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举例简述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有:(1)零余者——作者自己在时代的镜子里的投影“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
”这是鲁迅对郁达夫的评价,这句话概括而形象的总结了郁达夫的一生。
正如郁达夫在《零余者》一文中说:“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总观郁达夫的全部作品,总有一个清瘦的、孤独的、而又含着淡淡忧郁的青年茕茕行走于文本之中。
他笔下的一系列零余者形象,普遍遭遇悲苦,在社会上备受歧视而显得孤苦落寞;他们对金钱、爱情和荣誉无法遏制的向往而又在追求中显得无能为力;他们灵魂和肉T的被摧残造成了心理状态的扭曲……尽管在各篇中代称不一:《沉沦》中的“他”,《南迁》中的“伊人”,《茫茫夜》和《风铃》等篇中的于质夫,《过去》中的李白时,《迷羊》中的王介成,《烟影》中的文朴……但作者以露骨的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的方式表达出来,几乎毫不迟疑地告诉读者:这就是他自己的个人写照。
(2)零余者——是时代和社会让你“零余”社会变乱的时代,知识分子心中充满了苦闷、寂寞与彷徨。
觉醒了却没有方向,勇猛抗争却没有希望,虽疾声呐喊却痛苦无力。
零余者生活着的那个时代他们都在“X苦闷”“社会的苦闷”“生的苦闷”中苦苦地挣扎着。
《沉沦》中“他”视自身本能的情欲为犯罪;《空虚》中年轻的“他”面对日本少女时极力压制对少女的爱慕和身体上的Y望,于质夫在J院中时时担心自己被人视为酒S之徒。
零余者就在这样的新旧冲突中挣扎痛苦。
他们既不容于西方文明社会又不再适应传统的中国社会,在文明的不良混合体中他们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无法改变自身弱点而又处于变迁的时代,无法改变对于自身生存发展极为不利的环境,最后只能成为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工具,自身的无能最后化为自身的无用,那么“零余”的下场也是必然的。
(3)零余者——深陷情感的干涸沙漠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大多都是情感的缺失者。
《沉沦》中的“他”身为一个弱国子民,独自漂泊在陌生的国度,本来心境就是很孤独的,而弱国子民的身份又给自身带来了无形的自卑感。
谈谈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与俄国文学中零余者形
象的区别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代表着一种与主流社会矛盾的孤独存在,具有了高度的代表性。
他通过他的主题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将人与他的社会的矛盾的表现的极致化,从而呈现了文学中典型的零余者类型。
而俄国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可追溯到19世纪法国传教士杰孔瑞洛夫斯基的小说《阿莎利集》中,他将零余者作为社会孤立的出路,得到了虚无主义、冷血主义者的普遍推崇。
在此之后,俄国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随着普希金的诗歌作品的显现更多的体现出文学创作中的凄凉、孤独与衰败的意味,其个体的孤独存在被极度展现出来。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强调的是主体的对抗与社会的夹缝中的存在,而俄国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则侧重于个体的孤独存在与精神痛苦。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具有鲜明的社会关怀和反抗性,而俄国文学中的零余者则方向更加凄凉,被更加深刻呈现出无尽的痛苦与孤立的精神。
关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2007年06月27日星期三3:03关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摘要:零余者又称多余人,在古今中外大家笔下都不乏零余者的形象。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还有老舍笔下那个最后成为个“人主义末路鬼”的骆驼祥子。
而真正对零余者自我剖析将零余者内心和魂灵深处呼声大胆直白的表达出来的恐怕也只有郁达夫一人了。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多为失意落魄的知识分子。
从他的字里行间里我们能触摸到零余者内心深处的性灵,倾听他们性灵深处的呼声。
孤独,寂寞,透明,脆弱,敏感,绝望,无助,矛盾,无奈,自叹与自怜。
达夫笔下就是这样一群被赋予悲剧色彩的零余者。
零余者,隐形透明被排斥被遗忘在黑暗的角落里,他们有的是有心自省却无力自拔,有的是麻木的受命运的摆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总之郁达夫笔下就是这样一群被离弃的可怜者。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也许是零余最好的诠释了吧。
关键词:多余无用矛盾无能自省命运束缚零余者,亦称“多余的人”或“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最早的零余者形象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
而零余者这一称谓的流行,主要是在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
1而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则是一群有心自省无力自拔,最后被遗弃的人物形象。
他们身上有着人性中善美的一面,他们坦诚,如在《沉沦》中“他”发自心底对真爱的呼唤。
他们偾世嫉俗,如《杨梅烧酒》中不满当时中国社会而几乎失态的痛骂。
《微雪的早晨》中痛骂军阀“们这些狗东西,我总得杀你们这些狗东西。
《春风沉醉的晚上》中对女主人公凄惨境遇的同情与怜悯。
就是这样一群有着善美一面的人物最后遭到了遗弃,从他们悲剧性的命运中也许我们会有所反思。
一、精神上的“瘾君子”“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
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零余者又称作多余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延伸和演变,但中国的零余者形象又带有很鲜明的中国色彩。
在中国文坛上,郁达夫、鲁迅、巴金、叶圣陶、王蒙等作家都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零余者形象,但对塑造零余者形象成就最大的当属郁达夫了。
[关键词]:零余者郁达夫孤独无奈零余者,又叫做“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零余者形象最早出自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主人公奥涅金,而“多余人”这一称谓被广泛认知则是在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
郁达夫深受屠格涅夫的影响,从而创作除了一大批有心自救却无能为力,最后被社会遗弃的悲剧人物形象。
1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郁达夫塑造的零余者形象,来自不同阶层和不同背景,可以把他们归为以下三类:1.1弱国子民的留学生《南迁》中的伊人期望从女学生O处获得同病相怜的温情,然而却因为是支那人而自惭形秽备受歧视,最终处于苦闷彷徨的心境。
《银灰色的死》(1921年)中的“Y君”也是留日学生,在异域承受不起亡妻后“北极雪地里的漂泊者”的孤寂,承受不起对静儿的单恋破灭后的恍惚,承受不起生计无着,更承受不起弱国子民的自卑,爱和同情都不可得,最终死在洒满了银灰色的月光的空地上。
在茫茫人海中,他们时时为自身的茕茕孓立,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境遇深感痛苦,他们为自己只是一个生活的“零余者”落泪叹息,但心中始终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他们纤敏柔弱的气质赋予了零余者形象相当浓厚的感伤色彩。
1.2时代的隐退者但人生坎坷磨灭不了她永久的小孩子天性,善良质朴且单纯天真,透出的成熟美和青春美令人心动。
“我”应邀贺婚,偶逢莲妹。
在山中游玩一度忽生妄念,但继而又幡然悔悟,用理性克制情欲与莲妹结成兄妹而后欣然远去。
“他们是被挤出社会而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的小人物,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⑶1.3社会的遗弃者第二,周身所处环境不同。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3年第21卷第2期[收稿日期]2022-12-03[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当代小说中的‘淮河’影像研究”(SK2020A0577);亳州学院院内科研项目“皖北形象的呈现与建构———以安徽当代小说为例”(BYB2021ZC02);亳州学院院内科研重点项目“亳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研究———以亳州当代文学为例”(BYR2019B01)[作者简介]王小燕(1991—),女,安徽阜阳人,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讲师,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中“零余者”形象的价值探讨———基于郁达夫作品为例王小燕(亳州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亳州 236800)[摘 要]“零余者”这一人物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人物形象之一。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多为知识分子,性格多具有矛盾性,形象随着时代的变换历经五四运动后的落后者和革命低潮中的幻灭者,且具有双重人格特质。
“零余者”形象往往容易被大众所忽略,但是这类人物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其思想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零余者;形象流变;知识分子[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71(2023)02-0124-04 20世纪初,西方文明在这个时期开始进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遇,形成了文化交融的局面。
“零余者”就是在知识分子不断探索、寻找中出现的典型形象,也代表了创作者自身的思想。
在中国,“零余者”的创作自郁达夫开始,然后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不断的繁衍昌盛,一直以来充当着现代小说中重要的人物形象[1]。
五四运动以来,郁达夫塑造的孤傲与自卑、压抑与渴望的“零余者”众多,郁达夫的小说通过“零余者”来表现自我、抒写苦闷。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多是些悲剧性人物,这从他小说取的题名也可以看出,诸如“沉沦”“空虚”“血泪”“孤独”“茫茫夜”“落日”“寒宵”“在寒风里”等等,无不带着感伤的色彩,由此就可见他笔下主人公的命运。
anada123456.student@略论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大二(2)班宋娜叶论文指导冯凌关键词:郁达夫小说零余者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析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种种内涵和表现,探究其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和作家个性因素,肯定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郁达夫的小说,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他笔下的主人公,个个害着忧郁病,徘徊于历史岔道口,郁达夫称之为“零余者”。
他们在当时经济、政治地位低下,不满现实,叛逆心理由是滋生。
由于小资产阶级的劣根性导致反抗失败,故他们觉得飘零无依。
从这些形象,可见郁达夫真诚而痛楚的内心世界;拂去形象外在的忧郁、伤痕、颓废色彩,则可见“时代病”在“弱国子民”身上烙下的深深伤痕;从这些伤痕更可以把握时代、社会脉络,挖掘那业已远去的年代里知识分子心灵被扭曲的深层因素。
一.“零余者”的表现纵观郁达夫不同作品里出现的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迷恋秀丽山水的文弱书生,到日本留过学,回国后靠教书、买文为生,生活窘迫,颇不得志;多愁善感,忧郁软弱,甚至有点神经质,心理变态。
在《银灰色的死》、《沉沦》、《人妖》中称“他”;在《南迁》中称“伊人”;在《烟影》、《秋柳》、《离散之前》中称“文朴”;在《茫茫夜》、《茑萝行》、《怀乡病者》、《空虚》中称“于质夫”;在《胃病》、《血泪》、《青烟》中称“我”……郁达夫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数“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同初丧了夫主的少妇一般,毫无勇毅,哀哀切切”,但细细品味,那些“零余者”的表现远不止这些,其共同特征主要表现为:1. 地位的相似性这些形象有一共同特征:政治、经济上处于低下地位,他们与当时的社会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
《茑萝行》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青年,正好到社会去奋斗。
况且又在外国国立大学里卒了业……”但是“我们的国家社会,不能用我去作他们的工”,等待着自己的是失业,失业!找不到工作,就在黄浦江边流浪,或上公园坐冷板凳,甚至几次到江边想自杀。
现代文学史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2010年6月陈婧整理(有大家的PPT,老师讲的,各种参考书,仅供参考)1郁达夫小说零余者形象,以《沉沦》为例零余者,亦称“多余的人”或“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最早的零余者形象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
而零余者这一称谓的流行,主要是在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
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的主要特征:政治社会低下,经济上穷困潦倒饱尝失业痛苦,在社会上备受歧视;性格上充满矛盾:愤世嫉俗,自喻多才而不甘沉沦,想自我振作起来反抗黑暗,而又不免常常陷入抑郁颓唐,自暴自弃的泥沼。
零余者是五四时期彷徨,苦闷而找不到出路的青年们的典型。
“袋里无钱,心头多恨”“过着无聊的日子”。
他们“对于社会是完全没有用的”人。
他们始终处于双重人格与变态心理、现实与理想、对祖国的爱与恨、灵与肉、伦理与情感、自我与本我的矛盾冲突中不能自拔,最终走向了毁灭。
零余者的两大特点——忧郁和沉沦——正是郁达夫小说的精神特质。
这些特质是郁达夫小说有别于同时代其他小说的最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招致人们非议的重要因素。
其实,郁达夫小说的这些精神特质也可以同西方的《哈姆雷特》、《少年维特的烦恼》等作品一样看待,他们都反映了人在现实中想有所作为,想拥有个人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追求个人的生活理想,干一番事业,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和自身性格的原因,不能实现理想而导致的“精神病”、“时代病”。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性格的根源探究文献综述摘要:郁达夫笔下有这样一类形象,他们曾受过良好的教育, 具有过人的才华, 看不惯黑暗的现实社会,想逃脱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 却又感到个人力量的微弱, 于是格外感到忧郁苦闷, 在悲观绝望中, 自我放逐, 变得颓废消沉。
忧郁、软弱、坦率、自卑是“零余者”形象总的心理特征。
他们经济拮据,而更致命的是精神贫乏。
他们虽有强烈的欲望,却没有实现这种愿望的毅力和行动。
现实的一切都是触动他们愁绪的因子。
他们的悲鸣透着渴求,夹着热望。
忧郁自卑和变态的心理的后面是期待人与人之间的同情、理解和真挚的爱。
而理想的破灭,生活的贫穷,使他们对人生不再抱希望,只是诉说压抑的心灵感伤和绝望中的痛楚,诉说人的个性在社会的强力压迫下的扭曲以及自我价值得不到社会认同的悲哀。
那么,形成这样的性格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通过阅读分析十篇文献资料,对这些原因进行综述。
关键词:郁达夫;零余者;性格;影响因素一.外国文学影响有学者认为“在郁达夫的小说中, 那种赤裸的心灵告白、对人性欲望的大胆歌颂, 那种对忧郁心境的赏玩, 那种孤傲愤世与凄苦自卑情绪的苦闷交织也正是卢梭忏悔录的中文翻版。
”①也就是说,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受卢梭作品的影响。
卢梭是郁达夫最崇拜的外国作家,他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和遭遇,有着相近的精神个性和内在气质。
郁达夫小说表现自我抒发苦闷是受卢梭的影响的观点得到众多学者的普遍认同。
有学者认为,零余者的形象的塑造是“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②郁达夫留学时的日本,私小说十分流行。
欲与理的心灵冲突以及伴随而来的激烈的自我道德谴责,无疑是郁达夫自身的体验自我的表现,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零余者中对性的追求这一特征也是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就像有的学者说的那样,“私小说强调细腻的性描写的文学特征则更为深入地走进了郁达夫自叙传体例小说的内在艺术世界。
”③也有学者认为,“郁达夫的这些“零余者”形象的塑造受到了19 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影响。
现代文学中关注最多的两个形象
零余人的形象
郁达夫笔下众多作品中的“零余人”形象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沉沦》中的主人公。
他向往自由,与时代格格不入;他把社会看成“俗物”,却逐渐沉沦其中;他与亲人、朋友绝交,甚至最后对爱情彻底失望。
愤世嫉俗,感伤忧郁,内向而又敏感,孤傲复又自卑,他们不能容于社会,被社会所排斥。
汝若不愿做社会的“零余人”,就要找到自我价值,找到社会存在感。
因此,设立目标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将自己的人生进行系统规划。
同时,自我调节也有其重要性,请相信生活,做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啊Q的形象
鲁迅笔下的啊Q,准确的来说,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当他遭受到欺侮时,总是找各种理由安慰自己麻木的神经,逃避现实。
比如说,当啊Q赌钱遭抢后,竟然以自己打自己耳光的方法来“转败为胜”,将他的麻木、自欺自慰的精神胜利法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其实,啊Q妄自尊大、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在一个不平等的强权统治社会里,一个没有平等意识的人处于劣败地位时消极承担人生苦难的一种思想方式。
在我看来,做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是最为基础的准则,一味
逃避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鲁迅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零余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称,是一代孤独苦闷的知识分子的代名词,他们孤独、彷徨、沉沦,经历了从忧伤走向病态,从自怜转为自虑的心路历程,最终陷入了痛苦而绝望的深渊。
鲁迅和郁达夫分别塑造的“孤独者”和“沉沦者”就是“零余者”的典型形象。
本文通过对鲁迅与郁达夫笔下“孤独者”和“沉沦者”的比较来解读中国式的“零余者”形象。
一、“零余者”的简介(一)“零余者”“多余人”是最早在俄国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他们属于接受了新的思想,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
他们的品格和气质远远高于周围其他贵族子弟,因为在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中看不到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
他们愤世嫉俗,对腐朽的黑暗社会深恶痛绝,同时又非常的脆弱,他们的生活态度往往是消极的逃避。
而“零余者”是“多余人”的同义词,即俄文汉译,只有郁达夫这样译。
“零余者”作为一个外译词,它极具生命力,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中国式的“多余人”的专有名称,载入中国文学史册。
中国的“零余者”处在民族觉醒的特殊地位,他们面对的是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每一种压力都让他们无法摆脱,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歧视的弱者,他们的身上具有不无悲哀的声调及宿命的色彩。
“‘零余者’可理解为:一个觉醒了的充满自我的知识分子却被社会所疏离的失落感,爱而不得只是“零余”的一个具体而微,恒长尖锐的表现方式罢了,所以,生而无为,生而自哀,生而不能为自己的精神找到理想的家园,才是他们苦闷的原因所在”。
①郁达夫与“零余者”有着名副其实的不解之缘,他对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三读不厌,第一个把它译为《零余者的日记》,不只透出译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更多的还是这位中国夫子对屠格涅夫其书其人一见钟情,一拍即合,找到了“知音”和宣泄自我感情的“替身”,不必讳言,郁达夫本人就是个“零余者”。
然而,有些常到魏连殳家做客的朋友,“大抵是读过《沉沦》的罢,时常自命为‘不幸的青年’或者‘零余者’,螃蟹一般懒散而骄傲地堆在大椅子上,一面唉声叹气,一面皱着眉吸烟”,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鲁迅笔下的魏连殳这个“孤独者”招徕了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宾客,其实,他们都是那个历史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觉醒的“呐喊者”和“彷徨者”。
水样的春愁——浅析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汉语言文学师范李建培开篇:华丽、黯淡间郁达夫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与鲁迅先生齐名的一位大家,这是无可争议的。
就如唐朝的李白与杜甫。
最富盛名的要数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了。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流丽,抒情率真浓烈,具有浪漫主义的感伤颓废气息。
在其自传中郁达夫这样形容自己的出身:“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成的悲剧产生了。
”【1】郁达夫是一个天生的悲观主义者。
他出生在浙江富阳的知识分子家庭,虽是小城的中产阶级,但是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
只有孤儿寡母的生活,可想而知,有多难熬。
正如他自己所言,这是一个悲剧的出生。
童年的他是不快乐的,姐姐被送去当人家的童养媳,家中更是经常断炊少粮。
唯一给他安慰的是使女翠花。
童年的困苦与孤独伴随他一生。
四处游荡,只有黯淡的冷色调。
“儿时的回忆,谁在也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
第一,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
”【郁达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后来出外念书,先是杭州府中学,再是嘉兴府中学。
小小的他早有主见,来选择自己的人生。
然而,世事难料,好多事其实很清晰地摆在面前,可是却无力达到。
最让他悲伤的莫过于此。
看得太清也未必是好事。
留学日本的八年,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八年。
他作为一个所谓的“弱国子民”来到日本,这求学的道路有多艰难。
如水样的春愁笼罩着这个青年。
他爱书的习惯,经常为了买书而放弃其他的东西。
日后,他因为天生的资质与后天的努力成了我国一代大文豪。
他在文坛上的生命从开始的暗淡走向了华丽。
爱情真的是一种很美的感情。
经久不衰。
而我们的大文豪也不能免俗。
与邻居赵家小姐的初恋,轻轻如流云飞过,没有了一丝痕迹,只剩淡淡、淡淡的忧伤。
记得郁达夫先生有一方印“生怕情多累美人”。
这是他的一首诗中的,前一句是“曾因酒醉鞭名马”。
他的情感是那么的纤细、丰富。
是一个多情的才子。
鲁迅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零余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称,是一代孤独苦闷的知识分子的代名词,他们孤独、彷徨、沉沦,经历了从忧伤走向病态,从自怜转为自虑的心路历程,最终陷入了痛苦而绝望的深渊。
鲁迅和郁达夫分别塑造的“孤独者”和“沉沦者”就是“零余者”的典型形象。
本文通过对鲁迅与郁达夫笔下“孤独者”和“沉沦者”的比较来解读中国式的“零余者”形象。
一、“零余者”的简介(一)“零余者”“多余人”是最早在俄国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他们属于接受了新的思想,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
他们的品格和气质远远高于周围其他贵族子弟,因为在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中看不到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
他们愤世嫉俗,对腐朽的黑暗社会深恶痛绝,同时又非常的脆弱,他们的生活态度往往是消极的逃避。
而“零余者”是“多余人”的同义词,即俄文汉译,只有郁达夫这样译。
“零余者”作为一个外译词,它极具生命力,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中国式的“多余人”的专有名称,载入中国文学史册。
中国的“零余者”处在民族觉醒的特殊地位,他们面对的是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每一种压力都让他们无法摆脱,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歧视的弱者,他们的身上具有不无悲哀的声调及宿命的色彩。
“‘零余者’可理解为:一个觉醒了的充满自我的知识分子却被社会所疏离的失落感,爱而不得只是“零余”的一个具体而微,恒长尖锐的表现方式罢了,所以,生而无为,生而自哀,生而不能为自己的精神找到理想的家园,才是他们苦闷的原因所在”。
①郁达夫与“零余者”有着名副其实的不解之缘,他对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三读不厌,第一个把它译为《零余者的日记》,不只透出译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更多的还是这位中国夫子对屠格涅夫其书其人一见钟情,一拍即合,找到了“知音”和宣泄自我感情的“替身”,不必讳言,郁达夫本人就是个“零余者”。
然而,有些常到魏连殳家做客的朋友,“大抵是读过《沉沦》的罢,时常自命为‘不幸的青年’或者‘零余者’,螃蟹一般懒散而骄傲地堆在大椅子上,一面唉声叹气,一面皱着眉吸烟”,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鲁迅笔下的魏连殳这个“孤独者”招徕了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宾客,其实,他们都是那个历史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觉醒的“呐喊者”和“彷徨者”。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1月20日Jan.20 2021第41卷 第1期Vo1.41 No.1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1.015零余者的行动轨迹——郁达夫小说沉沦情绪分析邱纯纯(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摘 要:郁达夫的小说以大胆自我暴露的方式,塑造了较多时代零余者的形象,这些零余者大多是五四时期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
这些青年是受到社会挤压的孤独者,他们的行动轨迹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或消极地沉沦,或积极地反抗。
这些零余者不仅是郁达夫个体心灵的真实记录,也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路程。
关键词:郁达夫;零余者;行动轨迹;沉沦情绪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1-0037-02郁达夫是中国文坛上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他以自序传的形式,塑造了一个个孤独、苦闷、颓废的零余者形象。
零余者又称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有着满腔才华,极其厌恶农奴制,但却在生活中找不到出路而自暴自弃,颓废堕落[1]。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大多有着消极的形象,他们郁郁不得志、精神萎靡,最终走上消极沉沦的道路,反映了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一、零余者的忧郁气质郁达夫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有着共同的人生经历。
这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大多接受过海外新思潮的熏陶,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道德对人正常需求的压制。
在当时动荡不安的时代氛围中,这些高举新时代思想的激进分子,其结局大多是悲惨的。
他们往往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在生活中也被各种烦恼纠缠,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对爱情的渴求也落空,这使他们在身体、心灵上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最后成了被社会抛弃的孤独者。
【郁达夫作品中“零余者”形象的社会价值与审美意义】郁达夫零余者形象郁达夫是位多产作家,在他的作品尤其是早期的作品里,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弥散着一种感伤的氛围,有一颗伤感的灵魂总在那里时而低诉、时而狂喊,时而自嘲,这是他的灵魂,是他为自己塑造的“零余者”的自我抒情形象。
“零余者”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郁达夫的译作中,他是第一个将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译为《零余者日记》,后来又写有一篇名为《零余者》的散文。
“袋里无钱,心头多恨”,“生则于世无补,死则于世无损”是零余者的生存处境。
“零余者”是郁达夫自我的角色定位,但“零余者”不仅仅是郁达夫的一个自我形象,借着他的笔说话的,是彷徨,求索的大批知识青年。
在他的作品中,他以“自叙传”的口吻,以自我的切身体验为基础,真实地表现了当时青年们的种种苦闷。
“零余者”是一群五四知识青年的弱者形象,是一群踽踽而行的孤独者,作者塑造的这一形象有着他独特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
一自从郁达夫在东京第一次读到屠格涅夫的小说之后,俄国多余人形象对他的影响就开始了。
在以后的二十几年中,俄国多余人形象始终没有离开过郁达夫的视线。
屠格涅夫在一篇题名为《多余人日记》的小说中,曾描写了一位家道败落、身染沉疾、身世飘零、性情抑郁的贵族青年的形象,这个名叫朱尔卡都林的贵族青年由于在生活中找不到出路,终于成了社会的“多余人”(即郁达夫所说的“零余者”)。
在19世纪的俄国文学中,曾先后出现过一系列类似于朱尔卡都林的青年贵族形象: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与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这些人物出身贵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
他们对俄国当时的现状十分不满,有着远大的理想,想在改造社会方面有所作为,但出身贵族的他们意志又非常薄弱、缺乏毅力,只会夸夸其谈,却不能付诸实践,终其一生都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郁达夫塑造的“袋里无钱,心头多恨”、“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者”形象显然和“多余人”有着某种血缘关系。
浅析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
【摘要】“零余者”在某种程度上是郁达夫人生的真实写照。
文章分析了“零余者”的来源和形成、郁达夫作品中“零余者”的特性,探讨了零余者对当下的启示。
【关键词】郁达夫;零余者;苦闷
郁达夫在他的作品中提供给我们的零余者形象,与奥涅金等零余者形象相比,更具有现代人的特点。
一方面,郁达夫作品中的零余者不是贵族,不但没有祖传的家业,而且连安宁的清贫生活也难以维持,另一方面,他的孤独与苦闷不是缺乏生活目的,而是与整个社会的对立,来自于他明确的生活目的不能实现。
如果说,俄国零余者形象是贵族阶级走向没落的产物,那么,郁达夫作品的零余者形象则是平民阶级走向觉醒的结果。
一、“零余者”的来源和形成
零余者,亦称“多余的人”或“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最早的零余者形象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
而零余者这一称谓主要是在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才开始流行的。
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
态行为以示反抗。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郁达夫,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他曾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他也开创了现代抒情小说,他对心灵的描写以其感伤和亢奋而著名,他也擅长写对性的苦闷、变态和生的颓废。
他的小说充满苦闷:对生的苦闷,对性的苦闷和对社会的苦闷。
在当时郁达夫生活的年代里,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在虚无缥缈的社会中漂泊流浪,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基础,这种社会背景是造成“零余者”存在和哀怨的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在于他们本身的纠结,一种壮志难酬的悲哀和远离故土的忧伤,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彷徨和软弱不能的无奈。
二、郁达夫作品中“零余者”的特性
郁达夫作品中的零余者几乎都留学在国外,大都过着灯红酒绿的沉沦糜烂、荒芜邪乎、不义淫乐的糜烂生活。
他们空有满腹经纶,却不能经世致用;他们只会纸上谈兵,不会身体力行。
在经济上,他们自己无法养活自己,只能靠政府的补贴,家里的接济,或者是隔三差五的典当不值一文的旧货,他们总是抱怨,不满足却又沉溺于现状。
在感情上,一方面,他们长期远在他乡,远离家乡和爱人,常常沉迷于性幻想与渴望之中,可望而不可求,因此在外花天酒地,缠绵于酒家女之间;另一方面,当时的婚姻多是包办婚姻,所谓的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于零余者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因此,在婚姻上他们认为自己的人身自由和婚姻自由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但是软弱的他们又无力反抗和抵制封建制度,因而又忍气吞声的默认低头。
在社会中,地位卑微,与社会势不两立,饱经沧桑却无法改变自身命运,过着凄苦无奈的生活。
郁达夫作品中的零余者大致有以下三个特点:
1、生的苦闷。
郁达夫作品中的零余者不是贵族,也不是高帅富,不但没有祖传的家业,而且连安宁的清贫生活也难以维持,因此在各种压力下形成了生的苦闷。
不仅如此,他们大都还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无法着手于眼前,不能屈伸自如。
他们在社会上总是一个懦弱的受难者,不甘于无能却又无力改变,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社会上他们胆小不敢言,但是在家里他们却脾气暴躁,是一个凶恶的暴君。
如在《茑萝行》中,郁达夫这样描述主人公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说到:“我在社会上受的虐待,欺凌,侮辱,我都要一一回家来向你发泄的。
”从这句话中体现了他们的软弱和脾气。
更甚,他们不屑于所从事的工作,却总是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不但没有醒悟,反而觉得“吃软饭”是理所当然。
这是他们生的苦闷。
2、性的苦闷
他们在情感上,多情且感情脆弱,不堪一击,这可能与郁达夫自身有关系。
郁达夫三岁时父亲就逝世了,由母亲一个人维持着全家六口人的生活。
郁达夫从小身体羸弱多病,这养成了他犹豫、情
感脆弱、多愁善感、性情孤僻的个性特征。
我想郁达夫的某些情感性特征体现在“零余者”形象上,也可以说是“零余者”或多或少的阐释了郁达夫的个性特征。
加之处于青春期的他在留学日本期间还经历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苦闷,即性的苦闷。
郁达夫天性灵敏孤僻,并切身感受到心灵痛苦,因此只能讲自己所经历的肉欲挣扎和心灵痛楚写在零余者的身上。
如《沉沦》中的“他”,放映了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各种冷遇和心路历程。
主人公想追求异性、渴望友谊和爱情而不可得,遂发展成性变态——自读、窥浴、偷听野合、嫖妓,但最后又因不能承受自我的道德谴责而投海自杀。
3、社会的苦闷
他们在解决问题上,大都是治标不治本,无法找到真正的原因,总是一味的指责和埋怨社会给他们带来的不公的遭遇。
他们痛恨,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现实社会,往往和社会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遇到挫折只能忍让和退缩以求自保,无法直面惨淡的人生,也做不到“真正的勇士”。
在郁达夫留学日本后,他深深感受到了日本民族对中国人的歧视和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如《沉沦》的结局,主人公是选择在窘迫的生涯中自尽,并且在自尽中还不忘发出无力又绝望的呼唤:“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他们生存在一个无法容纳他们的社会中,他们毫无存在感,一方面接受新知识的洗礼,另一方面仍然逃不过封建制度的束缚。
在面对挫折时,他们缺乏面对的勇气,他们经不起任何打击和压力,他们习惯了顺利和被
保护,因而在社会上无法自由生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零余者是可怜的,也是可悲的。
社会的因素让世人给予他们同情,但是现实的因素却给予他们残酷,让苟延残喘的他们经受着社会苦闷的鞭笞。
三、零余者对当下的启示
零余者形象的特性与共性对当下的人们也是有所启示的。
对于“零余者”的阐释,我想,不仅可以理解为“多余的人”,也有可能理解为“什么都没有的人”。
虽说郁达夫作品中的“零余者”是“五四”时期特有的形象,是“口袋里无钱,心头多恨”、“于世无补”、“自卑颓唐”的社会的“多余人”。
他们沾染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病,穷愁、彷徨苦闷、愤世嫉俗、感伤忧郁、敏感内向、自卑孤傲。
对于郁达夫的“零余者”他只是存在于上个世纪,但是“零余者”这个鲜明形象,当下也会或多或少的存在“零余者”。
零余者的特性在于警示现世,启迪大众。
注释:
1、普希金: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
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
2、屠格涅夫: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
【参考文献】
[1]郁达夫著.大家小集郁达夫[m].花城出版社,2003
[2]曹万生主编.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郁达夫.沉沦(短篇小说集)[m].泰东出版社,1921
[4]郁达夫. 达夫代表作(小说、散文合集)[m].上海春野书店,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