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的睡眠养生术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孙思邈的“四少”养生法孙思邈是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和养生学家,著有医学专著《千金要方》,被后世尊奉为“药王”。
除了治病救人,孙思邈还非常重视养生,提出了“善养性”“治未病”“消未患”等养生法。
其在《孙思邈方书》中说:“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次四少,神仙诀了”。
寥寥数字,道出了最简单易行的养生道理,适合我们学习。
口中言少——即说话要少俗话说:“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如果一个人每天总是口若悬河,长时间地夸夸其谈,按中医讲,将会耗散掉身体中的大量精、气、神。
而津液与气是人的生命之本,如长久耗散,最终就会导致伤神成疾。
另外,少言还可减少许多是非。
我们常说的“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是非常有道理的。
是非少了,烦恼也就少了,自然对养生有利。
正所谓“日出千言,不病自伤”,消耗肺气容易师体内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
因此,适当放慢语速、少说些话,可保护、收敛肺气,给身体“节能”。
心中事少——多思伤神所谓“心中事少”,即要清心寡欲,不要思虑过度。
在生活中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遇事不妨学得“糊涂”一点,这样不仅可以少生气,并可减少大量不必要的麻烦。
麻烦少了,心情也就舒畅了,这样不但对健康有利,而且许多疾病还可以不治而愈。
所以我们平时要尽量减少和抑制不良情绪对精神的影响,做到心中事少而怡然自得,以保持内心的恬淡娴静,从而颐养天年。
正所谓“思则气结”“多思则神殆”,思虑过度容易导致气机郁结不行,进而引起疾病。
不妨顺应自然,不要反复纠结一些小事,更不可钻牛角尖,要抱着乐观的心态来解决问题。
腹中食少——即吃饭只食八成饱《黄帝内经》中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养生三要》中云:“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
”古人也讲:“欲求无病肠中清,欲得长生腹中清。
”这就是说,过量的饮食会引起我们肠胃的超负荷工作,从而会使肠胃功能逐渐衰退,以致最终影响我们的健康。
据研究显示:少吃,可把内脏和血管中囤积的脂肪“赶跑”,并可大大提高运动和反应能力;少吃,还可不断清除体内有害活性氧,增加抗氧化酶的含量,有利于维护体内活性氧的平衡。
孙思邈的睡眠养生术一、睡眠时间孙思邈认为,人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应该根据四季的变化来调整。
春季早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秋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
在一天中,人的最佳入睡时间是晚上9点到11点,最晚不要超过12点。
早上醒来后,不要急于起床,应该先在床上静卧几分钟,活动一下头、颈和四肢,然后再慢慢起床。
二、睡眠环境孙思邈认为,睡眠环境对睡眠质量的影响非常大。
房间应该保持安静,通风良好,温度适宜。
床铺要舒适,枕头的高度和软硬要适中,被褥要干净、柔软、干燥。
此外,房间的色调应该以暖色调为主,可以起到安神、助眠的作用。
三、睡姿孙思邈认为,睡姿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也很大。
他主张右侧卧位,左手放在身体前面,右手放在身体后面,这样可以起到安神、舒筋活血的作用。
同时,他也不主张趴着睡觉,因为这样会压迫心脏和肺部,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
四、睡眠心态孙思邈认为,睡眠心态对睡眠质量的影响非常大。
他主张在睡觉前保持心情平静、放松,不要激动、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
他主张在睡觉前用温水泡脚,或者进行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如散步、听轻音乐等。
五、饮食调节孙思邈认为,饮食对睡眠也有很大的影响。
他主张晚餐要清淡易消化,不要过饱过饥。
睡前可以喝一杯热牛奶或小米粥,可以起到安神、助眠的作用。
同时,他也主张在睡前不要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六、锻炼适当的锻炼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疲劳,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但是锻炼要注意时间和强度,不要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睡眠。
建议在早上或下午进行适度的锻炼。
七、节制性生活孙思邈认为,性生活过于频繁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影响睡眠质量。
因此,他主张节制性生活,保持适度的性频率。
同时,他也主张在睡前不要进行性生活,以免影响睡眠。
八、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身体的异常情况,避免因为身体疾病而影响睡眠质量。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以及根据自身情况定期进行针对性的检查。
孔圣枕中丹---让你倒头就睡、过目不忘,药王送给天下考生的一个妙方,家长必看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景象再次上演。
讲真,小叔不喜欢考试。
小叔念小学的时候是个学渣,最怕考试了,因为每次考试成绩总是倒数几名,每次考试结束老师总是把父母叫到学校谈话,接下来你懂的,小叔就是挨父母的批评。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故,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到大学,小叔却成了学霸,每次考试差不多都是名列前茅。
但尽管这样,小学时代的考试对小叔造成的心里阴影一直难以抹去,以至于经常做梦梦见考试交白卷。
高考,一生的命运就此改变。
比考生更焦虑更操心的应该是父母。
父母会想着法儿让即将奔赴考场的儿女吃好睡好,但是关心则乱,尤其不懂养生的父母,总是会好心办坏事,买来各种保健品,天天人参炖乌鸡汤,把孩子吃得鼻出血,有的家长还会隔三差五带孩子去输液,打葡萄糖。
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
说真的,小叔是过来人,父母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反而是什么都不用做,要保持与平常一样的状态,尤其是饮食,短时间大量改变饮食习惯脾胃受不了,身体反而会出状况,耽误高考。
家长越是表现得很平常,孩子的压力就越小。
比如有一位家长就很智慧,孩子高考前反而吃得很稀松平常,不给孩子添加肠胃负担,结果家里的两个孩子平稳度过考前这一段时间,孩子不紧张不焦虑,睡得也好,复习起来也有条不紊,最后超水平发挥,考上梦寐以求的名校。
这位家长是广东的,前不久给小叔留言,说,小叔,去年我家两个孩子高考,考前半个月给孩子吃了两盒孔圣枕中丹,这个药不错,也没什么副作用,很适合考前考生服用,现在不是要高考了嘛,希望小叔介绍给大家。
小叔每每感动于这些善良的人,从来不把好东西据为己有,总是想着分享。
这个孔圣枕中丹确实适合考生服用,不仅是考生,只要是学生都可以服用,因为这个方子原本就是给莘莘学子打造的。
是谁打造了这个孔圣枕中丹?是小叔非常敬佩的大医孙思邈,是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有感于天下学子苦读圣贤书,头悬梁,锥刺股,太辛苦太累了,于是大发慈悲,精心研制出这一个方子,希望能够助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起居养生法-睡眠睡眠是人体借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自然休息。
睡眠能保护大脑皮层的细胞使其免于衰竭和损坏。
通过睡眠使神经组织在觉醒时消耗的力量能得以恢复。
中国传统养生学对睡眠科学十分重视。
宋代政治家王安石曾写诗云:“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据《丹渊集》记载,陈抟“闻定州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有道术,善‘锁鼻息飞精’漠然一就枕,辄越月始寤,遂留此学,卒能行之。
后归关中,所修益高,蜕老而婴,动如神人。
”这是说陈抟将锁鼻术和他原有气功配合修炼,终于练成了“睡功”,而且通过练功已能掌握返老还童之术了。
1.睡眠的方位历代养生家对睡眠的方位很讲究,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春夏阳气当旺,东方属阳主升,睡眠时头应向东以应升发之气;秋冬阳气潜藏,西方属阴主降,睡眠时头应向西以应潜藏之气。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
”根据上述理论,有的养生家还提出睡眠的四个方位,即春季头向东,夏季头向南,秋季头向西,冬季头向北,所谓“秉旺气”。
此外,也有的养生家提出恒东向,忌北向的寝卧原则。
我国有人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作过脑血栓形成患者床铺摆设方向的调查,发现北向卧的老人,其脑血栓形成发病率要高。
2.睡眠姿势人的睡眠的姿势是多种多样的,早在《论语·乡党》中就已指出:“寝不尸”,即谓不仰卧也。
其后《千金要方·道林养性》又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
”希夷安《睡诀》还对侧卧的姿势进行了描述,他写道:“左侧卧则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间。
右侧卧反是。
”在侧卧中,又多主张右侧卧。
《释氏戒律》指出:“卧惟右侧”。
《续博物志》也指出:“卧不欲左胁”。
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其《老老恒言·安寝》中认为食后宜右侧卧,而食远左右皆宜,他说:“脾与胃居中州,而脾联胃左,故脉居右而气常行于左。
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之气。
”一般说来,睡眠的基本姿势有三种,即仰卧、俯卧和侧卧。
有了孙思邈睡眠法,什么药都可以丢了孙思邈,又被人们称为药王孙天医。
这位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也是一位养生好手。
相传药王孙思邈活到了一百多岁才仙游,相信这与他自己的一套养生法则一定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药王的睡眠养生法,看看这位名流千古的中医大家有什么独特的睡眠法呢?★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被后人誉为“药王”。
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
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
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
药王孙思邈百岁时还身心健康,能著书立说,而这全是因为他有一套身心调理方法,其中,也包括睡眠健康的丰富思想。
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凡欲眠勿歌咏,不祥……人头边勿安火炉,日久引火气,头重、目赤、鼻干……夏不用露面卧,令人面皮厚,喜成癣,或作面风。
冬夜勿覆头,得长寿……勿顺墙卧,风利吹人发癫及体重。
”“凡欲眠勿歌咏,不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不少读者睡前喜欢哼哼曲子然后入睡,但是孙思邈认为这样反而不利入睡。
因为这种歌咏类的娱乐活动反而会使人更加兴奋。
睡眠是大脑神经细胞由兴奋转为抑制的保护性反应。
如果睡前过于兴奋,势必影响抑制过程,表现为入睡难或者睡后多梦,使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因此,睡前半小时不能制造兴奋点,不宜大声歌唱,尽早停止娱乐活动,看电视或电影也不要太晚。
同样的道理,学生临睡前不宜看书用脑,要尽量避免思考难题,不要听惊险的故事,不要牵挂别的事情或者想入非非,以免大脑皮层呈持续兴奋状态。
此外,应消除不利入睡的环境因素,如喧闹、灯光、噪声或震动等。
“人头边勿安火炉,日久引火气,头重、目赤、鼻干。
”古人取暖需要用火炉,孙思邈认为人睡觉的时候如果头边有火炉,时间久了会导致头身困重,目赤眼干甚至鼻腔干燥。
虽然现在很多人家中已经不用火炉取暖了,但是这个提示依然有用。
因为很多人在寒冷季节睡觉的时候喜欢把油汀放在床头,这样虽然很暖和,但是温度就有些高了。
从人体舒适角度来说,冬季室内温度控制在18℃~20℃之间最合适。
孙思邈四时睡眠养生之探析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千金要方》一书中提出了“四时调理”、“四时饮食”、“四时运动”和“四时睡眠”等养生理论。
“四时睡眠”作为养生中的重要环节,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古代,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和睡眠方式,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而在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都面临着睡眠问题。
借鉴孙思邈的“四时睡眠”养生理论,对于调整作息时间和改善睡眠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了“四时睡眠”的养生理论,认为根据昼夜的变化,人们应该根据四季来调整自己的睡眠方式。
在春季,应该早睡早起,早晨晒太阳,中午午睡,晚上早睡。
在夏季,晚上睡觉的时间可稍微推迟一些,以适应天气炎热的特点。
在秋季,晚上早睡,夜晚不宜熬夜。
进入冬季,人们应该延长睡眠时间,早晚作息要根据天明和天黑的时间来调整。
孙思邈的这一理论,体现了中医“顺应天时”的思想,认为人体应当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并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因为工作繁忙或者生活压力大而影响到自己的睡眠质量。
通过学习和借鉴孙思邈的“四时睡眠”养生理论,或许可以对改善现代人的睡眠问题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要根据“四时睡眠”养生理论来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生物钟。
生物钟是指人体内部的生物节律,是人体在不同时间段内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生理现象。
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生物钟来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尽量做到早起早睡,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要做到规律的作息时间,需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尽量避免熬夜和睡眠不足的情况。
除了根据四季来调整作息时间外,还要注意睡前的精神放松和睡眠环境的改善。
睡前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比如散步、听音乐等,放松身心,为入睡做好准备。
睡眠环境要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吵闹和光线刺激。
还可以适当喝一些温热的饮品,比如牛奶、茶水等,有助于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
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时间,要合理安排午休时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睡眠决定寿命古人“睡五更”养生法
导语:我们一生有一半的时间会在睡眠中渡过,有个质量好的睡眠,对于第二天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长远的话也会增长我们的寿命,所
我们一生有一半的时间会在睡眠中渡过,有个质量好的睡眠,对于第二天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长远的话也会增长我们的寿命,所以我们一定要保证自己有个健康的睡眠。
但是,很多人抱怨自己总是晚上睡不着、白天起不来的,应该怎么办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古人“睡五更”养生法吧。
古人“睡五更”养生法
我国一句俗话是这样说的,吃人参不如睡五更,因此可见睡眠的重要性啊,人参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吃到的,但是夜晚的睡眠却是我们必须的生理需求。
睡眠是人对自然界昼夜节律的一种生理适应。
睡眠时,人的基础代谢率下降,能有效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
近年来的许多调查研究发现,长寿老人多有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提示睡眠与长寿有很大的联系。
正如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说:“灯用小炷,节爱精神。
”睡眠充足的人,就像那用小炷的灯一样,能更长久地燃烧。
睡眠时间古今略有不同,古人娱乐活动较少,照明措施也不发达,所以起更,也就是19点的时候,已经开始准备睡觉了,到21点的时候,多数人已经就寝。
我们现在因为工作的原因,晚上7点多就是吃晚饭的时间了,很多人晚上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到,但是我们一般晚上9点要准备开始睡觉了,10点到11点是最佳睡眠的时间,最晚也不能到夜里12点。
“睡五更”对人体机能恢复的作用,还要取决于睡眠质量的好坏。
若生活常识分享。
分享】141岁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养生铭《枕上方》——专辑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
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
孙思邈的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
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1、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
2、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耳常鼓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
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
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面常洗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
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头常摇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
反方向重复。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腰常摆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
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
养生铭孙思邈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疫,气弱病来侵。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天鼓,寅兴漱玉津。
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
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孙思邈《养生铭》的解释如下: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疫,气弱病相因。
这一节总体上是讲精神养生的,怒之所伤,肝气也;思之所伤,脾胃之气也;喜之所伤,心气也。
气乃肺、肾所主,神依气血所存,正气损伤,岂不心“疫”、病“因”吗!对于此,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曾引用魏晋时期养生学家嵇康的话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实乃最大的心病),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确为耗心神、伤肾气之大虑),滋味不绝为四难(吃也是非常费脑筋的活),神虑精散为五难。
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
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在孙氏反复论证的这段话中,重点强调的都是情志对养生的决定性作用。
就孙氏诗中所说之怒伤肝言,它是人情志受损的一种表现。
《黄帝内经》中有明确地论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涌)于上。
”(《素问·生气通天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
”(《素问·举痛论》)也就是说,怒因气生,气则怒发,生气——发怒——生气,构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
正如《淮南子》所言:“人之性,有所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在一首制怒诗中也阐明了雷同的观点:“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
怒气大发,相应的疾病就会因之而生,受害最直接的是肝胆系统。
因怒导致的机体的气血逆乱,会使人出现头痛、目胀、面红、耳赤、呕血、憋气等症状。
甚则使人昏厥卒倒,因此致死者也不罕见。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血气方刚的周瑜性情急躁,容易发怒。
2019年2月第6卷第2期Feburary.2019,Vol.6,No.2世界睡眠医学杂志WorldJournalofSleepMedicine235中医睡眠养生学TCMSleepRegimen孙思邈右侧卧位养生法马如龙 李凌风 郭靖辉 牛文民 刘智斌(西安思源学院孙思邈养生理论研究会,西安,710000)摘要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大量实用的睡眠养生之道,书中的养生之道涉及睡眠的方方面面,至今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指导和实用价值。
本文对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的右侧卧位睡眠养生法从历史渊源、后世继承、现代研究、临床应用、右侧卧位禁忌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探讨。
关键词 孙思邈;睡眠;养生;右侧卧位SunSimiao′sHealthCareofRightLateralPositionMaRulong,LiLingfeng,GuoJinghui,NiuWenmin,LiuZhibin(SunSimiao′sHealthCareTheoryResearchAssociationofXi′anSiyuanUniversity,Xi′an710000,China)Abstract In“Beijiqianjinyaofang”,SunSimiaorecordedalargenumberofpracticalknowledgeabouthealthcareofsleep Theknowledgeinvolvedinallaspectsofsleepinthebooks Theseknowledgestillhasguidanceandpracticalvalueinmodernsociety ThearticlesummarizesanddiscussesSunSimiao′shealthcareofrightlateralpositionin“Beijiqianjinyaofang”,suchashistoricalorigin,latergenerationsinheriting,modernresearch,clinicalapplication,contraindicationsofrightlateralposition,etc.KeyWords SunSimiao;Sleep;Healthcare;Rightlateralposition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19.02.044 睡眠作为人补充体力,养护精神的基础生命活动之一,在人类漫长的一生中占去约三分之一的时间,由此可见睡眠对维持人体功能的正常运作及健康至关重要,而睡眠姿势则又与睡眠质量息息相关。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寝不横尸,卧不覆首,眠不北向睡觉这件事,历来受中国养生家们的重视。
中国人自古就很注意睡眠养生之道,古人有“不觅仙方觅睡方”的说法。
其实现代人面临的睡眠问题更加严重,更应该注重睡眠养生,了解古人睡眠养生经验,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借鉴。
1.什么叫做“寝不横尸”?它出自于《论语·乡党》,原话是“寝不尸”。
这里的“尸”。
指的是如尸体一样仰面而卧。
也就是说,仰面睡觉,在古人看来就如横尸一样,是十分不吉利、不健康的。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么说确实有一定道理。
研究发现,在所有的睡姿中,仰面睡觉肢体的放松程度最差,而且容易把手放在胸口、腹部,引发不适甚至噩梦。
最重要的是,仰面入睡可能诱发睡眠呼吸暂停,甚至口水流入器官,更有甚者会引发食物的反流而导致窒息。
因此,古人把仰面睡觉视作“横尸”,是不为过的。
“卧不覆首”的说法,源于《千金要方》。
原文讲:“冬夜不覆其头,得长寿”。
头为诸阳之会,为一身阳经汇聚之所,气血运行旺盛。
覆首,一来容易影响气血的运行,二来可能引发头部出汗,腠理舒张,从而令病邪乘虚而入。
更重要的是,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覆首而卧会影响到呼吸的顺畅,降低睡眠质量。
所以,卧不覆首的讲法也是很有道理的。
所谓“眠不北向”,出自于《老老恒言》。
原文讲:“首勿北卧,谓避阴气”。
《千金要方》也说:“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
古人为什么忌讳向北而卧呢?很简单,北者,阴也。
头部作为诸阳之会,睡眠时北卧,易受阴气所扰。
尤其是秋冬季节,风寒之邪易从北而来,若于睡眠中直入于脑,则容易形成风寒头痛,甚则影响一身气血运行。
2.头是多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承接的气会向花洒一样从头部下到全身,睡眠时头的朝向确实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我国古代大医孙思邈的主张: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
即春夏两季头朝东睡,迎接阳气,秋冬两季头朝西睡,安养阴气。
如果是嫌麻烦或者需要补阳气的人群,可以简单地保持头朝东的睡姿,就是很好的睡眠养生法了。
略论“先卧心,后卧眼”的睡眠养生法睡眠养生是指通过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来保养性命、调养精神,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
清代《笠翁文集》云:“養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
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
体现着睡眠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睡眠对于人体大有裨益,世界卫生组织将“善于休息,睡眠良好”作为身体健康的标志。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道林养性》提出“凡眠,先卧心,后卧眼”,认为睡眠应先使心神宁静,摒除杂念、放松精神,方能闭目安睡。
孙氏对睡眠养生理论多有阐发:“不宿酒,独自宿,软枕头,暖盖足,能息心,自瞑目”,提倡睡前可小酌微醉但不宜宿醉,独宿以趋避纷繁干扰,使用柔软枕头舒适,覆寝盖被保持肢体温暖。
通过人体内部和外界环境的调整,为“卧心”创造基本条件,有助于平和安宁地入睡。
后世学者继承孙氏的睡眠养生理论,并有所发挥,南宋理学家蔡季通《睡诀铭》提出:“睡侧而屈,觉正而伸,勿想杂念。
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
言简意赅地总结了睡眠应当注重姿势、环境、时间和方法4个要素。
睡时应侧卧屈曲身体,醒后应平躺舒展,保持心境纯粹无杂念,早晚规律作息。
宋代周密在《齐东野语·睡》中也引述了孙思邈“先卧心,后卧眼”的说法,赞其有古今未发之妙。
1 “先卧心,后卧眼”的中医认识人之寤寐更替取决于神之所驻,神栖于目谓之寤,神栖于心始为寐,只有心神相会,才能安稳入睡。
睡眠是人体阴阳盛衰变化的结果,《灵枢·口问》阐发了睡眠机制,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而寐,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
《类证治裁·不寐论治》曰:“阳气自动而至静,则寐;阳气自静而至动,则寤”。
阳气的动静变化决定着寤寐交叠更替,阳入于阴、神归于心是睡眠的根本前提。
人有神魂魄意志,神与睡眠关系最为密切,寐由神所主,神安则能寐。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心藏神,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神的变动,心安则神定,心乱则神无所主。
孙思邈睡眠养生术自古以来,睡眠就被视为养生的重要一环。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他的著作中,对睡眠养生术有诸多精辟见解。
现将孙思邈的睡眠养生术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睡眠环境选择孙思邈强调,良好的睡眠环境对于养生至关重要。
卧室应安静、整洁,光线柔和,通风良好。
床铺应软硬适中,以利于身体放松。
此外,室内温度和湿度也要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影响睡眠质量。
二、睡前准备事项在睡前,孙思邈建议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
首先,要避免激烈运动,以免身体过度兴奋。
其次,可以进行轻度的阅读、听音乐等放松活动,以助于平复情绪。
最后,可用温水泡脚、洗脸、按摩头部等方法,进一步放松身心,为睡眠做好准备。
三、睡眠姿势要点孙思邈指出,睡眠姿势对身体健康亦有重要影响。
他认为,最好的睡姿是侧卧,尤其是右侧卧。
这种姿势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头部应稍微抬高,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等患者,可采取侧卧或俯卧姿势以缓解症状。
四、睡眠时长建议孙思邈认为,睡眠时长应根据个人年龄、体质等因素而定。
一般来说,成年人每晚应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老年人因新陈代谢减慢,可适当减少睡眠时间。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以支持身体和智力的发展。
五、饮食与睡眠搭配饮食与睡眠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孙思邈指出,晚餐应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影响睡眠。
此外,应避免睡前过度饮水,以防夜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质量。
建议晚餐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促进睡眠。
六、心理调适方法孙思邈强调,心理调适对于改善睡眠质量至关重要。
在睡前,应避免过度思考、忧虑等负面情绪,以免导致失眠。
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法,帮助自己放松身心,调整情绪。
此外,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七、四季睡眠特点孙思邈认为,四季气候变化对睡眠也有一定影响。
春季气候温暖,人体阳气生发,应适当减少睡眠时间;夏季炎热,易出汗,应注意通风散热,保持舒适睡眠环境;秋季气候凉爽,宜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冬季寒冷,应注意保暖,避免身体受寒影响睡眠。
孙思邈四时睡眠养生之探析孙思邈是中国唐代的一位医学家和草药学家,以其丰富的医疗经验和卓越的医术而著名。
他认为,养生有多方面的方法,包括药膳食疗、气功、按摩、针灸等多种方式。
其中睡眠养生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孙思邈强调,合理的睡眠对人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身体有四时之变,对应着自然界四季的变化。
所以,睡眠的时间和方法也应该随四季变化而适时调整,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探析孙思邈的四时睡眠养生方法。
春季睡眠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期。
春天的湿气重,天气湿热,所以孙思邈建议春季睡眠以降温为主要目的。
他认为,春季应该晚睡晚起,保持身体活动,增强身体的热量代谢能力,可以帮助身体调节体温,减少内火,防止出汗,避免对身体的损伤。
同时也要保持意志不屈不挠,应尽量避免烦躁、急躁,保持心情平和。
夏季是一个炎热的季节,高温和潮湿的环境容易让人感到疲惫和精神不振。
因此,孙思邈认为夏季睡眠的重点应该是减轻身体疲劳和热量。
他建议夏季应该早睡早起,避免午后瞌睡,以免影响晚上睡眠。
夜晚睡觉时应该选用透气性好的床品,以及保持室内通风,降低室温。
此外,孙思邈还建议夏季多喝水,饮食清淡,以防止积热,缓解烦躁的情绪。
秋季是一个凉爽的季节,天气干燥,气温适中,是一个清爽宜人的季节。
秋季睡眠的重点应该是保持身体充满活力。
孙思邈认为,秋季应该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机能。
此外,还要注意保持温润,防止颤抖和干燥,保持身体的阴液,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等疾病。
总之,孙思邈的四时睡眠养生方法非常实用,对于大家保持健康、预防疾病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应该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自己的睡眠时间和方法,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以促进身体健康和生命力的增强。
孙思邈四时睡眠养生之探析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著作《千金方》中提出了“四时养生”的理念,即根据四季的气候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养生健身。
其中睡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下面就来详细探析孙思邈四时睡眠养生之道。
春季:睡眠要足够且规律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万物都在繁殖生长,所以孙思邈认为春季是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也是调养五脏六腑的重要时期。
因此,春季睡眠要尽量足够且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增强身体的阳气,让身体更容易适应春季的气候变化。
夏季:睡眠要清凉透气
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天气炎热,很容易让人感到疲惫和精神不振,所以孙思邈认为夏季睡眠要清凉透气。
要注意室内通风,避免夜间开空调,同时要选择轻薄透气的被褥和衣物,让身体可以呼吸自由、凉爽舒适。
秋季:睡眠要安静深沉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歇息休整,孙思邈认为这个阶段人体的阴气逐渐增加,所以秋季睡眠要安静深沉。
要避免夜间听音乐、看电视等过度刺激神经的活动,尽量保持安静,帮助身体放松,进入深度睡眠。
冬季:睡眠要保暖舒适
冬季天气寒冷,孙思邈认为这个季节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期,容易引发各种疾病,所以冬季睡眠要保暖舒适。
要选择温度适宜、材质柔软、舒适保暖的被褥和衣物,尽量避免夜间出汗,同时还要保持室内干燥通风,避免潮湿和寒冷。
综上所述,孙思邈四时睡眠养生之道的核心在于根据气候变化和人体自身情况,适当调整睡眠方式,保持足够的睡眠、安静的睡眠、清凉的睡眠、保暖的睡眠,以达到养生健身的效果。
同时也应该注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适当的运动锻炼,综合调养身体,远离疾病。
养生铭孙思邈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疫,气弱病来侵。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天鼓,寅兴漱玉津。
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
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孙思邈《养生铭》的解释如下: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疫,气弱病相因。
这一节总体上是讲精神养生的,怒之所伤,肝气也;思之所伤,脾胃之气也;喜之所伤,心气也。
气乃肺、肾所主,神依气血所存,正气损伤,岂不心“疫”、病“因”吗!对于此,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曾引用魏晋时期养生学家嵇康的话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实乃最大的心病),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确为耗心神、伤肾气之大虑),滋味不绝为四难(吃也是非常费脑筋的活),神虑精散为五难。
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
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在孙氏反复论证的这段话中,重点强调的都是情志对养生的决定性作用。
就孙氏诗中所说之怒伤肝言,它是人情志受损的一种表现。
《黄帝内经》中有明确地论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涌)于上。
”(《素问·生气通天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
”(《素问·举痛论》)也就是说,怒因气生,气则怒发,生气——发怒——生气,构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
正如《淮南子》所言:“人之性,有所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在一首制怒诗中也阐明了雷同的观点:“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
怒气大发,相应的疾病就会因之而生,受害最直接的是肝胆系统。
因怒导致的机体的气血逆乱,会使人出现头痛、目胀、面红、耳赤、呕血、憋气等症状。
甚则使人昏厥卒倒,因此致死者也不罕见。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血气方刚的周瑜性情急躁,容易发怒。
龙源期刊网
孙思邈的睡眠养生术
作者:许建阳冯琼
来源:《大众健康》2011年第05期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在睡眠。
对于睡眠,我国古代许多医家具有丰富的经验,其中孙思邈是集大成者。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杰出的中医药学家,精通养生术,享年142岁,是我国历史上届指可数的长寿者。
孙氏在起居方面强调:“起居有常度”,“卧起有早晚”,“依时摄养”,就是说寝卧作息与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那个年代,孙思邈就已经对睡眠的环境、姿势、方法、卫生、睡眠质量等方面提出了精到的见解。
我们现代的人,不妨对照这五个方面,看看自己是否都做到了?
◎睡眠环境——避风适寒热
避风邪:
风邪为病,四季常有,风邪来去疾速,善动不居,变幻无常;其性轻扬开泄、动摇,且无孔不入。
风邪侵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病证。
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
孙思邈非常重视对风邪的防范。
他在《千金要方·居处》中指出:“凡人居止之室,必须周密。
勿令有细隙,致有风气得入。
”尤其是老年人,体质弱,阳气衰,经不起风寒的侵袭。
适寒热: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火热之邪易扰心神,伤津耗气,生风动血,可引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或神昏、谵语。
可见,寒热不调对人体的损害不可小视,睡眠时亦应注意。
孙思邈指出:“头边勿安火炉,日久引火气,头重目赤,睛及鼻干”,就是说,床边安火炉,室温就高,空气污浊,如在头旁,温烤焖人,会导致头重目赤,眼鼻干燥,烦躁不安。
所以,就寝之前,应打开窗户透气,不使室温太高。
他又说:“冬日冻脑,春秋困足俱冻,此圣人之常法也。
”这就是说,头部温度不宜太高。
尤其是睡眠时,头更应保持寒凉状态。
在天寒地冻的严冬季节,人们畏惧寒冷,寝卧时有人喜欢用厚被蒙盖头部,使肺部不能及时呼吸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