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4
西安城市规划.txt 1993年,江泽民同志在西安视察时,为西安题词:“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把西安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
”江泽民同志为西安“外向型城市”建设的题词,为西安城市化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在西安各界引起强烈的反响,题词精神最终被写入西安跨世纪的城市总体规划,成为西安人民21世纪的奋斗目标。
《西安市1995年至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根据西安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的要求,确定了西安以科技、旅游与商贸为先导的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发展方向。
该《规划》确定的西安城市性质是:“西安市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方中西部地区和陇海兰新地带中心城市之一,陕西省会。
”至此,长期以来不明确的西安城市化方向问题,在江泽民同志题词的指导下得到明确。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西安城市建设实践中的运用在西安城市建设中,资金紧缺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的矛盾,一直成为西安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
面对这一矛盾,市委、市政府运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探索出了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路子,实现了“八五”以来城建资金的快速增长,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实现了城建资金完全由政府财政划拨的单一模式向建设资金多元化模式的转变。
城建资金筹集来源渠道有财政筹集、资源补偿筹集、政策性筹集、信贷筹集、利用外资和市场筹集等多种方式。
西安市七五期间城市维护建设共实现投资7.07亿元,“八五”期间西安城市维护建设共实现投资27亿元,“九五”期间市政公用设施维护建设完成投资68.1亿元。
其中,政府财政投资比重逐年减少。
三、依法治国及依法行政在西安城市建设和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八五”以来,西安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注重依法行政。
首先,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立法比重在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中的比重加大。
据不完全统计,1989年以来,西安市出台的城市建设领域地方法规17件,约占全部地方法规出台总数的30%多,其中涉及到了城市规划、村镇建设、园林绿化、古文化遗址保护、水源保护、征地管理、市容管理、物业管理、市政工程、拆迁安置、城建档案、户外广告设置管理等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诸多方面,为我市建设领域依法行政奠定了基础。
“文化名市”西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突显五大亮点作者:和红星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591 更新时间:2008-8-26 14:37:09刚刚批复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为西安市民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未来的12年内,西安市将会发生“质”的改变:“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将使城市布局更具特色;“米”字形高速公路网将使城市对外联系更加快捷;高标准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及配置齐全的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将使居民生活更加便捷;八水绕城和秦岭绿色屏障形成的山水城市格局将使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未来的西安将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于2004年1月经建设部同意后开始修编,历经了战略研究、大纲编制、成果编制、成果报批等四个阶段,2008年5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
《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得到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以加强西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古城战略地位为出发点,立足于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重点就城市性质、规模、城镇体系、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规划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模式,建立重要工作协调会议和专业规划协调会议相结合的会议制度,广泛吸取市级各部门、中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多种形式向市民进行公示,为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
本次规划重点突出了以下五大特点:一、城乡发展一体化1.“一城多心” 在西安市10108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主城区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联系,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结构完善的城镇体系。
市域呈“一城多心”空间布局形态。
“一城”指主城区,是西安城市发展的主中心,集商贸、文化、科教、旅游、居住等功能为一体;“多心”指4个组团(六村堡、常宁、新筑、洪庆)、3个新城(临潼、阎良、泾渭)、4个中心城镇(户县、高陵、周至、蓝田),是城市发展的副中心,承担主城区向外疏解的部分人口和功能。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背景介绍西安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
作为国家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西安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对于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背景、目标、原则和具体内容。
二、规划背景西安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西安市制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规划目标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3.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规划,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4. 提高城市生活质量: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规划原则1. 综合平衡原则: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实现土地利用的平衡发展。
2. 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公众参预原则: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加强与市民的沟通和互动,形成广泛的共识,提高规划实施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五、规划内容1. 土地利用总体布局:根据西安市的经济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条件,确定土地利用总体布局,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
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和措施,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3.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4. 城市功能区划: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划分不同功能区,合理布局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5.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城市总体规划简介]西安,位于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濒渭河,总面积9983平方公里,陕西省省会。
西安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又是国内外著名历史文化古都,中国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200年。
西安曾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会,以汉长安城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不但是中国与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也是东西方文明和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唐以后,西安虽失去了京城地位,但仍作为西北重镇历经苍桑。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1953年进行了第一次总体规划使西安用地扩展到100余平方公里,成为我国八大城市之一。
1979年-1982年的第二次总体规划,突出了西安作为我国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为了适应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城要,1992年-1995年初完成了第三次总体规划,提出了把西安建设成为外向型城市,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的宏伟目标。
一、城市性质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方中西部地区和陇海兰新地带中心城市之一,陕西省省会。
西安今后的发展要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电子、机械、轻工等工业的改组改造,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把西安建设成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自己历史文化特色和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成为世界一流的历史名城和旅游胜地,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
二、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2000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65万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28.5万左右,农业人口37.5万左右),暂住人口从60万增加到90万左右;2005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86.8万人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49.5万左右,农业人口37.3万左右),暂住人口105万左右。
2010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310万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73.6万左右,农业人口36.4万左右),暂住人口为120万左右。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征求意见稿)前 言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统筹安排各区域、各业、各类用地,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发展方略,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结合西安市土地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任务,编制《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本规划是西安市严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总则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坚持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科学发展用地,合理安排各业各类用地。
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改善民生,着力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建设人民满意城市。
第二节规划基本原则一、严格保护耕地;二、保障科学发展用地;三、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四、统筹各类规划用地;五、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第三节规划范围全市行政区划管辖范围,包括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长安等9区和蓝田、周至、户县、高陵等4县,土地总面积10108.02平方公里。
第四节规划期限规划基期年:2005年;规划期限:2006—2020年;近期规划年:2010年;远期目标年:2020年。
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第一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到2010年、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分别不低于302100公顷、287107公顷。
规划期内,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农业产出效益明显提升。
确保266000公顷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第二节建设用地控制目标到2010年、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128133公顷、154180公顷。
西安保利天悦总体规划西安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被誉为“华夏天下第一古城”。
西安正处在快速发展轨道上,已迈入小康社会。
西安保利天悦位于西安市东南角,毗邻太白南路、足耳路、曲江路,坐落于含象山南麓,绵延数里的曲江和太秦水库,是曹焱分部的所属部门。
2016年,西安保利天悦开始了第一阶段的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以“健康、智慧、生态”为主题,以生态、居住、旅游、产业、文化娱乐、智能城市七大板块为核心,与此同时,对未来20年内西安市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建设提出了抢先规划、抢先铺设、抢先融资等一系列具体要求,助力西安变成智能城市。
首先,西安保利天悦着力打造国家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先锋技术、特色文化的创新厦门及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核心,总体规划建设有两个关键:一是建设整合空间和社区聚集区,构建“六纵六横”的功能模块;二是“以文创为核心”,形成“文创与传统文化共同发展”的新体制,围绕文化产业、文旅主题公园、先进传播、智慧城市新技术聚集发展。
其次,西安保利天悦将加大绿化投入和功能投入,重点建设全天候冬季室外活动项目,以此纪念西安冬运会。
同时,将明星墙、无线广播等功能元素整合到社区空间当中,在绿植、建筑等室内外环境上尽可能建立海量精美细节,营造一个充满互动创新感染力的活力社区空间。
还有,西安保利天悦面向生态环境质量实行“节能减排”政策,尤其加强了新能源汽车、清洁水及其他生态项目的实施,以此来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为西安更加发展环保观念和实践努力垒砌基础。
西安保利天悦总体规划的出台将极大程度的促进西安城市发展,实现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责任、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保利天悦将西安市的发展定位将从智慧的城市到更高水平的世界级城市,有助于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提高城市品牌素质,实现西安城市新的发展思路。
西安保利天悦以“健康、智慧、生态”为主题,坚持以市民用户为中心,以绿色发展为一贯,以网络智能为支撑,以文创为核心,以生态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让“西安保利天悦”成为一个空间感官体验广阔、生态环境优质、主文化传播及智慧型时代典范的都市枢纽。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一、基本情况(一)城市简况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
东西最长约204千M,南北最宽约116千M,总面积10108平方千M,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
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
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
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
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
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工程,这些大型工程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4.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6处,登记在册文物点2944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历史地形地貌及国家级风景名胜保护区等。
对西安众多的文物古迹(特别是大遗址)、风景名胜保护区、历史地形地貌等区域,都需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划定保护区范围,按照规划严格控制周边开发强度,并在更大的范围内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5.修编是适应行政区划调整的需要由于临潼、长安已经国务院批准撤县改区,按照国务院国发[2002]13号文件的明确要求,必须尽快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二、规划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保证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城市宏观的长远规划指导思想与微观的近期建设规划内容有机结合,加强规划实施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城市总体布局的优化和调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安全等方面作为修编主要内容,并对城市特色、区域统筹等加以着重研究。
第一,从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更理性地思考城市规模问题,在对人口发展因素、趋势及土地、水、环境合理容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城市发展诸多限制条件,合理确定城市规模。
第二,以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为核心,以城市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加强老城的整体保护,体现西安古都特色,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名城保护的关系。
第三,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四,建设安全、配套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构筑一个与西安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高效、快捷的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视水资源供给、能源供应、信息通讯安全,对供水、排水、能源、水利、通信、环保、防灾等市政公用设施进行了综合部署,为西安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第五,为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优化空间布局,将城市规划区划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并制定相应的经管措施。
三、规划主要内容(一)城市发展目标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至2010年,全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要保持在13%以上,初步实现“经济强市”和“西部最佳”的目标;至2020年,保持10%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使西安市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殷实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有序、政治民主文明的西部最佳城市。
城市建设发展目标: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营造最佳创业环境,建设科技创新城市;结合山、塬、河、林自然地貌,建设依山抱水、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市;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建设航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城市;发挥优势产业和地区辐射能力,建设装备现代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强化金融、商贸、信息、物流等区域功能,建设中国西部经济中心。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本次规划涉及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西安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0108平方千M。
规划空间分为三个层次:市域范围:西安市行政辖区。
城镇范围:主城区、中心城镇、镇。
主城区范围:以唐长安城为中心,以绕城高速为基本轮廓,东至灞河,西到绕城高速路,南至长安(潏河),北到渭河。
(三)城市性质西安是陕西省省会,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
(四)城市规模与人口素质1.城市规模(至2020年)西安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70.7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规模为850.6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9.5%,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8.4万人。
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65平方千M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01.7平方M以内;主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490平方千M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92.73平方M左右。
2.人口素质与人文指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完善人文指标,不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1)人文指标(至2020年):教育科学方面: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7.5%,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医疗卫生方面: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人以上,全市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8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恩格尔系数下降到0.3,基尼系数达到0.33以下,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提高到75%以上,居民对实现自身民主权利的满意度达到82%,社会安全指数达到93%以上,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33平方M。
(2)实施措施引导人口合理布局,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调整城市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满足城市功能调整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提高科研教育设施的空间承载能力,突出“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的地位;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营造人才创业环境;加强市民的革命传统教育、历史文化教育,提高市民爱国意识,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及其他流动人口的自身素质。
(五)市域城镇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1.市域城镇空间布局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在西安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城、一轴、一环、多中心”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主城区、中心城镇、镇三级城镇体系结构。
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其中:“一城”为主城区;“一轴”为以陇海线为主轴的城镇经济发展轴;“一环”为以关中环线为纽带的城镇经济发展集群带;“多中心”为主城区外围的中心城镇,包括四个组团、三个新城和四个县城,其中:四个组团指六村堡、常宁、新筑、洪庆;三个新城指临潼、阎良、泾渭;四个县城指蓝田、周至、高陵、户县。
2.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通过调整城乡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形成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并提出城市产业、技术、资金等要素和基础设施向农村转移和延伸,以城市辐射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对全市村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避免大拆大建,防止为扩大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而盲目撤村并点,有计划地推进村庄整合及迁村进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新农村建设应满足国家抗震防灾规范的要求,村庄选址应避开具有泥石流、滑坡、断裂带等地质灾害地区,房屋建设应严格按相关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尤其要重视中小学、卫生院、商业网点等公共建筑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建筑质量,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
(六)主城区规划1.主城区布局结构优化主城区布局,凸显“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布局特色,以二环内区域为核心发展成商贸旅游服务区;东部依托现状发展成国防军工产工业区;东南部结合曲江新城和杜陵保护区发展成旅游生态度假区;南部为文教科研区;西南部拓展成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发展成居住和无污染产业的综合新区;西北部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北部形成装备制造业区;东北部结合浐灞河道整治建设成居住、旅游生态区。
2.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加快老(明)城功能的调整:老(明)城内将以商贸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行政办公单位逐步外迁。
——加快“四区两基地”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等的建设。
——加快西(安)咸(阳)共建区建设:加快两市在“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步、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
——积极引导教育产业向外围新区转移:加快科教文化产业发展,构筑中国科技教育的高地。
——建设大型居住社区:在外围建设配套设施完备的大型居住区,创造西安最佳人居环境。
——构建现代物流园区: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物流产业发展。
——发展空港服务区: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铁路北客站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发展以综合商贸服务、现代农业开发及旅游度假为主的产业园区。