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尼生诗歌之音乐性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尼生诗歌之音乐性研究

作者:胡丽娟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1期

[摘要]阿尔弗雷德•丁尼生(1809-1892)素有“文字音乐家之称”。他的诗歌因其与众不同的意象、音律及语言之美而备受关注。但有人说他不通晓音乐知识,称他为非音乐性诗人。本文将深入探讨丁尼生诗歌中的音乐性。

[关键词]阿尔弗雷德•丁尼生诗歌的音乐性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55-02

诗歌因其与众不同的意象、音律及语言之美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广泛的关注。从历史上来讲,诗歌起源于音乐,音乐性作为诗歌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于诗歌之美及诗歌的丰富意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诗歌的音乐性由声音效果和节奏两部分组成。换句话说,音乐性在诗歌中有两个表现层次:第一,诗歌的音乐性首先反映在物理音响的音乐化,具体表现为押韵、有节奏、在语音处理上有固定的长度单位等;第二,以物理空间为基础,诗歌的音乐性和诗歌的情绪格调等诗歌空间相互呼应,互为表里。音乐性的目的之一就是激起读者心中的情感共鸣。由于音乐性是诗歌语言表达的系统之一,从西方诗歌的历史发展脉络来讲, 有人说,古代诗歌的语言表达以音乐为中心,而现代诗歌则以意象为中心。在浪漫主义之前(包括以豪斯曼、哈代、王尔德、丁尼生、阿诺德和朗费罗等后期浪漫主义者),西方诗歌中的音乐性确实要重于意象性。从庞德标立意象主义之后,西方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向着意象性倾斜。但无论怎样,诗歌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丁尼生的诗歌毫无疑问体现了音乐性的特点。弥尔顿曾说过,押韵的英雄诗体“并不给人真正的快感”,因为音乐型诗歌总会“给人以从一行诗中抽取点不同东西,塞入另一行的感觉”,他正是按技术含义运用“音乐性”这个词的。《异教徒的悲剧》是一首音乐型的诗歌;《泰俄西斯》则不是。有人称丁尼生为非音乐型诗人,说他不通晓音乐知识,尤其是拿丁尼生与勃朗宁进行比较的时候。而丁尼生确有“文字音乐家”之称,因为丁尼生的诗歌主要是以其独特的、富有韵律的节奏,细腻描写意象口头的旋律而著称。无论他对音乐知识掌握与否,有着维多利亚时期的桂冠诗人之称的丁尼生所处历史时代确实是一个全盛时期,无论是诗歌还是音乐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所以即使他不懂音乐知识,那也受到了音乐对他的熏陶。因而丁尼生的诗歌毫无疑问渲染了音乐的气息。众所周知,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丁尼生能成为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巨匠,那么他所创造的诗歌作品必然会与音乐有所牵连,之前也有人对丁尼生的诗歌《鹰》进行过音乐性方面的初步探索。但不仅仅是这首诗,丁尼生的许多诗歌中都蕴含着音乐性的细胞。从利德盖特时代以来,与当代英语诗歌同步出现的,是音乐中一种几乎十分划一的重音格式,重音标志着节奏单位(小节),每小节中允许有不同数量的音符。当诗歌中出现一种占主导地位的重音,而两个重音之间的音节数可多可少(通常为每行四个重音,相当于音乐中的“普通拍子”)时,这就成为音乐性诗歌,也就是说,这种诗歌在结构

上与同一时期的音乐相似。那让我们以丁尼生的诗歌《溅吧,溅吧,溅吧》为例来看他的诗歌中是如何渗透着音乐性的细胞的:

BREAK, BREAK, BREAK

BREAK,break,break,

On thy cold gray stones,O Sea!

And I would that my tongue could utter

The thoughts that arise in me.

O,well for the fisherman’s boy,

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

O,well for the sailor lad,

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 on the bay!

And the stately ships go on

To their haven under the hill;

But O for the touch of a vanish’d hand,

And the sound of a voice that is still!

Break,break,break,

At the foot of thy crags,O Sea!

But 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

Will never come back to me.

溅吧,溅吧,溅吧,溅碎在

你冷冷的灰岩上,哦大海!

但愿我的言辞能表达出

我心中涌起的思绪情怀。

哦,那渔家的孩子有多好,

他同他妹妹正边玩边嚷!

哦,那年轻的水手有多好,

他唱着歌荡舟在海湾上!

巍巍的巨舶一一地驶去

驶进他们山坡边的港口;

可是那相握的手已殒灭,

那说话的声音已沉寂哦!

溅吧,溅吧,溅吧,溅碎在

你脚边的巉岩上,哦大海!

但已逝往日的深情厚意,

对我呀,已永远不会再来。

(译文摘自方平,李文俊编,《英美桂冠诗人诗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该诗作于1834年,寄托了丁尼生对亡友哈勒姆的哀思。虽然诗节不是很长,但在韵律上极具特色。以第一诗节为例,开头一行作者连用了三个单音节词“Break,break,break”,即模仿了海浪拍击岩石时的状态,表现了诗人心灵的破碎。第二行用了5个长元音词,读起来缓慢深沉,给人一种肃穆感,尤其是在末尾,诗人通过充满感情的“O Sea!”两词发出了一声悲痛的长叹。整个诗节用词简介,表达细腻,极富感染力。在每一行中都有四个重音,因此该诗具有音乐性。之前就有人说丁尼生不通晓音乐知识,而“音乐性”一词在技术上的用法与只要诗歌听起来悦耳,便称之为具有音乐性的,仅按感情的时兴叫法,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说丁尼生的诗歌中的音乐性是仅按感情的术语而不是技术上的术语,但这也足以证明丁尼生的诗歌具有音乐性。让我们再从丁尼生的《伊诺尼》引用这样一节诗:

O mother Ida, many-fountain’d Ida,

Dear mother Ida, harken ere I 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