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物化实验系列BZ振荡反应
- 格式:pdf
- 大小:647.76 KB
- 文档页数:11
bz化学振荡反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化学振荡反应的基本原理;2.熟悉化学实验室的基本操作;3.观察化学振荡反应过程,探究其变化规律。
实验原理:化学振荡反应是指反应物不断出现和消失的循环过程。
其中,自催化反应是实现化学振荡反应的典型反应。
在自催化反应中,反应产物可以促进反应进行,因此反应可以在产物的作用下不断进行和停止,从而形成化学振荡反应。
实验仪器:量筒、滴定管、烧杯、试管、热水槽、移液管、计时器等。
实验步骤:1.将首先将60ml水倒入一个烧杯中,加入0.6g淀粉,在淀粉溶解的同时加入2ml硫酸稀溶液和2ml钾碘溶液。
2.将50ml的1.0mol/L的NaOH 溶液分别倒入两个不同的烧杯中。
3.在第一烧杯中加入少量硫酸混合溶液,用探棒轻轻搅拌,使其颜色变为深褐色大约30秒,然后加入几滴这种混合溶液,使其颜色变为深蓝色并开始异变。
4.将第二烧杯中的NaOH 溶液用移液管慢慢加到第一烧杯中,观察反应过程。
5.记录反应过程中出现和消失的颜色和时间。
实验结果:1.在加入混合溶液之前,淀粉水是无色透明的;2.加入混合溶液后,淀粉水变为深褐色,在加入几滴混合溶液后,变为深蓝色,并开始异变;3.当加入NaOH 溶液时,深蓝色的溶液会发生颜色变化,有时会变为黄色或橙色;4.出现这种变化的时间间隔不固定,而是在不同的实验中有所不同。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化学振荡反应基本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化学振荡反应的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证明,化学振荡反应是反应物出现和消失的循环过程,其中自催化反应常常是实现化学振荡反应的典型反应。
在自催化反应中,反应产物可以促进反应进行,因此反应可以在产物的作用下不断进行和停止,从而形成化学振荡反应。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引言:振荡反应是化学中一种非常有趣且复杂的现象,它常常表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研究bz振荡反应,深入了解其机理和特性。
实验目的:1. 观察bz振荡反应的现象和规律;2. 探究影响bz振荡反应的因素;3. 分析振荡反应的动力学特性。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甲醛、硫酸、硫酸铁、碘化钾、硫酸铜、稀硫酸、蒸馏水等;方法: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实验器材,准备所需试剂;2. 液体A的制备:将甲醛、硫酸和硫酸铁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液体A;3. 液体B的制备:将碘化钾、硫酸铜和稀硫酸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液体B;4. 实验装置的搭建:将液体A和液体B分别倒入两个烧瓶中,通过U型管将两个烧瓶连接起来;5. 观察实验现象:观察烧瓶中液体颜色的变化,记录变化的时间和规律。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bz振荡反应的明显现象。
起初,液体A和液体B 分别呈现深蓝色和黄色。
当两者混合后,液体的颜色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从深蓝色到无色,再到深蓝色,如此往复。
通过记录实验过程中颜色变化的时间和规律,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颜色变化的周期并不固定,有时短暂,有时较长。
其次,液体颜色变化的速度也存在差异,有时快速,有时缓慢。
这些现象表明,bz振荡反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bz振荡反应的机理,我们进一步探究了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中我们改变了液体A和液体B的浓度、温度和pH值等条件。
结果显示,液体A和液体B的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温度升高也会加快反应速率;而pH值的变化则对反应速率影响较小。
此外,我们还对bz振荡反应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计算,我们得到了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发现其呈现非线性的特点。
这表明bz振荡反应可能涉及到多个中间物质的生成和消耗,反应过程较为复杂。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bz振荡反应的特性和机理。
物理化学-实验二十六:BZ化学振荡反应实验二十六BZ化学振荡反应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 了解BZ振荡(Belousov-Zhabotinski) 反应的基本原理及研究化学振荡反应的方法。
2. 掌握在硫酸介质中以金属铈离子作催化剂时,丙二酸被溴酸钾氧化过程的基本原理。
3. 测定上述系统在不同温度下的诱导时间及振荡周期,计算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反应的诱导活化能和振荡活化能。
二、实验原理化学振荡是一种周期性的化学现象,即反应系统中某些物理量如组分的浓度随时间作周期性的变化。
早在17世纪,波义耳就观察到磷放置在留有少量缝隙的带塞烧瓶中时,会发生周期性的闪亮现象。
这是由于磷与氧的反应是一支链反应,自由基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发生自燃,瓶中的氧气被迅速耗尽,反应停止。
随后氧气由瓶塞缝隙扩散进入,一定时间后又发生自燃。
1921年,勃雷(Bray W C)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H2O2与KIO3在稀硫酸溶液中反应时,释放出O2的速率以及I2 的浓度会随时间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从此,这类化学现象开始被人们所注意,特别是1959年,由贝洛索夫(Belousov B P)首先观察到并随后被扎波廷斯基(Zhabotinsky A M)深入研究的反应,即丙二酸在溶有硫酸铈的酸性溶液中被溴酸钾氧化的反应:3H++3BrO- 3+5CH2(COOH)2??→+3Ce3BrCH(COOH)2+4CO2+5H2O+2HCOOH这使人们对化学振荡发生了广泛的兴趣,并发现了一批可呈现化学振荡现象的含溴酸盐的反应系统,这类反应称为B-Z振荡反应。
而水溶液中KBrO3氧化丙二酸CH2(COOH)2的反应是化学振荡反应中最为著名,且研究的最为详细的一例,其催化剂为Ce4+/Ce3+或Mn3+/ Mn2+。
人们曾经对BZ反应做过多方面的探讨,并提出了不少历程来解释BZ振荡反应,其中说服力较强的是KFN历程(即Fidld.Koros及Noyes三姓的简称)。
BZ振荡反应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 了解Belousov-Zhabotinsli反应的基本原理。
2. 初步理解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非平衡非线性问题。
二.教学提问1.什么是非平衡非线性原理?什么是耗散结构?2.BZ体系由那些物种构成?振荡的控制物种是什么?3.配制溶液过程中,要注意那些问题?4.温度与诱导时间的关系如何?二.实验原理1.自催化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反应体系,反应开始后逐渐形成并积累了某种产物或中间体,这些产物具有催化功能,使反应经过一段诱导期后出现大大加速的现象,这种作用称为自(动)催化作用。
其特征之一是存在着初始的诱导期。
大多数自动氧化过程都存在自催化作用。
油脂腐败,橡胶变质以及塑料制品的老化均属于包含链反应的自动氧化过程,反应开始进行很慢,但都被其所产生的自由基所加速。
2.化学振荡有些自催化反应有可能使反应体系中某些物质的浓度随时间(或空间)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即发生化学振荡,而化学振荡反应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该反应必须是自催化反应。
化学振荡现象的发生必须满足如下几个条件:(1)反应必须是敞开体系且远离平衡态,即△r G m 为较负的值。
(2)反应历程中应包含自催化的步骤。
(3)体系中必须能有两个准定态存在。
其净反应是A −−→E。
对这一组微分方程求解得:k2[X]-k3ln[X]+ k2[Y]+ k1[A]ln[Y]=常数这一方程的具体解可用两种方法表示,一种是用[X]和[Y]对t作图,如图1,其浓度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另一种是以[X]对[Y],得反应轨迹曲线,如图2,为一封闭椭圆曲线。
反应轨迹曲线为封闭曲线,则X和Y的浓度就能沿曲线稳定地周期变化,反应变呈振荡现象。
图1 [X]和[Y]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图2 反应轨迹曲线中间产物X、Y(它们同时也是反应物)的浓度的周期性变化可解释为:反应开始时其速率可能并不快,但由于反应(1)生成了X,而X又能自催化反应(1),所以X骤增,随着X的生成,使反应(2)发生。
实验五BZ化学振荡反应实验步骤一、仪器与药品1、BZ反应测试仪1台2、计算机1套3、BZ反应器1个4、超级恒温槽1套5、打印机1台6、铂电极1个7、硫酸亚汞电极1个8、量筒(25ml)4个9、塑料盒1个10、去离子水洗瓶1个11、烧杯(400ml)1个12、0.002mol·dm-3的硫酸铈13、0.225mol·dm-3丙二酸14、0.25mol·dm-3溴酸钾15、1.5mol·dm-3硫酸二、实验步骤1、按图联好仪器,打开超级恒温槽,将温度调节至30℃;2、用量桶量取0.002mol/L的硫酸铈铵25mL,放入恒温槽中恒温;3、将反应器置于电磁搅拌器上,放入磁搅拌子(小心),在反应器在中分别加入0.225mol/L丙二酸溶液、0.125mol/L溴酸钾溶液、1.5mol/L硫酸溶液各25mL,开动电磁搅拌机,搅拌至恒温后(10分钟),将电极引线接面板所示相应的接线柱。
此时打开检测仪的电源开关,启动计算机上面的监测软件,此时整个系统处于等待状态。
4、迅速在反应器中加入已恒温0.002mol/L的硫酸铈铵25mL,按下面板上红色的“启动/暂停”按纽,整个记录系统即可自动的工作。
(中途若需要暂停,可以按下“启动/暂停”按纽,系统处于暂停状态;再次按下则恢复采集。
)5、从加硫酸铈铵开始到体系电压第一次迅速下降之前的这段时间计为诱导期t in,读出诱导期时间t in。
6、当振荡反应结束时,点击监测软件右上角“保存数据”7、以电势变化最尖锐的波峰为起点,连续计5~10个周期,读出振荡周期的平均值t p。
8、从加入硫酸铈铵时开始一直到振荡反应结束称为振荡寿命t l9、将温度升高到40℃时,重复上述实验。
10、倒出反应液,洗净反应器,并用水荡洗铂电极,用蒸馏水冲洗后用滤纸擦干。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结果1、读出诱导期时间t in Array2、以电势变化最尖锐的波峰为起点,连续计5~10个周期,读出振荡周期的平均值t p3、读出振荡寿命t l4、计算不同温度诱导期、振荡平均周期活化能。
bz振荡实验报告
《bz振荡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对bz振荡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化学反应中的振荡现象,并深入了解反应动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相关知识。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中所需材料包括苯乙烯、溴化钾、硫酸、硫酸铁、甲酸和氢氧化钠等化学试剂,以及玻璃容器、计时器和温度计等实验仪器。
实验步骤包括将苯乙烯、溴化钾和硫酸铁依次加入玻璃容器中,然后加入甲酸和氢氧化钠,观察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和振荡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反应溶液由无色到黄色再到蓝色的变化,同时伴随着溶液的振荡现象,呈现出周期性的颜色变化。
通过记录实验数据,得出了反应物浓度、温度和反应速率等因素对振荡现象的影响规律,从而深入探讨了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相关知识。
实验结论:通过对bz振荡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振荡现象及其规律,加深了对反应动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理解。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化学反应机理和应用化学反应于工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bz振荡实验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化学反应中的振荡现象,还可以深入了解反应动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相关知识。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报告的分享,能够对化学爱好者和学习者有所帮助,激发大家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BZ震荡反应自动测控系统
徐维清;高卫;孙尔康;潘红兵;刘先昆;徐健健
【期刊名称】《大学化学》
【年(卷),期】2002(017)004
【摘要】介绍了一种自动测量控制系统在物化实验BZ震荡反应中的应用。
与传统的BZ震荡反应实验相比,该系统具有使用方便、精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徐维清;高卫;孙尔康;潘红兵;刘先昆;徐健健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南京 210093;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南京 210093;南京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南京 210093;南京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43.1
【相关文献】
1.非平衡化学反应自动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 张琴;纪圣谋;徐健健
2.反应物、催化剂以及温度对封闭体系BZ振荡反应的影响 [J], 高锦章;刘秀辉;杨武;杨华;任杰;李奇志
3.BZ反应的耦合温度振荡(Ⅰ):BZ反应化学振荡的起振温度阈值 [J], 陈晓楠;罗久里
4.基于课堂演示的BZ振荡反应改进 [J], 伍星宇;陈军(指导教师);;
5.非线性化学反应与质量作用定律--BZ-CSTR反应体系的周期调制 [J], 魏庆莉;李艳妮;侯哲;宋浩;李勇军;陈兰;蔡遵生;赵学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验八 BZ 振荡反应一、实验目的1.了解BZ 振荡反应的基本原理;体会自催化过程是产生振荡反应的必要条件。
振荡反应的基本原理;体会自催化过程是产生振荡反应的必要条件。
2.初步理解耗散结构系统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
初步理解耗散结构系统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
3.掌握测定反应系统中电势变化的方法;了解溶液配制要求及反应物投放顺序。
掌握测定反应系统中电势变化的方法;了解溶液配制要求及反应物投放顺序。
二.仪器与试剂:仪器NDM -1电压测量仪;数据采集接口装置;采集接口装置; 计算机;反应器100ml ;SYC -15B 超级恒温水浴;磁力搅拌器;217型甘汞电极; 213型铂电极;型铂电极;药品溴酸钾(GR );硝酸铈铵(AR );丙二酸(AR ); 浓硫酸(AR )三、实验步骤:1.1.用用1.003mol dm -×硫酸作217型甘汞电极液接;型甘汞电极液接;2.2.按图连接好仪器,打开超级恒温水浴,将温度调节至按图连接好仪器,打开超级恒温水浴,将温度调节至30.030.0±±0.10.1℃;℃;℃;3.3.配制配制0.453mol dm -×丙二酸250ml 250ml、、0.253mol dm -×溴化钾250ml 250ml、、3.003mol dm -×硫酸250ml 250ml;在;在0.203mol dm -×硫酸介质中配制33410mol dm --´×的硫酸铈铵250ml 250ml。
4.4.在反应器中加入已配好的丙二酸溶液、溴酸钾溶液、硫酸溶液各在反应器中加入已配好的丙二酸溶液、溴酸钾溶液、硫酸溶液各15ml 15ml;;5.5.打开磁力搅拌器,调节合适速度;打开磁力搅拌器,调节合适速度;打开磁力搅拌器,调节合适速度;6.6.将精密数字电压测量仪置于分辨率为将精密数字电压测量仪置于分辨率为0.1mV 档(即电压测量仪的2V 档),且为“手动”状态,甘汞电极接负极,铂电极接正极;态,甘汞电极接负极,铂电极接正极;7.7.恒温恒温5min 后,加入硫酸铈铵溶液15ml 15ml,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同时开始计时并记录相应,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同时开始计时并记录相应的变化电势;的变化电势;8.8.电势变化首次到最低时,记下时间电势变化首次到最低时,记下时间t 诱;9.9.用上述方法将温度设置为用上述方法将温度设置为3030℃、℃、℃、353535℃、℃、℃、404040℃、℃、℃、454545℃、℃、℃、505050℃重复实验,并记下℃重复实验,并记下t 诱;10.10.根据根据t 诱与温度数据ln(1/ln(1/)1/t T 诱作图。
实验报告:BZ 振荡反应一.实验目的1.了解 BZ 振荡反应的基本原理。
2.观察化学振荡现象。
3.练习用微机处理实验数据和作图。
二.实验原理 所谓化学振荡,就是反应系统中某些物理量(如某组分的浓度)随时间作 周期性的变化。
以 BrO 3 ~ Ce+4 ~ CH2(COOH)2 ~ H2SO4 体系为例加以说明。
该体系的总反应为: 2H 2BrO3 2CH2 COOH2 2BrCHCOOH2 3CO2 4H2 O体系中存在着下面的反应过程:K2 过程 A: BrO3 Br 2H HBrO2 HOBrK3 HBrO2 Br H 2HOBr(C21.B) (C21.C) (C21.D) (C21.E) (C21.F)K4 过程 B: BrO3 HBrO2 H 2BrO2 H 2 OK5 BrO2 Ce 3 H HBrO2 Ce 4K6 2HBrO2 BrO3 HOBr H Br- 的再生过程:4Ce 4 BrCH COOH 2 H 2 O HOBrK7 2Br 4Ce 3 3CO 2 6H (C21.G) 由反应 C21.C 和 C21.D 可以看出:Br- 和 BrO 3 是竞争 HbrO2 的。
当 K3 [Br- ]>K4[BrO 3 ]时,自催化过程 C21.D 不可能发生。
自催化是 BZ 振荡反应中必不可少的步骤。
否则该振荡不能发生。
研究表明,Br-的临界浓度为:1Br -critK4 BrO3 5 106 BrO3 K3(C21.1)从加入硫酸铈铵到开始振荡的时间为 t 诱 ,诱导期与反应速率成反比,即 E表 1 k A exp RT ,并得到 t诱 1 ln t 诱 E =lnA - 表 RT (C21.2) 1 1 作图 ln t ~ T ,根据斜率求出表观活化能 E 表 。
bz振荡反应实验对原理的理解及数据补充以bz振荡反应实验对原理的理解及数据补充为标题的文章引言: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
本文将以bz振荡反应实验为例,探讨其原理以及通过补充数据进一步加深对该实验的理解。
一、bz振荡反应实验的原理bz振荡反应也被称为贝尔神奇反应,是一种自发发生的非平衡反应,其反应物主要包括苹果酸、次硫酸钠、溴化钾和硫酸等。
反应过程中出现的颜色变化是这一实验的显著特点。
实验步骤如下:1.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苹果酸溶液;2. 加入适量的次硫酸钠溶液,使溶液呈现酸性;3. 加入适量的溴化钾溶液,使溶液呈现黄色;4. 缓慢加入硫酸,促使反应发生。
反应过程中液体的颜色会发生变化,从黄色逐渐变为蓝色,然后再变为无色,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形成振荡。
二、对bz振荡反应实验的理解bz振荡反应实验的原理与反应速率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反应初始阶段,溴化钾与次硫酸钠反应生成溴离子,此时反应物浓度较高,反应速率较快,溶液呈现黄色。
随着反应的进行,溴离子逐渐被氧化,溶液中的溴浓度减小。
当溴浓度低于某个临界值时,反应速率降低,溶液呈现蓝色。
当溴离子完全被氧化完毕时,反应速率再次增加,溶液变为无色。
这种速率的变化导致了溶液颜色的振荡变化。
通过实验数据的补充,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bz振荡反应实验。
例如,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物浓度、温度等条件来观察振荡的频率和颜色变化。
实验数据的补充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准确的数学模型,以解释bz振荡反应的机理。
此外,还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催化剂来观察其对反应速率和振荡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三、实验数据的补充以下是一组实验数据,通过改变反应物浓度来观察振荡的行为。
实验条件:- 反应物A:苹果酸溶液浓度为0.1mol/L;- 反应物B:次硫酸钠溶液浓度为0.2mol/L;- 反应物C:溴化钾溶液浓度为0.05mol/L;- 反应物D:硫酸溶液浓度为0.5mol/L。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BZ振荡反应
BZ振荡反应是一种经典的化学振荡反应,其特点在于反应体系呈现周期性的颜色变化。
本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BZ振荡反应的颜色变化规律,探究了振荡反应机制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准备好测量药品、试管、电子秤等实验装置。
2. 实验操作:将准备好的药品按比例加入试管中,同时加入适量的稀盐酸,用玻璃
棒搅拌均匀。
观察试管液体的颜色变化,当液体呈现蓝色时加入适量的碘离子,不断观察
颜色变化。
3. 观察结果:当反应发生时,液体的颜色会出现周期性变化,从蓝色开始逐渐变为
无色、黄色、橙色、红色等颜色,然后再逐渐回到蓝色。
4. 分析结果: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随时间而变化,从而导致反应速
率的变化。
此外,碘离子的加入可促进反应的发生,同时稀盐酸的存在也可能影响反应速率。
5. 实验探究:改变反应物的浓度、温度等因素,可以对BZ振荡反应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以了解其反应机制和影响因素。
结论:
BZ振荡反应是一种周期性的化学振荡反应,其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变化而变化。
碘离子的加入可促进反应的发生,而稀盐酸的存在也可能影响反应速率。
通过改
变反应物的浓度、温度等因素,可以进一步探究BZ振荡反应的反应机制及影响因素。
bz振荡实验报告bz振荡实验报告引言:振荡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现象之一,它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研究Belousov-Zhabotinsky反应(简称BZ反应)中的振荡现象,并探究其背后的化学动力学机制。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BZ 反应的振荡特性以及相关的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BZ反应试剂、试管、显微镜、计时器等。
首先,我们准备了一定浓度的BZ反应试剂,并将其倒入试管中。
然后,通过加入适量的催化剂,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并记录时间。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显微镜对试管内的反应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振荡的频率和振幅。
实验结果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明显的振荡现象。
BZ反应开始时,试管内的液体呈现淡黄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液体的颜色逐渐变为深蓝色,然后又逐渐恢复为淡黄色。
这种周期性的颜色变化正是BZ反应振荡的表现。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BZ反应的振荡频率与催化剂的浓度密切相关。
当催化剂的浓度较低时,振荡频率较低;而当催化剂的浓度较高时,振荡频率较高。
这一结果与化学动力学理论相吻合,催化剂的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振荡频率也就越高。
此外,我们还发现BZ反应的振荡振幅也受到催化剂浓度的影响。
当催化剂浓度较低时,振荡振幅较小;而当催化剂浓度较高时,振荡振幅较大。
这表明催化剂的浓度对BZ反应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进一步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BZ反应的振荡特性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等。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振荡频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下,振荡频率则会下降。
此外,pH值的变化也会对BZ反应的振荡特性产生影响,具体的变化规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BZ反应的振荡特性以及相关的化学动力学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BZ反应的振荡频率和振幅受到催化剂浓度、温度和pH值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BZ反应的振荡现象以及应用于其他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BZ振荡反应1实验目的1)了解BZ(Belousov-Zhabotinski)反应的基本原理。
2)观察化学振荡现象。
3)练习用微机处理实验数据和作图。
2实验原理所谓化学振荡,就是反应系统中某些物理量(如某组分的浓度)随时间作周期性的变化。
BZ体系是指由溴酸盐,有机物在酸性介质中,在有(或无)金属离子催化剂作用下构成的体系。
它是由苏联科学家Belousov发现,后经Zhabotinski发现而得名。
R.J.Fiela、E.Koros、R.Noyes等人通过实验对BZ振荡反应作出了解释,称为FKN机理。
下面以BrO ~ Ce+4 ~ CH2(COOH)2 ~H2SO4体系为例加以说明。
该体系的总反应为(C21.A)体系中存在着下面的反应过程。
过程A:(C21.B)(C21.C)过程B:(C21.D)(C21.E)(C21.F)Br-的再生过程:(C2 1.G)当[Br-]足够高时,主要发生过程A,其中反应C21.B是速率控制步骤,研究表明,当达到准定态时,有。
当[Br-]低时,发生过程B,Ce+3被氧化。
反应C21.D是速度控制步骤,反应经C21.D、C21.E将自催化产生HbrO2,达到准定态时,有。
由反应C21.C和C21.D可以看出:Br-和BrO是竞争HbrO2的。
当K3 [Br- ]>K4[BrO]时,自催化过程C21.D不可能发生。
自催化是BZ振荡反应中必不可少的步骤。
否则该振荡不能发生。
研究表明,Br-的临界浓度为:(C21.1)若已知实验的初始浓度[BrO ],可由式C21.1估算[Br- ]crit。
通过反应C21.G实现Br-的再生。
体系中存在着两个受溴离子浓度控制的过程A和过程B,当[Br- ]高于临界浓度[Br- ]crit时发生过程A,当[Br- ]低于[Br-]crit时发生过程B。
也就是说[Br- ]起着开关作用,它控制着从过程A到过程B,再由过程B到过程A的转变。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bz振荡反应的过程及其特点,了解振荡反应的基本
原理。
实验仪器与试剂:
1. 反应器,玻璃容器。
2. 试剂,溴化钾、溴化铵、硫酸亚铁、硫酸、水。
实验步骤:
1. 在玻璃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溴化钾和溴化铵溶液。
2. 向容器中加入适量的硫酸亚铁和硫酸,使反应混合物均匀。
3. 观察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和气泡产生情况。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bz振荡反应的特点,首先是反应混合物由无色
逐渐变为黄色,然后变为蓝色,接着又变为无色,如此往复循环。
在颜色变化的同时,反应混合物中也产生了气泡,整个过程呈现出周期性的振荡变化。
实验分析:
bz振荡反应是一种典型的化学振荡反应,其发生的原理是由于反应物浓度的周期性变化所导致的。
在反应过程中,溴化钾和溴化铵的浓度会随着反应进行而周期性地变化,从而引起反应混合物颜色和气泡产生的周期性变化。
这种振荡反应在化学动力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例。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bz振荡反应的特点和原理,也对化学振荡反应的周期性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振荡反应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也在化工生产和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希望通过今后的实验和学习,能够进一步深化对化学振荡反应的理解,为化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本次bz振荡反应实验的报告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B-Z 振荡反应实验日期:2016/11/24 完成报告日期:2016/11/251 引言1.1 实验目的1. 了解Belousov-Zhabotinski 反应(简称B-Z 反应)的机理。
2. 通过测定电位——时间曲线求得振荡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1.2 实验原理对于以B-Z 反应为代表的化学振荡现象,目前被普遍认同的是Field ,kooros 和Noyes 在1972年提出的FKN 机理,,他们提出了该反应由萨那个主过程组成:过程A ①322BrO Br H HBrO HOBr --+++→+ ②22HBrO Br H HOBr -+++→式中2HBrO 为中间体,过程特点是大量消耗Br -。
反应中产生的HOBr 能进一步反应,使有机物MA 如丙二酸按下式被溴化为BrMA,(A1)22HOBr Br H Br H O -+++→+ (A2)2Br MA BrMA Br H -++→++过程B ③32222BrO HBrO H BrO H O -++++僩 ④342222222BrO Ce H HBrO Ce ++++→+g这是一个自催化过程,在Br -消耗到一定程度后,2HBrO 才转化到按以上③、④两式进行反应,并使反应不断加速,与此同时,催化剂3Ce +氧化为4Ce +。
在过程B 的③和④中,③的正反应是速率控制步骤。
此外,2HBrO 的累积还受到下面歧化反应的制约。
⑤232HBrO BrO HOBr H -+→++过程C MA 和BrMA 使4Ce +离子还原为3Ce +,并产生Br -(由BrMA )和其他产物。
这一过程目前了解得还不够,反应可大致表达为:⑥24Ce ++MA +BrMA →f Br -+23Ce ++其他产物式中f 为系数,它是每两个4Ce +离子反应所产生的Br -数,随着BrMA 与MA 参加反应的不同比例而异。
过程C 对化学振荡非常重要。
如果只有A 和B ,那就是一般的自催化反应或时钟反应,进行一次就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