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3墨梅优秀教学设计1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11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案设计(通用5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2、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
3、揭题,读课题。
二、读诗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
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淡墨、痕、清气、乾坤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
读懂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
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1、品淡墨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3《墨梅》优质课教案1一. 教材分析《墨梅》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元代画家王冕。
这首诗通过描绘墨梅的傲骨清香,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信仰。
本诗意境高远,语言简练,富有深刻的哲理,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但对于诗中所蕴含的深层哲理还需引导。
学生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品格的描绘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如何将这些描绘运用到写作中还需锻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墨梅》,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珍惜自己的品格,做一个高洁、坚定的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墨梅》,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领悟诗中所蕴含的深层哲理,学会如何将这些描绘运用到写作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示范法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墨梅》全文、相关背景资料、PPT等。
2.学生准备:预习《墨梅》,了解诗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墨梅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墨梅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王冕及《墨梅》的背景。
2.呈现(5分钟)教师朗读《墨梅》,学生跟读,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文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墨梅》,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朗读古诗。
4.巩固(10分钟)学生默写《墨梅》,教师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们体会诗人的情感。
5.拓展(10分钟)讨论:诗中的墨梅代表了什么?引导学生从诗文中领悟到墨梅的高洁、坚强,进而联想到自己,做一个高洁、坚定的人。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3《墨梅》优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墨梅》是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之一,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作者王冕。
本文通过描写一株墨梅树的生长过程,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寄托了对生命的理解和人生态度。
在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又要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感悟情感,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理解《墨梅》的基本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2.能够朗读《墨梅》,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3.了解古典诗歌的特点,懂得欣赏和鉴赏。
4.发表对《墨梅》的个人感受和体会,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1.理解《墨梅》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课文的朗读技巧。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墨梅树的图片或幻灯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墨梅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学习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解释生词及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和意境,探讨作者的用词和意图。
3.朗读练习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墨梅》的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读者,并让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朗读水平。
4.诗歌欣赏播放《墨梅》的音频,让学生闭目倾听,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让他们体会诗歌的表达方式。
5.个人感悟让学生就《墨梅》这篇诗歌写一篇读后感想,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馈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作业以及教师评语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帮助学生提高对《墨梅》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心得《墨梅》这篇古典诗歌,虽然简短,却蕴含丰富的意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通过本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以上就是针对四年级下册20.3《墨梅》的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对语文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墨梅》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一,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王冕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作者善于画梅,也喜欢咏梅。
诗人借墨梅表达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静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表现出他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
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1.认识“砚、乾、坤”3个生字,会写“砚、乾、坤”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墨梅》,背诵古诗。
3.让学生理解《墨梅》的诗意,感悟诗情,体会梅花的品格,从中感悟作者借梅花所表达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
2.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美丽的。
(课件出示梅花)2. 你喜欢梅花吗?喜欢梅花的什么呢?(香味,颜色,精神)梅花是“四君子”之首,从古至今有许多文人墨客用最美的语言来赞美梅花,你知道哪些呢?预设: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不仅在下雪时有诗人赞美梅花,在黄昏时刻,它也毫不逊色,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来赞美梅花的。
二、解读课题,了解诗人。
(一)解读课题1.出示墨梅图。
师引导:这幅图的梅花,与我们刚才看的图片有什么不一样呢?2.(生交流)师小结:是的,这是用浓浓淡淡的水墨来画梅花,这副画就是墨梅图,而上面的这首诗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墨梅》——板书课题:墨梅3.像这样在中国画的空白处,提上一首诗的艺术形式,我们叫它“题画诗”(二)了解诗人这首诗和这幅画的作者,王冕,字元章,元朝画家、诗人、篆刻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案第【1】篇〗今天,在教学《古诗两首》这一课时,我尝试着将两首古诗——《石灰吟》、《墨梅》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
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读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
(注意诗中前鼻音的字较多)2、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注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二、解诗。
1、自由读诗,结合文中的彩图,试着理解诗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引导学生在书中批注诗意。
3、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梳理。
“若”、“等闲”、“吾”、“清气”、“满”、“乾坤”的意思理解是重点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诗句讨论上述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名说,自由说,引导说。
三、品诗。
1、齐读《石灰吟》,想一想: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石灰”“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诗人借石灰抒发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墨梅》,想一想:诗中的“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墨梅”“墨梅”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墨梅素洁高雅、贞洁自守,诗人借墨梅表到了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辨诗。
1、自读自悟:这两首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2、引导学生讨论,板书:咏物抒怀石灰——于谦——清白墨梅——王冕——清气3、熟读成诵。
五、延读。
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教学随想】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
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3《墨梅》教案1一. 教材分析《墨梅》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元代诗人王冕的一首题画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对墨梅的喜爱。
课文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韵味,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以及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他们对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也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但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古诗词的表达方式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诗文,体会诗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或视频资料。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3.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或视频资料,播放课文朗诵,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简要介绍诗人王冕及其作品《墨梅》。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文图片或插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文的意境。
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体会诗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墨梅具有哪些品质?”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案第【1】篇〗一、通读分类,整体感知1.读好题目和作者。
2.读好诗中的两个新词:洗砚、乾坤。
3.读好整首诗。
4.发现诗中隐藏的三种不同的梅花。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第一题。
二、引经据典,品读“家中梅”1.品读家中梅:我家洗砚池边树。
2.为什么王冕家的梅花不是种在堂前,不是种在屋后,不是种在花圃,而是种在洗砚池边呢(借助注释理解内涵)3.读好家中梅。
三、知人论世,品读“画中梅”1.品读画中梅:朵朵花开淡墨痕。
2.王冕是位大画家,很善于用色,怎么不给梅花添点颜色呢补充王冕生平资料,理解内涵。
3.读好画中梅。
四、互文比较,品读“心中梅”1.品读心中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写梅花,通常会写它的香气。
(补充一组写梅香的诗句3.王冕这首诗,写的不是“香气”,而是“清气”,是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然后,完成课堂练习的第二大题。
4.拓展王冕写梅花的诗句,深入理解“清气”内涵。
5、读好整首诗。
五、托物言志,整体提升。
1、发现《墨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创设问题情境,深入感悟并熟记整首诗。
3、集体背诵整首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案第【2】篇〗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是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1 课前请学生搜集王冕的资料2 制作好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请一学生介绍一下本首诗的作者——王冕一、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冕写的《墨梅》(电脑出示全文),先听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二、1、你们也试着读读,看看能否读通,开始。
2、好,能读通吗?那钱老师来考考大家(电脑出示词语)。
吾家洗砚淡墨痕乾坤谁来读一下,读对了其余同学跟读两遍。
3、齐读古诗。
三、看来通过第一遍读大家已经把这首古诗读通了,收获挺大的。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教学设计【第1篇】一、通读分类,整体感知师:孩子们,今天咱们一起学一首古诗,古诗的题目叫——生:墨梅(齐)师:古诗的作者是——生:王冕(齐)师:冕是一个生字,读第三声,再来一次。
生:王冕(齐)师:好的。
这首古诗还有两个新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谁会读?(师检查反馈)师:第一个新词是洗砚。
练过书法,学过国画的人都知道有“文房四宝”,谁知道?生:笔墨纸砚。
师:恩,笔墨纸砚,说得很流畅。
笔是毛笔,墨是黑墨,纸是宣纸,砚是砚台。
洗砚的砚是文房四宝的第几宝?生:第四宝。
(齐)师:这叫文化。
还有一个词是乾坤。
谁知道乾坤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通过这首诗,王冕的一个心情以及他对一个世界的观念。
师:好,他说王冕的心情就能让他知道乾坤就是天地,那是神童。
还有谁知道乾坤是天地的意思?怎么知道的?生:就是墨梅旁边注释上有写。
师:他说了一个关键的信息,谁听到了?生:注释师:(师转向“神童”)其实孩子,你也是看注释才知道的,对不对?生:是,但是自己也理解了下。
师:哦,自己也理解了下,这就对了。
先看注释,再结合上下文,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既然我夸你是“神童”,愿不愿意接受挑战?生:可以。
师:你说乾坤是天地,哪个字是天?哪个字是地?生:乾是天,坤是地。
师:神童。
我果然没看错。
孩子们,这也是文化。
师:好,这两个词会读了,意思也明白了,那么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
谁来挑战读整首诗?(师检查反馈)师:墨梅,墨梅,顾名思义它写的当然是梅花,但是有人说这首诗不简单,其实啊,这首诗里藏着三种不同的梅花。
请看大屏幕,在王冕的家中藏着——生:家中梅(齐)师:藏着——生:画中梅(齐)师:藏着——生:心中梅(齐)师:打开课本,完成课后练习的第一题。
想想家中梅藏在哪里,画中梅藏在哪里,还有心中梅藏在哪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学设计第【1】篇〗《墨梅》教学设计《墨梅》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全诗构思精巧、淡中有味,直中有曲,极富清新高雅之气。
以下是整理的《墨梅》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墨梅》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学会“砚”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3、拓展学生知识面,了解其他描写梅花及托物言志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诵读古诗,体会情感,感受美感,领悟方法。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冬天里,许多花都凋零了,唯有蜡梅花傲放枝头。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梅花图,请看——出示《墨梅图》,这是一位画梅高手的代表作,是他为朋友良佐画的。
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梅花,用一两个词语来说说。
老师送你们几个词语,读,出示:枝干挺秀朴素淡雅清香四溢沁人心脾师:同学们,我们要上课了,准备好了吗?好,上课。
一、诗画引路,感受“梅”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有关梅的诗,板书:梅,这梅花可不是一般的梅,它很特别,叫墨梅。
(板书:墨)(生跟老师一起写,指导写法:上面一个黑,下面一个土)齐读课题。
2、解诗题。
(墨梅就是用水墨不用颜料画成的梅花。
)(指着《墨梅图》)这首诗就写在刚才那幅画上,我给它取个题目叫“题画诗”。
(板书:题画诗)3、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对,就是著名的书画家——王冕。
(板书:王冕)4、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近王冕,走进这首《墨梅》。
二、自主探究,了解诗1、要学好诗必须先要读好诗。
请大家将诗好好地读上几遍,做到字正腔圆,通顺流畅,读出节奏,读出诗味来。
(出示《墨梅》)生自由练读。
2、谁来把诗读准确?指名读。
相机指导“吾”的读音,跟老师多读几遍。
理解“吾家”就是“我家”“乾坤”的读音,理解“乾坤”就是“天地,人间”评价学生:你能把每一个字读准确。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学设计第【1】篇〗《墨梅》教学设计《墨梅》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十课中的一首古诗,也是一首题画诗。
此诗是我国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代表作。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诗人借墨梅为喻,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六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要感受古诗的文化精髓,仅仅是从诗歌的表面去理解,并不能真正的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诗歌蕴含的意境。
为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就要让学生去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领悟诗歌的意境美,体会和学习诗人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并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在本堂课中还是让学生以读为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要他们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
同时,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让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意。
2、感受诗人借咏梅贞洁自守,淡泊清高的情操。
过程与方法: 1、以读感悟,体会诗情。
2、文图合并,感受情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诗人借墨梅自喻,表达其淡泊名利、清雅高洁的高尚追求。
2、激发学生爱梅的情感,学习梅花的品格。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墨梅自喻,表达其淡泊名利、清雅高洁的高尚追求。
教学准备:生:提前预习古诗。
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前热身:出示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四组,一方面复习了六年级第一学期所学文中人物的品质,一方面为降低学生总结概括王冕的品质做铺垫。
(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严谨认真;碧血丹心、忧国忧民、赤胆忠心;舍己为人、宽容大度、深明大义;淡泊名利、鄙视流俗、贞洁自守)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导入课题课件出示含有“梅”的三首古诗,让学生朗读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说说诗中的“梅”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3墨梅优秀教学设计1课型:新授课小学设计阅读理解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飞行之王——蜻蜓蜻蜓被誉为昆虫世界里的“飞行之王”。
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
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
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
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
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可以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
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
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
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
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
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
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
(1)下列成语中的“望”字与“望尘莫及”的“望”意思相同的是()。
A. 德高望重B. 一望无际C. 众望所归D. 喜出望外(2)本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不包括()。
A. 列数字B. 作比较C. 打比方D. 分类别(3)文中介绍蜻蜓是飞行之王时写到了飞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用“________”画出蜻蜓能做哪些“特技表演”,并说说它能做这些“特技表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蜻蜓飞上玉搔头”是一句唐诗。
你还知道哪些写蜻蜓的诗句呢?写一写。
【答案】(1)B(2)D(3)突出了蜻蜓飞行技巧之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让读者对蜻蜓特殊的身体结构更容易理解。
(4)①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
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
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
②根本原因: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
(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解析】【分析】(1)先理解“望尘莫及“中望的意思,然后再选择和它意思相同的成语。
(2)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筛选。
(3)拿飞机和蜻蜓做对比,对比手法是为了突出其中某一事物的特点,让人更容易理解该事物。
(4)仔细阅读文章本题可以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5)根据自己的积累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⑴B;⑵D;⑶突出了蜻蜓飞行技巧之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让读者对蜻蜓特殊的身体结构更容易理解。
⑷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
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
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
根本原因: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
⑸示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字义的理解能力。
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有所不同,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2)本题主要考查的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做题时根据说明方法的定义和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理解。
(3)本题主要考查写作手法的作用。
做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仔细阅读文本,找到答案。
(5)本题属于积累拓展。
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解答。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救救我吧,人类我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行星,穿着一件厚厚的空气外衣,在外衣里面还穿着蓝色、绿色、褐色的花衣裳,自古以来,人类便在我的怀抱中生活。
人类给我起了一个漂亮的名字——“地球”。
起初,我十分健壮,山清水秀。
但是,随着一幢幢楼房的崛起,一片片工地的开发,成千上万吨的垃圾,形形色色的污染物,使我渐渐地生起病来。
人类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水,绝大部分侵入了我的血液里,使海洋、河流的生物危在旦夕,人类的生命也受到了威胁。
所以,我患上了一种“水源污染”病。
愈来愈多的车辆、工厂排出的废气,使保护我的大气层也受到侵害,我的呼吸道感染,体温急剧上升,病情恶化,我得了“空气污染”病。
人类建筑的打桩声,工厂的机器声,汽车的鸣笛声,冷气机的隆隆声……这声那声在我耳边回荡,使我听力下降。
我又不幸得了“声音污染”病。
更令我胆战心惊的是人类砍伐树木,毁坏农田,毁掉我的绿衣裳,损害了健康的皮肤,使我变得面黄肌瘦,百病交加。
救救我吧,人类!让我恢复原来美丽的面孔,让我为你们——我的孩子们,做一个好母亲吧!(1)根据意思写出选文中的四字词语。
①山山水水十分清幽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________②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
________③形容人营养不良或有病的样子。
________(2)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A. 表示引文的省略B.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C. 表示列举的省略D. 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3)文中具体写到“我”患的疾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后面的词语“________”可以看出“我”患的还不止这些病。
(4)联系前后文想一想,地球变成面黄肌瘦的原因是什么?(5)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地球母亲早日痊愈呢?【答案】(1)山清水秀;形形色色;面黄肌瘦(2)C(3)“水源污染”病;“空气污染”病;“声音污染”病;百病交加(4)地球变得面黄肌瘦的原因是人类砍伐树木,毁坏农田,毁掉地球的绿衣裳,损害了健康的皮肤。
(5)提示:从保护水源、空气,减少噪声等方面具体来说。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首先理解给出的词语的解释,根据意思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即可。
(2)本题已经给出了省略号的作用,做题时根据语境进行选择即可。
(3)仔细阅读文章,抓住文章中关键性的语句进行填写。
(4)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5)结合社会和自身实际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⑴①山清水秀;②形形色色;③面黄肌瘦;⑵C;⑶“水源污染”病|“空气污染”病|“声音污染”病|百病交加;⑷地球变得面黄肌瘦的原因是人类砍伐树木,毁坏农田,毁掉地球的绿衣裳,损害了健康的皮肤。
⑸提示:从保护水源、空气,减少噪声等方面具体来说。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意思的掌握,解答本题首先理解给出的词语的解释,在理解的基础上,仔细阅读短文从中找出与意思对应的词语。
(2)本题主要考查的省略号的作用,不同的语境作用也不相同,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解答。
(3)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
做题时要根据题意并结合语段内容进行筛选。
(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做题时要仔细阅读文章,抓住关键性的语句进行概括。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联系实际解答即可。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节选)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
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神农带着随从,攀上了高山。
他亲自采摘各种花草,放到嘴里尝,并把尝到的结果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
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
随从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他的嘴里。
神农吃了灵芝草,才把毒气解了。
随从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劝他下山回去。
他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就这样,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
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随从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
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随从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
(选自《中华传统美德简明教程》,兰州大学出版社)(1)“苦思冥想”的意思是________。
它的近义词有________、________等。
(2)把画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________(3)下面说法,有错误的是()。
A. 神农氏为了让百姓有吃的,能看病,就亲上山自品尝了一百种草药。
B. 神农氏利用灵芝草救了自己一命。
C. “神农架”这个名字是用来纪念神农氏的。
(4)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神农氏为说些什么呢?【答案】(1)尽心地思索和想象;搜肠刮肚;绞尽脑汁(2)我们不能回去。
(3)A(4)神农,你为了百姓,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太感谢你了!【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苦思冥想:尽心地思索和想象。
根据其意思,苦思冥想的近义词可以是“ 搜肠刮肚、绞尽脑汁、静思默想”中其中两个。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
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A “品尝了一百种”是一个概数,泛指品尝之多。
(4)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⑴尽心地思索和想象;示例:搜肠刮肚;绞尽脑汁;⑵我们不能回去。
⑶A;⑷示例:神农,你为了百姓,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太感谢你了!【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4)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
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盛开在废墟上的花朵很久以前,为了开辟新的街道,伦敦拆除了许多旧楼房。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新路久久没能开工,旧楼房的废墟晾在那里,任凭日晒雨淋。
有一天,一群自然科学家来到了这里,发现在这一片废墟上,竟长出了一片野花野草。
令人惊奇的是,其中一些花草在英国从来没有见到过,它们通常只生长在地中海沿岸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