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 格式:ppt
- 大小:8.01 MB
- 文档页数:52
第1篇一、引言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
自1981年首次发现以来,艾滋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
为了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以下为艾滋病课堂笔记摘抄,内容涵盖艾滋病的病原学、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
二、病原学1. 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 分类: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3. 结构:HIV病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包含RNA基因组、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等,包膜则含有病毒表面蛋白和脂质双层。
三、传播途径1. 性接触传播:异性恋、同性恋及双性恋均可传播HIV2. 血液传播:输血、使用共用针具、共用血液制品等3.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HIV后,可通过胎盘、分娩及母乳喂养传播给婴儿4. 接触传播:一般日常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餐具等不会传播HIV四、临床表现1. 急性感染期:感染HIV后2-4周,部分患者出现发热、乏力、咽痛、皮疹等症状,类似感冒,一般持续1-2周后自行缓解。
2. 潜伏期:急性感染期后,病毒在体内复制缓慢,患者无临床症状,潜伏期可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
3. AIDS期:潜伏期后,病毒复制加速,患者免疫系统受损,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如肺结核、卡氏肺囊虫肺炎、口腔念珠菌感染、肿瘤等。
五、诊断1. 血清学检测:HIV抗体检测是诊断HIV感染的主要方法,包括初筛试验和确认试验。
2. 基因检测:HIV核酸检测,用于早期诊断和疾病监测。
3. 临床表现: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六、治疗1. 抗病毒治疗:目前,抗病毒治疗是AIDS治疗的主要手段,可抑制HIV复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病毒性感染,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极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艾滋病传播,提高艾滋病检测技术水平,本文档旨在提供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以便各地开展规范的艾滋病检测工作。
本规范旨在明确艾滋病检测技术的要求、方法和结果判断原则,提高检测质量,为防治艾滋病的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液中心等开展艾滋病检测的相关单位。
检测前要求:开展艾滋病检测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条件,包括合格的人员、设备、实验室设施等。
检测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掌握艾滋病检测技术和相关政策法规。
检测中要求:艾滋病检测应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使用经国家认证的试剂和仪器。
检测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质控体系,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要保护受检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
检测后要求:检测结束后,应将检测结果及时告知受检者,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咨询和转介服务。
同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艾滋病疫情信息。
血清学检测:常用方法包括HIV抗体筛查试验和确认试验。
抗体筛查试验包括ELISA、化学发光或免疫荧光等方法;确认试验常用免疫印迹法。
病毒载量检测:用于监测HIV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情况,常用方法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NASBA)等。
细胞学检测:通过观察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
常用方法包括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
病理学检测:通过活检或尸检观察艾滋病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对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血清学检测: HIV抗体筛查试验阳性,需进行确认试验。
确认试验阳性者即可判定为HIV感染。
病毒载量检测:病毒载量高于正常范围即可判定为HIV感染。
细胞学检测:根据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
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病情加重或治疗不理想。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第一章样品的采集和处理1 范围本章规定了用于艾滋病病毒(HIV)检测的血清、血浆和全血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适用于HIV抗体检测、抗原检测、核酸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测定和HIV分离培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uidelines for Using HIV Testing Technologies in Surveillance WHO/CDS/CSR/EDC/2001.16 UNAIDS/01.22E ISBN 9713-92-063-7.3 操作步骤3.1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艾滋病检测最常用的样品是血液,包括血清、血浆和全血。
唾液或尿液有时也可作为测试样品。
常用的血液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如下:3.1.1 血清样品采集和处理3.1.1.1 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真空采血管)抽取一定量静脉血,室温下自然放置12h,待血液凝固、血块收缩后再用3、000r/min离心15min,吸出血清备用。
3.1.1.2 如用滤纸片采样,则手指或耳垂局部严格按常规进行消毒,在刺破皮肤后,迅速把滤纸片沾上,切勿让血液滴落在其它物体表面造成污染。
采血后要待血样干燥后再包装送检。
3.1.2 抗凝血样品采集和处理3.1.2.1 用加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或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静脉血,转移至加有抗凝剂的试管),反复轻摇,分离血浆和血细胞备用。
3.1.2.2 应根据实验要求选用适当的抗凝剂,如CD4+/CD8+T淋巴细胞测定可选用K3EDTA或肝素或枸橼酸钠,HIV病毒分离、核酸定性/定量检测可选用K3EDTA或枸橼酸钠。
3.1.2.3 用于核酸定性检测时,采集的抗凝全血应在48h内分离PBMC和血浆,否则应在2448h内分离血浆和血细胞。
病毒载量测定不同方法对样品的要求见第四章4.1中表2;CD4+/CD8+T淋巴细胞测定样品采集要求见第五章4.1。
3.1.3 采集样品注意事项3.1.3.1 采集样品原则上应按临床采血技术规范操作(试剂盒说明书有特殊要求除外)。
血清学诊断的用途
血清学诊断是通过检测和分析血清中的生物标志物来诊断和监测疾病的方法。
血清学诊断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血清学诊断可以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
体或抗原来确定感染性疾病的存在。
例如,通过检测抗体可以确诊病毒感染(如HIV、乙肝、流感等)、细菌感染(如梅毒、结核病、肺炎等)和寄生虫感染(如疟疾、弓形虫病等)。
2.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自身免疫疾病是由免疫系统错误地
攻击自身组织引起的疾病。
血清学诊断可以通过检测特定的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体核糖体等,来确定自身免疫疾病的存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3.肿瘤标记物检测:血清学诊断对于某些肿瘤的早期筛查和
监测也非常重要。
检测血清中的特定肿瘤标记物,如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等,可以用于肿瘤诊断、筛查和疾病进展的监测。
4.药物监测:血清学诊断可以用于监测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
全性。
检测血清中的药物浓度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药物剂量是否适当,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常见的例子包括抗抑郁药物、抗癫痫药物等的监测。
5.过敏性疾病的诊断:血清学诊断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
定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来确定过敏性疾病的存在,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血清学诊断是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可以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进行诊断和治疗监测,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并评估治疗效果。
hiv抗体检测是什么意思当艾滋病病毒进入到人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对应的抗体。
在检查血液中艾滋病抗体时,最常用的就是血清学检测。
一般要经过两个步骤,首先做初筛检测,如果结果为阳性,再做确证检测,确证检测阳性才可诊断为艾滋病病毒感染。
而孕妇做hiv抗体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下hiv抗体检测是什么意思呢?孕期HIV检测,可为孕妇早预防、早治疗提供依据,改善孕产妇孕期生活质量,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直译名称,是一种严重的免疫缺陷疾患,其病原体是HIV病毒。
母婴传染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HIV病毒会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会造成新生儿HIV病毒感染。
此时复查目的是要再次确认孕妇早孕时所做的反应,检查孕妇本身是否带有或已感染。
通过检查,便于医生在孕妇分娩时给予足够处理。
孕妇都需要做艾滋病检测,因为HIV在体内有一定的潜伏期,没有症状出现,所以必须做这项检查。
通过检测,可发现孕妇自身是否带有HIV。
如果没有进行检测,可能会导致无法及时治疗,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带有HIV的孕妇在怀孕期间、分娩时,或透过母乳喂养,都可能把病毒传给宝宝。
HIV抗体检测现在是产检的一部分,在某些例子中,检验在怀孕晚期更是被反复进行。
若检测发现孕妇带有HIV,可在怀孕之前或期间开始药物治疗可以改善健康,延长大部分罹患此病孕妇的生命。
如果宝宝已经被传染,及早治疗可以缓解此病的进程,并提高生存的机会。
如果孕妈认为自己有HIV或艾滋病的风险,一定要让医生知道。
医生可以监控孕妇的健康,协助孕妇避免会增加宝宝暴露在血液中的手术。
医生也会确保宝宝接受适当的检验,并在产后接受感染的治疗。
早期检验可以让被诊断有HIV的宝宝,接受抗HIV药物的治疗,这类药物可以延缓病程,提高生存几率。
HIV实验室诊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及其相关标志的检测是预防HIV感染和艾滋病临床治疗中重要的环节,在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如艾滋病的诊断、HIV感染的诊断、血源及器官供体的筛选、流行病学调查、艾滋病病人及HIV感染者的病情动态观察、临床治疗疗效考核以及HIV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鉴定等。
HIV感染标志分为病毒标志、免疫标志和相关标志三大类。
病毒标志是指直接从HIV感染者体内分离出病毒或检出HIV组成成分(抗原或核酸)。
免疫标志是指HIV感染所产生的HIV抗原、抗体等免疫物质。
相关标志是指HIV感染后与艾滋病病情进展有密切关系的某些标志,如CD4细胞、CD8细胞,β2微球蛋白、有关细胞因子等。
这些标志的测定可为HIV感染及临床疗效的考核提供极为重要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指征。
目前HIV抗体的检测是艾滋病实验室检测中最常用的方法,因为HIV抗体是患者感染HIV后最容易检出并且持续时间最长的免疫学标志,而且抗体的检测方法大多简便、经济,易于推广应用。
在介绍各种HIV实验室诊断方法之前,为了使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有效地确保结果准确、可靠、优质,我们必须对作为一种感染因子的HIV以及由它所导致的致命性危害有基本的认识。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特别注意病毒的结构、抗原组成,人体的免疫反应,诊断试验的基本原理、试验结果的解释,以及为了准确而有效地提供实验诊断所必需的质量保证措施。
如果由于缺乏技术专长或基本知识而造成不正确的试验结果是不可原谅的。
现将有关内容扼要介绍如下: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概述(一)艾滋病病原体的发现和命名(二)HIV病毒的形态结构、分类和分型HIV病毒是带有包膜的RNA逆转录病毒,在分类上属于逆转录病毒科中的慢病毒亚科。
目前发现有HIV-1和HIV-2两型。
现已将HIV-1分为M组,共10个亚型(A-J)和O组,HIV-2也至少有6个亚型(A-F)。
艾滋病诊断标准国家标准:GB 16000—19951急性HIV感染1.1流行病学史1.1.1同性恋或异性恋者有多个性伴侣史,或配偶或性伴侣抗HIV抗体阳性。
1.1.2静脉吸毒史。
1.1.3用过进口Ⅶ因子等血液制品。
1.1.4与HIV/AIDS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1.1.5有过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性病史。
1.1.6出国史。
1.1.7抗HIV(+)者所生的子女。
1.1.8输入未经抗HIV检测的血液。
1.2临床表现1.2.1有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1.2.2个别有头痛、皮疹、脑膜脑炎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
1.2.3颈、腋及枕部有肿大淋巴结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2.4肝脾肿大。
1.3实验室检查1.3.1周围血WBC及淋巴细胞总数起病后下降,以后淋巴细胞总数上升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1.3.2CD4/CD8比值大于1。
1.3.3抗HIV抗体由阴性转阳性者,一般经2~3个月才阳转。
最长可达6个月,在感染窗口期抗体阴性。
1.3.4少数病人初期血清P24抗原阳性。
2无症状HIV感染2.1流行病学史同急性HIV感染。
2.2临床表现常无任何症状及体征。
2.3实验室检查2.3.1抗HIV抗体阳性,经确诊试验证实者[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2.3.2CD4淋巴细胞总数正常,CD4/CD8大于1。
2.3.3血清P24抗原阴性。
3AIDS3.1流行病学史同急性HIV感染。
3.2临床表现3.2.1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
3.2.2持续不规则低热多于1个月。
3.2.3持续原因不明的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大于1cm)。
3.2.4慢性腹泻多于4~5次/日,3个月内体重下降大于10%。
3.2.5合并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弓形体病、隐球菌脑膜炎,进展迅速的活动性肺结核、皮肤粘膜的Kaposi肉瘤、淋巴瘤等。
3.2.6中青年患者出现痴呆症。
3.3实验室检查3.3.1抗HIV抗体阳性经确诊试验证实者。
艾滋病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艾滋病病毒会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较为严重的侵袭,使得人体出现较多的疾病。
而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就在于正确地诊断出HIV感染[1],只有确定了传染源,才能够对艾滋病传播进行更好的控制。
而只有通过检测HIV的病毒分离培养、核酸、抗原、特异性抗体等之后,才能够确诊是否感染HIV [2],从目前来看,实验室检测HIV的主要方法依旧是血清学实验。
本文就艾滋病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1 HIV 抗体检测确证试验和初筛试验是目前较为常用的HIV 抗体检测技术,确证试验包括放射免疫沉淀实验、条带免疫实验、免疫印迹试验;筛查试验包括明胶颗粒凝集试验、胶体金免疫渗滤实验、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 HIV核酸测定目前临床上检测HIV最为敏感的方法就是HIV核酸测定,多用于对病毒载量(HIV RNA 拷贝数)进行测定。
人若感染HIV 后,血浆中病毒载量会与病情发展速度呈正相关关系。
在艾滋病发病晚期和艾滋病初期感染时,HIV 病毒载量通常都是处于最高水平,但是也能够在慢性潜伏期检出。
连接酶酶促链式反应、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分支DNA 信号放大系统、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是四种测定方法。
虽然病毒核酸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较高,但是由于HIV 基因存在着较大的多样性,会让检测的敏感性存在着较大的限制。
此外,在检测病毒核酸时,通常对于操作人员要求较高,操作复杂,检测试剂昂贵,检测仪器昂贵,既不能快速检测大量患者,又不能推广应用于基层医院[3]。
3 HIV的分离培养HIV的分离培养通常都采用将受检者标本(精液、血浆、全血、PBMC及其他体液)与靶细胞(PBMC)共培养的方法,样本可采用精液、血浆、全血、PBMC 及其他体液,但是新鲜抗凝全血是其首选样本。
HIV分离培养结果为阴性,则不能排除HIV感染;但是只要结果为阳性,那么就说明其为HIV感染。
HIV的分离培养可辅助诊断HIV感染,也可检测HIV表型耐药性,还可以用于研究HIV 生物学特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