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商学院:王明夫--产业思维与产业认识 (上篇)
- 格式:pdf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67
王明夫演讲录之:培养一个好自己 ——和君商学院院长王明夫关于职业发展的一次演讲 同学们:晚上好!今天我来跟大家谈谈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话题。
首先从就业说起。
报上说今年大学毕业生700多万,是史上最难就业年。
我印象中,这几年年年都这样说。
反正就是就业很难,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有个对话,发人深省,甲说:我想3000元招个民工;乙说:你别逗了,现在3000元只能招个研究生吧。
想来很是心酸和感慨,一个年轻人把最好的青春年华交给了大学,从那里出来加入求职大军,就像一粒尘埃融入滚滚红尘,你推我搡、你争我抢,最终搞得从内到外整个儿面目狰狞、前途迷茫。
这现实,很残酷。
与这对应的是,到处都在喊招工难、招人难、招高管更难,闹民工荒、技工荒、人才荒、主管荒。
和君咨询每天签约2单左右,每年服务几百家企业客户,有央企有民企有外企,有高大上公司有草根屌丝企业,很少不受人才短缺困扰的。
跟我接触的几乎所有企业老板,听说和君商学院人才济济,都眼睛放亮,托我找人,找秘书、找助理、找HR经理、找营销总监、找财务总监、找董秘、找数据挖掘师、找懂O2O的人才、找总经理·∙·∙·∙·∙·∙·∙好像整个社会什么岗位都缺人手,眼巴巴望着有人来干。
我深知他们求才若渴,企业不缺机会,最缺就是人才。
人才短缺长期困扰企业的发展,年复一年。
瞧瞧,这就是现实。
一方面大量的人找不到工作做,另一方面大量的工作找不到人做。
而且是越好的单位、越好的岗位,越缺人。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是哪里出毛病了?教育出毛病了。
这是教育失败的报应。
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匹马一头牛一只骡子都能找到它们的工作,我大活人一个,身体健康,受过高等教育,如果教育带给了我良好的培养,怎么会找个工作就那么难? 中国教育的整体状况,我们个人,无力去改变。
但自己个人的命运,可以奋起自救。
怎么自救?不去指望如今的大学或单位把我培养好,我自己来着手培养一个“好的自己”。
和君王明夫:产融互动的战略思维和君王明夫:产融互动的战略思维2014-10-15 大数据栋察上市公司的战略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产业发展曲线与市值增长曲线二条曲线相生互动的过程。
企业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波又一波的产业演进,构成一条又一条持续相接的产业发展曲线。
每条产业发展曲线都是从零起步,随着企业的一步步增长,曲线越来越平缓,直到最后走向衰落。
持续成功的企业,是在前一轮增长走向衰退之前即开始布局下一轮的增长基础(产品、产业及其对应的资源与能力),待到前一轮增长乏力或衰退之时,新一轮增长已然接力,或蓄势待发或步步为营。
后一轮增长站在前一轮增长积累的资源和能力基础上,将走得更高更强,如此形成增长周期的美妙接力。
与产业发展曲线相对应,市值增长曲线起初平缓,随着企业业绩不断得到验证,市值增长曲线开始逐渐变得陡峭,而且越来越陡,直至走向估值过度。
而市值的陡升和高估,往往成为产业走出下一波制空力量和核打击能力(资金、并购、平台能力、品牌、士气、人才、资源整合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等)的不二神器。
何谓产融互动,没有市值制空,往往走不出新一波的产业增长或者会走得很艰苦。
反之,没有产业第二波、第三波、第四波的反复验证,也无法维持市值曲线的陡峭增长和高估值,制空终将落空。
持续成功的企业,应该是产业发展和市值增长两条曲线的不离不弃、形影相吊、相生互动、螺旋上升。
现实中多数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是:产业曲线第一波走得很好,但是能否走出第二波、第三波,至今还看不清楚;相应地,市值曲线曾经走得非常好,但由于看不到未来的产业增长预期,资金开始撤离,曾经的高市值往往托不住。
1因此对上市公司来说,当前的关键问题是,第二轮增长的产业布局是什么,支撑企业能持续做出第二波、第三波、第四波持续增长的组织能力和文化活力是否具备,如果看不到后面的产业发展曲线,市值曲线迟早会崩溃掉。
而市值萎缩将产生可怕的产业后果和组织阴影,上市公司从此失去未来。
新技术、新经济商业潮流已然形成。
和君⼗⼤感动⼈物评语(4)他,本科读南京⼤学,硕⼠读复旦⼤学,博⼠读北京⼤学,博⼠后进清华⼤学,专业⼀直是管理学。
03年北⼤读博时候⼊学王明夫投资银⾏私塾, 05年私塾毕业进⼊和君咨询,06年任合伙⼈。
07年王明夫私塾闭塾,和君公司创办商学院,他出任商学院副院长,并历任班主任。
2012年和君集团⾸次组建总裁班⼦,他应总裁之邀出任集团副总裁。
同年,他受命创建和君软件,出任董事长。
他还有⼀个从来没有任命过但和君⼈⼼⽬中公认的⾝份:他是和君⾸席经济学家。
私塾创办之始,京城三校北⼤清华⼈⼤的⼀群最耀眼⾼材⽣加⼊私塾,⼀举把私塾的⽣源等级定调在了中国最顶级的智商层次上,他就是定调私塾品级的标志性⼀员。
和君商学院创办之初,很多⽜⼈带着挑战的⼼态来PK,有的是专门来踢场⼦想让和君难堪的,他⼀出场,⽆⼈不服和君有⼈,欲辱和君者⾃取其辱。
他为历届和君学⼦讲授《商学ABC》,以ABC的浅显易懂,勾勒出商学的堂奥和路径,学海⽆涯和书⼭有路,尽在其中。
恍若是,他轻轻⼀拨,众学⼦就迷雾消散,不知云深⼏许、路在何⽅的茫茫商学,瞬间变得疏朗清明、迢迢招引。
他第⼀次登上和君全员培训的讲坛,就艳压群芳,⼀举确⽴了他令⼈⼼悦诚服的思想者地位。
那是在2006年的国庆培训⼤会上,他解读和君原创思想ECIRM模型,提出“1+4”或“2+3”的全新认识:ECIRM五要素,企业家E、资本C、产业I、资源R和管理M,在现实的不同企业中,地位是不⼀样的,有的企业依赖资源⽽⽣斯R为重⽐(如矿业),有的企业凭管理取胜故M为先⽐如充分竞争⾏业,有的企业因处在了⼀个好⾏业所以I是源头,有的企业擅于资本运作则C为活⽔,有的企业则啥都没有就是⼈顶⽤、能够⽩⼿起家变⽆为有化⽣万物,那末企业家E就是唯⼀、就是⼀切。
他指出,真实的企业,不会是5个要素平铺均衡的,应该是1个或2个要素先⾏,然后其他4个或3个要素动态跟进的状态,ECIRM在企业中的事实存在形态是“1+4”或“2+3”,成功的战略思维和资源配置不是⼒量均衡地去完整布局5个要素试图齐头并进,应该是⾸先识别和抓紧那个1或2,放⼤它的优势、做⾜它的强势,死拉硬拽地拉动4或3渐次跟上,在五维要素相互呼唤、逼迫和拉动中实现整体进发和系统优化,最终实现企业从⽆到有、从⼩到⼤、从粗鄙残缺到⾼级完美。
《(王明夫演讲)专业精神、专业品位与专业文化》第一篇:(王明夫演讲)专业精神、专业品位与专业文化专业精神、专业品位与专业文化—谈如何提高投资银行业务竞争力王明夫注。
本文根据王明夫博士xx年2月26日为大鹏证券投资银行作培训时的演讲记录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一、抓客户靠什么。
抓客户靠什么。
有的人靠的是服务精神,是殷勤的服务,以致于客户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给这项业务会感到内疚;有的人靠的是广泛的社会关系,通过上级关系下压的方式获得项目;有的人靠的是公关能力强,靠的是自来熟与酒桌方式。
我们靠什么抓客户,我们靠的是跟客户就经营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的深度对话,捕捉客户的真实需求,把握客户需要的专业服务,在对话的30分钟左右就能把客户深深吸引住。
这里举一个我们如何为龙头股份设计的案例。
xx年上海在纺织行业实行“三名工程”,在这一背景下,龙头股份进行了全面的资产重组与置换,集四大名牌于一身,拥有上海纺织行业最优良的资产。
所有券商去抢后续业务时,基本上提供的都是增发或配股的项目建议书,服务没有什么差异性。
而我们选择的是另外的角度,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筹资并不是龙头股的深层次的需求,它根本不缺钱,而是在全面重组完成后在资本经营中面临的深层次的问题。
如(1)四大名牌优质资产集中到龙头,龙头股份的生产能力大幅增长,如何将产品铺到市场上。
在中国因为社会分工还不成熟,流通领域尚未达到应有的效率,还没有建立起象沃尔玛这样有效的专营流通网络企业,象长虹这样的大企业也必须考虑产品的销售。
作为生产型的企业,龙头股份是不是要象杉杉股份与鄂尔多斯那样建立自己的专营网络。
这恰恰是企业很难把握的,相应的要考虑有关决策性的因素,建立这样的一个全国性的专营网络要多少初始成本。
运营成本多少。
现有的规模与未来的收益能否支撑得起这样的一个网络。
我们在分析杉杉股份与鄂尔多斯专营网络的建立、功能与运营的基础上得1出的结论是,任何一个中等规模的企业都不具备支撑这样一个全国专营网络的能力。
标签:财经进入和君商学院后,有人说我被洗脑了,有人说我被忽悠了,更有甚者说我疯了,对于这些话只能笑笑,因为心底的声音告诉我一一遇上和君是我读书生涯莫大的的一种幸福。
2013年11月10日,在朋友小平的推荐下,我走进了和君商学院长沙班的课程现场,当时是先生讲课,先生主讲的题目是《市值管理与企业成长》,三个半小时犹如醍醐灌顶,那时一种真正的精神享受、知识盛宴,其优秀的企业文化、独特的教学模式和一批志同道合之士深深吸引了我,课后以超乎平时的坚定要求自己必须进入和君商学院,当晚即向和君商学院递交入学申请,自此,与和君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3年11月29日晚,我收到显示来自北京的信息,打开内容如下:恭喜你获得和君商学院六届秋季长沙班现场班的预录取资格!……期间的等待真可谓用煎熬来形容,每天都期望能收到信息,整整19天过后,终于收到了这条信息。
当晚,我正式成为和君商学院预录取学员。
也就当晚,我就收到了班长娜娜的电话,通知我明天上课。
入学后,我发现身边的他们都是如此优秀,SG毕业于湖南大学,应用数学硕士,曾任方正期货研究所投资总监,现任源乘投资管理公司投资总监;NN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世界经济硕士,现为源乘投资研究部骨干成员;TG毕业于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现供职于湖南泰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G毕业于哈尔冰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曾先后供职于一些咨询公司,也曾自行创业,现任福晟地产集团执行总裁高级秘书;TT,中南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为人甚为单纯、讲义气而且非常有想法;QQ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专业硕士,现供职于就职于中粮地产长沙公司;HY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目前已有五年军龄,颇有军人素质;XP,中南大学金融硕士,我的引荐人,哈哈,曾在美国伊利诺力理工大学就读一年,英文非常棒,擅长古典乐器一一古筝,才貌兼备;SG长沙理工大学机械车辆专业博士,做事极为认真负责……不一一介绍了。
关于和君咨询的一些疑问一2008年的分裂(李肃-和君创业,王明夫-和君咨询)“和君创业是国内知名的咨询公司之一,当年曾以四君子而闻名,但是从2008年以来,实际上应该已经经历又一次的拆分,既以李肃为首的和君创业和以王明夫为首的和君咨询,但是两方对于这一次拆分都采用非常淡化的处理,而在网络上和各种媒体上也看不到任何相关的报道和说明。
”根据网上的一些信息来看,中国排在前几家的咨询公司有远卓、新华信、和君和北大纵横等。
这几家公司可以说各有特点,远卓的开始的合伙人都是来自国外的如罗兰贝格、麦肯锡等公司,所以其从开始运作就最规范,国际化的程度相对也最高,新华信属于实用派,而北大纵横则依靠北京大学,具有深厚的学院气息。
今天主要要说的是和君,和君是国内咨询公司中充满理想的一个公司,其抱负从公司的一些宣言,王明夫的一些讲话和著作中都可见一斑。
如果提到和君咨询,则不得不说到当年赫赫有名的和君四君子,他们是王明夫,当年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和收购兼并部总经理,彭剑锋,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教授,包政,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授,李肃,曾经是北京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
和君创业的正式成立是在1998年,是王明夫和李肃共同成立,不过在此之前,其实李肃所在的君创和王明夫任职的君安公司早就有过合作,这也是和君为什么能够形成管理咨询+投资银行模式的原因。
到2000年,由于彭剑锋和包政的加入,和君正式进入四君子时代,这也是他们最好的时期。
这种时期大概持续到了2005年,之后包政和彭剑锋分别独立,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
之后的和君创业就只有了王明夫和李肃两个人。
关于彭和包的离开,从网上还能见到各种资料。
但是在2008年以后,本人发现网上关于和君的网站实际上有两个,一个是以王明夫为主的和君咨询,一个是以李肃为主的和君创业。
后者的网站上董事长是向宏,总经理是李肃。
显然,和君实际上在2008年初的时候,已经又经历了一次大的人事变动,王明夫和李肃已经分拆,从网上能够得到的资料来看,应该是李肃占有了原来公司的主要部分,而王明夫是另起门灶了,显然和君创业的规模要比和君咨询的规模要大的多。
市值时代与产业整合王明夫:市值时代与产业整合主持人刘国芳:今天的演讲嘉宾是王明夫博士。
在我的印象里,王明夫博士在中国有两个开创性贡献:一个是他在1995--1998年任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的时候,带领他的团队开创了中国证券分析的先河。
另外一个是,他这几年领导的和君咨询,成为了中国本土的第一号咨询企业,在麦肯锡、BCG等外资咨询企业的竞争下,和君标志性地树起了本土管理咨询业的旗帜。
今天的点评专家是清华大学的朱武祥教授。
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王明夫先生演讲。
王明夫:很高兴、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在今天这个场合跟同志们汇报和沟通一些看法。
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是“市值时代与产业整合”,内容基本上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话说产业整合,第二,话说市值时代,第三,再来说说市值时代与产业整合之间的关系。
我理解,把产业整合和市值时代这二个话题说清楚了,后面的一个话题也就自然清楚了。
好,现在我们来切入正题。
第一个话题:话说产业整合对此,我从三个方面来展开:1、远望一段北美产业史;2、近观一个中国产业;3、我们关于中国产业的几个基本判断。
1、远望一段北美产业史大概在一战结束以前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即大约1880—1920年这段时间,我称之为“北美产业的摩根时代”。
这个说法,好像在中国是我率先提出来的。
我用这个说法来描述我们对那一段产业史的一种解读,早些年GOOGLE或百度“王明夫”,好像最多的网上信息,都是关于我谈论摩根时代或寻找中国摩根的。
那个产业时代,最重要的背景是二个。
第一个背景是,铁路、通讯及动力发展,为统一大市场和大产业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如果没有电报电话等通讯技术的出现,那么我们并不知道“当地”之外有没有市场,人口怎么样,市场有多大?如果没有铁路和动力,那么外地的原材料运不来,生产的东西运不出去。
所以,在没有铁路、动力和通讯的年代,企业只能地产地销,取当地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只能在当地市场卖。
小地方只能是小市场,市场规模不足,就不可能支撑起大企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