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影视的区别和联系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文学与影视的异同与互补文学和影视都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文化的方式。
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但也存在许多相似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文学和影视的异同与互补。
一、表达手法与效果文学和影视的表达手法是最明显的不同点。
文学表现方式较为简约、抽象,通常是通过文字来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和思想。
影视的呈现则通过画面、音乐和声音来刻画人物、感情和环境。
文学和影视的表达手法也使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呈现效果。
文学擅长描述人物内在情感的变化,以及情感之间的交织,通常更能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世界。
影视则通过画面的生动和立体感更好地表达人物的外在形象、情感冲突和背景环境。
二、形式与传播文学和影视的创作形式和传播方式也有着显著不同。
文学通常是通过发表书籍、杂志或报纸来进行传播。
而影视则需要经过电影院、电视或互联网进行传播。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影视作品逐渐从传统的电视和电影院扩展到网络,如Netflix、Hulu等等,这使得影视作品更加方便地获得观众欣赏。
但文学作品则未能取得这样的进展,已有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仍是主要的阅读渠道,这种传播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作品的普及和传播。
三、创作和生产的不同文学和影视在创作和生产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文学作品通常是由一个人完成的,这样可以更加深入思考、细腻地刻画细节,以及为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
但也容易出现单一的思路和观点。
相比之下,影视作品是由一组人合作完成的。
这种合作方式可以促进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互相碰撞,并出现以往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过,文学和影视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借鉴和互补的关系。
影视作品融入了大量的小说和文学作品,如《指环王》、《哈利·波特》等,这些作品成为电影、电视剧的经典原材料。
而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描写影视和电影,尤其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这种描写越来越普遍。
四、文学和影视的互补文学和影视之间存在相互借鉴和互补的关系。
在影视传媒生产中,文学作品往往被优先挑选成为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主要素材。
影视文学期末总结一、概述影视文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研究的是影视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审美特点,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影视作品进行文学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创作意图,并为社会提供思想引导和文化反思。
本文将从文学角度对影视文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进行总结,并以实例分析的方式展开。
二、影视与文学的关系1. 影视与文学的本质区别。
影视与文学作为两种艺术形式,具有各自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影视通过图像、音频和语言等多种形式来表达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文学主要依靠文字的力量来构建虚构世界和描绘内心世界。
2. 影视与文学的互补关系。
影视与文学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可以相辅相成、互相借鉴。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影视表达更直观的视觉效果,而影视作品也可以通过文学的深度和思想的发掘来增加内涵和思考的空间。
三、影视文学的研究方法1. 影视文学批评。
影视文学批评是对影视作品的文学艺术特点进行评价和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影视作品的情节、人物塑造、意象和语言等方面的分析,来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2. 影视文学比较研究。
影视文学比较研究是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在影视表达上的差异进行比较,探讨作品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在不同艺术形式中所表现出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3. 影视文学叙事研究。
影视文学叙事研究是对影视作品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叙事方式、叙事角度以及叙事风格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创作手法。
四、视角和主题分析的实例1. 视角分析通过对不同视角的运用,影视作品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情节发展和内心世界的揭示。
例如,在《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影片中,导演通过镜头的运用,将故事视角设置为饭店服务员的视角,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服务员在大历史背景下的努力和追求。
2. 主题分析在影视文学中,主题是作品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例如,在《生活在别处》这部电影中,导演通过揭示人对生活的迷失和对爱的探寻,探讨了社会变革对人性的影响。
文学是影视创作的母体感谢文学(实用版)目录1.引言:文学与影视创作的关系2.文学对影视创作的启示和影响3.影视创作对文学的回馈与提升4.结论:感谢文学,致敬经典正文一、引言:文学与影视创作的关系文学与影视,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学作为影视创作的母体,为影视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故事背景以及情感表达。
影视创作则在文学的基础上,通过影像化呈现,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二、文学对影视创作的启示和影响1.素材来源:许多影视作品的灵感都源自于文学作品。
例如,《红楼梦》为《黛玉传》提供了丰富的人物设定和情感纠葛;《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则源于 J.K.罗琳的奇幻小说。
2.故事构思:文学作品中成熟的故事结构和情节设置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借鉴。
例如,《西游记》的“九九八十一难”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一个扣人心弦的冒险框架。
3.情感传达: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情感表达为影视创作注入了灵魂。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让观众感受到了爱情的真挚与无奈。
三、影视创作对文学的回馈与提升1.影像化呈现:影视创作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场景和情感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2.传播推广: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文学作品。
例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让原著小说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3.艺术碰撞:影视创作与文学作品的相互改编,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促进了两种艺术形式的发展。
四、结论:感谢文学,致敬经典总的来说,文学与影视创作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我们应该感谢文学,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第1页共1页。
文学是影视创作的母体感谢文学(实用版)目录1.引言:文学与影视创作的关系2.文学对影视创作的启示和影响3.影视创作对文学的借鉴和发扬4.结论:感谢文学,共同发展正文一、引言:文学与影视创作的关系文学和影视创作,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文学往往是影视创作的灵感来源,为影视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内涵。
因此,我们说文学是影视创作的母体,影视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文学的启示和影响。
二、文学对影视创作的启示和影响1.题材和故事:许多影视作品都源于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塑造,使得影视作品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主题和思想: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刻主题和思想,对影视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视作品通过对这些主题和思想的传承和发扬,使得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品传达的哲理和价值观。
3.文学手法:文学作品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叙事技巧等,也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借鉴。
如《辛德勒的名单》中通过黑白影像的表现手法,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挑战。
三、影视创作对文学的借鉴和发扬1.表现形式:影视创作借鉴了文学的表现形式,如蒙太奇、意象等,使得影视作品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具有表现力和冲击力。
2.文学改编:许多影视作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使得文学作品的魅力得以再现。
如《哈姆雷特》、《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成功地将文学作品搬上银幕,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3.主题和价值观:影视创作在传承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价值观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发扬。
如《肖申克的救赎》传达了希望和自由的主题,使得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四、结论:感谢文学,共同发展总的来说,文学与影视创作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文学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内涵,而影视创作则在传承和发扬文学作品的同时,也为文学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影视与文学的异同影视艺术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文学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则具有直观性。
文学文本中并无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复现为逼真可感的艺术形象,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间接性。
影视艺术通过蒙太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直接呈现出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因而其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
文学与影视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
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技巧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影与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电影对于文学的借鉴:一方面,文学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如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另一方面,世界电影史上的许多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既有经典作品,也有当代的畅销作品。
在国外,莎士比亚、雨果、小仲马、狄更斯、海明威、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创造了经典的银幕形象,黑泽明的《罗生门》、科波拉的《教父》和《现代启示录》、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以及《乱世佳人》、《美国往事》、《法国中尉的女人》、《克莱默夫妇》、《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这些在世界影坛广为流传的影片背后,都有着经典、流行的文学原著。
文学是电影的创作源泉,由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阿仑·罗勃-格里叶编剧、著名导演阿仑·雷乃导演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而由我国四大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也是很成功的例子。
影视艺术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文学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则具有直观性。
文学文本中并无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复现为逼真可感的艺术形象,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间接性。
影视艺术通过蒙太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直接呈现出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因而其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
文学与影视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
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技巧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影与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电影对于文学的借鉴:一方面,文学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如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另一方面,世界电影史上的许多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既有经典作品,也有当代的畅销作品。
在国外,莎士比亚、雨果、小仲马、狄更斯、海明威、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创造了经典的银幕形象,黑泽明的《罗生门》、科波拉的《教父》和《现代启示录》、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以及《乱世佳人》、《美国往事》、《法国中尉的女人》、《克莱默夫妇》、《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这些在世界影坛广为流传的影片背后,都有着经典、流行的文学原著。
文学是电影的创作源泉,由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阿仑·罗勃-格里叶编剧、著名导演阿仑·雷乃导演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而由我国四大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也是很成功的例子。
还有根据鲁迅的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祝福》是迄今为止鲁迅小说中改编得最为成功的作品。
浅析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差别一、前言电影出生于 1895 年,固然己经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但与文学对比仍是略显年青。
可是,因为电影综合了视觉、听觉等多处感官,所以更简单对人们的思想与感情产生必定的影响。
电影和文学都是用来流传文化的一种媒介,他们在情感的诉求与表达上仍旧拥有某种一致性。
下边,笔者将借助《吼叫山庄》来透析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异同。
二、电影和文学的内涵在平时生活中,语言是必不行少的一种交流工具,它是支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桥梁。
所以,有学者提出“语言”是人们被动地接受社会的行为,是一种变相的心理活动。
而“语言”则是个人用以表达自我思想与感情的个体行为。
由此,便能够得出“语言”与“语言”之间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电影语言是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时所用到的各样手段、方式和特别媒介的一种统称。
换言之,电影语言就是一种特别的艺术语言,不只能够反应与认识客观世界,还能够传达某种思想感情。
因为电影语言的发展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依靠,所以更正确的说法是,电影并不是一种语言,但却特别像是一种语言。
在电影中,不需要恪守固定的语法,并且不需要俗套的语汇。
比如,小孩在学会语言表达从前的几个月内就己经先学会了理解电影中变换的场景与画面。
也就是说,其实不需要特地去学习相应的电影智力就可以赏识电影,读懂电影语言,自然这不过从最低水平上来说的。
与电影语言对比,文学语言更为正式。
将现代汉民族语言进行高度加工,形成切合社会规范化的语言,即为标准语,也就是所谓的文学语言。
这种语言的形成基础是书面语,但其也拥有口头形式,主要服务于民族文化和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所以,关于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而言,文学语言则起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
四、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的差别性( 一) 语言的构成因素和表现手法均不同与电影语言对比,文学语言的表现形式就显得过于单调了。
简单地讲,文学的语言单位往常都是由抽象的符号构成的,比如音素和词素等; 而电影语言则不同,其能够将音乐、字幕、声音、图像集结在一同,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交错组合使用,经过不同的角度进行信息的传达和感情的表达。
浅谈文学和影视艺术表现手法的异同随着影视技术的逐渐成熟,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已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
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且不说观众对改编后的影视作品的看法,光是阅读文学原著时,由于自身的资质以及各方面的综合原因,对原著的诠释也是各有秋千。
毕竟文学与影视的艺术手法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
因此,能够准确理解文学和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的异同,影视作品在继承文学原本含义的基础上能够捉住观众的眼球,是一门学问。
一、相同点。
(1)文学与影视都注重细节的描写。
细节是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展示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
在整个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细节描写属于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虽然属于“细胞”或称“一枝一叶”,但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细节,可以充分地体现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可以鲜明地表现人物形象。
人们常以品尝龙井茶来形容文学精品给予读者的审美享受,这样的评价完全可用散文式影片《城南旧事》,《城南旧事》风格清新淡雅,略带苦涩而回味无穷,能引起我们一再欣赏的愿望。
散文是印在纸上的一行行铅字,容许读者细细品尝,反复吟诵,从而领会悠远的意境;散文式影片是电影胶片上由蒙太奇连接的一组组画面,观众只能一次过,能否捉住影片中感人的细节,让观众从流转的意象中品出含蓄深沉的意象来,是个关键。
电影《城南旧事》继承了原著的精神意境。
《城南旧事》透过一个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剧情不存在中心事件,而是由三个独立成章的小故事构成,即秀贞与妞儿的故事、小偷的故事、宋妈的故事。
电影在外部形态上,镜头逼真模拟英子的视点,非常吻合原著中儿童第一人称叙述的韵味。
英子与周围的人一个个相识了,又一次次地离别了,最后连亲爱的父亲也离她而去了。
散文中那些哀愁的意象:藤箱里的小油鸡、屋檐下的夜雨、宋妈的皱纹等,都在电影变成了可闻可见的具体形象,这些意象虽然细小而容易忽视,但这些细小意象的完美结合,不管是在原著的字里行间还是电影里画面的重现,都使淡淡的哀愁笼罩在其中,读者、观众都会不知不觉地被这些细节描写所吸引、所感动。
时评文学与影视的文学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文学作为一种文字表达方式,通过语言的组织和叙述来展示故事和思想。
而影视则是一种通过图像、声音和动作来展现故事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两者在表达方式、受众群体和传播途径上存在差异,但在创作灵感、内容主题和艺术价值等方面却有着共通之处。
文学和影视在创作灵感上互相借鉴。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改编作品往往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影像、音乐和演技等元素的运用,更直观地展现了原著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
同时,影视的成功也会激发文学创作的灵感,许多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和台词都成为了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
例如,《霸王别姬》的剧本被改编成了同名小说,展示了不同媒介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文学和影视在内容主题上存在共同关注的问题。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关注人类的生活与命运,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
例如,近年来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就以反腐败为主题,通过调查剧情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入探讨了腐败现象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而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社会问题和人性思考的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余华的《活着》等。
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叙事手法和艺术形式,传递了人类对于生命和社会的思考。
文学和影视在艺术价值上也有共同的追求。
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都是艺术的表达形式,都追求艺术的真实、美感和触动人心的力量。
文学作品通过文字的运用,营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感共鸣,引导读者通过文字与故事产生共鸣。
而影视作品则通过图像、声音和演技的表现,提供了更直观、感性的艺术体验,使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满足。
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都能够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触动人心、引发思考,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文学和影视虽然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两者在创作灵感、内容主题和艺术价值等方面都有共通之处。
影视文学与鉴赏论文题目浅谈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学生***班级***学号***专业***系别***浅谈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学生:***学号:***专业:***班级:***摘要:文学与影视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如何转换,成为再创作者不得不面对的困难,影视艺术与文学到底应该呈现出哪种关系才较为合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文学是影视的基础,影视离不开文学;影视艺术必须尊重文学,好的影视艺术可以给予文学丰富的养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关键词:影视艺术;文学;关系一、文学是影视的基础文学的繁荣,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具有共同的规律。
因此,影视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学的支持。
近年来,影视发展的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脱离文学的滋养所致。
实践证明,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使影视取得加倍的成功。
无论是《乱世佳人》、《王子复仇记》、《廊桥遗梦》,或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都是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基础的。
这些作品从人物形象到审美意味,再到理性层面,都达到艺术所应有的审美标准,都反映了艺术的人文性、审美性特征。
因此,很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
相反,现在很多影视作品,纯粹从迎合观众的需求出发,忽略文学性的重要意义。
结果使作品空洞乏味,格调低下,缺乏艺术底蕴,从而导致影视生产出现大规模的滑坡。
文学之所以对影视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在于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性。
从影视剧作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为电影和电视提供了优秀的剧本。
由于文学与影视的情节建构技巧与叙事艺术规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具备影视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有些文学作品甚至等同于影视剧本。
另一方面,文学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或抽象性。
这种思想性或抽象性为影视作品镜头语言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并成为影视艺术丰厚的艺术底蕴的关键。
文学,作为人学,注重立足思想层面和美学层面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对照。
文学与影视的区别和联系我们正处在一个由文本中心走向视听中心的时代,视觉语言和视觉思维在文化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扩大了“地盘”,但文学仍然是所有文艺形式的价值中心,这一点并未改变。
从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央视的前身)播出的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到如今,中国电视剧产量逐年攀升,居于全球首位。
我们发现,其中最优秀和最有影响的电视剧,大多出自文学改编和作家改编。
电影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
这足以说明文学对当代影视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大贡献。
然而,影视与文学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比如这种现状的成因是什么?当下的影视与文学互动呈现怎样的态势?文学是影视最需借助的资源文学在表达人的精神性存在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文学是一切艺术中具有最大容量和智慧的艺术,也是影视艺术最需要借助的文化资源。
正如有论者所说,文学能为影视提供的,不仅是一个故事内核,更重要的是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对历史的理解方式。
付诸文学改编的作品也大都具备好故事的基础。
小说和影视剧的最大共同点是它们都以叙事为表征,同时,也都是讲故事的。
英国作家福斯特说:“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而影视制作人则都会异口同声地说:“首先要有一个好故事。
”然而,即使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小说中,改编率也不高,原因之一是,在如何理解故事性上,小说方面和影视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当然,故事、情节等词汇在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眼里仍带有部分贬义色彩。
电视剧所要求的故事,仍然是非常传统、简单、千篇一律的以故事情节和因果链条为特征的线性叙事,因为制片方认定电视剧是典型的大众文化样式,必须服从大众的趣味,必须以收视率为成败标准。
因此,他们所要求的,不简单是一般小说中的一般故事,而是一种在故事的强度、叙事的强度、动作的强度、对话的强度上都远远大于普通小说的故事。
影视方面要求小说的另一个要素是人物。
而塑造人物,也恰好是小说的拿手好戏。
如果说影视和小说的人物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影视界仍然坚持最传统的现实主义人物观,即人物需要有丰富的个性。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影视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但文学与影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是可以相相通的。
首先,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有直观性。
文学语词形象要我们进行再创造,文学文本中并没有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成艺术形象。
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
影视艺术通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呈现出来,给观众的视听感官,所以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其次,文学是时间艺术为基础的艺术,而影视艺术是以空间综合艺术。
文学作为一种时间艺术,要靠我们在逐字逐行阅读过程中,才能逐步显现出文本全貌。
同时,文学的议论、说明、叙述、修辞等,都是艺术感觉和欣赏的对象。
影视作为时空艺术,必须将空间造型当作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来考虑,要把空间的造型和时间的流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给观众呈现出时空复合的具体形象。
另外,影视艺术中编者的议论、叙述等,要通过旁白、独白等有限地使用。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
首先,文学与影视得以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艺术。
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和叙事技巧最早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至于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
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
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
文学与影视作为叙事艺术,都是在流动的时间中连续地描绘事物。
正如法国影评家玛格尼所说:“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
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抵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
” 小说是在一个个语词组合的场景的连续中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影视是在一个个画面连接的场景中构成银幕形象,在时间的延续中叙事是它们的共同性。
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异同分析在当代社会中,文学和影视艺术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方式,起到了传递各种信息和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
虽然它们都属于艺术领域,但在表现形式、受众感受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异同。
本文将从叙事方式、感官体验以及创作方式这三个方面对文学和影视艺术进行比较和分析。
首先,文学和影视艺术在叙事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
在文学中,叙事主要通过文字来表达,依靠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来形成图像和情境。
读者需要通过想象来构建人物形象、场景描述以及情节发展等。
相比之下,影视艺术则是通过声音、画面和演员的表演等多种媒介来叙事,观众凭借视听感受直接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展开。
这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给受众带来了不同的体验。
文学作品更加注重阅读者的思考和想象,给人以更强烈的个性化感受;而影视作品则更加直观,能够通过画面和声音的交互给观众带来更直接的冲击力。
其次,文学和影视艺术在感官体验上也存在一定的异同。
文学以文字为媒介,依靠读者的想象力来创造虚拟的场景和形象,借助读者的思维感官来感受作品。
而影视艺术则是通过色彩、画面、音乐以及演员的表演来给观众以感官冲击。
影视艺术更加注重视听体验,通过画面的构图、配乐的运用以及演员的表演来将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观众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维度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最后,文学和影视艺术在创作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在文学中,作家通过文字的选择、描写手法以及文学语言的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作家可以通过拟人手法、象征手法等手段来深化作品的内涵。
与之相比,影视艺术是一种多媒体的艺术形式,涉及到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师等多个创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导演在影视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镜头的运用、场景的选择和演员的演绎来呈现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想法。
相比之下,文学作品更多地展现了作家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综上所述,虽然文学和影视艺术都属于艺术的范畴,但它们在叙事方式、感官体验以及创作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作为艺术的文学和影视电影(视)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媒介,电影(视)和文学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因为文学和电影(视)使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材料所构成的不同的符号系统。
这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反映客观的方式和途径是完全不同的。
单就媒介本身而言,文字和影像各有其特点和优劣,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困难。
但是说到影视艺术和文学艺术的分野,问题就困难得多了,因为两者之间交互影响之深和彼此借鉴之多都是极其惊人的。
文学和影视两种艺术形式的叙述手段和接受方式的不同是影视创作中不容忽视的。
本文从三方面对文学和影视进行比较,以期对影视创作有较大的启示和帮助。
一、影视艺术的表意过程区别于文字语言的表意过程文学艺术是以文字语言的组合作为自己的艺术媒介的,而影视艺术则以影像(包括影像中的声音)组合而成的镜头语言来作为自己的艺术媒介。
电影(电视)在众多艺术门类中,是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一种新兴艺术。
它从其他艺术品种(包括文学)中吸取过营养,但又不是某一种艺术的分支或变种。
电影是以影像为主体的艺术。
从历史上看,电影先是模仿绘画,接着又模仿戏剧,随后,又将文学的叙述方法加以运用。
影视语言的符号与它所表示的意义几乎是一致的,影视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以“类似性原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在影视语言符号中,影像和声音既是能指又是所指。
诉诸观众视听的影像符号就是观众可以直接感知的实在的物质形态,比如画面上出现的一条狗,这条狗就是观众的视听经验中可以感知的某条狗。
改编艺术家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时,只有在很好地把握了文学和影视这两种艺术所使用的不同的艺术符号的基础上,才能自如地实现二者之间的成功转换。
在此我们只是在最粗浅的层面上比较了文学和影视所使用的媒介的不同,下面将进入文学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各自的创作和接受过程,对两者的区别进行具体分析。
二、影视的叙事手段区别于文学的叙事手段文学(主要是小说)和影视都可说是叙事艺术。
文学常用的叙事手段是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影视作品最常用的叙事手段是蒙太奇。
试结合《活着》谈谈影视与文学的关系电影不等于文学,文学不同于电影与文学相比,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电影产生于技术,没有技术就没有电影,这决定了电影必定不同于其它传统的艺术形式。
电影可以利用文学,但是电影绝不等于文学。
电影有着与文学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文学,作为十分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运用语言文字创作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体裁的文学作品,来表现情感和再现生活。
文学不同于电影,电影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文学则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它们通过不同的媒介和手段表现自我。
像在《活着》中福贵发现伤兵全死了后喊来春生,这时用了一个全景加摇镜头,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悲惨情状。
然后因为打炮他们回到了老全那里。
这时候老全与福贵他们对话时,都是用的中景,清晰地展现了他们惊恐与悲伤的感情。
而且这一段中在他们三个人对话的时候,多是用中景或近景,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或悲伤或木然的表情,真切地让人体会到他们的情感。
最后福贵到家后连续用了几个特写:凤霞、家珍、福贵,这一段最后那个热水溢出暖壶、热气升腾的特写洋溢着全家团圆的美满、幸福、温暖。
电影与文学虽然不同,但二者渊源已久也是有原因的,即电影和文学都通过各自的媒介去表现生活,反映生活。
在电影与文学纠缠不清的关系中,我们首先要清醒地意识到,电影和文学是各自独立的两种艺术形式,即使有共同点,但也绝不等同。
电影不做文学的替身20世纪20年代,大量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文学开始触“电”。
自20世纪20年代电影与文学结合,一直到80年代,电影像被嫁接到文学上,几乎只从文学这一个艺术门类汲取养分,很少关注其它艺术形式,电影似乎成了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电影青睐于文学是什么原因呢?首先,在中国,文学在艺术中的地位极高,似乎凌驾于其它各类艺术形式之上。
其次,从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电影对文学的依附也有其必然性。
一、影视艺术与文学的相似性影视艺术与文学二者之间彼此渗透,有深刻的联系。
1.从表现对象上看,文学与影视都以人为表现对象,连缀或折射着广阔繁复的社会生活。
2.从美学形态上看,影视和文学同为时间艺术,两者都是在时间的流动延续和运动过程中来叙述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
【克拉考尔在论及小说与电影的关系时说: “小说和电影中不同的时间处理,只是一种程度上的不同,而不是本质上的差异。
”文学是在一个词一个词或一个意象一个意象的延续中,最后在读者的艺术想象中形成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影视则是通过直接在银屏上呈现的影像而不断地形成完整的形象与故事情节。
二者在美学形态上的相似性主要有: 第一,影视和文学主要的叙事因素都包含着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和叙事手段三个关键元素;第二,影视和文学都是借助于叙事的感性特质虚构或者再造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真实世界的虚拟空间。
而这个空间的存在是对于现实世界一种美学意义上的重现或者补偿;第三,影视与文学都是通过感性的人物、冲突的事件、生动迷人的故事围绕着一个预先为导演或者作家设定的主题开展想像的叙事,他们在接受层面上都大多设定了预期的读者或者观众期待视野。
】3.从表现手段上看,叙事与抒情是文学的两大手段,影视也借鉴了这两大手段,虽然在这两门艺术中的表现很不一样,但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小说的叙事通过语言进行,影视的叙事则通过镜头和画面来进行。
影视的叙事与小说的叙事有一定的相似性。
影视与文学在叙事上具有相似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都是时间性艺术,都具有在时间的延续中塑造形象的特点。
因此,正如埃·马格尼在他的著名论文《电影的美学和小说的美学比较》中指出的: “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致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
”】【诗歌的意象组合与大幅度跳跃的方式与影视的蒙太奇方式具有相当的共同性或可比性。
文学与影视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文本中心走向视听中心的时代,视觉语言和视觉思维在文化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扩大了“地盘”,但文学仍然是所有文艺形式的价值中心,这一点并未改变。
从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央视的前身)播出的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到如今,中国电视剧产量逐年攀升,居于全球首位。
我们发现,其中最优秀和最有影响的电视剧,大多出自文学改编和作家改编。
电影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
这足以说明文学对当代影视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大贡献。
然而,影视与文学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比如这种现状的成因是什么?当下的影视与文学互动呈现怎样的态势?
文学是影视最需借助的资源
文学在表达人的精神性存在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文学是一切艺术中具有最大容量和智慧的艺术,也是影视艺术最需要借助的文化资源。
正如有论者所说,文学能为影视提供的,不仅是一个故事内核,更重要的是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对历史的理解方式。
付诸文学改编的作品也大都具备好故事的基础。
小说和影视剧的最大共同点是它们都以叙事为表征,同时,也都是讲故事的。
英国作家福斯特说:“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而影视制作人则都会异口同声地说:“首先要有一个好故事。
”然而,即使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小说中,改编率也不高,原因之一是,在如何理解故事性上,小说方面和影视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当然,故事、情节等词汇在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眼里仍带有部分贬义色彩。
电视剧所要求的故事,仍然是非常传统、简单、千篇一律的以故事情节和因果链条为特征的线性叙事,因为制片方认定电视剧是典型的大众文化样式,必须服从大众的趣味,必须以收视率为成败标准。
因此,他们所要求的,不简单是一般小说中的一般故事,而是一种在故事的强度、叙事的强度、动作的强度、对话的强度上都远远大于普通小说的故事。
影视方面要求小说的另一个要素是人物。
而塑造人物,也恰好是小说的拿手好戏。
如果说影视和小说的人物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影视界仍然坚持最传统的现实主义人物观,即人物需要有丰富的个性。
被改编为影视剧的小说,大都提供有这样的人物基础,如《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他有点傻,有点笨,但是单纯而执着,在部队里摸爬滚打,在磨难中百炼成钢。
这类小说提供了生动丰满的人物性格,是影视剧改编的最好材料。
在每年几千部作品中,像这样的人物不计其数,但形象鲜明、性格丰富、让人过眼不忘的人物其实并不很多,一方面是能力不及,更多的是观念不同,一些小说作者认为小说写的是“人”,却不一定是“人物”,甚至“塑造”这个词也显得陈旧。
小说所提供的语言,特别是人物语言,理所当然地成为影视剧改编的重要资源。
剧本主要由对话组成,小说原著的人物语言是否生动和富于特色,也是制作方考虑的因素。
《篱笆·女人和狗》、《过把瘾》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优秀剧作,都因原作语言的鲜明特色而获益匪浅。
出于以上原因,影视界非常重视剧作的文学性。
张艺谋说:“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
如果拿掉这些小说,中国电影的大部分作品都不会存在。
”从《英雄》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片”,张艺谋曾试图疏远文学,得到了教训,到《山楂树之恋》,他作品中的文学性再次回归。
影视对文学有冲击有启发
成功的影视改编,无疑推动了文学作品的传播。
小说《蜗居》出版两年后乏人问津,而电视剧播出一个月,书就创造了销售40万册的纪录。
传统文学与电视剧还有一种天然的联系,那就是受众面的接近。
如果说网络文学在与传统文学争夺青年读者方面,存在某种天然的优势的话,那么,这种优势在电视剧改编方面并不存在。
坐在电视机前的主要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他们是原来的文学爱好者,关心人生、社会和历史,因此,电视剧改编也更愿意从传统文学方面寻找资源。
从这个角度看,电视剧是传统文学的延伸,是传统文学读者的再聚集。
传统文学可以做得聪明一点,利用这个优势,增进对文学的宣传和推广。
目前,文学界与影视界之间缺乏创作信息的沟通,是阻碍文学改编的重要原因,因此双方需要逐步建立沟通合作的合理机制。
我们目前的许多长篇小说创作中,对人物个性的刻画也是不够重视的,人物之间区分不明显。
而影视界非常重视个性,极力强化人物个性。
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主要靠人物的鲜明个性取胜。
《亮剑》、《我的兄弟叫顺溜》等也是如此。
这已成为定式。
个性并不影响人物的真实性,相反,它是人物真实性的重要标记。
面对变局,文学不可动摇
影视改编热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由于改编带来的对原著和原著作者的宣传效应和经济效益,影响了部分小说作者的创作心态。
图像时代对文学的挤压,使美国学者米勒曾认为“文学的终结”的时代已经来临,但其后,他又宣称,文学将永恒。
影视固有的局限性,使它远远不能代替文学,这是不言而喻的。
而围绕文学与图像之间关系的讨论,更让我们认识到文学在影视时代的意义。
首先,语言是思维和思想的直接呈现。
作为语言的艺术的文学,天然地具有亲近和表达人的精神性存在的功效,这是它区别于许多其他艺术形式的优长之处。
“读”和“看”的区别,在于“读”是一种抽象的理性思维活动,形象思维融汇其中,它牵涉到一种意义的深度模式,而“看”,如看电影,却主要是一种直观的不大动脑筋的感性活动,缺乏对隐含意义的追索。
再者,语言艺术,除带来语言自身的独特美感外,也为读者的想象力提供无限的空间,这是影像没办法超越的。
影像将想象具体化,却也失去许多味道。
譬如,电视剧改编《红楼梦》,好处是使经典通俗化,但也容易挨骂。
曹雪芹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在一千个读者心里产生一千种形象。
电视剧定为一个,省得想象,但也少了蕴藉。
再次,文学是广阔而自由的精神表达。
为什么大部分文学作品不能被影视改编?也由于影视远远不能穷尽文学的题材和文学表现人类精神生活的无限可能。
有时候,最好的小说恰恰也有抗拒改编的特性。
所以,文学一方面不拒绝图像化,一方面又需要对图像化保持警惕,不能把图像化视为文学的出路。
文学应该向影视借鉴,丰富自己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但应该走自己的路。
文学就整体而言,是足以值得骄傲的,道路是广阔的,前途是充满希望的。
经典之作,必然还是出自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