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北京 100038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位于西南岩溶区(Ⅶ)的二级区滇北及川西南高山峡谷区(Ⅶ- 2)内,主要指云南鹤庆中江河口至四川布拖对坪全长约880 km 的干流及其支流流域,大致范围包括云南省的大理州、丽江州、楚雄市、昭通市、曲靖市、昆明市等和四川省的攀枝花市、凉山州、宜宾市。
区内地表温度可达70~75 ℃,湿度很低,造林绿化工作非常艰巨。
在地形封闭的局部河谷地段,水分受干热影响而过度损耗,缺水使大面积土地荒芜,河谷坡面的表土丧失殆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开展本区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选择及科学配置,既是生态修复之必需,也是满足当地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政府行为。
一、选择适宜的先锋植物,加速干热河谷区植被恢复在云南、四川两省多地干热河谷区,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油桐(Vernicia fordii )、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戟叶酸模(Rumex hastatus )、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 )、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 )、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 )、地果(Ficus tikoua )、葛(Pueraria lobata )、两头毛(Incarvillea arguta )等一些乔、灌、草和藤本植物,可以作为快速恢复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的先锋植物。
这些植物不仅抗逆性强,而且普遍具有经济开发价值,可供生产实践中选择应用。
二、自然封禁与人工种植相结合,有序推进干热河谷区植被恢复在云南、四川两省干热河谷区,全封禁恢复坡地的植物种类很多,有车桑子、蔓草虫豆(Cajanus scarabaeoides )、截叶铁扫帚(Lespedeza cuneata )等;半封禁恢复坡地的植物种类也不少,有华西小石积(Osteomeles schwerinae )、山豆根(Euchresta japonica )、蔓草虫豆、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 )等;人工恢复坡地的植物种类还较少,主要有金合欢(Acacia farnesiana )、香根草(Chrysopogon zizanioides )和紫花大翼豆(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 ),均为单一植物群落,而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 )人工种植林地中,会有车桑子、山豆根、黄茅等出现。
河谷地区的特点
河谷地区的特点:气候湿润且温暖,植被茂密,而背风坡的河谷则比较干燥。
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元江、怒江、南盘江等沿江的四川攀枝花、云南和贵州等地区。
扩展资料
河谷是河流地质作用在地表所造成的槽形地带。
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水流携带泥沙侵蚀使河谷下切;水流的侧蚀使谷坡剥蚀后退,包括谷坡上的片蚀、沟蚀、块体崩落;溯源侵蚀使河谷向上延伸,加长河谷。
3类侵蚀方式经常同时进行,只是不同时间、地段各有所不同。
河谷的发育受到气候与构造的共同影响。
现代河谷的形态和结构是在一定的岩性、地质构造基础上,经水流长期作用的结果。
发育完整的河谷包括谷顶、谷坡和谷底三个组成部分,有河床、河漫滩、阶地等多种地貌单元。
向你推荐的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列表
微信扫码分享。
你知道⾦沙江⼲热河⾕是怎么形成的吗?你知道⾦沙江⼲热河⾕是怎么形成的吗?⼲热河⾕是指⾼温、低湿河⾕地带,⼤多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
区域内光热资源丰富,⽓候炎热少⾬,⽔⼟流失严重,⽣态⼗分脆弱,寒、旱、风、⾍、草、⽕等⾃然灾害特别突出。
我国⼲热河⾕主要分布于⾦沙江、元江、怒江、南盘江等沿江的四川攀枝花、云南和贵州等地区,云贵⾼原⼭势平缓,⼟层较厚,但是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真不⾜5%,放眼望去,全是裸露的红⼟。
⾦沙江⼲热河⾕有4000多万亩,蜿蜒于四川、西藏、云南三省,从青海省⽟树地区的直门达到四川省宜宾市,全长约有2300余公⾥。
荒⼭荒地全是裸露的红⼟,森林覆盖率真不⾜5%,⽣态条件恶劣,⽔⼟流失严重,对长江流域中下游特别是三峡⼤坝存在着极⼤的负⾯影响。
但⼩⽓候多样,⽔资源、光照充⾜,适合脐橙栽培和⽣产,还孕育出了众多的特⾊药物资源,具有⼀定的开发利⽤价值。
⾦沙江畔的仙⼈掌⾦沙江的可可种植⾦沙江的芒果种植⾦沙江畔农民忙于收芒果⾦沙江⼲热河⾕地区指海拔695⽶--2000⽶以下的低中⼭峡⾕地段,属低纬度⾼原季风⽓候,主要⽓候特征是⾼温、⼲早和少⾬,⽓温年较差⼩,⽇较差⼤,垂直差异⼤,⽔平差异⼩的⽴体⽓候显著,⼲湿季明显,⾬热基本同季,光热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全年太阳辐射总量达5872.91兆焦⽿/平⽅⽶,直射强度14.0万千卡/平⽅⽶,年⽇照时数2313.1⼩时,太阳⼊射⾓较⼤,变化范围在87°21′—40°27′之间。
⾼原空⽓稀薄、清新、阳光透射率强,光谱中的短波成份多,利⽤率⾼。
季风效应显著,⼲湿季分明。
河⾕深切,焚风效应显著。
年降⾬量少,约700--890mm,88%降⾬集中在5—10⽉,相对湿度50 — 59%mm,年蒸发量在2500 —4000mm,年均⼲燥度2.5,市区旱季⼲燥度为11.2,属半⼲旱⽓候。
有⼈说⼲热河⾕的形成是乱砍滥伐的结果,这很容易让⼈相信,就像有⼈说云南⼲旱是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很多⼈都笃信不疑,拿⼀句很政治的话来讲,这叫“跟紧主旋律”,于是⽣态环境保护更加深⼊⼈⼼。
干热河谷,这篇文章说全了!一、定义干热河谷是指具备干、热两个基本属性的河谷地带,区域内的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十分脆弱,在地理学上是一种小尺度范围的自然景观。
二、分布(1)大多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2)在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分布于金沙江、元江、怒江、南盘江等沿江的四川攀枝花、云南和贵州等地区。
三、干热河谷的成因关于干热河谷的成因目前较为认可的是其受到"焚风效应"和"山谷风环流效应"的影响。
干热河谷两侧往往都是高耸的山脉,暖湿气流在到达山地时,在迎风面受地形抬升作用影响,其所携带的水汽往往以地形雨的形式降落地面。
因此当其越过山脉进入河谷时,往往演变成水汽稀少的下沉气流,形成干热风。
这种风被称为“焚风”,它会对河谷形成加热减湿的效应,导致当地干热少雨。
山谷风环流效应即我们所说的山谷风。
在狭窄的河谷地区,白天河谷中蒸发的水汽,随着谷风吹向山地,在山坡上形成地形雨降落。
当晚间风由山地吹向河谷时,由于空气中水汽少,因此并不会形成降水。
反而由于空气密度增大,导致热量无法散发,造成增温效应,使河谷继续维持较高温度,形成干热的气候环境。
四、干热河谷形成的条件(1)纬度低,全年地表受热较多,气温高;(2)山高谷深,河流与山地的相对高度差较大;(3)位于背风坡,焚风效应影响大;(4)地形相对封闭,热量不易扩散;(5)植被覆盖率较低,地表升温较快。
五、问题探究云南保山市、怒江州泸水市、大理州宾川县、楚雄州和四川攀枝花市,这些地方虽然在北回归线以北,但当地仍然能够种植一些热带和南亚热带水果及经济作物。
原因是什么?解读:这些地区地处干热河谷地带,正是干热河谷的这种特殊小气候环境,使得这些热带和南亚热带作物,得以突破其生长区域的纬度上限,能够在纬度更高的区域正常生长。
冬春季节,我国西南地区的干热河谷地带频频发生森林火灾,而这些火灾都有难以扑救的特点,而这又是为什么呢?解读:(1)冬春季节西南地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空气干燥;(2)冬春季节,山谷风力大;(3)海拔高,当地植被以针叶林为主,枯枝落叶易燃不易腐;(4)地形复杂,易形成立体式火灾;(5)山高谷深,道路崎岖,交通不便,难以到达起火点扑救。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特征及成因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年级2010级学号222010318011065 姓名陈亚芸成绩2014 年4 月20日金沙江干热河谷特征及成因分析陈亚芸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摘要:河谷是由大江河的切割或地壳运动而形成的一种下陷地貌,由于河谷的地理位置和地貌形式,加之高原的作用,对河谷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形成了以干燥、热量高为其气候特点的干热河谷。
干热河谷以一种特殊的地理景观现象广泛存在,而其中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分布最为广泛,与相邻地区比较也最具干热特点。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金沙江河谷区的气候、土壤及植被特征描述干热河谷干、热显著特征;第二部分从自然和人为原因阐述金沙江干热河谷形成的原因。
关键字:金沙江干热河谷;特征;成因1、金沙江干热河谷地理概况河谷是由大江河的切割或地壳运动而形成的一种下陷地貌,由于河谷的地理位置和地貌形式,加之高原的作用,对河谷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形成了以干燥、热量高为其气候特点的干热河谷。
干热河谷以一种特殊的地理景观现象广泛存在,而其中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分布最为广泛,与相邻地区比较也最具干热特点。
在这种特殊气候下资源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其生态特征也有反应。
金沙江是长江上游重要干流,地理坐标为E99°00′~105°18′、N24°28′~ 29°15′。
金沙江干热河谷介于金沙江金江街段(云南省永胜县内)至对坪段(四川省布拖县内)之间的海拔1600m以下的河谷地带,其地理位置介于E99°50′~104°10′、N25°20′一27°25′之间,河谷总长度802千米,面积3260 平方千米,占干热河谷总面积的67.14%,是我国横断山区干热河谷集中分布地带。
金沙江流域干湿季明显,7~9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的60%以上,而流域河谷地带的蒸发量高达3847.6mm,海拔2000m以上的高原蒸发量一般在1200mm以上,平均降雨量仅为614.0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这是流域缺水和干旱的主要原因。
南涧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对策1、生态环境特征1.1地理概况地处横断山脉小江深大断裂带上,山势陡峻,河谷深切,褶皱裂隙发育的生态脆弱带,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生态系统所形成的格局受到近期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作用,加之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泥石流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弱,交通设施和人民生存受到威胁,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1.2气候特征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指海拔695米--2000米以下的低中山峡谷地段,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高温、干早和少雨,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垂直差异大,水平差异小的立体气候显著,干湿季明显,雨热基本同季,光热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全年太阳辐射总量达5872.91兆焦耳/平方米,直射强度14.0万千卡/平方米,年日照时数2313.1小时,太阳入射角较大,变化范围在87°21′—40°27′之间。
高原空气稀薄、清新、阳光透射率强,光谱中的短波成份多,利用率高。
季风效应显著,干湿季分明。
河谷深切,焚风效应显著。
年降雨量少,约700--890mm,88%降雨集中在5 —10月,相对湿度50 — 59%mm,年蒸发量在2500 —4000mm,年均干燥度2.5,旱季干燥度为11.2,属半干旱气候。
1.3地质—地貌简况境内为深、中切割的高中山峡谷地貌,反差强烈,山地面积占97.3%,河谷盆地仅占2.7%,成层排列,以河谷盆地为中心,中山纵贯南北,高山对峙东西,小江从南向北贯穿全市。
地处小江中游的深大断裂带,既有垂直方向的振荡运动,也有显著的水平方向的扭动,构造带内断层交错,褶皱发肓,岩层古老而破碎,岩性软弱而易塌,为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地质基础和物质条件。
[1]此外,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强烈,给土壤侵蚀,地表松散物质的积累和输送过程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各种生态环境灾害应运而生。
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特定的地貌条件的作用,山坡陡峭,斜坡物质稳定性差,在水力、重力的作用下,易于形成水土流失,山地垂直自然带幅又受坡向、坡度、地下水、风化壳等的影响,致使带幅窄,递变急剧,微域差异显著,使每一个自然带的环境容量小,经受不了外界的冲击(特别是森林植被的破坏),一旦某要素被破坏,系统无法自偿,环境就发生崩溃,由于自然带幅窄,通过大气环流,地表径流,动物活动等方式,使山体重力侵蚀明显,容易产生一带受破坏引发多带的连锁反应,暴发山地灾害。
异样的河谷——西藏昌都的干热地带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作者:??标签:??????????河谷地带按说是最不缺水的地方,可是在西藏昌都,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流过的峡谷,却难以用植被葱郁、山清水秀来形容。
这些地区大多干旱少雨,甚至一派亚热带荒漠的景象,它们被称作“干热河谷”。
按照植被地带性规律,这几条大江的谷底本应分布着湿润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现实环境却并非如此。
干旱的河谷,究竟由何而来?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江从昌都流过,但河谷中却难见茂密连绵的森林。
在澜沧江的河谷中,两岸童山濯濯,山体岩缝中涌出的山泉,滋润了星星点点的几片平旷土地,营造出屋舍俨然的绿洲村落。
金沙江畔不远,云南香格里拉县的纳帕海,三面环山,夏季绿草盈盈,牛羊点点。
纳曲、旺曲等河流注入这片水草丰美的高山湖沼,湖中的水由山边的几处落水洞注入金沙江。
我在湖畔小住,享受宁静与清闲,一日接到友人电话,约我去看西藏昌都的河谷。
西藏我去过多次,本不陌生。
那里最着名的河谷,毫无疑问是林芝地区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江水在南迦巴瓦峰与加拉白垒峰之间转向南流,切开重重大山,奔向印度洋。
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雅鲁藏布江滚涌北上,河谷中云雾弥漫,森林葱郁。
江边大多山石裸露,只分布着稀少的树木和灌丛,当地人把这样的河谷叫做“干热坝子”,学者将之称为干热河谷。
摄影/税晓洁除了雅鲁藏布江,西藏东部同样有几条着名的大江。
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从昌都地区流过,它们奔涌出西藏之后进入云南。
在云南西北的香格里拉县,三条大江从群山间并行流过,那正是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
可这三条江在西藏的境遇,远不如下游的三江并流处那样名声显赫。
金沙江是四川与西藏的界江。
像这样植被葱郁的河谷,在川藏交界处的这段金沙江其实并不多见。
西藏最东端的大江纳帕海,虽然也属于金沙江流域,可我尚未有机会仔细欣赏、品读金沙江的壮美,而且我听当地人说,金沙江没什么看头,反而岸边路途险峻。
当我翻开地图,发现四川与西藏竟然完全以金沙江为界,全长400余公里。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特点及成因分析引言老师讲解我们主要以沿途观测、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是本次实习的重要一站,地这一地区独特的气候类型、的方式了解这一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大量的泥石流现象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植被类型以及典型的冲积扇类型、貌特征、!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在元谋站、攀枝花站下车真切体会到了干热河谷的“热”实习结束后根据但我还是凭着兴趣,虽然没有详细的考察这一地区的地理特点,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的特点及成因分析进行自己的所见所闻、查阅大量资料,浅显分析。
1.金沙江干热河谷概述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是我国较为典型的干热地区之一,素有“内陆热带飞地”之称。
金沙江干河谷为金沙江的上游地区。
其干热河谷全长800余km,呈准东西向的横向贯穿于云南高原的北部,河谷深切,峰峦重叠,谷坡陡峭。
自然条件复杂,垂直分异显著。
该地区恶劣的气候与土壤条件,加上长期的人为干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成为我国造林极端困难地区之一,也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受到特殊地型的影响,且与西南季风近直交,直接阻挡着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形成了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
而且金沙江干热河谷下段(东川区),由于受到人为、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闻名中内外的“泥石流”天然博物馆。
2.干热河谷特点2.1气候特点实习沿途经过金沙江干热河谷段气候特征表现为湿度上的干和温度上的热。
如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年降雨量为623mm,年蒸发量3737mm,年均温21.6℃,干燥度达2.5.旱季约7个月(11—5月份)降水量不足50mm,年蒸发量为2290.0mm。
实习经停元谋火车站时,下车直接感受到4月底旱季的炎热和干燥,如火烤一般。
2.2植被特点具有典型的旱生植物特征。
植被群落外貌为热带常绿肉质多刺灌丛、稀树灌草丛,空间成层结构中无明显乔木层,热带种属常绿和落叶乔木呈独立单株散生;灌木层与草本层明显, 灌木层是低伏灌木,草本层地面覆盖度最高; 植被形态在干热生境中出现变异, 适应旱生形态显著。
实习沿路有大量的剑麻、龙舌兰分布,与周围的干旱枯黄的草本植物形成鲜明对比。
稀树管草丛以黄茅、拟金茅为绝对优势;灌木以余甘子为主,另有车桑子、麻疯树等。
河谷地区植被生长情况较好,主要问题在居民点附近分布的乔木树种,常有木棉、酸角、番石榴、香椿等单株零星分布。
农耕玉米田2 图图1 剑麻、龙舌兰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热”特征。
仙人掌等热带干性植被生长茂盛已成树。
芒果大面积种植,成为本地区主要的水果。
此外火龙果、菠萝、葡萄也有广泛的种植。
该地区农作物生产有一个典型现象:玉米呈现出不同的生长时期,相邻的几块耕地有的玉米田才刚发芽,有的玉米田已经开花,还有的玉米田已经收割。
这一人为种植的植物生长现象充分表明了这一地区的热量十分充足,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植被景观。
2.3土壤特点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土壤垂直地带性特点显著。
主要以干热河谷燥红土、赤红壤、红壤为主。
(1)干热河谷燥红土分布于1500米以下的谷地为南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区,年均温21℃≥10℃,积温为7500℃,年降水量在800mm左右,集中于6——10月。
冬春二季干热少雨,蒸发旺盛,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三倍,属于气温高,雨量少而蒸发量大,焚风效应相助的干热河谷气候类型。
植被为稀树灌木草丛类型,主要有耐旱草本和灌木组成,这种生物气候条件下,发育为具有热带性质的燥红土。
其基本特征是:富铝化程度比热带砖红壤弱,中性和微碱性反应,有机质有一定积累,Ha/Fa比值也比温热地区红壤、砖红壤高,土壤下层有石灰反应。
(2)赤红壤分布于安宁河谷下游热量丰富的谷地以及金沙江部分支流河谷,海拔在1300米以下。
形成的气候条件与我国南亚热带赤红壤类似,年均温左1.0以上,干燥度1000mm℃,年降雨量7500—6500℃积温10℃,≥20℃—19.右。
这是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形成的,左南亚热带指标组成中含有较多的热带成分,如木棉、番石榴、圆叶榕等,同时也栽培部分热带经济作物如芒果、木豆等。
赤红壤的成土过程既受过去地质时期富铝化作用影响,也与现代成土过程有关,从土壤基本性态看,主要是现代生物气候条件下发育的。
(3)红壤主要分布于1500—2300m山地,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干湿季明显,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干性常绿阔叶林或松栎混交林,主要树种有云南松。
主要分布于西昌以南沿米易到攀枝花失去附近。
主要特征是:①除A层暗红色外,全剖面鲜红色;②有机质含量表层为3—5%,下层为1%左右;③具强酸性反应,PH 值4.5—5.0,盐基饱和度低;④质地粘重。
开垦后表层有机质急剧下降达1%左右。
元谋地图3区土壤素成因3干热河谷形分析环候3.1区域性的气境热量条件, °~ 28°左右①热量基础云南大部分地区地理纬度为北纬21但印度热带季风的影响范围可沿河谷北延亚热带。
由南至北出现热带、准热带、云南自然地带的分异都是以热带山原, , 云南的热带山原特征明显至北纬28°深陷地形则更接近, 为基础的。
在正向垂直地带性的表现是窄幅带状的急速变化气温持续偏, 于自然地带的水平地带性特征。
横断山的深切河谷形成高热量地带 ~ 6500℃。
℃积温一般为6000e℃℃, 多年日平均气温18℃~ 20 , ≥10高干热,云南干热河谷的分布范围集中在西南季风区内,冬半年②季风气候区域性的干旱状态持续平,,天气晴朗干燥河谷分布区受热带大陆季风气候控制元江冬,特征明显( 或长夏无冬气候) 干热河谷内的暖冬月至翌年均由115月,5000m~ ,干热河谷分布区受西南季风控制深厚达>1512e , 半年日均温夏半年,青藏高原的迎风坡,的西南暖湿气流形成雨季6000m, 因受青藏高原的地形阻挡但是在延伸至云南山原腹地4500mm, 最高达年降水,降水充沛, 面形成地形雨.的路程中逐步衰减。
同时东南季风也控制国东部沿海和长江以南形成雨季, 气候湿润, 年降水1000m左右。
但是在延伸至云南山原腹地的路程中逐步衰减。
沿水汽流运行方向, 随着延伸进入内陆腹地的程度增加, 水汽流运行路径增长,已经过多次地形抬升形成降雨, 引起水汽流的能量、水汽数量、水汽流规模和深厚程度的衰减, 降雨的数量与同纬度的云南与青藏高原东南部,以及福建、浙江相比,云南山原是个降水相对较少的地带,但是却有较多的蒸发量, 使降水蒸发的比值相对较大,形成一个相对干旱地带。
③焚风效应云南山原是一个由北向南逐渐倾斜的高原地带,沿河谷走向的山脉排立在河谷两侧,对水汽气流的阻挡而形成降雨,并有降低水汽含量、减弱势力的作用, 在干热河谷两侧的山脉,不同坡向有明显的降水差异;同时,在深陷河谷中的背风坡面出现的焚风效应对河谷内气候影响较大, 另外河谷局部环流以谷风形式持续时间较长,其结果必然是地面蒸发作用旺盛,水汽遗失趋势长时间维持。
④水热匹配失衡严重河谷地区降水量季节变化大,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大(89%—95%),降雨汇成地表径流流失大;干季降雨量小(5%—11%),地面土层裸露、石砾多吸热多,蒸发剧烈且持续时间长。
3.2森林植被的影响本区域植被主要是多刺灌丛和稀树灌木丛,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自谷底上升的优势群丛依次是草丛、灌木丛、稀树灌丛,这样的分层情况反应出了植被生长受干热影响程度,当气候条件发生变化或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就会出现植被的退化,进而促进本地区干热化的加剧。
据资料记载,干热河谷边缘地区曾有森林分布,在森林砍伐后该地区很难恢复,进而退化呈灌丛和稀树灌木丛。
3.3河谷坡地的退化金沙江河谷地区多高山峡谷,山高谷深,河谷坡地多且坡度大。
由于干热河谷地表缺乏植被覆盖,地面反射率高,进而更进一步促进本地区近地面大气温度增高。
与此同时,由于本地区坡地植被覆盖率、坡度大、降水集中,所以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滑坡地质灾害频发,导致了干热河谷地区耕地退化,进而导致农业种植减少,这也间接导致了干热河谷地区干热的现状。
.3.4人为因素的影响干热河谷的地段区位都是闭塞偏远的山区腹地, 长期以来利用土地资源开垦种植, 陡坡开垦等不合理的开垦制度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不断退化;传统的以木材为主要燃料,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导致现今灌木丛及干热气候的不断发展。
4存在的问题4.1脆弱的生态系统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山高、坡陡、谷深,山地植被自然带单一、环境容量小,加之人为开采大量矿产资源导致地表土壤被破坏、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增长压力等一系列自然、人文因素导致了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并且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和重建。
因为本地区的生态重建既要考虑生物物种的适应性难题,又要满足贫困山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
4.2水土流失严重本地区坡地面积大、植被覆盖率低,过度开垦以及植被破坏导致本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在这一问题中,人类活动对土地的退化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随着原生植被和次生植被的破坏,土质变得疏松,这就形成了水土流失的基础。
雨季来临,降水集中且降水量大,这样就极易导致水土流失,特别是不发达地区广种薄收,表层土壤的有机质流失很大,导致土壤贫瘠、肥力下降,保水保肥能力差,本区生产力下降,导致本地区农业生产落后、经济贫穷的恶性循环。
4.3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水热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金沙江及支流两岸地形陡峭、植被覆盖率低、矿产开发以及陡坡开垦,致使地表植被稀疏、土层裸露,地质条件极不稳定,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十分严重。
金沙江干热河谷东川地区,形成了闻名中内外的“泥石流”天然博物馆。
而本地区山前冲积扇多数为人口集中地、农耕产业区,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巨大。
同时,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是成昆铁路上的交通要塞,地质灾害对铁路运输影响巨大。
所以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是本地区重要的限制性发展因素。
泥石流沟5 图图4 山前冲积扇5干热河谷的可持续发展5.1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是基础。
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途径。
由于干热河谷环境条件恶劣,应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适宜造林树种的筛选,采取以灌为主,乔、灌、草结合,合理配置树种和群落结构,把恢复植被和保持水土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应栽植抗旱速生树种,如新银合欢、刺槐和余甘子等,草本植物如蓑草、苦刺等。
建立乔、灌、草结合的多层复合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改善旱生环境。
5.2工程建设与保持水土相结合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水能资源丰富,著名的水电站有二滩、二滩水电站二期工程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与水资源的季节调配相结合,有利于满足本地区农业生产需要。
此外,实习乘车过程中发现沿途剑麻、龙舌兰多分布于农耕地的周围,特别是耕地的下坡,这样做的目的是固土,防止水土流失,同时也可以用枝叶还田用作有机绿肥,改良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