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水的组成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14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单元课题3 水的组成复习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理解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以及水的性质;2.掌握水分子的化学式、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3.了解水的常见性质和特性,如溶解性、导电性等;4.能够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水相关的学习问题。
二、教学重点1.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2.水的性质和特性。
三、教学内容1.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并排排列;–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的共价键;–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
2.水的性质和特性–溶解性:水的溶解性能使其成为一种极好的溶剂;–导电性:纯净水几乎不导电,但加入少量电解质后能够导电;–密度和比热容:水的密度和比热容均较大,使其能够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沸点和凝固点:水的沸点和凝固点较高,便于在常温常压下存在。
四、教学方法1.示范法:通过示范和演示,引导学生理解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以及水的性质;2.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加深对水的组成和性质的理解;3.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验证水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水的性质,如水的溶解性、导电性等。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示意图和文字说明,向学生介绍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以及水分子的化学式、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
3. 讨论与实验(25分钟)•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水的溶解性和导电性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纯水不导电,加入少量电解质后却能导电。
•实验演示:老师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如将纯净水和含电解质溶液接通电路,观察导电现象。
4. 拓展与应用(20分钟)•布置拓展问题: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思考水的其他性质和特点,并进行讨论。
•提供应用问题:提供一些与水相关的应用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与展望(5分钟)•老师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示范、讨论和实验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
课题3水的组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的化学式及其组成
2.了解水的性质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
1.水的组成
2.水的化学式
3.水的性质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1.化学式的书写
2.水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
1.水的组成
1.演示水的电解实验,观察水的气体和电极反应。
2.学生自己搜集水的组成成分和比例。
2. 水的化学式
1.讲解化学式的概念和规律。
2.引导学生推导水的化学式和命名。
3. 水的性质和应用
1.概括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举例解析水的应用。
五、课堂讲授方法
1.案例分析:通过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水的化学式。
2.组织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水的电解实验。
3.群体合作:小组内互相讨论、总结水的性质和应用。
六、教学评估
1.学生个人探究报告,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小组展示,检查学生协同学习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实验为基础,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组成、化学式及其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个性差异的考虑,采用了多种方法和形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影响学生探究水的组成的因素很多,教学还需更深层次地分析,从而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水的化学式。
《课题3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理解水的化学式,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式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水资源的珍贵认识,养成勤俭用水的良好习惯,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理解水的化学式。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理解水的分子结构。
3. 教学关键:注重实验安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烧杯、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铁架台、水槽等。
2. 实验药品:纯净水、盐酸、氢氧化钠、酚酞试液等。
3. 教学PPT:水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的图片、实验操作步骤和数据记录表格。
4. 视频资料:有关水的纪录片或科普视频,帮助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和资源状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清澈的湖水、浑浊的河水、海边的浪花。
提出问题:这些水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引出水的净化、水的循环等课题。
2. 展示电解水实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出本节课课题。
(二)水的电解实验1. 教师介绍实验器械并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2.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电解水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3. 讨论并总结实验现象:两极均产生气泡,负极产生气体较多,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正极产生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三)水的组成分析1. 提出问题:这些气体是什么?如何证明它们的组成?2. 学生讨论并尝试提出各种假设。
3. 教师介绍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检验方法。
4.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所学知识,分析水的组成。
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四)拓展延伸1. 讨论:人类利用水资源的合理性。
2. 介绍水资源的现状和珍爱水资源的措施。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水电解器改进为家庭可用的简易装置?(五)小结作业1.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通用10篇)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 1一、学习目标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准备电解水实验装置、火柴、图片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脑显示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素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教材第三单元的封面、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提问: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地方存在水吗?[追问]还有什么地方有水?结合教材P46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提问:(1)水对于我们人类重要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2)水除了可以孕育和维系生命,还有什么作用?总结水的用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6第2自然段。
内容1:实验探究水的组成[过渡语]水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它的组成。
(1)水在化学中用H2O表示,大胆猜测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如何来证明一种物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呢?提供资料:氧汞→汞+氧气告知学生: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提问:回忆如何检验氧气?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47第2自然段学习氢气的性质及检验方法。
(3)展示电解水装置,开始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由于此实验速度较慢,反应开始一会后,可配合此实验的录像课件,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正氧负氢,体积比1:2,写出此反应文字表达式,说出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内容2:(电解水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水的组成的思路。
从上述思路中我们整理出科学探究过程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现象论证→结论推理内容6:体验感悟,形成概念:提问:自然界中的'水如:河水,矿泉水…等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氢气,氧气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强调:如果只说水就指的是纯净物。
以水、氢气、氧气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组成上的不同,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水的组成》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3的内容,在第二单元学习空气、氧气的基础上,本单元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另一种常见的物质——水。
通过对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及水的用途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水对人类的重要性。
通过通电分解水的实验,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同时通过水分子的微观电解过程对有关物质分类的知识进行继续学习,认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启发学生的思维,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同时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
初次出现化学式,为课题4化学式的学习作铺垫,同时也分散了难点。
二、学情分析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用感觉器官来观察化学变化现象的体验,但还不知道如何从现象来分析总结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第三单元分子运动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只是分子的间隔,但却不知道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
水作为初中化学第一个被研究的化合物,又是大家最熟悉的化合物,学生会有较大兴趣去探讨和研究。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电解水实验现象的观察;确定水的组成。
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到微观分析。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水的物理性质和组成。
(2)能掌握并区分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观察水的电解实验,检验水的两种电解产物-----氢气和氧气,进而从理论上解释水的电解实验。
(2)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充分讨论,提高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2)逐步建立认识人类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精神。
板书设计:课题1 水的组成一、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1)现象:两极出现气泡,V正极︰V负极=1︰2 (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水通电氢气+氧气(H2O)(H2)(O2)2.小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的组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理解氢元素和氧元素的关系;2.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水的电解过程,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回答以下问题:a. 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b. 水有哪些化学性质?c.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个变化过程中有哪些物质生成?2. 完成以下实验报告:a. 记录实验装置和操作过程;b. 描述实验现象,包括水电解后的气体体积比;c. 推测并解释生成的气体是什么?d. 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什么?3. 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验报告,完成以下问题:a.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b.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c. 你能解释为什么水电解后的气体体积比是2:1吗?三、作业要求:1. 作业要求在独立操作和阅读基础上完成,对于复杂的问题和报告要有思考和讨论过程;2. 请在作业中积极引用教材中的资料和图片,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总结能力;3. 针对问题部分,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验报告进行分析和回答。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情况、问题回答情况、实验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相结合,以教师为主导。
五、作业反馈:1. 希望学生能积极反馈自己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难点;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将在下次课中进行集中解答和讨论;3. 鼓励学生在反馈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以促进教学相长。
在《水的组成》这一课中,作业设计旨在通过阅读、实验、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
通过完成实验报告、分析和回答问题,学生将能够锻炼自己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作业评价和反馈机制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