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6.39 KB
- 文档页数:1
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及其临床意义HA ,Hyaluronidase(透明质酸酶):为基质成分,可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细胞受损状况,有认为本指标较之肝活检更能完整反映出肝全貌,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变的敏感指标。
1)血清HA在急肝、慢迁肝时轻度升高;慢活肝时显著升高;肝硬化病人血清HA极度升高。
2)血清HA水平是反映肝损害严重程度、判断有无活动性肝纤维化的定量指标。
3)对慢迁肝与慢活肝的鉴别诊断,慢迁肝HA浓度与正常人无差别,而慢活肝的升高明显。
4)反映肝细胞功能,肝脏纤维化形成和程度,反映肝脏炎症性病变。
5)有助于估价肝病发展趋势,在急性肝炎→慢活肝→肝硬化发展中,血清HA逐步并优于其他肝硬化诊断指标等。
6)肝硬化时,有些病人HA却不升高,与其肝脏合成功能有关LN ,Laminin (层粘连蛋白):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慢活肝和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增高,LN也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
另外,LN水平越高,肝硬变病人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明显。
1)反映肝纤维化:正常肝脏间质含少量LN,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时,→肌成纤维细胞增多→大量合成和分泌胶原、LN等间质成分→形成完整的基底膜(肝窦毛细血管化)。
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LN与纤维化程度和门脉高压正相关,纤维化后期升高尤为显著。
2)可诊断酒精肝是否存在门脉高压3)与基底膜相关疾病有关:如先兆子痫孕妇血清较正常妊娠者显著升高,提示可能与肾小球及胎盘螺旋动脉损伤有关。
血清LN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等疾病有关。
PCIII ,Procollagen Ⅲ(III型前胶原):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
1)PCIII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但无特异性,其它器官纤维化时,PCIII也升高。
2)持续PCIII升高的慢活肝,提示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PCIII降至正常可预示病情缓解,说明PCIII 不仅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上有价值,在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上也有意义。
肝纤维化血清学诊断标准肝纤维化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主要发病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细胞损伤,从而发生变性和坏死,导致肝星状细胞(HSC)活化并大量增殖,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ECM),导致内脏胶原蛋白过度沉积,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因此早期诊断肝纤维,对治疗肝硬化意义重大。
肝纤维化是肝内结缔组织增生的结果,结缔组织主要成分是胶原。
检测肝纤维化过程产生的蛋白质如胶原蛋白、层黏连蛋白、弹性蛋白、纤维结合蛋白和蛋白多糖(如透明质酸)可有助于了解机体肝脏纤维化程度。目前,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仍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
但由于肝活检属于创伤性检查,所以对于肝纤维化四项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逐步受到重视,并应用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1、透明质酸酶(HA)血清透明质酸是糖胺多糖的主要成分,主要由星状细胞合成,经血循环到达肝血窦内皮细胞降解,可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细胞受损状况。
肝脏受损时,机体内会激活肝星状细胞,降低血清透明质酸降解的同时,产生大量的血清透明质酸,导致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在肝纤维化早期显著升高,因此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相对准确的灵敏指标。
有研究显示HA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符合率最高,在判定肝纤维化或活动性硬化性疾病时更为敏感,明显优于IV-C、PC III和LN。
2、层粘连蛋白(LN)L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非胶原糖蛋白,LN主要存在于基底膜,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
当患者肝纤维化时,层粘连蛋白会在肝窦内聚集、沉积,促使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
肝脏内LN的产生来源主要是储脂细胞、肝细胞和内皮细胞等。
主要分布于血管壁、淋巴管壁和胆管壁等部位,在细胞间粘连、分化和基因表达中起重要作用。
当患者有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时LN明显升高,LN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
肝纤维化时,LN可与其他细胞外基质成分交联,形成基底膜样结构,故该指标可以反映肝窦毛细血管化和汇管区纤维化,可作为诊断早期肝纤维化的指标之一,但其诊断的敏感性不高,且非特异性恶性肿瘤和胰腺疾病患者血清LN亦可升高。
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肝纤维化是指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慢性肝病所致的持续或反复的肝实质炎症坏死可引起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而其降解活性相对或绝对不足,因此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下来形成纤维化。
因此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血清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水平及临床意义。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150例肝患者血清LN、PCⅢ、Ⅳ-C、HA水平,能反映肝纤维化及肝功能损害程度,对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肝纤维化的诊断迄今仍以组织病理学检查最为可靠,但由于肝穿活检系有创性检查,所以标本有局限性,难以常规用于随访和动态观察。
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这四项指标是反映肝纤维化较好的血清学指标。
本组检测了150例慢性肝炎患者LN、PCⅢ、Ⅳ-C、HA水平,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150例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患者,男100例,女50例,平均年龄28-64岁,其中慢性轻度肝炎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22-60岁;慢性中度肝炎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25-65岁;慢性重度肝炎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25-65岁;肝硬化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30-65岁。
诊断标准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会议修订标准[1]。
对照组25例,为本院健康体检人员,男15例,女10例,年龄25-55岁。
1.2 仪器与试剂北京源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化学发光仪与配套试剂,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3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清晨空腹采静脉血5ml,离心分离血清。
1.4统计学处理各种慢性肝炎患者血清四项指标检测数据均用-x±s表示并进行t检验。
2 结果4组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指标检测情况见表1。
四项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均随病情的加重以及病程的延长逐渐升高(p<0.01), PCⅢ、LN在慢性肝炎重度组升高明显,HA、Ⅳ-C在肝硬化组升高明显,慢性肝炎轻度组血清LN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有哪些发表时间:2020-09-18T16:59:44.803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5期作者:罗化萍[导读]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属于一种间接或是直接将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展现出来的指标,临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罗化萍四川省峨眉山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峨眉山市 614200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属于一种间接或是直接将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展现出来的指标,临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与肝纤维化关系相关的检测指标主要由层黏连蛋白、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蛋白、Ⅳ型胶原蛋白构成,属于重要的肝纤维化诊断依据。
本文对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有哪些以及几项指标的意义进行探究,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与借鉴,具体内容如下。
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有哪些肝纤维化属于慢性肝病发展成为肝硬化的必经之路,属于一切慢性肝病的病理学基础,基础的特点就是细胞外基质成分生成过多,降解不足,出现在肝脏内异常沉积与分布的现象,但是并没有形成肝硬化假小叶。
通过血清学指标的检查,能提早预防出现肝癌或是肝硬变的病症。
肝纤维化的主要病理改变体现在肝脏中纤维结缔组织过多方面,在纤维结缔组织中主要包括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纤维连接蛋白等。
肝脏纤维化,会导致这些纤维结缔组织成分或是代谢产物释放入血。
所以,其在血清学指标中明显升高,表示检查人员的肝脏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增加,属于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
(一)Ⅲ型前胶原蛋白:展现在肝脏内Ⅲ型胶原的合成,肝纤维化程度与血清含量具有一致性的特点,正常值范围小于120微克/升。
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阶段,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肽可升高。
但是肝炎或是肝功能损伤等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肽升高。
(二)Ⅳ型胶原蛋白:属于基底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基底膜胶原更新率方面,整体颔联较高,能更加灵敏的将肝纤维化的过程展现出来,属于肝纤维化早期的核心指标,正常值范围小于75毫克/升。
(三)层粘连蛋白:属于基底膜中独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的程度与静脉压力有直接的关系,正常值的范围小于130微克/毫升。
肝纤检查报告怎么看当我们进行肝脏相关的检查时,肝纤检查报告是评估肝脏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报告上的专业术语和数据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
别担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如何看懂肝纤检查报告。
首先,我们要知道肝纤检查通常包括哪些项目。
常见的有血清学指标检测,如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等;还有影像学检查,比如肝脏超声、肝脏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 或 FibroTouch)等。
先来说说血清学指标。
透明质酸(HA)是反映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严重程度的较好指标。
如果其数值升高,可能提示肝纤维化处于活动期或者病情较为严重。
Ⅲ型前胶原(PCⅢ)主要反映肝内Ⅲ型胶原合成,其水平升高通常与肝纤维化的进展有关。
Ⅳ型胶原(ⅣC)的升高常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情况。
层粘连蛋白(LN)与肝纤维化程度也有一定相关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血清学指标并不是单独诊断肝纤维化的依据,往往需要综合多个指标来判断。
而且,某些其他因素,如炎症、其他器官的疾病等,也可能导致这些指标的异常。
接下来是肝脏超声检查。
在肝纤检查报告中,超声医生会描述肝脏的形态、大小、回声等情况。
正常肝脏在超声下质地均匀、回声正常。
如果报告中提到肝脏表面不光滑、边缘变钝、回声增粗增强、分布不均匀等,可能提示存在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此外,还可能会描述门静脉的内径。
如果门静脉内径增宽,也可能是肝纤维化进展的一个信号。
肝脏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 或 FibroTouch)是近年来常用的一种无创肝纤维化检测方法。
它会给出一个数值,比如肝脏硬度值(LSM)。
一般来说,LSM 值越高,肝纤维化的程度可能越严重。
但这个数值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肝脏炎症、胆汁淤积、肥胖等。
在看肝纤检查报告时,不能仅仅关注某一个指标或数值,而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其他检查结果等。
比如,如果患者有长期的乙肝或丙肝病史,或者有酗酒、脂肪肝等情况,再结合肝纤检查报告中的异常指标,医生就能更准确地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和进展情况。
肝纤维化指标化验检查分析摘要】目的讨论肝纤维化指标化验检查。
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检查并诊断。
结论MAO广泛分布于肝、肾、胃、小肠及脑组织中,在细胞内定位于线粒体膜外,血清MAO活性升高常见于器官纤维化,特别是肝硬化和肢端肥大症,是诊断肝硬化的重要指标。
脯氨酰羟化酶(PH)是胶原纤维合成的关键酶,能将胶原α-肽链上的脯氨酸羟化为羟脯氨酸。
在脏器发生纤维化时,PH在该器官组织内活性增加。
肝纤维化时,肝胶原纤维合成亢进,血中PH酶活性明显增高。
测定PH活性可作为肝纤维化指标。
【关键词】肝纤维化指标化验检查一、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测定【参考值】速率法:≤3U/L。
【临床意义】MAO广泛分布于肝、肾、胃、小肠及脑组织中,在细胞内定位于线粒体膜外,血清MAO活性升高常见于器官纤维化,特别是肝硬化和肢端肥大症,是诊断肝硬化的重要指标。
1.肝脏病变80%以上重症肝硬化患者及伴有肝硬化的肝癌患者MA0增高,但对早期肝硬化反应不敏感。
急性肝炎和轻度慢性肝炎大多正常,但若伴有急性肝坏死时,MAO从坏死的肝细胞中逸出使血清中MAO增高,中、重度慢性肝炎有50%的患者MAO增高,表明有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形成。
2.肝外疾病肢端肥大症、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硬化症等,或因这些器官中含有MAO,或因心功能不全引起心源性肝硬化或肝窦长期高压,MAO也可增高。
二、血清脯氨酰羟化酶(PH)测定【参考值】 28~5lμg/L。
【临床意义】脯氨酰羟化酶(PH)是胶原纤维合成的关键酶,能将胶原α-肽链上的脯氨酸羟化为羟脯氨酸。
在脏器发生纤维化时,PH在该器官组织内活性增加。
肝纤维化时,肝胶原纤维合成亢进,血中PH酶活性明显增高。
测定PH活性可作为肝纤维化指标。
1.急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转移性肝癌脯氨酰羟化酶大多正常。
2.慢性中、重度肝炎有肝细胞坏死及纤维化形成脯氨酰羟化酶活性增高。
3.诊断肝纤维化。
肝硬化及血吸虫性肝纤维化,PH活性显著增高,原发性肝癌患者多数伴有肝硬化,PH活性也增高。
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分析
肝纤维化是不同病因所致肝操作共有的反应,也是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大量
文献报导,肝纤维化阶段是个可逆的病理过程,如能在肝纤维化早期及时诊断和判断其病理
进展,可显著改善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预后。
由于肝组织病理学检测、肝纤维化程度需要进行活体肝穿刺,有创伤性,而且活体穿刺还存
在样本的代表性,医院开展此项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血清学检测方便及时,因此广泛
应用于临床。
血清透明质酸(HA)与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指标一起成为判断肝病严重
程度、鉴别有无肝硬化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的良好血清学指标。
2010年7月—2011年4月,对我科50例慢性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A、LN、PCⅢ、
Ⅳ-C水平进行了测定,旨在探讨上述指标在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中的价值,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慢性肝炎患者50例(肝炎组),男38例,女12例,年龄15-65岁,诊断和临床分型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及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
乙型肝炎40例,丙型肝炎10例,轻、中、重度各为20、20、10例。
同期选择我院体检健康者40例作对照组,两组均抽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由
北京源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按说明书操作。
所有数据均经SPSS11.0软件处理,计量资
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结果:血清学指标比较见下表:
两组相关血清学指标比较(x-±s,ug/L)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 讨论
肝纤维化是由各种因素引起肝细胞脂肪变、坏死及炎症后,进而在坏死区发生胶原纤维增生,细胞外基质过度增生和沉积而形成。
目前能反映肝纤维化的指标较多,临床中应用HA、LN、PCⅢ、Ⅳ-C较多。
HA是一种蛋白多糖,是构成肝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可被肝窦内
皮细胞摄取、降解,肝细胞受损可影响内皮细胞功能,使血清HA含量升高;LN是主要的基
质膜糖蛋白,在肝纤维发展过程中,LN沉积于DISSE空隙,用于形成完整的内皮细胞底膜,
实验研究发现其与肝纤维化形成有重要关系,是门脉高压发生的主要基础,血清LN水平与
Ⅳ-C、HA相平行;Ⅳ-C组成肝内皮细胞与肝细之间的功能性基底膜,肝纤维化时基底膜的形成和破坏均增加,致使血清Ⅳ-C水平升高。
细胞外基质主要以胶原蛋白为基本结构,肝纤维
化时胶原细胞增生和活化,Ⅲ型胶原蛋白合成增加,导致血清PCⅢ水平升高。
本结果显示,肝炎组HA、LN、PCⅢ、Ⅳ-C水平增高,并随病情程度而逐渐升高,以HA最
为敏感。
总之,血清HA、LN、PCⅢ和Ⅳ-C水平可作为判断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的依据,并指导临床及时进行抗肝纤维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