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病临床路径表单
- 格式:doc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4
心力衰竭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心力衰竭(ICD-10 : 150.91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1-14 天时间住院第4? 5 天住院第6-10 天手术日及术后恢复期住院第11? 14 天(出院日)□进一步稳定病情术前□通知患者和家属□根据病情调整诊疗方案□ 上级医师查房,评估病情,确定恢□通知住院处复情况,明确患者病情是否手术适应症□向患者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对患者手术相关的各项检查逐项明预约复诊日期确、完善□完成病历书写□ 与患者签署手术协议术,就手术的□将出院记录副本交给患者□如主要目的、风险及可能的合并症等与患者充果患者不能出院,在病程记录中分沟通说明原因和继续治疗的方案诊疗术后□可复查BNP/NTproBNP 、工作□ 术后床头监护1~3 天□ 观察创口情况cTn I/T□ 观察、评估手术治疗后的效果,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及复查相关查□ 对合并症进行排查及处理辅助检长期医嘱:长期医嘱:出院医嘱:□心力衰竭常规护理□心力衰竭常规护理□二级护理□注意事项□ 一级护理□ 1~3 天床头心电、血压监测□床旁□出院带药□吸氧(必要时)活动□门诊随诊□重症监护(持续心电、血压和血氧□测体重饱和度监测等)□普食□普食□记录24 小时出入量、体重□口服利重□床旁活动尿剂□测体重□口服补钾药(必要时)□记录24 小时出入量、体重□口服□口服螺内酯(无禁忌证者)占利尿剂□口服地咼辛(必要时)八、、□ 口服补钾药(必要时)□ 口服ACEI/ARB (无禁忌证者)□口服螺内酯□ 口服B 受体阻断剂(无禁忌证医嘱□口服地咼辛(必要时)□ 口服ACEI/ARB (无禁忌证者)□ 口服B 受体阻断剂(无禁忌证者)□静脉扩血管药临时医嘱:□复查床旁胸片(酌情)□复查电解质等□追加利尿剂(必要时)□补钾药(必要时)□扩血管药(必要时)□升压药(必要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者)临时医嘱:□心脏远达片□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病因相关的检查病情□无□有,原因:□无□有,原因:□无□有,原因:变异 1. 1. 1.。
急性左心衰竭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急性左心衰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左心衰竭(ICD-10:I50.1)。
(二)诊断依据根据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8年)、《急性心力衰竭院前及院内早期管理建议》(ESC,2015年)、《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ESC,2016年)。
1.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或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重者可出现低灌注症状如四肢湿冷、尿少、神志模糊、头晕。
2.体征:奔马律、肺部啰音(双侧)、外周水肿(双侧),重者脉压窄、低血压。
3.辅助检查:心力衰竭的生化标志物(如BNP或NT-Pro BNP)升高,X线胸片可呈肺淤血或肺水肿表现,超声心动图可提示心脏扩大、心功能严重低下,心电图可出现严重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客观证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8年)、《急性心力衰竭院前及院内早期管理建议》(ESC,2015年)、《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ESC,2016年)、《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2016年)。
1.一般治疗: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吸氧,无创监测包括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尿量及持续心电监测,适当限制液体和钠的入量。
2.药物治疗:(1)应用利尿剂消除肺循环淤血和(或)体循环淤血症状和(或)体征,应用强效袢利尿剂。
(2)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对于收缩压>90mmHg,可静脉用血管扩张剂。
收缩压>110mmHg,可安全使用,90~110mmHg,密切观察下使用。
(3)正性肌力药物:如伴症状性低血压(≤85mmHg)或心输出量降低伴循环淤血患者可以考虑短期静脉内输入。
(4)血管收缩药物:应用了正性肌力药仍有心源性休克表现或合并显著低血压状态时可应用。
(5)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可缓解焦虑和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患者可谨慎使用。
心力衰竭(收缩功能不全型)临床护理路径表单心力衰竭(收缩功能不全型)临床护理路径表单1. 诊断- ICD-10编码: I50.2- 主要症状:- 呼吸困难- 疲劳- 水肿- 心悸- 尿量减少2. 检查和评估- 完善的病史收集,包括:- 过去的肺部疾病史- 冠心病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家族史- 体格检查:- 听诊:心脏杂音、第三心音、肺部啰音- 观察:颈静脉压力、水肿情况、皮肤湿冷程度- 血压测量3. 实施- 住院护理:- 心电监护- 低盐饮食- 水负荷控制- 静脉给药(利尿剂、强心剂等)- 限制液体摄入- 监测尿量和体重- 药物治疗:- 利尿剂- 强心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心衰康复:- 心理支持- 饮食指导- 动态锻炼计划- 定期复诊4. 转归评价- 病情观察:- 症状改善情况- 心率控制情况- 水肿程度- 尿量恢复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液学指标(如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 肾功能指标(如尿素氮、肌酐)- 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 影像学检查:- 心脏超声- 胸部X射线- 计算机断层扫描(CT)5. 教育与指导- 疾病教育:- 心衰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用药指导:- 药物的名称、用法和副作用- 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理- 饮食指导:- 低盐饮食的重要性- 饮食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心衰康复:- 锻炼计划的指导与辅导- 注意身体反应,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以上为心力衰竭(收缩功能不全型)临床护理路径表单,旨在提供患者全程的护理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控制病情,并提高生活质量。
具体的护理措施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制定和实施。
同时,加强患者的教育和指导,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合作性。
心衰病中医临床路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的慢性稳定期的住院患者。
一、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TCD编码:BNX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I50.905)。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3.分期诊断(1)慢性稳定期(2)急性加重期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临床常见证候: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的患者。
3.继发于肺部严重感染、恶性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心电图、心脏彩超、胸片、心电监测、B型利钠肽(BNP)或氨基末端前体BNP (NT-proBNP)、肌钙蛋白T(TNT)或肌钙蛋白I (TNI)、心肌酶、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传染性疾病筛查。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III级的慢性稳定期的住院患者。
一、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TCD编码:BNX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I50.905)。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3.疾病分期(1)慢性稳定期;(2)急性加重期。
4.症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稳定期住院患者临床常见证型: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2. 慢性稳定期。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的患者。
3.NYHA心功能分级III级。
4.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其它系统严重疾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症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症候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