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 格式:docx
- 大小:66.21 KB
- 文档页数:45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一般的课程与教学论之间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一般的课程与教学论是从具体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则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原理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一)课程和课程论的内涵1. 课程的内涵课程问题是“教学是什么”和“为什么教学”的问题,使得人们在许多方面能够达成共识。
这里,我们提供一个相对被教育界认同的概念界定:课程是为实现基本的教育目标而给各级各类学校规定的教学科目,以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 课程论的内涵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侧重研究“提供哪些教育内容”,“为什么提供这些教育内容”,“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受教育目标的制约,而教育目标的选定,需要考虑以下制约因素:(1)学科系统。
(2)学生心理特征。
(3)社会需要。
据三个制约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把现代课程论如此界定: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不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教学和教学论的内涵1. 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弄清楚“教学是什么”,才能明确“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
在我国和西方,教学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
就目前来看,主要的定义有四种。
(1)教学即学习。
(2)教学即教授。
(3)教学即教学生学。
(4)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这种概念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尚在研究和讨论之中。
2. 教学论的内涵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简介本课程介绍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目标与评价、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评价、教学过程与模式,重点论述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同时还论述了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现代媒体教育以及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课程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为出发点,力图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教学技能,尽快形成语文教学能力。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体现着语文课程总体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结构、原则和方式方法等无不取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
因此,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既把课程性质问题放在首位,又给以肯定而明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首先,应该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人们共同的认识。
阅读是读者借助语言和文本对话,写作是作者借助语言同读者对话,口语交际则是对话双方借助有声语言交流思想。
这就是说,无论读、写,还是口语交际,都要以语言为工具交流思想,沟通信息。
“课标”肯定“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
所以作出这一结论,是因为它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因为它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
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在语文教育界长期积累的识字和写字经验、阅读和写作经验、口语交流经验,都是语文作为一种工具而积累的经验。
这些经验经过历史的检验,多半是成熟的,并具有条理性和确定性。
这种把语文作为工具使用而总结的经验,值得珍视。
“课标”肯定语文是一种工具,是把语文看作一种符号系统。
这种符号系统,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文字技能,并追求语文知识的数量化和分解化,语文能力训练的层次化和有序化,语文教学过程的模式化,以及语文学习评价的标准化等等。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第一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一般课程与教学论:从具体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一个前沿的课题。
传统上:注重教学论,忽视课程论、因此,改革一定要把二者联系起来(统一)。
现阶段:课程问题研究更为迫切,应把课程方面的研究作为重点。
课程论:“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是研究范畴。
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方法体系。
“为什么教学”研究教学目标。
物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什么”研究教学内容物化:以“教科书”为代表的教学材料教学论:“教学是什么”、“怎样教学”教学论:主要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护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同时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是什么”:侧重研究教学的本质,即学科性质。
(例:语文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怎样教学”:侧重培养人的方法和途径。
着重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和创立教学模式。
我国古代就产生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萌芽。
古代的教学:知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通过教学来传递的时候产生的。
教师:老人、长者、圣贤、智者、(知识经验的载体)教室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经验就教什么。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的问题是明确的。
(课程论)例孔子:教学目标: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君子教学内容:基本方面:“文、行、忠、信”主要科目:“礼、乐、射、御、书、数”主要教材:《诗经》《乐经》《易经》《尚书《春秋》古代文化知识较少,而且统治者对课程内容的规定很死。
例:漫长的封建社会、课程主要内容:四书五经因此“教学什么”已有定数,重点放在“怎样教学”古代的“怎样教学”: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古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学记》《读书作文谱》西方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理想国》(柏拉图)《论演说家的培养》(昆体良)(西方最开始也重教学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两个领域形成的伊始就出现了重心的偏移“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在人们的思维中并不重要、那么,重心为“怎样教学”的主要原因:(1)社会文化发展的缓慢,知识经验积累较少,使得教师认为“怎样教学”问题更为突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语文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等。
在这门学科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
我们将学习语文课程的基本理论和设计原则,了解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能力来设计课程。
我们还将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们将学习语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包括如何备课、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等。
我们还将学习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将学习如何管理和评估语文教学,包括如何制定教学计划、如何管理教学资源、如何评估教学效果等。
我们还将学习如何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将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
同时,我们还将培养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一般的课程与教学论之间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一般的课程与教学论是从具体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则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原理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一)课程和课程论的内涵1. 课程的内涵课程问题是“教学是什么”和“为什么教学”的问题,使得人们在许多方面能够达成共识。
这里,我们提供一个相对被教育界认同的概念界定:课程是为实现基本的教育目标而给各级各类学校规定的教学科目,以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 课程论的内涵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侧重研究“提供哪些教育内容”,“为什么提供这些教育内容”,“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受教育目标的制约,而教育目标的选定,需要考虑以下制约因素:( 1)学科系统。
( 2)学生心理特征。
( 3)社会需要。
据三个制约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把现代课程论如此界定: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不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教学和教学论的内涵1. 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弄清楚“教学是什么”,才能明确“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
在我国和西方,教学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
就目前来看,主要的定义有四种。
( 1)教学即学习。
( 2)教学即教授。
( 3)教学即教学生学。
( 4)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这种概念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尚在研究和讨论之中。
2. 教学论的内涵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内涵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而设计的教育性经验。
语文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就是在教学中,不仅仅只关注和思考“怎么教”的问题.还要关注和思考“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关注和思考“教学内容”及其“价值”问题。
语文教学的含义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计划、专门化的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的言语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功能教材编写的依据、实施教学的依据、评价教学的依据、考试命题的依据语文的含义(一)由语文的由来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学科,是一个基础教育的学科名称。
(二)从内容上看,语文包含语言与言语,涵盖了听、说、读、写,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
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工具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体现工具性注意事项•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开辟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人文性“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人文性目标在于提高个体的民族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和传承祖国民族文化,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体现人文性的注意事项•注意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10年考题)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不能取消它的工具性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不能淡化它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基础, 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机械割裂。
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就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是指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预期要实现的变化结果。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1 课程概述解释语文课程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2 语文课程的性质分析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如语言性、人文性、工具性等讨论语文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和价值第二章:语文教学目标与内容2.1 教学目标的确立阐述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原则和方法探讨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2.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分析语文教学内容的来源和选择标准讨论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第三章:语文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介绍常见的语文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探讨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3.2 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分析教学策略的含义和作用讨论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第四章:语文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阐述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如客观性、发展性、全面性等探讨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如考试、测验、观察等4.2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与方法强调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介绍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第五章: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1 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解释课程资源的含义和种类,如教材、网络资源、教师自编资源等讨论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5.2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介绍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第六章:语文课堂教学设计6.1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阐述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探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考虑的因素,如学习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等6.2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法介绍不同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法,如引入新知识、开展讨论、进行练习等分析如何将教学活动与语文课程目标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第七章:语文课外活动与实践7.1 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与类型讨论课外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介绍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如阅读俱乐部、写作工作坊、语文角等7.2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阐述如何有效组织课外活动探讨实施课外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如学生参与度、活动评价等第八章: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8.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意义解释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8.2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介绍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途径,如培训、教研、学术交流等分析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提升教学能力和素养第九章:语文课程改革与创新9.1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趋势探讨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原因分析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和特点9.2 课程创新的理念与实践阐述课程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讨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课程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十章: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10.1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介绍常见的语文教学信息技术工具,如多媒体、网络平台等10.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策略分析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效整合讨论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重点解析本《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全面覆盖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概念、性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评价、反思、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设计、课外活动与实践、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与创新以及信息技术整合等关键领域。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100914英文名称:Chines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学分:2学时: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0学时先修课程:《教育概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教学单位:人文学院修读学期:第3学期一、课程描述和目标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课程,它既注重理论建构又密切关注教学实践,具有理论上的综合性与实践上的应用性特征。
本课程主要研究的是语文“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与一般课程与教学论之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本课程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其他课程一起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教育情怀和文化底蕴,扎实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修养,过硬的师德践行能力、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义务教育阶段高素质语文教师。
本课程主要包含语文课程论、语文教学论和语文教师论等三块内容。
本课程是《教育概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先修课程在语文课程教学方向的深化和拓展,是《语文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研究》《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堂教学与微格训练》等后修课程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
本课程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旨在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教学规律,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课程目标1: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论。
能够清晰描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功能和目标,初步了解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特点、类型和功能,熟练掌握语文课程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法,把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语文课程观、科学的语文素养观和教学观。
课程目标2:初步具备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
能立足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发展实际和语文核心素养,运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初步设计语文教学活动方案并尝试指导学生开展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第一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教学目的: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取向2.领会新的课程理念,把握语文课程四个层面的具体内涵,树立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语文课程的内涵教学课时:2节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本课程的概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基于实践性之上的融取了诸多学科知识的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经验与规律的教育学科。
它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属应用教育学,是三级学科。
它要解决“教学什么”(侧重研究课程内容问题)、“教学是什么”(侧重研究教学本质问题)、“怎样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为什么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目的问题)等问题。
它有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理论体系,但创建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语文教育实践。
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其特性。
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学三个名称不同,内涵有别。
第一层次:语文教学法侧重应用技术,如何钻研教材、备课、选择教学方法等(课程教材教法);第二层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侧重应用理论,也不忽略应用技术(既要说清应该怎样做,还要说清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三层次:语文教育学侧重基础理论(如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语文教育的各种形态:社会、家庭、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等等)。
二、本课程的性质(一)理论性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学科也不能称其为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其理论基础也是丰富的。
一般说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有如下理论基础:⑴认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
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观来辨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语文教育问题。
譬如,用辨证眼光看孔子、杜威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用发展眼光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名称演变;用全面观点看古今中外的语文教育成果等等。
⑵学科理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这是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条件性知识。
所谓条件性知识主要指教师进行教学必不可1 少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因为教育要按教育规律办事,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人要顾及对象的心理,所以条件性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教师教学成功的保障。
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学的关系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子系统与系统、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而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教学基础,这就决定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地位。
⑶专业理论基础:语文学这是学好语文课程和教学论的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也即人们所熟知的专业知识。
它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
语文学是语文教育的本体知识、核心内容。
语文课中要教给学生语文学知识和技能是与其它学科教育学区别的根本标志。
语文学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大领域,涉及语文知识、语文训练、语文能力三大层次。
语文知识有其自身的体系,包括语音学、文字学、语汇学、语法学、修辞学、语用学、逻辑学、文章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静态知识。
语文能力也有其自身体系,指阅读、写作、演讲、听知、思维等动态能力。
语文训练依据知识或能力体系的不同,也形成各自训练系列,并贯穿在知识和能力训练之中。
语文学是语文教育之本。
如果没有对“语文本体”的科学认识和全面掌握,语文教育就失去了基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也将成为缥缈的海市蜃楼。
(二)实践性应用科学的最突出特点是实践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应用学科,其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它能指导掌控语文教学中的一切教学行为,使语文教学极具操作性。
具体说来,其实践性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⑴语文教育理论从实践中来不管是传统的语文教育理论还是现代的语文教育理论都是古今教育工作者在广泛而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取出来的。
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是在“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等经典教例中提炼出来的。
其“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原则也不知是经过了多少的教育实践才悟出。
孟子的“由博反约”、“循序渐进”、“学贵有恒”,荀子的“学思行结合”、“锲而不舍”、“专心致志”等教育原则,都是他们毕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
今天的一些语文教育改革家,像于漪的“情境教学法”、洪镇涛的“学习语言论”、欧阳黛娜的审美教学法、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等也与他们在语文课堂的辛勤教学实践息息相关。
⑵语文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的语文教育理论最终要回到教学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服务于实践。
语文教育理论的理论性与纯理论的不同在于它要把先进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教学技能,解决具体的教学操作问题。
例如,“多元解读教学理论”的具体操作法是从“作者原义”、“政治意义”、“伦理意义”等不同角度去解读文本意义,使语文文本主题解读空前活跃与繁荣。
“创新作文理论”的具体操作法是“主题创新”、“材料创新”、“结构创新”、“手2 法创新”与“语言创新”等,使程式化的传统作文形象也大为改观。
又如,作文教学的四大规律是从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来的,但一旦形成为理论,它又成了指导我们写作训练的具体方法:⑴“主体发表律”告诉我们写作的构思成文过程是物→意→文,使我们作文增强主动性和程序性。
⑵“厚积薄发律”告诉我们积累材料对作文的决定性作用,使我们掌握了分门别类积累事实材料、语言材料、情感材料的方法。
⑶“读写结合律”告诉我们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使我们的阅读更有目的性,写作更具指导性。
⑷“技能训练律”告诉我们作文是一个由诸多细节缀成的综合工程,必须关注雕琢细节的技巧,像造句(属对)、修辞等语言训练;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训练;开门见山、欲抑先扬、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表现技巧训练;摄材、选材、审题、立意等专项训练等等。
总之,语文教育理论不是高深莫测的玄妙之学,而是能提供实实在在的语文教育方法的致用之学。
(三)综合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的内容是语文学的,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教育学的。
而语文学又包含语言学、文章学、美学、文化学等内容,教育学又与心理学、伦理学等密切相关。
因此作为一个理论基础源于本土又来自外国,关涉内容既有文科又有理科,方式方法既有规可寻又因人而异的应用教育学科,综合性显然是其本质属性之一。
其综合性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具体分析:⑴从学科构成看,大而言之是语文学和教育学的结合,小而言之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综合。
⑵从理论基础看,其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相关。
考察教育现象的视角是哲学的,遵循的教学规律是教育学、心理学的,道德教育的原则是伦理学的,教学行为的规范是美学的。
⑶从教学内容看,其与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地理、天文、甚至数理化都有关联。
语文与文史哲等密切相关自不待言,至于与数理化相关联是因为教材中要牵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内容。
例如科技说明文就是一例。
⑷从教学方法看,其吸收了方法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理论成果。
像语文教学中的由浅入深、课堂控制、信息筛选、整体感知等做法都是吸收其它学科方法营养的表现。
语文教学工作者是专家,又是杂家。
其学养不仅要“专”,还要“博”,要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在杂家的基础上当专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之路。
三、本课程的重要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必须追根溯源,高屋建瓴的去看。
从宏观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分支,属于应用教育学,而一切具体教育学都服务于教育,所以教育的重3 要性也可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从中观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直接服务于语文教育,关系到语文教育成败,所以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也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从微观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课程、核心课程,是看家本领,所以也必须明了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职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一)教育是立国之本“人穷先治脑,国穷先治教”,虽是一句俗语,但透辟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自古及今,无论是氏族长老、奴隶主贵族、封建君王还是现代国家的管理者都极其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
氏族社会末期就有所谓的“成均之学”、“虞庠之学”。
奴隶社会,贵族阶层开办有“校”、“序”、“庠”等教育场所。
孟子曾言:“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1[1]封建社会更是公学和私学体系庞杂。
例如,公学就有儒学和专科学校系统。
中国还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论《学记》的创立国,其中之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是早在战国时期统治者高度重视教育的证据。
当下,“科教兴邦”更是立国强国的基本国策。
因为古今国家或集团的统治者、管理者都知道教育有培育后代、发展经济、传承文化、宏扬文明的巨大作用,是立国之本。
通过教育培养出优秀后代的例子很多。
古代孔子兴私学培养了“贤者七十二”,苏洵通过读书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文坛两巨子苏轼和苏辙;现代绍兴周家培养出“北大二周”;“西南联大”培养出杨振宁、李正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当代通过教育培养的人才更是不胜枚举,像哈佛女孩刘亦婷,世界钢琴王子郎朗等等。
教育发展经济,是依靠培养出各行各业的精英来间接实现的。
教育培养了精英,精英在自己的行业取得成就,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
李冰造都江堰、张衡制地动仪、袁隆平改良杂交水稻等都可看成是教育的功劳。
教育传承文化,走过了一条口耳相传,一般物质载体相传,到电子多媒体相传的漫漫长路。
在造字之前,由家长、族长或族中能人来亲口传授,没有文字记载。
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史诗就是这样代代流传的;造字以后经历了龟甲、兽骨、铜鼎、绢、纸的流传道路;到了现代则由广播、摄相机、电脑等来传承文化了。
不过,传承方式虽有所不同,但传递过程中教师的教导作用是始终重要不可或缺的。
教育宏扬文明体现在中华传统美德的代代流传并发扬光大上。
《大学》开篇就阐明了教育的道德教化作用。
它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就是善性,“明明德”就是发挥出善性;“亲民”就是推己及人,爱人;“止于至善”就是达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这五大德育教育纲领虽经董仲舒、朱熹等封建伦理学家神化、庸俗化为一整套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道德,像“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等,但经扬弃其糟粕后,“尊老爱幼”、“尊敬师长”、“讲仁义”、“讲诚信”等传统美德仍然在提倡施行,成为新时代的新道德。
不过其理论基础不是封建儒学,而是自由、民主、平等、科学的现当代人文精神。
服务教育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最高目标。
1[1] 孟子·滕文公上.(二)语文教育是教育之本“语文教育”有时通称“语文”。
“语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叶圣陶等教育家的建议于1949年确立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