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察举制到科举制_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理性行政的必然
- 格式:pdf
- 大小:193.71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的制度与官僚体系科举制度六部制度等中国古代的制度与官僚体系——科举制度、六部制度等中国古代以其丰富的文化和庞大的国土而闻名于世。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庞大的制度与官僚体系,其中科举制度和六部制度是其中两个突出的代表。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介绍中国古代的制度与官僚体系。
一、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专门用于选拔官员的制度,始于隋唐,盛于宋明。
它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以能力和知识为标准,而非出身和财富。
科举制度的实施为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流动提供了机会,并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发展的进步。
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环节。
乡试是最基础的选拔,通过此试成绩合格的人员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是省级的选拔考试,通过此试成绩优秀的考生可以晋级进行殿试。
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此试成绩优秀的考生有机会成为朝廷的官员。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确保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使得官职不再仅仅是凭借血缘和贵族地位而获得。
同时,科举制度也为广大的学子提供了晋身仕途的机会,扩大了社会流动性,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六部制度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南朝刘宋时期,至明清时期成为固定的制度。
六部指的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
每个部门负责不同的事务和职责,相互协调合作,组成了完善的官僚体系。
吏部是负责人事任免和选拔官员的部门,礼部是管理朝廷礼仪和宴会的部门,兵部是掌管军队和兵器的部门,刑部是负责司法审判和制定刑律的部门,工部是负责工程建设和公共事务的部门,户部是负责财政和人口统计的部门。
六部制度的实施使得政务更加分工明确,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协作,提高了政府的执行效率。
官员通过这些部门来管理和治理国家事务,确保国家的顺利运行和社会的稳定。
总结:中国古代的制度与官僚体系中的科举制度和六部制度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使能力和知识成为选拔标准,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锻炼了社会流动性。
我国古代出现过的政治制度及作用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的政治形式1、早期“国家”的出现:(1)时间与地区: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2)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3)政治形势:传说中的黄帝以战争手段平定四方,安抚万民,又分置官员,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
2、夏商政治文化:(1)夏朝:王位世袭制的形成,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礼记》中记录了孔子的一段话,其大意是:往古的“大同”时代,“天下为公”;现在的“小康时代”,则是“天下为家”。
这说明了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的大致演化过程。
)(2)商朝: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二、西周分封制1、前提:在牧野一战中,周击败了商王朝的军队主力,建立了西周。
2、内容:(1)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2)诸侯的权力与义务:诸侯国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分封对象:子弟、功臣和亲周的商朝旧贵族。
4、评价: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5、瓦解:受封的诸侯权力较大,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随着诸侯国实力的不断增强,王权衰弱,分封制走向崩溃。
三、西周的宗法制1、渊源:有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实质: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等级制度。
4、核心:嫡长子继承5、内容:(1)同宗族内部最高权力地位的传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2)确立大宗、小宗的体系;(3)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历史上的选官制度: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不同历史阶段,有着完全不同的取仕制度,选拔官吏的方法大相径庭,有本质上的区别。
但在这些不同的取仕制度中,有些名称是相同的,比如说“举人”和“秀才”这两种称谓。
虽然目的都是选拔官吏,但这两个称谓在不同阶段所代表的意义上,则完全不同。
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中,选拔官吏的制度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第一道环节。
而在中国历史上取仕制度发展过程中,隋朝是个最重要的分界线。
因为,隋朝创立了科举制。
在隋朝以前,有汉朝的察举制和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这两种制度大多由地方到中央,从仕阀门族中推荐和察举。
而科举制,则上到豪门贵族,下到寒士贫门均可报名参加科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的取仕制度,自隋朝以后,被历朝历代所延用,并不断裨补缺漏、发扬光大,一直到清代结束,时长一千三百多年。
综上所述,在名称上,察举制的举人、秀才和科举制的举人、秀才名称一样,但制仕方式和所代表的意义却有本质上的不同。
应该说,科举制的举人、秀才只是名称上沿用了察举制的举人、秀才而已。
一,汉代的察举制 :所谓察举制,实质上是一种推荐制度。
即州郡等地方长官,在自己辖区内考察、选拔人才,按照一定的科目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中央推荐合乎标准的人才。
这些科目分孝廉、贤良方正和秀才。
然后经过适当的考核,授予不同的官职。
考核察举分两大类,常科和特科。
孝廉和秀才属于常科;贤良方正属于特科。
1.察举孝廉 :按照孝子、廉洁之士的标准察举人才的科目,称做孝廉。
是汉代最常见的察举科目。
源于汉武帝时期,由董仲舒发明而兴起。
西汉时的规定是每一个郡每年举荐两个人。
到东汉和帝时期,由于各郡人口数量相差很大,存在着名额分配不公平的问题,采纳丁鸿、刘方的谏议,遂改为按人口比例岁举的办法:二十万以上人口的郡国,每年推举孝廉一人;不满二十万人口的,两年推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人口的,三年推举一人。
(《后汉书》丁鸿传)为了照顾国境别郡,有特别规定:“缘边郡国十万以上人口的一年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的两年一人;五万以下,三年举一人”。
2010-2023历年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20题)1.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兴中会。
2.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体现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决策体现了原始民主色彩3.西周时期出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现象。
这反映了A.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B.血缘关系的亲疏是分封的依据C.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的内容D.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4.“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既有相职,却无相权。
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材料描述的这一部门指的是A.秦A.代的三公 B.元代的中书省C.唐代的三省 D.明朝的内阁5.“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抗日战争6.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反抗外来侵略B.寻求救国之路C.掀起民主革命D.推翻清朝统治7.“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A.1912--1919年B.1946--1949年C.1927—1936年D.1937--1945年8.“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
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
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A.一二八事变B.九一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9.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
秦王赢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
这样做是为了A.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B.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C.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10.“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监察制度、科举制度、文官制度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对整篇文章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并提供一些背景信息,让读者对监察制度、科举制度和文官制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下面是一个概述部分的例子:概述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中,监察制度、科举制度和文官制度是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官僚体系。
监察制度负责监督政府和官员的行为,科举制度确定了官员的选拔方式,而文官制度规定了官员的职责和待遇。
这三个制度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对于古代中国政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别对监察制度、科举制度和文官制度进行详细解析。
在了解这些制度的历史背景、运行机制以及功能和作用之后,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思考这些古代制度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对这些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为现代政治改革和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监察制度的背景和起源,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和运行机制,以及文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和特点。
通过对这些制度的全面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在古代政治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终,我们将总结这些制度的特点和作用,并对它们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进行一些思考。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和讨论,让读者对监察制度、科举制度和文官制度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希望通过对这些古代制度的研究和思考,为现代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加公正、高效和适应时代需求的政治制度。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三个主要主题为核心,分别是监察制度、科举制度和文官制度。
我们将从每个主题的背景和起源开始,深入探讨每个制度的功能、作用和运行机制。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这三个制度间的关系,并试图从中得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我们将介绍监察制度。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回顾监察制度的背景和起源,探讨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理性行政的必然
安姝
【期刊名称】《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14)1
【摘要】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与母体.在长达七八百年的选官过程中,察举制曾经有:"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等等因素作用其间,结果则是"以文取人"为主导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最终成了定局,发展成为科举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理性行政的必然.
【总页数】3页(P7-9)
【作者】安姝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政教部,山西,大同,037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91.3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当代行政人才选拔的启示 [J], 冯润宇
2.中国古代三种考试制度变迁之动力探究——基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分析 [J], 徐正林
3.察举制、科举制与现行干部选拔体制 [J], 杨安民
4.行政文化视野中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与中国古代行政 [J], 邓元时
5.“以名入仕”与“以文取士”人才选拔制度比较——以察举制和科举制为中心[J], 许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中兴以人为本”,自古有“得人皆昌”、“失贤者亡”之说。
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一)奴隶社会的选官制度—世袭制世袭制主要是依据血缘关系选拔官吏的制度,贵族依据血缘关系世袭爵位。
这是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而服务的(二)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是复习的重点内容。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长期的摸索之中,选拔官员的制度逐渐成熟,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军功授爵制战国时期开始实行。
战国商鞅变法时推行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的措施。
这一制度的实行,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它与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的状况相一致,但作为选官制度,还未发展成熟2、察举制两汉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
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皇帝征召是由皇帝征召才能之士,由皇帝召见面试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是根据人才的才能和品德,由地方官推选为官的制度西汉汉武帝时期这套选官制度基本成熟,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
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是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但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基层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它将世家地主世代为官的特权通过选官制度确定下来,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高低。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与官僚体系的构建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与官僚体系的构建密切相关。
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官僚体系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古代中国政治的面貌。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科举考试的内容和过程以及官僚体系的形成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科举制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为了选拔人才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它起源于隋朝,兴盛于唐宋明清等朝代。
科举制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和政治需要紧密相连。
在古代中国,政权更迭频繁,朝代更替后新的统治者需要通过选拔合适的人才来巩固政权,科举制度因此得以发展壮大。
科举制度最初的形式是通过举荐和选拔人才,其中举荐主要指朝廷定期公开招聘人才,选拔主要指通过文学考试对应试者进行选拔。
唐朝时,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设立了进士科、明经科和明则科等多个科目,对应试者进行严格的考核。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达到鼎盛时期,科目更加丰富,考试内容更加复杂,对应试者的要求也更加苛刻。
二、科举考试的内容和过程科举考试是科举制度的核心,也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科举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策论、诗词和文章等四个方面。
经义主要考察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注解能力;策论主要考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诗词主要考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创作能力;文章主要考察对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的掌握。
科举考试的过程可以分为笔试和会试两个环节。
笔试采用封闭式考试,对应试者的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进行考察。
会试是对笔试合格者进行面试,主要考察对时事政治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通过两个环节的考试,最终确定合格的考生。
三、官僚体系的形成科举制度的存在不仅为古代中国提供了选拔人才的机制,也推动了官僚体系的形成。
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的考生,使其成为朝廷的文官、官员,从而构建起官僚体系。
官僚体系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地方衙门等一系列政府机构,这些机构负责管理国家的政务和行政事务。
第14卷第1期呼伦贝尔学院学报No.1 Vol.14 2006年2月Journal of Hulunbeir College Published in February.2006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理性行政的必然安 姝Ξ(山西大同大学政教部 山西 大同 037008)摘 要: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与母体。
在长达七八百年的选官过程中,察举制曾经有:“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和“以族取人”等等因素作用其间,结果则是“以文取人”为主导的原则、标准和方法。
最终成了定局,发展成为科举制。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理性行政的必然。
关键词:察举制;科举制;理性行政;必然性中图分类号:D6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06)01-0007-03 在中国古代政治和行政制度的发展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贵族世卿世禄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不同的选官制度。
它们分别在不同时期占据主导地位。
察举制和科举制便是选官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二个重要阶段。
前者主要存在于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大约是在西汉的高祖时开始,武帝时形成制度它与征辟制度一起共同构成了汉代选官制度的主体。
魏晋以降,由于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并成为选官的主导,察举制入仕之途的地位和作用颇有下降,但在这一时期,它依然发挥着作用,其制度程式也仍然在依照某种规律向更高发展。
九品中正制衰落之后,察举制在隋唐之际发展为科举制,经过宋、明二朝的改革强化,在明清朝达到极盛。
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与母体,从察举制到科举制,这是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理性行政的必然。
官僚科举制的理性行政是专家的行政,是以知识或理性技术为基础的权威;其生存与运作的基本条件是体现了人才主义和择优制的文官录用制度。
两千年中,中国官僚组织与文官制度一直在不断发展完善,尽管相对于现在官僚组织还有很大距离,但理性行政的原则毕竟已经成了封建帝国政府行政活动的支配性因素之一。
一个管理着辽阔国土和千万小农,处理着兵、刑、钱、谷复杂事务的政府,其行政的成功程度直接联系着理性行政原则的贯彻程度。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理性的择优制程序来录用和任命文官。
比如,公开竞争,平等原则和人才主义,合理的专门知识技能的考察内容,周密规范的制度程式等等,以及抑制权势滥用、财富腐蚀因素的措施,特别是抑制身份特权、官位世袭和人身依附等非官僚制因素和封建性因素的措施和法规等等。
我们仅从察举制发展到科举制的历程来分析科举制代替察举制的理性必然。
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主要由地方州郡长官承担推荐之责,定期地或即时地向王朝贡上合乎相应标准的士人。
在七、八百年的历史中,其取人标准经历了几个过程,“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结果“以文取人”为主导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最终成了定局,以至于发展到后来的科举制,这自然也是官僚体制理性行政的必然。
一、“以德取人”与“以能取人”汉廷在意识形态上,“独尊儒术”,所以取人标准上多以“德行操守”、“轨德立化”为主,力倡孝道,“以德取人”。
这意味着对儒家为政以德、导民以德的德政和教化思想的认同和维护。
同时,从社会分化角度看,儒家之“以德取人”,体现了一种对人格美德、家族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不作明确区・7・Ξ收稿日期:2005-11-03作者简介:安姝(1973-),女,毕业于山西大学政教专业,山西大学政教部讲师。
分,对个体人生、社会生活、文化活动和政府行政不作明确区分。
尽管古代官僚体制已达到相当高的分化水平,但社会仍然处于生产低下的小农经济状态,原生性的家族亲缘关系依然支配着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主要方面。
因此,对于由家族亲缘关系所衍生的孝悌之德的强调和维护,就恰好构成了促使相当分化的官僚体制和颇不分化的亲缘社会达到沟通与整合的特殊方式。
但贤人人格与文官规范、政府行政和亲缘生活的混溶与互渗,毕竟是一种限制社会分化的形式。
它不可避免地要降低那种“纯粹”的行政理性。
商鞅和韩非否定孝悌贞信,那并不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就属于恶德,其真实原因在于“亲亲而爱私”的宗法封建时代已成过去;在“贵贵而尊官”的官僚时代,这些德行与官员之“能”已分化为二,不可混淆了。
每一个王朝政府都不能不要求文官具备行政才能,因此,以吏能、功能为标准的“以能取人”在东汉盛行。
它要求以纯粹的文官规范录用官吏,更多的体现了职能分化的原则。
不论是“以德取人”还是“以能取人”,察举制在初始时并不严密、规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它的中心环节与主要方式是长官举贤。
知人善任的长官,固然能够慧眼识奇才,而缺乏识鉴者,就未免薰莸莫辨、鱼目混珠。
以至于“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与官僚行政对吏员选拔应当尽可能地严密化、规范化,便于操作,易于把握并具有可靠性的制度程式的要求,尚有较大距离。
二、“以文取人”东汉顺帝阳嘉年间,一种蕴含于察举制之内的,与“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并存的另一种因素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制度化。
这就是通过对某种专门知识的程式化测验,来决定官员录用资格,我们称之为“以文取人”。
这是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过渡,但二者当然还有重大不同。
区别之一,阳嘉以前,孝廉举至中央即拜官,是“举士”即等于“举官”,举荐为中心环节;而科举制下士子自由报名应试,无赖于地方长官举荐。
阳嘉制下,孝廉之举有了两个环节,一为首相举荐,一为中央考试。
郡国举荐并不能保证得官,如不能通过中央考试仍将黜落;但士人如不得举荐,则无考试之机会。
区别之二,阳嘉制下,郡国举荐对象主要来自州郡掾属;而科举制下,参试士子主要来自学校生员。
区别之三,阳嘉制是非竞争性的等额考试,如被举者都达到了标准,原则上一律录取;而科举制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初始之考试者远远超过最终录取者。
区别之四,科举制程式严密复杂,而阳嘉制则简单粗糙得多了。
但是,毕竟阳嘉新制是在此前各种考试选官方法的基础上,使此前以郡国举荐为中心环节的孝廉察举,出现了一个考试的新环节,从而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并最终是“以文取人”在入仕环节上占据了主导。
三、“以名取人”与“以族取人”东汉日渐兴起的“清流”名士,一方面对选官之“清浊不分”力加抨击,以维护选官的公正清平;但另一方面,他们的一些做法却又冲击着察举制长期传统的规范和原则。
王朝选士应依据于士人之名望大小,这种名望不是来自王朝的赐予,而是在士人群体的舆论评价中形成的。
这就是“以名取人”。
“名士”被认为具有最完美的人格与最高尚的德行。
因为察举制的取人标准相对来说更为注重人的整体素质,从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直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都是“君子”人格的密不可分的整体。
但是,作为整体的人格是无法以技术性的形式规程加以检验的。
那么举主就必须依赖于舆论的评价,而这种舆论实际上已为士林所支配。
“名士”就被认为代表了最高的德行与最优秀的人格。
以后,魏晋的“九品官人法”也发展成为世家大族加强门阀统治,维护等级特权的工具。
大小衣冠世家凭借家族地位权势,优先占有各级官职,也严重破坏着察举征辟的实施。
“今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
”(《晋书・刘毅传》)。
从而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以族取人”垄断政权的情况。
由此可见,察举的标准是多元的,德行、吏能、经术、功劳、名望等等,都可以成为察举资格。
所举之人素质各异,对之公正、客观、精确与划一的把握与考察,确实也相当困难。
在这种缺乏规范性,人格化色彩浓厚的察举制度之下,应举者中便充斥着贤人、名士、隐者、孝子、大儒、侠客、义士等各种各样的人物,不仅各色人物的愚贤优劣不易掌握,作奸作伪、任人唯亲等等弊端亦难检防。
相比之下,以招考与投考为中心环节的科举制度,则具有更多的理性与法治意味了。
科举制是一种考试制度,王朝设科而士人自由报名应试。
至少是在名义上不分贵贱,不讲门第出身。
“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
”(陈博良《止斋文集》)。
这为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从政打开了门路,他们甚至有可能进入最高领导阶层,做官参政不再是上层统治者的特权。
而具体严格的文化考试,又建立了可以直接检・8・验,明确把握并且是划一的衡量与录用标准。
这种考核限定于几种知识的检验,所以它体现了规范化与非人格化的精神。
进士和明经考试项目为儒家经典和时务策,或为诗赋等;明法科则考律令;明书科考文字学;明算科考数学、历法等。
唐代还增加殿试。
三级考试,有利于选拔一批人才。
以考文章来选拔人才,不仅是对应试者思想政治(时务策)水平的测验,也是对一个人思维逻辑、文学能力的检验。
选拔这种人从事各级行政组织活动,能有效的提高政府的行政水平,这正是文官政治的优点。
考试制度带来了另一个结果,就是科目与学校的合一。
为了达到考试所需的知识水准,必须有长期的学习作为功底。
这就使察举与学校的关系由两不相涉,转而密切起来了。
到了唐代,“乡贡”与“生徒”同应省试,使科目与学校初步地结合起来。
这种结合在后来日趋紧密,并在明清时代最终地完成了。
士子须先入国子监或地方学校为生员,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之后,方有资格参加中央会试,即所谓“科目必由学校”。
至此,学校与科目完全合一,形成一个完整地培训、考试和拴选明确区分又互相配合地完备整体。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进入了成熟阶段。
因此,从察举制到科举制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官僚科层制的程序化、规范化、非人格化、择优录用、考试取人等等原则与方法的制约支配作用。
察举制确实有其成功地历史记录,但它原始地、粗糙的方式,也必然随着官僚政治的发展,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这种改进与完善,就遵循着理性行政的规律和要求,是理性行政的必然。
当然,必然的未必是尽皆合理的,科举制固然有明显的进步性,但未必是一切方式都优于察举。
考试之法固然严密、规范,但就人之能力与行政任务千变万化的复杂关系而言,它又未免过于机械、简单;以至于“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
”而观察与推荐之法则可能灵活、准确得多。
这都紧密地依赖于整个政治体制以至社会文化背景的状况,而很难仅就其中的某个要素遽下评判,两种制度各有成功之处,但也各有难以克服的问题。
不管怎样,较之察举制,科举制确实是一个相当重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1〕陈茂国.中国历代选官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2〕闫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1年出版.〔3〕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上接第4页)武力。
排除外来干涉,由两岸的中国人自己解决台湾问题,这是今天中国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关键所在。
我们回顾、思考与对比100多年前美国的内战与今天的台湾问题,希望以史为鉴,吸取美国政府在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上的有益经验。
同时从历史的角度我们也看到这样一点:美国在内战时期坚决反对英国等列强干涉国家统一,而今天美国在台湾问题的所作所为却又属于干涉中国内政之列,所以,美国在对待本国和他国的国家统一问题上持双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