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_初一政史地_政史地_初中
- 格式:ppt
- 大小:3.86 MB
- 文档页数:50
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名师导航●要点导学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始创于隋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 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隋朝至明清的科举制度,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X榜”的原则,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只是极少数。
科举产生出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等。
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X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他们中间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之后,推动一系列改革进行,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到晚清时,科举考试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唐人大规模地穿戴外国异族服饰,并成为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这是其他朝代比较少见的现象。
京城长安里“胡著汉帽,汉著胡帽”非常普遍,胡汉风俗融合的结果竟使司法参军无法捕捉胡贼。
唐长安不但是一个兼容外来服饰文化的中心,而且胡食在长安也比比皆是。
东市和长兴坊有专门的胡食店,白居易的《寄胡饼与杨万州》更是众人皆知:“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
”近年来,某某地区考古出土的文物中,胡人女子骑马陶俑和胡人三彩俑不胜枚举,甚至还有一些昆仑黑人俑,正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胡化状况,体现出帝国自信开放的宏大气度和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3.唐代精神风貌博大宏放的原因、主要表现唐代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科举制选拔出很多大胆革新的官员,推动一系列改革、创新,影响、推动着产生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4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4篇(初一历史北师大版),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历史(下册)思考题参考答案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课程标准: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想一想}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提示:(1)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2)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3)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4)隋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5)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2、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提示:隋开凿大运河时,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自我评测}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课程标准: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2{自我评测}提示:错误之处:编修《贞观氏族志》正确的是:武则天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课程标准: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1、{想一想}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重在考察哪些能力?提示:科举制常设的科目有明经和进士两科。
明经科主要考察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包括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3、{自我评测}说说唐朝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提示: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士子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他们推动一系列改革,开创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新局面,赋于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第5课“和同为一家”课程标准: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3、{自我评测}(1)说一说“天可汗”的含义。
提示:“天可汗”即唐太宗。
“可汗”原为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主的称号,贞观四年(630年),回纥等族首领拥戴唐太宗为各族共主,尊称“天可汗”。
(2)谈谈文成公主入藏有什么意义?提示: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
本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分组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并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归纳总结来培养学生分析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从当前的考试导入(侧重于考试的功能)那么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一、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
“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
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学生列表归纳)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历史地位和主要政绩。
(2)掌握贞观之治的含义、特点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3)了解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2)运用比较法,分析贞观之治与唐朝其他时期的不同之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历史地位和主要政绩。
(2)贞观之治的含义、特点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3)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2. 教学难点:(1)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唐太宗时期各项改革措施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建立。
(2)提问:你们知道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治国策略?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历史地位和主要政绩。
(2)引导学生关注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贞观之治的含义、特点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知识拓展:(1)比较唐太宗时期与唐朝其他时期的不同之处。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唐太宗能够取得贞观之治这样的成就?5. 总结归纳:(1)总结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强调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结合教材,深入了解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3. 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对唐朝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下第4 -----6课复习学案复习重点:1、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及发展完善的知识并理解科举制的影响2、了解并能够简述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3、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线索梳理:随唐时期从创立完善科举制到开明的民族政策,融洽的民族关系再到对外开放与交流都为后世所效仿和称道。
基础巩固:(完成填空,组内交流,自主记忆,组内抽测。
)一、科举制度:1、创立和完善:时期。
2、科举制是通过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作为选官标准。
3、科举考试中常设的科目主要有和。
4、影响:⑴便于全国选拔人才,扩大了。
⑵增强了;⑶为读书人创造了的机会;⑷给社会带来。
二、唐朝的民族关系:1、唐朝实行比较的民族政策,西北各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
2、唐朝与吐蕃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应是。
3、唐朝与吐蕃友好关系,可以用两个实例来证明:(1)唐太宗时把嫁给;(2)唐中宗时把嫁给。
三、唐朝的对外关系:1、日本政府派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叫。
2、时六次东渡日本去弘扬佛法的僧人是。
3、天竺就是现在的。
唐太宗在位时,高僧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他是第一个把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4.唐朝都城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
重点突破:1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分别在哪个朝代?你能说出科举制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吗?2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空前频繁的原因自我测评:1、古代的科举考试最早出现于()A、隋朝B、唐朝C、秦朝D、汉朝2、唐朝在人才选拔上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三省六部制B、完善科举制度C、建立分封制度D、设立世袭制度3、下列对科举制叙述不正确的是()A、科举制诞生在隋朝B、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C、唐太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D、科举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假如你是唐初的一位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大臣,你会经常处理下列哪些少数民族的事务()A、吐蕃B、回鹘C、突厥D、靺鞨5、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关系反映的是A、唐与南诏的关系B、唐与吐蕃的关系C、唐与突厥的关系D、唐与回纥的关系6、某导演想拍一部有关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专题片,他选取的下列素材中与唐朝无关的是()A、鉴真东渡日本B、玄奘西游C、遣唐使来中国学习D、张骞出使西域7、为唐风洋溢奈良城做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A、鉴真B、玄奘C、阿倍仲麻侣D、一行8、学习完隋唐历史后,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A、文明初露曙光B、分裂奔向统一C、繁荣与开放D、经济重心南移9、唐朝时称印度半岛为()A、印度B、波斯C、高丽D、天竺10、唐太宗将女儿嫁给吐蕃的哪一赞普()A、松赞干布B、尺带珠丹C、活佛D、班禅11、材料解析: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