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04+一树春风千万枝——内容充实-备战高考作文高分技法+Word版含解析.doc
- 格式:doc
- 大小:167.00 KB
- 文档页数:13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李元二侍郎柳宗元衡岳新摧天柱峰,士林憔悴泣相逢。
只令文字传青简,不使功名上景钟。
三亩空留悬磬室,九原犹寄若堂封。
遥想荆州人物论,几回中夜忆元龙。
(注)①唐元和六年,时任衡州刺史的著名政治家、诗人吕温去世,年仅40岁。
吕温和柳宗元是同乡,时柳宗元被贬永州,与被贬衡州吕温相邻。
②堂封:指坟墓,意思是把坟墓筑成高高的方形,像堂一样。
③荆州人物论:典出《三国志·陈登传》,汉末刘表、刘备、许汜等人评论当世英雄豪杰,曾赞扬广陵太守陈登(字元龙),说陈登胸怀“扶世济民”之志,当时陈登已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将吕温之死比作南岳天柱峰崩摧,突出吕温之死对国家影响之大。
B.“士林憔悴泣相逢”写众人的悲痛,“憔悴”突出吕温之死带给众人内心的震撼。
C.颔联既是对吕温的文学才华的高度赞扬,也是对他淡泊功名的高度肯定。
D.“三亩空留悬馨室”写出吕温生前的清贫、其实也是对他为官清廉的陈赞。
E. “若堂封”写吕温坟墓的方正高大,暗含了诗人对吕温政绩的赞扬。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苏轼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木芍药:牡丹花。
殿:在最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B.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
C.作者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
D.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2)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湖南省常德市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水初生文/林清玄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诗,内心便有莫名的感动。
仿佛是久旱逢甘霖,那生命的活力、那生命的热烈、那生命的繁华,都通过这句诗传达了出来。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这句诗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句诗的意境非常美,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以婉约、清新、自然著称。
这句诗正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千古绝唱”。
这句诗的意境非常美,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春水初生,意味着春天的水源源不断,生机勃勃。
春林初盛,意味着春天的树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春风十里,意味着春天的风温暖宜人,轻拂面颊。
而“不如你”则表达了诗人对所爱之人的深情厚意。
这句诗在语言上也非常精妙。
首先,“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这一句采用了排比句式,强调了春天的美好。
其次,“不如你”这一句则采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对所爱之人的赞美之情。
1.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这句诗的意境是怎样的?3.这句诗的语言特点有哪些?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5.你认为这句诗为什么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我独自一人来到了这座古老的小镇。
这里的建筑都是木结构的,屋顶上铺着青瓦,墙壁上挂着古朴的窗棂。
走在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上,两旁是绿意盎然的树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我走进一家老字号的书店,店里摆满了各种书籍。
店主是一位中年男子,他热情地为我推荐了几本书。
我随手拿起一本,书名是《小镇故事》。
翻开书页,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小镇。
书中记载了小镇的变迁,从繁荣到萧条,从衰落再到复兴。
我读得津津有味,不禁被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所吸引。
书中有一位名叫小明的少年,他聪明勇敢,带领村民们抵御了外来的侵略。
河北省张家口市南水泉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7题。
(14分)两片秋叶陈薇莉秋意浓入肃杀,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就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
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面。
黑黄的色,边儿早已碎败,蜷曲着身子,不知被什么虫子蛟得满是疮洞。
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么?我悲秋,我亦恋秋。
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愁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怀莫名的悲哀。
人生,不都如这枯叶么?在转瞬即逝的浓绿后转黄,变黑,飘飘地落地,不知葬身哪一角落。
又一阵风过,叶儿在书扉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体,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亮点儿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
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
他爱我,但他更爱大山——这使我气恼,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大山!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枫叶搁在一处。
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越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我并不懂自己,何故竟会生了要将这片枯死的形体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你爱这大山的红枫么?”那双洋溢着热热生命力的眼睛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挤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我慢慢觉到,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
人生的春固然可爱,但也用不着为留它不住而无端发愁,即使到了秋,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何况春后面还有夏哩。
一枝红杏写作文看一下这篇文章或许对你有帮助2021年浙江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诗曰:“一叶落而天下知秋。
”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
寻常细微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
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自定立意,角度自选。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不少于800字。
(5)不得抄袭。
文题诠释这是一个很有哲理意义的话题。
“一叶落”、“一枝杏”都是局部、有限,而“天下秋”“满园春”则是整体、无限。
从局部、有限的认识可以推知整体、无限的状况,正如成语所云“窥一斑而见全豹”。
写议论文要说清这一对范畴的关系,可以举大自然、人类社会的例子,但一定不可以事实罗列代替逻辑论证,此篇很容易落入以叙代议的误区,必须小心。
同样写抒情类文章也不能在平面上铺陈,要有层进感。
以上两种文章最好要有一个段落安排表现这样的意思,即从局部推全体的思想方法不可滥用,对处在变化发展中的事物尤其如此。
如评价一个人,不能说这人曾偷过,所以现在依然是贼。
写叙事类文章大可截取一个断面来表现,能表现所分析的中心即可。
经典佳作山水人文看华夏浙江考生千年万载,华夏一直在吟啸着,那吟啸声便回荡在千般丘壑,万斤巨澜,亿万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古老苍劲的民族啊,历经多少个春露秋霜,那吟啸声已是那么沧桑。
现在,我要撷取你残留的袅袅余音,来窥得你的全部…… 在那荒无人烟的西北边塞,阳关一直静默着,那是一种无言的哀悼,或许它脚下的万千坟茔中的枯骨也在静默吧,他们没有乌纱封妻的奢望,只是一介布衣养家糊口的企盼。
然而他们走到了这里,在中原慈母的白发中,在江南春闺的遥望中,在湖湘稚儿的夜哭中,走到了这里!为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疆场,为的就是一方子孙们的净土,为的就是一个昂然挺立的民族!他们甘愿终身获夷,甘愿暴骨沙砾。
提高作文写作能力之-点题所谓点题,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题意,提示文章的主旨,暗示全文的脉络层次。
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我们谓之点题之笔它是适当的抒情句、议论句、总结句、哲理句、描写句等。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句式在行文中点题。
中考佳作展示:春风拂过的承诺一星陨落,暗淡不了星空的灿烂。
一花凋零,荒芜不了烂漫的春天。
一棵枯树,终究享受不了一个春天的永恒。
它等待着,等待着,等待春天的到来,因为春天告诉过大树,它一定会来。
终于一阵风不知在枝丫上徘徊了多久,最终和枯树撞出了生命的绿意。
春天的承诺,在于那脚下的一汪青翠。
拴在树下的老牛,总是以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向人们诠释着生命的真谛,春天的到来它似乎全然不知.依旧嚼着冬天的枯草,直到脚下的草早已嫩绿起来,它才知道春天来了。
春天履行了对小草的承诺.一阵风吹过,绿意在脚下涌动了起来。
春天的承诺,在于那漫山遍野的鲜花。
冬天的悲凉已经逝去,春天履行着它对花的承诺。
那一束束、一把把的鲜花展露出了自己的妖娆,淡雅的水仙,清香的茉莉,火红的石榴花,热情的玫瑰……百花齐放,互相争艳。
春天笑了,带来一丝和煦的春风。
鲜花一世的承诺,换来一个美丽的春天。
最终蜜蜂的吮吸,将会给那朵花在春天最好的荣誉。
春天的承诺,在于破壳而出的嘎嘎声中。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破壳而出的小鸭.挺着圆圆的肚子,两个小黑点似的眼睛映出了春天的美丽。
春天的承诺,在于让新的生命在自己的眼前诞生。
鸭妈妈欢快地叫着,感谢着春天的到来。
承诺不仅只有人才有,物也有。
虽然这种承诺是我们无法看到的,但是我们有时不得不承认我们并没像春天这样尽心尽责地履行自己对他人的承诺。
想想看,如果春不履行对草的承诺,生命的朝气又从何而来;如果春不履行对花的承诺,漫山的野花你又到哪儿去看;如果春天不履行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承诺,世界万物就不会孕育出新的生命。
承诺是一种责任,承诺就应该像春天一样付出自己,给世间带来美好。
中考满分作文解读第十七章一树梅花万首诗——角度篇中考满分作文解读第十七章一树梅花万首诗——角度篇〖写作启示〗也许大家读过朱自清先生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者笔下的那卷画舫凌波,灯月交辉、人影憧憧、歌声扰扰的秦淮河夜游图,曾魔伏过多少读者。
那么,自然的秦淮河又是怎样的呢?据朱自清的夫人陈竹隐同志回忆说,有一次她和朱自清来到秦淮河边,望着荒寒、污浊的一道绿水,陈竹隐道:这就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所说的秦淮河?没想到在文人笔下写得那么美!朱自清风趣地说:你不要讥笑人啊,那是我写的。
”陈竹隐回答说:“我看文章从来不注意作者的名字。
”这件事正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看似一条普普通通的河流,在作者写来,都是那样炫丽美妙、如幻似梦呢?〖密码解读〗生活是气象万千的,作者的感受也是纷纭复杂的;而文章的构思也应是注意率法,丰富多彩的。
每一种思想感情,都应当具有它自己独特的流动形式。
构思上的雷同、因势,将会给人以厌倦之感。
从独特的感受出发,寻找独特的表现角度。
作家、艺术家都非常注意艺术观察和表现的角度。
我们先来看一则材料:我国宋代大文豪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让我们再看一则材料: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稍微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
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察,都需要善于选择不同的角度。
只有对一事物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观察思考,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景象才会展示于我们的脑海中,任我们去欣赏、品味。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点。
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奇景。
写文章同样是如此。
你同大家一样想,一样写,又岂能“鹤立鸡群”,夺得高分?郑板桥主张写文章要像“领异标新二月花”,就是说文章要如同初春二月的花朵那样,在万木复苏、百花尚未含苞的时候便凌寒开放了。
这样的花自然惹人注目,文章也就熠熠生辉了。
所以中考作文切忌尾随人后,立意要求运用变向思维,选取最新最佳角度,提炼出超乎常人的独特新颖的见解。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芭蕉郑燮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咏春笋杜甫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郑诗前两句,以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芭蕉叶叶递生、生生不息的情状,为后文的抒情作铺垫。
B.郑诗第三句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具体化,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悠远缠绵,无穷无尽。
C.杜诗前两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生长态势,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D.郑诗由描写到抒情,情感正面点出;杜诗由描写到叙事,但仍以抒情为内核,情感含而不露,恰到好处。
2)两诗的末句,一“怨”一“嗔”,字面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和艺术效果实则大相径庭。
试结合诗句作比较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元]萨都剌①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注)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在元文宗至顺三年调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移居金陵。
该词大约作于此时。
②畴昔:从前。
③胭脂井:陈后主躲隋兵于此井,又名辱井。
④寒螀(jiāng):古书上说的一种蝉。
1)下阕“故国”呼应上阕___________,点出了诗人“愁如织”的原因。
2)简要赏析上阕的对比艺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苏轼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开。
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
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
再游应眷眷,聊亦记吾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续残梦”“不知”状写诗人昏昏沉沉,浑然不察朝阳升起的情态,突出了出行之早。
B.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早行时所见清幽之景:高耸乱山、淡淡落月。
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光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文后18-21题野菊花野菊花!满山遍野的野菊花!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
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了辽阔的绿色,只把灰脊背露在人间;紫燕和鸿雁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了牛儿和羊儿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
唯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与进取,兴起了开放的拓宽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空就黄金甲”。
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
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儿来就开了。
从茎顶,从肋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一齐把眼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
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
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
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
当霜雪卷藏这幅宏篇巨构时,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
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族;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
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
然后,在荒滩坡,在贫脊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
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晚泊白居易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
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注)此诗为作者被贬江州时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暮停舟,放眼江岸,苦竹缭绕,芦苇丛生,诗人思绪万千。
B.弃舟登岸,青苔满地;回首江面,浪高掀天,扣题之“风雨”。
C.诗人年过半百,飘零蛮荒,万事回首总成空,谪居愁思顿生。
D.本诗语言浅近,蓄势自然,尾联铿然如裂帛,情景融合有致。
2)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目是“遣兴”,从字面上来看,本词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其实不然。
B.“要愁那得功夫”的意思是“现在哪有工夫发愁啊”,直抒胸臆,表达情感。
C.“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是词人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
D.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风格独特。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各题。
惜花韩偓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煞白”“腻红”均指代花朵,“离情”、“愁态”写残花的心理。
前者用“高处切”形容那种紧迫的危殆感,后者用“静中深”传达那种脉脉无语的愁思。
B.颔联以诗人感受写景,寓情于景。
眼睛追随着坠落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望见残留在枝上的花朵还在遭受风雨推残。
这满目狼藉的景象,怎不教人满怀怅恨?C.颈联设想落花的两种遭遇:青苔遮蔽和污泥沾染。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余小步王夫之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①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②恰恰向人啼。
(注)①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②鹁鸠:即斑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
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
C.颔联描写作者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状,并通过描写一路所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D.尾联写诗人为鹁鸠动听的啼叫打动,而不打算过孤山放鹤的隐逸生活,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当下生活的喜爱之情。
E. 诗歌紧扣“雨余”着笔,选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2)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①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②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
当时词人住在城南长江边的临皋亭。
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
苏轼还在东坡筑屋名雪堂。
这首词记叙了深秋之夜苏轼在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
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下列对本词鉴赏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两句表现了作者纵体的豪兴。
B.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象童鼻息如雷和词入听到的滚滚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畀。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卷七年级语文(BBRJ)座号测试范围:1、2单元,《朝花夕拾》,三单元后所附古诗词前两首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五大题,满分12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
2.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写在试卷或答题卡上。
3.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分数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文渊中学七年级三班的同学们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正在进行“魅力语文”的主题活动,小文和同学们在活动中,遇到了以下问题,请智慧的你帮他解决一下吧!1.小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有以下问题请你帮助解答。
(共4分)渐入仲秋,没有了夏的热烈与粗犷,整个大地似乎格外的憔悴。
唯独这一棵树,好像把酝酿了一个夏天的活力毫不吝啬地拿了出来,在这片静mì______而萧瑟的土地上,显得生机勃勃。
或许它更像一位lì______临的王,用全部的力量在唤醒这昏沉的大地——来吧,让我们再造一个春夏!①给加点字注音。
(2分)粗犷______吝啬______②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分)静mì______lì______临2.在诗词积累中,小文就下面的默写想和你较量一下。
(共8分)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
抒发情感,曹操《观沧海》中“①__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②__________ _____,若出其里”用奇特的想象抒发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用色彩展现风景,王湾的“③_________ ______,④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乘舟所见的绿水青山;同是借物寓意,杜甫的“⑤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江南逢李龟年》)中既有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李白则用“⑦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托对友人的关切。
3.小文想就句子的排序问题考一考你,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树树海棠,枝枝红梅,在雨中绽开或红或粉的笑颜,细雨滋润后的锦官城,穿越千年光阴而来,将春的信息写在枝头、湖畔,似乎在向踏春者招手。
初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命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是( ) A .怪诞轻捷一泄万丈家喻户晓 B .幽寂污秽鞠躬尽瘁义愤填膺 C .殉职骊歌一拍即合荒草凄凄 D .屏障谰语九屈连环呕心沥血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A .经过武警官兵多日奋力扑救,云南森林大火得到基本控制,因而不再生灵涂炭。
B .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C .许多同学读完《学生危机自救手册》后恍然大悟: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D .扬州茱萸湾公园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些遭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①诗有 的语言,有美妙的意境,你喜欢诗吗? ②贫穷的年代里,理想是 。
③第一次出门,妈妈 我:“要注意安全,别丢三落四。
” ④新天龙商厦建成了,二月十八日,举行了 的开业仪式。
A .简洁富裕叮嘱隆重 B .凝练温饱叮嘱隆重 C .简单温饱嘱咐庄重 D .简明繁荣告诉庄重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今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宪法日”。
B.《<梦溪笔谈>二则》选自胡道静《梦溪笔谈校正》(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C.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是我们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D.“干什么呀!”他变了脸色,“你又不是老师,凭什么批评我?”5.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这家餐馆师傅的厨艺很高,做出的美味真是脍炙人口。
B.这件事以后,母亲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比以前更加强烈了。
C.雁鸣湖优美的自然风光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备战高考作文高分技法:一树春风千万枝(内容充实)“作文的内容充实”,具体是指文章的内容丰富,所选素材对表现文章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
阅卷老师主要从文章的感情真实、塑造的形象丰满、选用的材料翔实三个方面评价一篇文章的内容充实。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结构是骨架,语言是外衣,那么文章的内容无疑是血肉。
“内容充实”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言之有物,论证有据,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材料论证文章的主题,不以假话、大话、空话填充文章。
具体来说,若写记叙文,则要保证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人物、事件具体真实;若写议论文,则要确保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明晰,论据充足;若写议论抒情性散文,则要有具体而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描写,情景渲染要充分、到位。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阅卷情况来看,有许多考场作文存在内容空洞、论证乏力、缺乏感染力等问题,因而在基础等级上得不到理想的分数。
在“内容充实”方面,考生在作文时常常陷入的误区有:(1)言之无物。
议论文说理空洞,缺乏有力的论据,无说服力;记叙文情感贫乏,语言苍白,读之味同嚼蜡;议论抒情性散文缺少情景渲染,没有意境。
(2)内容单薄。
作文有一定内容,但内涵不深,不够厚重,虽面面俱到,但都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论证。
(3)没有根据文体择取内容。
在议论文中,大多用抒情性语言表达观点,没有运用充足的材料论证观点;在记叙文中,要么没有明确的人物和事件,要么记叙的人物和事件不够详细、具体、生动、实在;在抒情散文中,情景渲染不到位,没有较为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描写,不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议论文内容充实的技法(一)用好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又叫事实材料,包括已经发生的并被实践证明是真实正确的人物、事件、统计数字、图表等。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摆事实是为了讲道理。
作为事实论据,不能大而无当,也不能小而无聊,而要能够有效地证明论点。
2020-2021学年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育民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渐深李娟①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
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
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
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
②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
起风的夜里,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进窗来,花香袭人。
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也叫袭人。
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她取名袭人。
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
③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走在山间小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
”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
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每一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
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
远远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桠上挑着颗颗闪亮的红星星,走进了细看,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
④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
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
枝桠上蹲着几只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
⑤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起取暖。
⑥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
每年端年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
《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曰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
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
——内容充实“作文的内容充实”,具体是指文章的内容丰富,所选素材对表现文章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
阅卷老师主要从文章的感情真实、塑造的形象丰满、选用的材料翔实三个方面评价一篇文章的内容充实。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结构是骨架,语言是外衣,那么文章的内容无疑是血肉。
“内容充实”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言之有物,论证有据,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材料论证文章的主题,不以假话、大话、空话填充文章。
具体来说,若写记叙文,则要保证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人物、事件具体真实;若写议论文,则要确保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明晰,论据充足;若写议论抒情性散文,则要有具体而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描写,情景渲染要充分、到位。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阅卷情况来看,有许多考场作文存在内容空洞、论证乏力、缺乏感染力等问题,因而在基础等级上得不到理想的分数。
在“内容充实”方面,考生在作文时常常陷入的误区有:(1)言之无物。
议论文说理空洞,缺乏有力的论据,无说服力;记叙文情感贫乏,语言苍白,读之味同嚼蜡;议论抒情性散文缺少情景渲染,没有意境。
(2)内容单薄。
作文有一定内容,但内涵不深,不够厚重,虽面面俱到,但都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论证。
(3)没有根据文体择取内容。
在议论文中,大多用抒情性语言表达观点,没有运用充足的材料论证观点;在记叙文中,要么没有明确的人物和事件,要么记叙的人物和事件不够详细、具体、生动、实在;在抒情散文中,情景渲染不到位,没有较为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描写,不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议论文内容充实的技法(一)用好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又叫事实材料,包括已经发生的并被实践证明是真实正确的人物、事件、统计数字、图表等。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摆事实是为了讲道理。
作为事实论据,不能大而无当,也不能小而无聊,而要能够有效地证明论点。
使用事实论据时,首先,要注意多样性,即在一篇议论文中尽可能多地选用一些合适的事例,至少做到两正一反,形成正反事例组合或者不同时空的事例组合。
其次,要注意概括性,议论文中的事例不同于记叙文中的事例,宜高度概括而不宜拖沓冗长。
再次,要注意针对性,只要能揭示问题的实质,把道理说清楚即可,不需要“浓墨重彩”“工笔细描”,更不必面面俱到。
最后,要注意繁简搭配。
一般来说,主要的事例用繁笔,次要的事例用简笔;单个事例用繁笔,多个事例用简笔;新例趣例用繁笔,旧例熟例用简笔。
一篇文章之中多处用例,最好不要一味繁或一味简,错落有致才能将事实论据用活。
如高考浙江卷优秀作文《作品与人品》中的片段:正如沙漠养不活遍野的金黄小麦,烟雨的江南不适宜仙人球的生长一般,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在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
林妹妹的性子孤僻,她写柳絮时便觉哀婉凄凉、无依无靠;宝姐姐开朗达观,于是写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一举夺魁。
正如陈忠实和莫言,他们都是泥土孕育的生命,他们的思想来自乡间,是淳朴而厚实的。
陈忠实在孤独的黄土高原上住了六年,才捧出《白鹿原》的巨制,他书中的语言在我读来散发着黄土与青草的香味,正如他的坚忍与静心;莫言的小说虽然奇幻,依旧处处朴实,如他本人那样只愿朴实地讲故事。
倘若有朝一日,那个追求卓越与成功的郭敬明捧出一部像这样反映乡村、反映泥土的小说,该是多么荒谬啊!上述文段中的事实论据较为充分,撷取了林黛玉、薛宝钗的事例,佐证“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在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
为了进一步证明“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者又列举了陈忠实、莫言的材料从正面加以阐述,列举郭敬明的材料从反面加以论证,这样正反结合,使得文章的内容非常充实。
(二)用好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即理论材料,它包括名人名言和已被实践证明的各种理论、公理、公式、定律等。
理论论据尼采曾有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静水流深,沉静下方可孕育奔涌的力量;聚沙成塔,积聚后才能成就恢宏之美景。
人生之巅的抵达,从离不开默默无闻的独自攀登。
生命的绽放,必是由内而外的质变,是在一整个冬日的蓄势沉寂后,迎向春晖的自信笑靥……沈从文曾道出这样的困惑:“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偶然何以成为必然,归根结底,是无数细小的努力不断积累,成为我们向上攀登的垫脚石,引领我们去摘取那“必然”的结果。
上述文段运用了两则理论论据,以尼采的名句开篇,提出论点,鲜明地阐述了“缄默”的意义与作用;接下来引用沈从文的名言,进一步阐明“小”与“大”的关系、“偶然”与“必然”的关系,由此及彼,生发出新的思想和含意。
(三)分解论点,化整为零作者在论证观点时,有时为了使剖析更为深入,论述更为严谨,往往将中心论点拆分成若干个分论点,然后各自进行论证;或者从论点所涵盖的不同角度选材并进行论述。
这样化整为零以后,不仅可以使中心论点细化、具体化,也有利于作者从多方面选取素材以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如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优秀作文《有梦为马》中的片段:拥有梦想并实践梦想的人,周身都洋溢着不言而喻的风采。
因为追寻,很值得,很幸福,很珍贵。
有风采,不是因为硕果累累,而是因为你有勇气。
…………有风采,不是因为荣誉满身,而是因为你能坚持。
有风采,不是因为功成名就,而是因为你的梦想既能悦人,也能悦己。
…………这篇文章针对“谁更具风采”展开议论,阐明“拥有梦想并实践梦想的人”才是真正有风采的人。
文章并未就事论事,而是将中心论点拆分成若干个分论点,然后分别从“有勇气”“能坚持”“梦想既能悦人,也能悦己”等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证,这样内容更加充实。
记叙文内容充实的技法(一)叙述完整所谓“完整”,是指所叙述的事件要体现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文应当叙述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要有助于展示某个较有意味或情趣的人生感悟。
当然,由于高考作文只有800余字,篇幅有限,叙述的故事不必太复杂,对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叙述也不必太详细,只要集中笔墨描绘出一两个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画面即可。
比如,有则作文材料的核心话题是“信任”,某位考生就写了一篇题为“后门有眼”的记叙文,叙述了一个校园小故事:在高中入学的第一次班会上,老班就要求“上课不许乱讲话”,但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很快便将老班的“圣旨”抛到脑后,在课堂上不时争论问题。
老班得知后大发雷霆,并指名道姓“某某上课时不专心听讲,一直不停地与同桌争论”。
下课后,一位细心的同学发现原来班级后门上有一个小洞……从此,课堂上鸦雀无声,死气沉沉,班级整体成绩也直线下降。
经其他老师提醒后,老班在班会上诚恳地向同学们征求意见,并用一块小木板将后门上的洞封了起来。
从此,课堂气氛活跃,班级成绩骄人。
这个小故事情节就比较完整:围绕“‘信任’失而复得”的心路历程,渐次展开“从门眼偷窥—班级成绩大滑坡—交心封门眼—成绩大提升”,情节完整,有起有伏,传达了学子心中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渴盼。
(二)线索清晰所谓“清晰”,是指叙述具有条理性。
要达到“线索清晰”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条明晰的叙事线索,并按照线索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
安排线索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时间为序。
文章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叙写客观事物发展的自然进程。
若写一个人,可以按照童年、少年、青年到老年的顺序来写。
若写一件事,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到结束的顺序来写,这样文章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2.以空间为序。
文章以空间转移为序,通过对人物在不同场合的表现的描述,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三)描写细腻记叙文是一种写人记事的文体。
写人,就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示其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记事,不论是记述大事还是小事,一般都要写到人,所以在写作时要注意以事带人,将事件的发展作为主线,用主线串联起与事件相关的人物,通过语言、动作和细节三个方面刻画人物,烘托事件。
1.可以通过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神态、声调、风度等肖像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如高考天津卷优秀作文《我的老师真有“范儿”》中写到老师的“潮”:第一,体现在她精心选择的小饰品上——一枚别致的胸针,一条颜色淡雅的丝巾,让我们看了感觉很温馨、很舒服,上她的课简直就是贵族般的享受。
第二,她举止高雅,气质不凡。
她走起路来永远充满青春活力,永远有不可抗拒的感染力。
这里就通过服饰、风度等来表现老师的高雅气质和青春活力。
2.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特点,彰显人物的精神。
如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中写花木兰奔赴沙场时的情景:“花木兰轻甩衣袖,飞身策马,毅然决然地往狼烟四起的战场飞驰而去……”这里就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花木兰奋勇报国的坚定信念。
3.可以描摹人物独特的语言,展示人物个性。
如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中写王昭君:“‘哥哥,放心吧,战事就要结束了,百姓不用再受战争的煎熬了!’熟睡中的王昭君,居然发出了呓语。
”这里就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王昭君热切盼望和平的鲜明个性。
4.可以细致地描摹人物心理,凸显人物性情。
如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深入灵魂的热爱》中写道:如今,坐在考场上,看着作文题,我不由得又想起了那双已经陪伴了我十一年而且会一直陪伴我的手工鞋,想起了我出生的小村庄,想起我独自走过的乡间小路,想起一直躲着我的母亲。
我对母亲的“恨”也越来越深,深过这十一年来的思念。
这里就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表达“我”对母亲深入灵魂的浓浓思念之情。
(四)波澜起伏记叙文在叙事时,要写出事件的波澜,要抑扬结合,既有情节上的跌宕,又有结构上的开合,从而使得内容充实。
具体方法主要有:1.有张有弛。
具体叙事时,在节奏上张弛有度,有紧有松,犹如大江东去,时急时缓,迂回曲折。
比愧与自责。
文章就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赞扬了诚实守信的小灵。
3.安排巧合。
提炼生活中的巧合事件,合情合理地编织情节,使之符合生活的惯常逻辑,也是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的绝妙方法。
比如有篇高考优秀作文《蝴蝶的翅膀》,写两个年轻人在一个火车站邂逅,一个拿着去北京的车票,一个拿着去上海的车票,一时兴起,两人交换了车票,去了对方要去的地点。
多年后,去北京的那一个西装革履去了上海,在拥挤的人群中发现了一个流浪汉,他就是当年与自己交换车票的人,而现在两人却是两种境遇。
作者利用这一巧合,让我们看到成功源于正确的价值观和个人的努力程度,巧妙点题。
积累素材的实用技法写作素材靠的是积累,素材的掌握也贵在一个“积”字。
对于写作而言,厚积方可薄发。
如何积累和贮存素材?考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细心观察生活,从生活的海洋中撷取素材生活经验与文章的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写作就是从生活体验中写出真实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