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660.50 KB
- 文档页数:28
信息加工的基本过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信息加工的基本过程,这可有意思啦!你想想看,信息就像一群小精灵,在我们的大脑里跑来跑去。
首先呢,是信息的获取,就好比我们去菜市场买菜,得把各种各样的菜挑进篮子里。
我们的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各种感官就是我们获取信息的小能手呀!要是没有它们,那我们不就像生活在一个黑漆漆的洞里,啥都不知道啦!然后呢,小精灵们被送进了大脑这个大工厂,开始了信息的编码。
这就像是给小精灵们穿上特定的衣服,让它们有了自己的身份标志。
编码让信息变得有意义,我们才能记住它们呀!不然,那不成了过眼云烟,一下子就飘走啦?接下来,信息被存储起来,就像把宝贝放进了保险箱。
大脑里有好多好多的小格子,把信息整整齐齐地放进去。
可别小看了这个过程,要是没存好,等我们想用的时候找不到,那不就抓瞎啦!再之后呀,就是信息的提取啦!这就像是从保险箱里拿出我们需要的宝贝。
有时候我们能一下子就找到,有时候呢,可能得费点劲,在大脑里翻箱倒柜一番。
但当我们终于找到的时候,那感觉,哇,可太棒啦!最后呢,信息被使用啦,就像我们拿着工具去干活儿。
我们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做出决定、创造新的东西。
这多了不起呀!想想看,如果没有信息加工,我们的生活得变得多么无趣和艰难呀!比如说,你要去一个新地方,信息的获取让你知道了路线,编码让你记住了怎么走,存储让你以后还能想起来,提取让你在需要的时候能找到,使用让你顺利到达目的地。
这一系列过程,是不是像一场奇妙的冒险呀!再比如,你学习一个新知识,信息的获取让你听到或看到了它,编码让它变得好理解,存储让你不会忘记,提取让你在考试或者应用的时候能想起来,使用让你变得更聪明更有本事。
是不是很神奇呢!所以啊,信息加工的基本过程可太重要啦!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魔法,让我们能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游刃有余。
我们可得好好珍惜和利用这个神奇的过程,让自己变得更厉害、更有趣、更有智慧呀!这就是我对信息加工基本过程的理解,你们觉得呢?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认知学习论把学习视为个体对事物经过认识、辨别、理解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由既知而获得新知)。
在此历程中,个体学到的是思维方式,也即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的认知结构。
个体运用其已经有的认知结认识、辨别以及理解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增加自己的经验,从而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
2.学习是内发的、主动的和整体性的;是演绎的过程,由普遍到特殊的过程。
3.认知学习理论有两个分支:认知结构学习论,信息加工学习论。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探讨学习过程中内在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例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进而把学习看做是发现的过程(布鲁纳)和有意义的过程(奥苏贝尔);信息加工学习论借鉴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方式,探讨学习的内部加工过程,把学习看作是个体经由感觉察觉、注意、辨识、转换、记忆等内在的心理过程。
一、格式塔学习理论:(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1.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一个人学习的方式,通常是从一种混沌的模糊状态,转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状态,这就是知觉重组的过程。
2.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时又有助于迁移顿悟学习的核心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无关的细节3. 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4. 顿悟学习本身就具有奖励的性质真正的学习常常会伴随着一种兴奋感。
学习者了解到有意义的关系、理解了一个完形的内在结构、弄清了事物的真相,会伴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体验。
二、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1. 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学习是有目的,是趋向于目标,受目标指导的,学习产生于有目的的活动中。
2. 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境和条件,它必须对这些情境和条件因素进行认知,才能学会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利用掌握的手段去达到学习的目的。
3. 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间变量(O),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4. 预期的证实是一种强化(内在强化),有学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强化5. 潜伏学习三、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一)认知表征理论1.动作表征:通过作用于事物来学习和再现表象;2.映像表征:通过形成图像或肖像来表现世界中发生的事件;3.符号表征:通过符号再现世界,借助语言抽象的、间接的、任意的表征世界。
大脑的信息加工与学习过程人类的大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器官,它控制着我们的思维、感觉、行为等等。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人们逐渐发现大脑的信息加工和学习过程是非常精细而错综复杂的,而这种复杂性和精细性对于我们理解自身思维和知识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信息加工是指在大脑中对来自环境和身体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和组织的过程。
人们把它分成了三个阶段:感知、认知和行动。
感知是指感觉神经元接收外界刺激,传递到大脑中的感觉区域,并在此处理该信息,形成感觉信息,如听觉、视觉、触觉等。
认知是指将感知到的信息与大脑内的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形成有意义的知识、理解与判断。
最后,行动是指大脑对认知过程的反应,如动作、语言等。
学习过程是指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样涉及到大脑的信息加工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学会新的事情,还可以优化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和技能。
学习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获取新知识,它与感知阶段有关。
我们通常会利用传感器获取信息,然后将其传递到大脑,这些信息以神经元为单位传递,最终形成了大脑中的可视化、听觉化等信息。
然后在大脑中,这些信息通过连接与整合,形成了复杂的认知过程。
最后,大脑会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在适当的大脑区域,以便未来检索和使用。
第二个阶段是知识加深。
知识加深与认知阶段有关。
重复学习和练习是加深知识的关键。
在反复练习中,相关的神经元会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更加结实的神经回路,这些回路将成为日后依据心理暗示反应产生的神经途径。
此时,我们对这些事物的处理将更为自动化和快速,而无需花费太多的意识力。
第三个阶段是从语义到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是指学到一个新领域的知识能够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去。
这个过程与大脑信息加工过程的许多方面有关,包括语义、记忆和认知控制。
因此,人们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如果掌握得好,大脑的信息整合能力会不断提高,从而增强知识迁移的能力。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一、考情加涅是学习的基本理论中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信息加工理论在陕西特岗考试中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因此,本篇软文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学员理解这部分知识。
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1974年,加涅根据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展示了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流程。
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中,一组很重要的结构就是图上的“执行控制”和“期望”这两个部分。
“执行控制”即已有的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期望”即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这两个结构的作用下进行的。
2.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学习的角度——每个阶段学生要完成什么任务,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1)动机阶段把学习者的期望与实际学习活动联系起来,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Eg:老师在上课之前通过游戏和各种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了解阶段在该阶段,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和选择性知觉。
在知觉过程中,学习者会依据他的动机和预期对信息进行选择,把注意放在那些和自己的学习目标有关的刺激上。
Eg: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老师演示的实验之上。
(3)获得阶段获得阶段指的是所学的东西进入了短时记忆,也就是对信息进行了编码和储存。
教师要帮助学习者采用较好的编码策略,以利于信息的获得。
Eg: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弄明白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这个公式是什么意思。
(4)保持阶段经过获得阶段,已编码的信息将进入长时记忆的储存器,这种储存可能是永久的。
(5)回忆阶段也就是信息的检索阶段,这时,所学的东西能够作为一种活动表现出来。
这一阶段,线索很重要,提供回忆的线索将会帮助人回忆起那些难以回忆的信息。
因此,教师就要提供一些有利于记忆和回忆的线索,教会学生检索、回忆信息的方法和策略。
Eg:通过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帮助学生记忆教师职业道德。
通过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历史朝代。
(6)概括阶段学习者要想把获得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首先要依赖于知识的概括,同时也依赖于提取知识的线索。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学习的联结说),华升(学习的剌激―反应学说),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其基本公式为: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
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
(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
其代表主要有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试误说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基本特点: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注重外部行为的研究。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是在刺激与刺激之间建立联系。
学习是知识的重新组织,即将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结构相互作用,这是学习的本质。
代表人物:沃特海墨等人的完形(格式塔)说、苛勒的顿悟说、米勒等人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托尔曼(认知――目的说),加涅(认知指导说)说和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说。
基本观点: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
即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其公式是:S-AT-R(A代表同化,T代表主体的认知结构)。
客体刺激(S)只有被主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引起对刺激的行为反应(R),即学习才能发生。
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即顿悟,而不是依靠试误实现的。
3.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
人脑好似电脑。
应建立学习过程的计算机模型,用计算机程序解释和理解人的学习行为。
4.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
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它的整体,整体理解有问题,就很难实现学习任务。
5.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信息加工过程概述: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学科,其中信息加工过程是其核心概念之一。
信息加工过程指的是人类在接收、处理和应用外界信息时所经历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本文将探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信息加工过程,并深入探讨其在不同认知任务中的应用。
1. 感知阶段:信息加工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感知阶段,即人类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接收的过程。
感知阶段包括感觉器官的接受和传递,以及大脑对这些感觉信息的处理。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猫时,我们的眼睛接收到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然后大脑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最终我们能够感知到猫的存在。
2. 注意力与选择性加工: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注意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意力是指人类在感知和认知过程中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的能力。
选择性加工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使我们能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筛选出重要的信息。
例如,当我们在嘈杂的环境中与他人交谈时,我们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话中,而忽略背景噪音。
3. 记忆与存储:信息加工过程的下一个阶段是记忆与存储。
记忆是指人类对过去经历和学习的信息的保留和回忆能力。
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是指短暂地保持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长期记忆则是将信息永久性地存储在大脑中的能力。
记忆与存储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学习和认知过程至关重要。
4. 思维与推理:信息加工过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思维与推理。
思维是指人类对信息进行加工、组织和处理的过程,而推理则是基于已有信息进行逻辑推断和判断的能力。
在认知心理学中,研究者通过实验和模型构建探索人类思维和推理的规律和机制,以揭示人类认知的本质。
5. 语言与语义:语言与语义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另一个关键领域。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主要工具,而语义则是研究语言中词汇和句子的意义和理解方式。
通过研究语言和语义,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是如何理解和解释语言信息的。
结论: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理解人类思维和认知的重要途径。
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不同,认知学习理论重在研究学习者对环境刺激(信息)的内部加工过程与机制,而不限于外显的刺激与反应。
该理论强调学习是主动的心智活动,是内在认知表征的形成丰富或改组的过程,而不简单是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
认知理论发端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以法兰克福大学的韦特海默为首。
认知学习理论包括两种倾向:(1)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为加涅和安德森。
(2)认知结构理论。
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儿第一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一,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人是如何加工保持信息的?——阿特金斯和谢夫林提出了记忆模型。
而后加涅提出了学习模型。
我们开始解释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人的学习和记忆包括一系列的信息加工流程,包括从外界接受和采集信息,进行识别编码和保存,在需要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加以应用。
人对信息加工流程进行不断的执行控制时,通过各种策略来调节,促进对记忆信息的获取编码存储提取。
具体过程为:1环境信息(刺激)作用于感受器,进入感觉登记器,形成感觉记忆。
信息在感觉登记器中保留时间很短,在此时间内,人对信息进行最初步加工,通过与具体感觉相仿的具体形象的形式对信息进行编码。
在进入感觉登记器中的众多信息之中,人只对其中的一部分信息给于注意,进行知觉识别,赋予意义,这些信息便进入了短时记忆,新信息得到暂时保存和加工,并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包括抽象的语义和具体的感觉形象)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通常认为只有5~9个信息块,每个信息块可包含很多有联系有组织的信息,人通过把零散的信息组织成更大的有意义单元可扩大短时记忆中保持的信息数量。
(这种把零散的信息组织成更大的有意义的单元的过程称为组块)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也很短,但学习者不断对信息进行重复,就可以使信息保持激活的状态从而在短时记忆里保持更长的时间。
通过对信息的复述,以及对信息进行意义解释,从而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就可把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以便在以后需要时再回忆起来。
简述加涅的学习的记忆的信息加工流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加涅的学习的记忆的信息加工流程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记忆是学习的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息加工的过程和方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信息加工的重要性和信息加工方式的变革。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 ,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2)通过理论学习 ,指导学生实践中能选择适当的信息加工方法及工具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教科版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包含信息加工的过程和方式。
重点是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身边的例子(如校运会比赛项目的成绩处理)总结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因为这些是对本章第二、三节和第四、五章的概括,是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三、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触,甚至使用信息加工的知识,他们对信息加工有一定的了解。
四、教学策略利用任务驱动法,以问题或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加密知识导入(二)讲授新课1、信息加工及其重要性教师活动:前面我们学习了信息的获取,知道从网上下载的信息资料,有一些是不需要加工可以直接使用的,而有一些是必须得进行加工后才能使用的。
为什么呢?生:(思考)师生共同探讨总结(1)原始信息一般情况下处于一种初始的、零散的、无序的、彼此独立的状态,既不能传递、分析,又不便于利用,加工可以使其变换成便于观察、传递、分析、利用的形式。
(2)原始信息鱼目混珠,真假难分,准确与不准确的成分都有,加工可以对其进行必要的,有分析的筛选、过滤和分类,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
加工后的信息更具条理性和系统性。
1974年,加涅根据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如图),这一模式展示了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流程。
即把学习过程比拟为信息的加工过程,其中存在着4次转换过程:1.环境到感觉登记器: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来自学习者的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他的感受器。
感受器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将信息输入至中枢神经系统。
信息最初在感觉登记器中进行编码,最初的刺激以映象的形式保持在感觉登记器中,保留0.25~2秒。
2.感觉登记器到短时记忆:信息在一个感受记录器里短暂停留后由选择性知觉将它转换成可辨认的形式并输入短时记忆。
当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它再次被编码,这里信息以语义的形式储存下来,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也是很短的,一般只保持2.5~20秒。
如果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没有被复述,一般只能保存几秒钟,但是如果学习者做了内部的复述,这样信息在短时记忆里就可以保持长一点时间,但也不超过一分钟。
且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次只能记7+-2个项目。
3.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到短时记忆):经过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编码等,信息还可以被转移到长时记忆中进行储存,长时记忆的信息可重新提取到短时记忆并和其它学习结合成新的知识。
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可能被检索回到短时记忆,这时记忆又被称为“工作记忆”。
当新的学习部分地依赖于对学生原先学过的东西的回忆时,这些原先学习的东西就从长时记忆中检索出来并重新进入短时记忆。
4.记忆提取到反应发生器:当信息从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提取并传递到反应发生器,从而激活效应器(肌肉)时,就导致学习者对环境的、可观察到的习得行为,使观察者得知起初的刺激已产生了预期效果,信息就这样被“加工”,学习者就是这样完成一次学习过程。
与此同时,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中,一组很重要的结构就是图上的“执行控制”和“期望”这两个部分。
“执行控制”即已有的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期望”即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这两个结构的作用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