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县古为豫州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9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余缙《大观堂文集·御史余公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公名缙,本朝壬辰成进士..,授封丘令。
时豫州遭流寇蹂躏,决河败城郭宫室。
封其属邑,郊鄙相望。
于是招流亡,辟污莱,革耗羡,省徭役,疏刑狱,缉逃人,洁己爱民,邑骎骎有起色。
先是有开垦加级令适制府李公巡行公委曲导至荒区百姓遮诉公具道其故乃得疏豁数千金。
延津与封接壤,例应协济邮驿,受役者裹粮数百里外,饥且劳,废耕牧。
公议与以刀布,而倩津人办事,上下安之。
是时,河决荆隆口,封亦受巨浸。
公与河渠使者议,引支河以分水势,筑遥堤以护民居,均堡夫以防溃溢,清滩地以业穷民,禁采青以杜骚扰。
使者善公策,河乃无患。
世祖章皇帝召试,授御史。
时上亲御.乾纲。
条奏竞达御前,如:“三藩家口滋蕃,渐成尾大不掉;抚臣故有兵柄,宜复给部甲。
”癸丑冬,滇南..倡逆,闽粤告变,皆恃其户口殷众,识者叹公之先见,恨不早用公策。
浙大帅自明州移越,值夫已氏①初至,骄横黩货,奸人倚之,张皇作威福,道路以目。
公特疏纠参,悉达民困状。
上闻震怒,勘问得实,遂罢斥骄帅,选廉能代之,后仍撤归明州。
巡视长芦盐务,公疏:“裕商,所以经国。
今私贩皆高牙大纛,实旗人曲庇狡狯,仅仅指摘一二沟洫之余,是舍豺狼而问狐狸也。
销引上课.,故事也。
生齿有繁简,年岁有丰歉,须通融代销②,商民交益。
若夫负贩肩挑,茕茕觅食,似当弛禁,以沛皇仁。
”皆报可。
同官雅知公廉而任事,敬礼有加。
京师有作隐语示祸福者,人争奉之为仙。
公曰:“此妄男子耳!左道惑众,宪章具在,胡为惑之?”将进纠劾,劝者力止。
未几,果以妖言伏诛。
公之持正多如此。
(选自《大观堂文集·御史余公传》,略有改动)[注释]①夫己氏:即某人。
②通融代销,指盐的运销过程中滞销处引导到畅销处代为销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是有开垦加级令/适制府李公巡行/公委曲导至荒区/百姓遮诉/公具道其故/乃得疏豁数千金/B.先是有开垦加级令/适制府李公巡行/公委曲导至荒区/百姓遮诉公/具道其故/乃得疏豁数千金/C.先是有开垦加级/令适制府李公/巡行公委曲/导至荒区/百姓遮诉公/具道其故/乃得疏豁数千金/D.先是有开垦加级/令适制府李公巡行/公委曲导至荒区/百姓遮诉/公具道其故/乃得疏豁数千金/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指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促织》中的成名并没有获此出身。
新乡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期间全市大部分区域进入仰韶、龙山文化时期。
尧、舜时期,我国分为九州,全地域今之新乡、获嘉、卫辉市、辉县市、新乡市区属冀州,今之延津、封丘、原阳县西部属兖州,长垣、原阳县东部属豫州。
二、夏商全区是夏族活动的中心区域。
夏末有名的鸣条之战,就是在封丘进行的,最后桀败,夏亡。
全区大部属畿内地;小城邑有牧(今卫辉市北)、凡(今辉县市南樊城)、宁(今获嘉县西)、鸣条(今封丘县东)、封父(今封丘县西)等。
三、武王灭殷分殷畿内地为三个诸侯国,。
即武王之弟管叔封于庸城(今市区、新乡县、卫辉市一带),蔡叔封于卫(今滑县、淇县一带),霍叔封于邶(汤阴县东)。
武王死后,全区即为卫地。
四、春秋时期西周出现了诸侯林立的局面。
今新乡市区、新乡县、卫辉市、辉县市、获嘉、封丘、长垣和延津北部当时属卫,延津南部及原阳属郑。
晋、楚城濮之战后,晋国逐渐称霸中原,本区全属晋土。
五、战国时期七国争雄,连年征战。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今新乡市区、新乡县、卫辉市、辉县市、获嘉、原阳、延津属魏,封丘、长垣先属韩,继尔属魏。
公元前266年后,全区均属秦有。
六、秦国时期秦统一中国。
属三川郡的有修武、汲(今卫辉市和新乡县北部,另说属东郡东境)、共(今辉县市)、卷(今原阳西)和阳武(今原阳)。
属东部的有酸枣(今延津,另说先属三川、后属东郡)、平丘(今封丘东)、长垣。
七、西汉时期全区当时设12县,分属2部、4郡。
属司隶部何内郡(郡治怀县)的有汲(今卫辉市和新乡县部分)、共(今辉县市)、获嘉(始置,今新乡市区及新乡县西南部)、修武(今获嘉)4县。
属司隶部河南郡(郡治洛阳)的有原武、阳武和卷(今原阳西)3县。
属兖州刺史部陈留郡(郡治陈留)的有封丘、平丘(今封丘东部)和酸枣、长垣4县。
属兖川刺史部东郡(郡制濮阳)的有燕(今延津城东北)。
八、东汉时期除司隶部改为司隶校尉部,河南郡改为河南尹外,其他与西汉大体相同。
九、三国时期全区属魏。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八河南省何宗海河南省地处中国中部,黄河中下游,是置省较早的行省之一。
以地处黄河之南而得名。
西汉时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地名的开始。
因河南在《禹贡》九州中为豫州地,简称“豫”。
春秋属秦、晋、楚、宋、卫、郑、陈、蔡等诸国。
战国属韩、魏、赵、楚等诸国。
秦时分属三川、颍川、南阳、河内、陈郡、东郡和砀郡 7 郡。
西汉承秦制,设郡、县两级,并实行分封诸侯王国与中央直辖的郡交错分布,又将全国分为司隶校尉部及13州刺史部。
时分属司隶校尉部及豫、兖、荆、冀4州,并设有弘农、河内、河南、颍川、汝南、陈留、南阳和魏郡及淮阳、梁国 2个诸侯王国。
东汉都洛阳,实行州辖郡,郡统县,分属司隶校尉部及豫、兖、荆、冀、扬5州,设有弘农、河内、颍川、南阳、汝南、陈留、东郡、魏郡等郡及陈、梁2国。
三国时属魏,先都许州(今许昌),后迁洛阳,实行州、郡 ( 国 ) 、县3级行政区划。
设有12郡和梁1国。
西晋都洛阳,境内有18郡国。
南北朝时,分属于北魏和南齐。
北魏设8州26 郡;南齐设3州12郡。
隋代设20 郡 ( 州 ) 。
唐时洛阳为东都,分属京畿及河南、河北、淮南、山东南等道,领有21州郡及河南1府。
五代时,梁、晋、汉周4朝都汴 (今开封 ),后唐都洛阳。
境内多数称州,少数称军、府。
北宋建都汴梁 ( 今开封 ) 。
境内设有京东、京西、河北诸路,路辖有府、州,有些军、监也隶属于路。
南宋南迁后以淮河与金为界,大部属金。
元代置河南、江北等行中书省,行使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管理职能。
元代置河南、江北行中书省,辖区包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
时境内黄河以北地区属中书省,黄河以南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
明代将黄河以北怀庆(今河南省沁阳一带)、卫辉(今河南省卫辉、辉县一带)、彰德(今河南省安阳一带)3府划入,置河南布政使司。
清朝恢复行省。
[1]晚清的河南省,辖区东界江苏、安徽2省,西连陕西省,南抵湖北省,东北邻直隶、山东2省,西北与山西省接壤。
精心整理三国时期全图司州兖州、豫州、扬州青州、徐州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四幅,简图一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五年)的疆域政区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
魏蜀吴三国境内画出州界、州治、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治所以及所辖部分属国的首府。
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六、蜀汉设庲降都督,统南中七郡,仍隶属于益州。
分幅图益州分南部、北部二幅,南部幅七郡即庲降都督所辖。
南北部各郡之间仍作郡界,不作州界,都督治所建宁郡仍用郡治符号,加注庲降都督四字。
七、魏吴境内设有各级农官,皆画出其治所,注出全称;多数相当于县,即作县级处理,少数作聚邑处理,惟吴毗陵典农校尉领县比郡,作郡级处理。
十二、水系泽薮除采用《三国志》记载外,一概以《水经》为据。
十三、鲜卑等部简图一幅,以公元236-262年(魏青龙四年至景元三年)为准,画出诸部鲜卑及西北诸部以及境内着名山川和庭帐城邑等;附盛乐附近插图一幅。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1)希望有纯古代图,现代地名以只标注主要参考点和主要河流6)能否以图标明各州郡的疆界以便观看。
7)图可分专业业余两种,专业地图多标一些地名,和经纬坐标。
水域的主要问题。
1)凉洲汉立时曾有西海,按记载应该有比今天更大的湖泊存在。
2)荆一带云梦泽应尚有遗迹,洞廷的面积也远比今日为大。
余里”,始形成东汉大河,也就是《水经注》以及唐《元和郡县志》所载的大河。
东汉大河的位置较西汉大河偏东,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东行,复蜿蜒于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滨县之南入海。
距海里程比西汉大河短,河道也比较顺直,东汉以后河水含沙量又相对有所减弱。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这条大河稳定了八百多年,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其间很少有决溢发生,也无大的改流。
因此,魏、晋、南北朝各史多不志河渠,《隋书·地理志》也没有黄河经行的记载。
【TOP108】新蔡县新蔡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淮河流域,两省四市六县交界处。
【Top107】社旗县社旗县是全省首批对外开放县;全国商品粮食基地县;全省外派劳务基地县;全省农民工培训基地县。
【Top106】淮阳县淮阳地处周口市腹心地区,历史悠久,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Top105】杞县杞县位于河南省东部,隶属七朝古都开封市,是农业大县,素有“中原粮仓”之美称。
【Top104】台前县台前县是河南省濮阳市管辖的县级行政区。
【Top103】兰考县兰考县位于中原腹地,河南省东部,西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汴京(东京)城开封府,东连豫东重镇----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商丘。
【Top102】太康县太康县,东临商丘市的柘城、睢县,北连开封市的通许、杞县,西与扶沟、西华毗邻,南与淮阳接壤。
【Top101】商水县商水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属周口市。
【Top100】正阳县正阳县位于驻马店市东南部,地处淮北平原,南与罗山、信阳隔淮河相望,东邻新蔡、息县,北靠汝南、平舆,西与确山接壤。
【Top99】睢县睢县位于华北平原南端,河南省东部,属于商丘管辖,古称襄邑,辖8镇12乡,面积926平方公里。
睢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Top98】内黄县内黄县位于河南省北部,隶属河南省安阳市。
东接濮阳、清丰,南接滑县、浚县,西连安阳、汤阴,北邻河北省魏县。
【Top97】汝南县汝南,古属豫州,豫洲为九洲之中,汝南又居豫洲之中,故有“天中”之称。
【Top96】柘城县柘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商丘市西南部,东北与商丘市睢阳区交界,北距商丘市区50公里,西距郑州市220公里。
【Top95】封丘县封丘县在河南省的东北部。
东经114度14分至114度46分,北纬34度53分至35度14分。
【Top94】卢氏县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边陲,与陕西省的洛南、丹凤、商南三县接壤,横跨崤山、熊耳山、伏牛山三大山脉,以熊耳山为界,南部为长江流域,北部为黄河流域。
豫州文化常识
豫州历史词典解释:
①古九州之一。
《书·禹贡》:“荆、河惟豫州。
”《周礼·职方》、《尔雅·释地》:“河南曰豫州。
”“荆”即荆山,在今湖北南漳西;“河”指黄河。
②西汉十三刺史部之一,察郡国四,约有今淮河以北,南、北汝河流域以东的豫东、皖北和江苏丰、沛二县地。
③东汉州治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三国魏治安城(今河南汝南县东南),西晋治陈县(今河南淮阳县)。
东晋、南朝屡有移徙,最北治悬瓠城(今汝南县),最南治邾城(今湖北黄冈市西北)。
辖境伸缩不常,最大时相当今江苏、安徽长江以西,安徽望江县以北的淮河南北地区。
北魏治悬瓠城。
北周大象二年(580)改为舒州,旋仍为豫州。
隋大业元年(605)因改洛州为豫州,乃先后改此豫州为溱州、蔡州。
地处中原冲要,为东晋南北朝时军事重地。
④十六国时后赵、前燕置豫州,镇许昌(今河南许昌市东);前秦置豫州,初镇许昌,后移镇陕城(今河南陕县西),又移镇洛阳(今洛阳市东北);后燕置豫州,镇洛阳,亦曾与兖州并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夏置豫州,镇李润堡(今陕西大荔县北)。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中的地名古今对照(注:按地名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序)宁陵: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宁陵县。
宁陵县在楚汉时期属于豫州(今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地区),是项羽和刘邦争夺的重要区域之一。
魏地:主要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大部和山西东南部。
在楚汉时期,魏地的范围大致对应于战国时期的魏国领土,主要包括今天的河南大部和山西东南部。
陈: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
这里不仅是陈国的旧址,也是楚汉时期的重要战略要地。
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历史上曾三次建国、五次建都,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临济:章邯和魏王在临济交战的临济位于河南省封丘县东。
梁地:主要位于今河南商丘一带。
在楚汉时期,梁地是指梁国的领土范围,梁国的国都设在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其地理位置在洛阳东南八百五十里。
河东:项羽迁徙魏王豹于河东的河东位于山西省临汾市。
楚汉时期的河东地区大致位于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部,具体包括运城和临汾一带。
平阳:在楚汉时期,平阳是河东郡的一部分,具体位置在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市西南。
临晋:位于今天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
彭城:位于江苏省徐州市。
西楚霸王项羽曾以彭城为都。
唐朝时改为徐州。
荥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
荥阳故城始建于战国时期,位于荥泽西岸荥水之阳,东有鸿沟通淮泗,北依邙山临黄河,南面遥望京索,西过虎牢接洛阳,是南北交通的要冲,东西往来的孔道。
河津:魏豹绝河津叛汉的河津,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的西北角,汾河和黄河汇流的三角地带。
具体来说,河津东迎汾水与稷山县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市相望,南有台地与万荣县毗连,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乡宁县接壤。
昌邑:砀郡昌邑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
巨野县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巨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鲁西南最大的淡水渔业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巨野县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巨野泽:山东菏泽市巨野县北部。
巨野泽亦名大野泽、钜野泽、广野泽,是上古九泽之一,故址在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北。
我的故乡在河南省封丘县。
这是豫北黄河岸边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县,在全国1700多个县里面可以说是悄无声息、默默无闻,甚至在河南省108个县里面也是不声不响、知之者甚少。
它至今还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现在这里的老百姓大多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它用贫瘠的土地养育了世世代代质朴善良、勤劳诚恳的家乡人。
虽然这里依旧很贫穷,但是我的心却会永远萦绕于此,今生今世再也没有这样一个地方让我心动。
虽然我没有丰厚的资财捐助乡里,也没有显赫的权势造福桑梓,但是我有一颗拳拳之心和一介布衣之忧,我很早就想写写我的家乡,让人们能够了解它的历史,关注它的未来,今天终于凑齐了点资料,我要用我的笔写下我想要说的话,虽然不甚全面,但是也希望老乡们能理解我的心,更希望你们和我一起来关注咱们的家乡。
说到封丘就不能不说黄河,黄河流经封丘大约有五六十公里,只占了黄河总长度的百分之一而已,但是就是这百分之一的长度给我们带来了极度的苦难。
中国人把黄河亲切的称为母亲河,但是这位母亲在这里却是喜怒无常、暴戾无度。
据我所知从先秦到解放前约三千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达到了惊人的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大的改道也有二十六次。
封丘也经常被这位母亲时而扔在南岸,时而又把它丢在北岸。
封丘大地整个就是黄河的河床,黄藤藤河水携着滚滚泥沙肆意无度的冲刷着大片田地,冲倒了房屋,冲走了粮食,冲毁了前边的路;而这滚滚黄水带来的却是座座沙岗和片片盐碱地,还有那无边的瘴气和瘟疫。
但是这里人们从来就没有失去过希望,房屋冲倒了日后再重建,粮食冲走了来年再播种,道路冲毁了马上重修。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勤劳的乡人就这样在毁灭与重建中辛苦度过,沧海桑田,天翻地覆,唯一不变的就是明天的希望。
解放后黄河有了大堤的束缚,河道不能再随便的南北摇摆,所以家乡就再也没有受到过黄河决口的侵扰。
但是由于黄河每年要携带大量的泥沙入海,在下游大概有四亿吨的泥沙淤积河道,日积月累使下游的河床逐年升高,在这里从而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地上“悬河”奇观,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三到五米,在河南封丘的曹岗,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
千年古县河南封丘:有多少爱情的传说从这里流传“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句出自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诗句,描绘了坚贞美好的爱情。
这句诗词中所描述的故事,就发生在河南省封丘县留光镇青堆村。
2月22日上午9时许,一场盛大的纪念仪式在青堆村韩凭息氏祠举行。
在纪念现场,来自息氏故乡的前吴村和韩凭故里的韩丘村的村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韩凭息氏塑像敬献了花篮。
如今,这里仍流传着韩凭息氏夫妇忠于爱情、誓死捍卫爱情的千古佳话。
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中,“连理枝”、“比翼鸟”作为独特的爱情符号,已升华为中国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终极追求,成为相思文化的重要起源。
封丘也因此被誉为爱情圣地,相思之乡。
封丘县地处河南省东北部,与八朝古都开封隔河相望。
厚重的历史积淀,特殊的地理环境,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注入了坚韧包容、忠义厚善的精神特质。
据了解,封丘县的青陵台遗址、“息氏墓”、韩凭息氏祠堂等古迹目前保存完好。
借助“中国相思文化起源汉墓考古研究成果发现”的契机,封丘县将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发展相思文化产业,已经作出相思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规划。
规划中的相思文化产业园,是一个以相思爱情文化为主线,以休闲农业开发、乡村经济发展为载体、以“互联网”旅游为纽带的现代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
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封丘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金银花产业和树莓产业。
目前,该县树莓种植面积已突破3000公顷,津思味、生命果两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条,产品畅销国内外;封丘金银花品质上佳,种植面积已突破6000多公顷,并获得国家原产地认证和中药材GAP认证,是国内金银花生产第一县。
封丘还围绕“互联网+”,全力打造电子商务新兴产业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建成了电子商务园区和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中心,吸引了沪江网、哈哈农庄、云书网、蚂蚁众创空间等多家知名电商进驻,在封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助推作用突显。
豫州河南九州之中“烟草王国”河南,历史上不仅烟叶多,烟厂也多。
1949年,全省烟厂曾多达381家,后经改制和关并,到1952年,仍有不同企业性质的烟厂133家。
“烟草工业托拉斯”时期,轻工部曾将全国的烟厂调整为61家,河南一度只保留了郑州、新郑、安阳、开封、南阳、许昌、漯河、驻马店、商丘卷烟厂9家。
1969年7月以后,随着“中国烟草工业公司”的解体和对卷烟厂管理权的下放,河南许多地方又先后上马了许多小烟厂,就连沈丘、淮阳、鹿邑、项城、扶沟、正阳、舞阳等县的知青也办起了烟厂。
对此,《中国烟草通志》中有这样的记述:“1977年全国计划内卷烟厂共74家,计划外卷烟厂达127家,其中河南就有81家,有些卷烟厂是由县政府甚至公社(乡政府)兴办的。
”过去那些烟厂出品的一些卷烟牌号,有不少品牌取名于当地的地名,也有不少取名于当地的一些名胜古迹、历史名人、山川风景等。
这使得许多品牌的烟标,无形中成为了厚重河南的一张张名片。
这类品牌的烟标,同一牌号往往会有多个出品厂家,即使同一厂家、同一牌号的烟标,往往又会有多种不同的版式和样式,加上一些设计样标,总计在千枚以上。
这里从中精选出一百余枚年代相对久远,且有一定代表性,颇能反映河南厚重历史文化的烟标,分不同专题组成系列文章,边回顾和欣赏烟标,边解读厚重的河南。
河南,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十集人文纪录片《河之南》,客观全面地再现了河南的历史地理文化风貌,探究了数千年来中原文化的演变历程,揭示了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或在河南出生和活动,或在河南建都立业,经夏、商、周三代融合,形成华夏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上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三千年时间在河南,可谓“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中原大地分布有最密集的古都群。
历史探索:河南、河北及其他省份地名中含有“丘”字的历史内涵丘,本义为:土之高地,非人所为也。
丘从最初非人为的山陵、山丘、沙丘,逐渐演变到人为建造的丘居、废丘、坟丘等。
上古时期,黄河中下游、济水流域、淮河流域地处平原,河水丰富,溢流汇聚而成众多大泽,古人临水而居,在地势高的地方农耕而居,为“丘居”,不适合居住废弃后称“废丘”,死后建封土堆为“坟丘”。
现在很多中原省份的地名中仍带有“丘” 字,比如:河南商丘、封丘、沈丘;山东章丘、安丘;河北任丘、内丘;山西灵丘等等。
而历史上带“丘”字的地名更是数不胜数,地处中原核心的山东、河南两省尤为集中,现在大多已经废弃不用。
河南之丘,历史悠久1、商丘,商人始祖契(阏伯)居住地,故称商丘,今商丘睢阳区。
阏伯是帝喾之子、帝尧的异母兄弟,帝喾把阏伯迁居商地。
尧称帝后,封阏伯为火正,被后世尊为火神,后又被赐封在商地建立商国,阏伯是商人始祖。
【商丘县志】载:阏伯之墟即商丘。
阏伯被父亲帝喾迁于商地,居于斯,死后葬于斯,故名“商丘”。
阏伯善于观测星宿,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阏伯台就是当年他的观星台,距今已4500多年,位于睢阳区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
为何称阏伯的后裔和商朝为“商”呢?并不是因为他们善于经商,而是古人崇拜四方神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天上对应的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宿中的心星(即心宿二,天蝎座中最亮的一颗红超巨星),也称商星,因此地在天上对应着商星,故名“商”。
商丘古城2、轩辕丘,黄帝的出生及建都之地,故因以为名,今新郑市区。
【大戴礼·帝系】曰:黄帝居轩辕之丘。
轩辕丘在今新郑市区,黄水河(古溱水)和双洎河(古洧水)交汇处的高台地上,面积约30多平方公里,四周有四岗,中间似盆地。
3、帝丘,颛顼帝即位后的都城,故称帝丘,今濮阳市区。
【竹书纪年】云:元年,帝即位,居濮。
【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卫,颛顼之虚也,故曰帝丘。
前132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瓠子(濮阳西南)决口,洪水向东南冲入大野泽,泛入泗水、淮水,淹及十六郡。
河南这个县有来头,原本属于开封,黄河改道后,再也没有机会了在黄河的北岸,河南东北部地区,有一个与开封兰考相邻的县,它叫封丘。
「”丘”是废虚、坟墓的意思,商丘、沈丘的「”丘”同样也是表达这个意思。
封丘的是姜封父的坟墓的意思,在部落联盟时期,炎帝的后裔叫封父。
根据《唐宰相世系表》记载,在巨鹿之战时期,羌族的部落首领叫姜钜,帮助了黄帝大败蚩尤,后来夏启建立夏朝,姜钜的后人姜封父,被封为诸侯,称为封父侯国,世代繁衍到商代。
历史悠久的封丘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商代灭亡,周朝建立,封父的后世子孙被称为殷商的顽民,变为奴隶,被强行迁到山东地区,这里又成为周武王弟弟康叔的封地。
春秋时期,这里战乱频繁先是卫国的封地,后来又归于韩国,但是宋国和韩国在今天的荆隆宫乡桑园村一带,打了一场,这就是著名的黄池之战,宋国将黄池夺取,封丘大部开始属于宋国。
一直延续到秦朝的建立。
翟母赠饭封丘县的建制,得益于刘邦,秦二世时期,胡亥三年(公元前207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最后楚汉相争,刘邦被项羽击败于延乡(即是封丘县城内),饥饿难耐,遇好心人翟母,赠饭解危,饭后刘邦突围向西逃跑,才得免于难。
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感翟母危难时刻的相救,可惜翟母已经去世,于是将延乡建制改为封丘县,不久又在封丘县东南部置平丘县。
一直到北宋,封丘大部都属陈留郡(今开封祥符区)。
宋代,属京畿路开封府。
金朝时期归南京路开封府。
元属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
明属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
清因明制。
「” 民国”时归河南豫北道,1949年归平原省濮阳专署。
1954年区划归新乡市,至今。
陈桥驿封丘陈桥驿与开封原本都在黄河南岸,长期属于陈留郡的管辖之下,但,黄河长年水患,数次改道,导致陈桥驿与开封彻底「”分家”,如今,一个在黄河北岸,一个在黄河南岸。
北宋时期,赵匡胤定都开封后,陈桥驿成为北上燕赵的必经之路,分东西两条,东线开封经陈桥、长垣、濮阳、邯郸大名、沧州河间到达保定一带;西线开封经陈桥、安阳滑县、相州、衡水到达雄州。
新乡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期间全市大部分区域进入仰韶、龙山文化时期。
尧、舜时期,我国分为九州,全地域今之新乡、获嘉、卫辉市、辉县市、新乡市区属冀州,今之延津、封丘、原阳县西部属兖州,长垣、原阳县东部属豫州。
二、夏商全区是夏族活动的中心区域。
夏末有名的鸣条之战,就是在封丘进行的,最后桀败,夏亡。
全区大部属畿内地;小城邑有牧(今卫辉市北)、凡(今辉县市南樊城)、宁(今获嘉县西)、鸣条(今封丘县东)、封父(今封丘县西)等。
三、武王灭殷分殷畿内地为三个诸侯国,。
即武王之弟管叔封于庸城(今市区、新乡县、卫辉市一带),蔡叔封于卫(今滑县、淇县一带),霍叔封于邶(汤阴县东)。
武王死后,全区即为卫地。
四、春秋时期西周出现了诸侯林立的局面。
今新乡市区、新乡县、卫辉市、辉县市、获嘉、封丘、长垣和延津北部当时属卫,延津南部及原阳属郑。
晋、楚城濮之战后,晋国逐渐称霸中原,本区全属晋土。
五、战国时期七国争雄,连年征战。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今新乡市区、新乡县、卫辉市、辉县市、获嘉、原阳、延津属魏,封丘、长垣先属韩,继尔属魏。
公元前266年后,全区均属秦有。
六、秦国时期秦统一中国。
属三川郡的有修武、汲(今卫辉市和新乡县北部,另说属东郡东境)、共(今辉县市)、卷(今原阳西)和阳武(今原阳)。
属东部的有酸枣(今延津,另说先属三川、后属东郡)、平丘(今封丘东)、长垣。
七、西汉时期全区当时设12县,分属2部、4郡。
属司隶部何内郡(郡治怀县)的有汲(今卫辉市和新乡县部分)、共(今辉县市)、获嘉(始置,今新乡市区及新乡县西南部)、修武(今获嘉)4县。
属司隶部河南郡(郡治洛阳)的有原武、阳武和卷(今原阳西)3县。
属兖州刺史部陈留郡(郡治陈留)的有封丘、平丘(今封丘东部)和酸枣、长垣4县。
属兖川刺史部东郡(郡制濮阳)的有燕(今延津城东北)。
八、东汉时期除司隶部改为司隶校尉部,河南郡改为河南尹外,其他与西汉大体相同。
九、三国时期全区属魏。
封丘县古为豫州,兖州地域。
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炎黄系统的羌族就生活在这里。
据《唐·宰相世系表》记载,羌族姜钜因佐黄帝伐蚩尤的涿鹿之战有功,在公元前21世纪,夏启立国、姜钜的后人姜封父被封为诸侯,食邑于封丘,并建立民族封帮称为封父侯国。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克殷,封父民族侯国被看成殷商顽民赐于鲁公伯禽为奴,全族迁往山东。
西周建立,封丘为康叔封地。
夏朝,夏禹王曾在钧台(今封丘城东5公里)大会部落首领,分封诸侯。
]春秋时期为卫国封地,战国初期属韩,为兵家必争之地。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宋、韩两诸侯国发生黄池之战(今荆隆宫乡桑园村东),宋桓公夺黄池于韩。
公元前254年,赵伐卫,攻占卫国的戚城,此时,封丘为三国宋、卫、赵合占。
公元前242年,秦攻下韩的平丘等12城,建立东郡,从此封丘属秦。
公元前207年,楚汉相争,汉高祖刘邦兵败延乡(封丘县城内),遇翟母赠饭解危,突围西遁,得免于难。
汉立国,刘邦为感翟母进饭之德,将延乡建制改为封丘县,不久又在封丘县东南部置平丘县。
汉元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划全国为13部,封丘属兖州部陈留郡。
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封光禄大夫王迁为平丘侯,平丘为侯国。
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平丘侯国改为平丘县。
秦始皇五年南燕国君在延乡修“封丘台”(即慕子台,封丘这一名字始现于典籍)东汉、三国时仍属兖州部陈留郡。
西晋初,撤销平丘县,合并入封丘。
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撤封丘归并酸枣。
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公元501年),恢复封丘县建置。
北齐高洋建国(公元550年)二废封丘。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恢复。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废封丘,置守节县。
公元619年,恢复封丘县建置。
唐初,封丘属河南道,汴州陈留郡。
五代袭唐制。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率兵驻扎陈桥驿,发起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创了大宋王朝300年基业。
宋代,属京畿路开封府。
金归南京路开封府。
元属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
明属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
清因明制。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划归卫辉府。
北宋末年封丘县隶属于金朝南京路开封府。
1271年元人忽必烈入主中原,封丘划归河南江北汴梁路。
明代封丘属于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封丘县志》记载:封域广八十里,袤六十里。
县境东止平丘,南止神马,西止史固,北止居厢。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封丘改属卫辉府管辖。
辛亥革命后废府制,封丘县直属河南省,民国五年(1916年)省下设道,封丘归河北道。
民国十三年(1924年)撤道归省。
民国二十一年全省划分为11个行政区,归第四行政区。
民国二十六年日寇占据封丘,日伪在省下设道,归豫北道。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封丘县志》记载:封丘广七十五里,袤六十六里。
中国民国废除府制,封丘县归河北道,直属河南省国民政府。
1916年(民国5年)河南省设豫北道,封丘县归豫北道管辖。
1924年(民国13年)废除道制,封丘亦复属河南省第四行政区(新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仍恢复原建制,封丘仍属第四行政区濮阳专员公署。
1946年初,县域北扩,原卫南县(今滑县)西南部、文岩渠北的15个自然村从卫南县划归封丘县。
6月,从封丘县东部划出206个自然村,和长垣县的部分自然村组成曲河县。
封丘县版图缩小,东西宽25.5公里,南北长38.2公里,总区域面积974.1平方公里。
1949年归平原省濮阳专署。
10月30日,曲河县并入封丘县,县境东西宽48.7公里,南北长38.2公里,总面积1165.2平方公里。
1954年濮阳专署撤销,划归新乡地区。
1964年5月,长垣县赵岗公社29个自然村划归封丘县。
县境东西宽48.7公里,南北长38.2公里,总面积1220.5平方公里。
至2002年,区域面积无变化。
1986年,新乡地区更名为新乡市,属新乡市辖县。
封丘县古为兖州或豫州地。
公元前21世纪,夏启立国,姜钜的后人姜封父被封为诸侯,食邑于封丘,并建立封父侯国。
西周,封丘为康叔封地。
春秋时期为卫国封地,战国初期属韩。
公元前254年,赵伐卫,攻占卫国的戚城,此时,封丘归宋、卫、赵共同管辖。
公元前242年,秦攻下韩的平丘等12城,建立东郡,封丘属秦。
公元前207年,楚汉相争,汉高祖刘邦兵败西逃,途经延乡(今封丘县城内),遇翟母赠饭解危,得免于难。
汉立国,刘邦为感翟母进饭之德,将延乡建制改为封丘县,不久又在封丘县东南部置平丘县。
汉武帝元狩五年,划全国为13部,封丘属兖州部陈留郡。
“封丘”由此而来。
扩展资料封丘县在河南省的东北部。
东经114°14′至114°46′,北纬34°53′至35°14′。
东临长垣县,南隔黄河与开封市相望,西靠延津县北接安阳市滑县。
县境南北长38.2公里,东西宽48.7公里。
面积122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6万亩。
辖3个镇22个乡,60个村民委员会,627个自然村,69.39万人。
除汉族外,有回、满、朝鲜、蒙古、苗族等,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
地处黄河的故道,地貌复杂,沙岗、平原、洼地兼有,黄河大堤以南滩地较高,其余地势低洼。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海拔65-72.5米。
黄河从县南和县东流过,境内流长56公里。
最枯水位与堤背地面高低达3米左右,引黄灌溉非常便利。
过境渠有天然渠、文岩渠,两渠水资源每年平均1.13亿立方米。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1月平均气温-1.0摄氏度。
7月份平均气温27.2摄氏度。
年平均气温13.9摄氏度。
年平均降水量615.1毫米。
无霜期214天封丘县位于黄河中下游,河南省东北部,新乡市东南隅,属于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
黄河从县南和县东流过,境内流长56公里。
北部、东北部与滑县、长垣县为邻,西与原阳县、延津县接壤,南部和东部与开封市、兰考县隔河相望。
据大量出土文物考证与历史文献记载,早在石器时代,就有我们的祖先在封丘这块土地上劳动、生产、繁衍、生息,创造着灿烂的华夏文明。
传说炎帝时,中原先民羌族曾经在这里过着游牧狩猎生活。
后来渐次定居下来,开始了农耕生活。
到了夏朝,夏禹王曾在钧台(今封丘城东5公里)大会部落首领,分封诸侯。
据说,姜钜的后代姜封父,就被分封在这里。
因此,封丘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封父侯国。
周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长狄人举兵伐宋。
宋武公命将军司徒皇父率军抵御。
长、宋两军鏖战于濮渠(今封丘城东北15公里赵刚北)。
宋军杀长狄人兵卒无数,活捉长狄人酋长缘斯。
沙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战后阵亡长狄人的尸体填满了翟沟,并堆积如山。
因此,后人又称翟沟为长(狄)丘。
春秋时期,五霸中的齐、晋、吴诸国,曾先后在这里结盟称雄。
其中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战国时,为抵御南方强楚的北侵,北方诸侯曾在封丘先后三次召开兵车之会。
即:虫牢之会(公元前586年)、平丘(今封丘县城东25公里平街村)之会(公元前529年)、黄池之会(公元前482年),其中以黄池之会规模最为庞大。
封丘的“古黄池”称谓就是来源于此。
战国末,封丘隶属于宋国管辖。
传说,宋国君主康王是有名的暴君,且为好色之徒。
他的舍人平丘人(今封丘县城东北7.5公里韩丘村,韩丘当时属于平丘管辖)韩凭之妻息氏,容貌娇美。
康王一见倾心,顿生歹意,遂强夺之。
韩凭不满,于是,宋康王囚禁韩凭。
一日,息氏与丈夫修书一封,信中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
”宋康王得其书,不知其意,出以示左右,左右亦莫解其意。
时有大臣苏贺解释道:“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
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
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
”果然,不久韩凭自杀。
息氏亦将自己的衣服悄悄放置阴暗潮湿处,任其发霉。
一天,宋康王与息氏同等青陵台(在今封丘县青堆村)。
息氏乘人不备,纵身跳下高台。
左右急忙揽之,怎奈息氏衣服早已腐烂,康王徒得碎衣一片。
但见碎衣上血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
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宋康王恼羞成怒,遂命人故意将韩凭夫妇分开埋葬。
康王说“尔等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
”宋康王言毕,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间。
旬日,大而盈抱。
两树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
木荫之上,有鸳鸯成双成对日夜悲鸣。
这就是传说中的“相思树”的故事,我国古典文学“梁祝”的故事即源于此。
至今韩丘与青堆二村还为世代姻亲。
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楚、赵、韩、魏、卫合纵伐秦,兵败,盟于卫地。
继而,秦北上灭南燕,囚南燕国君父子于卫地燕(延)乡(今封丘县城)。
后南燕太子病死,南燕国君凄凉满怀。
为追念儿子,遂在延乡修“封丘台”(即慕子台)。
至此,封丘这一名字始现于典籍。
公元前206年,汉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战败,惊魂落魄,逃至延乡,路遇翟母赠饭解困,保住了性命。
刘邦称帝后,感恩不尽,遂封翟母为封丘侯,并置封丘县。
至今封丘县城尚有翟母井留存。
三国时,战乱频仍,曹操曾与袁术决战于黑山(今封丘城北5公里)。
在两晋、南北朝至隋统一中国的360多年间,封丘县建制曾三次撤销,三次复置。
唐代封丘属于河南道汴州陈留郡,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曾做过封丘尉,他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封丘县》就写于此。
五代承袭唐制。
后周恭帝显德七年(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今封丘县陈桥镇),兵不血刃,轻而易举,夺取后周江山,建立政权,开创了大宋的三百年基业。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大宋都城北门改称“封丘门”。
北宋之世,封丘皆为京畿之地,隶属京畿路开封府,北宋末年,封丘县沦为金人统治,属于金朝南京路开封府。
元人忽必烈入主中原,封丘划归河南江北汴梁路。
明代封丘属于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
清初沿袭明制,据清顺治本《封丘县志》记载:“封域归隶陈留,或京畿,或兖州东郡。
今附开封,皆省会近地也。
居大河之北,去省城仅五十里。
南直汴梁,广八十里,袤六十里。
然与列境棋牙交错,东西境尽可百里,南北七十里,故封南郊地,便接祥符。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封丘改属卫辉府管辖。
中国民国废除府制,封丘县归河北道,直属河南省国民政府。
民国5年(1916年),张勋复辟,河南省设豫北道,封丘县归豫北道管辖。
13年(1924年)废除道制,封丘亦复属河南省第四行政区(新乡)。
1945年,封丘县划归濮阳专区所辖。
现在封丘县境南北长38.2公里,东西宽48.7公里,区域面积1220.5平方公里。
全县辖8镇11乡(其中一个回族乡),631个自然区,人口约74万,耕地约120万亩。
封丘县自西汉初置县至今,区域面积、疆域范围,屡更屡变,因时而异,不能划一。
清顺治十五年(1658)《封丘县志》记载:封域广八十里,袤六十里。
县境东止平丘,南止神马,西止史固,北止居厢。
民国二十六年(1937)《封丘县志》记载:封丘广七十五里,袤六十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