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word文档良心出品)
- 格式:doc
- 大小:31.34 KB
- 文档页数:13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1. 引言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领域之一。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旨在提供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培养职业素养的机会。
本文档旨在介绍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标准,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估。
通过这些标准,希望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
2. 课程目标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 - 基本操作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劳动和技术操作技能,如安全操作、工具使用等。
- 协作与沟通能力: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 创新与创造能力:学生能够发展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解决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 职业素养:学生能够了解职业道德与礼仪,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3. 课程内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3.1 劳动教育 - 劳动技能培养:包括基本的操作技能、工具使用和安全操作等。
- 工作流程:学生能够了解工作流程,并能够进行规划和组织。
- 质量控制:学生能够进行质量控制,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2 技术教育•电子技术:学生能够了解和应用基本的电子技术知识,如电路原理、电子元器件等。
•机械技术:学生能够了解和应用基本的机械技术知识,如机械原理、机械结构等。
•计算机技术:学生能够了解和应用基本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使用等。
3.3 创新教育•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实践:提供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如科技创新、产品设计等。
3.4 职业教育•职业导向:学生能够了解不同职业的发展方向,并进行职业规划。
•职业道德与礼仪:学生能够了解职业道德与礼仪,并进行相应的实践和培养。
4. 评估与考核为了评估学生在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中的学习情况,采取多种评估与考核方法,包括: - 作品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可以作为评估和考核的依据,通过展示作品来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
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内容。
我国从80年代初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这个课程名称。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的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劳动技术课程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任何技术知识、技术操作、技术意识的形成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劳动技术课程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它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能源、环境等技术领域。
它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创造性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课程理念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其根本使命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技术素养.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劳动技术课程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1、以提高技术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劳动技术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劳动技术课程在技术教育过程中.综合“科学”与“社会”(即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技术的本质、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技术意识.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经济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及其终身发展的要求奠定基础。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
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内容。
我国从80年代初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这个课程名称。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的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劳动技术课程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任何技术知识、技术操作、技术意识的形成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劳动技术课程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它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能源、环境等技术领域。
它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创造性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课程理念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其根本使命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技术素养.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劳动技术课程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1、以提高技术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劳动技术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劳动技术课程在技术教育过程中.综合“科学”与“社会”(即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技术的本质、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技术意识.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经济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及其终身发展的要求奠定基础。
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标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
要途径。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通
过参与各种劳动和技术活动,理解劳动的价值,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和技术知识,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合作精神。
在课程内容上,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观念教育:通过讲述劳动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社会
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基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2. 日常生活劳动:教授学生基本的家务劳动技能,如整理房间、洗衣
做饭、种植花草等,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家庭责任感。
3. 生产劳动:通过模拟或实际的生产活动,让学生体验农业生产、工
业生产等劳动过程,了解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4. 技术教育: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授一些基础的技术知识,如简
单的机械原理、电子电路等,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5.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6. 安全教育:在劳动与技术活动中,强调安全意识,教授学生如何正
确使用工具和设备,预防和处理常见的安全事故。
7. 环保意识: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融入环保理念,教育学生节约资源、减少浪费,保护环境。
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价值三、课程的基本理念四、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分目标三、学习目标的水平要求第三部分内容标准模块一模块二……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文本编写四、资源开发建议五、资源使用建议第五部分指导手册研究篇研究主题:实践篇实践主题第六部分案例参考案例一:厨房里的学问与技术(研究与实践)厨房里的学问——研究篇某地餐饮文化探究(义务学校完成)1.调查:某地饮食调查2.研究:餐饮与文化探讨3.写作:饮食文化小论文4.汇报:提倡健康的饮食文化厨房里的技术——实战篇锅碗瓢盆交响曲(实践中心完成)1.熟悉和使用厨房用具(厨房里的卫生)2.了解菜肴与面点制作基本常识:(可制成视频资料播放)3.学习制作菜肴与面点菜肴制作基本常识:菜肴烹饪的准备:(1)器具:灶具、切配工具、烹调工具、盛菜工具(2)原料准备与干制品加工:植物性原料(素菜、豆制品、干制品);动物性原料(家畜、家禽、水产品)调味性原料(油脂类、盐酱类、醋糖类、香料类等)(3)美观协调的刀工与配菜:刀工——切、片、剁、剞、拍配菜——主料、配料、调料组合搭配。
(4)烹调的方法:火候与调味:烹调的方法:炸、熘、炒、煎、炖、烧、汆、拔丝3.菜肴制作范例:糖醋白菜、4.面点制作的基本知识5.面点制作:花样饺子案例解读:餐饮文化探究(研究性教学主题)具体实施——研究者()、研究时间()、计划学时()主题说明:1、选题意义2、应把握的关键点3、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任务成果展示1.成果要求2.展示方法研究篇主题教学思路范例:例:某地饮食调查计划学时:研究目标:研究任务:研究方式:研究地点:研究准备:研究过程:教学提示:教师手记:学生反思〃:资源使用:实践篇:实践目标:实践任务:实践方式:实践地点:实践准备:实践过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提示:教师手记:学生反馈〃:资源使用:。
《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
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它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劳动教育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
劳动还具有突出的社会性,要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体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
劳动更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三、课程基本理念1. 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
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2. 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
把握劳动教育的根本特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
3. 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
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2017年郴州市亚星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
学校要正确认识劳动技术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为了贯彻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郴州市亚星学校劳动教育计划及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劳动技术教育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正确思想。
2.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
使学生认识劳动是日常生活、发展生产、建设祖国、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手段,是每一位公民的神圣权利和光荣义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通过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
4.培养良好的非智力素质。
在劳动实践中使学生自觉磨炼意志,陶冶情操,体验挫折与成功;增强积极进取、探索创新意识;初步具有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宣传动员。
1、成立郴州市亚星学校劳动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顾问:罗小满、欧阳岳平组长:黄宝田副组长:首巧灵、欧艳菊成员:李桂珍、曹赳武、岳琴、史永斌、张社军、段俊敏、金书颖、唐敏雷莉松和全体班主任2、宣传动员,热爱劳动的舆论和行为氛围。
利用班队会,开展以热爱劳动为主题的班队会,展开讨论,深入理解什么叫“劳动”?怎样做才算是热爱劳动。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古代名人爱劳动的故事,还可以讲近代名人的劳动故事,再是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爱劳动、良好行为习惯等内涵的古诗文。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课程标准》,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是指小学生在学习劳动与技术课程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下面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课程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手工、信息技术和实用技术。
手工包括纸艺、绘画、剪贴、折纸、刺绣等,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应用等,实用技术包括简单的制作、维修和改进等。
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再次,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是注重实践、注重创新和注重综合应用。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是指小学生在学习劳动与技术课程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内容主要包括手工、信息技术和实用技术,教学要求是注重实践、注重创新和注重综合应用。
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课程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希望全国各地的小学能够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合理安排劳动与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一、导言1.课程定位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 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
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 。
其共同特点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为整体课程设计中的内容。
我国是从1984 年 4 月才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教育”这个课程名称。
虽然世界各国设置劳动技术课程的名称和内涵各不相同,但大都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只是教育的重心侧重不同而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劳动技术教育的核心也越来越趋于一致——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教育的提出,不仅在内涵上包融了最初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层面上的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更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劳动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
任何技术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情意和态度的获得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
劳动技术是一门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它涉及生活、工农业生产的众多领域,还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环境等内容。
他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