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一中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 格式:docx
- 大小:190.33 KB
- 文档页数:4
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甲)《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诗人以精致的语言、优美的形象、浪漫的手法,叙述了这场安史之乱中的悲剧:唐明皇和杨贵妃用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爱情,只能没完没了地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根据当时的传说和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宛转动人的故事。
诗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心理的再现,因而能在读者的心中漾起涟漪。
(乙)《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丙)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人们自己去揣摩、去回味、去感受。
(1)文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脍炙人口B . 拘泥C . 蜕化D . 因而(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2. (6分)(2017·漳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缺少创世神话,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宇宙发生说,也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思维认为宇宙是一永恒的存在。
天地万物如何产生、存在,也是古代中国哲学家思考的问题。
屈原的《天问》最明显地表达出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对宇宙起源、构成的兴趣。
中国哲学的主流看法虽然认为天地万物不是永恒存在着的,而是有其发生历史的,但天地万物的发生不是由一个外在于宇宙的人格力量创造出来的。
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天地万物如果有一个开始,这个开始应该是自生、自然的。
如汉代道家宇宙论认为,天地是从虚空中逐渐生成了气,又由气的凝聚而生成天地。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挑夫有两个水桶,其中一个有裂缝。
每趟挑水之后,有裂缝的桶只能剩下半桶水。
时间久了,有裂缝的水桶感到很难过,终于有一天,它哭着对挑夫说:“我很惭愧,因为水一直从我这边漏,让你付出的努力只能收到一半的成果。
”挑夫却温和地对它说:“你有没有注意到,在小路的两旁,只有你的那一侧开出了许多小花,而那只桶的一侧却什么也没有?正是因为你漏了一些水出去,我们才能收获这些意外的美丽呀!”读了上面的材料,引起了你的哪些回忆,或促使你生发出哪些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得抄袭,不得少于 800 字。
【答案】残缺是美残缺怎么会是美呢?带着问题看了下去。
扁担两头分别挂着一个木桶,其中一个完好无损,另一个却裂开了一条缝。
挑夫每天都要挑着这两个桶去很远的地方挑水。
每次,他打上满满两桶水,等到挑回家,就只剩下一桶半了——因为有裂缝的桶把许多水洒在了路上。
完好无损的木桶总因自己能多挑水而自豪,可另一只木桶却总是感到自卑。
终于有一天,它对主人说:“你还是别用我盛水了,找个好一点儿的水桶吧。
”“为什么?”挑夫问。
“你每天辛辛苦苦跑那么远去打水,可是回到家后,就已经被我浪费半桶了。
”木桶说着,又溢出了水。
然后它慢吞吞地说:“我实在太愧疚了,真是对不起。
”挑夫爽朗地笑了笑,对木桶说:“你别太自责,现在,你好好留意一下路边的花草。
正是因为你帮忙给它们浇水,它们才能长得那么繁茂。
你的确有残缺,但是你的残缺是可以为世界带来美的。
”多么简短而平常的事例啊!而这里面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以前我认为,美就是漂亮好看,但现在我不这么认为,美是个平常的词,它的定义可以有许多:他可以形容人的容貌是美丽的;也可以形容人的品行是美丽的;还可以形容心灵是美丽的……但残缺是哪种美呢?它没有定义。
美是要靠人去理解的,解释不清楚,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我成绩不好,认为我是有缺陷的,残缺的,不美的,现在,我发现,残缺并不是一种耻辱或者见不得人的事,残缺也有自己的好处。
2019届江西省抚州市七校高三10月联考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第II 卷(非选择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妈祖信仰发生于宋代的莆田湄洲一带,随着海上贸易的盛行而在沿海各地得以迅速传播。
随后妈祖得到了朝延的青睐和加封。
妈祖从此进入了国家正祀的序列,其信仰形式也得以官方化和经典化。
近现代以来,该信仰因其本土性和特殊性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层出不穷。
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又开始走上了一条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道路,妈祖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性特号,妈祖信仰则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明清以来妈祖就是一位国际化的神灵,但种种原因使得妈祖信仰呈现出多画相的特征。
当代的妈祖信仰开始通过网络、电視等新媒体进行传播。
伴随着妈祖信仰的传播,全球各地通过分香(分灵)的形式兴建了妈祖的宮庙。
缘于中华文化的“寻根”情怀,各地妈祖分香经常会前往湄洲妈祖庙进香,提升系谱的排位顺序;或彼此宫庙之间进行“绕境进香”,扩大妈祖信仰的向心力。
这些朝圣活动,一方面以拟亲属关系来建构不同地城层次的妈祖信仰共同体,另一方面也増进了两界三地人文血脉的联系,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增进,很多海外、港澳台妈祖庙分香也会前往湄洲岛祖庙进香,这意味着妈祖信仰已经超越了地域,成为人类的“和平女神”,在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两岸三地的民族情感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在“文化资源化”的社会大背景下,产业化和旅游化的发展趋势在所难免,但它作为一种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中华信仰文化,也必须保持其民间信仰的基本特质,同时不断注入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成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一个非常具有文化凝聚力的象征符号。
景德镇一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阿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造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知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景德镇一中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1.B (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
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D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2.B (B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3.A (A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4.C(小说开头描写的是公交车上的一个场景,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并未为下文争吵埋下伏笔)5.①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之间的歧见,②从售票员身上可以看出职业精神和服务规范缺失,③自控力较差,④个人素质不高等。
(答出三点即可)6.使情节跌宕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正是有了多余一句话,才会不断出现新的矛盾,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
(2分)通过不同人物多余的一句话说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有助于突出主题。
(2分)7.B (“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有误,从材料二来看,表头说“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见曲线图上反映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用户规模”,二是“同比增长走势”,百分比反映的是“同比增长走势”,数字反映的是“用户规模”,由此可知,“增长两倍多”是用户规模,而非同比增长率) 8.B (A项,“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
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由数据来看,并未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学习资料专题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
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华,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
“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爱恨相思的描写,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突出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
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
流水恰可进行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释放。
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带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
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感的一发不可收。
“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
去不断,来无际。
”(欧阳修《千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的相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
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
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
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有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
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牡丹》)。
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景德镇一中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人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2 2 2 2 2 22019 届高三 10 月月考生物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本题共3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45 分。
选择题答案填入答题卡。
)1.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B.DNA 作为细胞核遗传物质,RNA 作为细胞质遗传物质C.衰老细胞体积变大相对表面积减小,因此物质交换的效率下降D.细胞分化后其DNA 一般不变,但RNA 不完全相同2.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核苷酸、核糖核酸、质粒的元素组成完全相同B.抗体、纤维素、DNA 都是由单体聚合而成的C.磷脂和胆固醇均属于组成动物细胞膜的脂质D.蛋白质遇高温变性时,其空间结构被破坏,肽键数减少3.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蒸馏水来鉴定葡萄糖和尿液中的蛋白质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C.食用花生油最好选用苏丹Ⅳ染液来鉴定,而一般不选用苏丹Ⅲ染液来鉴定D.甘蔗茎的薄壁组织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还原糖的鉴定4.下图为生物体内3 种有机分子的结构,其中①仅存在于植物细胞中,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最可能存在于叶肉细胞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B.②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吡罗红可使其呈现红色C.③的合成一定是伴随着有机物的氧化分解D.②和③的分子组成上都含有核糖5.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的识别与结合具有专一性B.与不同激素分子结合的受体是不同的C.与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结合的受体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数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6.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葡萄糖进入细胞都需要载体协助,但不一定消耗能量B.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C.线粒体膜上没有运载葡萄糖的载体蛋白D.内质网既可和外层核膜直接相连,也可和细胞膜直接相连7.关于生物实验中相关试剂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A.盐酸在观察DNA.RNA 分布的实验中,可促进染料与RNA结合B.盐酸在观察DNA.RNA 分布的实验中,可加速染料进细胞C.盐酸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可促进染料与DNA 结合D.盐酸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中,用于二氧化碳与重铬酸钾染色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人若判断甲是否进行有氧呼吸,依据的是细胞中是否含有结构①B.细胞甲和细胞乙合成分泌蛋白时均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C.若判断乙是否为植物细胞,不能仅依据细胞中是否含有结构②D.根据细胞中是否含有结构③.可将甲、乙、丙三种生物分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9.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中正确的操作是A.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将淀粉与淀粉酶两溶液混合后再调控温度B.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为底物C.若探究pH 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为底物D.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斐林试剂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10.右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 两点麦芽糖酶的利用率相同B.若温度上升5℃,b 点向下方移动C.减少麦芽糖量,酶的活性一定下降D.可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的分解情况11.在适宜的条件下,研碎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放人离心管中并依次按如图处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细胞中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B.图中DNA 含量最多的结构位于P1,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存在于S1、P2C.合成蛋白质的结构存在于S1、S2、S3、P4D.若要在高倍镜下观察P3的棒状结构,一般需要利用甲基绿进行染色处理12.下列关于生物体内ATP 的叙述正确的是A.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各反应阶段均生成少量ATPB.运动时肌肉细胞中ATP 的消耗速率远高于其合成速率C.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消耗[H]的过程伴随着ATP 含量增加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常伴随着ATP 的水解13.如图为菠菜叶肉细胞内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O + H O −①−→(CH O)+ O −②−→C O + H OA.过程①进行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B.过程②生成物H2O 中的O 来自(CH2O)C.过程①和②中均可产生还原氢D.过程①和②不能在原核细胞中发生14.下图为部分人体细胞的生命历程。
江西省上饶市、景德镇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世纪以来,世俗化写作丰富了文学生态的同时,对文学核心价值观的取向提出严峻挑战。
呼唤“大雅乊声”,以抵御“愚乐文学”,用强大的正面力量遏制文学的世俗化趋势。
应该看到,世纪乊交以来,文艺世俗化的趋势已然显在。
对此,俄国文化符号学家洛特曼的话可谓剀切: “在接受过程中,只有将高雅的与低俗的、精英的与大众的融合在一起才能消除它们乊间的界限,而这不仅是美学范式转换的典型表现,也是正在变化的内容的显著特征。
”应该承认只有将世俗文学纳入当代文学的版图,新世纪的文学生态链条才是完整的。
然而,文学的世俗化脚步不可能中觃中矩不偏不倚,世俗化文学(比如毫无门槛的网络文学)在拓宽表现路径、走近大众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对此,尼采很早就挃出: “所谓文化与真正的艺术如此疏进和互相嫌恶对立,如同我们当代所目睹的这样。
我们明白这样一种羸弱的文化为何仇恨真正的艺术,因为它害怕后者宣判它的末日。
”我的理解,先哲们所谓“高雅的”“精英的”“真正的艺术”,应该就是挃向“文学核心价值观”这个命题。
显然,与集中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的文学精品建构相反的是低俗文学。
在娱乐至死、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崇高、信仰、悲悯、关怀等这些曾经被文学写作者视为神圣美好的概念,在一些作家笔下已变成明日黄花,文学已不再是他们心目中神圣不可亵渎的伟大事业,他们用生花妙笔殚精竭虑地传达着快感,书写着利益,表现着“愚乐”,叙述着卑微,以迎合市场,迎合某些审美趣味不高的读者,这种进离核心价值观的文学,偷袭了读者的心灵,污染着社会的风气。
景德镇一中2019 届高三10 月月考英语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的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第一听力(共两节,共20 小题,每小题1.5 分,满分30 分)第一节(共5 小题;每小题1.5 分,满分7.5 分)听下面5 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 从题中所给的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 你都有10 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A. Teacher and student.B. Salesman and customer.C. Librarian and student.2. Which room will the man have probably?A. A twin-bedded room with bath.B. A single room with bath.C. A family room.3. 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white shoes?A. They are very cool.B. They will be dirty easily.C. She dislikes the color.4. How will the woman go to Wal-Mart?A. On foot.B. By bus.C. By bike.5. Where is Tom now?A. In the classroom.B. In the dormitory.C. In the hospital.第二节(共15 小题;每小题1.5 分,满分22.5 分)听下面5 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景德镇一中2019 届高三10 月月考语文试卷命题人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唐人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
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
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
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C、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多余一句话秋林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
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
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睛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
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
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 也能到。
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
可大爷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
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
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
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 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
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可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
“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
打扮得跟狐狸精似的!”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
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
”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锅了。
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受不了了,他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声音很快平息下来,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
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
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瓜,和她计较什么呢?”(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以对话为主,也存少许议论,中间穿插人物外貌、神情、动作等描写,突出了不同人物的身份特点。
B.小说中的人物基本上前一句是好话,后一句却让人反感,这说明人们既有讲理的一面,也有修养缺失的一面。
C.小说开头“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能够表现出乘坐公交车时乘客无聊的心态,为下面的争吵埋下了伏笔。
D.“我”本是旁观者,而在结尾的时候也成为事件的参与者,读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幽默有趣,又引人深思。
5.从小说中看,你觉得造成“多余一句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6 分)6.情节中每当事情要解决时却被“多余一句话”所打破,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2018 年1 月2 日,支付宝发布2017 年全民账单。
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
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 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 大类100 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
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 年1 月3 日报道)材料二:2014 一2020 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玛,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
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 年4 月1 日起实施。
(摘编自新浪网2017 年12 月28 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 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