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_五经异义_的经学贡献
- 格式:pdf
- 大小:114.11 KB
- 文档页数:4
♦古典品藻2018年3月 语文教学通讯Mar.,2018第 986 卷第 3 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986 No.3郑玄《驳五经异义》文献研究王红成(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五经异义》由许慎撰,而后郑玄又著《驳五经异义》,后世学者将两书合二为一,非为别本单行。
隋、唐史志皆栽此书,自宋以降,不见着录,盖此时散佚。
至清辑佚学大兴,这本书是不少学者辑佚的对象,不 过,由于时代久远,散佚严重,所收者十不及一,虽然如此,仍还原了这本书的概貌,五经异同多所考见。
对 《驳五经异义》的版本、流传及后世的辑佚等进行研究,以及袁钓对这本书辑佚和体例恢复的贡献。
关键词:许慎郑玄《驳五经异义》中图分类号:G 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6097(2018)02-0078-03DOI :10.13525/j .cnki .bclt .20180326作者简介:王红成(1987—),黑龙江哈尔滨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华夏文明研究。
《后汉书•许慎传》称许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 同”,于是撰《五经异义》。
《后汉书•郑玄传》也载郑玄 所著“凡百余万言”,其中也有《驳五经异义》,后儒将 郑氏《驳五经异义》附于许氏《五经异义》后,非为别 本单行。
隋、唐史志皆载此书,自宋以降,不见着录, 盖此时散佚。
至清辑佚学大兴,对此书也多有辑录, 所存虽十不及一,然五经异同多所考见。
本文主要对 《驳五经异义》®的版本、流传及后世的辑佚等方面进 行研究,以及袁钧对这本书辑佚和体例恢复的贡献。
一、《驳五经异义》之流传、辑佚、版本据许、郑本传,分别记有《五经异义》与《驳五经 异义》,隋、唐史志皆载此书,自宋以降,不见着录,盖 此时散佚。
据《四库全书总目》记载:《后汉书•许慎传》称‘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 于是撰为《五经异义》’传于世,《郑玄传》载玄所著 ‘百余万言’,亦有《驳许慎五经异义》之名。
许慎(汉朝历史人物)详细资料大全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人。
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
”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
卒于家。
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慎少好古学,书正文字,尤善小篆,师模李斯,甚得奇妙”。
基本介绍•本名:许慎(许慎)•别称:Hứa Thận/허신/きょしん•字号:字叔重•所处时代:汉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汝南召陵(现河南漯河市姬石镇)•出生时间:汉明帝永平元年?(约58)•去世时间:汉桓帝建和三年(149)•主要作品:《说文解字》•主要成就:文化•言语:汉语•家世归属:汝南许氏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步入仕途,著书立说,主要成就,经学思想,国小成就,人物评价,史书记载,家族成员,后世纪念,墓葬,祠堂,文化园,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姬石镇许庄村),生性质朴厚重。
永平九年(66年),许慎进入国小学六书。
永平十一年(68年),开始广泛学习经籍,研读《诗》,《书》、《礼》、《易》、《春秋》及诸子百家著作。
经学大师马融时常推崇敬重他,,当时的人都说:“在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研究上没有人能超过许慎。
”步入仕途东汉建初三年(78年),许慎步入仕途,担任郡功曹。
建初八年(83年),补为太尉南阁祭酒,后任五经博士、校书东观。
许慎认为各家对《五经》的解说混乱而褒贬不一,于是作《五经异义》。
章和二年(88)年,举为孝廉。
著书立说东汉永元十二年(100年),许慎以太尉南阁祭酒校书东观,初步完成《说文解字》。
在校书期间,许慎的知识涉猎更广,而且研究更加精深,当时,《说文解字》已经创作完成,为了令其更加完善,许慎一直都没有定稿,而是不断地将新的发现和收获补充进去。
建光元年(121年),许慎才最后写成定稿,将《说文解字》献于朝廷。
许慎与《说文解字》一代文字学巨匠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yǎn)城)人,生卒年月不详。
《后汉书·儒林传》载:(许慎)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
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xiáo)长。
卒于家。
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
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
又据其子许冲《上〈说文〉表》,知许慎还担任过太尉南阁祭酒,“本从贾逵受古学”。
许慎“博学经籍”,“五经无双”,不仅撰《五经异义》,尚有《孝经古文说》、《淮南子注》等,这些书都已亡佚,唯《说文》一书,问世以来,代传不衰。
许慎师从贾逵,贾逵(30一101)为贾徽(huī)之子,贾徽是古文经学开山祖师刘歆的弟子。
“逵悉传父业”,兼通古今经文;建初元年(76),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选高才者二十人传授《左氏》。
八年(83)由诸儒选高才生,传授《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贾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达百余万言,为一代经学之通儒,小学之巨擘(bò)。
许慎师从贾逵大约在建初八年(83),实为古文经学的传人。
据《许慎传》,马融(79—166)曾推敬许慎。
马融于永初四年(110)“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许慎亦受诏校书东观,两人相识当在此时(马融当时32岁)。
建光元年(121),许冲上表时,许慎已老病在家,据此可知许慎生于贾逵之后,卒于马融之先,生活年代在公元30至166年之间。
如果我们假定许慎比贾逵小30岁,而卒于许冲上表后五年左右,其生卒年代大约在公元60至125年前后,即东汉明帝至安帝之世。
《说文解字》一书初稿成于作《叙》之年,即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这一点由许冲《上〈说文〉表》可推知。
许冲说:“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作《说文解字》……慎前以诏书校东观,教小黄门孟生、李喜等,以文字未定,未奏上。
”许慎校书东观,以《说文》教孟生、李喜,当时《说文》已成,但尚未最后定稿。
许慎《五经异义》的经学贡献
儒学研究《驳五经异义》
《驳五经异义》是经学著作,东汉郑玄著。
汉代的经学,出现了今古文之争。
今文经用汉时通行的隶书抄录,古文经用古代篆文抄录。
除此而外,两派所据经书的字句、篇章以及所记事物和人物也都有不同之处。
双方各持己见,形成学派之争。
至东汉,著名学者许慎以“五经传说,减否不同”,故撰《五经异义》,论述古文经与今文经的不同。
许著问世之后,郑玄不同意许慎的看法,即著《驳五经异义》,对许慎之说进行反驳。
两书均已失传。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收入此书,而至《宋史·艺文志》则未见,故两书可能在唐宋之间散佚。
新、旧唐书著录此书,称《五经异义》十卷,许慎撰,郑玄驳。
《四库全书总目》据此认为“盖郑氏所驳之文,即附见于许氏原本之内,非别为一书”。
《驳五经异义》的一些内容散见于各种经书的注疏及《太平御览》等类书之中。
明代有题为王应麟编的辑本。
清修《四库全书》时,认为该本“错杂相参,颇失条理”,故重新厘正,以义、驳两全者汇列于前,仅存义或驳者,则附录于后,成《驳五经异义》一卷。
另将清代学者朱彝尊和惠栋所辑佚文,删重去复,选定五十七条,别为补遗一卷附于其后。
此外,《驳五经异义》还有清王复、孔广森、黄奭、袁钧等多人的辑本,分见于《榕园丛书》、《艺海珠尘丛书》、《通德堂遗书所见录》、《汉学堂丛书》、《郑氏佚书》等丛书之中。
清末有皮锡瑞《驳五经异义疏证》。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典籍________,二是指______贤才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刘向_____和_____刘歆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金刚经》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_____、郑樵的__通志________和_____马端临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廿二史考异__、《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_________;金文则指商周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1899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许慎《说⽂解字》,《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许慎所属类别 :历史⼈物许慎(约58~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时期汝南郡召陵县(今属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东汉著名经学家、⽂字学家。
许慎倾尽毕⽣精⼒,从事于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化。
《说⽂解字》是许慎⼀⽣最经⼼之作,前后花费了他半⽣的⼼⾎。
由于许慎对⽂字学做出了不朽贡献,后⼈尊称他为"字圣"。
因许慎所著的《说⽂解字》闻名于世界,所以研究《说⽂解字》的⼈,皆称许慎为"许君",称《说⽂解字》为"许书",称传其学为"许学"。
所著除《说⽂解字》外,尚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今皆散佚。
[6]基本信息中⽂名称许慎别名叔重国籍中国东汉民族汉族出⽣地河南郾城出⽣⽇期约公元58年逝世⽇期约公元147年职业经学家、⽂字学家、语⾔学家主要成就“字圣”、中国⽂字学的开拓者代表作品《说⽂解字》⽬录1⼈物简介2⽣平经历3说⽂解字4说⽂六书5后世纪念折叠编辑本段⼈物简介许慎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汉⽂字学家和经学家。
他⼴泛地吸收了两汉古⽂经学有关⽂字训诂的研究成果,毕⽣致⼒于古汉字的全⾯整理和阐释,创造性地撰写了我国第⼀部系统说解⽂字的经典--《说⽂解字》。
《说⽂解字》草成于东汉和帝永元⼗⼆年(100年),经修订,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献给朝廷,从⽽流传后世。
⾃《说⽂解字》问世以后的1800多年间,我国传统汉字学的研究,是以其《说⽂》为主要对象。
⼈们把对许慎和《说⽂解字》的研究称之为“《说⽂》学”或 “许学”。
历代研究古代汉字的学者和他们的著作,皆承继许慎所开创的事业,为汉字⽂化的教育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许慎对经学也有精深的研究,撰写了《五经异义》《孝经孔⽒古⽂说》《淮南鸿烈间诂》等书。
由此,许慎在中华⽂字学史及经学史上都占有⼗分崇⾼的地位,被誉为“五经⽆双”,“字学宗师”,中国的“字圣”。
许慎:五经无双许叔重许慎,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漯河市召陵区许庄村人,生于约公元58年,卒于147年,约92岁。
一千八百多年前,在现在的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许庄村,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文字学家,他就是被后人尊为“文宗字祖”、“五经无双”的许慎。
他的以“探究字源、推考形、音、义关系”,自称“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为主要特征的《说文解字》,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典。
自《说文解字》出,我国的文字从字形、字意到读音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成为历代启蒙教育和“小学”研究的“标准教材”。
许慎在该书中对文字的作用和意义的概括“盖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更是为历代文字学家所推崇。
许慎,入学读书的年龄应该是在公元61年,此年许慎刚好满8岁,查考古籍,先秦两汉的学生入学年龄大致都在八岁左右,汉代学生入小学,以识字为主兼学六书,当时许慎读到的字书,应该是李斯的《苍颉篇》、赵高的《爱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可识字5000余;读完字书,在他10—12岁这几年,又接着读《论语》、《孝经》,从13岁开始读《五经》、周秦诸子百家学说和天文、数学、医学、史学等书。
《后汉书·许慎传》上说许慎“少博学经籍”。
这里的经籍,即指:“五经”和诸子百家、医药、天文、历算等。
当时不少人专治一经,而许慎却兼学五经,并且有较深的研究,所以,当时的人们就称许慎“五经无双许叔重”。
许慎的少年博学为他将来的著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岁那年加冠礼,取字叔重。
由于他才学过人,公元75年,被汝南的郡守选拔为郡功曹,协助郡守办理全郡公务。
许慎任职功曹,其工作是相当严肃认真的,据《汝南先贤传》记载:“许慎任职功曹,勤于政事,廉洁奉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因此,公元79年,许慎便因为品德高尚又被推举为孝廉之士。
许慎举孝廉之年,正值朝廷下诏,严加考核,选取贤能之时,许慎能够被察举,证明他有智能干,品学兼优。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文字家家许慎在文学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世人都知道《说文解字》,而这本闻名于世的巨著的作者就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他在经学方面的研究堪称中国之最,此外他对于文字方面做出的贡献也是历史上少有人能及的,被后人尊称为“字圣”。
许慎,也称许叔重,是如今的河南漯河人,他性格敦厚、温和、质朴,自永平九年起就开始研习六书,开始了漫长的经书典籍的学习之路,他广泛阅读各种诗书李易春秋以及诸子百家等著作。
至78年开始,许慎初入仕途,后来担任五经博士、校书东观,他认为当今各家对于五经的解析十分混乱,且评价不一,于是特意作了一本《五经异义》,到了88年,许慎被推为孝廉。
许慎在担任校书期间,阅读面更加广泛,对于知识的涉猎也更为全面,于永元十二年,他初步完成了《说文解字》。
当时他的研究日益精深,虽然创作已经完成,但是许慎始终没有定稿,一直在坚持不断地修改,并且加入许多新的知识要点与收获,使之更加完善。
直到建光元年,许慎最终完成定稿,将这本巨著《说文解字》献给朝廷,从此以后,许慎便退仕了,一直在家乡附近的村落之间教授经书、文字,最终病逝于建和三年。
许慎尽献毕生所学,致力于弘扬、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在经学方面,他自始至终都立足于古文经学的立场,为古文经学最终能够在与今文经学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做出了难以泯灭的贡献。
许慎故事许慎作为我国伟大的文字学家,他用尽毕生所学撰写经典巨著,扩大了古文经学在学术以及政治上的影响力,此外他在做学术研究时,十分严谨并且执着,据说甚至还因此惹怒了太后,差点丢了自己的命。
民间有这样一则传说,据悉当年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有一回遇到了“窦”字的含义解释,由于当时窦太后当朝,而窦字的含义又不怎么好,但是许慎并没有避开这个名讳,毅然地将“窦”的意思解释成“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