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话音系及其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254.94 KB
- 文档页数:4
豫剧常用的曲调有哪些(知识点豫剧都有哪些唱腔)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
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封丘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
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
即以封丘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又叫"本地梆"。
其中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多用上五音,豫西调多用下五音祥符调祥符调发源于封丘,是豫剧的母调。
为标准的中州音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
男腔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女腔庄重大方、委婉俏丽。
祥符调唱词通俗易懂,多为7字句或10字句,唱功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流传小生多用假嗓,老生用真嗓、假嗓等,旦角多用假嗓,丑角多用真嗓和假嗓,净多用疙瘩腔,风格清新典雅、悠扬婉转。
代表人物中,旦行有陈素真、马双枝、李景萼、阎立品、桑振君、张岫云、宋桂玲、王秀兰、姚淑芳、王敬先、田岫玲、张水英等;老生有唐喜成;丑行有牛得草、高兴旺等。
豫西调豫西调(西府调),发源于洛阳。
声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生旦净丑多用真嗓,真嗓后挫下压;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
代表人物中,旦行有常香玉、崔兰田、毛兰花、苏兰芳、汤兰香等;老生有三张一周、贾宝须、王遂朝等;武生有王二顺等。
豫东调豫东调发源于商丘。
慷慨激昂,粗犷豪迈。
咬字较重,弦高。
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等特点,真假嗓结合使用,男声粗犷豪迈,多以假嗓、真嗓多交替使用。
代表人物中,老生有唐玉成、杨启超、刘新民、刘忠河、索文化、洪先礼、谢庆军等;小生有赵义庭、黄儒秀等;武生有李国范等;旦行有马金凤、花桂荣、王润枝、司凤英、陈玉英、张秀兰、黄爱菊、张卫华、董芙蓉等;净行(花脸)有李斯忠、吴心平等。
河南封丘方言中的“子”变韵河南封丘方言中有非常丰富的“子”尾变韵。
从语音形式上看,这些“子”尾变韵更倾向于合音,是一种特殊的合音音变;从词语构成角度来说,“子”尾大部分附加在名词后面,也可以附加在动词、形容词、或者短语后面,从而构成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名词化标记。
标签:封丘方言子尾变韵合音音变名词化标记封丘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地处黄河故道。
东临长垣县,南隔黄河与开封市相望,西靠延津县,北接滑县,地处中原官话区。
封丘方言中关于“子”尾词语的子变韵母现象非常突出,它们的变韵形式丰富。
从语音形式看,封丘方言中的“子”尾词语中的“子”在读音上已经没有表现,而是与前一个音节的韵母融合为一个音节,更倾向于合音,我们把它称作特殊的“合音音变”,而子变韵母的读音往往表现为主要元音变韵或变为长音(只有少数名词带“子”,如“金子、银子”等,但这类词不变韵),相当于普通话轻声“子”的词缀与前一语素的合音音变,如:鼻子[piau]、梯子[tiau]、茄子[tiau]、筷子[kiau]。
在词语构成上,“子”尾大部分附加在名词后面,词性保持不变;也可以附加在动词、形容词、动宾词组或数量短语等的后面,这时词性随之变为名词,如:瞎子[ia:u]、夹子[tia:u]、一下子[i iau]。
我们称“子”变韵尾为“名词化标记”,一般表示一类事物的统称。
一、封丘方言的基本韵母和子变韵母(一)基本韵母方言中基本韵母有32个,其中21个都有变韵的形式,封丘方言中的变韵非常多且很有特点(用加横线表示)。
河南新乡方言史及举例新乡方言的特点以及县区之间的差异1.不同县区的发音有所不同,发音在邻近的县区有过渡的现象,但是只要两者都是新乡人大部分都能听得懂对方的方言。
比如新乡县、辉县市发音比较接近;而卫辉市和延津县的西北和西部的部分地区的发音比较接近;原阳县、封丘县、长垣县这几个县的发音比较接近。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在中国,“十里一口音”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2.新乡市区的发音吸收了更多的普通话的元素,除了声调以外更接近普通话,所以外地人一般只要懂普通话都能听得懂;而新乡农村地区由于受外界影响较小,使用方言是一种原生态的东西,更具有乡村味,但是有些词语如果不加翻译的话,外地人可能都不知道说的什么。
下面看正文吧。
新乡市方言史简述明代初年,山西各地曾向卫辉府(当时新乡隶属该府)等地多次大量移民。
由于移民与心向本地人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二者的方言发生了交流与融会,从而导致新乡话的大变化。
所以现代新乡话与陕西某些地域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自15世纪初至1949年的500余年中,新乡一带再未发生过大规模居民流动。
1949年5月新乡解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外地人口的大量流入,引起新乡话的又一次较大的变化与发展。
50年代上海等地工厂内迁,相当数量的工人及其家属迁入新乡;附近县、市各行业的人员也相继进入,也引起新乡语音的变化。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新乡人讲普通话的日益增多,。
上述因素,对祖居新乡的老年人影响较小,对青年人影响较大。
因此,新乡话逐渐分为新老两派。
新派与老派比较,语音变化较大,词汇变化较小,语法基本没有变化。
新乡老城区老派的方言极具特色,故把语音记述范围固定在老城区,将该区老派定为记音对象。
北站区的西部接近辉县口音,东北部接近汲县口音。
均不具新乡特色。
新乡方言(老城区)有26个生母(含零声母),其中zh、ch、sh、r只拼儿化音节,z、c、s[z]只拼非儿化音节;n拼开合,[n]拼齐撮;开头呼韵母自成音节时前加生母;u、ua外自成音节时把韵头u换成生母[v];零声母音节只有合口呼的u、uo和齐,撮两呼.基本韵母共44个(卷舌音r只作儿化韵的韵尾,不和生母相拼,故未计入韵母中),其中8个是促声韵母,其余为舒声韵母.舒声韵母有两个特点:一是元音开口度都不大,复合元音发音时口形变化也较小;二是比为引种”深臻曾埂通”五撮的鼻尾依旧保留,而“咸山宕江”的四撮的鼻尾音脱落,元音变为口鼻音.促声韵收喉塞音[?]尾.古入声字在现代新乡话里多数仍读入声,少数读舒声.另外有少数舒声发生逆变,读如入声.无论是舒声韵还是促声韵,在新乡话与都有韵变形式.儿化韵是韵变的另一种形式.它除了表示细小、青委、确定性词、区别词义和表达喜爱的感情等功能以外,还具有区分平、翘舌的作用。
[收稿日期]2020-06-25[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汉语变音数据库及理论建设研究”(19AZD037)的支持。
作者在第四届语言类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9.7,北京)上宣读时,承蒙张维佳、陈前瑞等先生提出批评意见,谨致谢忱。
[作者简介]李学军(1964-),男,河南内黄人,教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语法研究;郭蒙蒙(1995-),女,河南修武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汉语教育研究。
①张成材:《商县方言动词完成体的内部屈折》,《中国语文》1958年第6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昌黎方言志》(重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
③蒋希文:《赣榆话儿化词的特殊作用》,《中国语文》1962年第6期。
④贺巍:《获嘉方言韵母变化的功用举例》,《中国语文》1965年第2期。
⑤李荣:《温岭方言的变音》,《中国语文》1978年第2期。
⑥徐通锵:《音节的音义关联和汉语的变音》,《语文研究》2003年第3期。
官话方言中的D变音类型李学军1,郭蒙蒙2(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455002)摘要:北方官话方言的D变音研究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张成材对陕西商县方言“动词内部屈折”的报道,至今已有大量的调查报告问世。
本文在全面梳理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语音形式和语法功能两个方面分别对D变音的类型进行了归纳,简要分析了各小类的地域分布及内部特点,并指出了该类语法音变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官话方言;D变音;类型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21)01-0118-07 一、D变音及其空间分布(一)关于“D变音”D变音现象是20世纪50年代全国方言普查时发现并引起注意的。
张成材(1958)报道了陕西商县方言“动词完成体的内部屈折”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60)、蒋希文(1962)则分别报道了河北昌黎方言②和江苏赣榆方言中动词“儿化”的特殊作用③,贺巍(1965)则详尽考察了河南获嘉方言“韵母变化的功用”,并将其中不同于儿化和U化(Z变韵)的变韵系统命名为“D变韵”④。
普通话音系介绍(一)一个语句是由许多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织构成的。
词有的是一个音节的,如“美”;有的是两个音节的,如“祖国”;有的是三个音节的,如“普通话”;有的是四个音节的,如“计算机系”。
那么,音节是什么?它以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一)音节和音素音节音节是自然的语音单位。
人们说话,总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发出来的。
在汉语是,一个音节写下来就是一个汉字。
“我是中国人”五个音节写下来就是五个汉字。
有极少的情况例外,“一下儿”这三个字念实际上是两个音节,“下儿”是一个音节,念“xiàr”。
音素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
它是从音节中分析出来的。
语音,分析到音素,不能再分了,所以它是最小的。
“绿”可以分析出l和û,“红”可以分析出h、o、ng 来。
当然,这种分析,必须具备一定的语音知识才能做到,不过,如果我们把声音拖长念,是完全可以体会得到的。
(二)元音和辅音音素按发音特点成两大类:元音和辅音。
元音发音时,颤动声带,声音响亮,气流在口腔不受到阻碍。
如a、o、u。
辅音发音时,不一定颤动声带(有的颤动声带,如m、n、l,有的不颤动声带,如s、sh、x。
)声音不响亮,气流在口腔要受到不同部位、不同方式的阻碍。
如:b、d、g、c、ch、q、f。
辅音一般要跟元音拼合,才能构成音节。
(三)声母、韵母、声调声母、韵母、声调是我国传统分析汉语单节的结构单位。
它不是最小的单位,因为韵母还有第二层次的结构单位:韵头、韵腹、韵尾。
也叫介音、主要元音、尾音。
声母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
例如:“买mǎi、卖mài、明mæng媚mâi”开头的“m”就是声母。
“二âr”、“矮ǎi”这样的音节没有辅音声母,叫做“零声母”音节。
韵母韵母是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它主要是由元音构成的(鼻韵母有鼻辅音n或ng作韵尾)。
比如:“发达füdá”的a,“机器jÿqå”的i,“电线diànxiàn”的ian就是韵母。
河南话的语系归属以及其特点201621023038 李晨燕汉语国际教育1602班河南话和普通话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当然也有所不同,首先从归属上来说,河南话隶属于中原官话,河南话是中原官话的代表,河南话主要特点是古入声清音声母和次浊声母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因此大多数中国人都能完全听懂河南话,因为河南话与现代普通话的主要区别在于声调的差别,而河南话的专用语很少,中原官话是中原民系和关中民系的母语,汉语官话的一个分支,是以洛阳雅言为核心的中国历代标准音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和发展。
我的家乡在洛阳,洛阳话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语言之一,古代洛阳话做为“国语”在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卓著的贡献。
也就是古代的标准普通话,皇亲贵族等上层人士均以会说洛阳话为荣,认为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十分显赫。
由于汉字作为汉语的载体,是夏、商时期在中原地区形成和成熟的,所以其读音就反映了中原音。
想学会汉字就必须学会读音,于是“读书音”就形成了。
周朝时期,殷商贵族集中在成周,向他们学汉语,因此中原音的传统就被代代传承了下来。
南北朝时期,尽管当时是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但北魏孝文帝为了保护、推广“洛阳普通话”,他毅然迁都洛阳,要求其他少数民族和鲜卑族都穿汉服、学汉语,不但进一步确认了“洛阳音”为标准音,而且直接影响了隋唐的“正音”。
中原官话区包括15个小片,兖菏片,郑开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汾河片,安新片范围广泛,地域多样。
中原官话最常见的调值类型阴平24、阳平42、上声54(55)和去声312,,大部分河南方言的声母跟普通话十分接近,一般在20个左右,其中,晋语区普遍缺少zh、ch、sh、r,豫西三门峡保留有声母ng。
河南话和普通话在词源方面存在着差异,对古语词的继承程度的不同;河南话有一些专用语是普通话没有的。
河南话承传了许多古语词,而且大多是普通话中没有或不常用的。
通渭(平襄镇)方言音系研究通渭(平襄镇)方言音系研究导言方言是指在某一地区使用的特定语言表现形式,是地域、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
方言研究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探究方言的发音特点、词汇差异以及语法结构等内容,有助于了解方言发展的轨迹和语言变迁的规律。
本文将围绕通渭(平襄镇)方言的音系展开研究。
一、通渭(平襄镇)概况通渭(平襄镇)位于中国陕西省兴平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也是方言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
在通渭(平襄镇)方言中,兼具中原官话和陕西方言的特点,并受到周边方言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方言系统。
二、通渭(平襄镇)方言的音系通渭(平襄镇)方言的音系是方言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下面从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对通渭(平襄镇)方言的音系进行介绍。
1. 声母通渭(平襄镇)方言的声母比较接近中原官话的声母系统,但也有一些特殊发音。
例如,“b”、“w”、“m”在一些特定的音节位置上发音清晰,而不是发生变音。
此外,“f”、“v”、“z”、“zh”、“j”这些声母的发音也存在一定的变化。
2. 韵母通渭(平襄镇)方言的韵母有较为丰富的变化形式,包括单韵母、复韵母和儿化韵母等。
其中,单韵母的变化比较明显,例如“i”音可以变化为“ei”、“ie”、“i”、“ü”等多种形式。
复韵母的变化也相对较多,如“iao”音可以变化为“iu”、“io”和“ü”等。
另外,通渭(平襄镇)方言中的儿化韵母变化规律较为复杂,常常受到前后音节的影响。
3. 声调通渭(平襄镇)方言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声调变调现象比较常见,具体表现为轻声、重音等。
三、通渭(平襄镇)方言的特点通渭(平襄镇)方言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音变丰富通渭(平襄镇)方言中的音变现象较多,一个字在不同的发音环境下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读音。
这反映了方言中的音变规律,并与周边方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声调变调现象通渭(平襄镇)方言的声调变调现象较为突出,表现为轻声和重音的使用。
《北方方言的音系认知分析——以郑州方言与北京话的声母为例》篇一一、引言方言是语言在地域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独特表现形式。
作为中国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方言以其独特的音系特点,反映了各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
本文以郑州方言与北京话的声母为例,对北方方言的音系进行认知分析,旨在探讨其声母系统的特点、差异及认知规律。
二、郑州方言与北京话的声母概述1. 郑州方言声母特点郑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其声母系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郑州方言的声母多以辅音开头的音节为主,辅音与元音的组合较为丰富。
在发音上,郑州方言的声母多带有一定的喉部动作,如喉塞音和喉擦音等。
此外,郑州方言的声母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如某些特定的音位变异和语音音调的独特性。
2. 北京话声母特点北京话作为北方官话的代表,其声母系统同样具有鲜明的特点。
北京话的声母发音清晰、准确,多以辅音开头的音节为主,辅音与元音之间的组合较为规范。
在发音上,北京话的声母具有较高的音质标准,且声母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
三、郑州方言与北京话声母的差异分析1. 声母数量的差异郑州方言与北京话在声母数量上存在一定差异。
郑州方言的声母数量相对较多,包括一些特殊的喉部动作音;而北京话的声母数量相对较少,但每个声母的发音都较为清晰、准确。
2. 发音方法的差异在发音方法上,郑州方言与北京话也存在一定差异。
郑州方言的某些声母在发音时需要一定的喉部动作,如喉塞音和喉擦音等;而北京话的声母则更注重辅音与元音之间的清晰组合,发音方法相对简单。
3. 地域性特征的差异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郑州方言与北京话的声母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特定音位的变异和语音音调的独特性上。
例如,某些特定的声母在郑州方言中较为常见,而在北京话中则较少出现;反之亦然。
四、北方方言声母系统的认知规律1. 语音感知与记忆对于北方方言的声母系统,人们在感知和记忆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来说,人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发音清晰、准确的声母;而对于那些发音较为复杂、难以区分的声母,则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记忆来巩固。
原平沿沟话的语音调查研究学生姓名:指导老师:摘要:原平沿沟方言属于原平北乡方言的重要一支,前人对之也研究较少,目前尚未有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这篇论文从本人的母语出发,以原平沿沟话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此种方言语音方面的调查、记音和研究,呈现出原平沿沟方言音系的主要面貌,总结出自身的发音规律和特点。
方言是文化的载体,对我们了解地方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对此种方言的描写和分析,为进一步的了解原平方言乃至晋语的发展变化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关键词:原平沿沟话语音规律特点意义Pronunciation research on Yuanping city Yan Gou Xiang’slanguageAuthor’s Name: Tutor:ABSTRACT:Yuanping city Yan Gou Xiang’s dialect which belongs to the north of Yuanping dialect is an important one, there is less research on the predecessors,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is not yet a system. This paper from my mother tongue, with the local langu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 hope that it can show the main features of Yuanping city Yan Gou Xiang’s dialect, summed up its own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investigation, sound recording and research on this kind of dialect phonetics. Dialect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a very important local culture. I hope that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ialect,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it can provide valuable data for development of changes in the original language and the part of the square.KEYWORDS:yuanping city Yan Gou Xiang’s dialect; prononciation; law; characteristic; significance目录导言 (1)一、原平沿沟话的音系 (1)(一)声母 (1)(二)韵母 (2)(三)声调 (3)二、同音字简表 (3)三、原平沿沟语音同北京语音的比较④ (23)(一)声母的比较 (23)(二)韵母的比较⑤ (25)三、声调的比较 (29)注释 (30)参考文献 (31)导言原平县位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北面,东临五台,西靠宁武,南同定襄、忻州接壤,北与朔州、代县毗连。
浅析洛阳方言和普通话发音的差异[摘要]:洛阳方言属北方方言,语音发音与普通话接近,但也有一些不同点。
洛阳方言的声母和普通话相比较,除z c s 和zh ch sh 、尖音和团音、个别零声母外,其它声母的使用情况与普通话大体相同,差异不大。
在洛阳方言中,有39个韵母,但是这些韵母在与声母相拼时,有些发生了差异,甚至有些韵母变异较大。
洛阳方言的声调有四种调类,但对应的调值与普通话不同,因此,洛阳方言同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调值的差异上。
古入声字在洛阳方言已不存在,调值的分派有一定的规律。
[关键词]:洛阳方言普通话发音差异声母差异韵母差异声调差异[前言]: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
洛阳辖6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分别是: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廛河区、洛龙区、吉利区、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
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总人口657万(2009年),市区人口147万。
廛河区和老城区是旧市区,居民多是本地人,大多说洛阳方言;涧西区、吉利区是工业区,外来人员占多数,98%说普通话;西工区、洛龙区是新区,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语言杂乱;洛阳市辖县人口多为本地居民,以方言为主。
洛阳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
在演变过程中,受战争、迁徙的影响而与其他民族的语言以及其它方言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语音状况。
在中国历史上,洛阳先后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后梁、后唐等朝代的都城。
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方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作为“雅言”对全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六中说:“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大”。
此话真实地反映了宋代及宋代以前,洛阳方言在全国语言中的地位。
洛阳方言属北方方言,洛阳市区的廛河、老城、洛龙区,以及下辖的一市八县(除洛宁外)都以洛阳方言为交流工具,洛阳方言语音发音与普通话发音接近。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方言声韵调归纳作者:赵亚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7期摘要:陕县方言隶属中原官话,本文主要介绍陕县东部方言声、韵、调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陕县方言;声母;韵母;声调。
作者简介:赵亚丽(1986—),女(汉),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西北大学硕士,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的有关研究。
一、概述陕县位于东经110度01分—111度44分,北纬34度24分—34度51分,处于豫秦晋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地带,属河南省三门峡市管辖。
北临三门峡市湖滨区、山西省平陆县,南接洛宁县,西临灵宝市,东接渑池县。
陕县地势南高北低,东峻西坦,地貌基本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原川四种类型。
县内通行汉语,隶属中原官话。
本音系记录的是位于陕县东部的观音堂镇方言,发音合作人刘伟,1987年出生于观音堂镇,学生,汉族人;另一发音人张娇,1985年出生于观音堂镇,工人,汉族。
二、声、韵、调(一)声母对陕县话声母进行音位归纳后可以得到23个,按发音部位排列如下:说明:(1)声母tɕtɕʰɕ发音部位偏前。
(2)零声母开口呼音节中,以a开头且a单独出现在韵尾-n、-i、-o之前,实际发音时要在韵母前加舌面后鼻音ŋ作为声母;齐齿、合口、撮口呼音节开头带有轻微的唇舌同部位摩擦。
(3)将/n/、/nJ/归纳为一个音位/n/;将归纳为一个音位。
(二)韵母对陕县话中韵母进行归纳共36个,如下:说明:(1)元音a作单韵母时或者在i、u后单独出现时为;在韵尾-o、-N前偏后,为A;在韵尾-i、- n前偏高,为Q。
(2)元音e偏低,为。
元音o偏低,唇形略展,为。
元音ə在k、kH、x后面时,偏后偏高,为。
元音i、u、y作单韵母时偏高;i作韵尾时偏低,为I或E;在陕县话中,u作单元音时,后面有一个略展的音尾o,这里忽略不计,u作韵尾时偏低,为U。
(3)在陕县县东话中,前鼻音不明显,只出现鼻化现象。
因此,在陕县话里,an一律为Q),为了统一化,表示为a)。
河南新乡方言史及举例新乡方言的特点以及县区之间的差异1.不同县区的发音有所不同,发音在邻近的县区有过渡的现象,但是只要两者都是新乡人大部分都能听得懂对方的方言。
比如新乡县、辉县市发音比较接近;而卫辉市和延津县的西北和西部的部分地区的发音比较接近;原阳县、封丘县、长垣县这几个县的发音比较接近。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在中国,“十里一口音”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2.新乡市区的发音吸收了更多的普通话的元素,除了声调以外更接近普通话,所以外地人一般只要懂普通话都能听得懂;而新乡农村地区由于受外界影响较小,使用方言是一种原生态的东西,更具有乡村味,但是有些词语如果不加翻译的话,外地人可能都不知道说的什么。
下面看正文吧。
新乡市方言史简述明代初年,山西各地曾向卫辉府(当时新乡隶属该府)等地多次大量移民。
由于移民与心向本地人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二者的方言发生了交流与融会,从而导致新乡话的大变化。
所以现代新乡话与陕西某些地域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自15世纪初至1949年的500余年中,新乡一带再未发生过大规模居民流动。
1949年5月新乡解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外地人口的大量流入,引起新乡话的又一次较大的变化与发展。
50年代上海等地工厂内迁,相当数量的工人及其家属迁入新乡;附近县、市各行业的人员也相继进入,也引起新乡语音的变化。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新乡人讲普通话的日益增多,。
上述因素,对祖居新乡的老年人影响较小,对青年人影响较大。
因此,新乡话逐渐分为新老两派。
新派与老派比较,语音变化较大,词汇变化较小,语法基本没有变化。
新乡老城区老派的方言极具特色,故把语音记述范围固定在老城区,将该区老派定为记音对象。
北站区的西部接近辉县口音,东北部接近汲县口音。
均不具新乡特色。
新乡方言(老城区)有26个生母(含零声母),其中zh、ch、sh、r只拼儿化音节,z、c、s[z]只拼非儿化音节;n拼开合,[n]拼齐撮;开头呼韵母自成音节时前加生母;u、ua外自成音节时把韵头u换成生母[v];零声母音节只有合口呼的u、uo和齐,撮两呼.基本韵母共44个(卷舌音r只作儿化韵的韵尾,不和生母相拼,故未计入韵母中),其中8个是促声韵母,其余为舒声韵母.舒声韵母有两个特点:一是元音开口度都不大,复合元音发音时口形变化也较小;二是比为引种”深臻曾埂通”五撮的鼻尾依旧保留,而“咸山宕江”的四撮的鼻尾音脱落,元音变为口鼻音.促声韵收喉塞音[?]尾.古入声字在现代新乡话里多数仍读入声,少数读舒声.另外有少数舒声发生逆变,读如入声.无论是舒声韵还是促声韵,在新乡话与都有韵变形式.儿化韵是韵变的另一种形式.它除了表示细小、青委、确定性词、区别词义和表达喜爱的感情等功能以外,还具有区分平、翘舌的作用。
山西临汾十七县市方言声母特点作者:刘丹丹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7年第06期摘要:本文在田野调查所得的66个方言点材料及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对古全浊声母、端组、精知章庄、日母、见晓组等的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进行描写和分析。
关键词:临汾十七县市方言声母读音类型地理分布一、引言笔者对临汾的66个方言点进行了田野调查,其中重点方言点17个,一般方言点49个。
总的来看,临汾各方言点中声母数量最少的是20个(包括零声母),如隰县下李、隰县黄土等。
多数方言点,如临汾城关、浮山寨疙瘩、蒲县山中、大宁徐家垛、安泽冀氏、临汾河底、洪洞三交河、洪洞山头、洪洞明姜、翼城隆化、翼城西阎、蒲县黑龙关、古县石壁等,声母数量均为24或25个(多[v]声母)。
声母数量较多的几个方言点,如临汾贺家庄、临汾一平垣、翼城城关、浮山响水河、乡宁光华、襄汾邓庄等,声母数量为27个,吉县柏山寺、吉县屯里、吉县城关、乡宁枣岭等方言点的声母数量为28个。
声母数量多的方言点一般是多出[pf、pfʰ、tʂ、tʂʰ、ʂ、ʐ]等声母。
下面主要讨论古全浊声母、端组、精知章庄、日母、见晓组等有特点的一些现象,与官话相近的不再讨论。
二、全浊声母总的来看,临汾方言中古全浊声母今塞音、塞擦音的字不论平仄大都与同部位的次清声母合流,读送气音。
部分仄声字白读送气,文读不送气。
邪、船、禅、崇母部分平声字白读擦音,文读塞擦音。
相应的例字如表1、表2:(“/”前为白读,后为文读,下同)。
现对中古全浊声母今塞音、塞擦音的字进行具体分析。
(一)古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平声字的今读类型以下是《山西临汾十七县市方言研究调查条目》中的48个古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平声字:驮~起来茄婆瘸爬茶锄抬才排豺牌柴皮池奇锤桃瓢瞧条头稠愁潭甜钱缠团全船贫存群糖墙长~短狂疼层凭棚丛虫晨纯尝承以上例字主要读送气音,只有在襄汾城关、襄汾汾城两个方言中存在部分平声字白读不送气、文读送气的现象(这两个方言点仄声字读音情况与其他方言点相同)。
开封方言语音的性别差异语言的性别差异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社会,是语言社会变体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性别差异表现在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各方面,本文在总结开封方言音系特点的基础上,试从社会经济和文化心理层面分析语音性别差异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标签:方言语音性别差异普通话一、绪论语言的性别差异是指男女在使用同一种语言或方言时表现出来的差别。
这种差异是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社会的客观事实,是语言社会变体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影响语音的因素有两种,一是生理因素,二是社会因素。
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了男性与女性语音的差异。
开封方言的语音系统在声、韵、调方面和普通话存在较大区别,有着自己的特点。
但随着近年来普通话的普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开封方言语音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受普通话影响较大的是中青年人,尤其以青年女性最为显著。
她们所说的开封方言已和过去不同,产生了语音上的变异,从而造成了女性与男性发音上的不同特点。
二、开封方言语音的特征(一)声母分尖团音《辞海》《词源》《现代汉语词典》等多部辞书对“尖团音”做了注释,杨剑桥在《尖团音辩释》一文中在以前众多释义的基础上重新定义,较为全面和准确。
他认为:尖音指古代精、清、从、心、邪五个声母,跟、或以、起头的韵母相拼而成的音节,如精[tsiŋ]、青[ts ‘iŋ]、星[siŋ];团音指古代见[k]、溪[k‘]、群[ɡ]、晓[h]、匣[ɤ]五个声母,跟[i]、[y]或以[i]、[y]起头的韵母相拼而成的音节,如经[kiŋ]、轻[k ‘iŋ]、兴[hiŋ]。
豫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比较研究袁蕾(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河南新乡453000)摘要:豫北方言属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的一支,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现在的豫北方言语音独具特色,为我们研究古今语音的演变规律提供了活的资料。
按照现在有无入声,把豫北方言区大致划分为豫北方言入声区和豫北方言非入声区。
我们把豫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从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对豫北方言中存在的普遍且突出的语音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豫北方言;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入声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豫北方言区,指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它地处中原腹地,西邻晋东南,南接郑汴洛,东连鲁西南,太行山脉由北向南横亘西部。
由于豫北方言区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历史上战乱频繁,牧野大战、张良刺秦、陈桥兵变等许多重大事件在此发生,人口流动极大。
豫北方言区春秋属卫,战国属魏,隋文帝开皇六年设置新乡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可谓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由于这些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现在的豫北方言语音独具特色,为我们研究古今语音的演变规律提供了活的资料,但也给我们学习普通话,进行方言辨正增加了一定难度。
总体来看,豫北方言属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的一支,按照现在有无入声,大致可把豫北方言分为两区:一为豫北方言入声区,指京广沿线及以西地区(孟县除外),方言中仍保留着入声,这些地方主要包括安阳、新乡、焦作、济源等地。
二为豫北方言非入声区,指京广线以东地区,现在方言中已没有入声,这些地方主要包括原阳、长垣、濮阳等县市。
另外,豫北方言区除入声区和非入声区外,个别地方还保留着入声色彩,我们权且称之为入声过渡区。
本文试把豫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进行比较,对豫北方言的语音规律进行探索分析。
一、豫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声母比较总体看来,豫北方言区的各小方言区大都具有普通话的21个声母和零声母,其中豫北方言也具有普通话[m]、[n]、[l]、[ʐ]四个浊声母,同时和普通话一样不具有和[p]、[t]、[k]、[ʨ ]、[t ʂ]、[ts]、[s]相配的浊声母,清浊一致。
河南封丘方言的动词变韵
张娜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11)005
【摘要】普通话中常用"了1"来表示动词的完成体,但在河南省的封丘方言区中动词后的"了"在口语中基本是听不到的,而是通过动词变韵来实现,是一种合音音变,变韵特点是主要韵母向着央元音的方向转变,在运用中大部分是"V+数量短语(或方位词语)"的表达.
【总页数】2页(P230-231)
【作者】张娜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2
【相关文献】
1.河南武陟方言的子变韵及其形成与发展 [J], 牛顺心
2.河南开封方言子变韵问题小议 [J], 李晶
3.Z变韵从长音型向融合型转化进程初探——以淇县、封丘方言为例 [J], 张慧丽
4.长葛方言动词变韵的韵律形态研究 [J], 赵博文;王丽娟
5.河南封丘方言中的"子"变韵 [J], 张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