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与文学的异同
- 格式:docx
- 大小:18.80 KB
- 文档页数:3
文学与影视的异同与互补文学和影视都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文化的方式。
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但也存在许多相似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文学和影视的异同与互补。
一、表达手法与效果文学和影视的表达手法是最明显的不同点。
文学表现方式较为简约、抽象,通常是通过文字来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和思想。
影视的呈现则通过画面、音乐和声音来刻画人物、感情和环境。
文学和影视的表达手法也使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呈现效果。
文学擅长描述人物内在情感的变化,以及情感之间的交织,通常更能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世界。
影视则通过画面的生动和立体感更好地表达人物的外在形象、情感冲突和背景环境。
二、形式与传播文学和影视的创作形式和传播方式也有着显著不同。
文学通常是通过发表书籍、杂志或报纸来进行传播。
而影视则需要经过电影院、电视或互联网进行传播。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影视作品逐渐从传统的电视和电影院扩展到网络,如Netflix、Hulu等等,这使得影视作品更加方便地获得观众欣赏。
但文学作品则未能取得这样的进展,已有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仍是主要的阅读渠道,这种传播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作品的普及和传播。
三、创作和生产的不同文学和影视在创作和生产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文学作品通常是由一个人完成的,这样可以更加深入思考、细腻地刻画细节,以及为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
但也容易出现单一的思路和观点。
相比之下,影视作品是由一组人合作完成的。
这种合作方式可以促进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互相碰撞,并出现以往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过,文学和影视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借鉴和互补的关系。
影视作品融入了大量的小说和文学作品,如《指环王》、《哈利·波特》等,这些作品成为电影、电视剧的经典原材料。
而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描写影视和电影,尤其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这种描写越来越普遍。
四、文学和影视的互补文学和影视之间存在相互借鉴和互补的关系。
在影视传媒生产中,文学作品往往被优先挑选成为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主要素材。
影视文学期末总结一、概述影视文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研究的是影视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审美特点,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影视作品进行文学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创作意图,并为社会提供思想引导和文化反思。
本文将从文学角度对影视文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进行总结,并以实例分析的方式展开。
二、影视与文学的关系1. 影视与文学的本质区别。
影视与文学作为两种艺术形式,具有各自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影视通过图像、音频和语言等多种形式来表达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文学主要依靠文字的力量来构建虚构世界和描绘内心世界。
2. 影视与文学的互补关系。
影视与文学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可以相辅相成、互相借鉴。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影视表达更直观的视觉效果,而影视作品也可以通过文学的深度和思想的发掘来增加内涵和思考的空间。
三、影视文学的研究方法1. 影视文学批评。
影视文学批评是对影视作品的文学艺术特点进行评价和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影视作品的情节、人物塑造、意象和语言等方面的分析,来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2. 影视文学比较研究。
影视文学比较研究是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在影视表达上的差异进行比较,探讨作品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在不同艺术形式中所表现出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3. 影视文学叙事研究。
影视文学叙事研究是对影视作品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叙事方式、叙事角度以及叙事风格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创作手法。
四、视角和主题分析的实例1. 视角分析通过对不同视角的运用,影视作品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情节发展和内心世界的揭示。
例如,在《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影片中,导演通过镜头的运用,将故事视角设置为饭店服务员的视角,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服务员在大历史背景下的努力和追求。
2. 主题分析在影视文学中,主题是作品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例如,在《生活在别处》这部电影中,导演通过揭示人对生活的迷失和对爱的探寻,探讨了社会变革对人性的影响。
文学与影视的互动九年级文学作品与电影的对比分析文学与影视的互动九年级文学作品与电影的对比分析在当今社会,文学和影视作品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作为不同表达形式的媒介,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从九年级的角度出发,对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创作手法的差异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在创作手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文学作品以文字为媒介,通过描写、抒发等方式来呈现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而电影作品则通过影像、声音等手段将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呈现出更为直观的视听效果。
因此,文学作品更加注重文字的表达,而电影作品则更加注重画面和声音的表现。
二、故事情节的改编在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的互动中,故事情节的改编是不可忽视的一点。
由于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的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在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时,往往需要对故事情节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动。
电影作品通常会根据观众的口味和审美习惯进行合理的剧本改编,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而这种改编过程则可能会引起一些原著粉丝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但同时,电影作品也为原著故事赋予了更为丰富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使得故事更具有观赏性和观众的吸引力。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通过文字的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性格、外貌和特点,读者在阅读中可以自由地想象人物形象,与人物产生共鸣。
而在电影作品中,人物形象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指导来进行呈现。
观众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来感受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这种感受会更加直观和真实。
同时,电影作品还可以通过服装、化妆等手段进一步塑造人物形象,使其更加生动立体。
四、情感体验的差异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对于观众的情感体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文学作品往往会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读者可以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某国和中国的文学和影视艺术有何异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相互交流,文化交流也随之变得更加频繁。
其中,文学和影视艺术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文化领域。
那么,某国和中国的文学和影视艺术又有哪些异同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和分析。
一、题材和风格- 文学方面:某国的文学多以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为素材,比较严肃,风格古板,大多数作品品味高雅,以深沉沉郁为主。
而中国的文学则更加注重现实主义题材和民生问题,风格生动活泼,以深深的人民色彩和广阔的视野著称,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文学市场。
- 影视方面:某国和中国的影视作品,在题材和风格上也有明显的区别。
某国的影视作品注重寓教于乐,更多地关注历史、传统文化和道德道德观念,受众面更广。
而中国的影视作品则更加注重现代化和国际化,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人性和人性关系,符合现代人对多元、开放和多样性的追求。
二、制作水平和文化背景- 制作水平:某国和中国的文学和影视艺术,在制作水平上各有千秋。
某国的文学作品虽然内容深刻,但在创作技巧和表现形式上较为陈旧,与现代人的审美有些脱节;而中国的文学则较为注重表现形式和技巧,更加注重艺术性和审美性。
而在影视方面,中国明显胜过某国,尤其是在影视技术和制作质量上更加出色,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推出的大制作,更是让人觉得中国影视业发展速度之快。
- 文化背景:文学和影视背后的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
某国的文学和影视艺术,受传统观念束缚较多,艺术内容也更加注重历史传承和宗教信仰,这有助于保持自身文化独特性,但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其发展空间。
而中国的文学和影视艺术,则倾向于将现代化元素和国际化元素融合在一起,突出多元性和开放性,这更有助于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三、市场发展和文化传播- 市场发展:在文学和影视艺术领域,某国的市场规模较小,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行业体系。
而中国的文学和影视行业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规模较大,产值较高,吸引了全球大批的市场主体,更成为了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一个行业。
其实就是诗与画的区别,同样是艺术,但是带给人的感受不同。
原著是“诗”,而影视剧则是“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看《红楼梦》的原著,如果一百个人看过《红楼梦》,则这一百个人心中的林妹妹形象一定是不一样的。
一百个人看过,必会有一百个林妹妹的形象产生。
那么林妹妹到底是什么样?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仅从文字上来看,我们只知道林妹妹很美,可是具体是什么样的美法呢?每个人心中预设的那个对名著所描绘形象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
在阅读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之间,将自己心中的那个美的准绳加之到人物形象中去。
而当我们看电视剧《红楼梦》时,由于人物形象是通过演员来表现的,那么林妹妹的形象是唯一的,就是那个演员的形象。
这个形象一直定格在观者的视觉里。
想像的空间就要小很多。
而当这个形象一旦成功定格,则当换掉原演员时,有很多观众就开始不适应了,其实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会说某某演员把某某角色演得不到位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个在视觉上定格了的形象,并不符合你心中那个既定了的、在对原著的理解的基础上,想像预设的人物形象。
以上是从观者的角度上来讲的,另外,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看,两者也有一定的区别。
名著的作者侧重于语言的修炼,意境的展开;而影视剧作者更加注重视觉上的效果,如场景、特技之类的安排。
(一)题目1、题目的内容:类型、定位、作用2、写作要求:标题要准确标题要新颖题式可多样标题要简洁(二)署名1、署名的方式:集体署名个人署名2、署名的规则贡献大小:提出研究设想、承担研究工作、解决关键问题。
(三)内容提要关键词1、内容摘要:中心内容、结构及主要论点和评述;要求重点突出,内容精练,观点明确、一般不用第一人称,以200---300字为宜。
学术论文也不宜超过1000字,有关刊物要有中英文摘要。
2、关键词:必须是规范科学的名词术语,一般每篇文章有3~5个关键词(主题词)。
属于支柱性概念。
影视与文学的异同影视艺术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文学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则具有直观性。
文学文本中并无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复现为逼真可感的艺术形象,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间接性。
影视艺术通过蒙太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直接呈现出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因而其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
文学与影视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
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技巧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影与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电影对于文学的借鉴:一方面,文学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如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另一方面,世界电影史上的许多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既有经典作品,也有当代的畅销作品。
在国外,莎士比亚、雨果、小仲马、狄更斯、海明威、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创造了经典的银幕形象,黑泽明的《罗生门》、科波拉的《教父》和《现代启示录》、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以及《乱世佳人》、《美国往事》、《法国中尉的女人》、《克莱默夫妇》、《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这些在世界影坛广为流传的影片背后,都有着经典、流行的文学原著。
文学是电影的创作源泉,由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阿仑·罗勃-格里叶编剧、著名导演阿仑·雷乃导演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而由我国四大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也是很成功的例子。
影视艺术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文学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则具有直观性。
文学文本中并无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复现为逼真可感的艺术形象,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间接性。
影视艺术通过蒙太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直接呈现出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因而其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
文学与影视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
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技巧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影与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电影对于文学的借鉴:一方面,文学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如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另一方面,世界电影史上的许多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既有经典作品,也有当代的畅销作品。
在国外,莎士比亚、雨果、小仲马、狄更斯、海明威、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创造了经典的银幕形象,黑泽明的《罗生门》、科波拉的《教父》和《现代启示录》、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以及《乱世佳人》、《美国往事》、《法国中尉的女人》、《克莱默夫妇》、《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这些在世界影坛广为流传的影片背后,都有着经典、流行的文学原著。
文学是电影的创作源泉,由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阿仑·罗勃-格里叶编剧、著名导演阿仑·雷乃导演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而由我国四大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也是很成功的例子。
还有根据鲁迅的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祝福》是迄今为止鲁迅小说中改编得最为成功的作品。
浅析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差异浅析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差异一、引言电影诞生于1895年,虽然己经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但与文学相比还是略显年轻。
不过,因为电影综合了视觉、听觉等多处感官,所以更容易对人们的思想与情感产生一定的影响。
电影和文学都是用来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他们在情感的诉求与表达上仍然具有某种一致性。
下面,笔者将借助《呼啸山庄》来透析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异同。
二、电影和文学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沟通工具,它是支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桥梁。
所以,有学者提出“语言”是人们被动地接受社会的行为,是一种变相的心理活动。
而“言语”则是个人用以表达自我思想与情感的个体行为。
由此,便能够得出“语言”与“言语”之间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电影语言是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时所用到的各种手段、方式和特殊媒介的一种统称。
换言之,电影语言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不但能够反映与认识客观世界,还可以传递某种思想感情。
由于电影语言的发展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依托,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电影并非一种语言,但却非常像是一种语言。
在电影中,不需要遵守固定的语法,并且不需要俗套的语汇。
例如,儿童在学会语言表达之前的几个月内就己经先学会了理解电影中变换的场景与画面。
也就是说,并不需要特意去学习相应的电影智力就能够欣赏电影,读懂电影语言,当然这只是从最低水平上来说的。
与电影语言相比,文学语言更为正式。
将现代汉民族语言进行高度加工,形成符合社会规范化的语言,即为标准语,也就是所谓的文学语言。
这类语言的形成基础是书面语,但其也具有口头形式,主要服务于民族文化和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所以,对于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而言,文学语言则起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四、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的差异性(一)语言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法均不同与电影语言相比,文学语言的表现形式就显得过于单一了。
简单地讲,文学的语言单位通常都是由抽象的符号组成的,例如音素和词素等;而电影语言则不同,其可以将音乐、字幕、声音、图像集结在一起,利用各要素之间的交叉组合使用,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表达。
时评文学与影视的文学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文学作为一种文字表达方式,通过语言的组织和叙述来展示故事和思想。
而影视则是一种通过图像、声音和动作来展现故事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两者在表达方式、受众群体和传播途径上存在差异,但在创作灵感、内容主题和艺术价值等方面却有着共通之处。
文学和影视在创作灵感上互相借鉴。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改编作品往往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影像、音乐和演技等元素的运用,更直观地展现了原著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
同时,影视的成功也会激发文学创作的灵感,许多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和台词都成为了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
例如,《霸王别姬》的剧本被改编成了同名小说,展示了不同媒介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文学和影视在内容主题上存在共同关注的问题。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关注人类的生活与命运,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
例如,近年来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就以反腐败为主题,通过调查剧情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入探讨了腐败现象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而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社会问题和人性思考的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余华的《活着》等。
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叙事手法和艺术形式,传递了人类对于生命和社会的思考。
文学和影视在艺术价值上也有共同的追求。
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都是艺术的表达形式,都追求艺术的真实、美感和触动人心的力量。
文学作品通过文字的运用,营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感共鸣,引导读者通过文字与故事产生共鸣。
而影视作品则通过图像、声音和演技的表现,提供了更直观、感性的艺术体验,使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满足。
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都能够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触动人心、引发思考,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文学和影视虽然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两者在创作灵感、内容主题和艺术价值等方面都有共通之处。
戏剧影视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戏剧影视文学与传统文学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叙事形式、表达手法、受众感受等方面探讨戏剧影视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异同。
一、叙事形式传统文学通常采用文字来进行叙事,通过作者的文字表达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文字的力量使得读者可以在脑海中自行构建场景和人物,沉浸于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虚拟世界。
相比之下,戏剧影视文学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手段来进行叙事。
戏剧以演员的表演和舞台布景来呈现故事,影视则借助画面、音效、配乐以及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情感和故事。
这种多元感官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形象。
二、表达手法传统文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文字和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描述场景,例如比喻、排比、描写等。
这些手法旨在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作品的内涵。
戏剧影视文学则侧重于舞台表演或影视片段的表达。
演员通过语言、肢体和面部表情等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动态,配合舞台美术、灯光和音效的设计,使观众能够更直接地接受到情感的冲击。
影视片段的剪辑和特效也被广泛运用,以增强观众的观赏体验。
三、受众感受传统文学作品多以个人阅读为主,读者可以静下心来,在独自的环境中欣赏作品。
这种形式使得读者可以更加专注地体会作品带来的情感和思考,并在与作者的对话中获得启示。
戏剧和影视作品则以集体观看为主,观众们共同分享着同一场演出或观影体验。
观众可以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与他人一同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观众们的反应和互动也会对观影体验产生影响,增加了观影时的社交性。
总结起来,戏剧影视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存在着叙事形式、表达手法和受众感受上的不同。
传统文学侧重于文字表达,让读者通过阅读来感知和理解作品;而戏剧影视文学则通过视听手段来呈现故事,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和内容。
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戏剧影视文学,它们都各自具有独特的魅力,可以为读者和观众带来不同的艺术享受。
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异同分析在当代社会中,文学和影视艺术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方式,起到了传递各种信息和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
虽然它们都属于艺术领域,但在表现形式、受众感受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异同。
本文将从叙事方式、感官体验以及创作方式这三个方面对文学和影视艺术进行比较和分析。
首先,文学和影视艺术在叙事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
在文学中,叙事主要通过文字来表达,依靠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来形成图像和情境。
读者需要通过想象来构建人物形象、场景描述以及情节发展等。
相比之下,影视艺术则是通过声音、画面和演员的表演等多种媒介来叙事,观众凭借视听感受直接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展开。
这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给受众带来了不同的体验。
文学作品更加注重阅读者的思考和想象,给人以更强烈的个性化感受;而影视作品则更加直观,能够通过画面和声音的交互给观众带来更直接的冲击力。
其次,文学和影视艺术在感官体验上也存在一定的异同。
文学以文字为媒介,依靠读者的想象力来创造虚拟的场景和形象,借助读者的思维感官来感受作品。
而影视艺术则是通过色彩、画面、音乐以及演员的表演来给观众以感官冲击。
影视艺术更加注重视听体验,通过画面的构图、配乐的运用以及演员的表演来将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观众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维度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最后,文学和影视艺术在创作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在文学中,作家通过文字的选择、描写手法以及文学语言的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作家可以通过拟人手法、象征手法等手段来深化作品的内涵。
与之相比,影视艺术是一种多媒体的艺术形式,涉及到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师等多个创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导演在影视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镜头的运用、场景的选择和演员的演绎来呈现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想法。
相比之下,文学作品更多地展现了作家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综上所述,虽然文学和影视艺术都属于艺术的范畴,但它们在叙事方式、感官体验以及创作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作为艺术的文学和影视电影(视)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媒介,电影(视)和文学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因为文学和电影(视)使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材料所构成的不同的符号系统。
这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反映客观的方式和途径是完全不同的。
单就媒介本身而言,文字和影像各有其特点和优劣,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困难。
但是说到影视艺术和文学艺术的分野,问题就困难得多了,因为两者之间交互影响之深和彼此借鉴之多都是极其惊人的。
文学和影视两种艺术形式的叙述手段和接受方式的不同是影视创作中不容忽视的。
本文从三方面对文学和影视进行比较,以期对影视创作有较大的启示和帮助。
一、影视艺术的表意过程区别于文字语言的表意过程文学艺术是以文字语言的组合作为自己的艺术媒介的,而影视艺术则以影像(包括影像中的声音)组合而成的镜头语言来作为自己的艺术媒介。
电影(电视)在众多艺术门类中,是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一种新兴艺术。
它从其他艺术品种(包括文学)中吸取过营养,但又不是某一种艺术的分支或变种。
电影是以影像为主体的艺术。
从历史上看,电影先是模仿绘画,接着又模仿戏剧,随后,又将文学的叙述方法加以运用。
影视语言的符号与它所表示的意义几乎是一致的,影视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以“类似性原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在影视语言符号中,影像和声音既是能指又是所指。
诉诸观众视听的影像符号就是观众可以直接感知的实在的物质形态,比如画面上出现的一条狗,这条狗就是观众的视听经验中可以感知的某条狗。
改编艺术家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时,只有在很好地把握了文学和影视这两种艺术所使用的不同的艺术符号的基础上,才能自如地实现二者之间的成功转换。
在此我们只是在最粗浅的层面上比较了文学和影视所使用的媒介的不同,下面将进入文学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各自的创作和接受过程,对两者的区别进行具体分析。
二、影视的叙事手段区别于文学的叙事手段文学(主要是小说)和影视都可说是叙事艺术。
文学常用的叙事手段是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影视作品最常用的叙事手段是蒙太奇。
一、影视艺术与文学的相似性影视艺术与文学二者之间彼此渗透,有深刻的联系。
1.从表现对象上看,文学与影视都以人为表现对象,连缀或折射着广阔繁复的社会生活。
2.从美学形态上看,影视和文学同为时间艺术,两者都是在时间的流动延续和运动过程中来叙述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
【克拉考尔在论及小说与电影的关系时说: “小说和电影中不同的时间处理,只是一种程度上的不同,而不是本质上的差异。
”文学是在一个词一个词或一个意象一个意象的延续中,最后在读者的艺术想象中形成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影视则是通过直接在银屏上呈现的影像而不断地形成完整的形象与故事情节。
二者在美学形态上的相似性主要有: 第一,影视和文学主要的叙事因素都包含着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和叙事手段三个关键元素;第二,影视和文学都是借助于叙事的感性特质虚构或者再造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真实世界的虚拟空间。
而这个空间的存在是对于现实世界一种美学意义上的重现或者补偿;第三,影视与文学都是通过感性的人物、冲突的事件、生动迷人的故事围绕着一个预先为导演或者作家设定的主题开展想像的叙事,他们在接受层面上都大多设定了预期的读者或者观众期待视野。
】3.从表现手段上看,叙事与抒情是文学的两大手段,影视也借鉴了这两大手段,虽然在这两门艺术中的表现很不一样,但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小说的叙事通过语言进行,影视的叙事则通过镜头和画面来进行。
影视的叙事与小说的叙事有一定的相似性。
影视与文学在叙事上具有相似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都是时间性艺术,都具有在时间的延续中塑造形象的特点。
因此,正如埃·马格尼在他的著名论文《电影的美学和小说的美学比较》中指出的: “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致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
”】【诗歌的意象组合与大幅度跳跃的方式与影视的蒙太奇方式具有相当的共同性或可比性。
影视艺术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文学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则具有直观性。
文学文本中并无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复现为逼真可感的艺术形象,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间接性。
影视艺术通过蒙太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直接呈现出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因而其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
文学与影视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
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技巧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影与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电影对于文学的借鉴:一方面,文学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
法,如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另一方面,世界电影史上的许多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既有经典作品,也有当代的畅销作品。
在国外,莎士比亚、雨果、小仲马、狄更斯、海明威、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创造了经典的银幕形象,黑泽明的《罗生门》、科波拉的《教父》和《现代启示录》、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以及
《乱世佳人》、《美国往事》、《法国中尉的女人》、《克莱默夫妇》、《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这些在世界影坛广为流传的影片背后,都有着经典、流行的文学原著。
文学是电影的创作源泉,由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阿仑罗
勃-格里叶编剧、著名导演阿仑雷乃导演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而由我国四大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也是很成功的例子。
还有根据鲁迅的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祝福》是迄今为止鲁迅小说中改编得最为成功的作品。
20世纪80年代以来,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茶馆》,巴金的《寒夜》,曹禺的《原野》、《雷雨》、《日出》等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也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老导演凌子风先后改编了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许地山的《春桃》、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文学作品,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名著改编系列,他将自己丰厚的人生阅历和感悟渗透到从文学到电影的二度创作之中。
在影像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热衷于影像世界所提供的丰富、形象和生动的视听效果。
这种特殊的文化语境让文学与电影出现一种文学不仅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等新的传播手段重新获得轰动效应”的层面,而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依赖电影、电视,找回曾经的辉煌。
在文学借助电影、电视发光并重
新唤起人们对文学的热情的同时,更唤起了作家对于电影、电视的热衷。
以往,创作者多是把文学读本改编成影视剧,而现在则是影视剧衍生出许多相应的文学读本,出现了文学与影视同步推出”的新现象。
《刮痧》、《大腕》、《永不瞑目》、《大宅门》、《雍正王朝》、《橘子红了》等与电影、电视剧同名的图书所提供的信息一点也不比电影、电视剧本身少。
1988年,王朔的四部小说同时被拍成了电影。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被第五
代”中最擅长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导演之一夏刚拍成同名电影;《顽主》被米家山相中;《橡皮人》被叶大鹰改编成《大喘气》;《浮出海面》则被第
五代导演”中另一位擅长于现代都市生活的黄建新拍成了《轮回》。
电影界将这
一年命名为王朔电影年”从而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罕见的以作家的名字来命名的电影现象。
综上所述,文学在与影视的相通中,通过相互配合、阐发、影响和补充,促成了文学自身的发展。
文学从影视中吸收叙述场景的电影性”而使自身的叙述充
满视觉感。
总之,在与影视相通中,文学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艺术表现手段而更具魅力。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