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3个方面。
1. 社会伦理道德
儒家思想将人际关系看作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提出了“仁”的道德理念,即人人都要互相尊重和关心。
这种道德观念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强调孝道、忠诚、礼貌和道德规范等等,这种社会伦理道德意识成为了中国高素质人才的品格基础。
2. 教育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的贡献:儒学对中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儒家将教育看作是人生的根本任务,并把知识体系作为思维的基础,同时注重了针对不同阶层不同教育的指导和开展。
儒家经典作品《论语》也成为了中国教育最重要的用书之一,尤其强调学以致用,十分看重实践经验和重视实践操作的教育意义,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丰富阅历来提升自己。
儒学的教育观念深入了中国社会,一直沿用到今天。
3. 政治哲学
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提出的“君子治国”的理念强调领袖的品格,主张领袖应该具有道德高尚的品质。
对于儒家来说,领袖的政治理想应该是国家百姓的福祉,因此必须有良好的修养、明确的政治方向,并承担起治理职责。
儒家的政治价值观依然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影响,例如中国的公共服务建设、政府的整体形象和管理水平,都与儒家思想的领导人素质和治理方法有关。
以上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3个方面的影响,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全人类的重要宝藏,始终贯注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核心。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作为主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影响了社会制度、教育体系、家庭观念以及艺术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对人际关系、社会秩序、道德伦理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人际关系儒家思想提倡“仁爱”,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亲密。
在儒家思想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视为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儒家思想强调孝道,重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相处。
这种强调亲情和亲密关系的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广泛传承和弘扬。
二、社会秩序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建设。
在儒家思想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被视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师徒和朋友等社会关系的维系与和谐。
这种注重社会秩序与稳定的思想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
历史上,中国的社会制度多以家族、家长制为基础,其背后的儒家价值观强调了社会秩序和权威的重要性。
三、道德伦理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强调的五常思想——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石。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倡的实现人性完善和社会和谐的关键要素。
这种道德伦理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广泛影响,塑造了中国人民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四、文化传承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注重教育的重要性,儒家学者提出了“君子”理念,即通过教育和学习培养完善的人格素质。
这种崇尚文化修养和学问的观念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对人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影响。
同时,儒家思想对文化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儒家倡导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等在中国艺术文化中得到广泛体现。
总结而言,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关系、社会秩序、道德伦理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对中国社会和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有:
一、文化影响:
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3、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二、思想影响: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
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家思想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仁爱、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社会伦理、政治治理、艺术文学等方面,阐述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教育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教育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教育为民之本,为国之基”,提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儒家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完美人格,塑造出孝敬父母、尊师重道、谦虚谨慎、感恩奉献的人格特质。
这种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讲究孝道、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二、社会伦理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伦理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和和谐,提倡“以礼待人”,倡导社会成员应该遵守各种规范和礼仪。
儒家思想教导人们注重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社会关系,追求道德伦理的完美。
这种价值观念深植人心,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政治治理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政”,即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帝王都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采取仁政的政治措施,致力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的繁荣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艺术文学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注重文化的传承和积累,培养了博雅文人的精神风貌。
儒家文化的倡导者们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文学和艺术都要求有一定的修养和素养。
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不可忽视,体现了尊崇人伦、崇尚美德的价值观念。
总之,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教育、社会伦理、政治治理还是艺术文学等方面,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推崇和传承。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概述儒家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学派,它主要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儒家思想把个人的品德修养放在首要位置,并提倡“中庸之道”、“仁爱”、“礼仪”。
中庸之道主张“不偏不倚”,避免极端和偏激;仁爱看重人性的本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仪则是人们行为举止的准则,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
二、儒家思想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对社会制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它主张教育为先,提倡以教化人,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在儒家思想中,学习是人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它强调“学而时习之”,即不断学习和实践。
儒家思想还提倡家庭伦理,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责任,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在儒家思想中,社会制度的核心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这也称为“四民关系”。
这些关系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和社会秩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君臣关系强调政治领袖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父子关系注重家庭的儒家伦理,夫妻关系则体现了家庭生活的根本道德规范,兄弟关系则强调兄弟之间的互助和互相支持。
三、儒家思想对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影响儒家思想对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儒家思想认为教育和文化是塑造人性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儒家思想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品德和知识的结合,注重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全面培养。
儒家思想还对中国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继承,也是对过去文化的贡献。
儒家思想注重传统的学习和发扬,强调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
同时,儒家思想也提倡和谐、尊重和包容,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结语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
从先秦时期的孔子到明清时期的朱熹,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儒家看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孔子曾经说过:“吾道一以贯之,人而不仁,如礼何”,即只有道德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礼仪行为。
这个道理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古代,重礼尊仁的传统,是基于儒家的人本思想而形成的。
有句话说得好:“儒家的人本思想把人文关怀和道德规范、社会美德和人格塑造无缝衔接起来,从而成为了推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自唐朝开始,中国文学开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与此同时,出现了文学与儒学交融的局面。
唐代的诗歌、宋元的小说、明清的戏曲,都是基于儒家思想而形成的文化产品。
作品中时常传达人文关怀、尊重儒家经典、提倡道德规范,它们的传承使得中国文学在长时期内处于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价值高度承认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儒家思想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的文化教育以儒学为基础,以读书识字为根本。
在传授的知识内容中,儒家经典是教育的核心。
诸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累下来的富含人文关怀、社会哲学、伦理道德的典籍。
它们通过教育的传承,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承。
除此之外,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美德,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人际关系、家庭观念、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深刻反思。
另外,儒家思想还为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提供了道德、伦理基础。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夯实人本主义这个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古代文化优秀的品质;纵览中国文学史,儒家思想融合其中,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标志;无论是传统的教育模式、还是维护社会正义的精神力量,儒家思想无一不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儒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积极影响
儒家学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政治稳定:儒家文化中倡导的“仁政”思想,强调君主应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反对暴政。
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对维护政治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促进文化传承:儒家学说重视文化传承和教化,主张“礼乐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推动经济发展:儒家学说提倡“经世致用”,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这种思想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同时,儒家文化也强调“节俭”,主张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可持续性和节制。
4.促进教育普及:儒家学说重视教育,主张“有教无类”,推动教育的普及。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教育成为了重要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5.推动社会和谐:儒家学说强调“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整合力,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儒家学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积极的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和社会的多方面影响。
在未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学思想仍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影响总结的例子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于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领域,儒家思想的影响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儒家思想影响的例子:1. 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儒家强调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感,重视社会和家庭的和谐。
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深入人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例如,传统的孝道观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尊重长辈和孝敬父母。
这种观念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传承,不断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行为和人际关系。
2. 教育体系和学术研究: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体系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德行和个人修养,提倡以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方式。
这种以德育为主导的教育观念在中国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至今仍然存在。
此外,儒家思想对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强调学问的严谨性、实用性和精神境界,形成了中国学术传统的重要基础。
3. 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强调君主的仁德和贤能,强调君主与民众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理念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模式。
例如,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往往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通过实施儒家的政策和理念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并维护社会秩序。
4. 社会等级和礼仪规范:儒家思想对社会等级和礼仪规范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家追求社会的和谐和秩序,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尊重。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按照儒家思想中的规范行事,为社会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体系和礼仪规范。
这种等级体系和礼仪规范在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并对社会风气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文化艺术和文学作品: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艺术和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强调文化教育和个人修养,崇尚经典和文学艺术的追求。
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经常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中对人性、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反映了儒家思想对文学作品的深刻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意义以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意义为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爱、孝顺、礼仪等价值观念,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和谐,尊重长辈,注重教育和培养下一代,这种家庭伦理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
二、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主张君主以德治国,臣民以忠诚事君。
这种思想观念塑造了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体制,强调君主的仁德和民众的忠诚,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三、儒家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教育和学问的重要性,强调修养和道德的培养。
儒家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的是德行和智慧的培养。
这种教育观念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延续至今,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注重品德教育和人格塑造。
四、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孔孟之道,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思想观念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
儒家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
五、儒家文化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影响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和谐共处、仁爱和道德修养,这种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中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国家形象的提升,也得益于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儒家文化使中国在国际上更加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它对中国社会、政治、教育、文化传统和国际形象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其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和其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儒家思想的历史背景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主流之一。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大量涌现,文化形态和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而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以其稳重中正的风格和道德规范,得到了诸多士人的拥护。
儒家思想在汉朝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至今对中国文化有较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1. 仁爱:儒家思想强调人的本性是善的,通过培养人们的人文情怀和价值意识,在社会层面形成仁爱之风,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2. 礼仪:儒家思想认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通过礼仪得以维系。
只有在遵守礼仪的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才会有秩序和和谐。
3. 忠诚:儒家思想强调,忠诚是一种高尚品质,是保证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关键。
只有忠诚于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信念,才能实现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
4. 法治:儒家思想注重规范和制度建设,认为法制是约束和规范人类行为的重要手段。
只有以法治为基础,形成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制度,才能让社会走向繁荣昌盛。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影响体现在多个层面:1. 道德规范: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规范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提倡以仁爱为核心,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使这种情感成为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家庭伦理:家庭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高度的重要性。
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悌忠信义是一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美德,让中国文化传统与儒家思想结合得更加紧密。
3. 教育理念:儒家思想认为,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以培养德行和修养为主要目标。
中国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就是在这种思想下实现的。
4. 政治制度:儒家思想推崇“仁政”,即以人民为中心,倡导和鼓励公正和善治。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如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思想及泛爱主义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等。
深入挖掘、诠释儒家思想中蕴藏的适应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使其在现代政治社会秩序的建立中发挥作用,不仅关系到儒家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
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为中心形成的,儒家的理论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层层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
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进入20世纪以来,在民族危亡、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现代化艰难举步,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一再被质疑、批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不仅国内如此,西方部分学者如韦伯在其《儒教与道教》中,也断言儒家伦理是阻碍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但是,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
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
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
在这一方面,儒家思想诚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义。
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义在道德层面上,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对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强调,却使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具有不朽的价值。
作为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感性的需求,但就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为重要,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与标志。
儒家以圣贤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这种圣贤理想人格终点高不可触、遥不可及,不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义。
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作为个人以及整个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而存在的,以其与现实的结合,使个体在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追求中日渐接近,能超越有限狭小的躯壳而进入无限的精神领域,因此也成为个体毕生努力的目标,成为人不断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
在当前社会急剧的转型中,随着原有信仰的失落,生活失去了深度和高度,生命缺少了厚重感,只有以享乐主义来填充生命意义的深井,而理想正是人能够超越这种粗浅的享乐主义泥潭的助力。
此外,儒家理想人格中所强调的对道德义务的绝对持守、以差等之爱为本而善推之、以及和乐的精神等等,是现代人格构建所不可缺少的基石。
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而儒家一直被视为与民主不能并存的,因此最受诟病。
诚然,儒家的政治思想虽有“民本”、“民贵”之说,但都是居于统治者地位来为被统治者想办法,与现代民主由下而上争取权利形成鲜明对照,但这并不代表儒家思想是中国实现民主化所不可逾越的障碍。
民主之可贵,正在于以“争”而成“不争”,以个体之私而成群体之公,但形成的这种
“不争”与“公”,是由于相互限制的形势逼迫出来的,而非来自“道德上的自觉,所以时时感到安放不牢”(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的构造及其转进》),而儒家德与礼的思想,恰好可以将其上升至道德自觉,由此民主政治才更有其根基。
再者,民主制度“徒法不足以自行”,它也是需要一个“领导阶层”的(问题仅在于这一阶层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方式),则领导阶层的品质和素养,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而儒家宣扬的理想人格“君子”以及相关的“修身”思想,可以通过私人领域的成就助益于公共领域秩序的建立和运作,正如美国人文主义思想家白璧德所认为的,“孔子之教”可以造就民主领袖所最需要的“人的品格”,这是民主社会的重要保障(《民主与领袖》)。
此外还应该注意到的是,明清以来“日用常行化”的儒家由于与朝廷之间的异化,其思想基调多有从民间角度出发的趋势,个体的价值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如李维桢的“遂其私所以成其公”思想等等),及至晚清,最早在中国宣传“民主”、“民权”等西方价值的先觉,也正是那些走得更远的“日用常行化”的儒家。
所以,如果对儒家思想去芜存菁,扬弃得当,它还可以成为民主价值观的思想资源之一。
在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政治的主体从统治者的错觉中移归人民,并补入“个体自觉”的阶段,则民主政治可因儒家精神的复活而得到更高的依据,而儒家思想本身也可以因民主政治的建立而完成其真正客观的构造。
儒家的人本、“仁爱”精神和群体观念对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工业化以来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无疑极大增强了人的力量,但科技与人性的对立同时成为社会的根本问题,人被“物化”,他的价值被以物的价值形式表现出来。
如哈贝马斯认为,工具性的科技成为目的本身,人类的次要的“工具行为”被合理化,而主要的“交往行为”不合理化,使得主体之间互相不理解、不信任。
同时,个人主义的片面发展,固然有弘扬个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的作用,但它又使每个个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价值观为行为的依据和标准,视社会和他人为手段,也造成社会生活难以和谐协调。
面对现代化的此类困境,提倡、弘扬儒家伦理精神中以人为本位的思想,把“爱人”、“惠人”放在首位,通过肯定他人来肯定自身,由成“大我”而成“小我”,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减少异化现象的危害将会是有益的。
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泛爱主义等对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有其积极作用。
人类征服自然能力不断增强,由此衍生的“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造成的破坏甚至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而对天与人关系的讨论,早在原始儒家中就已展开,儒家伦理精神认为人具有最高的价值,“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但是,这并不是从狭隘的自我中心或人类中心来定义人,而是强调人的自我实现是要在一定的关系网络中才能完成,对天、对自然要保持一种敬畏和亲切感,《易传》中就提出天不违人、人不违天的天人谐调思想,强调万物一体、人和自然统一,而张载更是直接提出“天人合一”的说法,把人与自然摆在同等地位,处于休戚相关的关系。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其模糊了主体与对象的界限,一直被斥为现代科技产生的障碍,但是面对人类对于自然的过分侵掠,重提这一思想,对于形成合理的自然观、天人观,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另外,儒家思想中的“德教为先”、仁爱忠恕、克己修身等原则,对于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等,都有其规范与促进作用。
总之,儒家作为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中心,在遭受猛烈批驳丧失统治地位甚至一定意义上丧失生存权利的情况下,其适应、促进现代化的部分思想内涵价值日益得到关注。
所以,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下,积极吸取其合理的思想内容,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也是儒家“新生命”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