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50046-95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6年1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5〕390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91〕290号文的要求,由化学工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六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原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J46-82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化学工业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五年七月三日

1 总则

1.0.1 为防止或减轻腐蚀性介质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腐蚀作用,使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受腐蚀性介质作用的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防腐蚀设计,不适用于由杂散电流引起的腐蚀。

1.0.3 建筑防腐蚀设计应以预防为主,根据生产过程中产生介质的腐蚀性、环境条件、生产、操作、管理水平和维修条件等,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综合考虑防腐蚀措施。对生产影响较大的部位,危及人身安全、维修困难的部位,以及重要承重构件等应加强防护。

1.0.4 建筑防腐蚀设计,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有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

2.0.1 腐蚀性分级Corrosiveness classification

根据腐蚀性介质对建筑材料破坏的程度,即外观变化、重量变化、强度损失以及腐蚀速度等因素,综合评定腐蚀性等级,并划分为:强腐蚀、中等腐蚀、弱腐蚀、无腐蚀四个等级。

2.0.2 腐蚀性水Corrosive water

含对建筑材料有腐蚀作用的阴、阳离子的水。

2.0.3 污染土Contaminated soil

受腐蚀性介质作用,改变了原有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质的土。

2.0.4 难溶介质Slightly solube mediun

温度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2g/1的碱、盐类介质。

2.0.5 易溶介质Soluble medium

温度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等于或大于2g/1的碱、盐类介质。

2.0.6 难吸湿介质Slightly hygroscopic medium

温度20℃时,相对平衡湿度等于或大于60%的碱、盐类介质。

2.0.7 易吸湿介质hygroscopic mediun

温度20℃时,相对平衡湿度小于60%的碱、盐类介质。

2.0.8 钢筋阻锈剂Inhibitor of steel in concrete

掺入混凝土中以阻止或减缓钢筋锈蚀的外加剂。

2.0.9 玻璃鳞片胶泥Glass-flake mastic resin

以树脂为胶结料,加入玻璃鳞片和粉料等配制而成、可以刮抹施工的混合材料。

3 基本规定

3.1 腐蚀性分级

3.1.1 腐蚀性介质按其对建筑的腐蚀可分为气态介质、腐蚀性水、酸碱盐溶液、固态介质和污染土五种;各种介质应按其性质、含量划分类别。生产部位的腐蚀性介质类别,应根据生产条件确定,并可按本规范附录A确定。

3.1.2 各种介质对建筑材料长期作用下的腐蚀性,可分为强腐蚀、中等腐蚀、弱腐蚀、无腐蚀四个等级。多种介质同时作用时,腐蚀性等级应取最高者。

3.1.3 环境相对湿度宜采用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值或构配件所处部位的实际相对湿度;

室外构配件环境相对湿度的取值,可根据地区降水情况,比年平均相对湿度适当提高。不可避免结露的部位和经常处于潮湿状态的部位,环境相对湿度的取值应大于75%。

3.1.4 常温下,气态介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级,应根据介质类别以及环境相对湿度,按表3.1.4确定。当气态介质含量低于表3.1.4中的下限值时,腐蚀性等级可相应降低一级。

(mg/

续表3.1.4

续表3.1.4

注:①介质对预应力混凝土的腐蚀性等级,可按钢筋混凝土确定;

②介质对采用水泥砂浆砌筑的石砌体的腐蚀性等级,可按素混凝土确定。

3.1.5 常温下,腐蚀性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级,应根据腐蚀性介质的类别按表3.1.5确定。

腐蚀性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级表3.1.5

续表3.1.5

注:①当构件位于渗透系数小于0.1m/d的土壤中时,表中类别一栏S4~S18的指标值宜乘以系数1.3;

②介质对预应力混凝土的腐蚀性等级,可按钢筋混凝土确定;

③介质对采用水泥砂浆砌筑的石砌体的腐蚀性等级,可按素混凝土确定。

3.1.6 常温下,酸碱盐溶液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级,应根据介质的类别按表3.1.6确定。

酸碱盐溶液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级表3.1.6

注:①介质对预应力混凝土的腐蚀性等级,可按钢筋混凝土确定;

②介质对采用水泥砂浆砌筑的石砌体的腐蚀性等级,可按素混凝土确定。

3.1.7 常温下,固态介质(含气溶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级,应根据介质的类别和环境相对湿度,按表3.1.7确定。当偶尔有少量介质作用时,腐蚀性等级可降低一级。

当固态介质有可能被溶解或易溶盐作用于室外构配件时,腐蚀性等级应按表3.1.6确定。

固态介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级表3.1.7

续表3.1.7

注:①介质对预应力混凝土的腐蚀性等级,可按钢筋混凝土确定;

②介质对采用水泥砂浆砌筑的石砌体的腐蚀性等级,可按素混凝土确定。

3.1.8 污染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级,应根据介质的类别按表3.1.8确定。

硫酸根离子

3.2.1 总平面布置中,宜减少相邻装置或工厂之间的腐蚀影响。生产过程中大量散发腐蚀性气体或粉尘的生产装置,应布置在厂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3.2.2 生产或储存腐蚀性溶液的大型设备、储罐、储槽等,宜布置在室外,并不应靠近厂房基础。酸储罐的周围宜设围堤。

3.2.3 淋洒式冷却排管宜布置在室外,位于建筑物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冷却水池壁外缘距离建筑物外墙面不应小于4m。

3.2.4 在满足生产、检修要求和有利于减轻腐蚀的前提下,建筑物宜采用开敞式或半开敞式。

3.2.5 设备和门窗的布置,应有利于厂房的自然通风。设备、管道与建筑构配件之间的距离,应满足防腐蚀建筑工程施工和维修的要求。

3.2.6 控制室和配电室不得直接布置在有液态介质作用的楼层下;其出入口不应直接通向有腐蚀性介质作用的厂房。

3.2.7 有腐蚀性介质的设备,不宜布置在地下室。

3.2.8 建筑物或构筑物局部有腐蚀性介质作用的部位,应局部防护,并采取隔离措施与无腐蚀部分隔开。

3.2.9 生产或储存酸碱盐溶液的设备,宜按溶液的性质,分类集中布置。

3.2.10 输送氢氧化钠、硫酸等对地基土有强腐蚀作用的地下管道,与厂房基础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m,并应设置在管沟内。

3.2.11 穿越楼面的管道和电缆,宜集中设置。

3.2.12 液态介质作用部位的管道和电缆宜架空敷设。

4 结构

4.1 混凝土结构

4.1.1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及构件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4.1.1.1 框架结构宜采用现浇式或装配整体式。

4.1.1.2 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中等腐蚀时,不宜采用钢筋混凝土与钢的组合结构。

4.1.1.3 屋架和屋面大梁宜选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但不应采用块体拼装的后张法构件。

4.1.1.4 重级、中级工作制吊车梁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4.1.1.5 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时,不应采用碳素钢丝、刻痕钢丝、冷拔钢丝和钢绞线配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4.1.1.6 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中等腐蚀时,柱截面宜采用实腹式,不应采用腹板开孔的工字形。

4.1.2 超静定结构构件的内力,宜按弹性体系计算,不宜计入塑性内力重分布。

4.1.3 受气态、固态腐蚀的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混凝土拉应力限制系数αct和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应按表4.1.3的规定确定。

4.1.4 重要部位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重要部位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5。

4.1.5 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应符合表4.1.5的规定。混凝土中宜掺入减水剂,其掺入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的规定。

注:①裂缝控制等级的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

②腐蚀性等级为弱腐蚀且处于室内的一般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为

0.3mm;

③采用冷拉钢筋腐蚀性等级为中等腐蚀、弱腐蚀的预应力混凝土重级工作制吊车梁的混凝土拉应力限制系数αct,应取0.3;

④表中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混凝土拉应力限制系数,当有可靠经验时,可适当调整。

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表4.1.5

(kg/

4.1.6 受氯离子为主的气态、固态介质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宜掺入钢筋阻锈剂。采用的钢筋阻锈剂品种应对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质无不良影响,并应有评价数据。

4.1.7 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的孔道灌浆,不应掺加含有氯离子等对钢筋有腐蚀作用的外加剂。

4.1.8 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表4.1.8的规定,且不小于受力钢筋的直径。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的孔道至构件边缘的净距,不宜小于孔道的直径,且不宜小于50mm。

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表4.1.8

注:①腐蚀性等级为弱腐蚀的室内一般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时,其保护层厚度可按表中C25的规定取值;

②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的构件,其表面有水泥砂浆抹面层时,保护层厚度可按表中C25的规定取值。

4.1.9 受液态介质或易溶固态介质作用的孔洞,不宜将边梁布置在孔洞边缘;其梁边与孔洞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200mm。当工艺要求必须将梁布置在孔洞边缘时,梁底面及侧面应按本规范第

5.4.5条的规定防护。

4.1.10 固定管道、支架等的预埋件,不应焊接在受力钢筋上。不应在主梁和重要次梁

上埋设起重吊钩,当必须设置时,应预埋套管。

4.1.11 外露的钢预埋件应采用防腐蚀涂料面层或在喷、镀金属层上再涂刷防腐蚀涂料的复合面层防护。喷、镀金属层的厚度,采用喷锌、喷铝时不宜小于120μm;采用热镀锌时不宜小于50μm。

4.1.12 混凝土构件之间的钢连接件,宜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混凝土或聚合物水泥砂浆包裹。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外露金属锚具,必须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的混凝土包裹,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混凝土表面应C25根据腐蚀性等级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先张法预应力钢筋的端部应加以保护,不得外露。

4.2 钢结构

4.2.1 桁架、柱、主梁等重要钢构件不应采用薄壁型钢和轻型钢结构。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中等腐蚀时,不应采用格构式钢结构。

4.2.2 钢结构杆件截面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4.2.2.1 钢结构杆件应采用实腹式或闭口截面。

4.2.2.2 由角钢组成的T形截面或由槽钢组成的工形截面,当腐蚀性等级为中等腐蚀时不宜采用,当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时不应采用。

4.2.2.3 采用型钢组合的杆件,其型钢间的空隙宽度应满足防护层施工和维修的要求。

4.2.3 钢结构杆件截面的最小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4.2.3.1 采用角钢组合的屋架、托架、天窗架的弦杆和端部斜杆等重要杆件及节点板的厚度,不应小于8mm;其他杆件的厚度,不应小于6mm。

4.2.3.2 采用钢板组合的杆件的厚度,不应小于6mm。

4.2.3.3 闭口截面杆件的厚度,不应小于4mm。

4.2.4 桁架、柱、主梁等重要钢构件和矩形闭口截面杆件的焊缝,应采用连续焊缝。角焊缝的焊脚尺寸不应小于8mm;当杆件厚度小于8mm时,焊脚尺寸不应小于杆件厚度。闭口截面杆件的端部应封闭。

4.2.5 钢结构采用的焊条、螺栓、节点板等构件连接材料的耐腐蚀性能,不应低于构件主体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4.3 砌体结构

4.3.1 砌体结构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4.3.1.1 砖砌体应采用粘土砖和承重粘土空心砖,其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10。

4.3.1.2 砌块砌体应采用混凝土中、小型空心砌块,其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10。

4.3.1.2 石砌体应采用质地均匀、未风化的料石和毛石,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20。

4.3.1.4 砌筑砂浆应采用水泥砂浆或混合砂浆,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4.3.2 砌体结构承重构件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4.3.2.1 受大量易溶固态介质作用且干湿交替频繁时,不应采用砖砌体或砌块砌体。

4.3.2.2 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中等腐蚀时,不应采用独立砖柱。

4.3.2.3 砖砌体的厚度不应小于240mm。

4.3.3 砌体中的钢预埋件和连接件,应按本规范第4.1.11条的要求防护。

4.4 木结构

4.4.1 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时,不应采用木结构。

4.4.2 木结构的构件,宜采用胶合木结构。

4.4.3 木结构宜采用板梢、斜键连接。对钢的腐蚀性等级为强时,构件的连接件宜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4.4.4 木结构中钢构件的最小直径和厚度,应符合表4.4.4的规定。

木结构中钢构件的最小直径和厚度(mm)表4.4.4

4.4.5 木结构中钢构件的除锈和防护,应符合本规范表

5.4.6和表5.4.7的规定。

4.5 地基

4.5.1 污染土地基的处理,可选用下列措施:

4.5.1.1 局部挖除污染土层,但保留的污染土层的厚度应通过变形计算确定。

4.5.1.2 全部挖除污染土层。

4.5.1.3 采用砂桩或碎石桩加固污染土层。

4.5.1.4 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基础穿越污染土层,柱身应进行防护处理。

4.5.2 地基加固方法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4.5.2.1 在酸或硫酸盐介质作用下,不应采用灰土垫层、石灰桩和灰土桩。

4.5.2.2 地下水的氢离子指数pH值小于4.5或地面上有大量酸性介质作用时,不宜采用含碳酸盐的砂桩或碎石桩。

4.5.2.3 污染土或地下水对素混凝土的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中等腐蚀时,不宜采用以水泥作固化剂的深层搅拌法。

4.5.2.4 污染土或地下水的氢离子指数pH值大于9时,不宜采用硅化加固法。

4.5.2.5 污染土或地下水的氢离子指数pH值小于7或地面上有大量酸性介质作用时,不宜采用碱液加固法。

4.6 基础

4.6.1 腐蚀性介质对基础、基础梁的腐蚀性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4.6.1.1 位于已污染场地时,应按本规范表3.1.5和表3.1.8确定。

4.6.1.2 作用于地面的介质对基础、基础梁的腐蚀性等级,宜按本规范表3.1.6降低一级确定。

4.6.1.3 当污染土、地下水和作用于地面的介质共同作用时,应按腐蚀性等级高的确定。

4.6.2 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中等腐蚀时,不得采用壳体、折板等薄壁形式的基础。

4.6.3 基础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4.6.3.1 基础应采用毛石混凝土、素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毛石混凝土和素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

4.6.3.2 地面仅有少量碱性介质作用时,可采用石灰石砌体。

4.6.4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4.1节的规定。

4.6.5 基础的埋置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4.6.

5.1 当地面有较多的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钠等液体作用时,基础的埋置深度不宜小于1.5m。

4.6.

5.2 基础附近有腐蚀性溶液的储槽或储罐的地坑时,基础的底面宜低于储槽或地坑的底面。

4.6.6 基础、基础梁的表面防护,应符合表4.6.6的要求。

基础、基础梁的表面防护表4.6.6

注:①耐腐蚀垫层可采用碎石灌沥青或沥青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100mm;

②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的基础周围宜回填粘土并夯实;

③埋入土中的墙、柱表面应按表4.6.6的要求防护。

4.6.7 输送液态介质的管道或排水沟穿越基础时,基础应留洞,洞边应加强防护。4.7 桩基础

4.7.1 地下水对混凝土桩的腐蚀性等级,宜按本规范表3.1.5确定。污染土对混凝土桩的腐蚀性等级,宜按本规范表3.1.8确定。

4.7.2 桩基础宜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实心桩。

4.7.3 预制钢筋混凝土桩的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4.7.3.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5。

4.7.3.2 混凝土的水灰比,当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时不应大于0.4;当腐蚀性等级为中等腐蚀、弱腐蚀时不应大于0.45。

4.7.3.3 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4.7.4 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中等腐蚀时,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应根据地下水或污染土的类别、污染深度以及桩的受力状况等因素,确定其防护措施及防护范围。

4.7.4.1 在氢离子指数pH值小于4.5的腐蚀条件下,桩宜采用涂料防护。

4.7.4.2 在硫酸根离子腐蚀条件下,混凝土桩宜采用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或铝酸三钙含量不大于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制作。当受条件限制不用上述材料制作时,可采用表面涂料防护。

4.7.4.3 在氯离子Cl-腐蚀条件下,混凝土桩宜掺入钢筋阻锈剂。

4.7.5 桩基承台的表面防护,应符合本规范第4.6.6条中对基础的要求。

4.7.6 有表面防护层的桩,其承载力宜通过试桩确定。

5 建筑防护

5.1 地面

5.1.1 地面面层材料应根据腐蚀性介质的类别、性质、浓度以及对建筑结构材料的腐蚀性等级等条件,结合设备安装和生产过程中的机械磨损等要求,按表5.1.1选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5.1.1.1 受机械冲击作用的部位,宜采用厚度不小于60mm的块材或水玻璃混凝土、树脂砂浆、密实混凝土等面层。

5.1.1.2 用作整体面层的水玻璃混凝土,其抗渗等级不应低于1.2MPa。

地面面层材料选择表5.1.1

续表5.1.1

续表5.1.1

注:①表中“∨”表示推荐;“○”表示少量或偶尔作用时可用;“×”表示不可使用;“—”表示虽然耐腐蚀、但不推荐;

②固态介质处于潮湿状态时,可按相应类别的液态介质选择地面面层;

③水玻璃类材料不得用于亚硫酸钠、亚硝酸钠等呈碱性反应的盐类作用的地面面层。

5.1.1.3 树脂稀胶泥、树脂砂浆、玻璃鳞片胶泥、水玻璃混凝土、沥青砂浆、软聚氯乙烯板等整体面层以及沥青胶泥砌筑的块材面层,宜用于室内。

5.1.1.4 树脂类整体面层、沥青砂浆面层和软聚氯乙烯板面层,不得用于有明火作用的部位。

5.1.1.5 树脂稀胶泥整体面层宜采用环氧类、不饱和聚酯类和乙烯基酯类树脂胶泥。树脂砂浆整体面层宜采用环氧类、环氧煤焦油(1:1)类、不饱和聚酯类、乙烯基酯类和呋喃类树脂砂浆。

5.1.1.6 聚合物水泥砂浆宜采用氯丁胶乳水泥砂浆和聚丙烯酸酯乳液水泥砂浆。

5.1.2 地面面层的厚度,应按表5.1.2确定。

地面面层厚度表5.1.2

5.1.3 块材面层结合层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5.1.3.1 灰缝采用树脂胶泥、水玻璃胶泥等刚性材料时,结合层应采用刚性材料,不应采用沥青胶泥、沥青砂浆等柔性材料。

5.1.3.2 灰缝采用沥青胶泥、水玻璃胶泥、聚合物水泥砂浆时,耐酸砖面层的结合层应与灰缝材料一致。

5.1.3.3 耐酸石材面层的灰缝采用树脂胶泥时,在酸性介质作用下,结合层宜采用水玻璃砂浆;在酸碱介质交替作用下,结合层宜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当地面面层采用不小于80mm的花岗石并采用树脂胶泥灌缝时,结合层可采用水泥砂浆。

5.1.4 地面隔离层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5.1.4.1 受腐蚀性介质作用且经常冲洗的楼层地面或有强腐蚀性、中等腐蚀性液态介质作用的底层地面,应设置隔离层。当底层地面采用厚度不小于80mm的花岗石面层并采用树脂胶泥灌缝时,可不设隔离层。

5.1.4.2 地面受大量强腐蚀性易溶盐作用,且易溶盐可能吸湿潮解或被溶解时,宜设置隔离层。

5.1.4.3 采用水玻璃类材料作面层或作块材的结合层时,应设置隔离层。

5.1.4.4 采用软聚氯乙烯板作面层时,不应设隔离层。

5.1.5 隔离层材料的选择,应根据作用于地面液态介质的腐蚀性等级、作用量以及面层材料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5.1.5.1 隔离层材料可选用橡胶类、沥青类、塑料类、聚氨酯类、树脂玻璃钢以及聚氯乙烯胶泥粘贴玻璃布或毡等。当选用沥青类隔离层时,不宜采用沥青纸胎油毡。

5.1.5.2 沥青砂浆面层和用沥青胶泥砌筑的块材面层的隔离层,宜采用沥青类材料。

5.1.5.3 树脂砂浆、树脂稀胶泥等整体面层的隔离层,应采用树脂玻璃钢。总厚度小于30mm的块材面层的隔离层,宜采用树脂玻璃钢。玻璃布或毡宜采用2~3层。

5.1.6 地面隔离层应与地沟、地坑的隔离层连成整体;在踢脚板、设备基础及挡水处,隔离层翻起的高度不宜小于100mm。

5.1.7 地面垫层材料及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5.1.7.1 室内地面垫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厚度不宜小于120mm。室外地面垫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厚度不宜小于150mm。室外地面、面积较大的地面、树脂类整体地面或地基可能产生不均匀变形时,垫层内宜配置钢筋。

5.1.7.2 垫层不得采用三合土、四合土、灰土等材料。

5.1.7.3 当土壤可能冻结时,地面垫层下应设置防冻层,其厚度不应小于300mm。土壤标准冻深大于1200mm时,防冻层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地面设计规范》的规定。

5.1.7.4 地下水位较高时,树脂砂浆、树脂稀胶泥、软聚氯乙烯板的地面垫层以下,应

工业厂房节能设计[1]

工业厂房建筑节能设计 前言 经济发展依赖于能源的发展,能源的短缺,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一个根本性的制约因素,因而,国家经济要发展,就必须依赖于对能源的综合利用。而建筑的能耗是能源消耗的重头戏。据统计,1996年全国能源消耗总量为13.88亿t,建筑使用能耗为3.54亿t,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5.5%。因此,搞好建筑的节能,是保证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大事。 在发达国家建筑节能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早在上世纪7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就已经对建筑节能非常重视,制订了一系列有法律效率的规定来约束建筑节能。而直到80年代末我国的第一个建筑节能标准还停留在试点阶段,1991年,北京市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决定所有在该市区内的新建居住建筑都必须执行该标准,这才使该标准的执行取得了突破。随后,其它省市也提出相应的措施,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才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1998年1月1日全国节能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把对能源的节约利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从此,建筑节能作为一则法律程序必须考虑。今天,建筑节能在民用建筑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建筑节能设计已经象建筑、结构、排水、电气一样成为一个设计项目。如果一栋建筑的设计没有考虑节能,这个设计将不会被批准建造,。 但是工业厂房的节能设计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普及应用,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各种工业的生产工艺区别很大,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其次,厂房的设计首先要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厂房的设计以经济实用为主,业主考虑的是工程的先期投入,也就是把有限的资金花在能创造价值的方面,而考虑长远利益较少。应此工业建筑节能的推广不如住宅、民用建筑这样普遍。但是节能建筑在工业厂房的推广也有其重要意义,长远来看,节能设计虽然先期投入较多,但是投入生产之后很短的时间就能收回多投入的成本。远期效果非常可观采用现行的建筑节能措施,应用于成型车间。 在建筑物传热量之中,外墙的传热量占23%-34%,窗的传热量占23%-25%,由此可见考虑门窗等几个关键部位,建筑物耗热量就能减少将近一半。首先是外墙,外墙的面积大,且粘土砖的烧制耗用大量的耕地,已经不允许使用,现行的替代品是一种掺入粉煤灰的烧结砖这种烧结砖的性能,承载能力,性能与粘土砖相同,而且不耗用耕地,是一种环保的新型产品。其外加30厚的聚苯使传热系数达到0.74,保温性能大大提高。其次门窗:钢窗的传热系数为6.4,保温性能差空气渗透量大。且从陶瓷厂的生产工艺上讲,铁元素对陶瓷的配料不利。选用的塑钢窗,塑钢窗的传热系数小,空气渗透量小,传热系数一下子降到2.6。另有钢大门,在大门内加80厚的聚苯保温层来提高了钢门的保温性能。是价性比最好的节能构造。 陶瓷厂成型车间的主要工作是成坯、施釉。这一工序的主要特点是要求环境温度较高20C°,其中注浆工序的温度要求更高30C°左右。厂房几乎一年四季都需要采暖。假设:车间为成型注浆车间,建筑形式为排架结构,双跨24米。维护结构为370厚砖混墙体,屋面结构为轻钢石棉瓦加吊顶,柱顶标高3.5m。建筑面积为1322平方米。 节能设计前和节能设计后建筑构造、传热系数,耗煤量的变化

防腐蚀设计规范

中国工程检测网: 1 总则 1.0.1 为防止或减轻腐蚀性介质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腐蚀作用,使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受腐蚀性介质作用的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防腐蚀设计,不适用于由杂散电流引起的腐蚀。 1.0.3 建筑防腐蚀设计应以预防为主,根据生产过程中产生介质的腐蚀性、环境条件、生产、操作、管理水平和维修条件等,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综合考虑防腐蚀措施。对生产影响较大的部位,危及人身安全、维修困难的部位,以及重要承重构件等应加强防护。 1.0.4 建筑防腐蚀设计,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有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 2.0.1 腐蚀性分级Corrosiveness classification 根据腐蚀性介质对建筑材料破坏的程度,即外观变化、重量变化、强度损失以及腐蚀速度等因素,综合评定腐蚀性等级,并划分为:强腐蚀、中等腐蚀、弱腐蚀、无腐蚀四个等级。 2.0.2 腐蚀性水Corrosive water 含对建筑材料有腐蚀作用的阴、阳离子的水。 2.0.3 污染土Contaminated soil 受腐蚀性介质作用,改变了原有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质的土。 2.0.4 难溶介质Slightly soluble medium 温度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2g/1的碱、盐类介质。 2.0.5 易溶介质Soluble medium 温度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等于或大于2g/1的碱、盐类介质。 2.0.6 难吸湿介质Slightly hygroscopic medium 温度20℃时,相对平衡湿度等于或大于60%的碱、盐类介质。 2.0.7 易吸湿介质Hygroscopic medium 温度20℃时,相对平衡湿度小于60%的碱、盐类介质。 2.0.8 钢筋阻锈剂Inhibitor of steel in concrete 掺入混凝土中以阻止或减缓钢筋锈蚀的外加剂。 2.0.9 玻璃鳞片胶泥Glass-flake mastic resin 以树脂为胶结料,加入玻璃鳞片和粉料等配制而成、可以刮抹施工的混合材料。 3 基本规定 3.1 腐蚀性分级 3.1.1 腐蚀性介质按其对建筑的腐蚀可分为气态介质、腐蚀性水、酸碱盐溶液、固态介质和污染土五种;各种介质应按其性质、含量划分类别。生产部位的腐蚀性介质类别,应根据生产条件确定,并可按本规范附录A确定。 3.1.2 各种介质对建筑材料长期作用下的腐蚀性,可分为强腐蚀、中等腐蚀、弱腐蚀、无腐蚀四个等级。多种介质同时作用时,腐蚀性等级应取最高者。 3.1.3 环境相对湿度宜采用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值或构配件所处部位的实际相对湿度;室外构配件环境相对湿度的取值,可根据地区降水情况,比年平均相对湿度适当提高。不可避免结露的部位和经常处于潮湿状态的部位,环境相对湿度的取值应大于75%。 3.1.4 常温下,气态介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级,应根据介质类别以及环境相对湿度,按表,腐蚀性等级可相应降低一级。 气态介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级表3.1.4

建筑节能设计规范

应按下式计算,并不应大于表5.3.26中的规定。 5.3.27 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ER)应按下式计算,且不应大于表5.3.27中的规定值。

5.3.28 空气调节冷热水管的绝热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GB/T 15586的经济厚度和防表面结露厚度的方法计算,建筑物内空气调节冷热水管亦可按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选用。 5.3.29 空气调节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应符合表5.3.29的规定。 5.3.30 空气调节保冷管道的绝热层外,应设置隔汽层和保护层。 5.4 空气调节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 5.4.1 空气调节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宜采用集中设置的冷(热)水机组或供热、换热设备。机组或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建筑规模、使用特征,结合当地能源结构及其价格政策、环保规定等按下列原则经综合论证后确定: 1 具有城市、区域供热或工厂余热时,宜作为采暖或空调的热源; 2 具有热电厂的地区,宜推广利用电厂余热的供热、供冷技术; 3 具有充足的天然气供应的地区,宜推广应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和燃气空气调节技术,实现电力和天然气的削峰填谷,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4 具有多种能源(热、电、燃气等)的地区,宜采用复合式能源供冷、供热技术; 5 具有天然水资源或地热源可供利用时,宜采用水(地)源热泵供冷、供热技术。 5.4.2 除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外,不得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 1 电力充足、供电政策支持和电价优惠地区的建筑; 2 以供冷为主,采暖负荷较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热源的建筑; 3 无集中供热与燃气源,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 4 夜间可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且蓄热式电锅炉不在日间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建筑; 5 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地区的建筑; 6 内、外区合一的变风量系统中需要对局部外区进行加热的建筑。 5.4.3 锅炉的额定热效率,应符合表5.4.3的规定。 5.4.4 燃油、燃气或燃煤锅炉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房单台锅炉的容量,应确保在最大热负荷和低谷热负荷时都能高效运

工业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措施

工业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措施 发表时间:2016-03-17T15:16:27.3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2期供稿作者:李晓宏[导读] 南京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工业建筑的节能设计大多是参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来进行节能设计及计算。 李晓宏 南京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南京 210008 摘要:人口快速增长及全球性的能源危机日益突出,节约能源及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我们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环保要求节能,节能促进环保。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筑耗能约占能源消耗总量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对于环保节能,建筑节能方面的设计与实施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就工业建筑设计中一些节能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工业建筑;建筑设计;建筑节能 一、工业建筑节能的现状 建筑分为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在建筑节能方面,随着《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等规范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民用建筑节能由于有据可依,社会关注度也较高,绝大部分地区的实施情况良好。然而与民用建筑节能相比,工业建筑的节能则关注度较低。虽然个别行业也制定了一些适用于本行业的节能设计标准,比如《医药工业企业合理用能设计导则》、《机械行业节能设计标准》、《水泥工厂节能设计规范》等。但是这些行业节能设计标准大多只是对特定工程的节能设计提出了某些定性方面的要求,还没有像《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那样有定量的约束,实际操作性和执行力都较弱。而且这些行业标准往往注重的只是本行业相关工艺上的节能,并未能考虑到建筑节能在整体节能中所起到的作用。 目前工业建筑的节能设计大多是参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来进行节能设计及计算。而实际情况是,与民用建筑相比,为适应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的要求,新型工业厂房对其内部环境工况的要求更为严格,另外,根据近年来的一项调查发现,我国每年在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投资比例中,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之比约为53:47,工业建筑投资的比例甚至大于民用建筑投资的比例。所以,在建筑节能领域,加强工业建筑节能课题的理论研究,推进工业建筑节能设计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工业建筑节能的应对措施 在国家还没有出台统一的工业建筑节能标准之前,工业建筑的节能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优化工业建筑节能的设计。 1、建筑节能标准的取用 ?确定工业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时,可先按建筑所在区域做气候分区,气候分区可按《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分为北方的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中部的夏热冬冷地区和南部的夏热冬暖地区。 ?工业厂房(仓库)等工业属性的建筑,即使在无强制性的节能要求的情况下,也宜按实际有无采暖、空调要求分类。 ?有采暖或空调要求的工业建筑目前暂时可参照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有关热工设计的要求,含体形系数、屋面传热系数、外墙的传热系数、外门窗的传热系数及夏季综合遮阳系数等限值等。但是工业建筑的节能目的是以满足生产工艺而设定的室内环境,不像民用建筑是以满足人的活动而设定的室内环境,让工业建筑完全套用民用建筑相关标准不是很适宜的,所以在确定以上限值时只能参照而不是完全套用。 ④无采暖、空调的工业建筑(或部位)包括生产中产生余热的铸锻造车间、热处理车间等需满足一般建筑热工要求。 ⑤厂区的倒班宿舍、职工住宅等居住性建筑属于民用建筑,可直接按国家或地方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 ⑥厂区的办公楼、科研楼、理化计量楼、食堂等公共建筑,无论单独修建或与厂房毗邻,其本身还是公共性质的民用建筑,直接按国家或地方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即可。 三、工业建筑节能的具体实施 1、建筑的总体布局 工业建筑设计首先要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在工业建筑的布局以及确定室内环境等方面,建筑设计人员相对可调整的余地较少。但工业建筑设计需要工艺、建筑、结构、水、电、暖通、动力等各专业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不同专业对建筑的空间及环境都有各自的具体要求,建筑师若能在方案之初对各专业的要求做充分了解,对建筑的总体布局、厂房的布置和室内环境条件统筹考虑,优化方案,即可最大限度地达到工业建筑节能的效果,这正是整个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的初始关键所在。 2、建筑的总平面布置 建筑总平面布置宜充分利用夏季自然通风以降低建筑物的热量,以及合理避让冬季主导风向和利用冬季日照以尽可能地提高人的舒适度,缩短空调使用时间和提高空调使用能效,是较为经济、高效的有效节能措施。 3、建筑的体形系数 建筑体形系数是指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包围的建筑空间体积之比。建筑简单规整,体型系数就小,可以减小建筑外界面的热工损耗。尤其是在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板式建筑可比点式建筑节能能提高约10%~14%,体形系数每增加0.01,能耗就会增加约2.5%。对工业建筑来说,控制体形系数的最佳方法是采用联合厂房,也就是将不同的生产车间包括其辅助用房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建筑整体。联合厂房不仅工艺布置紧凑,缩短运输和管线距离,还能改良建筑的体型系数,减少外围护墙,降低能耗。 4、建筑的围护结构和保温隔热措施 (1)墙体节能。工业建筑外墙(包括不同温区之间的隔墙,下同)的热损耗是整个建筑耗能的大户,因此,工业建筑外墙的保温隔热设计得当可以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常用的工业建筑外墙保温形式有如表 1 所示的三种,具体采用何种类型的外墙保温,应根据外墙的类型、节能标准选择,同时要确定保温材料的厚度。

防腐规范正文

1 总则 为保证受腐蚀性介质作用的工业建筑物、构筑物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正常使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在生产过程中受腐蚀性介质作用的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防腐蚀设计,未包括杂散电流引起的腐蚀以及酸雨、冻融、海洋环境等的影响。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应以预防为主,根据生产过程中产生介质的腐蚀性、环境条件、生产操作管理水平和施工维修条件等,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综合考虑防腐蚀措施。对危及人身安全和维修困难的部位,以及重要的承重结构和构件应加强防护。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 腐蚀性分级 corrosiveness classification 根据腐蚀性介质对建筑材料破坏的程度,即外观变化、重量变化、强度损失以及腐蚀速度等因素,综合评定腐蚀性等级,并划分为:强腐蚀、中腐蚀、弱腐蚀、微腐蚀四个等级。 防护层设计使用年限 design service life for guard layer 在合理设计、正确施工和正常维护的条件下,防腐蚀地面、涂层等防护层能满足正常使用的年限。 玻璃鳞片涂料和玻璃鳞片胶泥glass flake coating and glass flake mastic resin 以树脂为胶结料,加入玻璃鳞片和各种助剂、填料等配制而成的混合材料。可采用喷涂、刷涂或滚涂施工的,为玻璃鳞片涂料;可采用刮抹施工的,为玻璃鳞片胶泥。 密实型水玻璃材料和普通型水玻璃材料dense type water

glass and common type water glass 水玻璃耐酸胶泥、砂浆、混凝土等材料,其抗渗等级大于或等于时为密实型,其抗渗等级小于时为普通型。 掺抗硫酸盐类防腐剂的混凝土 the concrete that mixed into sulfate corrosion – resistance admixtures 在混凝土搅拌时,掺入适量的“混凝土抗硫酸盐类侵蚀防腐剂”,以提高混凝土的抗硫酸盐类介质的性能。 树脂细石混凝土 resinic light gravel concrete 以树脂为胶结料,加入固化剂和不同级配耐酸集料等配制而成的细石混凝土 3 基本规定 腐蚀性分级 腐蚀性介质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气态介质、液态介质和固态介质;各种介质应按其性质、含量和环境条件划分类别。 生产部位的腐蚀性介质类别,应根据生产条件确定,并可按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 主编部门:中国工业运输协会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4年5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3]730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工业运输协会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的《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五月一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冶金工业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七日 编制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我会秘书处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的。 在本规范的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多年来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的实践经验,吸取了有关科研成果,参考了国外的有关标准,并广泛地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我会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九章和三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厂址选择,总体规划,总平面布置,运输线路及码头布置,竖向设计,管线综合布置,绿化布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 鉴于本规范系初次制定,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有关单位结合设计实践和科学研究,注意积累资料,认真总结经验,并请将需要修改、补充的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武汉市青山区冶金大道12号,邮政编码:430080),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中国工业运输协会 1993年6月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统一工业企

工业厂房建筑节能设计

工业厂房建筑节能设计 2011-02-12 15:45 工业厂房建筑节能设计 前言 经济发展依赖于能源的发展,能源的短缺,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一个根本性的制约因素,因而,国家经济要发展,就必须依赖于对能源的综合利用。而建筑的能耗是能源消耗的重头戏。据统计,1996年全国能源消耗总量为13.88亿t,建筑使用能耗为3.54亿t,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5.5%。因此,搞好建筑的节能,是保证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大事。 在发达国家建筑节能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早在上世纪7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就已经对建筑节能非常重视,制订了一系列有法律效率的规定来约束建筑节能。而直到80年代末我国的第一个建筑节能标准还停留在试点阶段,1991年,北京市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决定所有在该市区内的新建居住建筑都必须执行该标准,这才使该标准的执行取得了突破。随后,其它省市也提出相应的措施,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才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1998年1月1日全国节能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把对能源的节约利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从此,建筑节能作为一则法律程序必须考虑。今天,建筑节能在民用建筑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建筑节能设计已经象建筑、结构、排水、电气一样成为一个设计项目。如果一栋建筑的设计没有考虑节能,这个设计将不会被批准建造,。 但是工业厂房的节能设计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普及应用,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各种工业的生产工艺区别很大,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其次,厂房的设计首先要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厂房的设计以经济实用为主,业主考虑的是工程的先期投入,也就是把有限的资金花在能创造价值的方面,而考虑长远利益较少。应此工业建筑节能的推广不如住宅、民用建筑这样普遍。但是节能建筑在工业厂房的推广也有其重要意义,长远来看,节能设计虽然先期投入较多,但是投入生产之后很短的时间就能收回多投入的成本。远期效果非常可观 采用现行的建筑节能措施,应用于成型车间。 在建筑物传热量之中,外墙的传热量占23%-34%,窗的传热量占23%-25%,由此可见考虑门窗等几个关键部位,建筑物耗热量就能减少将近一半。首先是外墙,外墙的面积大,且粘土砖的烧制耗用大量的耕地,已经不允许使用,现行的替代品是一种掺入粉煤灰的烧结砖这种烧结砖的性能,承载能力,性能与粘土砖相同,而且不耗用耕地,是一种环保的新型产品。其外加30厚的聚苯使传热系数达到0.74,保温性能大大提高。其次门窗:钢窗的传热系数为6.4,保温性能差空气渗透量大。且从陶瓷厂的生产工艺上讲,铁元素对陶瓷的配料不利。选用的塑钢窗,塑钢窗的传热系数小,空气渗透量小,传热系数一下子降到2.6。另有钢大门,在大门内加80厚的聚苯保温层来提高了钢门的保温性能。是价性比最好的节能构造。

工业建筑节能的几种途径

工业建筑节能的几种途径 摘要:工业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较大比例,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深 入开展,工业建筑节能日益受到重视。通过改善主体结构功能和利用清洁能源等 方法达到节能的目的。 关键词:工业建筑;节能措施;节能设计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程度的进步,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能源消耗 大国,从长三角的“电荒”到涉及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的“煤荒”,中国 已经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而且,中国环境问题也正变得日益突出。目前 在任何一个与环境有关的国际会议上注意力都会转向中国。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二 氧化碳排放第二大国,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调查,在世界8个严重污染的城 市中,我国就占了5个。我国人口众多,建设量巨大,建筑能耗在深灰总能耗中 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已接近社会总能耗的1/3.2006年底,全 国政协调研组就建筑节能问题提交的调研数据显示:按目前的趋势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9亿吨标准煤。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的比例将继续提高。 我国建筑节能起步较晚,工业建筑节能更是刚刚开始。研究工业建筑节能, 旨在研究工业建筑节能方法,从而提出一套完整、科学、系统的节能措施,提高 能源的利用效率。 二、工业建筑节能的几种途径 1.主体结构节能。 建筑节能必须系统规划,在建筑方案中,注意良好的朝向与通风,控制体形 系数、窗墙比、外围护结构(外墙、屋面地面)传热系数等指标,这些指标是建 筑节能设计的根本。外围护结构墙体的传热热量计算是空调冷负荷计算关键环节 之一,通过对围护结构散热公式的分析可知,一个有着足够总热阻的房屋,只需 一盏40W灯泡所产生的余热就可以在冬季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由此说明,提高维护结构的总热阻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这是建筑节能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降 低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主要包括降低外墙及屋面传热系数和门窗传热系数。 (1)外墙及屋面外保温系统。 墙体和屋面是建筑维护结构的主体,其所用材料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 耗热量。以建筑采暖耗热量看,我国北方建筑外围护结构热量损耗大体上为气候 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的4——5倍。因此,使用新型墙体及屋面保温材料是推进工业建筑节能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纵深发展,不断涌现众多品种 的保温隔热材料,根据外保温形式和保温材料的不同,我国现在使用较多的外保 温技术有薄抹灰膨胀聚苯乙烯保温板外墙保温系统(下面简称EPS板系统)、聚 苯颗粒保温系统、聚氨酯外墙外保温系统和外挂式保温系统等几种外保温形式, 建筑保温节能及时是建筑节能及时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外墙及屋面保温技术又是 建筑保温节能技术的核心部分。 在不断改进建筑外墙、外窗的保温性能后,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屋面保温隔热 的研究。屋面节能措施的要点,其一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密度较大、导热系数 较高的保温材料,以免屋面重量、厚度过大;其二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以防屋面湿作业时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如选用吸水 率较高的保温材料,屋面上应设置排气孔以排除保温层内不易排出的水分。现在,

各规范钢结构防腐规定

目录 一、《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规程》(CECS243 2013)规定: (2) 二、《建筑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JGJ/T 251-2011 )规定: (6) 三、《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规定: (11) 四、《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规定: (12) 五、《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1022-2015)规定: (13) 六、《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2002)规定: (15) 七、《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02-2003)规定: (17) 八、《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GB/T 50046-2018)规定: (18)

一、《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规程》(CECS243 2013)规定: 4 防腐蚀涂装工程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钢结构的防腐蚀涂装设计应遵循安全实用、经济合理的原则,在设计文件中应列入防腐蚀涂装的专项内容与技术要求,其内容应包括: 1 对结构环境条件、侵蚀作用程度的评价及防腐蚀涂装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 2 对钢材表面锈蚀等级、除锈等级的要求; 3 选用的防护涂层配套体系、涂装方法及其技术要求; 4 所用防护材料、密封材料或特殊钢材(镀锌钢板、耐候钢等)的材质、性能要求; 5 对施工质量及验收应遵循的技术标准要求; 6 对使用阶段维护(修)的要求。 4.1.2 钢结构的布置、选型和构造应有利于增强自身的防护能力。对危及人身安全和维修困难的部位以及重要的承重构件应加强防护措施。 在强腐蚀环境中采用钢结构时,应对其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论证。 4.1.3 钢结构防腐蚀涂装工程的设计,应综合考虑结构的重要性、所处腐蚀介质环境、涂装涂层使用年限要求和维护条件等要素,并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性价比良好的长效防腐蚀涂装措施。 4.1.4 钢结构表面初始锈蚀等级和除锈质量等级,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表面清洁度的目视评定第1部分:未涂覆过的钢材表面和全面清除原有涂层后的钢材表面的锈蚀等级和处理等级》GB/T 8923.1从严要求。构件所用钢材的表面初始锈蚀等级不得低于C级;对薄壁(厚度t≤6mm)构件或主要承重构件不应低于B 级;同时钢材表面的最低除锈质量等级应符合表4.1.4的规定。

防腐地面施工方案设计

施工技术方案 一、编制依据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95 《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2-2002 二、施工部署及准备 1.1.将不同种类的材料分类存放,要符合国家有关消防法规,设置隔离带和通行道,使用防爆型电气装置,达到防风、防雨、防晒。 1.2.作业场地及作业操作面:首先要考虑人员和材料运输畅通,要有运输设备的布置,有足够通风条件:作业操作面保证足够的安全性照明,设置漏电保护开关,并做接地装置,操作面搭设脚手架时,要便于通行和运料安全,也应保证操作者安全。 1.3.作业现场要设置足够干粉或泡沫灭火器,要始终保持消防道路畅通。 2、技术准备 2.1进行图纸资料的自审、专业审工作,及时取得发包方的书面确认资料,作为今后施工依据。 2.2听取设计技术交底,做好施工技术交底。 2.3对施工所用材料进行抽样检查,杜绝不合格材料使用。 2.4组织调整设计技术要求工程特点,同时进行各种施工技术资料的准备,和发包方明确质量控制程序等要求。 2.5编写施工方案和操作方法。备齐本工程所需各种施工记录,质检记录,隐蔽工程记录,中间交接记录,气象记录等施工表格

3、该项目施工人员配备计划如下: 4、施工材料计划表及进行计划 本工程的防腐材料,由于涉及系统较多,技术人员要认真阅读图纸,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用料计划。 5、施工机具 投入到本工程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见表: 施工用设备及检测仪器

三、主要细节施工方案 1、各种防腐材料的性能指标 1.1砌筑或勾缝用呋喃树脂胶泥施工配合比 注:(1)稀释剂甲苯或丙酮; (2)YJ胶泥粉中含有固化剂; (3)硫酸乙酯=H2SO4:C2H5OH(2-3:1) (4)耐氢氟酸胶泥中加入硫酸钡或石墨粉; (5)复合固化剂=苯磺酰氯:硫酸乙酯(1:2.5-3)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T 50046-95)条文说明日期:2006-2-6 16:46:42 作者:sally 出处:点击:1239 点数:0 修订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91]290号文及建设部(91)建标计字第10号文的要求,由化学工业部负责主编,具体由中国寰环化学工程公司会同有关设计、科研共9个单位对原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J46-82)共同修订而成,经建设部1995年7月3日以建标[1995]390号文批准,并会同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 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腐蚀性分级;以提高耐久性的方法进行结构设计;增加了地基、桩基、污水处理池、排气筒和室外管架的防护内容,并增删了某些防腐蚀材料。在本规范的修订过程中,规范修订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我国各工业部门建筑防腐蚀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有关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针对主要技术问题开展了科学研究与试验验证工作,并广泛地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审查定稿。 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国家标准管理组(地址:北京和平街北口9824信箱,邮编:100029),并抄送化学工业部建设协调司,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1 总则 1.1 工业建筑物或构筑物在腐蚀性介质作用下检修频繁,往往达不到其应用的耐久年限。制定本规范的目的,是从设计角度对建筑、结构从布置、选型直至表面防护等采取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措施,着重保证主体结构的耐久性,从而确保建筑结构应有的使用寿命。 1.2 腐蚀的范围很广,介质种类也多而复杂。本规范针对工业生产所形成的常见介质对建筑结构的腐蚀,但不包括杂散电流的腐蚀、农业生产或自然环境介质的腐蚀。限于条件,有些常见介质(如带腐蚀性的油)尚未列入。 1.3 预防措施是防止建筑结构腐蚀首要而最有效的手段。预防主要指工艺、设备的密闭和无泄漏,生产设备的合理布置和有组织的回收或排放等减轻对建筑、结构腐蚀的一切有利措施。 建筑防腐蚀设计考虑因素比较多,除了介质的种类、作用量、温度、环境条件等因素外,还要预估生产以后的管理水平和维修条件等,而且应和工艺、设备、通风、排水等专业一起采取综合措施,

工业建筑设计规范

工业建筑设计规范 工业建筑种类繁多,例如可分为钢铁厂建筑、机械制造厂建筑、精密仪表厂建筑、航空工厂建筑、造船厂建筑、水泥厂建筑、化工厂建筑、纺织厂建筑、火力发电厂建筑、水电站建筑和核电站建筑等。工业厂房按用途可分为生产厂房、辅助生产厂房、仓库、动力站,以及各种用途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如滑道、烟囱、料斗、水塔等;按生产特征可分为热加工厂房、冷加工厂房和洁净厂房等;按工业建筑的空间形式可分为单层厂房和多层厂房两类。 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1、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这是确定工业建筑设计方案的基本出发点。与工业建筑有关的工艺要求是:①流程。直接影响各工段、各部门平面的次序和相互关系。②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与厂房平面、结构类型和经济效果密切相关。 ③生产特点。如散发大量余热和烟尘,排出大量酸、碱等腐蚀物质或有毒、易燃、易爆气体,以及有温度、湿度、防尘、防菌等卫生要求等。 2、合理选择结构形式 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和材料、施工条件,选择适宜的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易得,施工方便,耐火耐蚀,适应面广,可以预制,也可现场浇注,为中国目前的单层和多层厂房所常用。钢结构则多用在大跨度、大空间或振动较大的生产车间,但要采取防火、防腐蚀措施。最

好采用工业化体系建筑,以节省投资、缩短工期。 3、保证良好的生产环境 ①有良好的采光和照明。一般厂房多为自然采光(见工业建筑采光),但采光均匀度较差。如纺织厂的精纺和织布车间多为自然采光,但应解决日光直射问题。如果自然采光不能满足工艺要求,则采用人工照明(见工业建筑照明)。②有良好的通风。如采用自然通风,要了解厂房内部状况(散热量、热源状况等)和当地气象条件,设计好排风通道。某些散发大量余热的热加工和有粉尘的车间(如铸造车间)应重点解决好自然通风问题。③控制噪声。除采取一般降噪措施外,还可设置隔声间。④对于某些在温度、湿度、洁净度、无菌、防微振、电磁屏蔽、防辐射等方面有特殊工艺要求的车间,则要在工业建筑平面、结构以及空气调节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⑤要注意厂房内外整体环境的设计,包括色彩和绿化等。 4、合理布置用房 生活用房包括存衣间、厕所、盥洗室、淋浴室、保健站、餐室等,布置方式按生产需要和卫生条件而定。车间行政管理用房和一些空间不大的生产辅助用房,可以和生活用房布置在一起。 5、总平面布置 这是工业建筑设计的首要环节。在厂址选定后,总平面布置应以生产工艺流程为依据,确定全厂用地的选址和分区、工厂总体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以及公用设施的配置,运输道路和管道网路的分布等。此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T

1 总则 1.0.1 为防止工业企业噪声的危害,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保证安全生产与正常工作,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与技术改造工程的噪声控制设计。 1.0.3 工业企业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噪声控制设计应与工程设计同时进行。 1.0.4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应对生产工艺、操作维修、降噪效果、技术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1.0.5 对于生产过程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应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以低噪声的工艺和设备代替高噪声的工艺和设备,如仍达不到要求,则应采用隔声、消声、吸声、隔振以及综合控制等噪声控制措施。 1.0.6 对于采取相应噪声控制措施后其噪声级仍不能达到噪声控制设计限值的车间及作业场所,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1.0.7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 工作场所workplace 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并由用人单位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所有工作地点。 2.0.2脉冲噪声impulsive noise 具有声压猝增特征的噪声,持续时间不大于1s。 2.0.3 A声级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用A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2.0.4 C声级C-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用C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2.0.5 倍频带声压级octave band sound pressure level 频带宽度为1倍频程时的声压级,基准声压为2×10-5Pa。 2.0.6 噪声敏感建筑物noise-sensitive buildings 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2.0.7 对噪声敏感的企业noise-sensitive enterprise 内部工作性质或使用状况要求安静的企业。 2.0.8 噪声控制专用设备equipment specified for noise con-trol 专门为控制噪声而设计、生产或制造的设备。 2.0.9 高噪声设备high noise equipment 辐射噪声对工作环境或生活环境产生明显影响的设备。 2.0.10 隔声sound insulation 利用隔声材料和隔声结构阻挡声能的传播,把声源产生的噪声限制在局部范围内,或在噪声的环境中隔离出相对安静的场所。 2.0.11 透射系数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在给定频率的条件下,通过材料后透射的声能量与入射的声能量之比。 2.0.12 扩散声场diffuse sound field 能量密度均匀、在各个传播方向作无规分布的声场。 2.0.13 声桥sound bridge 在双层或多层隔声结构中两层间的刚性连接物、声能以振动的方式通过它在两层中传播。 2.0.14 声阱sound lock 具有大量声能吸收的小室或走廊,其用途是使室内两边可以相通但声耦合很小,从而提高两个分隔室的隔声能力。 2.0.15 消声器muffler

几种工业建筑节能途径

几种工业建筑节能途径 墙体节能 墙体是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主体,其所用材料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耗热量。我国以实心粘土砖为墙体材料,保温性能不能满足设计标准。以外墙为例,JGJ26-1995标准规定,在建筑物形体系数(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小于0.3时,北京地区传热系数不超过1.16W/(m2K),而目前常用的内抹灰砖墙,传热系数都大于上述节能标准数值。因而在节能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推广空心砖墙及其复合墙体技术。 2.门窗节能 外门窗是住宅能耗散失的最薄弱部位,其能耗占住宅总能耗的比例较大,其中传热损失为1/3,冷风渗透为1/3,所以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要求的条件下,尽量减小住宅外门窗洞口的面积,提高外门窗的气密性,减少冷风渗透,提高外门窗本身的保温性能,减少外门窗本身的传热量。其节能措施有: (1)控制住宅窗墙比。住宅窗墙比是指住宅窗户洞口面积与住宅立面单元面积的比值,JGJ26-19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对不同朝向的住宅窗墙比做了严格的规定,指出北向、东向和西向、南向的窗墙比分别不应超过20%、30%、35%。(2)提高住宅外窗的气密性,减少冷空气渗透。如设置泡沫塑料密封条,使用新型的、密封性能良好的门窗材料。而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可用弹性松软型材料(如毛毡)、弹性密闭型材料(如聚乙烯泡沫材料)、密封膏以及边框设

灰口等密封;框与扇的密封可用橡胶、橡塑或泡沫密封条以及高低缝、回风槽等;扇与扇之间的密封可用密封条、高低缝及缝外压条等;扇与玻璃之间的密封可用各种弹性压条等。 (3)改善住宅门窗的保温性能。户门与阳台门应结合防火、防盗要求,在门的空腹内填充聚苯乙烯板或岩棉板,以增加其绝热性能;窗户最好采用钢塑复合窗和塑料窗,这样可避免金属窗产生的冷桥,可设置双玻璃或三玻璃,并积极采用中空玻璃、镀膜玻璃,有条件的住宅可采用低辐射玻璃;缩短窗扇的缝隙长度,采用大窗扇,减少小窗扇,扩大单块玻璃的面积,减少窗芯,合理地减少可开启的窗扇面积,适当增加固定玻璃及固定窗扇的面积。(4)设置温度阻尼区。所谓温度阻尼区就是在室内与室外之间设有一中间层次,这一中间层次象热闸一样可阻止室外冷风的直接渗透,减少外墙、外窗的热耗损。在住宅中,将北阳台的外门、窗全部用密封阳台封闭起来,外门设防风门斗,防止冷风倒灌,楼梯间设计成封闭式的,对屋顶上人孔进行封闭处理等措施均能收到良好的节能效果。 3.屋面节能 在不断改进建筑外墙、外窗的保温性能后,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屋面保温隔热的研究。屋面节能措施的要点,其一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密度较大、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以免屋面重量、厚度过大;其二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以防屋面湿作业时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如选用吸水率较高的保温材料,屋面上应设置排气孔以排除保温层内不易排出的水分。现在,高效保温材料已经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 主编部门:中国工业运输协会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4年5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3]730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工业运输协会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的《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五月一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冶金工业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七日 编制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我会秘书处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的。 在本规范的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多年来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的实践经验,吸取了有关科研成果,参考了国外的有关标准,并广泛地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我会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九章和三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厂址选择,总体规划,总平面布置,运输线路及码头布置,竖向设计,管线综合布置,绿化布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

鉴于本规范系初次制定,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有关单位结合设计实践和科学研究,注意积累资料,认真总结经验,并请将需要修改、补充的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武汉市青山区冶金大道12号,邮政编码:430080),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中国工业运输协会 1993年6月 第一章总则 在设防烈度六度及以上地震区、湿陷性黄土地区、膨胀土地区、软土地区和永冻土地区等特殊自然条件地区建设工业企业,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厂址选择 当不可避免时,必须具有可靠的防洪、排涝措施。 凡位于受江、河、湖、海洪水、潮水或山洪威胁地带的工业企业,其防洪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的有关规定。 一、发震断层和设防烈度高于九度的地震区; 二、有泥石流、滑坡、流沙、溶洞等直接危害的地段; 三、采矿陷落(错动)区界限内; 四、爆破危险范围内; 五、坝或堤决溃后可能淹没的地区; 六、重要的供水水源卫生保护区; 七、国家规定的风景区及森林和自然保护区; 八、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区; 九、对飞机起落、电台通讯、电视转播、雷达导航和重要的天文、气象、地震观察以及军事设施等规定有影响的范围内;

浅析工业厂房的暖通空调节能设计

浅析工业厂房的暖通空调节能设计 作者:宋瑞祥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7期 摘要:本文依据工业厂房的类型特点展开了对其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探讨,着重就现实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制定了科学的应对策略,对促进工业厂房暖通设备的节能优化、设计方案的合理完善有积极有效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工业厂房暖通空调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b)-0094-01 1 前言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我国的建筑行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各大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实现了稳步增长,同时行业能源消耗量的巨大也给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目前空调、暖通能耗占我国建筑能耗总量的一半以上,资源浪费、绿色环保建设开展不深入、再生能源的研发力度不强使我国的能源供应面临着短缺、间断的现实危机。如何深刻转变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不高的现状成为当今我们所需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这一目标,笔者本着节能减排的理念进一步展开了对工业厂房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探讨。 2 依据厂房实际情况,合理开展负荷计算 与一般民用建筑有所不同,工业厂房的采暖与制冷负荷计算较为复杂,我们应依据相关的暖通空调设计规范确定合理的设计温度范围。一般情况下,工业厂房设计温度范围应控制在12~15°之间。室内采暖的设计温度可在14~16°范围内。而室内空调的设计温度则可控制在26至27度之间。由以上的设计标准我们不难发现,设计温度的值差并不大,有些设计者便错误的认为工业厂房建筑类的冷暖负荷变化有限,因此与一般民用住宅的暖通空调负荷计算并无明显的差别,这一论断是不科学的。不同类别的厂房及工业车间其负荷大小、组成可以千变万化。一些厂房的新风负荷可占到总负荷量的一半以上,一些厂房则需进行常年连续热加工处理。还有些厂房由于内部生产劳动强度较大,员工分布较密集,发热能量必然持续上升,从而导致其空调的冷、湿负荷比例居高不下。由此不难看出,依据厂房实际生产情况科学的选择负荷计算方式、合理控制厂房暖通空调的设计温度才能切实达到节能、减排、高效的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结合厂区分布,科学选择暖通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形式 在冷热源选择的厂房暖通空调设计环节中,我们可依据厂区的分布情况、能源供给情况作合理的调配。当厂区中以采暖热源供给为主时,可选择高温热水构成热源媒介,而当厂区以工艺用蒸汽热源供热为主时,在综合考虑环保、节能的指标前提下则可选用蒸汽构成主要热源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