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5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控评估细则—心力衰竭评估项目评估要素分值评估方法评分标准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住院期间有无行胸片、心脏彩超评价LV功能10查阅病历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完善LV功能评价,必要时加用NYHA分级未行LV功能评价扣10分。
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利尿剂,有低血钾者要及时补钾住院期间有无使用利尿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15查阅病历是否详细记录利尿剂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未按规范使用利尿剂扣15分(有禁忌症除外)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住院期间有无使用β受体阻滞剂(适应证,无禁忌证者)15查阅病历是否详细记录β受体阻滞剂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是否在规定时间内使用根据延误时间扣分,每延误30分钟,扣1分,未使用扣15分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住院期间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药物,有无明确适应证、禁忌证15查阅病历是否详细记录ACEI、ARB药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是否在规定时间内使用根据延误时间扣分,每延误30分钟,扣1分,未使用扣15分(有禁忌症不扣分)出院时继续使用利尿剂、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阻滞剂出院时有无继续使用利尿剂、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阻滞剂(适应证,无禁忌证)15查阅病历有无使用相关药物缺少一种药物扣3分,未使用一种相关药物扣15分应用非药物治疗住院期间使用非药物治疗(符合适应证)10查阅病历有无非药物治疗未应用非药物治疗扣10分评估项目评估要素分值评估方法评分标准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治疗基础心脏疾病15 查阅病历为治疗基础心脏疾病扣15分;提供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为患者提供心衰的健康教育5查阅病历有无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的记录无控制危险因素如限盐、控制液体入量、适量饮食等方面的健康教育扣5分,。
心衰(慢性心力衰竭)入院标准:1.日常活动后心衰症状(呼吸困难、乏力等)进行性加重,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肺啰音、踝部或下肢水肿加重,或有胸腔积液、心动过速(>100次/min),严重者出现急性肺水肿、第三心音奔马律等。
2.多有外感、劳累或情绪等诱发因素。
3.门诊治疗无效,需要住院系统诊治。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
一、心衰(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TCD 2019版:A04.01.08)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I50.908)。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心衰病.张伯礼吴勉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制定①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②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制定。
2.证候诊断(1)气虚血瘀证:气短喘促,胸闷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剧,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晄白,口唇发绀,或胸部闷痛,或肢肿时作,喘息不得卧;舌淡胖或淡暗有瘀斑,脉沉细或涩、结、代。
(2)痰瘀互结证:胸闷气短,心悸,肢体沉重,体胖多痰,或有咳嗽,呕恶痰涎,或口淡不渴,或面色萎黄,或倦怠懒言,或四肢无力,舌暗淡或边有齿痕或舌底脉络曲张,苔浊腻脉弦滑。
(3)气阴两虚证:气短喘促,胸闷心悸,动则加剧,神疲乏力,口干,五心烦热,两颧潮红,或胸痛,入夜尤甚,或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尿少肢肿;舌暗红少苔或少津,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4)阳虚水泛证:气短喘促,胸闷心悸,喘息不得卧,面浮肢肿,尿少,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腹胀,便溏,口唇发绀,胸部刺痛,或胁下痞块坚硬,颈脉显露;舌淡胖有齿痕,或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或结、代、促。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中医第一诊断为心衰(慢性心力衰竭)。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风热犯肺证风寒袭肺证风燥伤肺证痰热郁肺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心力衰竭临床路径1. 疾病介绍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病,该疾病使得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器官缺血、缺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并且往往与其他心脏病病因密切相关。
该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疲劳、肺淤血等。
2. 临床路径目标心力衰竭临床路径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操作和规范化管理,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时间和再住院率,降低医疗费用,并且改善患者的预后。
3. 临床路径内容3.1 早期诊断和分级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对疾病的控制和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等进行评估,早期发现和诊断心力衰竭的患者。
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2 给予药物治疗根据分级结果,给予合适的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等。
药物治疗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功能,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
3.3 饮食和运动指导心力衰竭患者应当控制摄入盐和液体的量,以减少体液潴留。
同时,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和肌肉的功能,提高患者的耐力和生活质量。
因此,在临床路径中需要提供科学的饮食和运动指导。
3.4 超声心动图随访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心脏功能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心力衰竭的临床路径中,需要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改善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5 心理支持和教育心力衰竭患者常常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教育。
通过心理咨询和教育,提高患者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和理解,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减少因心理问题而造成的不良影响。
3.6 定期复诊和追踪心力衰竭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的疾病,因此,临床路径中应包含定期复诊和追踪的内容。
通过定期复诊和追踪,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和改善。
4. 结束语心力衰竭临床路径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预后。
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路径分析报告一、引言心功能不全是一种慢性心脏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为了提高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本文对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路径进行了分析,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临床病情评估与监测在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路径中,病情评估与监测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通过心肺体格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片等临床检查手段,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肺部状况以及液体潴留情况。
三、治疗目标与治疗计划制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目标和治疗计划是临床路径中的关键一环。
治疗目标主要包括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心力衰竭程度,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计划则包括给予药物治疗、控制饮食、限制液体摄入以及必要时进行手术干预等措施。
四、药物治疗策略药物治疗是心功能不全患者临床路径中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血管扩张剂、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心功能,减少心脏负荷,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饮食调节与液体限制心功能不全患者需要进行饮食调节和液体限制,以减轻心脏负担。
饮食上,患者应该控制钠盐的摄入,减少水肿。
液体方面,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液体摄入量,避免液体潴留。
六、康复训练与心理支持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在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路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和心肺功能,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心理支持则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心理状态,促进康复进程。
七、并发症预防与管理心功能不全患者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肺部感染等。
因此,临床路径中需要加强对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包括监测心电图、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加强感染的预防等。
八、结论与展望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路径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指导,并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然而,临床路径的制定和执行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相信对心功能不全的治疗将会有更好的突破。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临床路径一、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美国成人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修订版)1.临床表现:①呼吸困难②疲劳虚弱③咳嗽④夜尿和少尿⑤胃肠道症状2.体征:①心脏增大②静脉压增高③肝肿大④浮肿。
3.辅助检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和多普勒超声,心电图,肝肾功能电解质,BNP或NT-proBNP。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 美国成人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修订版)1.一般治疗:①消除心衰的诱因②积极治疗和控制基础心血管病变③调整生活方式限盐、限制液体入量、低脂、戒烟等④加强心理疏导和减少各种精神刺激2.药物治疗: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②β受体阻滞剂③利尿剂④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⑤地高辛⑥醛固酮受体拮抗剂⑦稳定血流动力学的措施:若血压降低(收缩压≤90mmHg),使用血管活性药物⑧原发病的治疗⑨其他心肌营养及心肌功能药物3.非药物治疗措施:必要时可给予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助呼吸、血液超滤等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进入路径。
(六)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
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心力衰竭的生化标志物(如BNP或NT-Pro BNP)、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如TNT 或TNI、CK-MB)、凝血功能、D-二聚体、超敏CRP、传染性疾病筛查3.心电图、心电监测、胸片及心脏彩超。
(七)出院标准:1.症状缓解2.生命体征稳定3.胸片显示肺水肿、肺淤血征象明显改善或正常4.原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八)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危重,需气管插管及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心力衰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心力衰竭(ICD10:I50.911)二、诊断依据:根据2006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等国内、外治疗指南1、收缩期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为:①左心室增大、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增加及LVEF≤40%;②有基础心脏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③有或无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 (水肿)等症状;2、NYHA心功能分级:①Ⅰ级:日常活动无心力衰竭症状;②Ⅱ级:日常活动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呼吸困难、乏力);③Ⅲ级:低于日常活动出现心力衰竭症状;④Ⅳ级:在休息时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心力衰竭患者的LVEF与心功能分级症状并非完全一致。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2006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等国内、外治疗指南,心力衰竭一般治疗:(一)去除或缓解基本病因:所有心力衰竭患者都应对导致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进行评价。
凡有原发性瓣膜病并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Ⅱ级及以上 ,主动脉瓣疾患有晕厥、心绞痛的患者均应予手术修补或置换瓣膜。
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伴心绞痛, 左室功能低下但证实有存活心肌的患者 ,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可望改善心功能。
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室壁瘤的手术矫正等均应注意。
(二)去除诱发因素:控制感染,治疗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并快速心室律;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注意是否并发肺梗死等。
(三)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新的心脏损害的危险性:如戒烟、戒酒 ,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饮食宜低脂、低盐 ,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应限制入水量 ,应每日称体重以早期发现液体潴留。
鼓励心力衰竭患者作动态运动。
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或冬春季节 ,可给予流感、肺炎球菌疫苗等以预防感染。
(四)密切观察病情演变及定期随访(五)关于心肌能量药物的应用问题:心肌能量药物如辅酶Q10、肌苷、1,6二磷酸果糖或某些激素如生长激素等不推荐应用。
2012年12月第9卷第35期CHINA MEDICAL HERALD 中国医药导报·护理研究·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
临床护理路径是指最佳的护理过程,是根据某种疾病制订的一种护理模式,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的顺序性和时间性的干预。
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后,可以避免传统路径使同一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或者不同护理组个人间出现不同的护理方案,避免了其随意性,提高了费用、预后等的可评估性[1-2]。
根据卫生部制订下发的临床护理路径,我院开展了病种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工作,在医院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护理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的指导与监督下,我科成立了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实行科护士长负责制,通过设立并制订对某个可预测治疗结果或某项临床症状的特殊文件、教育方案、患者调查、焦点问题探讨、独立观察、标准化规范,提高医疗执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之前我院多次举办培训会,通过沟通协调以达成共识,我科于2011年开始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运用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并观察其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2~12月的于我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实验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5~73岁,平均(63.0±2.3)岁。
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3~71岁,平均(62.0±2.5)岁。
两组在年龄、性别及临床基线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诊断标准慢性心衰诊断标准为①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②体征:肺部干、湿性啰音;③辅助检查:胸片呈肺淤血或肺水肿表现,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扩大、心功能严重低下,心电图可出现严重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B 型脑钠肽增高。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临床路径
一、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美国成人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修订版)
1.临床表现:①呼吸困难②疲劳虚弱③咳嗽④夜尿和少尿⑤胃肠道症状
2.体征:①心脏增大②静脉压增高③肝肿大④浮肿。
3.辅助检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和多普勒超声,心电图,肝肾功能电解质,BNP或NT-proBNP。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美国成人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修订版)
1.一般治疗:①消除心衰的诱因②积极治疗和控制基础心血管病变③调整生活方式限盐、限制液体入量、低脂、戒烟等④加强心理疏导和减少各种精神刺激
2.药物治疗:
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②β受体阻滞剂③利尿剂④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⑤地高辛⑥醛固酮受体拮抗剂⑦稳定血流动力学的措施:若血压降低(收缩压≤90mmHg),使用血管活性药物⑧原发病的治疗⑨其他心肌营养及心肌功能药物
3.非药物治疗措施:必要时可给予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助呼吸、血液
超滤等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2.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进入路径。
(六)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心力衰竭的生化标志物(如BNP或NT-Pro BNP)、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如TNT或TNI、CK-MB)、凝血功能、D-二聚体、超敏CRP、传染性疾病筛查
3.心电图、心电监测、胸片及心脏彩超。
(七)出院标准:
1.症状缓解
2.生命体征稳定
3.胸片显示肺水肿、肺淤血征象明显改善或正常
4.原发病得到有效控制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危重,需气管插管及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2.合并肾功能不全需血液超滤或血液透析。
3.合并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需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
4.合并严重感染不易控制者。
5.等待外科手术。
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