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鬼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39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订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订鬼》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并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学会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
2.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和复杂句式。
对鬼神观念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充及其代表作《论衡》。
引导学生关注《订鬼》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和复杂句式的问题。
3.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论证。
4.课堂讨论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鬼神观念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王充及其代表作《论衡》。
引导学生关注《订鬼》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和复杂句式的问题。
3.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论证。
4.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正确看待鬼神观念?”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鬼神观念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订鬼》课文。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2.学生是否掌握了文言文阅读技巧?3.课堂讨论是否活跃,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4.课后作业是否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王充《订鬼》原文: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
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
”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
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立守其旁。
病痛恐惧,妄见之也。
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
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
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
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译文: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的折磨)。
人生了病就会忧愁害怕,忧愁害怕就好象看见鬼出现了。
凡是人无病时就不会怕这怕那。
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害怕有鬼到来。
一害怕就会老是想,想久了就会使得视觉错乱,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
用什么来验证呢?古书上说:“伯乐学习鉴别马的时候,由于用心过度,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
宋国庖丁练习解剖牛的本领,三年以后,在他的眼里,没有见过活牛,所看到的全是分解了的)死牛。
”这两个人都是专心到了极点。
由于老是想着某一个问题,自然而然产生了错觉,看见异乎原物的东西了。
人病了看见鬼,如同伯乐看见马,庖丁看见牛一样。
伯乐和庖丁看到的其实不是真正的马和牛,由此可见病人所看见的也不是什么鬼了。
病人身体困倦极了,身体疼痛,就说是鬼拿了棍捧鞭子欧打他,好象看见鬼拿着锤子、锁链、绳索,站着守在他的身旁。
(这是因为)病人身体疼痛,心里害怕,才虚幻地看见这些的啊。
王充《订鬼》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订鬼》东汉·王充凡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③也。
致之何由④? 由于疾病。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故得病寝衽⑤,畏惧鬼至。
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⑥。
何以效之?传⑦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⑧。
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
”二者用精至矣⑨! 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
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⑩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11),立守其旁。
病痛恐惧,妄见(12)之也。
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夫精念存想,或泄(13)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
泄于目,目见其形; 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
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
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14)哭矣。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15)也。
【注释】①节选自《论衡·订鬼》。
订,评论。
王充(27年—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②〔凡〕大凡,凡是。
③〔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都是人的专心思念造成的。
存,思念。
“思念存想”是并列的两组同义复词。
致,引来。
“所”是一个特殊的代词,它常常与后边的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的词组。
所致,引来的,引申指造成的。
④〔致之何由〕由什么造成的呢?⑤〔寝衽(rèn)〕睡在床上。
衽,卧席。
⑥〔目虚见〕眼睛所发生的错觉,模模糊糊地看见(鬼)。
⑦〔传(zhuàn)〕古书。
下面所说的见于《吕氏春秋·精通》。
⑧〔伯乐学相(xiàng)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伯乐,古时候善于相马的人。
相,鉴别。
顾,看。
玩,寻思。
顾玩,仔细端详。
⑨〔用精至矣〕专心到极点了。
⑩〔箠(chuí)杖〕竹杖。
•引言•《订鬼》的背景及文化内涵•《订鬼》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订鬼》的主题思想分析•《订鬼》的艺术特色分析•《订鬼》的当代价值与意义•结论目录01030102背景介绍研究《订鬼》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王充对于鬼神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了解其思想背景和时代特点。
研究《订鬼》的意义在于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超自然现象的认知,揭示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特点,为现代哲学、宗教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和意义VS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研究路径是从文献梳理开始,逐步深入到王充的思想背景、时代特点和个人经历等方面,最后对王充的鬼神观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
02应劭,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出身于世代显宦之家,博览群书,熟知礼乐制度。
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反映社会心理通过对鬼神现象的探讨,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时期人们对于鬼神观念的信仰和依赖心理。
传承文化通过对鬼神现象的解释,传承了古代中国的鬼神观念和相应的文化传统。
故事情节03手持铜锤,显示出其执法者的身份和权力。
鬼卒与鬼使的关系0102030404对人性的深刻揭示010203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探索思考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无奈。
探索人类命运的规律和意义。
寻求人类在命运中的自由与担当。
05倒叙手法非线性叙事内聚焦叙事独特的叙事方式生动的人物刻画个性鲜明01对比强烈02深入内心03寓言化的表现手法象征意义幻想元素06对人性的认识与反思揭示人性的复杂性探讨人性的根源对人类自身的反思揭示社会不公与不道德现象作品通过鬼神的形象和言行,揭示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公和不道德的现象,如贪污腐败、欺诈勒索、道德败坏等,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作品通过鬼神的故事情节,深入探讨了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如倡导公正、诚实、善良等价值观念,反对贪婪、欺诈、邪恶等不良行为。
作品中的鬼神形象和故事情节,使人们可以从中看到社会的现实和问题,从而更加警醒和关注社会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