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之争:可口与百事的战争。
- 格式:docx
- 大小:728.44 KB
- 文档页数:11
案例: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较量最新一期的美国《商业周刊》公布了全球十大最值钱品牌:可口可乐以689亿美元的身价名列榜首;微软屈居第二,价值651亿美元;IBM第三,价值528亿美元。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较量,让人回味和深思。
这是一个典型的市场老大的防御反击战和第二号公司的咄咄逼人的进攻战。
可日可乐公司成立于1886年,百事可乐公司成立于1898年。
近年来,可口可乐以其独特的IZ1味称霸世界软饮料市场。
百事可乐不甘落后,发起无数次进攻,希望取而代之。
这两大企业之间的较量,已经成为营销管理研究的典型案例。
早在20世纪30年代,百事公司针对可口可乐的优势,发起了第一轮冲击。
百事宣布价格由每瓶10美分降至5美分。
百事以低廉的价格抢走了部分市场。
可口可乐也不甘示弱,宣传只有可口可乐才是真正的"可乐",而便宜的可乐是"穷人"的可乐。
同时,可口可乐将经营目标转向国际市场,二战期问,可口可乐免费为军人提供饮料,结果,可口可乐伴随着美军走向了胜利。
竞争的第一回合: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销量比为:5:2,可口可乐领先。
1960年代竞争进入第二回合。
1963年百事掀起主题为"百事新一代"的营销运动。
公司认为与其艰难的改变可口可乐忠实顾客的口味,不如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在青年一代没有固定口味的顾客上努力。
百事的宣传语为:"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同时加大广告费用支出,并邀请迈克尔·杰克逊等明星,突出青春、活力等特征。
这一策略,打乱了可口可乐,人们开始认为可口可乐是落伍的可乐。
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突然宣布改变沿用1999年的配方,采用刚研制成功的新配方。
公司声称新配方研制经历了2年时间,耗资500万美元,进行了20万人次的15味调查和饮用实验,其中55%的人认为新配方味道更好。
消息传出后,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公司收到了无数封忠实顾客的抗议信,反对采用新配方。
一句:“姚明的最爱谁不爱?”让大家想起可口可乐的广。
告片:身材高大的姚明追赶着一个小朋友想耍回被拿走的可乐。
可口可乐作为可乐行业的老大,一直受到百事可乐的挑战。
丽且,百事可乐作为后起之秀也曾经一度超越了可口可。
乐的销量。
可口可乐也许已经不记得在他迅速崛起的年代里,在美国另一个城市,一俄异想天开的生意人将自己药店中出售的一种“希拉德饮料”改名为百事可乐。
这个小小的举动没有引起任何波澜,因为和可口可乐相比,百事可乐这个新生儿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这家惨淡缝营的小企业曾于1922年和1931年两次宣告破产,并且希望将自己卖给可VI可乐公司。
当然,这一要求遭到了拒绝。
倘若当年可口可乐公司的经营者还健在,他定会因未将El后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收归旗下而\后悔。
i。
\在长达…个世纪的对决中,可口可乐面临着百事可乐越来越大的冲击。
针对这种情况,可口可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自己仍然稳稳的坐着可乐行业的“头把交椅”。
说可口可乐是美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一点也不过分,玻璃瓶的可口可乐更是影响了一代人。
与百事可乐近百年的竞争,最终促成了两个可乐巨头共存的局面。
然而,可口可乐还是力压百事成为可乐的第一品牌。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看两个品牌的竞争情况,以及它们针对对手的传播策略。
首先是相互打击的广告。
这是在中国市场不容易看到的情况。
两个品牌互为对方的主要竞争对手,打压对手成了提升自邑市场份额最直接的手段。
这样的营销手段只是适合于同一个领域的两个巨头之间。
在美国还有很多类似案例,相甄攻击的广告也就见怪不怪了。
百事可乐的饮料机前因为经常有人光顾而被踩破,相比之下,可口可乐却门庭冷落。
虽然具有挑衅意味,但不难看出百事想超越可口可乐的决心。
可口可乐没有太多的在意百事的攻击行为,以一种成熟稳重的姿态,继续领跑可乐行业。
这样的做法是十分聪明的。
如果可口可乐以同样的方式反击,那么就把自己和百事摆在了同一个水平线上,这样本身就是失败。
其次是在传播的口号上。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竞争作文素材《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竞争作文素材》素材一《口味大作战》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间的战争可以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口味大作战。
我记得有一次去参加一个朋友的派对。
桌子上摆满了各种饮料,但最显眼的就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了。
我是个可乐爱好者,这两种可乐的味道我闭着眼睛都能区分。
可口可乐的味道更为醇厚、浓郁,那种特殊的焦糖味就像是一位沉稳的老者,一步步地攻占你的味蕾。
而百事可乐呢,相对来说甜度更冲一点,气泡似乎也要更活泼,像个急于表现的年轻人。
在派对上,就有这么有趣的一幕。
我的朋友A是坚定的可口可乐派,而朋友B则是百事可乐的死忠粉。
他们俩就为了哪种可乐更好喝争得面红耳赤。
A说可口可乐就像经典的老歌,越品越有味道。
B则说百事可乐充满活力,像潮流的电子乐,喝了就感觉自己很年轻。
而且A还说他曾经喝了百事可乐后总觉得嘴里甜甜的,反而失去了那种喝可乐想要的深沉味道。
B也不甘示弱,讲他喝可口可乐觉得一股苦意在喉咙里散不去,没百事那么爽快。
这就像是他们俩在捍卫自己的信仰一样,周围的人也被逗得哈哈大笑。
这小小的派对都能引发这样的“战争”,可见这两大可乐巨头在口味上的竞争是多么深入人心且有趣啊。
素材二《宣传之战:明星代言与广告创意》这两大可乐品牌在宣传战上也是各出奇招,明星代言和广告创意那可是满满的看点。
可口可乐经常找一些国际巨星代言,当年那些广告场景真是酷毙了。
比如说可口可乐有一个圣诞广告,整个画面都是暖色调的。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桌子上放着可口可乐,旁边的圣诞树闪烁着灯光,然后巨星出现拿着可口可乐,笑得那叫一个灿烂,仿佛告诉大家,可口可乐就是幸福快乐的代表。
百事可乐呢,不甘落后啊。
它们请了很多年轻的明星偶像,广告拍得非常炫酷。
像有一个广告是在一个超现代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百事可乐的罐子就像是这个现代化城市里最酷的元素。
年轻的偶像们在街头巷尾又唱又跳,喝着百事可乐,那种青春无敌的感觉能从屏幕里冒出来。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之争,2001年STEP 1 :案例背景2000年12月4日,百事可乐公司与桂格燕麦公司发布联合公告,声明两家公司合并。
合并条款指出,百事可乐公司将通过以股换股的方式收购桂格燕麦公司,对桂格燕麦公司的估值为140亿美元左右。
通过股票价格对该公告的反应来判断,现在,通过佳得乐品牌,百事可乐公司将进一步巩固其领先地位。
分析员预测,百事可乐公司在收购佳得乐之后将控制美国不含二氧化碳饮料市场33%的份额,远远超过可口可乐公司21%的市场份额。
STEP 2 :行业竞争概述2000年,软饮行业正在经历迅速的转型期:尽管不含二氧化碳的饮料板块依然只是代表软饮市场的一小部分,其消费量却在过去的5年间增长了62%。
而软饮整体销售量的增长一直停滞不前。
根据《软饮文摘》,含二氧化碳的饮料板块的份额由1990年的71,3%下降至2000年的60.5%。
在软饮的销售量方面,尽管百事可乐公司看似在近些年有些追上来了(见附表14-2),例如:1999年秋天,激浪取代健怡可乐成为商店货架上美国软饮的第三大品牌,百事可乐公司有史以来第一次坐拥了两大品牌,但依然落后于可口可乐公司。
两家公司的近期发展标志着新一轮的激烈竞争。
下面是两家公司的近期竞争概况. 2000年,百事可乐公司是一家从事休闲食品、软饮及不含二氧化碳的饮料业务的公司。
该公司销售和分销Frito-Lay晶牌的咸味和甜味零食,并生产百事可乐浓缩汁、激浪(MountainDew)及其他向特许罐装商销售的品牌产品。
该公司还生产和分销橙汁及其他不含二氧化碳的饮料。
休闲食品业务大约占百事可乐公司销售收入和经营收益的2/3,其余则为软饮。
公司背景:百事可乐公司2000年,百事可乐公司作为一家以休闲食品和软饮为核心业务的公司主要归因于罗杰·恩瑞克的努力。
恩瑞克是公司1996年至2000年的首席执行官。
在任期期间,恩瑞克在百事可乐公司发起了大规模的改革。
1997年,他出售了肯德基、塔可钟(TacoBell)和必胜客快餐连锁店,剔除了长期拖累百事可乐公司收益的业务。
1898年8月28日,是百事可乐“Pepsi-Cola攠诞生的日子。
这是每一个关爱百事可乐的人们都引以为骄傲且不会忘却的日子。
一百多年来,百事可乐在喧嚣、纷乱、竞争的氛围中,随着时代的步伐,与美国和世界一起成长、壮大。
如同一个“哇、哇”坠落于人世的幼小生命,百事可乐在经历了无数次与命运、病痛、磨难、灾难的抗争,甚至跌倒在死亡线上的挣扎之后,昂首挺胸地步入了人生最为绚丽的青春年华,迎来了生机昂然的春天。
在广阔的全球饮料市场上,百事可乐后来居上,终于与先于其12年问世的可口可乐并驾齐驱、鼎分天下。
今天,当人们一页一页地翻开百事可乐的发展历史,一步一步地沿着她的成长脚印,去倾听那些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时,我们的心依然能够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和力量,体味到物竞天择的魅力,品尝到失败的泪水和胜利的喜悦,从而,为百事可乐在其百年发展史中所迈出的每一步兴奋不已、惊叹不止。
百事可乐的崛起是商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欣赏百事可乐成功的光环之余,人们将带着“奇迹是怎样发生的?”这一疑问,深深地陷入对于市场、机遇、竞争、营销、乃至人文理念的思索与探寻之中。
从多元到专业化百事的发展经历了从扩张到收缩,从多元化到专业化的路径。
从20世纪60年代直到90年代中期,百事公司秉承多元发展策略,不仅拥有软饮料、快餐、餐馆三大主营业务,还拥有一家长途搬运公司。
1977年开始,百事可乐进军快餐业,它先后将肯德基食品公司(KFC)、必胜客(Pizza-hut)意大利比萨饼和特柯贝尔(Taco Bell)墨西哥餐厅收归麾下。
百事可乐这次的对手是快餐大王麦当劳公司。
肯德基、必胜客和特柯贝尔在被百事可乐兼并前,都只是一些忽冷忽热的餐馆,仅仅在自己狭小的市场内略有优势。
百事可乐兼并它们之后,立即提出:目标和对手“不应再是城里另一家炸鸡店、馅饼店,而应是伟大的麦当劳!”于是,百事可乐又在快餐业向强手发起了挑战。
当时正是美国通货膨胀不断高涨的年代,麦当劳的食品价格也随着物价不断上涨,百事可乐看准时机,以此为突破口,开始了它的攻势。
可口、百事百年大战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种可乐,一对生死冤家,两种相似饮料,数十年的商场决战,他们是如何绝招尽出,纠缠不休的。
上世界70~80年代,在美国的南部电视观众一打开电视突然看见一则由百事可乐推出的非常有意思的电视广告。
广告的内容就是给顾客倒两杯可乐,不告诉顾客各杯子里乘的是什么可乐,让顾客凭借口感判断出口感更好的可乐,结果80%的顾客选择的“口味更好”的可乐就是百事可乐。
百事可乐把这则广告推向了全国,马上引起了全国社会哗然一片。
这个时候大家都等着看热闹,看看可口可乐将会如何反击。
然而在亚特兰大的可口可乐总部却没有什么动静,其实这个时候的可口可乐根本不把百事可乐放在眼里。
百事可乐诞生于1980年,由于价格比可口可乐便宜一直是美国中下层的饮品,而且口感相似,在那个种族歧视的年代里甚至一度被称为黑人可乐。
无论是品牌形象还是市场份额,百事可乐都远远低于可口可乐,而且历史上百事可乐的老板曾经三次想把百事可乐卖给可口可乐,最后一次的价格更是低至5万美元,但,就这样,可口可乐也不愿意收购百事可乐。
长期以来可口可乐无论是在大小会议中还是文件当中,从来不对百事可乐直呼其名,而是称其为“仿冒者”。
所以当时可口可乐的CEO郭思达根本没把百事可乐的进攻放在眼里。
但是这个广告在美国狂轰滥炸了几个月以后,百事可乐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从6%上升至14%,仅仅比可口可乐低了1%,此时郭思达才刚刚上任不久,不能忍受可口可乐的领带位置收到动摇。
他认为百事可乐就是找了一帮托儿来做了这个测试广告,他怎么也不相信百事可乐的口味更好,所以决定要一探究竟。
于是秘密组织了一次相同的口味测试,结果和之前百事的广告一模一样,人们更喜欢百事可乐的口味。
虽然这个秘密测试的结果是没公开的,但是此时郭思达再也无法容忍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了,郭思达决定要更改90多年来一直没有改变过的可口可乐的配方。
他用了两年时间,花了400万美元研制出了一种新型口味的可乐,新可乐口感更甜,泡沫更少。
可乐之争:可口与百事的战争。
当大红与大蓝在鳞次栉比的店铺中盛开的时候,夏天注定是可乐味的。
中国传统中,红一直代表着喜庆与热闹,然而可口可乐却成功地将红与冰爽融为一体;而在灵动的“Coca-Cola”Logo旁,一定会站着另一种同样带着“露珠”的蓝色易拉罐,那便是百事可乐。
自古红蓝出CP。
在二次元界,以红和蓝为代表的颜色常常出现在动漫作品的两大主角身上,然而,再悠久的CP对战,都没有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之间的恩怨情仇来得波涛汹涌而又细水长流。
这两种可乐几乎代表了整个可乐界,而它们之间的桥段也足以书写一部纵跨百年的壮丽史诗。
两种可乐诞生于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国家,创始人同为药剂师;彼此之间曾追求合并,又针锋相对地竞争了近一个世纪;一同在全球化浪潮中被抵制而最终被认可,如今又依然被两个社会主义国家朝鲜和古巴拒之门外……曾经,无论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一瓶的售价都只有五美分。
然而在这枚小小的镍币背后,却能聆听到人类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喘息声。
自古红蓝出CP,不是可乐就是基。
可口可乐:文化帝国的建立可口可乐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美国文化与美国精神的缩影。
珍珠港事件后,一句“无论在什么地方,也要让美国军人只花5美分就能买到一瓶可乐”的广告词将可口可乐与美国及世界的命运绑在了一起;冷战时期,可口可乐不仅在苏联领导人眼中成了腐霉的帝国主义的象征,在欧洲尤其是法国也引发了抵制风波,并被视为“欧洲文化的但泽”。
冷战结束后,“可口可乐化”(Coca-colonization)又成了文化殖民的代名词之一,体现着欧洲乃至于全球对于“美国化”的隐忧。
然而,这个包装如同妙龄少女一般叱咤风云的饮料,其诞生却来自于一场意外。
正如很多化学试剂源于炼金术士之手一样,可口可乐的发明者其实是一位药剂师。
1885年,约翰·彭伯顿在在一家位于乔治亚州的药店调制出一款名为“彭伯顿法国葡萄酒可乐” (Pemberton's French Wine Coca)的古柯酒——这种半药半酒的饮料因为提神醒脑并对感冒颇有疗效而广受当地人好评。
从命名可以看出,当时的可口可乐属于酒类,而其配方中也确实含有可卡因与酒精。
基于清教徒的背景,美国是西方社会具有最强烈禁酒情绪的国家之一,虽然真正全国范围内的禁酒令要在美国宪法第十八修正案通过后的1920年才开始实施,但乔治亚州的禁酒战争却在“彭氏法国葡萄酒可乐”发明后不久便已悄然打响。
此情此景,约翰·彭伯顿立刻改良配方,将酒精剔除并加入糖浆、冰块与助手一不小心加入的苏打水,完美绕开了州禁酒令,并于1886年在亚特兰大的药房售卖。
当时的美国正流行饮用苏打水,人们普遍相信苏打水对身体有好处。
因为新配方中那份源于助手失误而加入的苏打水,约翰·彭伯顿得以借势宣传其发明能够治愈许多疾病,包括吗啡成瘾,消化不良,神经衰弱,头痛甚至阳痿。
无酒精版的“彭伯顿法国葡萄酒可乐”很快登上了酒吧的推荐名录,而此时名称中的“Wine”既不合时宜也不合实际,于是约翰·彭伯顿听从合伙人意见将其改名为可口可乐(Coca-cola),其词源指的是配方中古柯碱的原生物古柯(Coca)与可乐果(Kola)。
叔侄两人都叫约翰·彭伯顿,一个中将,一个药剂师。
当时流行于美国的碳酸饮料花样繁多,而且都被统一装在整齐划一的圆柱体酒瓶中。
1915年,Alexander Samuelson发明了被称为“窄底裙”(Hobble skirt)的可口可乐曲线瓶,这种新颖的包装使得可口可乐在众多“大妈”式的饮料群中如同少女一般婀娜而诱人,就在这一年,可口可乐卖出了752万加仑,成为美国碳酸饮料市场的霸主。
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可口可乐的销售战争开始与包装和广告紧密相连。
只是在那时,碳酸饮料面前耸立了一座无法跨越的大山,那便是酒。
美国人有着的强烈的禁酒情绪,但同时又是一个嗜酒的民族,这种矛盾同时造就了酿酒行业的发达和饮酒过度的社会问题,于是在这个背景下,刚刚结束一战的美国终于在1920年1月16日全面进入了禁酒时代。
可口可乐的时代来临了。
酒的缺席使可口可乐飞入了所有美国人的餐桌、运动场、电影院……长达十三的禁酒令几乎抹杀了可口可乐的一切竞争对手,使其成为美式饮料的代名词。
而随着二战山雨欲来以及美国的军事、经济输出,可口可乐亦自然而然在世界范围内成了美式文化的象征:一个崭新的商业帝国就此建立。
美国禁酒时代。
百事可乐:饮料边疆的突围1926年,就在可口可乐公司第一次采用广播广告向全美国展示这种魔性饮料的魅力时,它日后的对手百事可乐已经宣告破产三年了。
故事要从三十六年前说起。
1890年,美国北卡罗兰纳州另一位药剂师迦勒·布拉德以碳酸水、糖、香草、生油、胃蛋白酶(pepsin)及可乐果为原料,制成了一种与可口可乐味道极为相似的碳酸饮料,并将其命名为“布拉德饮料”(Brad's Drink)。
或许是出于药剂师的职业习惯,又或许是出于彭伯顿对可口可乐药效宣传的影响,迦勒·布拉德最终于1898年以胃蛋白酶为义,重新将其命名为百事可乐(Pepsi-Cola),并于1903年将之注册为商标。
从中不难感受到可口可乐的影响力——短短十二年,可口可乐就将“可乐”打造成了专有名词,甚至日后美国的敌对国古巴所制造的本土可乐,用的也是“你的可乐”(Tu-kola)的称谓,尽管古巴政府对所有美国可乐实施禁售政策。
古巴“你的可乐”,又叫“土可乐”。
巨人的肩膀不好站,阴影却异常庞大。
有了可口可乐这样霸气的先行者,市场留给百事可乐的空间已然不多。
就在百事可乐好不容易在残酷的竞争中立有一席之地时,迦勒·布拉德因错误地预测糖会涨价而进行了错误而巨大的投资,这一失误使迦勒·布拉德的资产急剧缩水。
1922年,迦勒·布拉德向可口可乐举起了白旗,希望后者能够对百事可乐进行收购。
可口可乐显然没有料到这个濒危的对手居然能死灰复燃,淡然地拒绝了迦勒·布拉德的请求,并最终导致百事可乐于1923年第一次破产。
华尔街的投机家梅加格尔于此时买下了百事可乐,但依然回天乏术——1931年,百事可乐第二次面临破产,梅加格尔同样将可口可乐视为救命稻草,而等待他的是则是第二次拒绝。
这一次收购百事可乐的是Loft糖果公司的主席查尔斯·古斯,而他原本是可口可乐的零售商,因为折扣问题与可口可乐分道扬镳后决心收购百事可乐另起炉灶——在查尔斯·古斯的勇气与毅力下,1933年百事可乐终于第三次面临破产。
而可口可乐,毫不犹豫地,第三次拒绝了查尔斯·古斯的收购请求。
梦里面,空气开始冒烟,可口可乐的拒绝,甩了我一脸。
事不过三,面对强敌,百事可乐选择了曲线竞争的方式。
可口可乐引以为豪的“窄底裙”曲线瓶虽然美观但容量偏小,百事可乐以再用酒樽来销售,同样标价五美分,其容量几乎是可口可乐的两倍,廉价成了百事可乐面对低消费群体的一张王牌。
百事可乐第三次破产后,美国尚未完全从大萧条中恢复元气,“一样的价,双倍的量”还是颇具吸引力的。
不过百事可乐也因此被喻为低下阶层的饮品,在美国一度还被视为黑人饮品。
然而廉价策略的确让百事渐渐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为日后反击完成了最早的原始积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降,百事可乐开始花重金请大量名人为其做广告,其代言人名单可谓群星璀璨:迈克·杰克逊、麦当娜、贝克汉姆、罗纳尔多等音乐体育明星的名字赫然列入其中。
相较于可口可乐在二战中打出的“爱国牌”,百事可乐则重点塑造自己的年轻活力。
1949年百事可乐的广告词还是“口味最好、花钱更少”,1950年便已变成“量多、活力更多”。
其后,百事可乐的广告词愈加“文化范”,如“这就是百事,它属于年轻的心”(1961年);“百事挑战,让你的感觉来决定”(1975年);“突破渴望,敢于第一”(2004)……这时候的百事可乐终于不再需要以量大为卖点,这个昔日的败军之将最终已经能和昔日的霸主平起平坐。
全球范围内,百事可乐的销量稍弱于可口可乐,而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印度和中国中西部地区,百事已经实现了超越——有趣的是,因为加拿大魁北克省多法裔,“Pepsi”在二十世纪中期还曾经是当地的英语裔贬低法裔的脏话,而随着百事可乐品牌的塑造,这种讥讽终于也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那时周杰伦和蔡依林还在一起。
百年战争:两大可乐的争霸美国两大可乐的战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对等:作为可乐帝国的霸主,可口可乐在很长一段时间呈压倒性优势,其商标本身便带着浓浓的美国色彩。
二战期间,可口可乐因其出色的宣传与巨大的投资跟着美国大兵的脚步走向世界,在百事可乐还没精力“走出国门”的时候便已虏获了一个共产主义国家里重量级粉丝:朱可夫。
将可口可乐推荐给朱可夫的同样是一位重量级粉丝:艾森豪威尔。
在伏特加酒缸里泡的朱可夫一下子爱上了可口可乐,而在当时,可口可乐也的确成为了全球性的饮料——二战时期,可口可乐在欧洲亚太地区扩张了60条生产线,可口可乐贩卖机就如日本的居酒屋一样普遍。
然而,随着二战结束、铁幕降下,带有浓浓美国文化色彩的可口可乐在苏联最高领导人眼中成为了帝国主义的糖衣炮弹,可口可乐帝国的边缘终于被挡在了苏联境外。
苏联元帅朱可夫在胜利阅兵式上。
纳粹帝国的军队没有难住朱可夫,可口可乐饥荒倒让朱可夫陷入了焦虑。
作为卫国战争的灵魂人物,朱可夫原本就有些“功高盖主”而被斯大林猜忌,如果被发现自己私自饮用美帝国主义的可口可乐,很可能被迫害甚至流放。
几经考虑之下,他向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出了求助函:能不能生产一种无色的可口可乐,用透明玻璃、白色盖子作为包装,打上红色五角星,然后运到苏联?最终,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可口可乐工厂承接了这一任务,制造了五十箱“白色可乐”(White Coke)运往苏联,满足了朱可夫的饕餮之欲。
不过,这五十箱“白色可乐”并没有打开苏联市场,可口可乐帝国的疆域在这片世界最大的国土里依然是一片空白。
白色的可乐被西风吹动。
1955年,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两年之后,朱可夫离开领导层。
又过了两年,为推进苏联经济改革,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展览会开幕式上,赫鲁晓夫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举行“美国商品展览会”,将一些美国著名商业品牌引进苏联国内与东欧市场——可口可乐的竞争对手百事可乐显然身列其中,赫鲁晓夫品尝百事可乐也已经成为冷战史上的一张经典照片。
1975年,百事可乐公司成为苏联历史上第一家进驻的西方公司,在可口可乐帝国之外,打下了自己的第一片江山。
赫鲁晓夫品尝百事可乐。
相同的战争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
早在1927年,那时百事可乐正处于第一次、第二次破产的低谷中,可口可乐便已悄然登陆上海。
相传可口可乐第一个中文译名为“蝌蝌啃蜡”,次年才通过悬赏征集到了可口可乐这一广告界公认翻译得最好的品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