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的影像叙事_谈_半生缘_的改编
- 格式:pdf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3
许鞍华电影《半生缘》中画外音的叙事功能董讳(复旦大学上海200433)【摘要】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
画外音的大量运用作为影片一大特色,既很好地把握并传达了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还对剧情进行了画面外的解释和补充,实现了对剧情的建构。
同时通过对叙事时间 的调整,丰富了电影的叙事话语。
画外音在影片中的叙事功能,对于影片风格的定位、叙事节奏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描摹 和情感的渲染等方面都意义重大。
【关键词】电影;《半生缘》;画外音;叙事功能新闻传播©@@©N e w s D is s e m in a tio n年是张爱玲诞辰100周年。
许鞍华执导的张爱玲小 1说《第一炉香》的同名电影还未正式上映,就已经吸引了很多关注。
许鞍华对张爱玲的小说可谓情有独钟, 先后拍摄过《倾城之恋> (1984年)、(半生缘〉(1997 年)。
其中,《半生缘》是张爱玲的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 说,原名《十八春》。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苍凉笔致讲述了 顾曼桢和沈世钧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最早 于1950年3月到1951年2月在《亦报》连载。
后来张爱玲在 上世纪六十年代旅美期间又进行改写,并改名为《半生 缘〉。
■(半生缘》从诞生起就一直受到影视界的喜爱,先后出 现过电影、电视版。
由于张爱玲常把电影表现手法熟稔地应 用于小说创作中,因此她的小说一向有"纸上电影"之美 誉。
这种融电影技巧于小说中的独特性为张爱玲小说到影视 作品的改编,无疑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为小说和电影、电视 剧这些不同的表达媒介无形中架起了一座转化的桥梁。
1997年许鞍华执导的电影《半生缘》,以女性导演特 有的细腻敏感的解读,对小说改编为电影的转换做出了成 功的探索,其中画外音的大量运用是这部影片的一大特 色。
影片中主人公曼桢和世钧的画外音几乎贯穿电影始 终,人物内心独白和旁白相结合的画外音形式有力地把控 并凸显了电影的叙事节奏。
许鞍华的影像叙事作者:黄元英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12期[摘要]电影改编是将一种艺术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艺术形式的艺术创造,它既要忠实原著,又要有导演今天对艺术形象的再认识,但不管怎样的改编,都要符合原著的精神。
许鞍华导演的《半生缘》并未只在尊重张爱玲原著的基础上,拘泥于小说,而是从叙事顺序到情节选择,都以适合电影的声画表现及观众的接受为目的进行了大胆的取舍。
[关键词]许鞍华叙事《半生缘》改编电影和文学(尤其是小说)的联系是这么地紧密,远远超过了电影与其他艺术联系的紧密程度。
“把小说的叙事因素,把它那种从现实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中刻画人物性格、透视人物心灵的艺术可能性引进电影,这是电影艺术在对诸种艺术进行综合中所取得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进展。
”…文学向我们揭示了心灵,而电影则为我们展示了形象。
上世纪80、90年代以后,影视导演的改编开始倾向于现当代的一些作家作品,在香港就出现了对张爱玲作品的成功改编。
它们是:1983年香港女导演许鞍华改编的张爱玲的成名作《倾城之恋》,1988年台湾导演但汉章将《金锁记》改编成的《怨女》,1994年关锦鹏的《红玫瑰与白玫瑰》,1997年许鞍华的《半生缘》,1998年侯孝贤的《海上花》。
电影《半生缘》(1997年),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这是许鞍华第二次改编张爱玲的作品。
对于名著改编,虽然是从一种艺术形式到另一种艺术形式的转换,但改编本身就是一种解读,是一次新的创造。
电影《半生缘》是许鞍华理解的《半生缘》,而不是张爱玲的。
在电影中导演只有知道自己要讲什么,才能真正讲得好。
那么要使影片“有戏”,就耍对原著进行恰当地修改,敢于依据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审美需要和电影自身的特点对原著有取有舍,创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节。
一、叙事视角及顺序的改变“确定从何种视点叙述故事是小说家创作中最重要的抉择了,因为它直接影Ⅱ自到读者对小说人物及其行为的反应,无论这反应是情感方面的还是道德观念方面的。
—031♦"女性与电影*专题以热忱灵魂作光影书写——论许鞍华改编张爱玲作品的作者性追寻彭可,力冬梅(重庆移通学院,重庆合川401520)摘要:从《倾城之恋》上映时被影评人批评为许鞍华最劣之作,到新作《第一炉香》亮相威尼斯引发争议,许鞍华改编张爱玲,一直承受着改编创作和外部评价的双重!但无论是评论界的,或是创作的和,能脱电影改实论。
对张个文本的,显示了表达的文化自觉。
其中对之城、港人的,“”主题的星现与变奏,文化身份的游移与认同,与张一脉,也同样是的成长经历和文化处境在I序列中一以贯之的表述。
关键词:'张;改编;作者性中图分类号:J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21)01-0031-06国际DOI编码:10.15958/ki.gdxbysb.2021.01.0062020年9月,许鞍华导演在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荣获终身成就奖,成为全球获此殊荣的首位女性导。
同期,她的最新作品《第一炉香》也本届威电影竞赛单元,在城亮相。
《第一炉香》是《倾城之恋》(1984)、《》(1997)之后,三度改编张爱玲的小说。
2020年,适逢玲诞辰100周年,处女作《第一香》的自然成为无数“张迷”关注的。
影片在的展映及预告片在内地亮相,立刻引发了是否遵循原著、演员形象是否吻合小说角色等争议性话题。
有关玲,大述都聚焦于电影语言对文学语言的转译,纠玲小说中难以转述的意象和人物丰富细密的心理描写。
甚至导演本人在种种访谈中也摆脱不了这种对照关系所带来的创作压力和。
在《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中,,“我觉得张爱玲的语言对电影工作者来说,真的是无法克服的东西。
她的语言特质,尤其是她的描述和神米有几近八成是无法转译的。
而且,张爱玲精彩地刻画出人的情感,她表达情绪与感觉的微妙改变的功力是极为复杂和近乎无法可视化的。
即便你想尽可能地忠于原著,但是那些都会是玲作舍弃的O%[1]383 1984年《倾城之恋》上映,被香港影评人视为许鞍华从影以来最劣之作,尤其因其前四部作品彰显的新浪潮之风,更是望地称本片为所遭遇的“滑铁卢之役”&2'103。
许鞍华对张爱玲《半生缘》之电影改编【摘要】许鞍华对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进行了电影改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电影改编的背景、许鞍华的导演手法、张爱玲作品的影响、电影改编的成功之处以及争议之处等方面进行分析。
许鞍华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地将小说中的情感和冲突转化为电影语言,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一些观众也对改编后的剧情和角色设置产生了争议。
通过这次改编,许鞍华不仅展现了自己的导演才华,也延续了张爱玲作品的影响力。
未来,这种电影改编可能会走向更多元化和探索,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通过对这次改编的讨论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许鞍华对张爱玲作品的诠释及其在电影领域的意义。
【关键词】许鞍华, 张爱玲, 《半生缘》, 电影改编, 导演手法, 成功, 争议, 意义, 发展方向1. 引言1.1 许鞍华对张爱玲《半生缘》之电影改编许鞍华对张爱玲《半生缘》之电影改编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重现小说情节,而是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她独特的导演手法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和意义。
她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视角切换和音乐配乐等技巧,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唯美、感人的画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小说中的情感纠葛和人物命运。
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许鞍华能够将张爱玲的文字情节转化为影像语言,将小说中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视觉和听觉传达给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她对影片的细节把握和情感表达也得到了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赞誉。
这部电影也不乏争议之处,有人认为许鞍华在改编过程中没有完全忠于原著,篡改了一些细节和情节,导致了对作品精神的误解和偏离。
这种争议虽然存在,但也不能否认许鞍华在改编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视角和创作能力。
2. 正文2.1 电影改编的背景《半生缘》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段曲折而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许鞍华是一位备受尊重的导演,她决定将这部经典小说搬上大荧幕,进行电影改编。
电影改编的背景是许鞍华对《半生缘》情感的深厚,她深受张爱玲作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精妙的情感描写深感钦佩。
论小说与电影《半生缘》中的服饰描写映像
王璟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1966年张爱玲将其早年作品《十八春》改编成小说《半生缘》,在民国
时期纷繁的战争背景下,关注游离于大都市中的普通民众的生活轨迹以及情感历程,1997年导演许鞍华又将其改编为电影。
无论是张爱玲还是许鞍华,都为故事人
物精心搭配了服饰,试图借助社会服饰规范,使角色获得各自社会范畴中行动的相对
自由,借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愿,实现文本的艺术价值。
本文以《半生缘》中人物服
饰的影像变幻为切入点,意在阐述张爱玲亦或许鞍华对作品中人物服饰描写根植性、表征性、创新性的影像描写,以变幻多姿、寓意深刻的服饰,隐喻作品的悲剧意蕴并
阐发人生思考。
【总页数】7页(P53-59)
【作者】王璟
【作者单位】[1]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新女性服饰描写中的现代性认同r——以茅盾早期小说为例 [J], 段文英
2.沃特斯小说中的服饰描写 [J], 杨艳
3.小说《半生缘》中的电影艺术手法 [J], 樊青美;周丽霞
4.从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描写看其笔下女性的悲剧性 [J], 司贵珍
5.清代通俗小说中的服饰描写——兼论其对服饰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J], 莫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半生缘》是一部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电影,由许鞍华执导,黎明和吴倩莲主演。
这部电影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人性剖析,成功地将张爱玲笔下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
它不仅仅是对一段爱情的叙述,更是对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
影片的剧情紧密围绕主人公许三观(黎明饰)和沈世钧(吴倩莲饰)的爱情故事展开。
许三观是一个普通的上海人,他的生活平凡而单调,直到遇到了沈世钧,一个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女子。
两人的爱情经历了从相识、相恋到分离的过程,最终在命运的捉弄下走向了各自的人生道路。
电影的叙事手法充满了张爱玲式的细腻和含蓄。
它没有过多的戏剧化冲突,而是通过角色的内心独白和微妙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电影的情感层次丰富,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角色的情感波动。
影片的视觉效果和音乐同样为情感的表达增添了色彩。
电影中的上海风情被拍摄得十分真实,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还是主人公们的日常生活,都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
配乐则以柔和的旋律为主,与电影的情感氛围相得益彰,进一步强化了电影的艺术效果。
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成功。
黎明和吴倩莲的表演都充满了感染力,他们将许三观的憨厚和沈世钧的坚韧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爱情故事虽然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却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然而,《半生缘》也面临着一些批评。
有些观众认为电影的剧情过于缓慢,缺乏戏剧性的冲突,可能会让寻求刺激和快节奏的观众感到不满足。
此外,电影在处理一些情感细节时,可能显得有些含蓄,与一些观众的审美标准有所冲突。
总的来说,《半生缘》是一部充满诗意和情感深度的电影。
它通过细腻的叙事手法和对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成功地将张爱玲笔下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
虽然电影的剧情可能较为缓慢,但它仍然是一部能够让人在平静中感受到生活真谛的作品。
电影的结尾,虽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答,但它留给了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在观影结束后依然沉浸在电影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中。
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许鞍华电影的女性意识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20091201摘摘要要许鞍华是香港近20 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之一,也是香港电影开创以来最杰出的女导演。
在许鞍华近三十年的创作历程中,她一直坚持自己独特的女性经验,以其浓厚的女性情怀进行电影创作,获得了多次大奖,并被誉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重要代表。
本文将许鞍华电影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社会学、精神分析学以及文化研究等学科研究方法,以“女性意识”作为贯穿全文的重要线索,通过分析许鞍华电影中的影片主题、叙事策略、表现内容,结合许鞍华的个人经历,分别从“女性性别意识”、“女性自我意识”与“女性生命意识”三方面对许鞍华电影的女性意识进行系统的分类与阐述,探究许鞍华在电影创作中如何挣脱传统两性价值观的制约,以自己独特的女性经验,实现对传统男女性别形象的颠覆以及女性主体意识的重构,从而书写个人创作在中国女性电影史册上的独特气质。
本文的基本结构有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绪论部分首先概述了许鞍华电影的研究现状,然后指出本文从女性意识角度研究许鞍华电影的方法与意义。
正文第一部分根据女性性别意识的具体内涵,分别从性别叙事下女性性别意识的苏醒、女性身体的脆弱与性爱的空缺以及现实关照下对双性和谐的期盼与守望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许鞍华电影中表现的女性性别意识。
正文第二部分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自我意识的确认、女性自我意识的回归这三个阶段论述许鞍华电影的女性自我意识。
正文第三部分着重从女性独特的生理体验、女性生命欲望的高扬和用“宿命轮回”来演绎女性生命意识的终结这三个方面论述许鞍华在她的电影中对女性生命意识作出的独特体现。
文章的结语部分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与个人成长环境的介绍,指出它们对许鞍华电影创作风格的影响,并就今后许鞍华电影创作的发展方向谈出自己的管窥之见。
主题词:许鞍华,女性意识,女性性别意识,女性自我意识,女性生命意识ABSTRACTAnn Hui,in Hong Kong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he most influential film director, one of Hong Kong cinema has created the most prominent female director. Ann Hui atthe creative process of nearly three decades, she has always insisted on their own unique experiences of women, with their strong feelings of women in film creation, access to a number of awards, and the Hong Kong New Wave cinema a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In this paper, Ann Hui movie as a basic study to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the integrated use of sociology, psychoanalysis and cultural studies research methods to "female consciousness" throughout the text as an important clu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nn Hui movie Video of the subject, narrative strategi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tent and personal experiences from the "female gender awareness", "femaleself-consciousness" and "awareness of women's lives," Ann Hui movie three aspects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Ann works in themovie how free of the constraints of traditional gender values to their own unique experiences of women, men and women realize the traditional image of women in themain sense of subversion, as well as the reconstruction, so the individual creativewriting at the history books on Chinese female movie unique temperament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structure of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of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some of the first research Ann films, and then pointed ou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s awareness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Ann significance of the film. The first part of the body of women's gender awarenes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ecific content, respectively, from the Women under the gender narratives of gender consciousness awaken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female body and sex under the care of the vacancies as well as the reality of the dual nature of harmony and looking forward to watch of these three films on the performanceof Ann feminist consciousnes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body from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self-awareness, self-awareness of women confirmed that the return of femaleself-consciousness that Ann discussed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female self-awareness film. The third part of the body focusing on the unique physiology of female experience, highlight the theme of women's lives and the desire of "Fate of transmigration" tointerpret the end of awareness of women's lives look and watch these three aspects is how to Ann in her films reflect a unique women awareness of life. The article's conclusion in par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personal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the introduction, pointing out that their style of Ann Hui's film,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which will create from now in the Ann Hui's film discussed own will have a limited view of it to see.Key Words:Ann Hui,female consciousness,women's gender awareness, women's self-awareness, awareness of women's lives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许鞍华“改编电影”的女性主义视角》篇一许鞍华改编电影的女性主义视角一、引言许鞍华,一位在华语电影界享有盛誉的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作品。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主义视角的运用尤为突出,尤其是在改编电影中。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探讨许鞍华改编电影的独特之处,并分析其如何通过改编呈现女性形象、反映社会问题以及推动女性主义的发展。
二、许鞍华改编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许鞍华在改编电影时,善于从原著中挖掘出丰富的女性形象,并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她们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些女性形象往往具有独立、坚强、勇敢等特质,她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例如,在改编自亦舒小说的电影中,许鞍华成功地塑造了现代都市女性的形象,她们在追求爱情、事业和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蜕变。
三、反映社会问题许鞍华的改编电影不仅关注女性形象,还善于从女性视角出发,反映社会问题。
她通过电影将一些被忽视或被误解的社会现象呈现出来,引发观众的思考。
例如,在改编某些涉及家庭暴力的文学作品时,许鞍华将这一社会问题呈现在大银幕上,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家庭暴力的危害。
此外,她还关注女性的职场问题、性别歧视等问题,通过电影让观众更加关注这些社会问题。
四、推动女性主义的发展许鞍华的改编电影在呈现女性形象和反映社会问题的同时,也推动了女性主义的发展。
她的电影让更多人认识到女性的价值和地位,唤起人们对性别平等的关注。
此外,她的电影还为女性导演和编剧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借鉴,推动了华语电影界的女性导演和编剧的发展。
五、结语许鞍华的改编电影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成功地呈现了丰富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社会问题,并推动了女性主义的发展。
她的作品让我们看到女性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和勇敢,也让我们更加关注性别平等和社会问题。
在未来,我们期待许鞍华能够继续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华语电影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稿日期:2019-11-04作者简介:鲁淼,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从张爱玲到许鞍华———谈文学作品《半生缘》的电影改编鲁 淼(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00)摘 要:电影《半生缘》摆脱了以往模仿原著,亦步亦趋的范式,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展现了导演自己的特色。
从《倾城之恋》到《半生缘》,香港导演许鞍华对张爱玲经典作品的改编愈见成熟。
关键词:张爱玲;许鞍华;《半生缘》;电影改编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2-0109-02 20世纪80年代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于内地出版,两岸三地迅速兴起一股“张爱玲热”的文学热潮。
这位几乎被现代文学史“遗忘”的作家,在此后的文学进程中,担任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
张爱玲的文字,不仅收获了一大批文学工作者的研究探讨,也得到了许多电影人的青睐。
从1984年香港导演许鞍华最早拍摄的《倾城之恋》开始,到1988年台湾导演但汉章以小说《金锁记》和《怨女》为蓝本改编的电影《怨女》,再到1994年关锦鹏导演花三年时间筹拍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以及1997年许鞍华的《半生缘》,直至2018年电影《半生缘》的再度翻拍。
几乎每十年期间,张爱玲都会有一部作品因被改编而搬上荧幕,导演们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追寻似乎维持着一种恒温的状态。
许鞍华导演翻拍的电影《半生缘》,无疑是致敬张爱玲的众多经典电影中的一个经典。
一、成功的因素张爱玲的小说素有“纸上电影”的美誉。
李欧梵就曾说过:“张爱玲对电影的爱好也随之潜入了她的小说,构成了她小说技巧的一个关键元素,成为她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
与电影艺术的相似契合以及张爱玲文字的独特魅力,促成了电影《半生缘》的成功改编。
首先,蒙太奇技法的运用。
小说《半生缘》以沈世钧的回忆开篇:“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
算起来已经有十四年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