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法政策与案例共68页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68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市某区某村,位于该区西南部,总面积约1000亩。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村土地价值逐年攀升。
2018年,该村村民王某(以下简称王某)与邻居李某(以下简称李某)因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纠纷,双方矛盾激化,引发了一起土地利用纠纷案。
王某与李某均为该村村民,自2000年起,双方共同承包了村里的一块土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
由于王某外出打工,李某实际承担了大部分的种植和管理工作。
2017年,王某因工作原因返回村里,要求李某归还土地承包经营权。
李某以土地收益已用于家庭开支为由拒绝归还。
二、争议焦点1. 王某与李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是否合法?2. 村委会是否有权处理该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3. 依法处理该纠纷是否符合土地法律法规?三、案件处理过程1. 调查取证接到王某的投诉后,某区土地管理部门立即组织调查组,对王某与李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进行调查。
调查组收集了以下证据:(1)王某与李某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2)王某与李某的身份证、户口簿等身份证明材料;(3)王某与李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4)村民会议记录、村委会会议记录等。
2. 查明事实经调查,王某与李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事实如下:(1)王某与李某于2000年共同承包了村里的一块土地,期限为30年;(2)王某外出打工期间,李某实际承担了大部分的种植和管理工作;(3)2017年,王某要求李某归还土地承包经营权,李某以土地收益已用于家庭开支为由拒绝归还。
3. 指导调解根据调查结果,某区土地管理部门认为,王某与李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可依法通过调解或诉讼途径解决。
经指导,王某与李某同意进行调解。
4. 调解结果在调解过程中,王某与李某达成以下协议:(1)李某同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归还王某;(2)王某同意李某从归还土地之日起,继续享有该土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为30年;(3)双方同意,如未来出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应依法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市某村,位于该市郊,地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村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
2018年,某市启动了新一轮的城市规划,该村被纳入征收范围。
根据规划,征收该村土地约1000亩,用于建设住宅、商业、教育等设施。
征收过程中,因土地补偿款分配、安置方案等问题,该村村民与征收方产生了纠纷。
二、案件背景1. 征收背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征收成为推进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
某市某村地处城乡结合部,随着城市发展,该村土地价值日益凸显。
为满足城市扩张需求,某市启动了新一轮的城市规划,该村被纳入征收范围。
2. 征收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某市某村土地征收程序如下:(1)制定征收方案: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提出征收方案。
(2)征求意见:征收方案制定后,征求被征收土地的村(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居民)的意见。
(3)公告征收方案:公告征收方案,明确征收范围、补偿标准、安置方式等。
(4)签订征收协议:被征收土地的村(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居民)与征收方签订征收协议。
(5)组织实施征收:征收方按照征收协议,组织实施征收。
三、案件经过1. 征收方提出征收方案2018年,某市某村被纳入征收范围。
征收方某区人民政府制定了征收方案,并征求了该村村(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居民)的意见。
2. 征收方案公告征收方案公告后,村民对征收补偿款分配、安置方案等问题提出异议。
部分村民认为补偿款分配不公,安置方案不合理。
3. 律师介入部分村民委托律师代理维权。
律师认为,征收方在征收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未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征收,未充分征求村民意见。
(2)征收补偿款分配不公,损害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3)安置方案不合理,未能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
4. 调解与诉讼律师与征收方进行了多次调解,但未能达成一致。
随后,律师代表村民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案情简介某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开发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该公司在2008年至2010年间,未经批准,擅自占用某市某乡某村集体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涉及土地面积达100亩。
在土地使用过程中,某开发公司未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且未缴纳相应的土地出让金。
当地政府发现后,立即展开调查,并对某开发公司进行了行政处罚。
二、案件调查过程1. 现场勘查当地政府接到举报后,立即组织人员对某开发公司涉嫌违法占用土地的区域进行现场勘查。
勘查发现,某开发公司确实存在未经批准擅自占用集体土地的行为,且土地用途与批准的用途不符。
2. 调查取证调查人员对某开发公司及相关人员进行询问,收集相关证据。
经调查,某开发公司未经批准占用土地的事实基本属实。
此外,某开发公司未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且未缴纳土地出让金。
3. 调查结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某开发公司擅自占用土地、未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的行为均属于违法行为。
当地政府依法对某开发公司进行行政处罚。
三、案件处理结果1. 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规定,某开发公司应立即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
经调查,某开发公司已将非法占用的土地退还给当地政府。
2. 责令缴纳土地出让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某开发公司应缴纳土地出让金。
经计算,某开发公司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为500万元。
某开发公司在规定期限内缴纳了土地出让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当地政府对某开发公司擅自占用土地的行为,处以罚款。
经计算,某开发公司应缴纳罚款100万元。
某开发公司在规定期限内缴纳了罚款。
4. 没收非法所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当地政府依法没收某开发公司非法所得。
经调查,某开发公司非法所得为200万元。
当地政府已将非法所得上交国库。
案例一:上海某某化工设备有限公司非法占地案2003年7月,上海某某化工设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吴某的哥哥周某代其与某某区书院镇农业服务中心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
协议规定了甲方书院镇农业服务中心自愿将15亩土地流转给乙方周某用于办企业。
乙方按每年每亩3000元价格付给甲方土地流转金,流转期限为三十年,从2003年9月1日起至2033年8月30日止。
2006年2月,上海某某化工设备有限公司在未依法办理土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开始在某某区书院镇三三公路4588号处开工建造厂房。
2006年2月27日,某某区房屋土地执法大队责令停止施工并发放停工通知单,但该公司继续施工直至5月份被迫停工。
2006年11月书院镇镇政府曾责令其限期自行拆除,该公司拒不拆除。
2007年4月该公司又继续施工,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执法人员再次责令其停工并于2007年4月3日向其发出“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但该公司在土地执法专项行动期间仍然继续施工,顶风作案。
经现场勘测,该公司占用土地面积为10441.78平方米,现地面已建成3幢厂房3036.93平方米,3幢工棚266.6平方米,一幢门房45.08平方米。
经查,该地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本农田,原为书院镇农业服务中心的集体土地。
根据上海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提供的土地鉴定报告表明:该地块范围内耕作层均已遭严重损坏,不能耕种。
上海某某化工设备有限公司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关于“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的规定,属于非法占地。
此案引起了某某区委、区府的高度重视,区委区府主要领导指示有关部门严肃依法查处,坚决打击非法占地行为。
日前,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上海某某化工设备有限公司非法占地的行为作出了行政处罚:一、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二、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拆除在非法占用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三、处以罚款人民币叁拾壹万叁仟元整。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某村位于市区边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村土地价值逐年攀升。
然而,在土地增值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土地违法案件。
本案例涉及某村村民非法占用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违法行为。
二、案件经过1. 违法行为(1)非法占用土地:某村村民张某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占用本村集体土地建设私人住宅。
张某在建设过程中,未办理相关土地审批手续,且擅自扩大用地面积,超出批准范围。
(2)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某村村民李某在自家土地上擅自建设商业用房,用于出租经营。
李某在建设过程中,未办理土地用途变更手续,且在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土地规划。
2. 发现与查处2019年,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接到群众举报,称某村存在非法占用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违法行为。
经调查核实,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认定张某、李某的行为违法,并依法进行处理。
三、案件处理1. 针对张某的违法行为(1)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张某非法占用的土地面积为100平方米,经核实,责令其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
(2)没收违法所得:张某在非法占用土地期间,建设私人住宅,已取得部分收益。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没收张某违法所得共计10万元。
(3)罚款:张某在非法占用土地期间,违反了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依法处以罚款2万元。
2. 针对李某的违法行为(1)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李某非法占用的土地面积为200平方米,经核实,责令其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
(2)没收违法所得:李某在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期间,建设商业用房,已取得部分收益。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没收李某违法所得共计5万元。
(3)罚款:李某在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期间,违反了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依法处以罚款1万元。
四、案件反思1. 土地违法案件频发的原因(1)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部分地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存在漏洞,给违法者可乘之机。
(2)监管力度不足:部分地方土地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导致违法行为难以发现和查处。
(3)违法成本低:部分违法者认为违法成本低,愿意冒险违法。
第1篇一、案情简介甲村位于我国某省,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日益增多。
本案涉及甲村村民乙与甲村村委会之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
乙原系甲村村民,因家庭经济困难,一直未能承包到土地。
2010年,甲村村委会根据相关政策,将一块荒废的土地发包给乙,承包期限为30年。
乙在承包土地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种植了农作物,使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乙与甲村村委会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
二、争议焦点1. 乙是否享有该块土地的承包经营权?2. 甲村村委会是否有权收回乙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案件审理过程1. 乙与甲村村委会调解在矛盾初现时,甲村村委会与乙进行了多次调解。
然而,双方在承包期限、土地用途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调解未能成功。
2. 乙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调解无果后,乙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其对该块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并要求甲村村委会赔偿因其收回土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3. 法院受理案件人民法院受理了乙的诉讼,并依法组成合议庭审理本案。
四、法院判决1. 乙享有该块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法院经审理认为,乙与甲村村委会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合法有效,乙依法享有该块土地的承包经营权。
甲村村委会无权单方面收回乙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2. 甲村村委会赔偿乙的经济损失法院认为,甲村村委会在未与乙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擅自收回乙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侵犯了乙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甲村村委会应赔偿乙因收回土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五、案件启示本案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具有以下启示:1. 土地承包合同是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
在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时,双方当事人应充分了解法律法规,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2. 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的解决途径多样。
当事人可以先行通过调解、协商等方式解决纠纷,如调解不成,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 人民法院在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件时,应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土地承包秩序。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类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这个过程中,耕地占用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了一系列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纠纷。
本案例将围绕某市一起耕地占用税征收纠纷展开,分析相关法律法规适用及争议解决过程。
二、案件经过2018年,某市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商”)计划在某市某乡镇建设一个住宅小区。
根据项目规划,该项目需占用基本农田100亩。
在办理相关手续时,开发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法》规定,向当地税务局申报缴纳耕地占用税。
然而,在申报过程中,开发商与当地税务局产生了分歧。
开发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法》规定,耕地占用税的征收标准应按照实际占用耕地的面积计算。
而当地税务局则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耕地占用税的征收标准应按照基本农田面积计算。
双方争执不下,遂向当地人民政府申请裁决。
当地人民政府在调查核实后,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法》规定更为明确,应按照实际占用耕地的面积计算耕地占用税。
于是,当地人民政府裁定开发商按照实际占用耕地的面积缴纳耕地占用税。
开发商不服裁决,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因此,应优先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法》的规定。
据此,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开发商按照实际占用耕地的面积缴纳耕地占用税。
三、案例分析本案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等多部法律法规。
以下是针对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的分析:1. 耕地占用税的征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法》第二条规定:“耕地占用税的征收标准,按照实际占用耕地的面积计算。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占用耕地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县某村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村土地资源日益紧张。
2018年,该村村民李某因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将村委会诉至人民法院。
李某原系该村某小组组长,2005年承包了本小组的100亩耕地,并与村委会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
合同约定承包期为30年,自2005年1月1日起至2035年12月31日止。
然而,到了2018年,李某因土地被征收补偿问题与村委会发生纠纷。
李某认为,根据合同约定,他享有承包期内土地承包经营权,即承包期内他有权自主决定土地用途、流转方式等。
然而,村委会却以土地征收补偿款分配问题为由,擅自将他的承包地收回,并将其分配给了其他村民。
李某认为,村委会的行为侵犯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遂将村委会诉至人民法院。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1. 李某是否享有承包期内土地承包经营权?2. 村委会是否有权收回李某的承包地?三、法院判决1. 关于李某是否享有承包期内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问题,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
因特殊原因需要收回承包地的,应当提前一年通知承包方,并给予合理的补偿。
”李某与村委会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合法有效,且承包期内未出现法定收回承包地的情况,因此李某享有承包期内土地承包经营权。
2. 关于村委会是否有权收回李某的承包地的问题,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因征收征用土地等原因需要调整承包地的,应当依照本法规定进行调整。
”本案中,李某承包的土地被征收补偿,村委会未能依法依规进行补偿分配,因此无权收回李某的承包地。
综上所述,法院判决如下:1. 维持李某与村委会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有效;2. 驳回村委会收回李某承包地的请求;3. 村委会应依法依规对李某的征收补偿款进行分配。
四、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件,具有以下特点:1. 法律依据明确:本案中,法院判决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关规定,体现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