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拟话本小说
- 格式:pdf
- 大小:585.56 KB
- 文档页数:11
名词解释1,三言:《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它们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
主要表现的思想有: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
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
2.一、人、永、占:李玉的四部戏曲作品的省称,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一捧雪》写明代“伪画致祸”的故事。
《人兽关》写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永团圆》讽刺势利的小人。
《占花魁》反映了作者的庸俗思想。
四部作品是李玉的代表作。
3.常州词派;(1)清中期以张惠言为代表的词派;(2)强调比兴寄托;(3)提倡“深美闳约”的词风。
4.“荆、刘、拜、杀”: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南戏。
它们为南戏的代表作。
5.二拍;《二拍》是明代作家凌濛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其内容大致包括: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爱情题材的新突破;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
《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6.南戏:(1)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
(2)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清官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开始时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3)元灭南宋后,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1.简答题1.简述曲的诗体特性。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2.简析纳兰性德词与陈维崧、朱彝尊词的不同(1)陈维崧师法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往往以豪情抒发悲慨;(2)朱彝尊师法姜夔、张炎,崇尚醇雅清空,注重词的格律、声韵、技巧;(3)纳兰词风格既不豪壮,也非清空,而是哀郁凄婉;艺术表现自然流转,婉丽清新,没有刻意雕琢;善用白描手法。
一、单选[1]王安石的诗体称为。
答:A A荆公体B山谷体C简斋体D后山体[2]北宋词人中,有“富贵词人”之称的是()。
答:B A柳永B晏殊C晏几道D欧阳修[3]柳永对宋词发展最具贡献的方面之一是创作了大量的()。
答:B A小令B慢词C豪放词D雅词[4]苏洵散文的一大特点是()。
答:B A追求冲淡平和的中和之美B追求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C带有战国时代纵横家色彩D寄寓作者深沉的黍离之悲[5]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创作时代是()。
答:C A宋代B辽代C金代D元代[6]杨维桢的诗称为()。
答:B A樵歌体B铁崖体C台阁体D同光体[7]尚仲贤《柳毅传书》和李好古《张生煮海》被认为是()。
答:C A爱情剧双璧B公案剧双璧C神话剧双璧D历史剧双璧[8]元代散曲作家中,贡献最大、成就最高的是()。
答:C A 张可久B乔吉C马致远D张养浩[9]被后人称为“南曲之宗”的作品是()。
答:A A《琵琶记》B《浣纱记》C《幽闺记》D《拜月亭记》[10]高启诗歌在艺术上的特点是()。
答:C A兼师汉魏六朝各家B兼师唐宋以来各家C兼师汉魏以来各家D兼师六朝唐宋各家[11]明代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四人以诗齐名,其称号是()。
答:B A吴中四杰B吴中四才子C吴中四大家D吴中四友[12]明代“前七子”的文学主张是()。
答:C A文道合一B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C文必秦汉,诗必盛唐D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13]唐宋派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答:C A茅坤B归有光C王慎中D唐顺之[14]明代最负盛名的杂剧作家是()。
答:D A康海B王九思C 王世贞D徐渭[15]最早采用魏良辅改造的昆腔进行创作的传奇是()。
答:A A 《浣纱记》B《琵琶记》C《娇红记》D《红梅记》[16]章回小说的起源是宋代说话的()。
答:C A小说B说经C 讲史D说铁骑儿[17]《水浒传》成书前最完整的水浒故事出现于()。
答:C A 《宋江三十六人赞》B《醉翁谈录》C《大宋宣和遗事》D《百川书志》[18]《封神演义》在题材类型上属于()。
三言二拍:
名词解释
是明代话本小说集。
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作者为明代冯梦龙。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作者凌蒙初。
详解:
三言
冯梦龙编的“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
《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但“古今小说”实为“三言”的通称。
“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
分别刊于天启元年(1621)前后、天启四年(1624)、七年(1627)。
这些作品有的是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但一般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是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故“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
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二拍
在“三言”的影响下,凌蒙初编著了《初刻拍案惊奇》(刊于1628年)和《二刻拍案惊奇》(刊于1632年)各40卷,人称“二拍”。
“二拍”与“三言”不同,基本上都是个人创作,“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二刻拍案惊奇小引》)。
它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
“卷帙浩
繁,观览难周”(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故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
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国生教育: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三言:
是冯梦龙编篡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
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四大奇书:
从清代开始,人们通常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奇书”。
这四部小说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摩小说和世情小说;实际上,它们又是南宋时期说话艺术中主要四家的延续和发展:即《三国演义》是讲史小说的发展,《水浒传》是说铁骑儿的发展,《西游记》是说经小说的发展,《金瓶梅》则是小说家小说的发展。
三体诗:
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三派:一是白乐天体,代表人物是李、姚铉和王禹,他们倡导学习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二是西昆体,代表人物是杨亿、钱惟演和刘筠,他们倡导学习李商隐的近体律诗;三是晚唐体,代表人物是林逋等,他们推崇贾岛、姚合,多写闲情逸趣。
宋初“三体”诗,即指三个诗派。
四大传奇:
指元代后期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
传奇原指唐代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后来被借用作戏剧的名称,元代的南戏剧本均注有“元传奇”字样。
至明代,传奇成为由南戏发展而成的南方诸声腔戏曲的通称,主要指弋阳腔和昆山腔的剧本,以别于北杂剧。
即是说,传奇作为戏曲文学形式,是从元代南戏开始形成。
故元后期的四部著名南戏被称为“四大传奇”。
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内容举要鲁迅说,宋元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
”(鲁迅《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见《中国小说史略》第28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充分肯定了话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宋代是古代小说的空前繁荣期。
这一时期,不仅小说门类齐全,流派众多,而且由民间讲故事形成的话本盛况空前,一枝独秀,占尽风流,余韵悠长,甚至独领风骚,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主流。
宋代小说主要分三类:话本、传奇志怪和历史琐闻;其中以话本为主流。
古代小说就是起源于民间讲故事,话本是在民间讲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中国古代下层人民没有文化,所以许多民间讲故事的资料失于记载,但民间故事作为古代小说的一支生力军,一直潜流暗滚,汹涌奔腾于社会底层。
小说的领地一直被属于统治阶级的野史笔记、志怪传奇所占领。
到宋元时代,市民阶层逐渐掌握了文化,民间讲故事才得以出头露面,登堂入室。
宋元话本与明清拟话本体制基本相同,故将间杂话本的《三言》、《二拍》等拟话本与话本一并加以论述。
第一节话本和拟话本说话,就是说书,就是演唱故事。
其内涵有不同见解,比较带有倾向性的观点是:话本,就是说书艺人说书的底本,属于通俗文学,市民文学。
说话的底本称做“话本”,但“话本”的涵义并不限于“说话”。
作为“说话”底本的“话本”,只是一个笼统的称谓。
从现在能见到的话本来看,“小说”的话本一般称为“小说”,如《京本通俗小说》;“讲史”的话本一般称为“平话”,如《秦并六国平话》;“说经”的话本有时称为“诗话”,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宋元话本数量相当可观,但绝大多数亡佚,流传下来的不多。
宋元话本成就最高的是小说,话本成为小说的主流,标示古代小说的繁荣。
唐传奇是古代小说的定型、成熟时期,但其形式上主要是人物传记,语言用文言骈语,阅读面不广,主要是在统治阶级层面和上流社会流传,下层市民少有问津,据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宋元话本本质是讲故事,听众以下层小市民为主,其内容则多写下层民众生活,以描写人物为中心,情节曲折,故事性强,语言是白话口语;而下层小市民在数量上占了压倒多数。
明代拟话本小说——“三言”李娟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三言的具体作品了解作者的通俗文学的观点以及作者如果去编撰这些作品并通过他们深入人心。
通过阅读三言作品,了解其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时代特色。
教学重点:冯梦龙的通俗文学观、作品体现的时代特色、主要人物形象教时:3一、《三言》概述元明以来,说话技艺进一步发展,话本日增,到了明代中叶以后,话本由于文人的加工创作和书商的大量印行,使这种文学样式发生了变化,它逐渐脱离了讲唱文学的形式,而成为作家的书写文学。
当时的文人,开始只是加工话本,以后逐渐发展到模拟话本而进行创造。
这种文人创作,专供案头阅读的作品,为有别于宋元话本,而被鲁迅称之为“拟话本”。
“三言”是冯梦龙陆续编辑出版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合称。
书名的意思就是劝喻世人、警戒世人、唤醒世人的意思。
因为这三部书都有个“言”字,后人便简称之为《三言》。
共120篇,各40篇。
其中宋元话本约占三分之一,明代的拟话本约占三分之二。
这些作品中少数是冯梦龙自己创作的,多数是他根据流传的故事改写的,或是搜集的,对之进行了文字上的加工润色,并仿照章回小说编成回目。
二、关于作者冯梦龙(1574-1646),苏州人,字犹龙等,号墨憨斋主人等。
其兄冯梦桂是有名的画家,其弟冯梦熊是太学生、诗人,合称“吴下三冯”。
冯梦龙的生平资料很少,《苏州府志》卷八十“人物”中介绍:“冯梦龙,字犹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
崇祯时,以贡选寿宁知县。
”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些片段的记载。
冯梦龙科场不顺,57岁考取贡生,73死。
冯梦龙与公安派的文人有相同的文学主张,他提倡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
他的文学见解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充分认识文艺的社会和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好的小说应该能够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
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
”(《〈喻世明言〉序》)他所以把自己编辑的三部小说,题名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有含义的。
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拟话本:在中国文学史上把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称为拟话本,因为它们是明代文人模拟宋元话本的体制、形式而创作的小说。
明代文人一方面对宋元话本进行加工整理,另一方又模拟话本而创作白话短篇小说。
宋代是话本小说的兴盛期,晚明是拟话本小说的繁荣期。
《清平山堂话本》(《六十家小说》):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每集分上下二卷,每卷收话本5篇,总计收话本60篇,故名。
今仅残存29篇。
因其版心有“清平山堂”字样,故名《清平山堂话本》。
嘉靖年间,洪楩pián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是现在认为最早的话本集。
《熊龙峰刊四种小说》:继《清平山堂话本》之后,万历年间书商熊龙峰也刊印了一批话本小说,今存仅四种,藏于日本内阁文库,1958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合在一起影印出版,定名为《熊龙峰刊四种小说》。
《张生彩鸾灯传》《苏长公章台柳传》《冯伯玉风月相思小说》《孔淑芳双鱼扇坠传》从天启年间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问世,到明朝灭亡,仅流传至今的拟话本小说集,就有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陆人龙的《型世言》、天然痴叟的《石点头》、周清源的《西湖二集》等二十余种。
拟话本的特点:在内容上,保留着宋元话本表现市民生活与情趣的特点,但由于文人的介入,在品味和境界上又有所提高;在艺术形式上,继承了话本的结构模式和行文特点,如“入话”、正文与结尾诗等等,但经过文人加工后,艺术技巧更加成熟,篇幅更长,情节更为曲折复杂,具体描写更细腻,更加注重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文笔更流畅;其作者,也不再是民间的书会才人,而是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使拟话本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品味较宋元话本有一定提高,开始进入文学的殿堂。
一、冯梦龙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子犹,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出身书香门第,兄弟三人(哥梦桂、弟梦熊),被称为“吴下三冯”,在当地很有名气。
冯梦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苏州府志》),但科举不得志,57岁时才选为贡生,崇祯年间做过福建寿宁县知县。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拟话本小说名词解释拟话本一.从明代开始随着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拟话本”。
二.拟话本的体制,它和话本的区别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
一般上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
2.篇首。
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
3.入话。
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
4.头回。
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
5.正话。
故事主体。
6.篇尾。
往往有诗词或题目。
三.拟话本体制的特点。
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
拟话本小说也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四.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三言一.《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其中包括作者整理的宋元话本,其余为明代作品,包括冯梦龙本人的作品。
二.《三言》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
主要表现的思想有:1.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
2.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
3.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
三.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
二拍《二拍》是明代作家凌蒙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一.《二拍》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2.爱情题材的新突破3.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二.《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它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二拍》中的头回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
2.在韵语的使用上,自创诗词韵语。
3.《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简述《三言》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冯梦龙受到明末先进思潮代表人物很大影响,是明末宣传进步的社会文学思潮的健将之一。
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作品中悍妇形象探析作者:陈成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6期基金项目: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传承传统文化背景下高职生《大学语文》教学研究”(2017jyxm-07)。
摘要:“三言”“二拍”是明代拟话本小说代表作,作者冯梦龙、凌濛初集中描写世俗的人情百态,塑造了大量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诸多人物形象中,悍妇形象是独具特色的一个形象群,透露出作者乃至时代对传统贞节观念的思考与变化,这与明代王学左派思潮的影响存在一定关系,也与社会对贞节观念的质疑相关,更受到作者复杂妇女观的影响。
关键词:“三言”;“二拍”;悍妇;探析作者简介:陈成文,男,安徽砀山人,文艺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及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01在封建社会中,“以夫为天”是大多数已婚女性的信念。
现实生活中,她们对丈夫千依百顺不敢拂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惨遭抛弃。
到了明代社会,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冯梦龙、凌濛初就通过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展现了这一变化,特别作品中出现了大量悍妇形象,具备了新的特质,传递着时代变迁。
一、悍妇形象的代表1.妒妇。
《木棉庵郑虎臣抱冤》中唐氏不容小妾胡氏有孕,逼着丈夫贾涉抛弃胡氏才肯接纳孩子,致使胡氏与丈夫、儿子生离。
《玉堂春落难逢夫》皮氏与赵昂通奸,又不满丈夫偷娶玉堂春,竟毒死丈夫反诬玉堂春。
《赵五虎合计挑家衅莫大郎立计散神奸》莫妈也因善妒,使丈夫之幼子流落在外,险些为奸人利用坏了家私。
这三位女性是“三言”“二拍”中妒妇的代表,作者并未有意突出这类家庭主妇形象,她们都是为小说中的主人公服务的,她们善妒的性格多是作者直接叙述,而不是从个人的言语和行为中自然而然显现出来,因而形象比较单薄,有类型化的倾向。
2、淫妇。
第一类是《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王三巧和《两错认莫大姐私奔再成交杨二郎正本》的莫大姐,三巧和莫大姐的行为是无法原谅的,但作者似乎不以为意。
明清拟话本小说的“起承转合”结构研究明清拟话本小说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它主要是在明代以诸葛亮的魏晋风度小说为蓝本,创作出一批以古今杂谈、夸夫越俎、笔局花魁、金瓶梅为代表的小说作品。
这些小说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采取了“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
本文将从“起承转合”结构的概念、特点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起承转合”结构的概念和特点1.1 “起承转合”结构的含义“起承转合”结构是中国古代小说特有的一种结构形式,它是指小说中的情节或故事情节被划分为四部分,即“起”、“承”、“转”和“合”。
其中,“起”指的是小说情节的开端部分,是引起读者注意的关键点;“承”指的是小说情节的情节推进部分,是中间部分;“转”指的是小说情节的发展转折部分,是变化的转折点;“合”指的是小说情节的结局部分,是得到了平衡和解决的部分。
1.2 “起承转合”结构的特点“起承转合”结构的特点是情节的一步步推进,衔接严密,结构合理。
小说的情节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清晰明了的目标,并且在整个小说的过程中,情节发展也是按照这个目标不断深入推进的。
这种紧凑有序的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很容易就能掌握小说的主题。
二、“起承转合”结构在明清拟话本小说中的应用2.1 “起承转合”结构在古今杂谈中的应用古今杂谈是明代作家冯梦龙所著的一部讽刺小说。
这部小说采用了“起承转合”结构,开头讲述儒生刘宗周和吴道士的争执,引起读者的关注。
紧接着便是故事的情节推进,即吴道士用术法治好了前来求助的官员的病,并被官员赏赐。
到了转折部分,吴道士为了过继名号,讨得女儿柳毅然答应了他的要求,但为了拆散柳毅然和翁掌柜的姻亲,吴道士便在翁掌柜家中唆使了他的弟子洪四郎,并设法让石子青在苏州城内掉进了大陷阱。
最后,石子青一行人终于获得了幸福的结局。
2.2 “起承转合”结构在夸夫越俎中的应用明代小说家李时中所著的夸夫越俎,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结构。
开头,书中讲述了花匠孟枕之与姜解元的争执,引起了读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