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系列六法学专业外文翻译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架构
- 格式:docx
- 大小:14.83 KB
- 文档页数:9
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框架研究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传承文明、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然而,在当今社会,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威胁,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以及非法交易等。
为了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建立健全的法律框架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框架的重要性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规范,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首先,它明确了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范围,使得哪些对象应受到保护有了清晰的界定。
这有助于避免在保护工作中出现模糊和争议,确保各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都能得到应有的关注。
其次,法律规定了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个人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各自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拥有哪些权利,都通过法律条文得以明确。
这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避免出现责任推诿的情况。
再者,法律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执法依据。
对于破坏、盗窃、非法交易文化遗产等违法行为,能够依法进行惩处,从而起到威慑作用,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框架的现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
这些法律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明确了保护的原则、措施和责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形势的变化,现有的法律框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某些法律条文规定较为笼统,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困难。
同时,对于一些新兴的文化遗产类型,如工业遗产、文化景观等,现有法律的覆盖还不够全面。
此外,在法律的执行和监督方面,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部分地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执法力度不足,导致一些违法行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打击。
三、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框架的借鉴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
例如,法国早在 1887 年就颁布了《历史古迹法》,对历史古迹的保护进行了详细规定。
第1篇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且在特定地区、民族、群体中传承的、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本文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法律规定进行探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法律体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部法律、法规和规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7.《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8.《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管理办法》9.《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10.《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法律规定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保护《非遗法》第十七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公布,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二)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三)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机构。
《非遗法》第十八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制定和公布,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多样性;(二)保护与传承相结合;(三)科学、规范、有序。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措施《非遗法》第十九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传承机构开展传承活动;(三)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传承机构开展创新活动;(四)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普及和推广。
关于中国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架构问题作者:杨志军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地上、地下和领水内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
现已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约有40万处,各级国有博物馆收藏的文物约1200万件。
为了保护这些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和探索,基本上建立起一套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
我想从三个方面概述一下这套法律体系的大致轮廓:一、根据各级立法机关、政府的职能和权限,分层次立法首先是法律,包括宪法、基本法律、专门法律和国际公约,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公布施行或批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2年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它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2年公布施行并于去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就是根据宪法的这一规定制订的。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签署了保护世界遗产的全部国际公约。
它们是:《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5年11月)、《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国务院1989年9月)、《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和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国务院1997年3月)、《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国务院2000年)其次呈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和国家级行政机关制定和颁发的规范性文件。
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1985年6月7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1987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1989年10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涉外工作管理办法》(国务院批准,国家文物局,1991年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国务院批准,国家文物局,1992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2003~5月13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国务院1997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通知》(2000年8月31日)。
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
第四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
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扶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第七条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体系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记号、仪式、习俗、传说、信仰、歌谣、礼乐等待对文化影响深远的习惯或表现形式。
它与其他文化遗产交织,成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具有能传递民族精神、家庭缘聚、传承本土文化的功能。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时代变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它受到了少数人的破坏和社会经济的压力,其精神和实践传统的脱离和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和重视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就极其重要,必须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和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free。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多项法律法规,他们有效地保护了文化遗产的生存。
如今,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街区保护法》等等都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地位,并规定有关部门、各级政府等负有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关系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也有保护措施。
此外,政府也在努力加强宣传。
宣传教育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人们重视文化遗产,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从而改善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态度,促进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保护工作。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危害文化遗产的行为都必须受到严厉惩罚。
最终,落实法律法规,加强宣传社会教育,引导人们重视文化遗产,彰显文化遗产的根本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挥其功能,确保能代代传承。
法律专业英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第四章馆藏文物CHAPTER IV CULTURAL RELICS IN THE COLLECTION OF CULTURAL INSTITUTIONS第二十二条全民所有的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单位对收藏的文物,必须区分文物等级,设置藏品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向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Article 22 Museums, libraries and other institutionsunder ownership by the whole people must classify thecultural relics in their collection by different grades, compile files for the relics kept by them, establish a strict system of control and register the relics with the relevant department for cultural administration.地方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分别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馆藏文物档案;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国家一级文物藏品档案。
Local departments for cultural administration at various levels shall compile files for the cultural relics in the collection of cultural institutions in their respective administrative areas; the state department for cultural administration shall compile files for Grade One culturalrelics of the state.第二十三条全民所有的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单位的文物藏品禁止出卖。
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框架与国际合作引言: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象征。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现代化的进程,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遗产,各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框架,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本文将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框架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一、法律框架的建立1.1 国内法律框架的重要性一个完善的国内法律框架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
国内法律可以确保文化遗产的合法性,规范相关的保护措施和行为,并明确责任和权益。
例如,中国的文物保护法规定了文物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违法行为的处罚,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1.2 国际法律框架的重要性文化遗产往往跨越国界,因此国际合作和法律框架也至关重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等国际法律文件,为各国提供了共同的保护准则和标准。
这些国际法律框架的建立,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保护全球的文化遗产。
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2.1 信息共享与技术交流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各国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
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分享保护经验、研究成果和最佳实践,共同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难题。
例如,日本和意大利在文物修复技术方面具有世界领先地位,他们通过国际合作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其他国家,提升了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
2.2 跨国合作项目的开展通过跨国合作项目,各国可以共同保护和修复跨国界的文化遗产。
例如,中国和巴基斯坦联合申报的喀喇昆仑峰地区的喀喇昆仑古道,就是一个成功的跨国合作项目。
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保护文化遗产,还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谊和交流。
2.3 跨国法律框架的建立为了更好地保护跨国界的文化遗产,各国可以通过合作建立跨国法律框架。
例如,欧洲联盟成员国通过《欧洲文化遗产公约》建立了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这种机制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保护欧洲的文化遗产。
三、案例分析3.1 意大利与埃及的合作意大利和埃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两国之间的合作备受瞩目。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英文版(实用版)目录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二、公约的背景和意义三、公约的主要内容四、公约的执行和监督五、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文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以下简称教科文组织)大会于 2003 年9 月 29 日至 10 月 17 日在巴黎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该公约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增进人类共同的福祉。
二、公约的背景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持有、使用、表达和传承的知识、技能、实践、表现、表达和传统文化,以及与此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科文组织参照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书,尤其是 1948 年的《世界人权宣言》以及 1966 年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制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三、公约的主要内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共分为十六条,主要内容包括: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范围;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则;3.缔约国的责任和义务;4.国际合作;5.基金的设立和运作;6.报告和监督。
四、公约的执行和监督公约规定,缔约国应采取法律、行政和政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同时,缔约国应鼓励和支持民间、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公约还规定,教科文组织应设立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以资助有关项目。
基金的资金来源包括缔约国的纳款、教科文组织大会为此所拨的资金、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捐款、赠款或遗赠。
五、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文献翻译文献、资料题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献、资料来源:文献、资料发表(出版)日期:院(部):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翻译日期: 2017.02.14外文文献翻译保存奇迹Karin, Richar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MAS Ultra大学版》第9期(2001)第54-58页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在我们的视野中传统的婚礼舞和诗人的语言逐渐地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易事。
教科文组织努力去保护濒危的杰作,同时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的昆曲、日本的能乐、印度舞蹈、来自格鲁吉亚的男子和弦合唱、制作立陶宛木制和金属十字架古老的知识还有几内亚的索索巴拉的传统音乐。
在一个新的名录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这些为“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语是一个由专家而不是巫师或音乐家所用的专业术语。
它一般是指非物质方面的文化成果,如故事和语言本身,信仰和价值观,以及赋予文化活力的各种形式的知识和技能。
这一遗产可以包括婚礼和葬礼、舞蹈、工匠的技能、口头流传下来的农业知识,甚至可以包括节日和聚会,如坦坦地区的木赛姆牧民大会。
您可能认为只有在博物馆才能发现这些文化的踪迹,但是这些文化在我们身边,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
这不是玻璃下的文化!日本的活国宝在日本,学者们早已认识到无形的文化。
在18世纪和19世纪,语言学家、民俗学家和其他人试图整理世界的口头传统。
然而,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从近年来开始的。
在1950年,日本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开始了一个保护活国宝的长期项目。
类似的方案随后在韩国,菲律宾,泰国,美国和法国开始。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看作是一种资产或资源而得到保护、赞赏、使用和管理,这个想法可以溯源回到明治时代。
在西方,同时,法学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是知识产权中的一种资产,利用专利和商标制度去保护它。
但是,有些集体的文化的创造是不成文的或无记录的,所以在保护的时候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法学专业外文文献翻译题目: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架构姓名:学院(部)专业:法学班级:学号:指导教职称:师:外文文献翻译保存奇迹Karin, Richar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MAS Ultra大学版》第9期(2001 )第54-58页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在我们的视野中传统的婚礼舞和诗人的语言逐渐地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易事。
教科文组织努力去保护濒危的杰作,同时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的昆曲、日本的能乐、印度舞蹈、来自格鲁吉亚的男子和弦合唱、制作立陶宛木制和金属十字架古老的知识还有几内亚的索索巴拉的传统音乐。
在一个新的名录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这些为“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语是一个由专家而不是巫师或音乐家所用的专业术语。
它一般是指非物质方面的文化成果,如故事和语言本身,信仰和价值观,以及赋予文化活力的各种形式的知识和技能。
这一遗产可以包括婚礼和葬礼、舞蹈、工匠的技能、口头流传下来的农业知识,甚至可以包括节日和聚会,如坦坦地区的木赛姆牧民大会。
您可能认为只有在博物馆才能发现这些文化的踪迹,但是这些文化在我们身边,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
这不是玻璃下的文化!日本的活国宝在日本,学者们早已认识到无形的文化。
在18世纪和19世纪,语言学家、民俗学家和其他人试图整理世界的口头传统。
然而,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从近年来开始的。
在1950年,日本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开始了一个保护活国宝的长期项目。
类似的方案随后在韩国,菲律宾,泰国,美国和法国开始。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看作是一种资产或资源而得到保护、赞赏、使用和管理,这个想法可以溯源回到明治时代。
在西方,同时,法学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是知识产权中的一种资产,利用专利和商标制度去保护它。
但是,有些集体的文化的创造是不成文的或无记录的,所以在保护的时候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商讨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自然景观。
这促进更广泛的思考,人们意识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
在随后的专家会议中,专家们继续讨论制定建议和制定技术。
直到20XX年5月这个讨论达到了顶峰,当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首次宣布了19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什么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才使这一概念融入国际意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一概念长期与含糊不清“文化”联系在一起。
“遗产”和“无形”刚开始也很难一起进行理解。
第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称呼这个专业术语?“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术语经过多次讨论才最后确定下来。
虽然术语有些模糊,但全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日益增强。
在宏观层面上,如果用对待自然资源的方式对待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很容易濒危或者消失。
虽仍有超过6000种语言在这个星球上,但是语言学家预测,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九十五会在下一世纪里消失。
绝大多数语言没有书面形式,有些语言甚至没有任何有形形式。
一种语言彻底消失,这对于后人是一个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在微观层面上,许多人不希望渐渐失去了祖先的故事和有意义的经验。
地方文化有一种新的主张,“我的世界可能越来越大,但我仍然在一个小圈子里”。
在恶性的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宗教和种族的冲突演变成为暴力事件时引起世界的注意力。
如何才能最好地理解和响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无形“杰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问题引发了陪审团考虑和辩论。
首先是定义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包括那些内容,这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什么是无形的传统?多久的文化习俗才能被称为传统?文化是否为人广泛传播吗?如果人们改变传统的做法是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况,传统应该被看作是一个成功的适应过程还是失去其本来的面貌?由于定义很难,所以意义就更加重大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一种语言是都一个杰作。
如何衡量一种语言在历史上的作用和价值,这很重要。
也许更困难的问题是如何广泛地保护遗产和传统。
如何维护消失或脆弱的传统要?为了保持传统,我们让有维护能力的人去信奉它。
我们可能会喜欢有外观或声音的传统,但这一想法会使一些人们的劳动报酬低和生活条件艰苦。
辩论常常迸出智慧的火花,总能想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某些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被看作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值得政府去大力支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并给予相应的补贴。
潜在的危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积极的,但它可能在社会实践中被官僚机构所控制。
在一些情况下,仪式庆祝活动可能会被看作是利用资产促使商业投资。
这可能会带来资金支持,但也可能摧毁具有重要意义的传统,把它变成一项为游客演出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可能会引发或者加剧人们之间的冲突,因为人们在争取社会传统的控制权,人们试图从外部影响内部的权力平衡。
更重要的是,什么是需要保存的文化,比如在一首歌里,需要保存的文化是创新的记录方法(录音),是人(歌手)还是过程(歌唱)?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是谁决定那些是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必须提名一些文化传统以供审议。
许多提名可能会出于很好的意图,但有些人可能只是为了狭隘的利益集团的权力,导致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可能被忽略或者不能得到审议。
鉴于许多民俗形式会产生对抗的国家统治的想法,国家的提名可能有缺陷。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认定的1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们可以放心,在全球化的时代,当地的文化幸存下来了,有的甚至是蓬勃发展。
人们会明白,在这样一个不断创新的时代,传统有一些永恒的价值。
地方、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了越来越多的保护计划,这将更好的继续激励子孙后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外文文献翻译原文PRESERVING THE MAGICKarin, Richard, UNESCO CourierMAS Ultra- School Edition, Vol. LXI (2001), pp.54-58We can be swept away by a traditi onal wedd ing dance or entran ced by the poets of a vanishing Ian guage-but defi ning this in tan 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far from simple, as UNESCO'S efforts to safeguard endangered masterpieces go to show traditional Kumquat opera of China, Novak theatre of Japan, Kutiyattam dance in India, men's polyphonic choral singing from Georgia, the ancient knowledge of crafti ng Lithua nian woode n and metal crosses,the Niagassola So-so Baal musical tradition of Guinea. In a new program, UNESCO proclaimed these, among others, "masterpieces of intan 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 tan 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tech ni cal term used by experts, not by shama ns or musicia ns. It gen erally refers to immaterial aspects of culture--ephemeral products like stories and Ianguage itself, as well as to the beliefs, values, and forms of knowledge and skill that give cultures their vitality. This heritage can, for example, include wedding dances and funeral laments, artisans' skills and orally conveyed knowledge of farming. It can even include festivals and spaces where people gather, such as the wondrous Drama el-Fan square in Marrakech. You might find its traces in a museum--plants used by a traditional healer, for example--but it is mostly the living, oral traditi on of a people. It is not culture un der glass!Japan's living national treasuresScholars have long recog ni zed the in tan gibility of culture. In the 18th and 19thcenturies philologists, folklorists and others tried to document the world's oral traditions. Yet the term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relatively recent. In 1950, Japan initiated a living national treasures program to recognize the great skills of masters of the traditi onal arts. Similar programs bega n in Korea, the Philipp in es, Thaila nd, the Un ited States and Fran ce. Intan gible heritage was see n as an assetor resource to be protected, appreciated, utilized and man aged--a n idea traceable back to the Meiji period. In the West, mean while, jurists recog ni zed the idea of in tellectual property as an asset, defi ning copyright and pate nt as putt ing an idea into material form. But collective, cultural creation that was unwritten or unrecorded remained problematic--it still does.In the 1970s, discussio n of UNESCO'S World Heritage List, which later came to in clude n atural Ian dscapes,stimulated broader thinking about the n eed to safeguar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eetings of experts ensued, recommendations were developed and the tech ni cal discussi ons continued un til they reached a pinn acle in May 2001, whe n UNESCO'S Director-Ge neral Coacher Matsuura proclaimed the first 19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 gible Heritage of Huma ni ty.Why so long for this con cept to make it into intern ati onal con scious ness? Well, for one, it has suffered the problem of vagueness long associated with the term "culture." "Heritage" and "intan gible" just compo und the difficulty. Second, there's a terminology problem--what to call it? It is hard to imagine the term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lidi ng off the ton gue of any laureates. Vague ness and term ino logy aside, in terest in the subject has grow n with public aware ness of globalizatio n.On the macro-level, cultural resources, in a similar way to natural resources, seem to be endan gered or disappeari ng. Of more tha n 6,000 Ian guages still spoke n on the pla net, li nguists predict that 50 to 95 perce nt will not last through the n ext cen tury. The great majority is not writte n and lacks any tan gible form. When a Ian guage dies, there is a startli ng loss of kno wledge and expressi on accumulated over gen eratio ns. On the micro-level, many people do not want to accept a social uni verse of homogenized global consumers bereft of ancestors, stories, and meaningful experiences. Local cultural reassertion is a way of saying, "my world may have become bigger, but I still have a place with in it." In less benign circumsta nces, intan 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captured the world's atte nti on whe n con flict over the practice of religi ons and the expressi on of eth ni cities has turned viole nt.Questi ons of how best to un dersta nd and resp ond to intan 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parked debate among the jury considering nominations for the UNESCO'sdesignation as intangible "masterpieces." First, there is the question of definition. A staged performance of an ancient play may have many tangible elements-written scripts, a temple theatre and elaborately crafted costumes. Yet does the fact that it is a performa nce ren der the traditi on intan gible? How long does the cultural practice have to be around before it is called tradition? Does it have to be widely shared among a people? If people alter their practice to resp ond to cha nging circumsta nces, should the tradition be seen as a successful adaptation to be treasured or as a deprived derivative to be shunn ed?As hard as it may be to define this heritage, the question of its value looms larger. To some extent, every Ianguage is a masterpiece.How to weigh the worth of one Ian guage aga inst ano ther in determ ining value and sig nifica nce--by the nu mber of speakers, its role in history, the beauty of its poetry?But perhaps more difficult is the question of if and how to preserve the wide range of this heritage. Is it more important to safeguard vanishing or fragile traditions than popular, vital ones? To preserve the tradition, it is necessaryto preserve the ability of people to practice it. We might like the look or sound of the tradition, but its continued practice would condemn people to labor with low pay and terrible con diti ons.The strategies used also spark debate. In some cases, intan 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y be viewed as a national treasure meriting government support, tax breaks, or subsidies.Looming dangersThis can be positive, but it can also turn a practice con trolled by the com mun ity into an in stituti on con trolled by bureaucrats. In other cases, a ritual celebrati on may be see n as an un der-exploited asset prompt ing commercial in vestme nt. This may bring funding support, but it may also destroy the very meaning of the tradition, turning it into an activity staged for tourists. The very recognition of the valu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resources can initiate or exacerbate conflicts--people within the society fighti ng for con trol over the traditi on, people from the outside affecti ng the power bala nee withi n. Importa ntly, there is the questi on of what is being preserved --is it the tradition itself as product (for example, the song), is it the documentary record of the traditi on(the record in g), or the people (si ngers) and process (the sin gi ng)?Fi nally, there is the issue of who decides. Nati ons bel onging to UNESCO must nomin ate those cultural traditi ons for con siderati on as treasures.Ma ny nomin ati ons may be put forth with the best inten ti ons, but some might reflect n arrow in terests of a group in power. Some min ority traditi ons may be overlooked or eve n cen sored from con siderati on. Give n that many folk traditi ons arise as forms of resista nee to n ati onal domin ati on, the idea of n ati onal nomin ati on may be flawed.I must say that I was impressed with UNESCO'S selection of the first 19 "masterpieces." One could take heart that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Iocal cultures have survived, and sometimes eve n flourished. One would appreciate that in an age of con sta nt inno vatio n, traditi on had some lasti ng value. The power and ten acity of the selected traditi ons and their practiti oners was palpable. One can only hope that with local, n ati on al, and now intern ati onal action pla ns in place, they will continue to in spire future gen erati ons.指导老师评语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