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修身治国类考点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15
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2015年陕西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学生版)陕西中考考情分析与复习指南文言文阅读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从历年考试阅卷情况来看,也是最容易失分的题型。
因此,掌握此专题的命题规律和复习要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近年试卷可以看出:从选材上讲,课内外兼顾。
2012、2014两年均为课内外对比阅读,2013年虽选择了纯粹的课外文言文,但同学们看到文章人物并不陌生,该文与课内文章《晏子使楚》又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
从考查要点上讲,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翻译、归纳概括中心这几个考点从顺序、分值比重、出题方式上都比较稳定。
因此,同学们要分析和掌握这些命题规律,打好文言文的基本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方能在考场上坦然应对。
,真题体验)一、(2014·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孔子世家赞《史记》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注释】①低回:徘徊,流连。
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课文链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高山仰.止 仰望,敬仰 (2)不能去.云 离开 (3)没则已.焉 停止,消失 (4)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恨 第四部分 古诗文阅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D) A.⎩⎨⎧虽.不能至虽.不能察,必以情 B.⎩⎪⎨⎪⎧然.心乡往之烨然.若神人C.⎩⎪⎨⎪⎧当时则.荣入则.无法家拂士D.⎩⎪⎨⎪⎧想见其.为人此之谓失其.本心 点拨: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难度中等。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材料一:太宗问公【注】日:“朕所行事,与贞观初有异否?”对日:“贞观之初,陛下锐情思政,从谏如流,每因事触类为善,志存俭约,无所营求。
比者造作微多至于谏争时有忤色以此为有异耳J虢州统军裴师利奏:“诸山大有银矿,采之极有利益J敕殿中少监赵元楷,令诸国府卫士及百姓采之。
公进谏日:“陛下巍巍盛德,所急在于仁义,所宝岂是珍奇?珍奇既积,仁义必损。
且劳役卫士,与下争利,人不见德,将何好焉。
太宗深纳之,即令停废。
太宗问日:“义宁之初,国家虽有关中,王世充、李密各自割据。
当此之时,诸君所事之主,谁优谁劣?”公对日:“李密智计英拔而器度局小。
”戴胄奏称:“王世充言议繁而寡要,为化但为一时之利,不堪思其后图。
”太宗日:“平定天下,朕虽有其事,若守之失图,切牛亦复难保。
秦始皇实可为诫。
公等直念公忘私,荣名高位,可以长守。
太宗谓侍臣日:“计朕平定四方,优勤百姓,虽不及前代哲王,比炀帝故应万倍。
但君臣相须,事同鱼水。
然鱼不得水则立,水无鱼则废。
固知国家唯藉臣佐及百姓,共相翊戴,方得保其尊荣。
”公对日:“昔楚王召詹何为相.何日:“唯解修身,不解理国。
'王又遣使重请何日:'未有身正而国不理者。
'今远方慕化,并由陛下克己自修,所以夷狄成知效命J(节选自王方庆《魏郑公谏录》)材料二:君心不能以自正,必亲贤臣、远小人,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也。
古先圣王所以置谏律■之职,凡以先后纵臾,左右维持,惟恐此心顷刺之间或失其正而已。
舜其所以然者,诚以天下之本在是,一有不正,则天下万事将无一物得其正者,故不得而不谨也。
(节选自朱熹《庚子应诏封事》)【注】公:即魏郑公,魏征。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比者A造作B微多C至于谏争D时E有忤色F以此为G有异耳。
文言文复习之“修身”主题:《陈太丘与友期行》《论语》十二章《富贵不能淫》课后巩固习题卷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10分)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1)往之女.家( )(2)以顺为正.者()(3)威武不能屈.()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这篇驳论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
B. 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夫的内涵。
C. 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二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道德操守。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列举了大丈夫面对三种境遇时的表现,三个“不能”语气坚定,铿锵有力,形成一股刚毅之气。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署南平教谕。
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
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从张。
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
”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有删改)【注释】①脱粟:吃糙米饭。
②艺:种植。
《诫子书》考点集训2一、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诫: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__________________③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慢:__________________④意与日.去日:____________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中指出修身养德的方法是“______”和“______”。
无论是“明志”,还是“成学”,作者强调想要获得成就,就必须“______”,而“______”则会导致失败。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文言文阅读训练:修身、齐家与治国(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T3小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天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居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涧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童。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愧,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F不存•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①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注]①辟:亲近、偏爱之意。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全对才得3分。
(3分)富A润屋B德C润身D心广E体胖F故G君子H必诚其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指使……整齐有序,《谏逐客书》中“却宾客以业诸侯”中“业”的用法与之相同。
B.厌,指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词义相同。
C.形,指显现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中的“形”用法不同。
201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强化训练: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往往,每每。
③沃;浇。
这里当洗讲。
④啖;吃、⑤谗:说人坏话。
阅读训练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②③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参考答案1、①dan吃;②wo洗③ji供应④chan说别人坏话;2、B;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②妻子的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5、揭示主题。
《诫子书》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一、原文及翻译【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dàn)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操行,心绪宁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
过度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悲伤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悲叹)又怎么来得及呢?二、重点字解释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
书:书信。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
澹(dàn)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须:必要、一定要。
广:使……增广。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使……完成。
淫慢:过度懈怠。
淫:过度。
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
年:年龄。
与:跟随。
时:季节、时光。
三、中心赏析(1)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要求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具体途径。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作用。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者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修身立志篇.《论语》《论语》《鱼我所欲也》《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注: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为常考默写句,黑体字为易写错或易混淆的字。
其中加*号的篇目为新增篇目。
一. 内容梳理二. 完成下面表格1.孔子语录《论语》【名句积累】1.习总书记在中央学校建校80周年的大会上提出,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这再次阐明了《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深刻含义。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说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在开幕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你们的到来。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曾子认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10.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1.我们应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先进和落后,正好孔子所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我们对人要宽容,要推已及人,要以孔子的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准绳。
13.孔子认为做君子要成人之美,帮人成就好的美德的句子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4.反映孔子对音乐的赞叹和痴迷的句子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文言词汇】1.一词多义(续表)①学而时.习之(时间名词作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时间名词作状语,每天)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指旧知识,“新”指新知识)④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传授的知识)【句子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习知识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是愉快的吗?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生气,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中考文言文修身治国类考点训练(二十七)《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2)温故.而知新(学过的(旧)知识)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A.诲女.知之乎(通“汝”,人称代词,你)B.不耻.下问(可耻)C.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学而时习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人不知而.不愠水落而.石出者C.可以..一战..为师矣可以D.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做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5.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
6.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
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
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二十八)公输(节选)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然如此)(2)子墨子九距.之(同“拒”,抵御)(3)楚王问其故.(缘故,原因)(4)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虽.杀臣,不能绝也3.翻译句子。
(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派兵将攻打宋国,与上面说的那个人的情况是同一类(性质)的。
(2)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攻城的器械招数全施展尽了,而墨子的抵御之术还绰绰有余。
4.选段在记述墨子与公输盘演练的攻守战中,“九设”“九距”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战斗的激烈;“公输盘诎(公输盘之攻械尽)”一句可以看出公输盘已经技穷;“吾请无攻宋矣”一句表明楚王决定放弃攻打宋国。
5.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D )A.《公输》一文出自《墨子》一书,此书一般被认为是墨子的弟子记述墨子的事。
B.墨子和公输盘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的斗技是很精彩的。
“九设九距尽”说明这场模拟攻守战的激烈。
C.“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一个“诎”字,说明公输盘已是黔驴技穷;“吾不言”一句则表现他的阴险并带有威胁的意味。
D.选文中墨子采用设喻、类比的方法说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国。
说明了有理走遍天下的道理,只要善于说理,一切困难将迎刃而解。
6.(2013·温州)文中“吾不言”的背后隐藏着公输盘怎样的心理?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
他意识到墨子是攻宋的障碍,陡起杀机,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想找茬杀掉墨子。
(二十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放弃)(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极点)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3)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3.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要施行“王道”(“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
(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 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
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
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能举类似一例即可)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排比。
作用:从反面推论,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依靠人和,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
(三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C.曾.益其所不能/荡胸生曾.云D.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B.必先苦其.心志/其.如土石何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不知而.不愠D.管夷吾举于.士/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3.(2013·娄底)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所以动心忍性。
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灭亡。
4.(2014·天津)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D )A.曾.益其所不能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入则无法家拂.士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5.文章开头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共同点:这些人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历了艰苦磨练之后,被统治者委以重任,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摆事实)。
作用: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
6.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将如何面对?示例: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不能灰心丧气,要迎难而上,一个人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
只有把困难当做成功的垫脚石,经受住困难的考验,才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三十一)鱼我所欲也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故.不为苟得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万钟于.我何加焉因使唐雎使于.秦C.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生,亦我所欲.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2013·烟台)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第①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用原文的话回答);第②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义”比“生”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