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清朝前期(1644-1795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教材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清朝前期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掌握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为我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难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的发展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史料等资源,自主探究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剖析,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史料、图片等。
4.投影仪:用于展示图片、地图等材料。
5.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材料,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课主要讲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向学生展示了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使学生了解我国在当时的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掌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2.难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成就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深入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关键信息。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和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和特点;2.了解清朝前期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商业经济的发展;3.掌握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特点;2.教学难点:清朝前期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A. 前置知识1.明朝末年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和特点;2.清朝前期政治制度改革。
B. 教学内容1. 清朝前期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1.新农具的使用:铁犁、钢铧等;2.引进的农作物:玉米、甘蔗、土豆等;3.灌溉工程的改进:修建大坝、加固水利设施等。
2. 清朝前期的商业经济的发展1.商品经济的运作:货币、商品交换等;2.商业组织的出现:商行、厂房、工坊等;3.商业路线的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
3. 清朝前期的手工业和手工艺的发展1.工艺美术的崛起:景泰蓝、瓷器等;2.纺织工业的发展:棉纱、丝绸等;3.手工业工人的组织:行会、工坊等。
C. 学习方式1.教师讲解;2.课文阅读;3.小组讨论。
四、教学过程A. 热身请同学们回顾上课学习到的明朝末年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和特点。
B. 讲解请教师进行讲解,介绍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和特点。
C. 活动1.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与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有关的内容,进行阅读有关章节并进行笔记;2.请同学们按照小组,就商业经济发展和手工业和手工艺发展展开讨论,并进行汇报。
D. 总结请教师进行课程总结,回答同学们的问题,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五、作业1.阅读课本相关章节,并做好笔记;2.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有关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文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和特点。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积极交流、合作并展开讨论,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是,在团队合作中,一些学生在表达上还有自卑心理,下节课我要加大鼓励和表扬,以便更好地促进他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解和把握。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了解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与带来的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索清朝前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之间的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盛世滋生图》等内容)【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盛世滋生图》局部。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内容,提取反映盛世景象的相关信息。
师:盛世的局面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清前期,经过了三位皇帝的共同努力。
(出示康熙、雍正、乾隆像)。
在他们的励精图治下,清朝国家统一、人丁兴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国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康雍乾盛世”,简称“康乾盛世”。
出示:谢和耐《中国社会史》::“中国18世纪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应归功于其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
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引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二、讲授新课(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出示: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追问: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面对这种状况,你会如何做?学生: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发展农业…师: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并把农业发展作为国之大计。
说到农业,中国历朝历代帝王都很重视农业发展,并把农业作为国之根本。
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感受一下农业的重要性。
2、出示:“江山社稷”。
社稷坛图片。
教师:古代帝王长把国家称为“江山社稷”,哪位同学了解社稷二字的含义呢?总结: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代帝王每年都会去社稷坛这类地方进行祭拜,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2.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通过设疑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清朝前期的手工工场;晋商和徽商等大型商帮的兴起。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清朝农业生产的图片]教师: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让我们走进《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课。
【新课讲授】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多媒体展示清朝开荒执照和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变化表]教师提问:结合下面材料思考,1661—1766 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6—97,提出问题: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
学生回答: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教师提问: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荒地和边远地区也得到开发;对河流进行治理,修建众多水利工程;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教师提问: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的建立和基本历史背景。
他们对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是,对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详细发展情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具体的历史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插图、讨论问题等方法,培养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对于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对国家历史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2.难点:对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具体发展情况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2.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
3.观察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插图、文字、动画等。
3.教学资源: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事例、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清朝建立和基本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内容。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理解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理解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2.时空观念:通过比较唐、宋时期与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及人口变化,加深学生对具体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3.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耕织图》(局部)等资料,知道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经济兴盛的表现和人口增长的史实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
4.历史解释:通过分析、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2.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现有人口约14.1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
大家知道吗,清朝前期,在短短一个半世纪里人口增长了6倍多,人口总数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
为什么清朝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教师提问:清朝前期,清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哪些?学生回答: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教师提问:清朝农业生产取得较大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其影响是什么?学生回答:①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②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图片展示清代纺织图2.教师提问: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有了哪些发展?学生回答: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耕织图〉(局部)》《清朝织布图》等,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初步感受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清朝前期的手工工场;晋商和徽商等大型商帮的兴起。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一)背景【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清朝建立之初社会发展状况如何?为何会出现这种现状?【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及教材,回答问题。
状况:田地荒芜,人口减少。
原因: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二)恢复的原因【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政权稳定的角度,认识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
讲述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强调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作也是分不开的。
【学生活动】知道农业生产恢复的原因。
(三)发展的表现【教师活动】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了解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情况。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清朝开荒执照》,讲述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用数据说明耕地面积的增加。
【学生活动】了解清朝耕地面积的增加。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发展》教案英雄街初级中学于爱玲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得原因、表现、影响教学难点:人口增长得利弊问题。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最后一个盛世,清朝前期——康雍乾盛世。
那么,盛世一般有哪些表现呢?生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等师引导:最关键就就是经济繁荣,那今天我们了解康乾盛世时期,也就就是清朝前期得经济。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发展》。
师问:我们学习经济一般从哪三方面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得恢复与发展1.问题思考:古代农业发展得一般原因、表现2.自主阅读,思考问题,标注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农业发展得原因、表现、影响)3.学生展示原因: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治理大河、推广高产农作物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③人民辛勤劳动4.学生展示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兴修水利、治理大河③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得提高;经济作物得种植也有了较大得发展。
教师补充并过渡:“湖广熟,天下足”,清朝出现又一个粮食高产区;高产农作物得引进;思考讨论:(多媒体出示问题)提示:可以用有利于,不利于,或者促进了,推动了,阻碍了之类得词来回答总结:农业就是手工业、商业发展得基础。
5.学生归纳展示影响:农业生产得发展,①有利于社会得稳定与繁荣。
②农业产品品种与产量得增加,也对手工业与城镇商品经济得发展起到了推动得作用。
③为清朝前期得兴盛奠定了基础。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与商业得发展(一)手工业1.一口气说出5个古代手工业部门?2.教师简要介绍清代手工业发展得基本情况。
①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②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得手工业工场。
手工业工场简介(多媒体展示手工作坊与手工业工场得例子)引导归纳手工业工场得特点: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点出本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得棉纺织业当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二)商业1、清朝商业发展得条件(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读教材提示: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得发展促进了商品得流通;陆路与水运发达。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知道人口增长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借助图片和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的相关史实。
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清朝人口的增长问题的了解,认识人口的增长给整体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帮助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状况。
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清乾隆年间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图片、《姑苏繁华图》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这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
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自主探究: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导入二】清军入关后,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抗,战争延续了20多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民无遗类,地尽抛荒”的残酷景象。
清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保证封建剥削的顺利进行,逐步调整了统治政策。
在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下,农业、手工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那么发展的具体情况怎样呢?●新课讲解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总结农业恢复和发展的概况,分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1.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了40%以上。
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间,人口迅速增长到3.6亿。
材料二政府提倡各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种植方法,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高产作物甘薯的种植,由福建、浙江等省推广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经济作物桑、茶、棉花、甘蔗、烟草,种植面积扩大了,当时已成为商品。
材料三乾隆年间,原来不种棉花的河北一些地区,栽培棉花的占十分之八九。
清朝前期,甘蔗种植遍及东南沿海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