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综合应用(一)数列求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3
《数列综合应用举例》教案第一章:数列的概念与应用1.1 数列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的表示方法,如通项公式、列表法等。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数列的性质,如项数、公差、公比等。
1.2 数列的求和公式介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让学生理解其推导过程。
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数列的前n项和等。
第二章:数列的性质与应用2.1 数列的单调性引导学生了解数列的单调性,包括递增和递减。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判断数列的单调性,并运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2.2 数列的周期性介绍数列的周期性概念,让学生理解周期数列的性质。
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周期性解决实际问题,如解数列的方程等。
第三章:数列的极限与应用3.1 数列极限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理解数列极限的含义。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数列极限的性质,如保号性、夹逼性等。
3.2 数列极限的计算方法介绍数列极限的计算方法,如夹逼定理、单调有界定理等。
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极限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求数列的极限值等。
第四章:数列的级数与应用4.1 数列级数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数列级数的概念,理解级数的特点和分类。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如收敛性和发散性等。
4.2 数列级数的计算方法介绍数列级数的计算方法,如比较法、比值法、根值法等。
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级数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级数的收敛性等。
第五章:数列的应用举例5.1 数列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引导学生了解数列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如人口增长模型、存货管理模型等。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列建立数学模型,并解决实际问题。
5.2 数列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介绍数列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如振动序列、量子力学中的能级等。
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列解决物理学中的问题,如计算振动序列的周期等。
第六章:数列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6.1 数列在投资组合中的应用引导学生了解数列在投资组合中的作用,如资产收益的序列分析。
数列求和公式教案教案标题:数列求和公式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数列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2. 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2. 复杂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教材、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示例引入数列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数列的兴趣,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数列的特点。
Step 2: 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15分钟)2.1 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数列,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并引导学生尝试推导数列求和公式。
2.2 教师给出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逐步解释每个步骤的原因和意义。
2.3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尝试推导其他数列的求和公式,并与全班分享他们的思路和答案。
Step 3: 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20分钟)3.1 教师通过多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列求和公式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3.2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解决与数列求和相关的问题。
3.3 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并与全班进行讨论和比较。
Step 4: 拓展与延伸(10分钟)4.1 教师提供一些复杂的数列求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解决。
4.2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探究,解决更具挑战性的数列求和问题。
4.3 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并与全班进行讨论和比较。
Step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方法,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推导其他类型的数列求和公式,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2.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数学文献或书籍,了解更多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领域。
教学资源:1. 教材:数学教材相关章节。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示例和推导过程等。
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
授课人: 史宏刚班级11104班课题数列综合应用(一)数列求和教 学 目 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分析演练,总结解题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刻苦专研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关键公式法、裂项相消、错位相减. 、倒序相加法 求和裂项相消、错位相减法 认清问题实质选择解题方法程序与内容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检查出席二、目标展示 1、情境创设复习提问:回顾重要知识点,为本节应用做准备数列前n 项和的定义:S n =a 1+a 2+a 3+…+a n引入课堂 2、明确目标公式法、裂项相消、错位相减. 、倒序相加法求数列前n 项和1.公式法:(1)直接法:直接由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求和,等比数列求和时注意对公比 q =1,q ≠1的讨论;11()(1)22n n n a a n n S na d +-==+⎪⎩⎪⎨⎧≠≠--=--==)10(11)1()1(111q q q qa a q q a q na S n n n 且(2)特殊公式:所给数列的通项是关于n 的多项式,此时求和可采用公式法求和,常用的公式有:(3)拆项求和法:把数列的每一项分成几项,使其转化为几个等差、等比数列,再求和.2.错位相减法:主要用于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相乘得的新数列求和,即为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3.裂项相消法: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正负相消剩下首尾若干项再求和.4.倒序相加法:如果一个数列{an },与首末两项等距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可采用把正着写和与倒着写和的两个和式相加,就得到一个常数列的和,这一求和的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 即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三、目标教学、练习例1.求下列数列前n 项的和S n : 1×4,2×5,3×6,…n (n +3)… 解: ∵a n =n(n+3)=n 2+3n设 计 意 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堂教学通过学生对几种常见的求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结合具体的实例、简单回忆各方法的应用背景.把遗忘的知识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数列的求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关于数列,我们主要研究了两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数列的求和。
它往往是数列知识的综合体现,求和题在高考试题中非常常见,它常常考查我们的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数列的求和的问题。
二、知识回顾:【知识准备】(1)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2)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1.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分别是什么?2.这两个公式分别是什么方法推导得到的?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是利用倒序相加法,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是利用错位相减法。
(3)=++++n 321___________________;(4)=-++++12531n _____________;=++++n 2642 ____________;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这些常用的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公式,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新课讲解【例题讲解】例1:求222222222210099989796954321-+-+-+-+-的值.引导学生观察式子相邻两项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观察发现每相邻的两项都是平方差的形式。
学生很自然地就能利用平方差公式,最后转化成一个等差数列,然后利用公式进行求和。
解:222222222210099989796954321S =-+-+-++-+-(10099)(10099)(9897)(9897)(21)(21)1009998215050=+-++-+++-=+++++= 当然学生可能还会这样计算:22222222210099989796954321S =-+-+-+-+-(10099)(10099)(9897)(9897)(21)(21)199********50(1993)25050=+-++-+++-=++++++== 评析:这道题难度不大,学生很容易入门,通过观察容易给出答案。
数列求和免费教案教案标题:数列求和免费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学生能够应用递推公式求解数列的前n项和。
3. 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与数列求和相关的计算。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教学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数列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数列的应用领域,如金融、物理等。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示例和图示解释数列的递推公式和通项公式,并与学生一起探讨数列的性质,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特点。
步骤三:数列求和方法介绍(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包括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并通过实例演示求解数列的前n项和。
步骤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并在解答完成后进行讨论和答疑。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列求和的方法解决问题。
步骤五: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数列求和问题,如求解部分项和、求解无穷级数等,并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方法。
步骤六:总结与归纳(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数列求和的方法和应用,并提醒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数列求和的知识。
步骤七: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练习数列求和的应用,并在下节课前完成。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编写程序来计算数列的前n项和,进一步巩固数列求和的概念和方法。
2. 学生可以研究更复杂的数列求和问题,如级数求和、递归数列求和等,拓展数列求和的应用领域。
教学评估:1. 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观察学生对数列求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教师可以布置作业来评估学生的数列求和能力,并及时给予反馈。
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学生对数列求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数列求和是知识掌握的重点,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数列求和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数列求和教案篇一汉滨高中李安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复习等差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回忆公式推导过程所用倒序想加和错位相减的思想方法,及用数列求和公式求和时,应弄清基本量中各基本量的值,特别是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求和时,应关注公比q是否为1;②记住一些常见结论便于用公式法对数列求和;③学会分析通项的结构并且对通项进行分拆;能运用拆并项求和思想方法解决非特殊数列求和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变化的观点,结合转化的思想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从而帮助他们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及特殊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教学难点分析具体数列的求和方法及实际求解过程.教学方法、手段通过设问、启发、当堂训练的教学程序,采用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幻灯片辅助教学,达到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法指导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确定了三种学法(1)自主性学习法,(2)探究性学习法,(3)巩固反馈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复习回顾: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n(a1?an)n(n?1)?na1?d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22(q?1)?na1?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Sna1(1?qn)a1?anq ?(q?1)?1?q?1?q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列几种常见的求和方法?①公式法②分组求和法③裂项相消法④错位相减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堂教学)(二)自学指导若已知一个数列的通项,如何对其前n项求和?①an?3n ②an?3n?2n?1 ③an?n(n?1)④an?1 ⑤an?n?3n n(n?1)(通过学生对几种常见的求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结合具体的实例、简单回忆各方法的应用背景.把遗忘的知识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巩固检测题(1) a?a2?a3?an?________(2) 1+3+5+?+(2n+1)=(3)12?22?32n2?(复习等差与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1)中易忘讨论公比是否为1(2)中易错项数(3)与(4)是为用公式法求和作铺垫.)(三)例题展示例设Sn=1-3+5-7+9++101 求Sn分析: 拆并项求和思路? Sn=(1-3)+(5-7)+(9-11)+(97-99)+101=?Sn=1+(-3+5)+(-7+9)+(-11+13)+(-99+101)=? Sn=(1+5++101)-(3+7++99)=意图通过一题多解,开阔学生的思维.,分析①②③培养学生的拆项求和与并项求和的意识, 比较分析①②思考应留下。
数列求和教案教案: 数列求和教学目标:- 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求解数列的和-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学准备:- PowerPoint演示文稿- 白板和黑板- 教学素材: 包含不同类型数列的练习题教学过程:步骤1: 引入数列的概念-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引入数列的概念,解释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强调数列的和是指数列中所有数字的总和。
步骤2: 简单数列的求和方法- 介绍最简单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
例如: 1, 2, 3, 4, 5... 求和公式为(n+1) / 2 * n。
- 示范一些简单数列的求和过程,并要求学生跟随计算。
步骤3: 不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 介绍不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
例如: 1, 3, 5, 7, 9... 这种数列无法使用简单的求和公式,需要使用其他方法求解。
- 解释如何找到数列中的规律,然后利用规律进行计算。
例如,这个数列每一项都比前一项大2,因此可以通过求得数列中最后一项的值来计算总和。
- 示范一些不等差数列的求和过程,并要求学生跟随计算。
步骤4: 特殊数列的求和方法- 介绍一些特殊数列的求和方法,如等比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等。
- 解释如何找到数列中的规律,然后利用规律进行计算。
示范一些特殊数列的求和过程,并要求学生跟随计算。
步骤5: 练习题- 给学生分发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解答。
包括简单数列、不等差数列和特殊数列。
- 强调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和解题思维的不同。
步骤6: 总结和反思-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列求和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 让学生回顾他们所学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教学拓展:- 引导学生探索其他数列求和的方法,如数学归纳法、求和公式的推导等。
-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自己提出一些数列求和问题并解答。
评估方法:-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解答练习题的过程,并提供相关反馈和指导。
- 让学生完成一份小测验,检验他们对数列求和的理解程度。
数列求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3.掌握数列求和公式;4.能够应用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数列求和公式。
三、教学难点1.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举例子引入数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2.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师通过举例子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然后,教师介绍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 n=a1+(n−1)d其中,a n表示等差数列的第n项,a1表示等差数列的第一项,d表示等差数列的公差。
2.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师通过举例子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然后,教师介绍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 n=a1q n−1其中,a n表示等比数列的第n项,a1表示等比数列的第一项,q表示等比数列的公比。
3. 数列求和公式3.1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教师介绍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S n=n2(a1+a n)其中,S n表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3.2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教师介绍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S n=a1(q n−1) q−1其中,S n表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4. 应用教师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
五、教学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列求和公式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2.完成课后作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只能介绍一些基本的应用,没有涉及到更复杂的应用。
下次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
《数列综合应用举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2. 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3. 能够运用数列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内容1. 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2. 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3. 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2. 教学难点: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 采用示例法,教授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列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等差数列“每月工资”、“每分钟心跳次数”等,引导学生认识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讲解:讲解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
3.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列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问题,如“等差数列投资”、“数列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等,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列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对数列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数列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的掌握情况。
3. 案例分析评价: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判断其能否将数列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七、教学拓展1. 数列在数学其他领域的应用:介绍数列在代数、几何、概率等领域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数列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探讨数列在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对数列知识的掌握程度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九、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数列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青年教师新秀课教案 授课日期2012年11月27日
授课人: 李常宝
班级
三年七班
课题
数列综合应用(一)数列求和
教 学 目 的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分析演练,总结解题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刻苦专研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关键
裂项相消、错位相减求和
错位相减法
认清问题实质选择解题方法
学生出缺席情况
班级人数 57 缺席姓名 无
程序与内容
师生活动
计划时间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检查出席
二、目标展示 1、情境创设
复习提问:回顾重要知识点,为本节应用做准备
引入课堂 2、明确目标
裂项相消、错位相减法求数列前n 项和
三、目标教学、练习
{}{}{}1,,.
n n n n
n n n a a b c b c n S =⋅例1、设数列通项其中为等差数列,如何求其前项和
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2-3名学生回答问题、补充、更正
教师交代本节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特殊数列求和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从一般角度分析讲解,裂项相消的方法。
使学生明确什么问题适用于裂相求和,如何裂相求和。
{}10,1
,(21)(21)
n n n a n S a S n n =-+数列的前项和为则等练习1:于多少?
5 10
{}112
,
3
2,1,2,1
1(1)1(2).
n n
n n n n n a a a a n a a n n S a +===+⎧⎫-⎨⎬⎩⎭
⎧⎫
⎨⎬⎩⎭
例2、已知数列的首项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
求数列的前项和21
135(21),()
2.0n n n S a a n a S a -=++++-≠ 已知 求练习:
四、课堂小结: 1、等差数列 2、等比数列 3、特殊数列 (1)裂项相消 (2)错位相减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小卷 六、课后作业 完成作业部分P53 1---8题
教师板演解题过程并强调具体做法
让学生体会每一步的做法,并明确
注意事项
幻灯片演示,解题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演练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
学生来总结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作答并上交。
老师布置作业 20 3 7
程序与内容
师生活动
计划时间
板
书 设 计
课题
求数列前n 项和:
1、等差数列 例题详解
2、等比数列
3、特殊数列
(1)裂项相消 (2)错位相减
课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